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新《三国》?
说新版必须拿老版来对比。
必须说,老三国不像很多人想象得那么完美无缺,在我看来它的缺点至少有:很多情节的戏剧性、紧张感营造得不足;台词有时候过分照搬史料,不考虑观众的感受和实际口语(曹操的“方面何所据之”,鲁肃“愆德隳好”,这在书面语里都算比较难的话,竟然直接用到台词里,实在有点难为多数观众);一些角色频繁更换演员,对角色的统一性破坏极大(甚至包括赵云,鲁肃这种主要人物);部分演员表演上还有比较多舞台化甚至戏曲化的剩余,略显做作;服装道具不算非常严谨,没有湖北台《诸葛亮》对东汉风还原到位。等等
但即使如此,我还是和很多人一样,坚持认为老三国是经典。为何?一是创作态度,二是最后的成品,虽有缺点,但瑕不掩瑜。
创作态度上,老版90年代初拍摄,投资1亿多,没有明星,全部实景,全部投到拍摄里,连鲍国安这样的一线演员都是住普通宿舍。三年时间,演员首先要阅读大量的三国和汉末史料(王扶林的导演态度之认真你不能不服),然后学习礼仪,历史文化知识,熟悉原著,并注意曹操诸葛亮这种经典形象切忌脸谱化(觉得老三国曹操纯反面形象的,诸葛亮成神了的,请全部看完再来说话)。因此老版从主创到演员,都有着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对历史文化高度的使命感和高远开阔的胸襟,所以成片虽有很多不足,但我们看到的是:大多数主要角色栩栩如生,如从书中走出,唐国强的诸葛亮,鲍国安的曹操,陆树铭的关羽公认难以超越,其他如孙彦军的刘备 李靖飞的张飞 洪宇宙的周瑜 吴晓东的孙权 张光北的吕布 魏宗万的司马懿 高兰村的司马昭等等也都是不可多得的好角色;人物和氛围古韵盎然,令人身临其境;意境高远宏阔,令人感受到大时代的波澜壮阔和英雄的豪迈大气。当年老三国剧组在东南亚走访,当地华侨夸赞他们说“你们是真正在给中华民族拍戏!”“你们拍出来一千多年前华夏民族的阳刚之气,为我们长了气、撑了腰!”一语中的。
其次说说新三国。新版的优点我觉得主要有二,也都是编剧朱苏进的长处,一是始终注意戏剧矛盾的营造(哪怕没有也要硬造,比如过分夸大关张对诸葛的不信任),所以整个戏显得很好看,95集几乎不给人以冗长之感。二是人物大多更显得(注意这两个字)有血有肉,让多数观众觉得更好看。部分角色塑造得很成功,刘备、鲁肃、刘协等少数角色可以说相比老版有超越之处。
然后再说说缺点。 用我朋友的一句话说,“老三国缺点是鸡蛋里挑骨头,而新三国缺点是鸡蛋里挑蛋黄。”
首先,就是创作态度的浮皮潦草,不认真,无论导演、编剧还是很多演员都如此。导演高希希开拍前一会儿说“还原历史”(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做到的)“让90后了解历史”,一会儿说要拍出我们的三国云云。创作宗旨连自己都模糊不清,请问你怎么拍好?
编剧朱苏进更是以历史文化知识令人发指的无知和态度的极度狂妄无耻而著称,之前的《康熙王朝》《郑和下西洋》都显示出其历史文化知识的学龄前水平,而新三国这方面则为集大成作品:东汉人喊着“主子爷”“叉出去”,曹操封袁绍的所谓“司马将军”,诸葛亮把“龃龉”说成“龌龊”,孙权的治所成了“建康”………无法尽数,整个新三国堪称一个编剧没文化没知识的博物馆。更令人作呕的是,此公对他的这一毛病非常知晓(他自己说“我的历史知识一塌糊涂”“我看《三国演义》的连环画比看书更有味道,因为书看到最后实在看不下去了,记不住。”),但却是一副彻底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嘴脸,把戏剧性视做高于一切,公然宣称“只要精彩,你骂我爹都行”——翻译一下就是“只要好看,赚钱,我什么碧莲也不要”。
比罗贯中更懂三国………
再说演员,即使没有老三国那么严谨的创作态度,但最起码你应该把三国原著、三国志、你扮演人物的相关史料认真看过并揣摩吧?很遗憾没有。在扮演曹操的陈建斌的访问中,陈说“史料越看越多,我最后干脆抛开史料,去曹操的诗文中去寻找他”,且不说演曹操这样的重要人物抛开大量史料是多么可笑,就仅从曹操诗文来说,魏武古直沉雄的文风诗风是你那个浮躁狂妄的德性吗。
