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的爱情多巴胺理论告诉我们爱情也是具有时效性的,你认同这样的看法吗?
我认同这样的看法,我也认为爱情是具有时效性的,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说爱情有保质期,有保鲜期,过了保质期的爱情,再甜也不要了。虽然我认为爱情是有时效性的,但是我认为这个时效性你可以不断地去创造,比如说这段爱情的保鲜的时长差不多是三个月,但是你可以在中间不断地创造新的东西,使这个爱情的保鲜期不断延长。没有人的爱情可以一如既往的甜蜜,十几年如一日的感情,在我们看来,如童话一般美好,但是背后却是两个人经营的辛苦。一段爱情在开始时,可能是靠新鲜感去维系的,但越到了后面,越会发现经营者如何经营才是决定这段爱情走的多远,走的多长的关键部分。可能我对你的好感持续了三个月,但从第四个月开始,我对你逐渐失去了兴趣,但你却一直制造出了惊喜,一直带给我意外,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受,让我一直期待着和你继续发展下去,这时我们爱情的时效性就拉长了。娱乐圈中有很多在一起了很久感情依然保持得很好的夫妻,他们甚至从初恋一直谈到了结婚,两个人,已经陪伴着走过了十几二十年,甚至三十四十年的时光。当问起他们是如何让爱情一直保鲜的,他们都认为,制造惊喜非常的重要。就像袁弘和张歆艺,哪怕是在一起那么多年,但是,当袁弘生日时,张歆艺还是会给他精心准备礼物,当张歆艺生日时,袁弘甚至全世界寻找,只为了找到张歆艺最喜欢的演员的签名照。这样的付出这样的惊喜很难不让两个人的感情一直维系下去。两个人的经营比新鲜感,在爱情里来得更加重要,如果想要拥有一段长久的感情是少不了两个人的经营的,也许两个人会经历很多,但就在这样的经历中更能体会到互相陪伴的快乐,以由此拉长两个人爱情的时效。
画蛇添足的意思是什么? 寓意是什么?
画蛇添足: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画蛇添足 (发音 huà shé tiān zú)
【解 释】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有害无益,徒劳无功.
【出 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用 法】 连动式;作宾语;含贬义
【示 例】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他想接上去说,又觉得是~,只好惋惜地坐着没动.”
【近义词】 徒劳无功、多此一举
【反义词】 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灯 谜】 巳
【典 故】
故事发生在古代楚国.有一家人家祭祀祖宗.仪式完毕后,把剩下的一壶酒,赏给手下的办事人员喝.人多酒少,很难分配.这几个人就商量分酒的办法.有个人说:“一壶酒分给几个人喝,太少了.要喝就喝个痛快.给一个人喝才过瘾呢!”大家都这样想,可是谁也不肯放弃这个权利.另一个提议说:“这样吧,让我们来个画蛇比赛.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完,谁就喝这壶酒.”大伙儿都赞成这个办法.于是每个人折了一根树枝,同时开始画起来.有一个人画得最快,转眼之间,把蛇画好了.他左手抓过酒壶,得意地看看同伴,心想,他们要赶上我还差得远哩.便洋洋自得地说:“我再给蛇添上几只脚,也能比你们先画完.”正当他画第二只脚的时候,另一个人把蛇画完了.他一把夺过酒壶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画的根本就不是蛇.还是我先画完,酒应当归我喝.” 添画蛇脚的人无话可说,只好咽着唾沫,看别人喝酒.
[提示]
画蛇,就要象一条蛇;添上脚,就成了“四不象”.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不节外生技.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糟.
[原文]
楚有祠者①,踢其舍人卮酒②.舍人相谓曰③:“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⑤,子安能为之足⑥?”遂饮其
酒⑦.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⑧.——《战国策》
[注释]
①祠(cí)——春祭.
②舍人——古代王公贵族手下的办事人员.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相谓——互相商量.
④引酒——拿过酒杯.引,取过来.且——将要.
⑤固——本来.
⑥子——对人的尊称.安——怎么.
⑦遂——就.
⑧亡——失去.
