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花雪月的古诗
1、晴雨云空飞瀑布,春风五叶长人参。胡俨《题画》
2、归来后,翠尊双饮,下了珠帘,玲珑闲看月。姜夔《八归湘中送胡德华》
3、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4、荷挥万朵玉如意,蝉弄一声金错刀。钱昭度《句》
5、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陆游《除夜雪》
6、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
7、染红不到枝头上,想是啼鹃血尽时。王镃《白杜鹃》
8、种藕百馀根,高荷才四叶。元稹《高荷》
9、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陈亮《点绛唇咏梅月》
10、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李白《观放白鹰二首》
11、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李白《落日忆山中》
12、篱竹又离箨,沼荷还叠钱。赵蕃《别杨谨仲》
13、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14、三奏月初上,寂寥寒江深。权德舆《月夜江行》
15、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杜甫《野望》
16、东风一架蔷薇雪,老尽春风是杜鹃。柳桂孙《杜鹃花》
17、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杜甫《宿赞公房》
18、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19、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李白《丁督护歌》
20、水晶帘外娟娟月,梨花枝上层层雪。杨基《菩萨蛮水晶帘外娟娟月》
21、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宋黄庶《探春》
22、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23、露气仍荷气,秋风更晓风。杨万里《晓登水亭》
2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25、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汪藻《点绛唇新月娟娟》
26、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曾巩《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
27、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舒亶《虞美人寄公度》
28、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白居易《早冬》
29、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
30、寒食青青草,春风瑟瑟波。白居易《闲游即事》
31、红蕊染成真血泪,枝头似唤不如归。林耀亭《杜鹃花》
32、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李白《子夜吴歌夏歌》
33、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秦观《纳凉》
34、三月春光老,映山花照林。许及之《杜鹃花》
35、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李白《西施》
36、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37、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38、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9、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40、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1、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4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43、露荷香自在,风竹冷相敲。郑谷《池上》
44、凤言荷深德,微禽安足尚。王绩《古意六首》
45、五月荷池未见花,但擎馀盖碧参差。任希夷《莲》
46、烟淡山屏青未了,晴曛荷盖翠相挨。李吕《绝尘轩》
47、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李白《关山月》
48、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鴂》
49、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曹组《蓦山溪梅》
50、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古从军行》
51、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53、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于谦《除夜宿太原寒甚》
54、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55、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春思》
56、秦吴万里皆芳草,染到山花恨最深。周文璞《杜鹃花》
57、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曾巩《西湖纳凉》
58、鲜红滴滴映霞明,尽是冤禽血染成。杨巽斋《杜鹃花》
59、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白居易《六月三日夜闻蝉》
60、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赵嘏《长安晚秋》
61、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张乔《书边事》
62、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63、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山林处士家。杨万里《兰花》
64、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清平调词》
65、行人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李颀《少室雪晴送王宁》
66、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关汉卿《大德歌冬景》
67、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对雪》
68、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李白《把酒问月》
69、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70、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1、就耕父,荷锄随牧童。孟浩然《田家元日》
72、人亡馀故宅,空有荷花生。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
73、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武元衡《春兴》
74、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75、万影皆因月,千生各为秋。刘方平《秋夜泛舟》
76、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白居易《清明夜》
77、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78、风翻荷叶一向白,雨湿蓼花千穗红。温庭筠《溪上行》
79、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80、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纳兰性德《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81、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82、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李白越女词五首》
83、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李白《长相思》
84、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郑燮《山中雪后》
85、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陆游《书愤五首其二》
86、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郑燮《山中雪后》
87、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
88、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李白《古朗月行》
89、子规啼破城楼月,画船晓载笙歌发。李师中《菩萨蛮子规啼破城楼月》
9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9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关于风花雪月的古诗有哪些?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王维:《观猎》)
3、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卢纶:《塞下曲》)
4、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7、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9、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10、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男儿血,英雄色。为我一呼,江海回荡。山寂寂,水殇殇。纵横奔突显锋芒。(《敕勒歌》)
宋朝时期著名的词人有苏轼、李清照和
宋朝时期著名的词人如下:1、苏轼。苏轼对北宋词风的转变有突出贡献,突破了音律形式的束缚,改变了当时绮艳柔靡的风尚,开创了豪放词派,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其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有着重要地位。2、李清照。李清照的词流传下来的只有四五十首,但首首精湛,字字珠玑。不但如此,她还写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关于词的专论——《词论》,文中强调词“别是一家”,主张协律,崇尚典雅、情致。3、辛弃疾。其词内容广泛,凡能入文入诗者,他都写入词中。在语言上,广泛地运用经、史、子及前人诗文中的语汇、成句、典故,多能用得恰切自如。风格多样,秾丽、俊逸、清新、妩媚、沉郁兼而有之,尤以豪放得与苏轼并称“苏辛”。4、柳永。柳永在词史上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人,他对慢词的发展有开拓性的贡献。他的词,是用变旧声为新曲或依新声填新词的方法。他一生落魄,常与伶人乐工交往,在词的创作中,吸收了民间作品 的养料,因此他的词摆脱了五代词的腔调,具有自己的特色。5、周邦彦。所作词典丽精工,法度精严,章法回环乔吐,善于融化前人辞赋诗句而做到浑然天成。长调尤为擅 长,用笔虚实相生,于音律之抑扬拗怒中自饶和婉。多写闺情旅思,亦有感叹身世及咏物之作。为北宋婉约词之集大成者。
在宋朝众多的词人中,李清照与苏轼在生活中互相认识吗?
