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遇到逆反的学生如何处理
现在来看那些小学生,这中间就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往往产生与长辈对抗心理,心理有什么话也不愿与父母、教师说,对于老师的批评和劝导也听不进去,甚至产生厌恶情绪。在平时与家长的联系中我也经常听到家长这样说:“孩子为什么越来越不听话?”“这孩子我说东他偏要说西。”“我的孩子为什么变得不爱说话了?”“我的孩子为什么这么内向?”这其实就是孩子逆反心理的表现。出现这种情形,父母越是恼火,越发训斥,孩子越是反感,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疏远。在教学中也是如此,现在的孩子独立意识增强,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是和他们个人的喜好分不开的,就像有的老师说的,如果你不对他的胃口,你教的再怎么好也是白搭,因为他不会听你的。反之,如果你越要求他们按照你的要求去做,那么他们只会越不听,周而复始,就形成了一种恶性的循环。下面就我平时教学中的三个案例谈谈我对小学生的逆反心理的一点研究。[案例一]在一节公开课上,执教老师正讲到精彩之处,他抛出了一个很有想象空间,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的题目,的确,几乎每个人都举手了,他微笑着叫起了一个平时在每个老师看来都是一无事处的学生,他是希望这个孩子也能在这样一个时候获得成就感。可是,该生站起来的回答却让他后悔不已,他说:“你让我站起来干什么?我又不会回答问题!”他很震惊,可毕竟是有经验的老教师,他依旧微笑着问:“那么你现在可以尝试着想一想吗?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回答的很漂亮!”可是这个学生并没有买他的帐:“我很笨的,我想不出来,能有什么办法?”精彩的一堂课就因为这样一个插曲而划上了一道遗憾的痕迹。[反思]在学校里,老师每天面对着一个个兴趣各异、性格不同的学生,理所当然的那些,学习好又听话的孩子就成了他们的“宠爱”,相反一些经常惹是生非,学习不认真的学生就会被打入“冷宫”。这完全取决于老师的执教态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1、教师不顾学生感受,任意践踏学生的尊严。有些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对犯了错误的学生严厉训斥,恶语讽刺,甚至体罚学生等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和人格,引起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反抗对立情绪,拒绝接受教师的说教,不愿执行教师提出的要求,甚至故意对抗。2、在处理学生问题上不公正,引起学生反感,促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教师往往对学生先入为主的思想定势影响而产生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评价误差,(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在这种心理影响下,教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注重调查了解,不尊重事实,主观臆断,依据以往经验草率判断处理,做出不公正不合理的结论。试想,受到错误批评的同学感到委曲不说,就连受到庇护的同学也会对教师的公正产生怀疑。3、教师的要求不符合学生的需求和愿望。教师不顾学生个体的差异,往往使求全心理的作怪,以优秀学生作为标准衡量其他学生。教师往往会对部分差生说:“你如果有某某同学一半认真,也不会是这种成绩,如果有他一半的成绩,我就心满意足了。这种言语如果常说的话,对于被贬低的同学会产生不满和厌烦的情绪,产生对教师和同学的恨,甚至自暴自弃。这样,怎能去接受和执行教师的要求。[措施]经过观察,我挑选了一天放学时,请这位学生在教室里等我,告诉他我想请他带一封信给他母亲。当着他的面,我写了封信,随后我强调了好几遍,信是写给她妈妈的,不允许他擅自拆看,于是将信留在教室,称自己去取信封让他稍等。学生点头答应,但一脸的不情愿。我便走出了教室,我在教室外暗暗地观察着,没一会,发现这孩子谨慎的打开我的信读了起来,渐渐地脸上露出了微笑。稍后,我进教室将信封好交给了他。其实,孩子原本认为老师带信是为了告状,却没想到老师在信中写了他很多闪光点,并肯定、表扬了他。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点。之后的日子里,学生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观。这中间,我利用了学生禁果逆反心理,引导了孩子,达到了多次谈心都无法达到的说教效果。“人之初,性本善。”“天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要我们能够多花点心思,相信我们的教育工作会更好。1、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我们经常提倡关爱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要充满爱心。教师应讲求民主创设良好氛围,体贴学生,尤其对常犯错误的学生,更应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兴趣上引导他们,从学习上帮助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使他们对教师的隔阂和对抗心理消除,乐意接受教育劝导,逐渐改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2、留下空间,让出余地,给学生时间反省。当学生遇到违反纪律或与教师“顶牛”时,教师要适当地使用短暂的沉默,自己既有了理清思路,选择措辞和观察学生反应的机会,又可让学生有思考反省自己的机会。这样的“冷处理”,能够缓和气氛,使学生冷静理智,从而接受老师的教育。有时候,用沉默可替代对学生的直接批评。3、公平公正,树立老师威信。如果老师刻意的偏袒某人,必然会引起其他学生的不满,那么作为一个老师的威信也将不复存在,因此提醒教师在处理学生具体问题时,一是要体现公平公正,对事不对人,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平时观察学生时要做到优生差生一视同仁,不分厚薄,不能存有“一好百好,一恶百恶”的心理,能善于发现每一人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这样,在处理问题时才不会随心所欲,依主观印象办事。另外,对所处理的问题,一定要通过多种方法不同渠道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真相,进行客观分析,作出公正合理的结论,得到学生广泛的赞同和支持。这也可以提高教师的威信,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亲近程度。4、对症下药,纠正学生不良心理。因为学生的“逆反”心理的形成因素很多,故要进行分析,对症下药,因势利导,纠正学生“逆反”心理。如因教师处理不当造成的,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以实际行动取信于学生,重新赢得他们的信任与支持。[案例二]小仪是一个外地来的学生,在学校里是出了名的调皮鬼,上课坐不住,屁股下面像是抹了油似的,手和脚总是没有停下来的时候。最令人气愤的是,他的脾气很倔强。