示例 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也.(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
英文:draw a snake and add feet to it—ruin the effect by adding sth.superfluous 蛇本来没有脚有人却给它加上脚,故事见《战国策·齐策二》.比喻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坏事.例: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三国演义》
爱情心理学的各理论
《爱情心理学》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WO6XPh02qgchd3If0a5-Aw?pwd=dyt5 提取码: dyt5【馒头学习计划第二十六期】爱情心理学-中国大学MOOC-武汉理工大学 首次开课人数达10万+ 转自珞樱PT|爱情心理学_中国大学MOOC(慕课)_9.mp4|爱情心理学_中国大学MOOC(慕课)_7.mp4|爱情心理学_中国大学MOOC(慕课)_6.mp4|爱情心理学_中国大学MOOC(慕课)_5.mp4|爱情心理学_中国大学MOOC(慕课)_4.mp4|爱情心理学_中国大学MOOC(慕课)_3.mp4|爱情心理学_中国大学MOOC(慕课)_27.mp4|爱情心理学_中国大学MOOC(慕课)_26.mp4|爱情心理学_中国大学MOOC(慕课)_25.mp4|爱情心理学_中国大学MOOC(慕课)_24.mp4|爱情心理学_中国大学MOOC(慕课)_23.mp4|爱情心理学_中国大学MOOC(慕课)_22.mp4|爱情心理学_中国大学MOOC(慕课)_21.mp4|爱情心理学_中国大学MOOC(慕课)_20.mp4
《爱的艺术》摘录6
第二章 爱的理论
所有形式的爱常常包含着共同的基本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爱蕴含着关心,这在母亲对孩子的爱中最为明显。
如果一个女性告诉我们她爱花,而我们看见的竟是她经常忘记给花浇水培土,我们便不会相信她爱花。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哪里缺少这种积极关心,哪里就根本没有爱。
爱和努力是不可分的。你爱你为之努力的东西,同样你为你所爱的东西而努力。
关注和关心包含了爱的另一方面,同时也是责任感的表现。当今的责任常指职责,从外部加于人身上的某些事。
责任完全是一种自愿的行为,是我对另一个人表达或没有表达的需要的反应。
至于母亲与婴儿,这种责任主要指对身体需求的关怀。在成年人的爱中,责任主要指对精神需求的关怀。
假如没有爱的第三种要素——尊重,那么责任有可能蜕变成支配和占有。
尊重意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成长和发展应该顺其自身规律和意愿。尊重意为没有剥削。让被爱的人为他自己的目的去成长和发展,而不是为了服务于我。
尊重仅存在于自由的基础上,正像一首法国歌谣所吟:“爱是自由之子。”爱是自由之子,决不是支配的产物。
不了解一个人就不能尊重他,爱的责任若没有了解作为向导便是盲目的。了解若无关心为动力,便是一句空话。
我们还可以比这更深地了解他,因此我便知道他很急躁、忧虑重重,他感到孤独,感到内疚。然后,我知道他生气不过是由更深一层的某种原因引起的,在我看来与其说他是个易怒的人,不如说他是个遭受痛苦的人,他忧心忡忡,茫然不知所措。
《爱的艺术》摘录1
本书想要表明,爱并不是一种任何人都能够轻易沉迷其中的感情,不管你达到的成熟程度如何。
本书目的在于使读者确信:除了努力积极发展你的全部个性,使之形成一种创造性人格倾向外,一切爱的尝试都一定是要失败的;没有爱自己邻人的能力,没有真诚的谦恭、勇气、忠诚、自制,就不可能得到满意的个人的爱。
一无所知的人儿也就一无所爱,什么都不做的人儿也就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儿是没有价值的。懂得事理的人儿也懂得爱、观察和发现……对事物本质了解得越多,也就越钟爱……设想所有水果与草莓同时成熟的人儿,对葡萄一无所 知。
爱是一门艺术吗?回答是肯定的。因此,它需要知识和努力。
多数人宁愿把爱当成被爱的问题,而不愿当成爱的问题,即不愿当成一个爱的能力问题。对他们来说,爱就是如何被爱、如何惹人爱。
那些使自己可爱的方法许多是与使自己成功地“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的方法相同的。
实际上,就我们的文化而言,大多数人所谓可爱,不过意味着适于大众的爱慕和性吸引力的融合。
把爱的问题设想为一个对象的问题,而不是才能的问题。人们认为爱是简单的,困难的是寻找正确的爱的对象,或者被爱。
“吸引力”通常意味着在人格市场上被人爱慕和供不应求。需特别指出的是,一个人具有吸引力的气质,取决于那个时代在体魄上和精神上的风尚
爱的意识常常只是作为他们自身交换能力范围内的人类商品而已。人们力图做一个交易:从社会价值基点来看,这个对象应是值得要的,而且同时就我的公开和隐秘的财产和潜能而论,对象也应该想要我。
在一种交易盛行和奉物质财富为首要价值的文化中,人类爱的关系遵循统治商品交换和劳动力市场的相同的规律,这是毫不奇怪的。