宋代最著名的大词人李清照和苏轼在生活中相互认识吗?我觉得,他们应该是认识的。但因为年纪相差比较大,苏轼比李清照大了47岁,这种认识应该没有什么意义。
苏轼是四川眉山人,李清照,是山东济南人。他们相识或见面的地方,在当时北宋的京城汴梁。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生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比苏轼小八岁。以任用王安石变法闻名于世的宋神宗去世后,他的儿子宋哲宗继位,改年号为元祐。这在 历史 上是个著名的年号。因为这一时期,王安石的新法被全盘否定,这些否定新法的人,结成一党,就是所谓元祐党人。与变法派的“熙宁党人”形成政争。
李格非于元祐元年入京为官,任太学录。元祐六年,升为太学博士。因为李格非的文章很好,受到苏轼的赏识。是当时的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宋哲宗一朝,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九年号“元祐”,皇帝年少,高太后主政。王安石被否定。高太后去世后,皇帝亲政。大约觉得自己父亲当年改革变法的想法是对的。于是,朝廷的政策发生变化,反对王安石的保守派失势。熙宁党人重新上台。于是,年号改为“绍圣”。绍是继承的意思,圣,是圣上,就是哲宗皇帝的爹宋神宗。
李格非的政治倾向大概和熙宁党人相似。所以,绍圣元年,章惇为相的时候,开展了一个国家工程叫“编类元祐诸臣疏”。让李格非当检讨,也就是负责编辑。这是熙宁党人清算元祐党人的一个工程。李格非是有政治操守的,当然不愿意向自己当年的同志举起屠刀。于是就拒绝了章惇的“好意”,得罪了章惇,因此被贬为广信军通判。也就是说,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在元祐年间,九年的时间里,都是在当时的京城,也就是中央工作。
我们都知道,苏轼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一,在宋神宗一朝,一直遭到贬斥。在黄州做通判,就是这时的事。元丰八年,宋神宗去世。高太后主政,苏轼被召还朝。先任起居郎,后转中书舍人。再升为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也就在这个时间,苏轼和李格非工作上有了交集。苏轼成为李格非的上级领导。
但是,苏轼在政治上可以看出是个异类。在当时拉邦结派的政治团伙中,苏轼谁也不依附。坚持在事实的基础上,制订国家政策。这样,与新党和旧党都合不来。于是,元祐四年,被排挤出中央,任杭州知府。到元祐六年,苏轼又调回中同,几个月后,又被排挤出去。之后,再也没有回到京城。
李清照出生于元祐三年三月十三日。这时,苏轼与李格非同在中央工作,李格非是苏轼的下属。同时,李又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说明他们的关系是很不错的。既然是这样的关系。李清照出生的时候,李格非没有理由不通知苏轼到家里喝个“满月酒”或是“百岁宴”的。毕竟“弄瓦之喜”也是喜。因此,无论苏轼是否见过李清照。但李格非在元祐三年生了个女儿,苏轼一定知道。
元祐四年苏轼被贬出京的时候,李清照也就是两周岁上下。苏轼离京的时候,李格非是否相送过,相送的时候,有没有抱着李清照,就不得而知了。但此时的李清照,就算是抱在父亲的怀里给苏东坡送过行。大约自己也记不住。
元祐六年,苏东坡回朝。与李格非是否见过,没有见过记载。依理而论,应该是见过。这一年,李清照四岁。几个月后,苏东坡再被排挤出京后。他与李格非就再无见面机会了。等到宋徽宗继位的靖中建国年间。苏东坡从海南赦还。没有走到京城,就在常州病逝。这一年,李清照十八虚岁,与赵明诚结为夫妻。这大约就是大清照与苏东坡的交集。十八岁的李清照,应该颇有词名了。但是,是否为苏东坡所知。就不得而知了。
李清照当然是知道苏东坡的。从李清照记事起,苏东坡就是名满天下的大文豪了。而且,这个大文豪曾经是自己父亲的同事和上级。这就更不能忽视了。做为宋词大家,李清照对宋代自己之前的词人是相当了解的。没有吸取众家之长,也不可能自成一家。李清照对于苏东坡,是尊重和佩服的。这一点是不说的。但是,对于东坡词,李清照的评价却并不高。李清照在《词论》中说:“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晏元献,是晏殊;欧阳永叔,是欧阳修。再加上苏东坡,他们三个人都是才大如海,学究天的。但是,他们做的词,不能叫做词。只能算是句读不齐的诗。
李清照为什么会这样说苏东坡。这与她的文学观念相关。她认为,词与诗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词是用来唱的,所以,词必须要谐与音律。如果不谐律,词做的再好,也不过是诗而已。
李清照这个说法对不对呢?从诗与词的最初区别来说,无疑是对的。但从更长远的文学视角来看。李清照就不免狭隘了一些。到今天。大多数词牌的乐谱都已经失传了。留下的只有文学。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苏东坡和李清照一样伟大。金庸曾说,苏东坡与文人四艺中,琴书画样样俱佳。唯有棋艺不行。所以留下了“胜固欣然败亦喜”的诗句。现在看来,全才型大文豪苏东坡还有一样不行的。音乐不行。据说李清照下棋赌博,样样精通。这样看来,李清照起码有两样比苏东坡略胜一筹。一是音乐,二是棋艺。当然,苏东坡也有超过李清照的地方。做词时的不拘一格,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没有这种创新,也就不会有宋词中的豪放派。
以上,算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苏轼是公元1101年去世的,李清照是1084年岀生的。李清照小时候应该知道苏轼的大名,苏轼应该不会知道李清照的。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被称为苏门“后四学士”,算是苏轼的门徒,所以说李清照算是苏轼的孙子辈儿。
李清照知道苏轼,但苏轼不知道李清照,苏轼去世的时候,李清照也就十几岁吧。
他两个不是一个年代,苏轼去时的时候,李清照应该没有出生或者年龄非常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