十旬休假

时间:2024-01-06 17:30:21编辑:笔记君

昨晚,相关部门已经发布2023年放假安排,放假安排出来之后,“调休”两个字就立马被推上热搜榜首,看来,大家对我国这个假期标配还是有众多不满啊~其实,在我国古代,是没有调休一说的,那么,具体古人怎么休假的呢?据悉,唐代春节就有7天“黄金周”了!

古人怎么休假

古人假期

在汉代,到了春节可以固定连休三天,而且汉代不鼓励官员在节日加班,如果自愿加班,还会受到上司的“规劝”。到了唐代,官员可以享受7天的春节“黄金周”。宋代,黄金周的制度被延续下来,不仅如此,休假制度扩展到官员以外所有服役的人群,甚至是服役的犯人。明清两代,官员的春节假期从腊月二十开始到正月二十才正式上班,简直是“黄金月”。其他各行各业也可以一起休息,全民一起过大年。

古代有法定节假日吗

古代假期发展如下:

汉代就有“双休日”和法定节假日

秦代及以前有没有明确的休假制度,已不可考。在当时,官员要休假称为“告归”或“谒归”。刘邦在秦朝做亭长的时候,作为最基层的公务员,常常要请假回家种地,如《史记》中记载“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晋代陆云在《请吴王观书启》中称:“孔子假期玩年,至于韦编三绝。”这里的“玩”应解释为反复体会,意思是说孔夫子在假期里还一直在反复研读《易经》,说明春秋时期也是有假期的。

到了汉代,朝廷制定了较为完备的休假制度。当时规定,官员每工作五天可以休息一天,称为休沐。如《初学记》记载“休假,亦曰休沐。《汉律》:吏五日得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那时的官员晚上是要住在官署的,相当于24小时工作制,所以工作五天后,要回家好好洗洗澡,休息休息。当然,一般还会利用这个时间探亲访友、宴请宾客等等。从出土汉简记载的官吏休假情况来看,一些地方上的官吏实际上是每工作五天休息两天,可能是因为工作地点离家太远,一天来不及往返,所以增加了一天的路程假。这样看来,就和现在的双休日一样了。休沐还非常灵活,并不限于固定日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整。

当然,那时也有勤奋工作的人,“休沐”日不休息,而留在衙门里加班。如有个叫张安世的官员,《汉书》中称他“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未尝出。”自愿加班,可谓是兢兢业业。

汉代也有节令假期,主要包括腊日、伏日和冬至、夏至等。这些节日朝廷会举行祭祀,普通官员则可以放假回家休息。节假日同样也有加班的,如《汉书》记载:“及日至休吏,贼曹掾张扶独不肯休,坐曹治事。”颜师古对此的注释中称:“冬、夏至之日,不省官事,故休吏。

除了法定假日,遇到家里有特殊情况的时候,人们可以请假。在汉代,请事假和秦代一样叫告归或谒归。因汉代重视孝道,父母去世,官员必须要回家休丧假,最长可达三年。如官员生病,可以请三个月的病假,超期一般要被免官。但是,高级官员得到皇帝的优赐可以延长病假,称为赐告。对于工作表现好的官员,皇帝还会特别赏赐带薪假期,不用管事但也不能回家,称为予告。《汉书》中记载“夫三最予告,令也。”意思是连续获得三次考核第一名,可赏赐予告。

魏晋开始出现长假,唐代工作九天休一天

古人放假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长假制度。据《全晋文·启断众公授假故事》记载,五月农忙时节,可以休田假,九月要准备寒衣,可以休授衣假,各15天。每年还有四次私祭假,每次四天,用于回家祭祀。本人婚假给九天,亲戚结婚也能休假一至五天,还有扫墓假60天。此外,《晋令》中还规定一年的事假为60到95天。这么一看,那时的假期还真不少呢!

