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大战,陈玉成全歼湘军6000人,为何一个月后就惨败二郎河
在三河之战中,陈玉成可谓耀武扬威,打败了湘军,歼杀了对方六千人,然而,仅仅过了一个月,湘军在二郎河之战、太湖之战中便能追着陈玉成,将其暴打一顿,这是因为三河大战之后,湘军并非损失惨重、元气大伤,在稍加整顿之后,他们的作战水平很快就提高了,而太平军却来回奔波作战,士兵精疲力尽,士气也不高。再加上太平军内部的矛盾和分化,所以一个月后他们就溃败了。在三河大战中,湘军虽然败了,但是损失远没有宣扬的那么大,曾国藩、胡林翼所谓的“元气大伤”名不符实,更多的是一种政治说辞。只能说是湘军损失了部分,不能代表全部湘军。要知道,在次年和太平军作战时,湘军还吊打石达开,追杀翼王到广西。所以,三河之战虽然惨败,湘军却没有完全丧失战斗力,他们本来实力也不弱,吸取教训后再加以训练,很快就恢复了。在后来的二郎河一战中,湘军将领指导有方,配合得力,这些都帮助他们获得了战斗的胜利。在三河战中,太平军确实战胜了,但是经过了一个月,各种变数都会出现。定都南京后,太平军也不太平,要不断地奔波多地作战,没有时间休息整顿,士兵体力跟不上,就算是再强劲的军队也不能时刻保持着好的作战状态。这样疲惫的军队,和湘军准备十足的军队作战,会失败也不足为奇了。在三河之战后,太平天国内部就产生了矛盾,李秀成建议暂时休整,现在这样的状态不宜立刻开始下一战,可是陈玉成偏不听,他们之间便因为这个产生了分歧。在二郎河之战中,李秀成很不情愿作战,虽然也出兵了,但是完全没有用心去打。湘军实力很强,结果,太平军阵脚大乱,败给了湘军,全没一个月前的威武。
陈玉成在三河大战中全歼湘军6000人,为何一个月后就惨败二郎河?
在三河之战中,陈玉成可谓耀武扬威,打败了湘军,歼杀了对方六千人,然而,仅仅过了一个月,湘军在二郎河之战、太湖之战中便能追着陈玉成,将其暴打一顿,这是因为三河大战之后,湘军并非损失惨重、元气大伤,在稍加整顿之后,他们的作战水平很快就提高了,而太平军却来回奔波作战,士兵精疲力尽,士气也不高。再加上太平军内部的矛盾和分化,所以一个月后他们就溃败了。在三河大战中,湘军虽然败了,但是损失远没有宣扬的那么大,曾国藩、胡林翼所谓的“元气大伤”名不符实,更多的是一种政治说辞。只能说是湘军损失了部分,不能代表全部湘军。要知道,在次年和太平军作战时,湘军还吊打石达开,追杀翼王到广西。所以,三河之战虽然惨败,湘军却没有完全丧失战斗力,他们本来实力也不弱,吸取教训后再加以训练,很快就恢复了。在后来的二郎河一战中,湘军将领指导有方,配合得力,这些都帮助他们获得了战斗的胜利。在三河战中,太平军确实战胜了,但是经过了一个月,各种变数都会出现。定都南京后,太平军也不太平,要不断地奔波多地作战,没有时间休息整顿,士兵体力跟不上,就算是再强劲的军队也不能时刻保持着好的作战状态。这样疲惫的军队,和湘军准备十足的军队作战,会失败也不足为奇了。在三河之战后,太平天国内部就产生了矛盾,李秀成建议暂时休整,现在这样的状态不宜立刻开始下一战,可是陈玉成偏不听,他们之间便因为这个产生了分歧。在二郎河之战中,李秀成很不情愿作战,虽然也出兵了,但是完全没有用心去打。湘军实力很强,结果,太平军阵脚大乱,败给了湘军,全没一个月前的威武。
陈玉成和李秀成谁更厉害
陈玉成和李秀成都非常厉害。陈玉成15岁加入太平军时,童子军开始混起。在童子军中,他不但练就了一身好枪法,还继承了早期太平军勇猛的风格。出道后,小伙子被安排在“后勤部”工作,“左四军正点圣粮“。随后,他以英勇善战一步步走上高级军事领导的岗位。陈玉成继承了“飞将军”曾天养、“铁公鸡”石祥祯等早期猛将英勇善战,敢打死仗、硬仗的战斗作风。李秀成,野蛮生长的复合型人才与根正苗红的陈玉成不同,半路参军的李秀成的成长路径就有点“剑走偏锋”了。陈玉成陈玉成,广西藤县人,太平天国著名的军事家、统帅,少孤,陈玉成14岁随叔父参加金田起义,骁勇善战,被封英王。咸丰三年(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年),随军西征。1862年陈玉成被太平天国叛徒苗沛霖诱骗中计,解送清营,五月初八,陈玉成在河南延津县慷慨就义,年仅26岁。陈玉成出生于1837年,原名丕成。广西藤县客家人(一说桂平),祖籍广东翁源县。他出身贫农。幼时父母双亡,依靠叔父生活。
陈玉成和李秀成谁比较厉害?
