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项目怎么样?是不是骗人的
是骗人的,大部分都是骗子。有一类影视投资骗局是因为小公司急于做成影视项目,但苦于没钱,故假借知名导演、演员参与的名义做宣传文稿,等筹到钱以后再去找这些被冒名的导演、演员谋求合作。最后往往好演员和导演会没有档期,片方只能换人拍摄。如果投资商所签的合同里没有规定主创人员,就很难打官司维权。另一类影视投资骗局则更加恶劣,项目方诈骗到钱以后挪用钱款,甚至卷钱跑路。由于影视项目信息涉及商业秘密,普通人在网上只能查到影视作品备案方,却无从得知主创,这为骗子编织谎言提供了机会。此类诈骗的共同特点就是冒充中影、万达等有名的平台监制或出品,许诺有名导演、演员参与主创,但投资者签订的合同上并没有保证。业内人士认为,一些初涉影视行业投资的新手,很容易因为缺乏经验中了招。扩展资料投资注意1、做好事前尽调,详细了解被投资公司情况、项目情况、参与项目的其他公司情况。这种尽调不光要看公开的信息,更多的是通过圈内的私人消息,影视圈其实不大,公司口碑、项目情况多问问圈内熟人、熟人的熟人,就能摸清个大概。2、如果能抢到份额的话,尽量投资上市大影视公司的项目。这个就不多说了,现在投资人的钱都金贵,整个一级市场都在追逐头部、稳妥的明星项目,马太效应很明显,影视投资也不例外。
19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式娱乐活动。中国人自己制作的第一部有声影片是
B 试题分析: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B项,《歌女红牡丹》,1931年拍摄。其他各项均错误。点评:涉及到电影有关的知识需要掌握。我国第一部电影摄制于1905年,是我国电影的开端;1913年的《难夫难妻》是我国第一部故事片;1931年的《歌女红牡丹》是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渔光曲》是我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
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经历了哪些变化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历经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再到立体声,从黑白到彩色再到立体像(3D),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进程。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照实说,中国电影先后实施了影视合流改革、电影精品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电影股份制、集团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艺术质量和形式都有崭新的突破和提高。扩展资料:电影节据粗略统计,全世界六大洲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单独举办或轮流举办的各种名目的国际电影节已超过三百个。欧洲是国际电影节的发源地,现有24个国家,先后举办过144个电影节。其中意大利27个,法国26个,西班牙23个;三个国家共76个,占欧洲总数的一半左右。提起“国际电影节”,也许不少人会以为“奥斯卡金像奖”就是最大的“国际电影节”。其实“奥斯卡”只是美国本国的电影奖而已。为了增加国际性,奥斯卡从1948年起又增设了一个“最佳外语片奖”。从上世纪70年代起,每年颁奖仪式都由通讯卫星向全世界作实况转播,“奥斯卡金像奖”就更具全球性的影响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电影
中国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转变的大致过程及其特点
中国的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的转变,起步比西方先进国家晚得多,也经历了更长得多的时间。它经过从蜡盘发音到片上发音,从部分段落有声,到只配音乐、音响、歌唱而无对白的配音片,最后再到完全的有声电影的过程,时间长达五六年。
中国初期有声电影探索主要表现在人们对声音的真实感和环境展现等方面并不十分重视和强调,而把较多注意力放在声音在创作中起的作用和表现性应用方面。在这里,声音首先是被作为一种蒙太奇因素来看待的。这与这些创作者在默片后期的视觉因素的探索在方向上是一致的。1936年以后,有声电影完全取代默片。从此对有声电影艺术的探索便更多地集中到了声画蒙太奇的结合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