唐代实行轮流值班制,官员们不用每个工作日都住在官署值班,因而休息时间大幅缩水。唐代的假期改为每十天休一次,固定在每月的初十、二十和最后一天休假,称为旬休。如著名的《滕王阁序》中有“十旬休假,胜友如云”的句子。每个月三旬,正好休息三次,称为上浣、中浣和下浣。浣也是洗的意思,可见旬休相当于原来的休沐。

这么看来,唐代人平时的“休息日”可是少了许多,好在其他假期有所增加,对辛勤工作的人们来说也是一种弥补。在唐代,元日、冬至、上元(元宵节)、寒食、七夕、中秋、重阳、中和节(二月初一)、上巳(三月初三)、春分秋分、立夏立冬、春秋二社等节日都放假,一般一到三天,有的长达七天。

此外,唐朝皇帝尊老子为始祖,将二月十五日老子的生日定为降圣节,要放假一天。从唐玄宗开始,皇帝的生日要放假一天或三天,老皇帝或皇后的忌日也放假。官学的学生保留了田假和授衣假,类似于现在的寒暑假。官员们每月还可以请两天(后来增加到三天)的事假,根据老家的路程远近每三五年还给一定的探亲假,婚假、丧假的制度也都保留。

有时,由于一些特殊的情况,皇帝临时取消朝会,也会使得大臣获得变相的休假。这些特殊情况包括日食等特殊天象、大雨雪等特殊天气、皇族成员或者重臣去世等。唐代还制定了请销假制度,假期期满后按规定要到衙门销假,称为“参假”,不按时销假的话,要扣一个月的工资。

宋代的节假日最多,明代最少

古代假期

宋代依然保留了唐代的旬休制度,虽然有时会因为战事紧张等原因暂时取消,但过后都会恢复,大体保持稳定。

不过,宋代的各类节日名目最为繁多,堪称历朝之最,主要包括:岁节(相当于现在的春节)、寒食、冬至各放假七天;天庆节(正月初三)、先天节(七月初一)、降圣节(十月二十四,因宋朝皇帝尊赵玄朗,即财神赵公明为祖先,所以降圣节改为赵公明的生日)各放五天;诞圣节(皇帝的生日)、上元、中元、夏至、腊日各放假三天。天祺(也叫天祯节,四月初一)、天贶(kuàng)节(六月初六)、人日(正月初七)、中和、二社、上巳、端午、三伏、七夕、授衣(十月初一)、重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等等都放假一天。宋朝很多皇帝信道教,那些看着不太熟悉的假期大多和道教节日有关,这还不算宋徽宗发明的后来又被废除的一些节日。如此看来,生活在宋朝,真是悠游自在。

在这些名目繁多的假期中,有一些假期官员虽然可以不上朝,但是还要正常办公,称为朝假。与唐代一样,遇到老皇帝和皇后的忌日及忌日的前一天,或者天气不好下大雨雪,也不上朝,可以放假。其他的婚假、丧假、探亲假、私祭假(父母忌日)什么的也都保留。宋代官员请病假称为“寻医”,需要两名同级别的官员作为担保,一次最多可以请假一百天。满百日还未康复的,需要再次履行请假手续。总之,宋代是假期种类最为丰富的一个朝代,以至于南宋大臣罗愿在奏议中表达了自己对假期太多的担忧:“一月之中,休暇多者怠居其半,少者亦十余日。

到了明代,假期可要少得多了。首先,每月三天的旬休取消了,这意味着官员们没有了日常的休息日。与此类似,节假日也少多了,据《明会典》记载,“法定节假日”主要包括正旦(正月初一)放假五天,冬至放假三天,元宵节放假十天。明代不仅假期少,还都集中在冬天——这个时候放假,人们也没有办法进行太多户外活动,顶多就是在家里休息。其他时间,基本上就是连轴转的工作了,对人们的精力着实是考验。当然,也有特殊的情况,比如翰林院的庶吉士就可以享受工作五天一休沐的待遇,国子监的学生每个月的初一、十五也会放假,不过,“学霸”毕竟是少数人。在明代,也可以请事假、病假,但是整体上来说,明代的假期还是太少。

清代基本保留了明代的放假办法,依然没有旬休,只有元旦放七天,元宵放三天,冬至、端午、中秋、重阳各放一天。后来,朝廷采取了“集中放假”的方法,把冬至、元旦和元宵节整合在一起,放假一个月,这么一来,可供支配的假期时间就多多了。放假的具体时间由钦天监负责,在十二月十九至二十二四日之间选择一个吉日。届时,会把官印封存起来,称为“封印”,表示停止办公,直到一个月后才开印。《燕京岁时记》中封印条目记载:“每至十二月,于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四日之内,由钦天监选择吉期,照例封印,颁示天下,一体遵行。”择吉时而放假,也是精神上的鼓励。

“封印”之后,学馆的学生们也跟着放假,称为放年学,基本上相当于现在的寒假了。

上一篇:池上和小池

下一篇:在职博士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