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玉沁色特征的鉴别技巧
对于高古玉是一种极其珍贵的玉制品,那么在收藏的时候该怎么鉴别好高古玉的沁色特征呢?究竟都有哪些沁色的种类呢?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高古玉沁色特征的鉴别,希望能帮到你。 高古玉沁色特征的鉴别 一、 渠沟黄 这里的“黄”字统指发生变色的现象。玉器变色先从渠沟之处变化,色泽变深、变旧。要色变到这种程度,一般需要百年以上。 二、 包浆 传世玉器生成包浆很快,有二三十年便可显现。入土生成包浆就很慢,最快也得百年以上,不少的玉器在地下永远也不出包浆。玉生包浆,年代越久,包浆就越厚。 三、 霜尘沁 玉的表面好像下了霜的大地,又是霜雪又是灰尘,看似浮在表面,但是擦不下去。要到这种程度,至少120年以上。 四、 绺[liǔ]莹沁 绺莹沁里面沁进一般色彩需七八十年,要沁入水银需要200年以上。 五、 薄雾沁 沁入之物刚刚进入玉皮,尚未进入玉的肌理,就像长了一层薄雾。时间一般需要150年以上。 六、 薄膜沁 不一定不满整器,但已经大面积形成较厚的膜状,使玉器不再有原来的光泽。这种薄膜多由石灰和污泥所沁。时间大约需要200年以上。 七、 斑块沁 斑块色沁一般需要200年以上;斑块水沁需要400年;斑块土沁需要700年;斑块水银沁至少需要1300年。 八、 花脸沁 花脸沁往往有多种沁蚀,比如色沁、土沁、水银沁、钙化等,至少需要600年以上。 说明:高4.2cm,厚2cm,宽4.3cm,三角形的瑞兽,年份好白玉底子的,好不好不在玉底子,好在沁上了!寿衣沁,土沁,鸡骨白,黑沁,都赶上五彩了! 九、 牛毛纹 牛毛纹一般由水银、铅锌等物质沁成,线状,顺着某一个方向排列。时间需要800年以上。 十、 全皮色 某种单一皮色基本能布满整器,包括色沁、石灰沁、土沁、水沁、钙化、包浆等,但并未将玉器的肌理渗透。时间需要1300年以上。 十一、铁红沁 受铁或者土沁所致。受沁的程度有重有轻,重的地方还带有棕红或黑红的块状物。沁成这种程度需要千年以上的时间。 十二、石灰沁 石灰沁轻者在玉器的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灰白色或青灰色膜,需要四五百年时间。石灰沁重者,玉内开始变得发红,像小孩子的脸色,称为“孩儿面”需要千年以上时间。沁蚀的更重者,形成一层不透明的皮壳,有薄有厚,称为“鸡骨白”,需要1500年以上的时间。沁的最重者,状如朽骨,时间要在3000年以上。 十三、血沁 又称血古。古人认为血古为血所沁。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血液时间一长就不再是红色。这种色是由尸骨、色液、颜料、石灰、红漆、木料、土壤等东西共同沁成的,可将玉器沁成猩红色、枣皮红、酱紫斑等色。不过要形成枣皮红和酱紫斑需要700以上的时间。 十四、朱砂沁 主要受敛葬的朱砂所沁。朱砂沁入玉里的速度很慢,大都附在玉器的纹饰处、镂空等凹陷和镂空处,将附近的玉皮染红。若将白玉的玉肌沁成淡棕红色,得要1800年左右的时间。 十五、水银沁 水银沁的水银既来自敛葬的水银,也来自土壤中的水银。一般来讲土壤中的水银不能把玉器沁成半截黑或全黑,所以人们习惯将沁成半截黑或全黑的叫做黑漆古,将沁成线状的或小斑点的叫做水银沁。千年以内的水银沁一般不太黑,2000年以内的水银沁不亮,2000年以上的水银沁又黑又厚又亮。 十六、土沁 土沁一般由红土和黄土沁成,呈浇黄至土红色,中间似乎有一个小核,核周围呈现放射性云块形斑痕状,好似用黄色炸药的鞭炮崩的痕迹。过千年的土沁,其核的部位会出现疙瘩或小坑,或变为土咬或蛀蚀。 十七、水沁 净水能使玉器晶莹、温润,几百年之内的,呈玻璃质的蓝绿荧光,被称为“澄潭水”;几百年以上表面就长一层水锈。大部分的水沁是污蚀之水,玉器被染上污浊之气,或被水中矿物质所沁,300年开始长水锈,1000年可以使玉器表面不透光,1500年以上使水锈变得十分干老。 十八、钉金沁 钉金沁的沁占呈钉子眼状,带色,抽坑,有棕色、紫色、灰色、黑色等,大都伴有线状凹陷。呈灰黑色或黑色的叫钉金水银沁。形成钉金沁至少需要1500年以上。 十九、凹陷 形成凹陷之沁,原因之一是沁进的物质与玉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挥发,流失一部分;原因之二是重金属沁入。时间分情况而异,一般在六七百年以上就开始显现,时间越长,凹陷越重。 二十、饭糁 是指在玉的里面生成的点状、颗粒状的带色物质,就像玉的里面有大米饭粒、小米饭粒、玉米糁,有的还伴有粥状物。沁成这种情况,玉质疏松的600年即可,致密的需要2000年以上。 二十一、黄香沁 是一种酷似香蕉的或烤炙的黄色,非常美丽。其沁源可能有木材、松香、铁质、土壤等物。时间在1500年以上。 二十二、钙化 这是玉石的一种变质现象,多由氧化和复分解过程而形成比较疏松的物质,所以较为松脆,怕磕碰。这种钙化层就越厚。 二十三、全色沁 也称坩色沁。这种沁的特征是,大面积的乃至整个玉器,从外到内沁成某一主色调。名称有坩黄、坩青、虾籽青、皮蛋青、秋葵黄、枣皮红、老土红、冰糖色、玫瑰紫等几十种。沁成这类颜色至少要用1500年以上。 鉴定高古玉的痕迹 1、加工痕迹的史料记载至今没有连续性。