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好看的聊斋电影啊?
《倩女幽魂》
应该是最经典的吧
本片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不朽名作,改编自《聊斋志异》中的短篇故事。李翰祥导演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古典文学艺术均有很高的造诣,可以说是后无来者。在此版《倩女幽魂》中,李翰祥导演尽显大师风范,细节考据,花尽心思,服装华丽,道具精致,重新塑造古典世界。其画功了得,电影中的布景皆出自他手笔;电影古风飘溢,情韵空灵,有古典美人之称的乐蒂演小倩,造型之美,叫人赞叹。
徐克监制、程小东导演的灵异电影经典作,采取全新的特技和美术手法来包装传统的聊斋故事,使本片呈现出与往昔鬼电影全然不同的视觉。故事描述书生宁采臣到兰若寺躲雨,为道士燕赤霞所拒。夜半,被少女聂小倩美妙琴音吸引,两人自此交往甚密。不料小倩乃树精姥姥所操纵的女鬼,正在寻找壮男吸取阳精。燕赤霞义助宁采臣对付姥姥,并玉成他们这对人鬼恋人。张国荣、王祖贤、午马、刘兆铭等人的造型和演出均相当精彩,黄沾撰写的几首电影插曲亦十分动听。
恐怖片确实有的地方很恐怖,恐怖片里最恐怖的一个情节是怎样的?
贞子爬出来,还有就是突然出现的,还有那种心理上的恐怖才是最吓人的。《午夜凶铃1》曾被改为电影,影片介绍女高中生友子和同学共同看了一盘来历不明的录像带,七天后,她和她的同学相继死去,这引起了女记者浅川的关注,她决定调查这件事件的源头和原因。我相信这一部恐怖片大家就算没看过,也应该听过她的大名,尤其是贞子从电视机里爬出来的那一个情节,听说还有人被吓死过,可以想象它有多恐怖。还有《人皮客栈》中的一幕,在电影情节中,将一个人杀死的全过程通过细节展示,把即将被杀死的人的心理和生理反应也仔细的记录下来。杀人者用刀把他抓到的人割开脚跟,然后解开绳子放其逃跑,逃跑的时候,脚和后跟分开的瞬间,真的感觉自己的脚后跟都跟着疼。太血腥恐怖了。还有《恐怖游轮》一次次的循环,一次次的杀人,永远活在这里逃不出去,这种无限循环的也很是恐怖。泰国恐怖片不太注重心理氛围的营造,喜欢毫无征兆地吓人一跳,快速切到下一个镜头,配上短促且音量很高的恐怖音效,不管有没有鬼出现,都能吓得人半死。这种我是接受不了的,讨厌这种突然吓人的。大家觉得呢?
聊斋是鬼片吗
狐、仙、鬼、怪,《聊志志异》以奇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不同时代 成千上万的读者。近年来“聊斋电视剧系列”的出现,更展示了《聊 斋》不朽的艺术生命力。饶有趣味的是“聊斋主题歌”:“鬼也不是 鬼,怪也不是怪,牛鬼蛇神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此中滋味,谁 能解得开?”是啊,谁了解蒲松龄?
