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歼-8Ⅱ战斗机有哪些雷达系统?
歼-8Ⅱ的雷达系统:空空导弹加装AN/APG-66(V)雷达是“和平典范”最抢眼的项目,为歼-8Ⅱ添加了“金睛火眼”。这可能是首例东方战斗机与西方雷达的官方“联姻”。该雷达由西屋电气公司研制,属于X波段脉冲多普勒机载火控雷达,主要装备F-16A/B等。美方赋予提供给中方的雷达一个新代号:PRCF-8APG-66(V)。我国当时没有能与之相比的火控雷达。该雷达采用平板隙缝天线,对大型飞机的最大搜索距离约140千米。对战斗机的上视探测距离46到74千米,下视37到55千米。具有频率捷变能力,抗干扰性好。同时APG-66(V)的处理机、雷达计算机、存储介质较先进,从而能够提供大容量快速的处理能力。其设计具有模块化的特点,分为7个各自带独立电源的可更换单元,插头/插座统一而易于插拔,供电可靠,大量采用可靠性好的数字式器件。因此,APG-66(V)在战地条件下可快速更换修理。对于解放军来说,当时面对着敌人立体化大集团进攻的威胁,更需要截击机长时间连续作战,需要尽可能减低故障趴窝的几率。米格-25截击机APG-66(V)借助脉冲多普勒技术,能够在地面杂波干扰中搜索并锁定目标,从而发起攻击。老式单脉冲体制的雷达,基本无法做到这一点。APG-66(V)的工作状态很齐全,空空模式例如格斗、快速搜索、自动截获、自动跟踪等。空地模式包括真实波束、8:1的多普勒波束锐化、地图锁定、对海搜索跟踪等。因此APG-66(V)奠定了F-16良好的火控基础。在这一基础上略加发展后,F-16C/D型就具有了完善的空地作战能力。歼-8Ⅱ最初的火控系统,限于雷达体制,仅能对付中高空目标。这也是米格-23、F-104等典型第二代战斗机共同的特点,一般只有上视能力,无法下视探测。有了APG-66(V)这样雷达,歼-8Ⅱ才能够有效的拦截低空突防的敌方飞机和导弹,例如当时已大量装备苏军的图-22M“逆火”轰炸机和苏-24战斗轰炸机。当然APG-66(V)也有其缺陷:探测距离偏近,最初甚至没有连续波照射器,无法使用AIM-7“麻雀”中距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APG-66发展到APG-66ADF型后,F-16才能使用AIM-7。直到改装搜索距离增大50%的APG-68雷达的F-16新型号出现,“战隼”才真正具有了超视距空战能力。对于承担截击任务的歼-8Ⅱ,真正适用的雷达其实是APG-68。不过美国当时并不会提供该雷达给中国。
客机和战斗机的雷达有什么不同?
用途不同,性能不同。
首先,客机和战斗机的雷达用途不同。对于一般客机而言,通常只安装气象雷达,是为了获取飞机几十甚至上百公里范围内的大气和气象情况,为客机安全飞机提供很好保障。而对于战斗飞机,雷达分为脉冲多普勒雷达和电扫描雷达等多种,用途也不一样,通常这些雷达是为探测目标和跟踪锁定目标而安装的,通过火控系统和人的操作可以进行目标的判断,从而采取相应的行动。
其次,客机的雷达很简单,功率也很小,因为这已经满足他的需要了。而战斗机雷达,尤其是现代的新一代战斗机,大功率的相控阵电扫描雷达一改以往的机械扫描雷达的弊端,变成一部集侦查/探测/干扰和电子攻击于一体的综合性设备,它不仅能发现上百公里以外的目标,在对方来不及探测到自己之前进行锁定,并且摧毁目标,而且能够对对方的通信和数据交换进行干扰截获,并且在必要时,可以利用自身大功率的发射能力对对方雷达进行电子攻击,瘫痪对方的通信和探测能力,使之完全失去反抗能力,甚至可以直接破坏电子设备硬件,达到极大的破坏能力。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地形匹配雷达,侦查用的合成孔径雷达等很多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