综上,导演、编剧、演员既没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积淀,也没有认真学习充实的态度,更没有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一份尊重和使命感。指望这样的一群人拍出好的三国电视剧,无异于缘木求鱼。
其次,是由于全体主创的无知导致的剧中大量极其可笑的常识性的错误。前面已经列举了一些。不错,电视剧不是纪录片,没有规行矩步的要求。但毕竟是历史剧,不是搞笑或家庭剧,基本的史实乃至常识你得有啊,毕竟拍的是中华民族数一数二的文学瑰宝啊,这样浅陋的底蕴,说贻笑大方、万世笑柄是毫不为过的。
第三,主创没有明确的认识和统一的价值观。唐国强一直坚持一个观点,三国演义弘扬的是明君贤相,批判的是曹操的“宁教”观点,如果拍影视剧把后者作为弘扬的对象,那就错了。唐的观点是否合理可以讨论,但无论如何,可以看出人家是有明确清晰的创作观念的,这样这部剧就显得齐整、可看。新三国呢,朱苏进从一开始就说不以任何一方为是非,大家都是英雄。诚然,笔下的人物可以千姿百态,但握笔的主创却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否则全剧没有是非、没有善恶、没有正确与否,刘备携民渡江是对的,曹操屠城杀戮也是对的;曹操统一北方是对的,刘备夺占西川也是对的……这样混乱的价值观统筹下的作品必然是一部只有精彩没有精神,只有热闹没有灵魂的低端作品。
第四,对于阴谋诡计的极力刻画乃至颂扬。成大事不免要用阴谋阳谋,但正如鲁迅所说:“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意思就是耍奸使滑的人自古就有,而且也一直有办法,但是靠这个成大事的是从来没有的。无论秦皇汉武,曹操刘备,唐宗宋祖,还是主席邓公,在计谋之外都必须有一个大人物不可少的开阔胸襟和高远气度,否则只能在阴谋诡计的小圈圈里打转。而新三国里我们全然看不到这些,除了阴谋诡计还是阴谋诡计,不仅浓墨重彩地刻画,甚至颂扬。在剧中,毒死亲弟弟曹冲并一直赖账的曹丕最后竟然得到曹操“了不起”的表扬和大位;其他乃如毒死吕蒙的孙权、买通产婆弄死静姝的司马懿竟都得到了认可。难以想象这样的观念给观众传播的是什么样的毒素。从《三国演义》到《明朝那些事儿》也写了大量的谋略,但人家作者的价值观是正确的,就是始终坚持正义,鞭挞邪恶,绝不以无限耍弄诡计为荣。电视剧诚然没有教科书的义务,但其广泛的影响是绝不可忽视的。如此大肆宣扬阴谋论,只能说明主创毫无一个文艺创作者的责任心乃至基本良知,为了收视率而置基本的人心道德于不顾。因此前面说的新三国的优点之一在这也变成了缺点。
再说说人物。很多观众会觉得新版人物更有血有肉,可亲可爱。其实细想想,这方面新版根本不如老版,只是由于人物说大白话,细节比较多而已,其实人物的侧面远远没有老版丰富。陈建斌的曹操只有阴谋诡计,看不到人家鲍国安的沉雄悲凉的英雄气魄和文人情怀;陆毅的诸葛亮几乎从头到尾眉头紧锁,除了谨小慎微就是谨小慎微,唐国强演出的初出茅庐的飘逸洒脱、三军统帅的大气威严丝毫没有;关羽永远都和僵尸一样死板坐着,越到后面越让人厌恶其狂妄自大,陆树铭的光明磊落、质朴自然一点也看不到;至于张飞,就是李逵的鲁莽暴躁,没有别的词可以形容。所以,要说人物,其实新版的丰富性远远不如老版。
其他如军事历史文学常识上的种种错误、服装道具的离谱谬误、时间人物的随意摆弄(到曹操死那年才出生的嵇康竟然能和曹植诗文唱和。想来估计是除了嵇康,朱苏进也不知道什么别的魏晋文人了)等等,不胜枚举。
所以我的结论是:老版有不少缺点,但瑕不掩瑜,态度认真,制作精良,称得上是经典。新版好看,精彩,作为电视剧,图个乐子还可以,至多是一部比较好看的电视剧而已。但其创作态度粗糙,文化底蕴浅薄,思想层次庸俗低下,服装道具等常识错误百出。这些都使得新三国离经典还有很远很远的距离。
新三国一开始,就是王允的60大寿。但史料非要说王允只活了55岁(137年-192年)。可见陈寿裴松之的著史态度是多么不严谨,也可见新三国在挖掘新史料方面功莫大焉
核之史料,李儒是董卓的女婿。而剧中董卓对李儒一口一个“李兄弟”,把人伦辈分完全打破,这和董卓出身西凉、没有文化的背景是一脉相承的,可见编剧充分考虑了人物自身特色
与之相应的还有董卓的“各位百官公卿”