从河姆渡文化、斐李岗文化到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中间有数千年的空缺至今无法加以充实。加工工艺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成熟、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连续性,现在尚未在考古中有所体现的:许许多多已经明确的古代玉器,其加工工艺之细腻、精湛、巧妙是现代工艺所无法完成和解释的。 2、每个时期,每个地域、每个群体、每个作坊的传承发展速度和社会条件,地理环境的不同会造成加工水平的不同。再落实到每一个个人,掌握技巧和熟练程度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加工水平,并体现在器物的痕迹上;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制造业的使用工具水平差不同样也形成了工艺水平的不同。 3、选材的不同,加工力度甚至包括碾玉者个体体能、嗜好、加工时心理差异的不同都会在加工痕迹上或多或少地留下印记。 但这些不同不可能摆脱工具和材料的局限性,却包括了许多的不稳定性和特 定性。好玉用好工,上层建筑在享用之极的奢侈中必定会集中国力选用一流的玉材。一流的玉工,制作一流的玉器。故,当我们确定一件器物是一流玉质时,必定要看其工和形,三者的完美结合达到了,那就是真品中的极品。 古玉的碾琢痕迹分析要注意的问题 1、现代同样可以制作出古代加工玉器的工具,并用于加工器件。 2、碾琢痕迹的表现有其不可定的形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3、碾琢痕迹的表现具有玉工对加工器物的意境理解和充分展示自我想象的可能。 4、碾琢痕迹的表现只是完成对器型的完美做出特定造型修饰,在不同角度会利用不同加工手段完成。 5、不同时期的特定纹饰其加工方式存在一致性,但绝不是一成不变的。
高古玉沁色鉴别的方法有什么
“沁色”是玉被埋入土中与土中元素起作用后所产生的与玉石原来颜色不相同之另类颜色。如果古玉中含有的沁色成份多就会有很大的收藏价值,那么对于高古玉的沁色该怎么鉴别呢?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高古玉沁色鉴别的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高古玉沁色鉴别的方法 1、沁色的颜色 单色沁可以有两种定义:要与玉本质的颜色保持同样颜色,也就是原、次生色为同一色。除玉本质的颜色以外的一种颜色叫单色沁,也是与玉本色相对而存在的颜色。 多色沁:含有两色或两种以上的颜色,通常理解如:玫瑰红色为钾锰沁、红色为铁锈沁、黄色为铬沁、绿色为铜沁、黑色为金(或水银)沁、白色为水沁等,由各种矿物质浸润后产生的颜色,也有的是在相互搭配的作用下组合而成的。 沁色颜色与玉本色的区别:沁色——除玉本色以外的就是次生色;玉本色——即原生色,是指器物玉质本身的颜色;过渡色——是玉本色与沁色之间产生的颜色,也可称为间色、中间色,还可用颜色的明亮度来说明。 沁色颜色的修饰词:如鸡血红、癸花黄、蟹子青、鹦鹉绿、茄皮紫、黑漆古、鱼肚白等均为修饰词,此与沁色的实质性无关。 2、巧色与沁色之别 自宋代以降,仿古(作伪)风气日盛,再加之留皮、巧色工艺在玉作当中越来越多,近现代作伪者更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点,给人们在古玉沁色认别上增加了许多难处。但若认真加以审视,除了综合加工工艺、刻痕特征、形制纹饰因素外,在巧色与沁色之间,也还是可以找到其中差别的。 3、边料、原生色与土沁色 前者有单色与多色两种,是在玉石成矿时形成,性质非常稳定,无沁门;而后者是入土后的次生变化,有沁门,且在沁色与原玉色间多有明显的过渡扩散晕现象。 4、留皮、带糖与沁色、糖沁 留皮多在器物雕刻表现的突出点上,原玉带糖部分也与雕刻所要表现的主题有关;而沁色、糖沁系入土后自然形成,分布不依刻工意志为转移,不仅在突出点上受沁,且入沁过渡现象。 高古玉的识别价值 感质地品古玉 首先是鉴别高古玉的材质。高古玉器的取材,主要来自新疆的和阗玉(注:古时人们称和田玉为和阗玉),大都取材于河床中的籽料或山流水料,这两种玉料因剥离矿床时间长久,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下,其自身已形成了玉皮和沁全是杂质而将其去掉只保留玉的精华部分,其晶莹光洁,温润纯厚的质感,让高古玉更增添了一份高贵的品质。 如今,和田玉开采艰难,出产渐少,其价格也已非常昂贵,而高古玉的作伪者出于对成本和加工难度的考虑,往往使用青海玉、京白玉或者俄罗斯玉作假。而这些玉要么缺乏硬度,要么就是缺少和田玉的温润感、油脂感。另外,和田玉比一般玉石密度大,分量重,握在手中有下坠感。 比形态辨古玉 其次是高古玉的形态。由于古代生产力十分低下,雕琢玉器只能用解玉砂来研磨。和田玉的硬度高,不可能用刀刻成,它是用“铊具”琢出来的,古代玉器都是通过砣机加上解玉砂对玉进行碾琢。所以,每个时代高古玉都有自己的形态特点。比如,红山文化玉器有动物形玉类和几何形饰玉类。动物形玉类又可以分为现实动物和幻想动物,现实动物如玉鸟、双龙首玉璜、兽形玉、玉龟、鱼形坠、玉鹗等;幻想动物如兽形玉和玉龙、兽形玦等。