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神女
《神女》讲述一个弱女子面对社会的无奈抗争她被流氓霸占,被邻居非议,被学校等机构所排斥,最后还被丢进了监牢,某种程度上,它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许多左翼电影一样,不乏控诉,有些苦情,然而,对暗娼流莺的同情和怜悯,放在中国电影里非常之少见。社会是在进步,可是同样的困境依然存在,尤其提到妓女许多人不免还是要戴上有色眼镜,宁可睁只眼闭只眼反过来,这恐怕也不是人性和人本主义的倒退,而可能是电影题材领域的审查限制所导致,它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似乎是背道而驰的一种存在《神女》采用了当时观众非常喜欢的情节剧模式,影片中苦儿弱女式的设计也很有情绪感染力,也是当今时代同类作品传承的开端。
由吴永刚编导的电影
由吴永刚编导的电影有《神女》、《巴山夜雨》。1、《神女》在旧中国黑暗的现实中,女性所遭受的欺凌最深。表现她们所受的冤屈、欺辱及其觉醒与抗争是社会问题片的重要内容。郑正秋晚期导演的《姐妹花》与吴永刚导演的《神女》是其中最为优秀的作品。主要讲述的是生长在贫富不同家庭中的一对孪生姐妹的不同命运遭遇。2、《巴山夜雨》吴永刚、吴贻弓导演的《巴山夜雨》写的是一个年代,一个受冤的著名诗人秋石被一男一女押解上了由重庆开往武汉的客轮。在三等舱里,同行的还有卖身还债的农村姑娘、仗义执言的女教师、饱经折磨的老艺人、赶来祭奠死于武斗的儿子的老大娘。吴永刚吴永刚(1907.11.1-1982.12.18)编剧、导演。江苏吴县人。中学肄业,曾学过美术。是由美术师转为导演的优秀艺术家。1934年由编导《神女》而一举成名。他一生共拍了27部影片。1980年与吴贻弓联合导演的《巴山夜雨》是他的艺术高峰。这部影片中,他充分调动电影作为视觉艺术的各种手段,细腻地刻画了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对话洗练、隽永,格调清新、淡雅,实现了他一辈子孜孜以求的素描风格。
《神女》影评
神女,片名是这样一个圣洁的词汇。是遥远的圣母,是飒爽的女英雄,又或是……没有人会想到导演将这样一个头衔封给了一位流落风尘的可怜女子。然而,当我们看完整部影片后,没有人会不认可将这个称呼赠与这位伟大的女性。是的,在影片中妓女只是她卑微的职业,而她真正的身份是一位母亲,一位将生命所有爱与心血倾注于孩子的母亲。
母爱,这个温暖的词汇占据着绵延的时间和无际的空间。我们从阮玲玉扮演的母亲身上看到了这种亘古不变的情感。我们熟悉这样的情感,我们依恋这样的情感,即便没有声音也可以引起共鸣。剧中母亲的母性之光令人折服,我们忽略了她的卑微,甚至可以说她的卑微身份更映射出母爱的永恒性。
没有任何语言。母亲的无奈悲伤,痛苦彷徨,开心喜悦,惊恐无错依然在她的举手投足间展现得淋漓。她是一个悲剧性十足的人物,游荡在社会的最底层,做着最卑贱的“工作”,还要靠一个女子的力量为孩子撑起一片天。然而这痛苦的事实她都能选择承担和忍受,靠着她唯一的信念——让孩子过得更好。艰难的生活中依然有她灿烂的笑容:当孩子一本正经地教她做操时,她笑了;当她在路边为孩子选中一个可爱的玩具时,她笑了;当她看到孩子在联谊会上唱起歌曲的时候,她也笑了……她的笑脸灿烂而温暖,似乎看不到生活的阴影,这是因为她的坚强,更是源于她的信念,作为一个几乎一无所有的母亲,她的笑脸只为心爱的孩子绽放。
“老大”的出现是母亲悲剧结局的导火索。他占据了母亲,霸占她的身体,霸占她出卖身体得来的金钱。她曾选择容忍,但顶不住“老大”的咄咄逼人;她曾选择逃离,但她却逃不出“老大”的手掌心。我想,如果没有孩子,作为一个风尘女子的她也许会一直忍受下去,毕竟她太过渺小的身份不允许她为自己的命运做出什么反抗。
然而,作为一个母亲的她可以不为自己的命运抗争,却不能不为孩子的命运抗争。她拥有进步的思想,她要让孩子上学,让他拥有光明的未来,纵然自己身陷黑暗。其实母亲的悲剧命运是注定的,“老大”的出现看似偶然,其实也是一种必然。在那个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时代,这样一个柔弱女子的命运何去何从,拥有决定权的绝不是她自己。她是一株野草,纵然是一株倔强的野草,也无力逃脱无情烈火的燃烧,终将化为灰烬,被那个吃人的时代湮没。
在影片的结尾,母亲在铁窗中声泪俱下。她要孩子以为她已经离开人世,她要孩子没有负累,过上正常孩子的生活。在她朦胧的眼中,我在绝望的生命中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