把最初坠入情网的经历与爱的“久恒”(或用我们能够使用的较好的语言说:爱的“永恒”)之间的区别混淆了。
认为没有什么比爱更简单的这种态度,尽管被相反的证据所淹没,却仍然是流行的观点。在这里,几乎没有什么活动像爱这样以极大的希望和期待开始,却以有规律的失败而告终。
对爱来说,只有一条克服失败的恰当途径——找出失败的原因,并着手探索爱的真谛
第一步就是明确爱是一门艺术,正像生活是一门艺术一样。
学习任何一种艺术的过程都能够适当地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精通那门艺术的理论,另一方面熟悉那门艺术的实践。
只有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把我们的理论知识成果和我们的实践成果融为一体,即变为我的直觉——这是任何一门艺术的要素——之后,我在技艺上才变得精湛起来。
为驾驭任何一门艺术,第三点也是必需的要素,即要使艺术精湛必须始终极其关心这一问题,在我的心中必须是:没有什么比此艺术更重要的事情。
尽管他们明显地失败,尽管他们对爱如饥似渴,却又认为几乎每一件事都比爱重要:成就、名望、金钱、权力——几乎人们的所有精力都用来研究如何实现这些目标,难怪没有谁来学习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摘录5
第二章 爱的理论
爱是一种活动,不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它是“永恒的”,而不是“堕入情网”。用最通俗的方式可以把爱的积极性表述为: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
有些人在牺牲意义上将“给予”视为一种美德。他们感到,正因为“给予”是痛苦的,他们才应该“给予”。在他们看来,“给予”的美德正在于这种接受牺牲的行为。对他们来说,“给予”比接受好。这一准则意味着承受剥夺之苦比享受欢乐好。
对于具有创造性人格的人来说,“给予”是完全不同的意思。“给予”是潜力的最高表现。正是在“给予”行为中,我体会到自己的强大、富有、能干。这种增强的生命力和潜力的体验使我倍感快乐。我感到自己精力充沛、勇于奉献、充满活力,因此也欢欣愉悦。
“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这并不是因为“给予”是丧失、舍弃,而是因为我存在的价值正在于给予的行为。
“给予”的行为在她那里第二次发生,不是她作为爱人的功能,而是作为母亲的功能。她自动地“给予”体内成长着的孩子,把她的乳汁和全部温暖给予胎儿。而假如不给予这些,她将是痛苦的。
从心理学角度讲,担心损失某样东西而焦虑不安的守财奴——不管他拥有多少财产,都是穷困的、贫乏的。谁能自动“给予”,谁便富有,他体验到自己是一个能够“给予”别人帮助的人。
贫困是如此卑劣,它不仅使穷人遭受痛苦,而且还剥夺了穷人“给予”的乐趣。
最重要的奉献领域不是物质财富领域,而是特殊的人的领域。一个人奉献给另一个人的是什么?他奉献自身,奉献他宝贵之物,奉献他的生命。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为他人牺牲生命,而是意味着他把自身有活力的东西给予他人,他给他人以快乐、兴趣、理解、知识、幽默、伤感——把他自身的一切充满活力的东西表现出来并具体化。因而,献出生命的过程,使他充实了另一个人,他通过增强自己的活力感而提高了他人的活力感。他不是为了接受而“给予”,“给予”本身是一种高雅的乐趣。
在真正的“给予”之中,他必须接受回送给他的东西。因此“给予”隐含着使另一个人也成为献出者。他们共享已经复活的精神的乐趣。在“给予”行为中产生了某些事物,而两个当事者都因这是他俩创造的生活而感到欣慰。特别是对于爱来说,这就意味着:爱是创造爱的能力,无爱则不能创造爱。
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等等。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你同人和自然界的一切关系,都必须是你的现实的个人生活的、与你的意志的对象相符合的特定表现。如果你在恋爱,但是没有引起对方的反应,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爱作为爱没有引起对方的爱,如果你作为恋爱者通过你的生命表现没有使你成为被爱的人,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就是不幸的。”
几乎没有必要强调这一事实:作为“给予”行为的爱之能力,取决于那个人个性的发展。爱以达到突出的创造性的倾向作为先决条件。在这种倾向中,人便克服了依赖性和自诩无所不能的自恋妄想症,摒弃了剥削他人和守财之欲望,从而产生了对他本人能力的自信心和依靠自身能力达到自己目标的勇气。如果谁缺乏这些品质,那么谁便害怕奉献自己——因而也害怕爱。
在给予的因素之外,爱的主动特性明显地表现在这样的事实中,即所有形式的爱常常包含着共同的基本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爱蕴含着关心,这在母亲对孩子的爱中最为明显。如果我们看见母亲缺乏对婴儿的关心,如果她不注意喂他,给他洗澡,使他身体舒服,那么就没有任何人相信她的爱,她也不会真诚地打动我们。
作为“给予”行为的爱之能力,取决于那个人个性的发展。
爱情、亲情、友情分别是什么?