只要是他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爸爸妈妈再怎么说都没有用,如果说话的语气重一点,他就发脾气,不吃饭,不睡觉,不理人。有一次,由于妈妈不肯给他买电动玩具,他竟然离家出走了!在老师和家长寻找了整整5个小时之后,终于在一间旧房子的一个角落里找到了他,他已经哭得筋疲力尽,可是还是不肯回家,他的爸爸忍无可忍,狠狠地打了他一顿,最后被强行抱回了家。[反思]前苏联教育家费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过:“请你不要忘记,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小学生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感上对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说教、劝说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心理和物质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相容忍的程度,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易于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也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易产生逆反心理。[措施]家庭是小学生成长的根本环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1)民主平等,培养独立的人格。学生虽然是小孩,但是他们也有独立的人格。父母与孩子之间要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孩子遇到困难失败时,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明辨是非,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当然,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和不良行为家长不能过于迁就,要通过适当的说服、诱导的方法进行疏导。(2)懂得表扬孩子,适当的肯定孩子。恰当的表扬不但可以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激励其进取和自信,而且还会起到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导向作用。所以作为父母要做好孩子的贴心人,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细微的进步,了解他们的长处和优点。当发现他们的优点时,不论大小,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有时这一细微的表扬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有时甚至会改变其一生。(3)善于倾听,建立良好关系。不管孩子的想法是否正确,父母都应该让小孩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多听听孩子说话,当他们认为父母亲是可亲近的,可信任的时候,就会畅所欲言。当他们的想法子与自己的想法子不一致时,也不可一口否认,而应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对他加以辅导,最后达成一致。[案例三]一年级学生刚入学,我就响应学校的号召,警告学生不得在无人陪伴的情况下到学校操场上的活动区去玩,那里有单杠、双杠还有爬竿等,虽然下面是沙坑,但是由于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不够,为防止他们受到意外的伤害,班主任老师总是三令五申的。要学生不准去玩,说那里没什么好玩的,只是几根竿子而已。如果不当心还会摔下来,曾经有个学生就是因为没听老师的话,顾自己跑去玩,所以摔下来跌断了胳膊。虽然每天都在耳提面命的讲,苦口婆心的说,但是后来我发现这样反复重复的后果是激起了更多学生的好奇心,因此还是经常有学生偷偷的跑到那里去玩,而小事故也经常不断发生。[反思]小学生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驱使,他们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过强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认知需要可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促使和推动学习者去探索有关的事物和认知信息。小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迷信、不盲从,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正是他们好奇心的具体表现。一般说来,人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就是所谓“禁果逆反”。我们有些老师、家长禁止小学生做某事,却又不说明为什么不能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使“不要打架”、“不要上网玩游戏”之类禁令达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对于被禁止、批判的电影、文学作品、理论文章却怀着极大兴趣去观看、查阅。“被禁的果子是甜的”,好奇心驱使小学生有时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也许并不甜的“禁果”。[措施]针对“学校的故事”后来我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在体育课上,我请体育老师协助,让他给学生示范几个动作,然后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但是有很多学生都无法完成甚至有学生还从爬竿上摔了下来,幸亏有老师在旁边帮助,要不然就闯祸了。当很多学生亲身经历了这一场景,他们明白了,这是一种很危险的活动,如果没有老师在旁帮助,那么后果就会很严重。等他们认识到了这一点,我再和他们商量,只要老师有时间,那么我们就一起去活动,不要再个别行动了。从此以后,学生再也不去那里玩了,当然事故也没有发生过。无论是心理学理论还是大量的社会现实都在说明,感情是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人们的行为倾向和一些做法。有些事情并非顺理成章,并非符合科学要求,但由于感情的因素,无形地左右着人们的某些行为,这就是情感魅力。对于生理、心理均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说,在其行为意向和决策中,受感情因素影响很大,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好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们都有体会,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的结果。如果我们教育者在感情上与被教育者多些相容、多些亲近,相信在小学生心理上就不会再有那种厌恶、背离、逆反心理自然就会淡化或消除了。爱,其实很简单,学生,其实也很简单。
对于孩子的逆反行为,老师应该怎么做?