几何形玉饰有:勾云形玉佩、马蹄形玉箍、方圆形边似刃的玉璧、双联玉璧、三联玉璧、棒形玉等等。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玉雕龙,此件玉饰玉质呈白青色,体卷曲,形似“C”字,吻前伸,嘴紧闭,鼻端平齐,双眼突出,额及颚底皆刻细密的方格网纹,颈脊长鬣上卷,边缘斜削成锐刃,末端尖锐,尾向内弯曲,末端圆钝,背有一对穿圆孔,可供穿挂用。而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钺、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项饰等。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这些形态都是鉴别高古玉的方式方法 看雕工读古玉 我国古代玉器的雕刻不外乎阴雕、阳雕、浮雕、圆雕、镂雕。这些技法在红山文化已经成熟,但是同样这些技法,在各个朝代又有自己的个性。由于受当时的生产工具的影响每一个时代对玉器的加工都有一定的办法,并出现一定的特征。高古玉时期加工一件精美的玉器要花费数年的时间,后人很难仿制成神形毕肖的玉器。 比如石家河文化的减地阳线、殷商的双钩拟阳线、西周的一面坡阴线、汉代的游丝毛雕、汉八刀的琢工等等。特别是汉八刀工艺,真的“八刀工”,都是下“刀”既准又狠,起刀收刀,干净利落,而且多为“斜刀”,即一面浅,一面深。而现代工艺是用高速旋转的雕机,由于转速不同,肯定在所加工的玉器上留有不同的痕迹,特别是阴刻线等尤为明显。线条槽口两侧边上有“爆刀发毛”现象,多数为现代机器工所为。 察包浆认古玉 包浆是一层皮壳,是器物表面因氧化形成的自然保护层。人类抚摸玩赏也能形成包浆,但同自然包浆有本质上的不同。人为包浆是油渍等杂物凝聚而成,再经化合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包浆。自然包浆是一种物质经氧化作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的蜕变现象,是自然质变层,是岁月留下的迹象,是不可伪造的岁痕。真的高古玉都有包浆特征,具有强烈的年代感、苍桑感、真实感。 包浆的形成是由于温度的变化,玉器因“出汗”而产生内分泌现象,长时期周而复始凝结于玉器表面的一层保护膜。凡出土红山文化古玉器,不管出土于任何年代,不管受沁到何种程度,稍加擦拭包浆即显露出来,凡无包浆的红山文化玉器都不能认定为真品。 观沁色识古玉 高古玉之所以“能动人之心”,就是因为它在地下沉睡了几千年之后,因地下各种化学物质的影响,从而产生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色彩、质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古人称之为“沁色”。 高古玉的受沁是一种自然现象,与人为的染色有着本质的区别。天然沁色应当是产生于偶然的,而在这种偶然产生的自然色中,人们发现了一种偶然的色彩构成。沁让高古玉变得千姿百态,她赋予古玉新的生命。 既然沁色是受“阴阳二气”、“日月二光”的影响产生的,又是那么的美不胜收,于是有沁色的高古玉就成了人们刻意追求的目标。往往一块高古玉因为沁色美而身价骤增百倍,而各种沁色也成了鉴识古玉的重要手段。 沁色看似神秘,实际上却是不难鉴识的,在具体鉴定时一定要心细如发,配合一定的工具,如强光灯、放大镜等,谨慎观察,并结合古玉器的玉质、器形、纹饰、雕工等综合鉴定。真的沁色都浸入玉的内部,与玉浑然一体。而假沁则多是浮在玉的表面,而且玉表也没有各种深浅不一的凹陷变化。 高古玉沁色的特征分类 一、 渠沟黄 这里的“黄”字统指发生变色的现象。玉器变色先从渠沟之处变化,色泽变深、变旧。要色变到这种程度,一般需要百年以上。 二、 包浆 传世玉器生成包浆很快,有二三十年便可显现。入土生成包浆就很慢,最快也得百年以上,不少的玉器在地下永远也不出包浆。玉生包浆,年代越久,包浆就越厚。 三、 霜尘沁 玉的表面好像下了霜的大地,又是霜雪又是灰尘,看似浮在表面,但是擦不下去。要到这种程度,至少120年以上。 四、 绺[liǔ]莹沁 绺莹沁里面沁进一般色彩需七八十年,要沁入水银需要200年以上。 五、 薄雾沁 沁入之物刚刚进入玉皮,尚未进入玉的肌理,就像长了一层薄雾。时间一般需要150年以上。 六、 薄膜沁 不一定不满整器,但已经大面积形成较厚的膜状,使玉器不再有原来的光泽。这种薄膜多由石灰和污泥所沁。时间大约需要200年以上。 七、 斑块沁 斑块色沁一般需要200年以上;斑块水沁需要400年;斑块土沁需要700年;斑块水银沁至少需要1300年。 (这几个没有图,遗憾,愿有识之士补上) 八、 花脸沁 花脸沁往往有多种沁蚀,比如色沁、土沁、水银沁、钙化等,至少需要600年以上。 说明:高4.2cm,厚2cm,宽4.3cm,三角形的瑞兽,年份好白玉底子的,好不好不在玉底子,好在沁上了!寿衣沁,土沁,鸡骨白,黑沁,都赶上五彩了! 九、 牛毛纹 牛毛纹一般由水银、铅锌等物质沁成,线状,顺着某一个方向排列。时间需要800年以上。 十、 全皮色 某种单一皮色基本能布满整器,包括色沁、石灰沁、土沁、水沁、钙化、包浆等,但并未将玉器的肌理渗透。时间需要1300年以上。 (还是没图) 十一、铁红沁 受铁或者土沁所致。受沁的程度有重有轻,重的地方还带有棕红或黑红的块状物。沁成这种程度需要千年以上的时间。 