李秀成和陈玉成,二人相似之处实在太多了。他们来自同一乡同一村,他们同为太平天国后期的顶梁柱。那么,他们两位谁比较强一点呢?先开个玩笑,按照今天“颜值即正义”的说法,陈玉成完胜!因为陈玉成“貌极秀美”,是一个超级美男子,哈哈,人帅则无敌!你服不服?陈玉成屡次被敌人称为“貌极秀美”,既秀美,又勇猛,也许确实找不到合适的演员来演吧。好了,言归正传,这两人在军事风格上、能力结构上、处世方法上都极为不同,让我们一个个展开来对比一番,您可能就能得到答案了。军事风格:“狡悍”VS“狡诈百端”总的来说,这两位的军事才能都没得说。不过,从清朝官员和后人对二人的评价中,我们能看出其中的不同。对陈玉成的评价,是“狡悍”。“玉成凶狠亚秀清,而战略尤过之”、“凶狡无比,善摧大敌”。对李秀成的评价,一般都强调在“狡”字,对他的“悍”则评价不高。曾国藩说他“狡诈百端”;李鸿章甚至说他“不甚耐战,而最多狡谋```狡侩异常、诡谲多谋、谋狡而稳”```李秀成作战风格“诡谲”,但不擅打硬仗。可见,相比之下,李秀成擅长谋略,但打硬仗似乎不够狠。李秀成用兵确实多谋,善于调动敌人,掌握战场主动权。他的经典战役是“围魏救赵”,攻杭州调动江北大营敌军,一举破敌;此战中,面对杭州随时可破的局面,他毫不恋战,见调动敌人的目的已达到,即立刻回师击敌,作战分寸的拿捏可谓炉火纯青。在太平军早期转战各地、北伐大军转战北方时,常常把握不好攻和走的分寸而吃亏。而李秀成显然拿捏到位,奇谋百出。可是,相比之下,李秀成打硬仗就差一些了,尤其是安庆解围战中,他千里转战,坐拥数十万大军,却不敢和湘军做直接交战,甚至遇到鲍超几千人马就避而走之,这些行为连对手湘军都大跌眼镜,在秀成被俘后,赵烈文等人还专门就此事跟李秀成掰扯了很久。相比之下,陈玉成打硬仗的能力就强多了。他一开始名震三军,就靠着“先登”武昌城,活脱脱一个猛将的姿态!陈玉成出道就是猛将之风。在东征中,他孤身小舟,进入镇江,联络镇江内外太平军,一举破敌!在三河镇,他面对李续宾嚣张的突击,沉着应对,稳定部众,终于在李秀成等人的配合下取得“三河镇大捷”。可以说,太平军中像他这样善于打硬仗的将领,确实凤毛麟角。同时,陈玉成可不是一位有勇无谋的家伙。洪秀全都曾经说“外事不决问成天成天豫”,甚至“凶狠亚杨秀清,而战略尤过之”。就军事才能而言,我们并不能随便说二人孰优孰劣。但是,当后期的敌人是“但求立脚之稳定,不论逆氛之增长”的湘军时,调动敌人的难度大大增加,过分依赖打“巧仗”解决不了问题。此时,陈玉成“善摧大敌”的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可惜,陈玉成出局太早了!李秀成也只能叹息“我无助矣”。政治治理才干:李秀成表现更卓越李秀成在这方面的才干似乎要好很多。他在经营苏浙期间,他能够推行务实的财政、土地政策,使得苏浙地区农业、工商业都得到了恢复。与石达开在江西、安徽时“天高皇帝远”偷偷推行务实政策不同,李秀成的政策是与洪秀全有良好沟通的情况下推行的。农民“租田自产”,既没有从根本上触犯《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归圣库”,又提高了农民积极性,使得苏浙一片“丰年景色”;他鼓励工商业,“借钱”给无本者做生意,使得苏州“盛于未乱时”。李秀成在苏州实行良政,很有成效。可惜,李秀成外出作战期间,留守的太平军破坏劫掠,祸害甚多。