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战争
巴尔干战争传说,在古希腊有一位擅长弹竖琴的女子,名字叫做琴,她对竖琴的演奏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就连各位古希腊众神也被她的琴声倾倒。国王知道了以后,就派人去请琴来宫中演奏。但使者高傲的态度惹怒了琴,她拒绝了国王,还让使者回去传话,说她永远不会为这样一个傲慢无礼的人演奏竖琴。国王听了使者的禀报之后并没有生气,只是会心一笑,让使者下去休息。当侍从走进国王的卧室时,却发现里面空无一人。这个消息很快在皇宫里传开了,但让人出乎意料的是,没有人因此显得慌乱,也没有人焦急的要去寻找失踪的国王——恰恰相反,每个人都知道他们的国王去了哪里。国王在清晨悄悄地离开了皇宫,去寻找那个“胆敢”说自己傲慢无礼的女琴师。走出皇宫不久,国王就听到了一阵仿佛来自天堂的琴声,他下意识地向声音的源头走去。在一棵橄榄树下,国王看到了一位正在弹奏竖琴的女子。她侧着头,长发像瀑布一样垂下来,她的脑袋微微摇晃着,似乎在配合琴弦上飞舞的手指,她那双洁白无瑕的手似乎是世界上最美的玉石,而从她指尖流出的那抹蜿蜒的琴声,让年轻的国王闻到了一股似乎比所有香料都要美妙的味道……他迷失在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感中,呆呆地站在那里,看着那位美丽的仿佛有些不真实的女子。琴声突然戛然而止,心有感应的女子抬起头,看向这位不速之客。下一刻,时间仿佛凝滞了,两位一见钟情的年轻人无言的看着彼此,仿佛其他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了。琴和国王在人民的祝福声中结为夫妇,但他们的幸福生活还没来得及开始就结束了——传讯的士兵带来了邻国宣战的消息,年轻的国王在新婚之夜告别妻子,骑马奔赴战场。几个月后,国王战死的消息传来,新任王后拿起竖琴,用激扬的琴声带领士兵打赢了战争。只是自己心爱的人再也不会回来了。琴会在每天晚上对着繁星拨动琴弦,诉说无尽的相思。第二天早上,她会将花园里的露珠小心翼翼地收集在一起——她知道那是他对她的回答。琴的手从竖琴上无力地落下,人们埋葬了她。当悲痛的侍女将那瓶露珠洒在琴的墓地上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那些露珠源源不断的汇集,最终变成了一望无垠的大海,人们称之为爱琴海。爱琴海位于地中海东侧,优美的风景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其成为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不过,爱琴海也是一处战略要地——她是黑海前往地中海和印度洋的必经之地,也是连结亚、欧、非三洲的重要海域。在爱琴海北边的巴尔干半岛上,没有凄美的爱情传说,有的只是几个世纪断断续续的战争,和战争间隙思考着如何复仇的人们。巴尔干半岛面积不大,但却拥有超过20个民族,他们虽然语言大致相同,但却拥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在各族混居的城市中,有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穆斯林人、斯拉夫人、土耳其人、犹太人等,他们的信仰有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等,他们每个人都渴望拥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和更好的生活条件,经过时间的打磨,邻里间的日常摩擦演变成民族矛盾,最后导致了冲突的爆发。除了内斗,巴尔干半岛人民还长期受到外国侵略者的欺压。对于亚欧地区的大国来说,作为交通要道的巴尔干往往是其对外扩张的必争之地,罗马、拜占庭、奥斯曼土耳其都曾征服过这一地区,奥斯曼帝国对巴尔干的统治甚至长达五百余年。从14世纪奥斯曼军队踏足巴尔干开始,这一地区的人民就生活在残暴的军事统治之下。作为外来民族,土耳其人毫不掩饰地对巴尔干人民进行剥削和压榨。他们不但强迫部分信仰基督教的塞尔维亚人改信伊斯兰教,当发生战争时,他们还会强行掳走巴尔干人民,逼迫他们在战场上充当炮灰。在这样冷酷无情的统治下,巴尔干半岛的人民对奥斯曼帝国毫无归属感,他们不懈地和土耳其人进行着反抗侵略的斗争。巴尔干同盟17世纪起,奥斯曼帝国开始由盛转衰。具有中世纪色彩的、政教合一式的社会制度,让奥斯曼帝国丧失了科技革新的动力,与此同时,欧洲各国相继进行了军事革命,这让土耳其军队的武器水平逐渐落于下风。