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有哪些名人?
聂荣臻(1899~1992)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新中国科技事家\x0d\x0a聂荣臻(1899-1992),字福骈,四川江津(现重庆市江津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著名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为我国人民解放和日后国防军事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终年93岁。\x0d\x0a\x0d\x0a卢作孚(1893~1952)著名实业家\x0d\x0a卢作孚(1893~1952年),原名魁先,别名卢思,重庆市合川人。 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他创办的民生公司,到1949年,拥有148艘江海轮船,投资60多个企事业单位,成为中国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他青年时便提出教育救国,并为之奋斗。从自学成才始,到创建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普及文化和教育,多有建树。他以北碚为基地,从事乡村建设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获得成功。他一生俭朴勤奋,公而忘私,服务社会和人群。他崇尚务实和科学精神,有《卢作孚集》传世,是重庆人乃至中国人在上个世纪前半叶最有价值的心智和实践的结晶之一。 推荐评语:民生公司、北碚实验区、《卢作孚集》,其中任一项都足以改变历史,卢作孚正是这样一位改变历史而让中国人不能忘记的重庆人。\x0d\x0a\x0d\x0a刘伯承(1892~1986)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x0d\x0a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曾用名刘伯坚,中国四川省(今重庆市)开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十大元帅之一。中国共产党第八至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曾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29师师长、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南京市市长。有“川中名将”、“军神”的称号。\x0d\x0a\x0d\x0a吴棹仙(1892~1976)著名中医\x0d\x0a吴棹仙(1892~1976)著名中医 名显宗,重庆巴县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入巴县医学堂,后在重庆官立医学校师范班、重庆存仁医学校学习。1918年与人合伙在重庆开设双桂堂药店,得针灸大师许直初秘传,使许多病人针到病除,享有“神针”之誉。1932年,与人共同创办巴县国学学舍(后改名重庆市国医传习所),从事中医药学的教育工作,1935年重庆国医药馆成立,任馆长。1939年创办重庆中医院和巴县国医学校。还创办苏生国医院、中华医药科学讲习所,任董事长兼所长。1954年后,先后任重庆中医进修学校教师,重庆市第一、第二中医院院长,成都中医学院医经教研室兼针灸教研室主任。1956年2月,以“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二届二次全会,将其珍藏多年的《子午流注环周围》献给毛泽东主席。1963年,作为特邀顾问参加了全国中医教材审编会议。著有《灵枢经浅注》、《子午流注说难》,合著有《灵枢语释》。曾当选为四川省人大代表、四川省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委员。\x0d\x0a\x0d\x0a以下还有很多人:(关于他们的资料可以再百度百科搜到的)\x0d\x0a王麟(1902~1938)抗日殉国烈士\x0d\x0a张德成(1886~1967)著名川剧艺术家\x0d\x0a苟文彬(1934~1986)搪瓷科技专家\x0d\x0a邱少云(1926~1952)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x0d\x0a廖静秋(1925~1958)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x0d\x0a罗广斌(1924~1967)著名作家\x0d\x0a王朴(1921~1949)著名革命烈士\x0d\x0a钟惦斐(1919~1987)著名文艺评论家、电影美学理论家\x0d\x0a彭