1、爱情和亲情
两个人相爱产生了爱情,等到结婚了,建立了家庭,一个是丈夫,一个是妻子。丈夫是妻子的亲人,妻子是丈夫的亲人。两个人就由情人关系走到亲人关系。两个人之间不仅有爱情,还有了亲情。
2、爱情向亲情转变
当两个人结婚了,爱情慢慢变淡,他们之间的感情在发生变化,如果他们确确实实相互爱着对方,是因为爱情正在慢慢地转变成为亲情。
3、亲情更重要
当两个相爱的人建立了家庭,起初维系这个家庭是爱情,当爱情慢慢变淡,最后是亲情在维系着。一个人生活在世上不能没有家,就是说不能没有亲情。很多人都认识到这点。但很多人不知道亲情比爱情更重要。
4、爱情和幸福
从爱情中得到的幸福是短暂的,但是从亲情中得到的幸福是一生一世的。如果有人把爱情看作比亲情更重要,是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幸福的。两个人恋爱的时候,对方始终不是自己最重要的人。恋爱可能产生幸福的感觉,但不比跟亲人相处产生的幸福感来得更真,更值得珍重。
5、从爱人到亲人
从爱人到亲人,相爱的双方要走的路是很不容易的。一个人很难喜欢一个人一辈子,人会变老,变丑,甚至变痴呆,但还可能是喜欢吗?如果一个人喜欢一个人一辈子,就更加的不容易,真的!那些人值得人们永远铭记,那种爱情值得人们永远称颂。
什么是亲情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友情
你好,我是咨询师安悦。请问你是单纯想了解三种感情的区别吗?亲情一般是指和我们有血缘关系的亲人;爱情是我们对另一个人的爱,两个人因为爱而结合;友情是相处来的朋友。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我现在和老公,自从有了孩子,好像也有了亲情,虽然我们两个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因为孩子我们好像有了血缘的连接。希望可以帮到你。【摘要】
什么是亲情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友情【提问】
你好,我是咨询师安悦。请问你是单纯想了解三种感情的区别吗?亲情一般是指和我们有血缘关系的亲人;爱情是我们对另一个人的爱,两个人因为爱而结合;友情是相处来的朋友。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我现在和老公,自从有了孩子,好像也有了亲情,虽然我们两个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因为孩子我们好像有了血缘的连接。希望可以帮到你。【回答】
你好,希望你的问题已经找到答案了。今晚已经很晚了,还有需要咨询请留言。明天上班时间回复您!祝您晚安!【回答】
爱的艺术
爱是什么?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它是一门需要学习的艺术。
《圣经》有云:“爱是永不止息。”
而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或多或少会经历几段爱的故事。关于爱这件事,每个人都渴望,每个人都需要。
那既然这么多人追求爱情,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爱而不得?而真正的爱情又代表着什么,可以为我们提供哪些价值?
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获得真爱?