十二、石灰沁 石灰沁轻者在玉器的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灰白色或青灰色膜,需要四五百年时间。石灰沁重者,玉内开始变得发红,像小孩子的脸色,称为“孩儿面”需要千年以上时间。沁蚀的更重者,形成一层不透明的皮壳,有薄有厚,称为“鸡骨白”,需要1500年以上的时间。沁的最重者,状如朽骨,时间要在3000年以上。 十三、血沁 又称血古。古人认为血古为血所沁。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血液时间一长就不再是红色。这种色是由尸骨、色液、颜料、石灰、红漆、木料、土壤等东西共同沁成的,可将玉器沁成猩红色、枣皮红、酱紫斑等色。不过要形成枣皮红和酱紫斑需要700以上的时间。 十四、朱砂沁 主要受敛葬的朱砂所沁。朱砂沁入玉里的速度很慢,大都附在玉器的纹饰处、镂空等凹陷和镂空处,将附近的玉皮染红。若将白玉的玉肌沁成淡棕红色,得要1800年左右的时间。 十五、水银沁 水银沁的水银既来自敛葬的水银,也来自土壤中的水银。一般来讲土壤中的水银不能把玉器沁成半截黑或全黑,所以人们习惯将沁成半截黑或全黑的叫做黑漆古,将沁成线状的或小斑点的叫做水银沁。千年以内的水银沁一般不太黑,2000年以内的水银沁不亮,2000年以上的水银沁又黑又厚又亮。 十六、土沁 土沁一般由红土和黄土沁成,呈浇黄至土红色,中间似乎有一个小核,核周围呈现放射性云块形斑痕状,好似用黄色炸药的鞭炮崩的痕迹。过千年的土沁,其核的部位会出现疙瘩或小坑,或变为土咬或蛀蚀。 (没图) 十七、水沁 净水能使玉器晶莹、温润,几百年之内的,呈玻璃质的蓝绿荧光,被称为“澄潭水”;几百年以上表面就长一层水锈。大部分的水沁是污蚀之水,玉器被染上污浊之气,或被水中矿物质所沁,300年开始长水锈,1000年可以使玉器表面不透光,1500年以上使水锈变得十分干老。 十八、钉金沁 钉金沁的沁占呈钉子眼状,带色,抽坑,有棕色、紫色、灰色、黑色等,大都伴有线状凹陷。呈灰黑色或黑色的叫钉金水银沁。形成钉金沁至少需要1500年以上。 十九、凹陷 形成凹陷之沁,原因之一是沁进的物质与玉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挥发,流失一部分;原因之二是重金属沁入。时间分情况而异,一般在六七百年以上就开始显现,时间越长,凹陷越重。 二十、饭糁
高古玉的鉴别鉴定方法有哪些
高古玉一般是指战国和汉以前的玉器,明以前的玉器称为古玉,汉以前的玉器称为高古玉。高古玉具有很大的价值,于是使得市面上多了很多造假分子对其进行造假,该怎么辨别真伪呢?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高古玉的鉴别,希望能帮到你。 高古玉的鉴别 一、工艺痕迹鉴定 1.工具、方法:用10~50倍放大镜,观察抛光痕迹。 2.适用范围:新石器时代至清代古玉。 3.局限性:对腐蚀严重、脱皮、玉器钙化严重成粉状者不能鉴定。 谈古玉工艺,具体是指古玉加工工艺:一是剖片,二是细加工,三是抛光。其方法无外有两大形式:其一为清以前至新石器时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动化砣机工艺;其二为近代电动砣具工艺及滚桶摇光抛光工艺。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发明手动砣具,抛光用解玉砂、兽皮、棉、麻布轮砣等。钻孔特点多为喇叭状,长孔多为对钻而成,孔为中细,两端大,孔壁可见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表面光滑。而机械孔壁则较规整,会留有细密均等的螺旋纹,而且不够光滑,孔口边缘也可发现硼碴。观察穿孔特点,是鉴定新石器玉器的重要方法。战国铁器发明以后,玉器穿孔则较规整,但孔壁螺旋纹不如机械孔壁螺旋纹细密均等,孔口、线条边缘会出现硼碴。 新石器时代与商周之时,抛光多用兽皮醮解玉砂等为之,10倍或20倍放大镜下可观察到粗细不匀、方向不一的细凹线,间或也有杂乱无章的细凹线,并有层次感,区别于机械抛光或仿照古法抛光的细密均等的、较为平行的细凹线。 还有,精品玉器清根及地子大多平整、匀净,干净利落,重要的是垂直砣痕不能太过,若使用电动砣具,一般可发现垂直砣过的凹陷痕迹。分析这种工艺的特点是鉴定古玉真伪的极其重要的方法之一,在鉴定方面起主导作用。需强调一点:必须用放大镜才能观察鉴定。 二、氧化鉴定 1.工具、方法:10~50倍放大镜,强光手电。观察平面氧化透光照射。 2.适用范围:新石器时代至清代出土古玉。 3.局限性:近代传世品,未受氧化古玉。 这也是鉴定古玉极为重要的方法之一。氧化是指玉石在各种自然环境下与空气、水及其他物质所产生的化学变化。氧化有两种现象:一是钙化成程度轻重不一的“鸡骨”现象;二是氧化严重成粉状。从矿物学角度上看玉器,质地致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夹杂含有一些其他物质。在长时间的化学作用下质地弱的部分,特别是玉器表面,氧化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腐蚀形成的小孔洞,氧化情况较重时,通常在玉器表面钙化形成白斑,但自然地覆盖在玉器局部或全部,有层次感,深浅不一,程度轻的,表面仍有光泽,严重的则腐蚀成粉末。 