吕布既称王允为义父(而且他此时仍然认董卓为义父,也就是说吕布同时有2个义父),却又以小侄自称。如此混乱的称谓,足见吕布其人确实是有勇无谋
同理还有李傕(郭汜?分不清)那句不见于任何史料但很能体现人物粗豪性格的“天子陛下”称谓
孙坚弄到玉玺,小霸王孙策就像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一样,立马跪下高呼“恭喜爹可以称帝了!”此时汉献帝还在,各路诸侯无不虎视眈眈,而孙策敢这样说,足见其勇敢无畏的小霸王风范和有勇无谋的性格特点,和人物性格也是一脉相承的。而旁边的几位将领和孙坚本人毫无反对意见,可见关羽说江东一群鼠辈不是没有道理的
曹丞相专注于军政,所以数学不太好,也是情有可原的
举人都中不了的范进同志穿越到三国时期,成了袁术的谋士,并和孙坚交涉。这不是编剧不懂历史,而是用范进考试一再挂科的典故暗示下来的剧情:孙坚马上要挂了。其布置线索之细腻令人赞叹
按曹操的说法,刘备半个月能啃8万个馒头。半个月按15天算,那么刘备平均每天要吃5333.3.个馒头。曹操和刘备“相敬如宾”,他肯定不会错。如此饭量莫说三国时期,就是几百年后的净坛使者猪八戒也是望尘莫及的。足见“大耳贼”的名号不是没有道理的
与之相应的还有刘备惊人的酒量。喝了100杯后还能和孙夫人用剑打来打去,在刘皇叔面前,只喝了18碗酒就有点醉了的武二郎真是不值一提
曹嵩被杀,陶谦在给曹操的信中的用语是:如今仙父已逝
曹军从长安到洛阳,一定要经过芒砀山。绕路不要紧,跑跑步可以锻炼士兵的身体
原来得吕望的是周公,史书一直传的周文王渭水得姜子牙是错的。徐庶不愧是饱学之士
诸葛亮两天没睡觉给周瑜写的祭文,竟然是曹操的遗书。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和严谨的剧组是不会错的,这里体现出诸葛亮未卜先知的本领和敌伪文件一定要毁掉的坚决意识,还暗含了对周瑜的讽刺,因此这无论对诸葛亮的智力还是忠贞都是点睛之笔
彼此不合的意思,在诸葛亮的口中用一个“龌龊”就能表达了。可是现代汉语专家却非要硬造一个字形相近的“龃龉”,还标明“1.牙齿上下对不上,比喻意见不合。2.比喻不平整;参差不齐。3.不相投合,抵触。4.不协调﹐差失。多用于文辞。”真是多此一举
刘备入川发生在建安十九年(214年)。一般多认为汉末战乱起于184年黄巾起义,这中间经历了30年。而诸葛亮张口就是“已近百年”,这不是剧组搞错了,是为了体现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不求甚解”的特点,可谓用心良苦
赵咨在曹丕面前公然称曹操为“先父”,而曹丕等人没有任何异议,可见赵咨是曹操实打实的私生子,而且和魏国关系不错,所以孙权派他出使。编剧考虑得何等严密
同理荀彧可能是曹操的兄弟
司马懿则在公开场合大呼曹操姓名,足见魏国已经非常的民主
看完新三国再看老三国是什么感觉?
《新三国》和《老三国》都是以三国时期为背景的影视作品,虽然都在讲述三国故事,但是两者的制作风格、故事情节、角色刻画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看完《新三国》再看《老三国》,会有以下几种感受:
更容易理解:《新三国》的制作方式更加现代化和大众化,画面更加清晰明了,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而《老三国》则更注重历史还原和人物性格塑造,对于不太熟悉历史的观众来说可能会有些困难。
角色印象不同:《新三国》对于一些著名的角色形象进行了重新塑造,如曹操、吕布等人,使得观众对于这些角色的印象与《老三国》有所不同。此外,《新三国》的人物塑造更加立体化,有更多的侧面描写,使得角色更加生动有趣。
情节处理不同:两部作品在情节处理上也存在差异,如《新三国》中会加入一些新的情节和人物,使得故事更加丰满。而《老三国》则更加注重历史真实性,情节较为贴近原著。
总体来说,看完《新三国》再看《老三国》,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三国历史,但同时也需要注意两者的差异,避免出现对于历史的误解和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