《爱的艺术》这本书,或者会帮助你,在爱的道路上走的更顺畅,获得更多的感悟。
本书弗洛姆艾里希·弗洛姆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属于精神分析流派。在上学期间,弗洛姆就深入研究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学说,在综合了两者的精华基础上,弗洛姆形成了自己的社会文化人性观,他也被誉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而《爱的艺术》这本书更是对心理学界产生重要影响,书一出版,就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掀起一波研究爱情的潮流。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本书的核心内容。
在这本书里,弗洛姆把爱当做一门需要认真学习和实践的艺术来讲述。在拆解的过程中,我们首先看一看,为什么古往今来,有那么多的人追求爱情,却又爱而不得呢?我们对爱的理解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接下来,我们探究一下真正的爱情代表着什么?它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价值?最后,我们来进行爱的艺术的实践,看看,有哪些方法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获得爱。
从古至今,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剧,都少不了爱情这一元素的存在。
然而,这种诗意的爱情,仿佛只存在于以前。在当下的单身浪潮中,一边是现代人日益孤独,另一边是不断地尝试去获得爱情,却屡屡受挫,所以,在了解爱的艺术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现代人总是爱而不得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绝大部分人认为爱情是靠被动等待获得的,而非主动给予。但事实上,爱是一种原发性的能力,是可以由人自己创造并提供给他人的。被动获得他人的爱只说明我们具备某一部分价值,这个价值的大小是由对方来决定的,而不是我们自己。所以一旦价值失衡,那爱也随之被抽走。
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女主人公松子,就是这样一位缺乏爱的能力的人,松子的一生都在靠讨好别人,以换取他人的一点爱来过活。她一直在等待别人给予她爱,所以她隐忍、委屈、做并不喜欢的事,只为证明自己有价值,值得被爱。可最终,她没有获得任何人真正的爱,反而把自己搞得狼狈不堪。像松子这样一个可以为讨好别人做出那么多事情的人来说,并不缺乏能量,只是她把这种内在的能量用错了方向。她不懂,我被爱不是因为我值得,而是因为我有能力接受爱与被爱。
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很多女孩子觉得自己容貌够美、身材够好就会有人爱,所以她们不惜去整容、节食;男孩子觉得自己够有钱就会获得爱,所以拼命努力工作,甚至不惜以身体健康为代价。事实上,不管你多美多有钱都会有人不爱你,即使暂时吸引了一部分人对你青睐,也不能长久的维持。爱首要的问题是我有没有爱的能力,而不是我是否值得被爱。拥有爱才能获得爱,没有主动给予爱的能力,又何谈坦然接受爱呢?
当然了,现代人还有一个爱而不得的原因,那就是:很多人把爱当成是对象问题而非能力问题。受传统“门当户对”观念和房子、车子等压力的影响,很多人都把经济条件、家庭背景等外在因素当成婚姻爱情的标准。他们觉得只要对象选对了,那爱就有了,好像这份爱是为他量身定制的一样,不合适就换下一个。实际上,爱从来不是一个对象问题,否则为什么很多人换了好几个对象依然不能建立长久的亲密关系呢?一个没有爱的能力的人,不管换几个对象,甚至是离几次婚,都不大可能获得真正的爱情,因为爱需要的是情感培养和交流,不是市场上讨价还价那样简单。
有多少人的爱情是在半年,甚至三个月之后,就开始冷淡?为什么他不再对我嘘寒问暖呢?为什么他不再关心我的生活,也不再照顾我的感受?为什么他好像变了一个人。其实是他变了吗?不见得。只是一开始两个人,都把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为了展现自己的魅力,极尽所能地对对方好。但本质上来说,这不是持久的爱,只是基于性吸引力而引发的亲密感。弗洛姆指出:如痴如醉疯狂的爱恋并不是强烈爱情的表现,只能证明了这些人的过去都很寂寞。
好了,在了解爱的艺术之前,我们通过上面的学习,了解到现代人爱而不得的三个主要原因。首先,爱实际上是需要主动给予的,而非被动的等待。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是爱的对象有问题,而是自己爱的能力存在欠缺。同样的,短暂的情欲只能维持一时,真正的理解和信任才会产生持久的爱情。爱并不是自动自发的,它与人的成熟度密切相关,而且爱和音乐、绘画一样,是一门艺术,需要通过学习和训练获得的。
既然爱是一门可习得的艺术,那我们就先要了解它的理论是怎么样的?比如说,爱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爱人的能力最开始从哪里得来,以及爱的对象有哪些?