政治上的顽疾也在这一时期开始显现,高层的权利斗争引发了奥斯曼帝国的内乱,造成帝国元气大伤,中央政府再也无法对庞大的版图进行有效地管控。到了18世纪,随着英、法和奥匈帝国的崛起,奥斯曼土耳其的疆域开始被蚕食瓜分。首先是奥匈帝国占据了巴尔干半岛北部地区,然后是埃及、利比亚等北非国家落入英法手中,成为其殖民地。对此,土耳其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昔日横跨亚、非、欧的帝国版图不断缩水。穷则思变,不愿在瓜分中慢性死亡的奥斯曼开始进行现代化改革,但经过数百年的积累,各种社会问题已经让这个国家积重难返,为了苟延残喘,奥斯曼帝国不得不选择与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妥协,允许一些国家宣布独立。到了19世纪,民族主义的出现,激发了巴尔干半岛人民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开始形成,为了谋求独立,巴尔干各族开始团结起来,反抗奥斯曼帝国的统治。1878年,在俄土战争中失败的奥斯曼帝国,不得不承认塞尔维亚、罗马尼亚、黑山、保加利亚的独立。1911年,实现统一后的意大利亟需向地中海沿岸扩张殖民,虚有其表的土耳其成了最理想的掠夺对象,意土战争爆发。在意大利人的设想中,在巨大的军事实力对比下,这场战争应该很快就能结束,但土耳其人在北非的抵抗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为了加快战争进程,意大利蓄意煽动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人和希腊人的民族情绪,这使得半岛反土情绪空前高涨。1912年3月13日,经过数次磋商,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签订同盟条约,规定两国将互相保护对方的领土完整,当一国遭遇战争时,另一国将毫无保留地予以帮助。该条约实际上针对的是奥斯曼土耳其和对巴尔干北部虎视眈眈的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希腊签订防御同盟条约,规定当任意一方遭到奥斯曼土耳其进攻时,另外一方将不遗余力的进行包括军事行动在内的援助。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又和黑山签订了同盟条约,巴尔干同盟正式形成。巴尔干同盟成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对抗南面的奥斯曼帝国,从而使各国取得彻底的独立地位,但由于巴尔干地区的特殊性,同盟在成立过程中受到了英国、法国和沙皇俄国的影响,这就导致各个心怀野心的大国掺杂其中,使局势变得复杂起来。第一次巴尔干战争1912年10月8日,与奥斯曼土耳其疆域相邻的黑山第一个对土耳其宣战,随后,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三国也陆续对土耳其发出态度强硬外交通牒,要求其所有军队撤出巴尔干半岛。土耳其自然不甘心就此将巴尔干拱手让人,他们拒绝了最后通牒,开始在国内进行战争准备。1912年10月18日,面对土耳其的强硬态度,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相继对土宣战,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按照巴尔干同盟的部署,战争将在南北两线发起。北线,保加利亚将在伊斯坦布尔方向以三个集团军的兵力进攻,塞尔维亚和黑山的军队将与驻守在马其顿的奥斯曼军队开战;南线,希腊海军将在爱琴海海域对奥斯曼海军发起进攻,保证巴尔干同盟的制海权。10月22日,巴尔干同盟北线军队正式对土军发起进攻。在当时,土军无论在兵员数量和素质还是武器装备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同盟国军队,再加上同盟国军队在民族独立口号的加持下士气高涨,可以说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仅22-24日三天时间里,就击溃了土耳其驻扎在巴尔干半岛的第一、三、四军。北线部队对土耳其马其顿集团军发起最后攻势,将该军团彻底打垮,北线战斗宣告胜利。与此同时,南线的希腊海军对土耳其海军发起了爱琴海战役,经过激烈的战斗,希腊海军成功封锁了土耳其海军的出海口达达尼尔海峡,南线战斗也取得了胜利。1912年11月28日,在巴尔干同盟的要求下,土耳其被迫承认阿尔巴尼亚独立,同盟国军队乘胜进军,兵锋直指伊斯坦布尔。