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战斗

时间:2024-09-19 11:49:14编辑:笔记君

二战德国为什么这么强?

导读:尽管德军效忠的纳粹具有邪恶本质,但从军事角度来说,你必须承认,德军在一对一情况下,它确实是有史以来最有效率、最强悍的战斗力量之一。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在这场人类历史上最惨烈战争中,德国犯下累累罪行,给各国带来深痛苦难,但从军事角度说,德军战斗力确实强悍,尤其是前期,德军闪电战所向披靡,几乎征服了整个欧洲。

从整个战争进程来看,德军伤亡人数远远少于对手,也不像影视里一样武器装备有太大优势。

战争后期,德军虽然装备虎式坦克,并参加了后期所有战役,但服役时间太晚,产量少。

在后勤运输领域,德军有时还得靠马匹去拉武器和货物,被二战迷称为“神圣罗马帝国”。话说回来,德军战斗力为何那么强悍?


关于德军战斗力大家可能都知道,德军闪电战战术非常强悍,这种说法太片面,不能完全解释出德军战斗力,也不能说明问题本质。

为何这么说?原因很简单,闪电战是掌握制空权后,集中快速机械化部队进行进攻作战。德军在战争前期取得成功,有一部分原因归功于闪击战战术。

德军入侵苏联后,德军闪电战基本发挥不了太大优势,因为苏联面积实在太大了,但在1943年下半年,德军转入防御后,同样能打出很好交换比,这就没办法简单用战术解释,说白了战争是体系较量,体系整体优劣决定胜负。

德国虽然在国家整体经济、人力动员有很大问题,但国防军却非常高效,如何理解高效率呢?


这就要从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说起,德军在一战虽付出巨大代价,但还是输掉战争。面对协约国苛刻制裁,德国人痛定思痛,开始反思一战战败的原因。

德国市民常常扪心自问:我们为何会失败?德军也同样如此,德国到底做了什么改变,能在二十年内脱胎换骨?

美国的帮助也间接让德国脱胎换骨,但这不是主要原因。

德国军人认为,德国军队在原有大框架下,继承普鲁士总参谋部系统没有问题。在保留总参谋部不变前提下,德军自上而下做出以下三点改变:

一. 以人为核心,军官和士兵不分彼此,一起吃“大锅饭”。

人作为军队系统中最基本要素,是构建一支军队基础。一战前,各国军官大多数出身贵族,士兵则普遍平民出身,这就行成很大代沟,德国也一样,从普鲁士到德意志统一,再到一战,德军陆军军官基本都是贵族,贵族自然不能和平民一样,必须保持距离。


一战结束后,德军反思,不能这样做,这样做战斗力肯定还和一战一样,必须得官兵一致,这样一来,德军战斗力能瞬间提高。

你知道吗?曾有过这样场景:二战爆发前,一些德国将领参加英法德举办的活动,吃饭时德国将领都会和士兵们一起吃。英法将领看到后大吃一惊,将军怎么能和小兵一起吃饭,还有说有笑,这不合理啊?德国将领表示,很正常。

这就是德军与英法军队明显差别。


德军有一个称呼叫“Kamerad”,就是“同志们”的意思(德语)。在德军军队内,无论士兵还是军官,他们都是用这个词来称呼彼此。

在战场上,德军军官往往强调身先士卒,指挥官经常会带头冲锋,将军也会身处一线指挥战斗,和战友们并肩作战,比如隆美尔、古德里安、曼施坦因等,这恰恰体现了官兵一致。

可以说,正是这样一个重要革新,让德军战斗力脱胎换骨。


二. 重新拾起德国军队传统

什么是德国军队传统?

有些人认为德国人以严谨著称,战争一定也是严谨计划,下级在严谨执行,所以德军很厉害,但这个看法完全错误,其实完全相反,为何这么说?