读罢袁世硕和徐仲伟两先生合著的《蒲松龄评传》(南京大学 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这个问题似乎可以找到答案。
在该书的内容简介中我们看到这样的介绍:“蒲松龄是清代杰 出的文学家。他生平读书、教书、著书,事迹平淡无奇,却在雅、俗两 个文学领域里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尤以小说集《聊斋志异》著名 于后世,享誉世界文学之林。本书详实地描述了蒲松龄一生的行迹 和交游,对其各类作品的创作心态及先后变化多有深入的揭示。对 《聊斋志异》一书,从宗教神秘意识转化为文学审美方式来认识,从 小说形态学的角度加以评述,较前出之论著更为深刻中肯。”这就 是说袁、徐两先生对蒲松龄研究摒弃了以往庸俗社会学的影响,坚 持实事求是的研究原则,这是十分可贵的。《蒲松龄评传》在研究方 法上有三个特点:一、坚持传统的研究方式,在考证上下工夫,论定 蒲松龄行迹和交游,说明他的创作的生活基础和社会环境;二、从 作家创作心态出发,分析蒲氏“雅爱搜神”的艺术个性;三、从宗教 学、民俗学的角度分析《聊斋志异》有关作品,这样得出来的认识, 就比较贴近蒲松龄,“此中滋味”,就或许解得开了。
蒲松龄生于明代崇祯十三年(1640),卒于清代康熙五十四年 (1715)。蒲松龄生活在一个朝代变迁、社会动荡的历史年代。政治 风云变幻,固然很重要,但作家个人际遇的艰辛,更使他在贫苦而 恶劣的岁月里,以他的智力和奋斗精神挣扎在社会的底层。《蒲松 龄评传》突出了传主成年以后两件大事:兄弟析箸和科场失第,这 样,他不得不以馆为家,过着西宾生活。正是这样相对稳定的生活 条件,蒲松龄才能可能“名园台榭红窗显。远心事鸾惊鱼奋,墨文粉 扁。幽似武陵溪畔路,止少村庄鸡犬。高士卧,尘嚣可免。齿上飞 花明月夜,姑妄言不必凭何典。”(蒲松龄《贺新凉》,见《蒲松龄评 传》第六章,第104页)这样的分析是很客观的。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评传援引《聊斋志异》作品102篇,占《聊 斋志异》497篇的20%。覆盖面广,具有鲜明的典型性。这不是简 单的作者生平事迹加作品艺术分析,而是揉合作者的生活处境分 析作者创作心态。例如在第二章《风华少年》中,结合《野狗》和《公 孙九娘》,作者指出;“这显然是曲折地表达了对清廷血腥镇压、滥 杀无辜的控诉,对被杀害的善良小民的深切同情。”作者接着指出: “随着岁月的流逝,清王朝逐渐巩固下来,成人后的蒲松龄也只能 做其顺民,像大多数读书人一样,还是希望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 但是,蒲松龄科场之路走得很艰难,也很不幸。金克木先生在 《八股新论》中还谈到蒲松龄,他说:
清初蒲松龄是《聊斋志异》作者。他屡试不第,到古稀之年 才得一贡生,相当于秀才。这是八股之过吗?八股影响他做官, 并末影响他作文。《聊斋》是叙事为主。八股不叙事。他会作 骈文。《聊斋》的《自序》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 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八股是和骈文通 气的,“八比”对偶即为骈体。《聊斋》中仿《史记》“太史公曰”体 的“异史氏日”和八股的“小讲”往往类似,一句一转,有起承转 合。在《司文郎》中说到有趣的“破题”。不少篇涉及科举,对考 试及考官颇致不满。从这些可以看出,他作八股文应当是同样 有才华的。他应县考、府考可以高中,到省考即落第,说明决非 八股文章做得不好,也不能全归之于命运不济,而多半是他的 文章外露不合时宜,主司不肯或不便录取。《聊斋》中已有牢 骚,书外另有一故事可证。(见《说八股》,中华书局2000年6 月版,第93页)
我们节引金克木先生的文章意在和《蒲松龄评传》相印证,说 明评传所论乃学者之共识。当然,评传论述更为精当细致。《蒲松 龄评传》中还结合康熙二十九年(1690)考场被黜,蒲松龄创作的 《三生》、《于去恶》、《贾奉雉》等嘲谑、诅咒科场黑暗、考官无文的故 事,以发泄他的气愤,“髑髅欲捉取,抽刀脔切。古来多恨,吾侪凄 咽。”(《大江东去》)他实在咽不下这口气。