咏梧(1915~1948)著名革命烈士\x0d\x0a陈子庄(1913~1976)著名国画大师\x0d\x0a何其芳(1912~1977)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x0d\x0a李伯钊(1911~1985)著名革命戏剧家\x0d\x0a刘仁(1909~1973)无产阶级革命家、北京市委第二书记\x0d\x0a游曦(1908~1927)著名革命烈士\x0d\x0a郭汝瑰(1907~1997)军事家\x0d\x0a王超奎(1907~1941)抗日殉国烈士\x0d\x0a畲雪曼(1907~1993)著名书画家\x0d\x0a刘雪庵(1905~1985)著名作曲家\x0d\x0a王良(1905~1932)红军高级将领\x0d\x0a古耕虞(1905~1995)著名实业家\x0d\x0a任鸿隽(1886~1961)著名学者\x0d\x0a邹容(1885~1905)辛亥革命先驱\x0d\x0a李世棻(1821~1883)清著名诗人\x0d\x0a黄墨涵(1883~1955)著名社会活动家\x0d\x0a杨庶堪(1881~1942)重庆辛亥革命元勋\x0d\x0a余元章(生卒年不详)近代开采石油的先驱者之一\x0d\x0a向楚(1877~1961)著名史志学家\x0d\x0a张培爵(1876~1915)蜀军政府都督\x0d\x0a汪云松(1873~1958)总商会会长,曾主持留法勤工俭学\x0d\x0a谭祖尧(1902~1927)著名革命烈士\x0d\x0a赵世炎(1901~1927)中共早期著名活动家\x0d\x0a李初梨(1900~1994)无产阶级革命家、文物收藏家\x0d\x0a周钦岳(1899~1984)著名新闻工作者\x0d\x0a卞小吾(1872~1908)清《重庆日报》创办者\x0d\x0a朱之洪(1871~1951)清重庆保路同志协会会长\x0d\x0a萧湘(1871~1940)清四川谘议局副议长\x0d\x0a刘子如(1870~1948)重庆巨商、著名企业家、慈善家和爱国知识份子\x0d\x0a许建安(?~1909)桐君阁药厂创办人\x0d\x0a程德全(1860~1930)民国江苏都督\x0d\x0a张森楷(1858~1928)著名史志学家\x0d\x0a余栋臣(1851~1912)清反洋教起义领袖\x0d\x0a钟云舫(1847~1911)“天下第一长联”作者\x0d\x0a徐邦道(1834~1895)清甲午战争抗日名将\x0d\x0a竹禅(1825~1901)著名僧人\x0d\x0a黄开基(1787~1854)清抗英将领\x0d\x0a龚有融(1755~1830)清著名书画家\x0d\x0a周煌(1714~1785)清《四库全书》总阅\x0d\x0a张鹏翮(1648~1725)清大学士\x0d\x0a破山(1597~1666)集佛学、书学、文学于一生的一代宗师\x0d\x0a秦良玉(1574~1648)明抗金巾帼英雄\x0d\x0a王应熊(?~1646)明大学士\x0d\x0a刘时俊(?~1629)明率军平叛收复重庆将领\x0d\x0a刘安恭(1899~1929)红军高级将领\x0d\x0a邹进贤(1899~1930)重庆和四川地区共产主义运动先驱者\x0d\x0a冉钧(1899~1927)重庆和四川地区共产主义运动先驱者\x0d\x0a万丛木(1899~1971)私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校长、著名画家\x0d\x0a杨暗公(1898~1927)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者、四川党团组织创始人\x0d\x0a胡子昂(1897~1991)著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x0d\x0a陈铭德(1897~1989)中国报业巨子\x0d\x0a吴芳吉(1896~1932)“白屋诗人”\x0d\x0a童庸生(1899~1938)重庆和四川地区早期的共产主义运动先驱\x0d\x0a曾吉芝(1872~1942)教育家\x0d\x0a来知德(1526~1604)明理学家\x0d\x0a张佳胤(1526~1588)明兵部尚书\x0d\x0a喻茂坚(1474~1566)明刑部尚书\x0d\x0a江朝宗(1425~1506)明翰林院侍读学士\x0d\x0a江渊(1400~1473)明工部尚书\x0d\x0a蹇义(1364~1435)明初五朝重臣\x0d\x0a桓渊(?~1258)南宋理学家\x0d\x0a道隆(1213~1278)南宋高僧\x0d\x0a赵智凤(1159~1249)大足宝顶石刻创刻者\x0d\x0a蒲国宝(生卒年不详)南宋状元\x0d\x0a冯时行(1100~1163)爱国名臣、北宋状元\x0d\x0a谯定(1023~?)北宋著名理学家\x0d\x0a陈抟(?~989)道教至尊\x0d\x0a范长生(218~318)大成丞相\x0d\x0a董允(?~246)蜀汉“四相之一”\x0d\x0a甘宁(?~215)东吴名将\x0d\x0a严颜(生卒年不详)巴郡太守\x0d\x0a董和(?~220)蜀汉掌军中郎将
重庆名人有哪些?