现在很多孩子的思维以及行为方式和老师之间都有些不搭,当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时候,老师可以以正确的去引导孩子,也要接受孩子的变化。要将平等的观念阐述给孩子,这样的话才能够让孩子在不同个性中走出叛逆。首先可以和孩子们交朋友,在课余的时间里让自己成为孩子中的一份子。和孩子们聊天玩游戏,并且建立情感上面的联系,让孩子潜移默化的承认老师也是他们之间的一份子。天真的想法同时老师也应该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态度,在交流中会理解到孩子的心理变化,可以知道他们平时在玩些什么,做些什么,并且喜欢什么。在和这些孩子们气味相投的同时,也能够引导孩子们走向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其实偶尔换位思考,从孩子的角度去出发,也能够看到不一样的一面,因为每一个孩子都非常的天真,他们的想法也非常的天真。个性有思想有叛逆的想法只能说明孩子有了属于自己的个性,而且接触的社会也越来越多,所了解的世界也慢慢的变大。当信息逐渐膨胀的同时,孩子的视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他们接受信息的同时,他们的各种渠道以及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在老师深入的去了解孩子们所了解的世界时,就能够和他们更好的去解决叛逆这种想法。心灵之窗让孩子们在和老师交流心中想法的同时,也从侧面的打开了心灵之窗。毕竟孩子们和老师难以交流,但是和朋友之间绝对是无话不谈的一种。每一个孩子都是这种想法,所以也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方法,这样才能够达到最后想要的结果,并且让孩子们全身心的信赖自己。
班主任如何开导叛逆的孩子?
班主任如果发现学生叛逆,首先要联络学生的家长,因为叛逆的性格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父母的教育失误造成的。所以班主任要和家长充分沟通,问问他们在孩子从小的过程中是过分的严厉还是过分的压抑孩子的天性,总之导致了现在这个局面。班主任会尽力的帮助学生走出叛逆期,但是更重要的是需要父母来监督,一起共同努力。毕竟孩子在家的时间要比在学校长。而且父母的言传身教是班主任和任何一个老师代替不了的,所以这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情,要需要家校共建。
1、对反抗期的孩子要有耐心,不要强迫
国外的研究机构进行追踪研究,结论是有反抗精神的儿童,长大后能办事果断、有个性和意志坚强的人。因此,对小儿反抗期的行为表现父母们不要横加指责、干涉,要因势利导,尊重他们的主张,支持和帮助他们干他们想干的事情。
其次,要对他们有耐心,不要强迫命令,适当的时候可以采取转移法,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当然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也要敢于说“不”,不能一味顺从,重要的是要使他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对今后健康的心理发展很有好处。
2、坚持原则冷处理,孩子情绪稳定后再教育
宝宝发脾气时,不予理睬,待他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以后,再和他谈这样做有什么不对。家长要有原则性,一定要一直坚持这么做。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懂得,父母坚持的事情不会因为自己而改变,发脾气是徒劳的。或者也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吸引孩子将注意力转向别的内容,待情绪稳定后再加以教育。
案例示范1:宝宝丢了某个喜欢的玩具或者对离开奶奶家很不舍而哭闹,试着先不要管他,任他哭闹好了。如果宝宝一发脾气父母就屈服,那是在向他传达一个信号,那就是挤眼泪、丢东西是达成自己愿望的一个有效的手段。
案例示范2:周末在爷爷奶奶家或者到其他小朋友家做客,要告别的时候,小家伙总会依依不舍并打闹一场。父母们可以适当延长宝宝向某人或者某事物说再见的时间,让他在心理上有缓冲阶段,而不是粗暴的突然终止他的好心情。在睡觉的时候提前告诉他,让他跟那些玩偶说再见;在离开奶奶家的时候,提前跟他说:“宝宝,过一会我们要回家了,下周我们再来奶奶家好不好”。
3、鼓励孩子自己解决
家长应让孩子独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或解决一些问题,并适当给予一些指导;对于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要向他说明,为什么不能满足他,或者是用别的事情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使他暂时忘掉自己的要求
4、家长需要反省 你是否火上浇油当宝宝发脾气时,你是不是忍不住打骂他或溺爱他,这些都会给宝宝错误的认知,或者火上浇油,让他更加反抗。作为家长不能因为孩子脾气暴躁而打骂他们, 要给予朋友式的帮助、关心和安慰。可用幽默的言语,消除孩子的不愉快心情、忘掉不愉快的事情。
初中生叛逆班主任怎么办
