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在二战中的群狼战术中的群狼是指什么?
首先我说明一点:这个叫做“狼群战术”
狼群战术
“猛虎怕群狼”。嗜血成性的狼群令自然界里所有的庞然大物不寒而栗。在它们的轮番围攻下,即使百兽之王也难以幸免于难。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国的海军将领邓尼茨之所以被称为“狼头”,就是因为他首创了海战的“狼群战术 ”,使纳粹德国海军在二战初期猖狂一时。“狼群战术”与古德里安的“闪电战 ”并称为纳粹德国军队的海陆两大“法宝”。
邓尼茨“狼群战术”猎杀的第一个目标是“雅典娜”号客轮。1938年9月,英国“雅典娜”号客轮悠闲地行驶在大西洋上。船上的旅客正沉浸在平静而安逸的旅行中。突然,他们听到了几声巨响,并感到了强烈震荡。一刹那间,客轮上油烟滚滚。海水涌进了船舱。几分钟后,“雅典娜”号客轮开始下沉并最终葬身海底。此后几年,盟国的大型运输船队屡有同样遭遇,而罪魁祸首正是德国海军的 “狼群战术”。
“狼群战术”的实质是集中弱小舰艇的合力来摧毁重型舰艇,行动中一般要派出数艘舰艇在海上进行游猎,一般都在夜间攻击,并有一艘“狼头”舰来指挥 “群狼”的统一行动。通常的做法是,当发现目标时,各舰艇便从对方护卫舰队的间隙或侧翼隐蔽地穿过去,躲过其火力打击屏障,向目标靠近。白天,各舰艇在四面八方占领有利攻击阵位,隐蔽在水下,夜间突然升出水面,同时向目标发射鱼雷。“狼群战术”因此而得名。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用来形容“狼群战术”的诞生真是再贴切不过了。首创“狼群战术”的德国海军司令邓尼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德国 U-68号潜艇的艇长。他经历了德国海军“无限制潜艇战”的失败,切身体会到 “用潜艇在白天公开与大型舰队作战”的战法已经落伍了,应当尝试在夜间发动突然袭击。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邓尼茨终于得到了一次试验新战术的机会。他指挥 U-68号潜艇在夜间突然穿过英海军的护卫警戒圈,凶猛地接近商船,用鱼雷将其击沉。当英军护卫舰队闻声赶来救援时,邓尼茨已指挥 U-68号潜艇迅速下潜,可潜艇偏偏出了故障。最后他只好弃艇逃生。不过,这次没有完全成功的行动却成了“狼群战术”的萌芽。
在二战爆发前的时间里,邓尼茨潜心研究一战经验,进一步从理论上完善了自己独创的“狼群战术”。二战伊始,邓尼茨便率领德国海军以“狼群战术”称霸大西洋,致使盟军商船遭受巨大损失,后勤补给线遭到严重破坏。邓尼茨也因为“狼群战术”的成功而成为希特勒最得力的干将之一。他的职务一路攀升,先后升为舰艇司令、海军司令,最后还被指定为元首的接班人。
然而,邓尼茨同样被眼前的胜利禁锢了头脑,醉心于自己的战术而忽视了再创新,导致德国海军的战术在多年的海战中如出一辙。而盟军则专门组织力量来研究对付“狼群战术”的有效战法,派出规模庞大的反潜飞机和潜艇,灵活采用 “狙击”、“围歼”、“诱杀”等手段来肢解“狼群”,尤其是运用最新型的雷达来搜索德国潜艇。而邓尼茨无视盟军侦察预警能力的提高,依然在大西洋上集结庞大的潜艇群,打算彻底切断盟军在大西洋上的运输线。1943年5月,邓尼茨赖以成名的“狼群”终于遭到毁灭性打击———他的王牌潜艇在一个月内被击沉30 多艘。“狼群战术”宣告失败。
二战以后,军事家们重新研究了“狼群战术”,认为从纯军事的角度来看,它仍是未来潜艇“以小吃大”的战术之一,但其攻击的隐蔽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狼群”的规模也应当缩小。现代海战理论也仍然把潜艇视为对付航母等庞然大物的“撒手锏”。而现代潜艇作战的一些先进理论,如深海封锁、机动攻击、联合攻击等都还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狼群战术”思想的影响。
作为战争史上的重要一笔,邓尼茨的“狼群战术”给我们带来了如下启示:再好的战术如果不创新,终将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潜艇作为新生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后,世界各国更加重视潜艇的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各国共拥有九百余艘潜艇,其中美国111艘,苏联218艘,英国212艘,法国77艘,意大利115艘,日本62艘,德国57艘。这些潜艇无论在吨位、航速、航程、潜深上,还是在武器装备、水声设备、电子设备以及动力装置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整个二战期间,各国共建造了1600多艘潜艇。这些潜艇取得了击沉各种运输船5000余艘、2000余万吨、击沉击伤各型军舰381艘的辉煌战果。
德国虽然是一战的战败国,但它的潜艇作战成就远远超过其它国家,对潜艇的威力认识最深,对潜艇的作战理论也研究最透,所以在二战的大西洋战场上,德国潜艇占据了主导地位,其凶恶的U艇和著名的“狼群”都在潜艇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战中德国海军的狼群战术,究竟是明智之举,还是最大败笔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意志帝国海军就曾大肆采用潜艇展开攻势。当时德意志帝国海军因为被英国皇家海军困于港口之中,加之日德兰海战又未能达到突破英国皇家海军封锁的目的,因此采用潜艇这一新式武器对英国的海上交通线展开破坏。事实上,对于潜艇实际作战效果,德国海军心里是一点底都没有的。在当时而言德国潜艇部队的表现并不优异,尽管在1914也曾派出潜艇部队对英法的商船和战舰展开攻击,但是因担心造成欧洲为此出现大规模反德浪潮,故而采取的是“有限制潜艇战”。不过在日德兰海战失败后,潜艇部队就成了德意志帝国海军手里最后一张底牌了。部分海军将领用伪造的潜艇作战记录,宣称如果采取“无限制潜艇战”的话,那么德国在六个月内就能击败英国。于是德意志帝国海军从1917年起逐年增加潜艇兵力,力求在通过破坏海上交通困死英国。在1917年初德国开始采用无限制潜艇战,全年共击沉了协约国约2556艘船只,总吨位为573万吨。在这个损失数字里英国占了一半,考虑英国一年的造船吨位为270万吨,那么这个损失数字已经与英国新造船只吨位相当了。时任英国第一海军大臣(也就是英国皇家海军总参谋长)的海军元帅约翰·杰利科在1917年4月就在对英国海军大臣的汇报中,忧心忡忡的表示:“诸多历史向我们证明,如果战争中的战略是以没有保障的交通线作为根据,那么其结果必然是十分不幸的。在这种情况下,遭至惨败的命运是不可避免的。而我们目前的政策正在直接导致走向战争的失败。如果我们不愿去考虑这一点,那我坚信战争必然以我们的失败告终,而英国的人民将会被德国人饿死。”英国皇家海军的反应也十分迅速,针对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所带来的的危险性与破坏性,英国皇家海军一方面在北部海域(大西洋东北部的边缘海域)、多佛尔海峡和奥兰托设置水雷拦阻线,一方面吸取了法国海军的护航经验——法国海军组在德国展开“无限制潜艇战”后,迅速组建了有效的护航力量为运煤船队提供护航,这让其运煤船队的损失下降到0.19%。通过上述措施——尤其是护航制度的运用,协约国的船只损失数字开始降低,德国的潜艇损失数字则开始上升。最终德国海军的“无限制潜艇战”在1918年彻底宣告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