要知道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较重,可火烧假玉器却不这样。用火烧手法的仿氧化古玉,通常表面为薄薄的一层粉状,没有深度、层次感,强光灯照射下玉质纯净、透明,氧化层非常薄。自然氧化深度有轻有重,通常尖角、边棱部位较重,氧化重的,灯光照射不透。但也有用含有类似氧化白色的玉石做成的伪古玉,值得注意。而且伪造鸡骨白的白斑点在放大镜下观察呈凹陷形。运用此种鉴定方法需注意的是,有个别作伪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做成器,这需从加工痕迹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三、腐蚀鉴定 1.工具、方法:10~50倍放大镜,强光手电。观察特征。 2.适用范围:受腐蚀的出土古玉。 3.局限性:没有腐蚀现象的古玉,传世品。 多数玉器长时期埋在各种土壤中都会有腐蚀的现象出现,特别是酸性土壤对玉器破坏较重,玉质较软的,氧化严重的玉器受腐蚀最重。其特点通常是出现蚀孔、蚀斑现象,有的蚀孔口小腹大,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孔内经化学变化而形成的闪亮结晶体,这一点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伪造的。 通常氧化较重则腐蚀越重,目前用酸类物质腐蚀伪造而成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积凸凹不平的腐蚀,蚀孔、蚀斑明显,可以说砣工化尽,这样处理的玉器,其蚀孔常常是外大里小,无结晶体,呈斑驳状。这里需指出的是,有很多人利用自然腐蚀严重的玉石料加工成伪古玉,这种伪古玉的特点是通常腐蚀严重,加工痕迹处无氧化现象。 四、凝结物鉴定 1.工具、方法:10~50倍放大镜,观察不同位置;牙签,用以刮划附着物。 2.适用范围:未经清洗的出土古玉。 3.局限性:近代长期在封闭环境保存的、清洗过重的伪古玉。 此法也称包浆鉴定。包浆通常是指玉在各种环境中,由其他物质在玉器表面粘附形成的一种物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矿物凝结物;二是玉器表面粘附的墓土或腐烂杂物;三是传世品上的污垢。这几种物质都很微妙,颜色不一,通常是靠对实物多年观察的经验得出判断。出土品的包浆有一种是凝结在玉器表面的物质,这种物质在放大镜下观察也呈斑驳状,有的是矿物质熔化后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状,有的则是半透明的,有的则是墓土。无论哪一种,都十分自然,凝结较实,并伴有墓葬气味,这种气味有的即使经过刷洗也仍然存有,这也是气味辨伪的一个重要方法。假器就不是这样,包浆松散,无墓葬味,无透明矿物质,即使有泥土包浆坚固的,也是胶一类物质所为,一烧、一洗即知。 现在流行一种把新玉用细铁丝缠住,放入土中数月或数年后取出,使红褐土锈固结在玉上以冒充古玉的作伪手段。但实则古玉很少与铁一类物质共同存放、埋葬,只有玉剑具是如此。这样的伪品有的竟然在一些拍卖会上出现,在玉器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用铁丝缠过的痕迹,真是不可思议。 五、气味鉴定 1.工具、方法:湿水。可用水点湿玉器,嗅其气味。 2.适用范围:出土古玉。 3.局限性:传世品,出土之后刷洗时间较长者。 此种方法较不易掌握,因玉器埋藏环境的不同,气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还有传世品特有的气味。玉器的气味一般在新近出土时最为浓烈,要熟悉这种气味最好的办法是多嗅老窑陶瓷,特别是新近出土的陶瓷的气味,尤以战国、汉代陶器为重要,它们的气味与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或相似。此种方法仅限于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器,对于鉴别那些伪造出土古玉特别灵验,它们不仅没有墓葬气味,相反有种刺鼻的化学气味或单纯的土味。此种方法要求我们多实践、多对比,才有所收获。但有一点需注意的是,带有泥土杂物的玉器,不论出土早晚,必须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气其味更大,反之,无味则必假。 六、沁色鉴定 1.工具、方法:10~50倍放大镜,强光手电。观察解理、沁入深浅,照射玉器观察颜色,沁入部位。 2.适用范围:出土受沁玉器。 3.局限性:传世古玉或无沁古玉。 沁色鉴定重在学习理解古玉长时间在各种存放环境下与所接触的器物所产生的颜色变化,这是另一种物质分子渗入玉器局部或内部产生的颜色,实则是物理现象,是自然色变,我们通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于红色漆器内,可能受红色沁,放于黑漆器中则可能产生黑色沁,在黄土内埋藏,则可能产生黄褐色沁。