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 电影

时间:2024-10-16 09:19:10编辑:笔记君

为何《八佰》被称为“抗日神片”?

故事的前因后果被淡化了。故事的背景是国军在淞沪会战中败退,八佰壮士其实是蒋刻意留下来,给英美列强演的“一出戏”。这个大背景,电影并没有交代清楚,有刻意美化之嫌。另外,电影以八佰壮士撤入租界结尾。实际上,历史上的真实故事远比这悲剧。现实中,八佰壮士们撤入租界后,被公租界军队关入孤军营“软禁”起来。团长谢晋元两年后还被汪精卫收买的叛徒刺杀了,珍珠岛事件后,日本攻入租界,八佰壮士又被发往世界各地当苦工。除了20几个人逃出来,加入新四军,其它无一善终,令人唏嘘不已,而这些重要情节 ,在电影中也没有展现。剧情评价:电影以一个老者的回忆展开,但电影却是一个多重视点电影,这里出现了叙事视角的问题。再者,电影从护旗段落开始节奏出现崩坏,景别,视点非常杂乱,不过这里我们要考虑到删改的因素。以及辛柏青所饰演的“信息贩子”到桥上只捡了信物而放弃了胶片,这里且不论两个都捡回来的困难有多大,作为一个媒体人难道不是应该把真实信息的传递放在第一位吗?况且里边还有那么多战友的照片。前半段摄影机调度和剪辑节非常张弛有度,音效嵌入配乐也非常有巧思,但后半段尤其结尾升格镜头和煽情配乐泛滥,造成了观众共情能力的麻木。

关于抗日电影《八佰》精选观后感优秀范文3篇

《八佰》是一场惨烈的战役,你看过这部红色电影吗?千万不要忘记写一篇 观后感 哦,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抗日电影《八佰》精选观后感优秀范文3篇,快来看看吧。 《八佰》观后感   最近一部叫《八佰》的爱国电影很火,于是我和爸爸约定好一定要去看。观影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部电影既感动又精彩,的确很值得一看。   电影讲的是淞沪会战后期,谢晋元所率524团第一营死守上海最后一块阵地,坚守闸北四行仓库。谢团长带领400余兵(外界称八百壮士),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真实历史故事。   “八百壮士”抱着为国捐躯的决心,誓死守卫。我很敬佩他们的坚定,更佩服谢团长,如果不是他把战士管理得好,应该就会有逃兵出现吧。   我最印象最深的是战士们在四行仓库上面护旗的场面,绝不让旗子倒下来。直到最后,护旗的战士全部牺牲的时候,也不忘把旗杆竖得笔直笔直的。   这部电影让我知道了一段保护上海不让日本人占领中国的历史。看完影片后,我真的是感慨万千,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爱我中华! 《八佰》观后感   《八佰》的故事就是描写淞沪会战末期,国民党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420人留守苏州河畔四行仓库、狙击日军的故事。为壮声势,对外号称800人。   上海四行仓库和英法租界只有一河之隔,租界里灯红酒绿,赌场、戏院正常营业,街道上熙熙攘攘。河对岸团附谢晋元告诉大家,这里是我们最后的阵地,也是我们的坟墓。   谢团长接到上峰的命令,要死守四行仓库,仓库的对面就是英法租界。死守的目的就是死给你看,换取英美等国际势力的同情。战斗很惨烈,英美也很同情中国,各大国际报纸的记者纷纷架起设备在对岸拍摄,报导战况。同时更多的是河对岸的中国看客。他们把战斗当戏看。而我坐在荧幕前看着他们,我心里怒斥这些看客。然后电影里飞艇上的外国观察员指责中国看客的冷漠。   这400人并不是想当英雄,也不想撑英雄。四百壮士英勇抵抗日军,意思没错,但进到历史现场确不是这样的。他们有些是农民,稀里糊涂被抓来当兵。张译演的文职军官也只会打算盘,不会打枪。他们心念的是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影片的第一幕不是打日本,而是中国军队在枪毙逃兵。   懦夫经过战火的洗礼变成战士这是基本套路。对岸观战的大学生看到国军应勇战斗被感召,偷偷渡河要加入他们,他们对战争有着浪漫的想法和期待,他们眼中的战争是一些书本上的传奇。当见到强大的敌人,枪火纷飞,尸横遍地时,这种浪漫就消失殆尽了。真正见过战争的人是不相信英雄那一套的。姜武饰演的老铁,不管你怎么骂我,羞辱我,老子就是怕死,就是不想死。看到身边兄弟受伤,他也生恻隐之心要去救人。等他付诸行动时,战争马上就给了他教训,让他负了伤。   最后他们奉命撤退。上面知道继续表演没有意义了,英美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不会支援中国。谢团长希望战斗能重新激发战士们对战局的信心。   黄晓明饰演的特派员说,上海沦陷大局已定,七十万国军都没干成事,你们四百人能成。   谢团长还不甘心,希望这场战斗能激发对岸群众的战斗热情。   黄晓明冷冷回到,他们的热情马上就会消退,这些人的热情改变不了战局。战争的背后都是政治。   这个真相是告诉特派员告诉谢团长的,也是导演想告诉观众的。   你们这么做到底值不值,后人会如何评说。八佰的幸存者杨养正晚年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说,我不是什么英雄,只是一个军人,为国家打日本。 《八佰》观后感   6月初,我有幸参加了《八佰》的一场内部交流观影。16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置身于82年前那个特殊战场,苏州河两岸,一边是繁华的英美租界,一边是四百多名士兵浴血奋战的四行仓库。管虎不愧是老辣的导演,用最简洁的空间重建,即实现了对整场战役的全方位还原,解决了战争片最困难的微观战场与宏大叙事之间的矛盾。这样举重若轻的结构,甚至连《敦刻尔克》也无法做到。   如预期中的,《八佰》中的确不乏“燃”点、“泪”点,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我对四行仓库保卫战中壮怀激烈的想象,但是这种填补因为审慎而让我刚看完时甚至微微有点不满足,觉得导演在对这场战役的正面褒扬也即“热血”的叙事上稍显吝啬,让人看到了更多热血之外的多角度审视。然而回头细想时,又恰好是这些多角度的审视让战役更加真实和耐人回味。   比如说,影片一开始就是从逃兵的视角进入的。这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开场。几个老百姓以及逃兵误打误撞被编入了四行仓库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524团”(其实是第一营,为了对外营造仓库内有一个团的守军的假象,在通讯中用“524团”代替第一营)。这些人中有从乡下来的青年和孩子,本来想见识大上海的繁华,被误当成逃兵抓起来,送进四行仓库;也有积极领饷消极上阵的老兵油子,“不幸”成了敢死队的一员。这些本来习惯于置身事外的形形色色的中国人,被迫经历这场特殊战役的洗礼,成为热血写就的“八佰”。