只是,由于太平天国缺乏足够治政经世人才,而李秀成本人战斗任务重,当李秀成外出作战时,留守的陈坤书等人随意破坏、劫掠,使得这种好景快速结束,给当地人民还带来了祸害,殊为可惜。相比之下,陈玉成在经略安徽等地期间,或许由于安徽长期受到湘军巨大的军事压力,在政治改革、经济治理上的亮点不多。怀柔VS强硬:风格不同,效果都不佳太平天国时期,人心浮动,在对待敌军、友军、微妙势力时,李秀成和陈玉成的风格差异极大,甚至发生过严重的分歧和争论。李秀成,是一个“外柔内刚”的人,他一直主张采取“怀柔”政策。对待韦俊,就是一例。韦昌辉被打倒后,韦俊的处境十分微妙。但李秀成一直为韦俊说好话,劝阻对韦俊的处罚。韦俊迟迟没有叛降,也有感激李秀成的因素在。对待李昭寿也是这样。李昭寿是他的爱将,在献城投敌后。李秀成甚至与李昭寿保持着书信往来,甚至想劝洪秀全采取措施,把李昭寿争取回来!而在对待敌军俘虏上,李秀成甚至显得有些“骑士精神”。他厚葬王有龄,不杀赵景贤;任用愿意投降的旧清朝官员和知识分子。对此,清朝方对他的评价是“假仁假义,慈爱军民”。相比之下,陈玉成的态度就强硬得多。清方对他的评价是“嗜杀”。被他俘虏的清朝官员,一般都被直接处死。而对于有可能投降的动摇分子,玉成也都采取坚决手段予以镇压。陈玉成对李秀成的怀柔不以为然,曾经评价:“李秀成的那些做法,都是太平时的做法,现在无日不争战,人心未定,还指望行这种仁义之事吗?”尽管两人的举措风格都完全不同。不过,二人的似乎在这里没有分出胜负。尽管李秀成爱惜军民,但到了后期:那些对他本人充满尊敬的大将一样自行其事,不听调遣;那些动摇分子,虽然不忍加害他,但该投降的照样投降,该互相攻击的照样互相攻击。甚至,倒了最后,尽管他受到百姓爱戴,但该出卖他的,照样出卖了他。也许,确如陈玉成所说,乱世之时,人心险恶,不足为恃吧!但是,陈玉成的强硬政策效果也不好!尽管陈玉成的强硬政策使得自己的队伍保持了相对团结。但是,当安庆失守,当洪秀全滥封王以求招兵方便后,各部也都不听调遣,吴孝如不坚持到他抵达就撤退,使陈玉成最终无法,只得寄希望于苗沛霖,最终被出卖而死。气节:疑点太多,不做评价在被俘后,陈玉成痛斥对方,拒绝招降,最终被害,让人唏嘘不已。陈玉成最后的气节,值得尊敬!而对于李秀成最后时刻的气节,则历来争论颇多。他似乎“阱虎乞怜”,有求生之愿。但由于他的最后时刻被曾国藩篡改太多,不便评价。而他试图请曾国藩饶恕广西老兄弟的举动,也是最后的责任使然。他最后被杀时所做的绝命诗,也是慷慨激昂,被杀时的表现,看起来实在不像是贪生怕死之辈。总而言之,二人都有常人不及的本事,也都有成就大事的缺点,如果遇到刘邦、朱元璋这样的明主,因才而用,或能成为徐达、常遇春。可是,他们遇到了洪秀全这样的主子。李秀成的谋略过人、善于治政,洪秀全却只愿意用他四处作战,既不用他的谋略改善大局,也不帮他打理好根据地;使得李秀成东奔西走,失去基本,一度顿于雨花台与擅长“结硬寨”的湘军打硬仗。陈玉成“善摧大敌”。可是,自从三河镇大捷后,洪秀全再也没有有效督促各军统一指挥,使得陈玉成、李秀成配合失去协调,整个安庆保卫战配合极其混乱,陈玉成最终无力支撑局面,丢失安庆,兵败身死。如果非要对二人比出各高低来,我认为:如果把他们看成战将,陈玉成更为全面;如果把他们看成支撑太平天国的顶梁柱,李秀成表现出的综合能力更全面。这是我的看法,不知您怎么看呢?我很接受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