在强白灯光下观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触部位薄弱或自然解理、绺等部位产生,然后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扩大渗透,严重的可浸透全器,称作“满浸(沁)”,盘玩之后会变色,颜色鲜艳,大多沁色颜色会由灰白变红。重要一点是,通常情况下,真品沁色比较单一,颜色较暗,所以鉴定时当看到较乱的沁色和鲜艳沁色就值得怀疑了。 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触部位,不一定有沁色。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为满沁。也有局部沁,特点是沁色较多,并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处,在强白灯光下观察可知。有人用高科技手段沿玉解理或绺处进行激光伪造沁色,需知晓真沁大多数有由深到浅的过渡色。还有一点就是,玉的存放环境干燥或玉质致密这两种情况下亦可以无沁。 七、化学鉴定 1.工具、方法:食醋、丙酮。把玉器局部烧煮,丙酮刷洗。 2.适用范围:氧化古玉,仿氧化古玉。 3.局限性:无氧化现象古玉。 此种鉴定方法主要针对伪造氧化严重的鸡骨白,以及泛白、白斑现象。食醋是针对一般用石灰、火及其他方法烧制呈白化现象的伪古玉,方法是先把醋烧开,将伪古玉局部浸煮1~3分钟,拿出之后用水清洗白色粉末,如果能清洗掉,水呈白浆状,氧化薄的部位可露出玉质,则真假立断。因为这种方法对真氧化白斑是清洗不掉的。 针对在玉器表面涂刷的用胶及颜料一类物质调成的白浆,利用丙酮局部刷洗,即可洗掉白浆。如是真古玉的鸡骨白,在短时间内就不会出现上述现象,是洗不出白浆的。此种化学方法请慎用,也千万不可长时间将玉器浸煮在酸性化学试剂里,因为玉石在酸性溶液腐蚀下会受到破坏。 八、艺术水平鉴定 1.工具、方法:肉眼观察,与真器对比研究。 2.适用范围:一切具有艺术性的玉器。 3.局限性:器型极为简单或严重腐蚀、残件。 艺术性是最难仿制的因素。在中国玉器制作工艺史上,每个时期玉器都有鲜明特点,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每个时期既有成熟的艺术,又有不成熟或成长中的艺术。熟悉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玉器工艺水平是鉴定古玉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看一些玉器理论书籍,而且还要多看玉器图录及博物馆、收藏家的实物资料。另外,还要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列宁说:“对任何一个历史问题的研究判断、结论,都必须把这个问题放在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和社会文化中去考察。”技术水平不等于艺术水平,有时技术水平达到了,艺术水准却达不到。古代玉器成熟的艺术是当今难以仿制的,那些艺术水平高的玉器更难仿制。比如汉代玉人、玉马、玉兽类,特别是圆雕作品,那种圆润、饱满、流畅的线条,迄今仍极难仿制。可以说,越是技术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圆雕作品、器型复杂作品,越容易鉴定。原因是仿制难度大,容易留下破绽。 高古玉的禁忌 一忌油:“旧玉地涨未足,常粘油腻,则清光不能透出,故佩玉者,把玩日久,恐被油沁,脑油鼻油则尤甚,必须用滚水洗之,方能退油,盘者倘用鼻油摩擦,是爱之反不如毁之之愈也”。
高古玉的鉴别鉴定方法有哪些
高古玉一般是指战国和汉以前的玉器,明以前的玉器称为古玉,汉以前的玉器称为高古玉。高古玉具有很大的价值,于是使得市面上多了很多造假分子对其进行造假,该怎么辨别真伪呢?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高古玉的鉴别,希望能帮到你。
高古玉的鉴别
一、工艺痕迹鉴定
1.工具、方法:用10~50倍放大镜,观察抛光痕迹。
2.适用范围:新石器时代至清代古玉。
3.局限性:对腐蚀严重、脱皮、玉器钙化严重成粉状者不能鉴定。
谈古玉工艺,具体是指古玉加工工艺:一是剖片,二是细加工,三是抛光。其方法无外有两大形式:其一为清以前至新石器时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动化砣机工艺;其二为近代电动砣具工艺及滚桶摇光抛光工艺。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发明手动砣具,抛光用解玉砂、兽皮、棉、麻布轮砣等。钻孔特点多为喇叭状,长孔多为对钻而成,孔为中细,两端大,孔壁可见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表面光滑。而机械孔壁则较规整,会留有细密均等的螺旋纹,而且不够光滑,孔口边缘也可发现硼碴。观察穿孔特点,是鉴定新石器玉器的重要方法。战国铁器发明以后,玉器穿孔则较规整,但孔壁螺旋纹不如机械孔壁螺旋纹细密均等,孔口、线条边缘会出现硼碴。
新石器时代与商周之时,抛光多用兽皮醮解玉砂等为之,10倍或20倍放大镜下可观察到粗细不匀、方向不一的细凹线,间或也有杂乱无章的细凹线,并有层次感,区别于机械抛光或仿照古法抛光的细密均等的、较为平行的细凹线。