从普鲁士时代开始,德国军事传统强调军队各单位自主性,德军有个词叫“委托式指挥”,就是上级交给下级任务,只会强调军事行动目标,不会指挥你该怎么做,只要完成就行,这就是德国军队的传统。

让我们把时间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军某种程度上已经开始遗忘这个传统,德军变得越来越死板,面对一战失败,德军感觉到传统不能丢,不仅要捡起来,还要强化它。


1933年,德军出台作战指挥条例《部队指挥》,这是德国军事传统精华。条例强调人在军事行动中创造性、自由性,上级对下级命令不能干预,如何完成目标应该由下级决定。

还有是规定各级指挥官必须站在上级角度考虑作战任务,比如连长接到任务,他应该去考虑,假如我是营长,我应该如何制定作战计划,作为连长应该在战术行动中发挥怎样作用,可不是接到命令,直接蛮干。

在经过完善后,整个德国军队作训都以此为指导方针,正是这个条例让德军可以充分释放在战争中主动性和灵活性,在复杂多变的战场上,高效率完成任务。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美军在二战后也大量借鉴德军1933年作战指挥条例,美军所谓的任务式指挥,就是要求上级指挥官只下达任务命令,不规定完成任务具体方案过程,赋予一线指挥官更大自主权。


美国前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丁·登普西曾说:“本质上任务式指挥是一种刻在军队DNA里的学习式行为。”

德军1933年作战指挥条例《部队指挥》其实就是现代化机械部队的开端,可见德军当年是多么超前性,这也说明德军在战场上为何经常比对手更灵活、更积极主动的原因。


三. 德军各兵种协同作战和机动作战理论配合十分默契


二战期间德国的战斗力有多强?

从综合实力来说,二战时期的德国战斗力非常强悍,国家整体实力已经达到了最巅峰的水平,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无论是从武器装备来说还是人员素质来说,德国都处于世界最顶级的水平。一、在二战期间,德国的强大是世界公认的,在德军最强大的时期,曾经两个多月就消灭了当时六个国家,在当时的战争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战绩,在武器装备方面德军造出了全世界口径最大的火炮,而这款火炮也是拥有800毫米口径的巨炮,威力极为强大,每一颗炮弹的重量就有七吨多,只要一炮打出去,任何的防御都会被摧毁。二、德国还研制了当时世界上射程最远的列车炮,这门大炮的射程高达150公里,比火箭弹飞的还要选,这门大炮可以装到火车上到德国任何一个角落进行发射,对于其它国家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噩梦,而且德国还拥有着世界上最尖端的导弹技术,在当时战争中所有的导弹基本上都是德国先发明的,没有任何国家能够超过德国,在坦克和飞机方面德国一样非常出色,虎式坦克成为了地面战争中获胜的关键,很多盟军士兵都会谈虎色变,因为虎式坦克拥有着超强的火力和结实的装甲,往往需要好几辆坦克才能够消灭一辆虎式坦克。三、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出喷气式战斗机的也是德国,德国的潜艇技术也非常先进,在当时强大的美国都比不上德国,而且在军队方面,德国在最巅峰时期有将近1000万士兵,依靠着强大的兵员素质,在二战刚开始的时期德国仅仅用了36天就击溃了波兰,让世界为之震惊,随后就用四个小时击败了丹麦,创造了奇迹。

二战期间德军在东线战场上投入兵力百万,在西线战场德军投入兵力是多少?

德军前后共有1300万人(引自《伟大的卫国战争》苏联)参战,阵亡大约400万人左右。\x0d\x0a\x0d\x0a军队的总规模大约维持在500万人左右。但您所问的东西线各有多少兵力无法回答。德军的习惯是这样的,一支部队在本土或东普鲁士组建完成后,开往东线(1944年前),人员损失惨重,或需要大规模换装则撤回本土或西线待命。\x0d\x0a\x0d\x0a因此,1944年前,有大量野战部队被换防到西线休整。\x0d\x0a\x0d\x0a1943年后由于盟军接连在西西里,诺曼底大规模登陆,大量原先在东线编制下的部队被调往西线,而部分原先在西线休整的部队被补充到东线。\x0d\x0a\x0d\x0a在诺曼底登陆一周后,东西线兵力比大约为9:1.,阿登反击战前夕一度到达6:4,之后又急剧下降为8:2。应该说,从41年对苏战争打响,这种换防和部队调动就没有停止过。


二战期间德军在东线战场上投入兵力百万,那在西线战场德军投入兵力是多少?