八佰讲述了个什么故事

根据了解,电影《八佰》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主要故事讲述了在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八百名壮士在四行仓库奋力对抗三十万日军,并斗争四天四夜的故事。这场战争是中日第一次正面交锋,持续了大约三个多月,当时上海濒临沦陷,人心涣散。为了能够稳住人心,取得最后的胜利,第88师262旅524团团附谢晋元率420多人,收到命令坚守最后一道防线“四行仓库”。刚开始为了迷惑日军上当,壮大声势,随后谢晋元又对外宣称一共有800人,但是实际上只有四百人,这也就是电影片名《八佰》的由来。管虎拍摄《八佰》的时候,真的花费了不少的心血,为了能够还原最真实的抗日战争画面,电影光地面子弹就已经设置了5万个,差不多超过了十部大型战争剧集的总和。影片使用的摄像机也是最顶级的,目的就是想给观众带来一场最真实的战争大戏,大家敬请期待电影《八佰》的上映吧!


八百讲得什么故事

很显然,电影《八佰》想表达的是:民族大义和人性光彩。电影表现的抗日战争中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当时,上海大部分已被日本军占领,国军已撤退,仅留下一个营400多人在四行仓库抵抗日军。日军一个师团有上万,而且武器精良,士兵战斗力强。敌强我寡的局势极其严峻。四行仓库守军要想阻止日军前进,唯一以死相拼。俗话说:人不怕死,死又奈何?所以,我守军把战斗力发挥到最大值,并利用仓库居高临下的有利形势,四天时间,连续打退日军20多次冲锋,消灭敌人200多,炸毁坦克两辆。守军战士身困手榴弹跳入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因为临近租界,日军不能用重炮和飞机轰炸,日军就在坦克的掩护下,潜进仓库外墙,企图用烈性炸药打开一个缺口。危难之际,守军战士竟然在身上捆满手榴弹,跳入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粉碎的是敌人的阴谋,挽救的是阵地和几百个战友的生命,也打出中国人的威风,涨了中华民族的士气。河对岸观战的民众,隔河而观的民众也看呆了。他们曾经为东北沦陷、华北失守、淞沪战役败退而为中国抗战失望,为中国命运担忧,而此刻这一声巨响点燃了他们的热血,让他们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也似乎在告诉他们:弱国难免悲剧,民族命运并不悲观!于是,隔河群众由原先消极的“看客”转变为各种形式的“参战”。他们或举起大黑板,告诉“八佰壮士”敌军的主攻方向;或捐粮捐药,趁着夜色送到仓库里;一些记者冒着风险,进入仓库采访照相,发表后引起更多民众的爱国热情。28日夜,一名叫杨惠敏的童子军在自己的外衣下裹着一面国旗,悄悄地游过苏州河,把国旗送到谢晋元手里。得知四行仓库的电话线被炸断,失去与外界的联系后,几位年轻人冒着日军狙击手射来的子弹,跑过桥给四行仓库的守军送电话线。一个被打死了,另一个冲是上去前赴后继。赌场伙计阿飞往日流里流气,此时则像一个侠客,机敏地躲过子弹过了桥。就在他接近仓库大门时,连中两枪,身子在血泊中甩出几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鼓足力气,把电线辊子扔向受军......他们与四行保卫战牺牲的战士一起,浴火重生,实现了人性的“涅槃”!电影《八佰》也由此实现了对“弱国悲剧”的超越,具有了民族性和艺术化的品位。谢谢关注,若您对这一话题感兴趣,请分享作者为您奉献的深度描述。

上一篇:夸克电视剧下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