还有,精品玉器清根及地子大多平整、匀净,干净利落,重要的是垂直砣痕不能太过,若使用电动砣具,一般可发现垂直砣过的凹陷痕迹。分析这种工艺的特点是鉴定古玉真伪的极其重要的方法之一,在鉴定方面起主导作用。需强调一点:必须用放大镜才能观察鉴定。
二、氧化鉴定
1.工具、方法:10~50倍放大镜,强光手电。观察平面氧化透光照射。
2.适用范围:新石器时代至清代出土古玉。
3.局限性:近代传世品,未受氧化古玉。
这也是鉴定古玉极为重要的方法之一。氧化是指玉石在各种自然环境下与空气、水及其他物质所产生的化学变化。氧化有两种现象:一是钙化成程度轻重不一的“鸡骨”现象;二是氧化严重成粉状。从矿物学角度上看玉器,质地致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夹杂含有一些其他物质。在长时间的化学作用下质地弱的部分,特别是玉器表面,氧化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腐蚀形成的小孔洞,氧化情况较重时,通常在玉器表面钙化形成白斑,但自然地覆盖在玉器区域性或全部,有层次感,深浅不一,程度轻的,表面仍有光泽,严重的则腐蚀成粉末。
要知道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较重,可火烧假玉器却不这样。用火烧手法的仿氧化古玉,通常表面为薄薄的一层粉状,没有深度、层次感,强光灯照射下玉质纯净、透明,氧化层非常薄。自然氧化深度有轻有重,通常尖角、边棱部位较重,氧化重的,灯光照射不透。但也有用含有类似氧化白色的玉石做成的伪古玉,值得注意。而且伪造鸡骨白的白斑点在放大镜下观察呈凹陷形。运用此种鉴定方法需注意的是,有个别作伪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做成器,这需从加工痕迹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三、腐蚀鉴定
1.工具、方法:10~50倍放大镜,强光手电。观察特征。
2.适用范围:受腐蚀的出土古玉。
3.局限性:没有腐蚀现象的古玉,传世品。
多数玉器长时期埋在各种土壤中都会有腐蚀的现象出现,特别是酸性土壤对玉器破坏较重,玉质较软的,氧化严重的玉器受腐蚀最重。其特点通常是出现蚀孔、蚀斑现象,有的蚀孔口小腹大,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孔内经化学变化而形成的闪亮结晶体,这一点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伪造的。
通常氧化较重则腐蚀越重,目前用酸类物质腐蚀伪造而成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积凸凹不平的腐蚀,蚀孔、蚀斑明显,可以说砣工化尽,这样处理的玉器,其蚀孔常常是外大里小,无结晶体,呈斑驳状。这里需指出的是,有很多人利用自然腐蚀严重的玉石料加工成伪古玉,这种伪古玉的特点是通常腐蚀严重,加工痕迹处无氧化现象。
四、凝结物鉴定
1.工具、方法:10~50倍放大镜,观察不同位置;牙签,用以刮划附着物。
2.适用范围:未经清洗的出土古玉。
3.局限性:近代长期在封闭环境储存的、清洗过重的伪古玉。
此法也称包浆鉴定。包浆通常是指玉在各种环境中,由其他物质在玉器表面粘附形成的一种物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矿物凝结物;二是玉器表面粘附的墓土或腐烂杂物;三是传世品上的污垢。这几种物质都很微妙,颜色不一,通常是靠对实物多年观察的经验得出判断。出土品的包浆有一种是凝结在玉器表面的物质,这种物质在放大镜下观察也呈斑驳状,有的是矿物质熔化后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状,有的则是半透明的,有的则是墓土。无论哪一种,都十分自然,凝结较实,并伴有墓葬气味,这种气味有的即使经过刷洗也仍然存有,这也是气味辨伪的一个重要方法。假器就不是这样,包浆松散,无墓葬味,无透明矿物质,即使有泥土包浆坚固的,也是胶一类物质所为,一烧、一洗即知。
现在流行一种把新玉用细铁丝缠住,放入土中数月或数年后取出,使红褐土锈固结在玉上以冒充古玉的作伪手段。但实则古玉很少与铁一类物质共同存放、埋葬,只有玉剑具是如此。这样的伪品有的竟然在一些拍卖会上出现,在玉器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用铁丝缠过的痕迹,真是不可思议。
五、气味鉴定
1.工具、方法:溼水。可用水点溼玉器,嗅其气味。
2.适用范围:出土古玉。
3.局限性:传世品,出土之后刷洗时间较长者。
此种方法较不易掌握,因玉器埋藏环境的不同,气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还有传世品特有的气味。玉器的气味一般在新近出土时最为浓烈,要熟悉这种气味最好的办法是多嗅老窑陶瓷,特别是新近出土的陶瓷的气味,尤以战国、汉代陶器为重要,它们的气味与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或相似。此种方法仅限于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器,对于鉴别那些伪造出土古玉特别灵验,它们不仅没有墓葬气味,相反有种刺鼻的化学气味或单纯的土味。此种方法要求我们多实践、多对比,才有所收获。但有一点需注意的是,带有泥土杂物的玉器,不论出土早晚,必须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气其味更大,反之,无味则必假。