人类生活涉及到很多方面,而爱情一直占据不可或缺的位置,是因为爱情对于我们来说,有很重要的价值。爱的存在,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孤独感,同时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能够支持我们进行很多创造性的活动,在爱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更好的认识自己。
弗洛姆指出,孤独感是我们恐惧的来源,因为孤独意味着断开了与外界的联系,自己的力量没办法发挥出来,对生活没有掌控感,只能听之任之。而爱则打破了这种困境,爱作为纽带可以让两个人或者一群人聚在一起,产生连接,发生合作。
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萨特和波伏娃的爱情故事想必很多人都听过,这两个人才华横溢,极具远见,引领了一整个时代,却都是不婚主义者。但就这样两个人,一见面还是被对方深深吸引,维持了终生的恋爱关系,而在这过程中,他们也成为彼此作品的第一阅读人。萨特创作出了哲学名著《存在与虚无》,波伏娃帮创作出了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第二性》。
既然爱的存在有这么多积极意义,那它最开始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难。爱的能力,最初是起源:无条件的母爱和有条件的父爱。
自出生以来,我们各种能力的养成及行为模式、思维认知,最初都是受父母影响,爱的能力也不例外,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就是我们成为一个生命体后爱的最初源泉。
在书中,弗洛姆将父亲和母亲的爱分别做了解释。母亲的爱本质上是无条件的爱,因为它有,所以她爱。在生命之初,母亲给予我们生活上的照料,喂我们吃奶,提供温暖舒适的环境,让我们安睡和玩耍,也不求有所回报,就算是犯了错误,常常也会说一句“孩子还小,不懂事儿”。那个时候我们也不懂什么是爱,只知道自己一直有母亲在无条件的给予,被呵护被照顾。我之所以被爱,是因为我就是我,不需要任何条件。在母亲那里,我们体会到的就是这种爱。同时,这种无条件的母爱也会带给我们一些负面影响:因为无条件获得,我们可能会不遵守规则,随意的索要,而忽略了母亲的付出。
跟母亲的爱相反,父亲的爱本质上是一种纪律性、秩序性的体现,是一种有条件的爱。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父亲向来不苟言笑,想要获得他的称赞往往是考了高分,拿了奖状,或者运动会得了名次,即使他心里很开心,往往也会装作淡定的样子。但如果我们不小心犯了错误,就会遭受父亲的呵斥和惩罚。
看起来这种有条件的父爱不如无条件的母爱来的容易是不是?其实不然,父爱虽有条件,但它也是一种规则,代表了这种爱可以受自己控制,只要我努力达成某个标准,就能获得这种爱。而且,父爱的条件性帮助我们更规范自己,在以后的人生路上避免吃更多苦头。
老话常说“严父慈母”,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两种不同的爱的表现形式。而成熟的爱是这两者的结合,既可以给予无条件的爱,也会创造出有条件的爱。换句话说,拥有成熟的爱的能力的人,既可以在落魄时接纳自己,给自己肯定和关怀,也可以在得意时提醒自己不要触犯规则犯错误。这样的人,对自己如此,对他人也能客观。
说完了爱的能力的最初起源,我们再来看看,我们爱的对象有哪些。
关于神爱,更多的与父爱母爱相关,很多时候,我们不能跟人完全的敞开,就会想有一个神来包容一切。而宗教的发展,也遵循了母爱、父爱到成熟的爱的发展规律,所谓神爱,简单来说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辩证的空间。当我们在父爱和母爱里得不到满足时,有一个神来包容我们的一切。在爱的艺术里,允许尝试,允许犯错,更多的是为促进发展。
以上这些,就是关于爱的理论部分。
虽然说,爱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存在,而爱的最初起源是母爱和父爱,成熟的爱兼具这两种品质。除此之外,弗洛姆把爱的对象进行了区分,分为了博爱、母爱、性爱、自爱和神爱等。爱的形式如此多样化,是不是让你们对爱又有更多不一样的认识了?
