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德国国防军的战斗力强还是武装SS的强
两者可比性不高。单论战斗力的话党卫队前十五个师战斗力极高,后面就不怎么样了,国防军则战斗力很平均战斗素质很高。这么说吧SS是狂热、偏执、忠诚(指希特勒)、无畏、高素质、高水准的利剑。国防军则是一支严谨、荣誉、忠诚(这里指忠于祖国)、无畏、传统、死板但不失灵活的骑士。SS张显了德国的疯狂,国防军则显出了德意志的光荣与严谨。
为什么在二战前期 德国国防军的战斗力最强
首先,德国具有历史悠久的(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提尔希特合约对普鲁士武装力量作出限定后,沙恩霍斯特等建立的后备军制度),完备的预备役制度。即便是一战后十万国防军时代,也有大量的退役军官拿着军队的补助金,准备随时再次入伍。普通民众也需要参加军事训练。Nazi建立的各种民间组织(比如航空俱乐部,射击俱乐部)更加强了这方面的倾向。
其次,直到1943年末,德军征兵标准仍然严格。希姆莱这种半残通不过体检这一关,更不用想成为陆军的一员——要求更严的海军和空军更甭指望。
而要成为德军步兵正式的一员,新入伍的士兵需要通过24周(半年)的训练,要成为技术兵种,比如装甲兵,训练时间长达28周。由于德军有波兰,西欧,北欧,北非以及苏德战场的丰富经验(成功和失败皆有,战术和战略俱全),使得训练相当有针对性。
训练完成之后,新兵并不会直接补入一线部队,而是作为补充兵分发到东线各集团军群的后方地域的补充营,经过4-6周的“东线强化训练”,并参加1-2次针对游击队的低强度作战行动之后,才会分发到一线。凡是脱离战线3个月以上,伤愈归队的士兵,也要经过2-4周的“恢复性训练”和低强度作战,才会回归原部队——或分发到别的部队。
新兵到了部队,还有军官和军士——其中有些是战争打响的第一天就在火线上打滚的老兵油子——带着作战。
这样出来的新兵,素质要还不高,战斗力还不强,那就是咄咄怪事了。
作为对比:
1943-1944年入伍的苏军步兵有30%-40%根本没经过什么训练。20%-30%的步兵只经过2-4周训练,只有不到40%的士兵经过了6周以上的训练。技术兵种(比如装甲兵)的训练时间也只有6-8周。根本无法与德国同行相比。加上1941,1942年度的重大损失,苏军步兵的质量一直低劣,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
英军训练时间和方法与德军都相仿,也能保证士兵素质。但由于英军作战经验远不如德军丰富,教官和经验都缺的情况下,训练出来的士兵作战能力当然不如德军。
由于参战较晚,美军部队的训练时间普遍比德军要长。在北非和意大利战役之后,美军总结经验,改进训练方法,注重训练与实际贴合。因此美军在西线的战斗中表现出的素质比德军(特别是党卫军)要强。
当然,德军士兵和老虎一个德行——高素质,但低数量。补充困难。加上没有及时进行总动员(1942年初就应该实行总动员,至不济,在1943年初斯大林格勒失败,也该警醒了),人力资源又在陆军,党卫军,空军野战师争夺中浪费不少,这个旨在保证德军高素质后备力量的系统在1943年德军在库尔斯克战役失败后终于不堪重负。向第聂伯河撤退的中央和南方集团军群普遍反映,补充兵的素质越来越差了——步兵的训练被缩短到12-16周,当然比苏联人还要好,但已经无法与以前相比,更不用说替代那些在库尔斯克-奥廖尔-哈尔科夫损失掉的精锐老兵。
这点对于德军来说是致命的。战线已推进到苏联边界,德军将领没时间学会该怎么用乌合之众打仗——一如他们的苏联同行被迫在战争中学会的。
于是在1945年,只剩下老头子和小孩子的德军,当然无法抵抗来自两面的压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