六、沁色鉴定
1.工具、方法:10~50倍放大镜,强光手电。观察解理、沁入深浅,照射玉器观察颜色,沁入部位。
2.适用范围:出土受沁玉器。
3.局限性:传世古玉或无沁古玉。
沁色鉴定重在学习理解古玉长时间在各种存放环境下与所接触的器物所产生的颜色变化,这是另一种物质分子渗入玉器区域性或内部产生的颜色,实则是物理现象,是自然色变,我们通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于红色漆器内,可能受红色沁,放于黑漆器中则可能产生黑色沁,在黄土内埋藏,则可能产生黄褐色沁。在强白灯光下观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触部位薄弱或自然解理、绺等部位产生,然后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扩大渗透,严重的可浸透全器,称作“满浸沁”,盘玩之后会变色,颜色鲜艳,大多沁色颜色会由灰白变红。重要一点是,通常情况下,真品沁色比较单一,颜色较暗,所以鉴定时当看到较乱的沁色和鲜艳沁色就值得怀疑了。
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触部位,不一定有沁色。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为满沁。也有区域性沁,特点是沁色较多,并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处,在强白灯光下观察可知。有人用高科技手段沿玉解理或绺处进行镭射伪造沁色,需知晓真沁大多数有由深到浅的过渡色。还有一点就是,玉的存放环境干燥或玉质致密这两种情况下亦可以无沁。
七、化学鉴定
1.工具、方法:食醋、丙酮。把玉器区域性烧煮,丙酮刷洗。
2.适用范围:氧化古玉,仿氧化古玉。
3.局限性:无氧化现象古玉。
此种鉴定方法主要针对伪造氧化严重的鸡骨白,以及泛白、白斑现象。食醋是针对一般用石灰、火及其他方法烧制呈白化现象的伪古玉,方法是先把醋烧开,将伪古玉区域性浸煮1~3分钟,拿出之后用水清洗白色粉末,如果能清洗掉,水呈白浆状,氧化薄的部位可露出玉质,则真假立断。因为这种方法对真氧化白斑是清洗不掉的。
针对在玉器表面涂刷的用胶及颜料一类物质调成的白浆,利用丙酮区域性刷洗,即可洗掉白浆。如是真古玉的鸡骨白,在短时间内就不会出现上述现象,是洗不出白浆的。此种化学方法请慎用,也千万不可长时间将玉器浸煮在酸性化学试剂里,因为玉石在酸性溶液腐蚀下会受到破坏。
八、艺术水平鉴定
1.工具、方法:肉眼观察,与真器对比研究。
2.适用范围:一切具有艺术性的玉器。
3.局限性:器型极为简单或严重腐蚀、残件。
艺术性是最难仿制的因素。在中国玉器制作工艺史上,每个时期玉器都有鲜明特点,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每个时期既有成熟的艺术,又有不成熟或成长中的艺术。熟悉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玉器工艺水平是鉴定古玉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看一些玉器理论书籍,而且还要多看玉器图录及博物馆、收藏家的实物资料。另外,还要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列宁说:“对任何一个历史问题的研究判断、结论,都必须把这个问题放在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和社会文化中去考察。”技术水平不等于艺术水平,有时技术水平达到了,艺术水准却达不到。古代玉器成熟的艺术是当今难以仿制的,那些艺术水平高的玉器更难仿制。比如汉代玉人、玉马、玉兽类,特别是圆雕作品,那种圆润、饱满、流畅的线条,迄今仍极难仿制。可以说,越是技术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圆雕作品、器型复杂作品,越容易鉴定。原因是仿制难度大,容易留下破绽。
高古玉的禁忌
一忌油:“旧玉地涨未足,常粘油腻,则清光不能透出,故佩玉者,把玩日久,恐被油沁,脑油鼻油则尤甚,必须用滚水洗之,方能退油,盘者倘用鼻油摩擦,是爱之反不如毁之之愈也”。
二忌腥:“玉与腥物相接,即含腥味,且伤玉质”。平时可将古玉置于软囊盒中珍藏,一般温溼度条件即可,但应避免因气候变化过剧产生裂纹。如器物断裂,应用环氧基树脂或聚醋酸乙烯乳剂涂于其上黏结,缺失部分则可将合成树脂掺滑石粉塑刻或翻模成所需之形,进行黏合修补,为使颜色一致,在填科中可加入造当颜料,也可在修复后着色。器物表面如有小块缺陷或脱落,可用封蜡调配色料加以充填,再以柔和的铭黄打磨剂予以抛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