重庆名人有:1、陈坤:陈坤,1976年2月4日出生于重庆市,中国内地男演员、歌手。1995年考入东方歌舞团担任独唱歌手,1996年以专业第一名成绩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班。1999年主演电影《国歌》步入影坛。2、孟非:孟非,1971年10月12日出生于重庆市。1992年至1996年,在江苏电视台文艺部体育组担任摄像,开始了新闻工作生涯。2002年因主持《南京零距离》而成名,2003年获得第六届“百优电视节目主持人奖”。3、蒋勤勤:蒋勤勤,1975年9月3日出生于重庆市南岸区,中国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1994级表演系。1992年,出演了个人首部影视作品《媚态观音》。1995年,主演了古装剧《西施》。1997年,出演了古装剧《康熙微服私访记》。4、王源:王源,2000年11月8日出生于重庆,中国内地男歌手、演员、主持人、作家,中国内地男子演唱组合TFBOYS成员。2011年底成为TF家族练习生,2013年8月以TFBOYS组合成员身份出道。5、王俊凯:王俊凯,1999年9月21日出生于重庆市,中国内地流行乐男歌手、影视演员,中国男子演唱组合TFBOYS队长,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2017级表演系本科班.2010年底,加入TF家族。2012年2月,通过网络翻唱歌曲《囚鸟》走进大众视野。
翻译文学是本国文学还是外国文学
翻译文学到底是属于本国文学还是外国文学,学术界存在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翻译文学属于外国文学。持此种观点的人认为翻译文学研究成果一般只能发表在外国类或比较类期刊上,而不能或很少发表在纯中国文学的期刊上;而且他们认为没有原作哪有译作,承认原作第一,译作第二。认为译作无论怎样都是来源于原作,忠实于原作。例如,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信”字居于第一位,正说明了忠实于原作的重要性。
第二种观点则是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三者并立。张南峰曾从多元系统的观点出发,承认翻译文学国籍的模 糊性,双重性,甚至游移性。
第三种观点认为翻译文学归属于本国文学。早在 1989 年,谢天振就发表了《为“弃儿”找归宿――翻译在文学史中的地位》一文,指出“文学翻译中不可避免的创造性叛逆,决定了翻译文学不肯能等同于外国文学,”并提出“恢复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的主张。皱涛开拓了一个新的视角――文学的他国化,进一步阐发把翻译文学纳入本国文学的原因。
文学翻译的策略有哪些
1 文体对等
不同文体的作品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特点,面对不同文体的作品,译者要自动“切换”至不同的“翻译模式”。即译员在着手翻译作品之前,首先要定位源语文本的文体,从而确定目的语文本的文体,即达到源语文本的文体和目的语文本的文体对等。此外,不同语言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其承载的文化因素也各不相同。优秀的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会充分考虑如何处理不同语言背景下的文化差异。既然存在差异,源语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就不可能完全传达或体现在目的语文本中,译者能做的是尽量减少译文中的文化缺失。
在翻译前,首先通读源语文本,将文章定位为文学类作品。相应地,种瓜得瓜,译文也一定是文学类作品。这就意味着我们在翻译时要注意,要以“文绉绉”的口吻去措辞、译句、谋篇,而非口语化的表达,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打上文学的“烙印”。
2 篇章对等
篇章对等又叫语篇对等。在进行语篇分析时,不仅单分析语言本身,还要看语言是怎样在特定语境中体现意义和功能。语篇对等包含三个层面: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上下文语境指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要在上下文的特定语境下确定其特殊的内涵。其语义单位和语义成分要在上下文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语义的翻译转换。
例:Often, as his letters show, his powers of expression overflowed the bounds of the medium which he mastered.
