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电影中的一些问题。
看完这个电影我也去网上查了一下,因为片中的Mark真是太混蛋了。但是你得同意他确实是个天才,而且采纳了Sean的建议不投放那些不入流的小广告而是稳定扩张模式的决定也非常正确。
而事实上真正的Mark并未就影片拍摄进行过合作或提供事实素材,所有的素材都来源于身边人以及合作者的口述,但是影片拍摄时也注意了尽量客观,塑造的Mark不谙人情不懂社交,他只是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所以这些做法也都可以理解。
男主演杰西·艾森伯格并没有见过本尊,所以影片里的角色只是塑造。一个语速很快,思维跳跃,理性到近乎冷血的Mark,未见得就是真正的Mark(你可以查看照片,Mark面带笑容的照片很多,看上去很温和)。而导演也承认这并不是一个传记片,而是偏重讲述友情、爱情、创业等的故事。因为艺术创作所以有些加工,比如Mark的前女友,这个人在真实中是不存在的。Mark的华裔女友从他创建Facebook前关系一直维持到现在,很稳定。而Mark本人对片里天才创业的动机都是为追女(包括片中Napster的Sean创业动机) 也有不满。
但是剧中相关的官司现实中确实是存在的,因为Mark拒绝发表看法,真相如何我们也不好判断。据说Facebook的员工组织了观影活动。
据说我们封锁的原因是害怕泄密,你可以查看FB的分布地图(活跃度用亮度表示),只有中国这部分是暗的。虽然我们打不开FB的网站,Mark确实对中国市场有兴趣,有可能会在中国建个研究院什么的吧。
《社交网络》这部电影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我也挺欣赏扎克伯格这家伙的,所以这部电影从出来到现在我大概看了五遍左右,最大的感受就是-执行力。这个电影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当你想到一个牛B闪闪的idea时,可能全世界至少有一千个以上的人想到过这个创意,但是会有900个人觉得有时间了在做,另外97个人去做了,但遇到困难放弃了,最终只有一到两个人做成功了。(面壁思过中...我就属于那900个人)
影片开始扎克伯格被女友抛弃,扎克在8:13回到宿舍,10:17动手做FaceMash,凌晨2:08爱德华回来提供了公式,随后上线,疯狂流传,凌晨4点,因为两万多次的点击,造成哈佛网络瘫痪。
在那两个兄弟提出那个网.站创意之42天后,扎克伯格从莫斯科维茨那里得到情感关系的启发,立刻赶回宿舍,增加了这个功能,随后thefacebook上线,随后从爱德华那里得到凤凰俱乐部的会员邮件列表,给他们发邀请邮件,在上线36个小时之后,那两个兄弟才知道了此事。
等那两个兄弟发出律师函等待扎克回音的时候,thefaceboo k进入了耶鲁,哥伦比亚和斯坦福。
当那两个兄弟去校长那里告状时,faceboo k已经覆盖了29所学校,7.5万注册用户。
当爱德华还在以可以再纽约镀上投行实习生的光芒时,faceboo k已经搬到硅谷,覆盖美国和欧洲160所学校,30万注册用户。扎克伯格很好的诠释了什么叫做执行力。
社交网络电影深度解析
社交网络这部电影,最让我感到心惊肉跳的是:男主角身上的那种偏执和恐惧,自卑与委屈,是每一个人都能深切感受到的。电影为我们塑造了三个不同的角色:引诱者(肖恩帕克)、受害者(爱德华萨弗林)、背叛者(马克扎克伯格)。这三个人物关系,暗合了所有这一类黑暗系故事的经典架构:原本左右摇摆的主人公,受到了魔鬼的引诱,背叛了亲友,走向黑暗。当然,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来讨论马克到底是不是一个坏蛋,或许他是一个不近人情的理想主义者,或许他只是太在意自己的事业而忽视了友情……这一切都可以讨论。但,这种讨论不会让你产生一种头皮发麻的感觉。所以,电影并未试图搞清楚这个问题,电影只想说一件事情:马克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对他人感受毫不在意,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如何评价电影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是一部属于年轻人的电影,它记录了这个时代最大的一次变革:交往方式的变革。脸谱、推特等社交网络的非凡意义在于改变了互联网的生态,将自发、无序状态的互联网代入到一个有组织、有阶层、实名制的社交网络之中。《社交网络》选择了一个热门的题材,大卫芬奇的电影把握了当代年轻人心里的潜流,把友谊、野心、背叛这些主题放进影片里,让这个故事具有了普世性。
《社交网络》的形式和内容都不缺,算是一部形式与内容兼备的佳作。电影加入了许多新颖的表现手法和叙事结构,还把特效、摄影和剪辑都技术流的东西全囊括进去。还是世界第一部用4K数字摄影机拍摄的电影,片中双胞胎兄弟同人扮演更牵涉到后期天衣无缝的特效处理。在剪辑和叙事结构等形式运用上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有相似之处,两者都为交叉叙事。这样一来《社交网络》已成了叙事表现手法、剪辑运用、高科技拍摄和特效处理上的形式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