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兵伐谋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12-21 04:47:01编辑:笔记君

上兵伐谋的意思

上兵伐谋的意思是用计谋粉碎敌人的计策。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取胜。上兵,即兵之上者,就是指上乘的用兵之法。伐,原意为功劳,这里活用作动词,建功的意思。伐后省略介词,伐谋就是“伐于谋”,谋就是谋略。意即凭谋略建功,指使用策略取胜,不需动用武力。上兵伐谋是《孙子兵法》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其进一步在下文中体现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思想。对后世的战争有很大的影响。上兵伐谋的案例1、春秋时,楚国军队伐宋,虽然把宋城围了,但宋国始终不投降,只好决定撤军。大夫申叔时反对撤军,并出了个主意:在宋国土地上修房造物,分兵耕田,长期屯兵,宋文公必然害怕。楚庄王采纳了申叔时的计策,宋文公果然怕了。派大夫华元夜入楚师,要求谈判。楚将子反把他的来意告诉了楚庄王,楚庄王见了华元,问他城中情况怎么样。华元说,情况非常糟糕,已经到了劈开人骨头当柴烧、易子而食的地步,但是,如果贵国想因此与鄙国订立城下之盟,那就打错了算盘,虽然我们已经落到这种地步,但宁愿亡国,也不会从城下盟,请贵军先退后三十里,咱们再谈!楚庄王被他的诚实所感动,同时慑服于他的大义凛然,罢兵撤围而去。2、战国时期,郑武公想伐胡国,故意把女儿嫁给胡国国君,然后问群臣,我想用兵,大家说打哪个好呢?大夫关其思回答说胡国可伐,郑武公大怒,把他杀了,说,胡国是咱们的兄弟之国,姓关的却说可以打它,是何居心?胡国国君知道后,以为这个老丈人真把自己当亲人,也就不加防备,不料遭郑国军队突然袭击,轻而易举被拿下。3、战国时期,王翦为秦将,率军攻打赵国,赵国派李牧、司马尚抵御,李牧多次打败秦军,还杀了秦军一个叫亘骑的大将。王翦很不高兴,把视线转移到一个叫郭开的家伙身上。郭开是赵王的宠臣,在赵王面前说话很有分量。被王翦派人重金收买后,郭开对赵王说,据可靠消息,李牧、司马尚早就与秦暗中勾结,想背叛赵国,现在他们这样做,不过是演戏而已。赵王历来昏庸,对郭开的话深信不疑,使赵葱、颜聚两个脓包代将,还把李牧杀了,废了司马尚。三个月后,王翦再次发动进攻,大破赵军,杀了赵葱,颜聚逃亡,灭了赵国。

谋定而后动是什么意思

出自:“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有典故,是从《大学》中的“知止而后有定”演化而来的。意思是:谋划准确周到而后行动,知道目的地才能够有所收获。原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释义:《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扩展资料:“谋定而动”善抓善成谋定而动,好似行船,重在航向。俗话说: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方向若对,事半功倍。从某种意义上说,领导干部之于单位和组织就好比船长之于船只,其价值观好比船长手中的罗盘,政绩观好比船舵。领导干部只有校准价值观的“罗盘”,把稳政绩观的“船舵”,方能带领单位“直挂云帆济沧海”。现实中有的新任领导干部“罗盘”失灵,上任伊始就培养自己的小圈子、打上自己的“小九九”;有的“掌舵”不稳,急于树立自己的权威,一味追求轰动效应;有的“航线”不熟,工作思路不清,重局部轻全局,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新官上任谋定而动,需好好想想“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真正定准精力投向、用权方向和政绩导向。要在解决部队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急难任务的同时,对那些关乎长远、作用长效的工作,毫不放松、持续用力,把部队当前建设与长远发展、“显绩”与“潜绩”、创特色与打基础统一起来,努力为部队建设长远发展夯实基础、攒足后劲。要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基层官兵所想、所盼、所急,贯穿于科学决策、科学发展的工作实践当中,积极为基层官兵排忧解难。谋定而动,恰似长跑,贵在坚持。一些领导干部,刚上任时工作热情都很高、工作作风也很扎实,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但时间长了,就可能放松要求。“业精于勤荒于嬉”。方向和重心“谋定”以后,需要的就是保持定力,持之以恒地抓好行动。所以,加强党性修养什么时候都“松不得”,坚持求真务实什么时候都“虚不得”,依法用权什么时候都“越不得”,保持昂扬状态什么时候都“懒不得”。以跑好“马拉松”的恒心和毅力,做到“为官一任,振兴一方”;以一流的工作标准和过硬的工作作风,做到善始善终,善抓善成。《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三纲八目又有阶级性, “明德”、“至善”都是封建主义对君主的政治要求和伦理标准;“格物”、“致知”等八条目是在修养问题上要求与三纲领中的政治理念和伦理思想相结合。《大学》还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与孟子的民本论,《大学》里的统治者都是以“尊长”、“民之父母”的身份自居,但实际上他们还是站在剥削者的立场上这么说的,他们所谓的“爱民”、“不暴戾”只是为了维护他们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生产力。只有这样,他们无生产能力的剥削生活才能得以巩固。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谋定而动”善抓善成

上兵伐谋,是什么意思?

释义:上等的用兵之道是凭借策略取得胜利,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出自:春秋时期孙武《《孙子兵法·谋攻篇》: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白话文:所以,上等的用兵之道是凭借策略取得胜利,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制造大盾牌和四轮车,准备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码得三个月。扩展资料《孙子兵法》的影响:1、《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兵书,不仅止于中华文化中的重要遗产,它更代表着炎黄子孙的智慧、思想、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根基、源泉。3、在现代,孙子兵法的作用远远不再局限于一本军事著作的范畴,它还被广泛运用于政治斗争、商业竞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们提供了许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兵伐谋

上一篇:吾观自古贤达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