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桥的电影

时间:2024-09-23 09:22:35编辑:笔记君

桥这部电影是那个国家拍的

《桥》(Мост),南斯拉夫电影名(1969年),这部影片描述的是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期,德军计划从希腊经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国,为了能够顺利地撤退,他们要竭力保住一座撤退途中必经的桥梁。与此同时,一小队南斯拉夫游击队员奉命前去炸毁这座桥梁,桥又高又险,任务极其艰巨。如果能炸掉这座大桥,将阻断德军的退路,更有利于反攻。为了炸桥,游击队找到了桥的设计者。经过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惊险曲折的斗争,最终工程师亲手炸掉了自己设计建造的桥。
该片是南斯拉夫经典二战影片,真实再现一场激烈的大桥争夺战、一次勇气与信仰的考验。炮弹从头上掠过,大桥在脚下粉碎,一曲《啊!朋友再见》更是让人久久难忘。


电影桥简介 电影桥的介绍

1、《桥》是1969年由南斯拉夫波斯纳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一部战争影片。由哈·克尔瓦瓦茨执导,斯·佩洛维奇、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伊·加洛等人主演。

2、影片讲述的是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期,一小队南斯拉夫游击队员经过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惊险曲折的斗争将德军撤退途中一座必经的桥梁炸毁的故事。


影视作品中那些“桥”的故事

文:阿开


图:网络




在说文解字里,对“桥”的注释为:“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桥也。”桥,最原始的用途即为一种通道,但在路断处突一桥横跨于水上,多少会增添一丝浪漫气息。于是以桥为背景,涌现出了一些唯美的爱情故事。


西湖断桥之名由来已久,只不过人们似乎对其名字的由来并不甚关心,人们所热衷的还是白娘子与许仙断桥相会的浪漫爱情故事。“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几乎耳熟能详。

有着如此浪漫的故事做底蕴,加之西湖的美丽风光,断桥残雪作为西湖的十大经典之一当之无愧了。

多数女人看了《廊桥遗梦》后,心中多少都会荡起几丝涟漪,尤其是厌倦了平平淡淡的的日子时,更是幻想着在某个午后,有一个名字叫做罗伯特.金凯的男人驾着一辆旧车闯进自己的视野。

弗朗西斯卡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平凡的不能再平凡。但是,金凯发现了他,满足了她对爱情的一切幻想。

"在四天之内,他给了我一生,给了我整个宇宙,把我分散的部件合成了一个整体。我从来没有停止过想他,一刻也没有。"

在家庭和爱情之间她选择了家庭,但对金凯的思念却一刻都没停过,以至于她用了整个后半生来回忆曾经的点点滴滴。

金凯死后把骨灰洒在了他们爱情的见证地——罗斯曼桥,弗朗西斯卡生前留下遗嘱,死后要把骨灰洒在桥旁。

"我活着的时候,属于这个家,但愿死了以后,属于他。"

罗斯曼桥,只是一座普通的桥,却因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而披上了迷人的外衣。

《魂断蓝桥》被誉为电影史上三大凄美不朽爱情影片之一,是一部荡气回肠的爱情经典之作。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伦敦滑铁卢桥上,在空袭警报的混乱之中,风流倜傥的年轻上尉军官罗伊·克罗宁邂逅了美丽的芭蕾舞演员玛拉·多维尔。

两人一见钟情准备结婚,无奈事与愿违,在婚礼的前夜,罗伊接到命令上了前线。而后,玛拉在报纸上看到了罗伊战死沙场的消息,绝望中的玛拉由于生活所迫沦为娼妓。

火车站二人意外重逢,但是为了不让罗伊及家庭名誉受损,玛拉在结婚前夜偷偷地离开罗伊,再次来到两人初次相遇的滑铁卢桥,绝望中向疾驰的车辆冲去。至此,香魂一缕随风散,再见只能在梦中。

不同于其它的影片,影片《第六感生死缘》中的桥只出现了两次,但这两个镜头却让观众泪奔。

苏珊在咖啡馆偶遇一位陌生男子乔,两人竟一见钟情,只可惜匆匆分手未曾互留姓名。依依临别的男子,因屡次回望远走的苏珊而遭遇了车祸。

两人再次相见时,乔已然被死神附体,死神不可自拔地爱上了苏珊,意欲带着苏珊一起离开。

在领悟了爱的真谛后,死神放弃了原有的想法,黯然地带着苏珊的父亲缓缓地走上了那座桥,苏珊流着泪目送自己最爱的两个人离开。

几分钟后,咖啡馆里的那个年轻人从拱桥的那面露出头来,笑着走向了苏珊,他的记忆还是停留在咖啡馆里,对其后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

苏珊百感交集地迎上前去,说到,我希望你见过我的父亲,乔笑着说,我也希望。

苏珊到底更爱哪一个呢?是咖啡馆的小伙子还是被死神附体的那个乔呢?只有苏珊自己知道了。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便是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相传那天几乎见不到喜鹊,原来它们都已飞到了天上,在银河之上忙着搭架鹊桥,以便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据说,不说谎的女孩子在这天于黄瓜架下放盆清水,就可以看见牛郎织女相会的场面。

传说总是美丽的,神话总是迷人的。传说也好,神话也罢,有时宁愿其有而不愿信其无。几千年过去,即便是事实,在传颂了千年之后人们也会视其为神话而不再相信。

如若有人相信传说,通常会被扣上愚昧、迷信的帽子,然而,越来越多的传说在最近几年里却被人类证实是客观的存在。人们之所以不再相信,主要是由于人类千百年来形成的固有的狭隘观念造成的,观念一旦形成,便很难改变。


与桥有关的作品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赏析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十一月六日   

注: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
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
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
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
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
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
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
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
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
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
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
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
“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
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
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
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
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
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
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
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
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
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
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
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
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
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
)。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
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
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
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
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望采纳!!谢谢!


上一篇:顾菲菲是什么电视剧里的人物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