青春期的叛逆是比较正常的现象,你的孩子一定是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或者对什么事情感到不满,想试着发泄一下。但作为家长,当你们的孩子们的表现没有使你们满足,不要一味的责怪孩子,也不要显示出自己的份量,也不要总是当着他的面在别人面前说一些是他没自尊的话,这样会伤害他的自尊心,他就会跟你耍个性,就会呈现出一些异常的表现来维护他的自尊心。我曾经就是一个叛逆的青少年,我完全了解现在的青少年为什么那么叛逆了,就是你们做家长的太过于权威性。要想改变孩子们的叛逆,就要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教导,孩子犯了错你要对他进行合理的批评和教育,而不是彰显自己的权威,动不动就把他以前的错误搬出来。我想,叛逆的人大多都是中学生,那时候是青春期,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他们学习压力本来就大,又没有什么自由,看你们什么都有,内心就感到不公平,再加上要对你们家长的绝对服从,这必然会导致叛逆。 叛逆都是轻的,有的严重的都会憋出心理疾病,长大了很有可能走向犯罪道路,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啊!家长应该给予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该管的要管,但是不要什么事,有用没用的都管,尤其是一些无理的。这样管制的太严格,太较真,孩子们的心理一定难以承受。记住,他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奴隶!应该适当地给予他鼓励,哪怕是一点点进步,也要表扬他。有的孩子就是这样,都进步了,付出了,最终还是得不到赞赏,这样会使他破罐子破摔。
青春期的叛逆孩子,作为家长你要如何正确引导?老师是否需要参与?
青春期的叛逆孩子,作为家长你要如何正确引导?老师是否需要参与?青春期叛逆是每个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必经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都是脆弱的,他们敏感、无助时,家长的激烈教育只会让孩子和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试着让孩子敞开心扉,站在孩子的角度,每次发现问题时都要问一下自己如果是我们,我们会怎么做。倾听认真观察和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如果孩子不愿意表达,作为家长应该考虑平时是不是不够尊重孩子的发言或者沟通交流太少;如果孩子能够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作为家长应当认真倾听并给于正面积极的回应和引导。 鼓励针对性的正面表扬和鼓励,有助于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叛逆有时更多表现为有意或无意识的和父母的意愿向左,即为家长所不可为,逆向而行。建议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主动发现孩子积极的行为,及时给与肯定和鼓励,引导和帮助其养成积极乐观的性格。尊重尊重是相互的,尤其是家长对孩子的尊重更值得提倡。这里的尊重主要体现在尊重孩子语言、想法和行为,但尊重并不意味着绝对的认同,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发现产生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例如:有的孩子,家长越不让做的事情越是去做,对家长的话充耳不闻。这是作为家长应当分析事情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并创造时机用灵活的方法来引导和教育孩子。人之初如璞玉,叛逆期的孩子需要得到来自家长更多的倾听、鼓励和尊重,也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耐心,从而和孩子一起度过叛逆期,奔向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
面对哪些叛逆的学生,作为老师该如何去应对呢?
面对那些叛逆的学生,作为老师该如何去应对呢?学生们在课堂上必然会产生调皮,不听家长和老师的劝告,遇到困难就选择退缩,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应该怎么教育学生?学生反抗,防止挫折能力下降,教师应该如何管理教育学生。首先,学生要有精神、理想和信念,给学生决定精神,我一直强调“houde载体,自我完善”,houde载体主要强调给教育学生树立大理想,意识形态质量高,这要求教师使用自己的道德和知识,传达学生知识,进行人格教育。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不要使用生硬的说教或处罚手段,先用中国中医手段解决环境问题,然后慢慢解决核心问题。为此,教师要以手表、罗森塔尔效应和自己高尚的道德感情培养学生健康、积极、艰苦朴素、自立、诚实、守信的品格。要让全体学生有责任感,有公德心,有正义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让有问题的学生市场变小,不要在学生中占据主流市场,他再次指出的问题会得到更好地解决,他们会在大环境下逐渐纠正自己的问题。发扬主流思想,是在集体树立思想先进榜样,热爱集体榜样,树立奋斗精神榜样,学习榜样,对照学生学习的示范者、超越的标兵、自身不足的先进者。这样叛逆和抵抗挫折的学生在对比中不断发展,逐渐纠正自己的不足。孩子可能会有犯错的时候,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学生养成的行为习惯也能使他受益终身。种甜瓜,种豆子得到豆子; 行为和反作用,是人生的重大真理。 这个真理博大精深,绝妙绝伦。 它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有什么性质的行动作用,就有什么性质的反作用。“行善却得不到其好处,就像草中的冬瓜,自己偷偷生长”,要做出好的行动,不要为一时得不到好的结果而烦躁。 每天耕种,在动心的地方种下好种子,天天积累,一定会有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