德军前后共有1300万人(引自《伟大的卫国战争》苏联)参战,阵亡大约400万人左右。\x0d\x0a\x0d\x0a军队的总规模大约维持在500万人左右。但您所问的东西线各有多少兵力无法回答。德军的习惯是这样的,一支部队在本土或东普鲁士组建完成后,开往东线(1944年前),人员损失惨重,或需要大规模换装则撤回本土或西线待命。\x0d\x0a\x0d\x0a因此,1944年前,有大量野战部队被换防到西线休整。\x0d\x0a\x0d\x0a1943年后由于盟军接连在西西里,诺曼底大规模登陆,大量原先在东线编制下的部队被调往西线,而部分原先在西线休整的部队被补充到东线。\x0d\x0a\x0d\x0a在诺曼底登陆一周后,东西线兵力比大约为9:1.,阿登反击战前夕一度到达6:4,之后又急剧下降为8:2。应该说,从41年对苏战争打响,这种换防和部队调动就没有停止过。


闪电战特点:德军在二战中是怎样运用闪电战的

闪电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使用的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和机械化部队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 。 以尽大概短的时间「摺叠」空间 「时间就是军队」,「时间就是胜利」,争取时间和夺取空间是军事对抗的重要内容。在时间上先敌一步,可以得先机之利。在「巴巴罗萨计划」中,德军仅3个星期即在苏联境内推进纵深达400~600公里,其成功的原因是: (1)「适时」; (2)出人意料的主攻地点; (3)欺骗活动; (4)新的坦克「战术」。 德军闪击战应用军事科技的新的优势,依靠坦克丛集的快速突击,以及飞机的空中火力和纵深机降、伞降的高速配合,形成威力巨大的现代「撞城锤」。由于时空关系的改变创造的新的作战理论,产生了时人难以想象的作战效能。 以尽大概快的机动获得最大限度的冲击力 《孙子兵法》进攻战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兵贵神速。书中写道:「进而不可御者,速也。」并对快速产生的冲击力作了至美的比喻:「激水之急,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 根据战争力学理论,军队战斗力取决于兵力、机动力和冲击力,而机动力和冲击力的大小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快,冲击力也就越大。二战初的闪击战依靠装甲集团高速度、大纵深的突袭,产生的冲击力在军事史上堪称空前的。  将精神之力转化为战斗力 在闪击战理论中,精神对作战的胜利可谓是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今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为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从西方的克劳塞维茨到东方的 *** ,非常多杰出的军事家都十分关注作战突然性,指出突然和不意,可以弥补兵力的不足。其二为震慑。美军在伊拉克战争的作战计划之一名为「震慑」行动,本来在闪击战的设计中,「震慑」正是希特勒、古德里安等追求的效果。二战时德国发起闪击战时其坦克数远不如英法联军,甚至被称为「穷人的战争」,然而「穷人」打败了富人。在西线闪击战中,法军大批部队被震慑住,丧失了作战意志,被俘人员竟多达185万。


二战德国闪电战的创立者是谁

二战德国闪电战的创立者是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HeinzWilhelmGuderian,1888年6月17日—1954年5月15日),德国“陆军大将”、军事家,是“闪击战”的创始人,也是“装甲战”、“坦克战”的倡导者,“德军装甲兵之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著名的德国陆军将领之一。古德里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提倡坦克与机械化部队使用于现代化战争的重要推动者,在他组织与推动理论下,德国建立了一支当时作战最具效率的装甲部队,屡屡击败敌军,是联合兵种作战和前线指挥等战争型态发展的推动者。古德里安是陆军战术“闪击战”的创始人,历史学家赞其“闪击战之父”,与曼施坦因、隆美尔被后人并称为二战德国三大名将,也被称为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帝国之鹰”。扩展资料闪电战最初用于波兰。1939年9月1日4时45分,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德国装甲部队与空军构成的快速纵深挺进力量,将陈旧庞大的波军迅速撕裂、合围,至10月5日,波兰战役即告结束。波军6.6万人阵亡,21万人受伤,69.4万人被俘,而德军仅伤亡3万余人。从而以一种成功的全新的战术被铭刻到了世界军事史上。二战初期,纳粹德国军事家打造的闪击战,攻势凌厉,似乎无往而不利,27天内征服了波兰,1天内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39天内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闪击战确实曾辉煌一时,堪称战争史的一大经典。闪击战挟最新高技术兵器以最小的损失,突然、迅速地达成战争目的,其理论魅力至今依然不减。研究“信息+闪击战”可能演变的“信息化闪击战”,利于我们在未来战争中防范新的闪击战,并在作战中寻找更多的制胜之机。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

上一篇:平凡的世界在哪看电视剧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