然而,在巴尔干有各种利益纠葛的列强却不愿意让同盟国继续扩大战果。在沙俄看来,一个孱弱的土耳其比一个死掉的土耳其更有利于其在黑海出海口问题上的谈判;德奥两国从同盟国阵营的角度出发,也不希望属于协约国阵营的希腊和塞尔维亚在战争中变得更加强大。因此,在俄德奥三国的牵头下,巴尔干同盟不情不愿地和土耳其签订了停战协议。战争失败的消息传到土耳其以后,引起了全社会对政府的不满,1913年1月23日,青年土耳其党发动政变,建立了新政权,同时宣布拒绝接受由原政府和巴尔干同盟各国达成的和平协议。此举再次点燃了战火,经过两个月的抵抗,新成立的土耳其政权不得不再次接受失败,双方在伦敦重新签订了合约,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土耳其失去了除伊斯坦布尔附近之外的所有欧洲领土。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通过这次战争,巴尔干半岛人民彻底赶走了压迫他们长达五百年的土耳其人,结束了被外族统治的历史。巴尔干各族人民开始具有成熟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这也为日后地区矛盾的激化埋下了伏笔。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以后,巴尔干同盟各国代表齐聚伦敦,商议领土分配问题。这本该是一场其乐融融的“分赃大会”,但由于各国无法在土耳其留下的土地分割问题上达成一致,再加上德奥两国从中作梗,使此次会议进展十分艰难。保加利亚是巴尔干同盟的主要发起国,也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投入最多的国家,因此保加利亚认为,整个马其顿地区都应该成为其领土。这一提议引起了塞尔维亚的反对。塞尔维亚地处巴尔干中部,西边的克罗地亚占据了亚得里亚海沿岸的大部分港口,因此,塞尔维亚希望通过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从南面的马其顿地区获得通往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而与马其顿南部接壤的希腊则希望得到与马其顿相邻的南部部分领土。由于与会各国互不相让,伦敦会谈上火星四溅,始终无法达成让各方都较为满意的结果。最终,在各国的调解下,巴尔干同盟四国签订了《伦敦和约》,规定土耳其被占领土地和爱琴海岛屿的划分由英法俄德奥等列强来划定。土耳其的失败让同盟国阵营在巴尔干地区的控制力急剧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德国和奥匈帝国利用巴尔干同盟国在伦敦会议上的矛盾,有意煽动各国反目,最终导致了巴尔干同盟国的分裂。由于保加利亚在领土问题上的强势,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和希腊私下结成同盟,准备反对保加利亚,想从中分一杯羹的罗马尼亚在得到消息以后,也加入了秘密同盟。另一边,保加利亚也没有坐以待毙,从奥匈帝国那里要来了战争贷款,暗中进行战前准备。保加利亚对塞尔维亚和希腊军队发起突袭,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作为巴尔干同盟的发起国,军事实力最强大的保加利亚却在此次战争中众叛亲离,战争爆发以后,暗中与两国结盟的罗马尼亚加入塞希阵营,随后黑山也对保加利亚宣战。刚刚被赶出巴尔干半岛的土耳其人见有机可乘,也宣布对保加利亚开战,保加利亚在巴尔干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站在保加利亚身后的奥匈帝国,本来准备遵守约定,出兵帮助保军进攻塞尔维亚。但是站在奥匈帝国身后的德国认为,一旦奥匈帝国出兵,那么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很可能演变成为世界大战,而此时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阵营还没有做好充足的战争准备,因此不允许奥匈帝国参战。至此,保加利亚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面对实力强大的五国联军,保加利亚被迫投降,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结束。8月10日,各国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签订合约,重新划分了势力范围。