蒲松龄曾将他的志怪小说题名“狐鬼史”,这充分说明狐鬼(也 包括神仙、花妖、精魅等)在《聊斋志异》中的地位和比重。鲁迅在 《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聊斋志异》说:“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 事,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 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人人间;偶述琐闻, 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为什么蒲松龄创作出那么多令 人难忘的狐鬼艺术形象呢?评传作者分析有两个原因:一是蒲松龄 的艺术爱好在“雅爱搜神”、“喜人谈鬼”;二是在他心情悒郁又远离 家人之时,倚窗闭户,只能在青灯下冥思奇想,与鬼狐遨游周旋,既 可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又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喜怒哀乐,惩恶扬 善,激浊扬清。评传列举了许多事例,这里不能一一叙说。例如《婴 宁》中的那个爱笑和憨痴的姑娘婴宁,她的笑不顾对象,不分场合, 不懂分寸。评传分析认为这是蒲松龄借此以表达自己的意念而已。 “婴宁”之名取自《庄子·大宗师》:“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 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撄宁。撄宁也者,樱而后宁者也。”所谓“撄 宁”,就是指得失成败都不动心的一种精神境界。蒲松龄《趺坐》诗 云:“闭户尘嚣息,襟怀自不撄。”婴宁的形象正是这种境界的象征 和体现。应当说这样的分析是很精当的。
评传的作者在研究《婴宁》时,采用形象意义的思辨法,而在讨 论《金和尚》时,就采用了追溯本事法,把蒲松龄的创作心态提升到 另外一种具有现实斗争意义的境界。王士祯在《分甘余话》卷四中 对金和尚的生活有记载:“居别墅,鲜衣怒马,歌儿舞女,虽豪家仕 族不及焉。”一个特殊的和尚死了,“有往吊者,举人斩衰稽颡,如俗 家礼。”蒲松龄在《金和尚》中更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这从一个侧 面反映了作为净土之地的佛门腐败,而佛门的腐败又是社会腐朽 到了极尽程度的一种表现。蒲松龄殚精竭虑,通过艺术作品弹劾社 会的战斗性赫然可见。
《聊斋志异》取材广泛,既有从友朋和乡亲们那里听到的稀奇 古怪的故事,又有从古籍中撷取材料加以丰富和发展的。《蒲松龄 评传》中以《种梨》和《搜神记》卷一中的《种瓜》比较,极其精彩地指 出《种梨》“极尽铺张、渲染之能事”,“生气四溢”,更有所寄托。 聊斋故事中那么多狐仙鬼怪,是不是蒲松龄宣扬封建迷信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评传中特地讨论了蒲松龄的宗教观,指出他读 过佛经,极喜欢讲佛家的话语,但他不是佛教教徒,不是佛门的善 男信女,他只是古代文人“治心以释”,在精神世界里寻求一种慰 藉,得到一种寄托的途径而已。他读过道家的书,对老庄人生哲学 中所崇尚的复归自然天性有所向往,但他不是道家的信徒。他不迷 信神鬼,不信其为实有,但却认为人们心灵中的神鬼,包括无稽的 地狱之说,对人们的心灵是有作用的,可以给人以慰藉,可以给人 以诱导、警告,知所趋避。这也贯串于《聊斋志异》的创作中,造成了 这部书的内容思想相当复杂,艺术创造也优劣不一。大体说来,他 摆脱了宗教意识的限制、拘束,把写神鬼精魅作为表现方法,表现 他的生活经验感受、生活憧憬,创作思维就如天马行空,开创了志 怪小说的新境界;他将宗教特别是佛教的劝惩方法,赏善罚恶,让 好人福延子孙,让恶人受到天罚、冥谴,就又与神道意识合流,与宗 教的劝善书基本上相似了。应当说这样的分析是实事求是的。
《蒲松龄评传》介绍了蒲松龄的《聊斋俚曲》、《聊斋杂著》,包括 《婚嫁全书》、《日用俗宇》、《农桑经》、《药祟书》、《观象玩占》、《历字 文》等等,更全面地展示了蒲松龄的学识广‘博,成就非凡,同时也印 证丁他创作《聊斋志异》的文化背景。还介绍了《聊斋志异》是中国 古典小说中外文译本最多、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大概不下于《红 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