鲵是什么意思
鲵是两栖动物,外表类似蜥蜴类,但无鳞片,身体为软和湿润的皮肤所覆盖,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地方,以小型动物为食。大鲵又称娃娃鱼,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是我国特 产的大型两栖动物。已被国家列入二类重点保护动物。体表裸露, 皮肤光滑,全身布满不规则点状或斑块状的青灰色素,体色常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腹部为灰白色,头部宽扁,口大略呈半圆形, 具有扑食食物锋利的牙齿。幼体具鳃,用鳃呼吸,成体鳃退化,用肺呼吸。无眼睑,鼻孔各侧一个,具有前、后肢各一对,前肢 四趾,后肢五趾。两后肢腹部间有一生殖孔,外端与排泄孔相吻合。鲵giantsalamander;鲵ní(1) 鲵(大~〕两栖动物,身体长而扁,生在山溪中。肉鲜美可食。叫的声音像婴儿,所以俗称“娃娃鱼”。(2)(小~〕两栖动物,体形与大鲵相似,但较小,牙齿呈V形,生活在水边的草地里。(3). 鲵,形声。从鱼,儿(ní)声。本义:两栖类动物,俗称“娃娃鱼”。鲵,剌鱼也。――《说文》鲵大者谓之鰕。―― 《尔雅·释鱼》。注:似鲇,四脚,前似弥猴,后似狗。声如小儿啼。大者长七八尺。”(4)又如:鲵鲐(鲵齿和鲐背);鲵鱼(娃娃鱼)(5)小鱼[littlefish]。如:鲵鲋(小鱼);鲵鳅(泥鳅。泛指小鱼)(鲵)ní ㄋㄧˊ〔大~〕两栖动物,身体长而扁,生在山溪中。肉鲜美可食。叫的声音像婴儿,所以俗称“娃娃鱼”。〔小~〕两栖动物,体形与大鲵相似,但较小,牙齿呈V形,生活在水边的草地里。郑码:RNRD,U:9CB5,GBK:F6F2笔画数:16,部首:鱼,giantsalamander;属于濒危动物
鲵 怎么念
鲵的读音是[ní] ,声母是n,韵母是i,声调是第二声。鲵属于两栖动物,外表类似蜥蜴类,但无鳞片,身体为软和湿润的皮肤所覆盖,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地方,以小型动物为食。大鲵又称娃娃鱼,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是我国特产的大型两栖动物。已被国家列入二类重点保护动物。体表裸露, 皮肤光滑,全身布满不规则点状或斑块状的青灰色素,体色常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腹部为灰白色,头部宽扁,口大略呈半圆形, 具有扑食食物锋利的牙齿。幼体具鳃,用鳃呼吸,成体鳃退化,用肺呼吸。扩展资料:分布情况:中国的山西、陕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大鲵分布,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在云南的滇东北和滇东南的山溪中有发现,中国17个省区均有分布。它不善于追捕,只是隐蔽在滩口的乱石间,发现猎物经过时,进行突然袭击。因它口中的牙齿又尖又密,猎物进入口内后很难逃掉。它的牙齿不能咀嚼,只是张口将食物囫囵吞下,然后在胃中慢慢消化。娃娃鱼有很强的耐饥本领,甚至二、三年不吃也不会饿死。它同时也能暴食,饱餐一顿可增加体重的五分之一。食物缺乏时,还会出现同类相残的现象,甚至以卵充饥。 喜食鱼、蟹、虾、蛙和蛇等水生动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鲵
大鲵怎么读
大鲵拼音dà ní。大鲵是隐腮鲵科、大鲵属有尾两栖动物。体大而扁平,一般全长582~834毫米,头体长310~585毫米,最大个体全长可达200厘米以上。大鲵头大扁平而宽阔,头长略大于头宽;雄鲵肛部隆起,椭圆形,肛孔较大,内壁有乳白色小颗粒;雌鲵肛部无隆起,泄殖肛孔较小,周围向内凹入,孔内壁平滑,无乳白色小颗粒。成鲵一般常栖息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溪河深潭内的岩洞、石穴之中,以滩口上下的洞穴内较为常见,食性很广,主要以蟹、蛙、鱼、虾以及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等为食。主要分布于中国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生活习性:大鲵喜欢捕食蟹类,一只体重1.5千克的个体胃内有蟹6只,总重量约140克;2.5千克的个体一次能吞食250~300克食物;曾在四川马边县发现一尾体重1蚝多的大鲵,胃内竟有一尾体重0.5千克的鱼。对陕西省柞水县境内干右河上段大鲵的食性分析,其中蟹占48.3%,船钉鱼占12.5%,水生昆虫幼体占7.8%,水鸟占3.1%,木片占3.1%,小石块3.1%,大鲵幼体占1.5%,空胃者20.3%。大鲵新陈代谢较为缓慢,停食半月之久,胃内仍有未消化的食物。它的耐饥力很强,只要饲养在清洁凉爽的水中,数月甚至一年以上不喂食不致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