保加利亚失去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获得的大部分土地,塞尔维亚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亚得里亚海入海口,希腊除了马其顿南部以外,还得到了克里特岛等地区,罗马尼亚也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南多布罗加。作为战胜国,黑山和奥斯曼也得到了部分领土。战后格局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是一次由“分赃不均”引起的战争,它不再具有民族解放的正面性,反而加剧了巴尔干半岛各民族之间的矛盾。这次战争让罗马尼亚和黑山加入了协约国阵营,同时将保加利亚推向了与其对立的同盟国阵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最大获益者是塞尔维亚,此战过后,塞尔维亚成为巴尔干半岛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在民族主义的催化下,一种“大塞尔维亚”的思潮开始在塞族人中广为传播,这让塞族人和其他民族的人们产生了更大的冲突,也与奥匈帝国向巴尔干扩张的企图相抵触,奥塞冲突最终演变为萨拉热窝事件,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二次巴尔干战役?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1913年6月16日—1913年7月29日***是保加利亚为一方,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黑山***、罗马尼亚和奥斯曼帝国为另一方,因瓜分领土不匀而进行的战争。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战争背景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之后,奥斯曼帝国在欧领土被占去了一大部分,只能保留伊斯坦布林等少量东南方地区,巴尔干同盟等战胜国在伦敦召开和会,商讨对占有领土的利益瓜分。 但是,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就马其顿的统治权产生分歧。 保加利亚认为与奥斯曼帝国作战中他们出力最多,所以希望能多分土地,保加利亚国内倾向占领整个马其顿,因此无法和塞尔维亚谈拢。而塞尔维亚由于未得到通往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要求得地最多的保加利亚划出马其顿的一部分作为补偿;希腊要求占有马其顿的南部和西色雷斯;未参加同盟的罗马尼亚则要求占有南多布罗加。 《伦敦和约》签订后,因奥斯曼帝国的失败,奥匈帝国和德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地位大大地削弱了。它们原希望在与俄国交战时能够得到奥斯曼帝国的帮助,而现在一旦同俄国交战,巴尔干同盟严重地威胁著奥匈的后方。所以德国和奥匈帝国利用巴尔干同盟内部为瓜分奥斯曼帝国占领地不均所产生的矛盾,极力煽动保加利亚反对其他盟国。 战争经过 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和希腊秘密订立反保同盟,罗马尼亚随即加入。保加利亚方面,奥匈答应给予贷款,并保证它的领土完整。 1913年6月29日,在德奥的煽动下,自恃强大的保加利亚先发制人,突然向塞尔维亚和希腊发动进攻。不久,罗马尼亚和门的内哥罗两国相继参战,加入塞尔维亚一方。而奥斯曼帝国也欲乘机收复失地,于7月16日向保加利亚发动进攻。保军屡攻受挫,全线败退。奥匈帝国曾准备进攻塞尔维亚,来援助保加利亚。但德国考虑到发动一场世界大战的军事准备尚未完成,拒绝支援奥匈的军事行动。这样,保加利亚就完全被孤立了。 7月29日,在四面受敌的困境下,保加利亚国王斐迪南一世被迫求和。 8月10日保加利亚与塞、希、门、罗四国签订《布加勒斯特和约》,保加利亚被迫同意马其顿由塞尔维亚、希腊瓜分,塞尔维亚得到了华达马其顿,包括今天的比托拉和科索沃等地;希腊得到了爱琴海马其顿,其范围包括了今天的塞萨洛尼基及马其顿南部***包括萨洛尼卡***、色雷斯西部和克里特岛;战败国保加利亚,则得到皮林马其顿,但保加利亚在战争中失掉了在1912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大部份所得的土地,将色雷斯的大部分割让给希腊,南多布罗加割让给罗马尼亚;门的内哥罗也分得少量领土;罗马尼亚则得到了北多布罗加。 