从字面意思来分析原文,得出的译文是“通常,正如他信中显示的,他的表达力超过了他所掌握的媒介的界限”。但是根据上下文语境分析,“the medium which he mastered”实际上指的是钢琴,而非其他表达媒介或工具。从下文得知他抒怀的方式不止弹琴这种方式,他的写作能力也非常好。因此根据上下文语境分析,深挖出了原文的深层涵义。经过对译文的转化和润色后,得出的译文是“只要读一下他的信件就不难发现,贝多芬不仅只会借曲抒怀。”由此可见,上下文语境对翻译的帮助和制约作用。
情景语境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下,根据语境中交际的人际关系和内容来确定语言现象中的语言的确切涵义,从而判断译文的选词。
例:Once, when walking through the streets of Weimar, Beethoven and Goethe became aware that the Imperial family, accompanied by a glittering cavalcade of courtiers, was approaching them.
这段话描写的是贝多芬和歌德走在威玛街上偶遇到“accompanied by a glittering cavalcade of courtiers”的皇室人员,这里的“glittering”和“cavalcade”基本呈现出了街上列队整齐、臣伴左右的景象。根据当时的情景,我们不难想象得到当时庄严肃穆的盛况。因此,根据当时情景“accompanied”应翻译为簇拥,而非伴随、陪伴,因为簇拥一词更能再现当时的情景。因此译文应为“一次贝多芬和哥德走在威玛的街上,见到一队皇家人马在众大臣的簇拥下走来”。
文化语境指语言运用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传统文化及社会心理等。翻译的内容不仅仅是不同语言符号的转换,而且不同语言符号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翻译中,尤其是文学翻译不可避免地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谈到翻译中的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就涉及到翻译时是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归化策略,还是让读者向作者靠拢,采用异化策略。就本文而言,笔者更倾向于前者。
例:Men who possess great character as well as genius have always been sure of their worth to the world.
这句直译为:拥有伟大人格和天才智慧的人总坚信他们对世界的价值。这种译法显然是可取的,毫无诟病。但是在文学翻译中要获得精彩的译文的话,不只是传达原文的直观意思。能把原文的含义用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或目标语习惯的俗语或诗句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就能变成更加地道的本国语言。译文如果意译为:“拥有伟大人格和天才智慧的人总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则更能深入目标语的文化习惯。
3 句法对等
英汉翻译中如果句句皆能达到对等的话,那全文的也就相对做到了文体对等和篇章对等。
例:there would have remained the life-story of a man whose character was supreme in resistance of evil, and in defiance of the blows of fate.
译文:他的一生仍然光辉灿烂,他不向邪恶妥协、不向厄运低头的人格魅力也已可圈可点。
原文为“in the resistance of evil, and in defiance of the blows of fate译文为“不向邪恶妥协、不向厄运低头”,笔者认为这已经做到了句法对等,原文和译文句式形成了对仗。
但是汉英语言在句法上存在很大差异,例如,汉语没有关系代词,这就意味着在英汉翻译时,需要考虑定语从句的次序和组合。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句法重组也是翻译的一大难题。
例:Perhaps it was this last trivial circumstance that set off the fiery spark of indignation in Beethoven, who under ordinary conditions would have acted just as one of the crowd.
原句中将“circumstance”的定语后置,同时贝多芬的定语也后置了,直接逐字逐句的翻译的话,显然不符合汉语句法结构。汉语中定语在核心词前面。在翻译中遇到后置定语的句子,就需要重新调整句子,这时就不能做到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的完全对等了。根据汉语句法结构语言顺序重组之后,译文为:通常情况下,贝多芬本也会随规从俗,但可能正是这微不足道的插曲最终让贝多芬忍无可忍。
4 词汇对等
两种语言间,没有哪两个词的意义是完全对等。例如汉语中的“饺子”
和英语的“dumpling”的所指等值吗?根据英语国家的饮食文化可知,他们的餐桌上是没有在做法和用料上和饺子一样的食物,所以实际上“饺子”和“dumpling”是不对等的两种食物,在意义上也是不等值的。所以在翻译中遇到不同语言间存在的文字空缺的,译者通常会采用加注、解释的方法。
5 结束语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没有绝对的功能对等,只有相对的对等。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过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钥匙”。在翻译实践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为了对等而“生拉硬拽”的翻译,失去原文应有的风姿。尤其在文学翻译中,勉强的对等会造成译文读者对原文美感的缺失。所以,对于功能对等理论,我们应该做到的是能对等则对等,不能对等则灵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