9月29日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帝国签订《伊斯坦布林条约》,将东色雷斯和亚得里亚堡交还给奥斯曼帝国。 战争影响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不但没有解决巴尔干半岛的矛盾,反而促使矛盾更加尖锐化。在布加勒斯特和约的基础上,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希腊站到了协约国一方。而抱着复仇计划的保加利亚和德奥同盟国集团接近起来,后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与奥斯曼帝国加入到同盟国一方。 战争中,由于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飞机、装甲车、无线电***的使用,作战方法也有新的变化:战斗队形更加疏开;军队行动更注意隐蔽;进攻多采取机动作战和迂回包围;防御多采取阵地作战。 经过这次战争,塞尔维亚实力大为增强,阻碍了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而巴尔干战争推动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民族解放运动。两地人民要求摆脱奥匈的统治与塞尔维亚合并,必然引起奥塞之间的冲突,同时俄国则借由塞尔维亚插手巴尔干半岛事务,奥塞冲突不可避免地要导致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集团的军事冲突。致使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战各国都有什么驱逐舰型号?
大致说说拥有驱逐舰的国家:南美洲阿根廷:胡胡伊级2艘、拉普拉塔级2艘、塞万提斯级2艘、门多萨级3艘、布宜诺斯艾利斯级7艘巴西:马西利奥.迪亚兹级3艘、亚马逊级3艘智利:林奇海军上将级5艘、塞拉诺级6艘秘鲁:奎西海军上将级2艘哥伦比亚:安提奎奥斯级2艘大洋洲:澳大利亚:内皮尔级(英国援助的N、S、V、Q、W级)、阿伦塔级(英国部族级)亚洲:日本:_风级、神风级、睦月级、吹雪级、初春级、白露级、朝潮级、阳炎级、夕云级、秋月级、岛风级、松级、橘级、枞级、若竹级泰国:帕禳级1艘、岛级9艘(也有将其列入大型雷击舰的)北美洲:美国:桑普森级、考德威尔级、威考斯级、克莱姆森级、法拉加特级、马汉级、波特级、索默斯级、邓拉普级、格里德尔级、巴格利级、贝纳姆级、西姆斯级、本森级、格立夫斯级、佛莱彻级、萨姆纳级、基林级、埃瓦茨级、巴克利级、坎农级、埃德索尔级、拉德罗级、约翰.巴特勒级加拿大:城级(美国威考斯级、克莱姆森级援助)、阿萨巴斯卡人级(英国部族级)欧洲:英国:老R级、老S级、老V/W级、莎士比亚级、斯科特级、A级试验型(分亚马逊级、伏击级)、A,B,C,D,E,F,G,H,I,J,K,L,M,N,O,P,Q,R,S,T,U,V,W、Z级、CA级、CR级、CO级、CH级、部族级、战斗级、兵器级、狩猎I/II/III/IV级,城级(美国的平甲板援助型)法国:美洲虎级、狂风级、敏捷级(也有翻译为灵巧级)、勇敢级、猎豹级、鹰级、沃克兰级、空想级、莫加多尔级意大利:卡洛.米拉贝罗级、无敌级、罗索利诺.皮洛级、朱塞佩.西尔托里级、朱塞佩.拉马萨级、帕莱斯特罗级、狮级、萨乌罗级、赛拉级、旋风级、航海家级、标枪级、诗人级、西北风级、索尔塔蒂I/II级、雷电级、缴获的南斯拉夫、法国驱逐舰德国:Z1级(1934年型)、Z5级(1934年A型)、Z17级(1936年型)、Z23级(1936年A型)、Z31级(1936年A型改型)、Z35级(1936B型)、Z46级(1936年C型,未竣工)、Z51级(1942年型,未竣工)、Z52级(1944年型,未建造),缴获的荷兰、希腊驱逐舰荷兰:皮特.海因级、范.盖伦级、杰拉德.卡伦伯格级、贾克.希德斯级(英国援助的N级)希腊:天鹰级、伊德拉级(意大利造标枪级)、瓦西利乌斯.乔治奥斯级(英国造G级)、纳瓦里农级(英国援助的E级)、萨拉米斯级(英国援助的B级)、亚德里亚斯级(英国援助的狩猎级)挪威:斯图尔级(英国援助的S级)、巴斯级(英国援助的城级)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级、杜布罗夫尼克级、斯普里特级罗马尼亚:斐迪南国王级、马拉塞斯蒂级西班牙:精灵级、丘鲁卡I/II/III级、梅利利亚级、特鲁埃尔级葡萄牙:瓜地亚纳级、杜罗级瑞典:威尔级、弗兰格尔级、厄伦斯格尔德级、哥德堡级、维斯比级、克拉斯霍恩级、普克级、罗姆卢斯级、乌普兰级、莫德级波兰:旋风级、雷霆级、飓风级(英国援助的G、M、N级)、暴风级(缴获的法国狂风级)土耳其:科贾特佩级、特纳兹泰佩级、德米尔黑萨尔级苏联:诺维克级、列宁格勒级、明斯克级、塔什干级、卡尔马克思级、加里宁级、愤怒级、前哨级、火力级、伏龙芝级、捷尔任斯基级、
二战德国有多少级别多少数量驱逐舰
德海军舰船简介 第一部分:大型水面战斗舰艇 1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 德国海军二战共投入4级9艘各种战列舰: 俾斯麦级大型战列舰2艘;(全部战沉) 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2艘;(一艘战沉,一艘重创后报废并作为封锁船沉没) 德意 志级袖珍战舰3艘;(一艘39年被迫自沉,两艘45年在空袭中被击毁) 德意 志级前无畏战列舰2艘。 (均在45年被船员自沉) 另外战前Z计划建造6艘兴登堡级战列舰、3艘O级战巡、12艘P级袖珍战列舰。 除去两艘兴登堡级1939年开工外全部取消建造计划,而两艘兴登堡级也没有下水。 它们的舰炮完成后作为要塞炮使用。 德国还缴获了一些外国战列舰,包括意大利的2艘、苏联的1艘和法国若乾艘。 这些战列舰要么被缴获的时候没有完成,要么是自沉后打捞上来,只有一艘意大利旧战列舰被捕获时处于修理状态。 它们均没有在德国海军服役,大部分被德军解体。 2巡洋舰 德国海军拥有6级10艘巡洋舰在二战服役: 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5艘,完成3艘,LUTZOW卖给苏联参加了二战(半完成状态),赛德利兹改装航母完成百分之95后战争结束。 服役3艘中,一艘40年战沉在挪威,一艘45年在空袭中被击毁,欧根亲王号于战后的美国原 子 弹试验中被摧毁。 埃姆登级轻巡洋舰1艘,45年空袭中被摧毁。 K级轻巡洋舰3艘,2艘战沉于40年的挪威,1艘战争末期被重创后自沉。 纽伦堡级轻巡洋舰1艘,战后赔偿给苏联。 莱比锡级轻巡洋舰1艘,战后于46年作为军火销毁船故意沉没。 NIOBE号轻巡洋舰,一战德 国海军的老船,在二战德 国海军里服役很短。 原是南斯拉夫海军训练舰,被意大利俘获后成为轻巡洋舰,43年被德军俘获,由德国、克罗地亚海军人员共同驾驶。 43年底搁浅,次日被英国鱼雷快艇击毁。 德国Z计划提出的M级轻巡洋舰共有18艘,但任何一艘都没有完成。 另外还有一个计划是“SP”侦察巡洋舰/驱逐领舰,计划建造22艘,除去SP1(Z40)开工外只有SP2、3的引擎完成。 该计划由于德国要建造驱逐舰而停止。 德国二战还缴获了其它一些巡洋舰,包括意大利海军的2艘重巡洋舰、2艘防空巡洋舰、4艘轻巡洋舰和1艘装甲巡洋舰;法国海军若乾轻巡洋舰、荷兰海军2艘轻巡洋舰(德国计划叫“训练巡洋舰KH1、2”)。 这些巡洋舰的情况和俘获的战列舰相似,没有在德军服役。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曾经打算把一艘俘获的半成法国轻巡改装成航母!当然了,这只是纸面上的计划,从来没有执行。 3航母 齐柏林级2艘,首舰齐柏林号,完工百分之85,安装有火炮。 45年自沉,战后苏联打捞到列宁格勒作为靶舰击沉。 另外一艘没有名字,完成百分之60后在船台解体。 赛德利兹号,原同名重巡洋舰,完成百分之95。 邮船改装航母计划,包括欧洲号、易北河号、格耐森诺号3艘邮船,计划停留在纸面上没有进行。 不过日本倒把易北河号和格耐森诺号的同级邮船沙恩霍斯特号改装成了一艘航母。 法国轻巡洋舰改装计划。 4辅助巡洋舰 德 国海军二战改装了10艘商船作为辅助巡洋舰,它们击沉了100多艘盟军商船,另外还包括澳大利亚巡洋舰悉尼号和1艘英国大型辅助巡洋舰。 另外还有第11艘,原来是德 国海军鱼雷艇训练舰“梅尔斯堡号”,改装没有完成。 43年意大利投降,德军缴获了10艘前意大利海军的辅助巡洋舰,但结局不详。 第二部分:中型战斗舰艇 1驱逐舰 德国海军二战投入42艘各种驱逐舰服役,包括: Z级22艘; 改良Z级18艘; 俘获自荷兰的ZH1; 俘获自希腊的ZG3; 战后这些驱逐舰有15艘幸存,被赔偿给了苏联、英国和美国。 德国Z计划里有多达68艘驱逐舰,但二战陆续提出的各种计划所给的编号只到了Z56。 一些德国驱逐舰在二战末期很接近完成,如Z44、Z45、Z51和ZN4,但由于部件紧缺或者空袭和游击队破坏而没有完成。 德国缴获的驱逐舰很多,除去ZH1和ZG3,还有荷兰的ZH2-3,挪威的TROLL、ZN4-5,法国的ZF2、4、7和许多意大利驱逐舰。 其中挪威的TROLL和一些意大利驱逐舰也在德军中服役,但是是作为“鱼雷艇”而不是“驱逐舰”。 2鱼雷艇(雷击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