通过前面了解了爱的理论,接下来,我们要重点讲讲如何去实践爱的艺术。
爱是一门艺术,同绘画、音乐一样,可以通过训练得来。在爱的实践中,弗洛姆从一般条件和特殊条件两方面给出了指导。
像学习其他艺术一样,纪律性、集中、耐心以及兴趣,是我们练习爱的艺术必须遵守的几点要求。
兴趣和纪律性很好理解,简单来说,如果你要经营一段爱情,那需要对这个人、对爱情这件事抱有兴趣,而且双方要建立经常联系的纪律,维持共同去完成一些事情的节奏,例如保持一周见几次,要一起庆祝纪念日,会给对方时不时制造一些惊喜等等。如果双方都没有这种意识,这段关系可能建立起来都很难,更别提稳定下来了。
那么除了要有兴趣和纪律,我们需要重点讲讲集中和耐心这另外两个要素。为什么说集中和耐心,是实践爱的艺术时必不可少的呢?
举个例子来说,一对情侣吵架了,男生嫌女生作,女生指责男生不像以前那样爱她了。其实两个人如果都能做到集中,认真倾听对方,就会发现女生只是想要男生一种态度;同样的对于女生来说,能够专注的看书、学习或工作,在感情里也不会这么患得患失。专注和耐心并不只是帮助我们管理自己的时间精力,也能让我们更深入的听到对方的需求。
由此可见,在一段关系里,做到集中和耐心,不仅可以更深入的去了解爱人,还能锻炼自己的共情能力和专注力,帮助我们获得一份好的爱情。
除了这些基本条件外,进行爱的实践还需要掌握一些特殊条件。
其次,爱情是需要合理信仰为基础的。这里的信仰不是指宗教信仰。
其实这跟工作一样,一个人如果不相信自己,不相信可以靠提升技能,来获取更多的薪资,得到更高的职位,那他的职业发展就只有停滞不前,只有一种可能性。爱情也是,如果你不相信自己有爱的能力,那就不会去积极的对待爱人,也很难想到去经营关系。而如果你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自己,也会相信别人是可以变好的,这样的心态就让爱情超越了目前的限制,赋予了关系更多可能性。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看那些破裂的婚姻关系,很多人结婚后,特别是女性,就放弃了自己的发展,把精力都用在了孩子和家庭上,不再注重自己的身材和外貌,也放弃了其他方面的学习,更没有时间沉淀下来看书。长此以往,对家庭的期待越来越高,当他们不能满足这种期望时,就会胡思乱想。再回头一看,自己既没有在家庭中得到足够的回报,个人发展也没有进步,就很容易陷入到消极情绪中,甚至会把这种精神压力转嫁到另一半或孩子身上,这就会让整个家庭氛围变得非常的压抑。
好了,关于爱情的实践这一部分,我们从基本条件和特殊条件两个大的方面跟大家做了讲解。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爱,每个人都需要爱。但为什么,这么多人追求爱情,却还有那么多的爱而不得?
而真正的爱情又代表着什么,可以为我们提供哪些价值?
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获得真爱?
《爱的艺术》这本书里,弗洛姆为我们阐述了关于爱的理论和实践方法,按照逻辑性,我们分为三部分:现代人爱而不得的原因、关于爱情的理论、如何实践爱。
我们了解到爱情,并不单单只是一种本能,也不是没有方法可学。
虽然获得真爱没有那么简单,需要我们付出一些时间精力。但这是非常值得做的一件事。
爱的艺术
“我爱你,也爱这个世界,但是你的自私与冷漠无情抛弃了我!在我生命的最后,我恨你!我那么努力的去实现我们的未来,去实现对你的承诺,你竟然可以这样说不爱就不爱了。”在日记本上留下这些文字后,他扭头跳入了黑漆漆的珠江,这位29岁的男孩,其实刚刚完成学业没多久,进入了一家广州国企工作,他本该有着美好的前途和未来,但是一切,都因为这纵身一跃化为了泡影。
“名校硕士陈陆洋失恋跳江殉情”这一新闻一时间刷爆各大社交平台,引起了大众的广泛热议。人们在为这些年轻鲜活的生命逝去而叹息的同时,不禁发问,爱情的极致,难道就是付出生命吗?用结束生命的形式来报复恋人,算得上是“爱”吗?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弗洛姆在其书《爱的艺术》中给出了答案,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创造性地爱,那他必然也爱自己,但如果他只爱别人,那他就是没有能力爱。” 人只有先学会爱自己,才能爱别人。
弗洛姆是现代思想中的“情爱大师”。他对现代人的研究和批判,对现代人心理状况的准确诊断,被称为“综合了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学说”。他提出了爱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呼吁只有用爱才能拯救人类,成为美国最著名、最受欢迎的心理学家。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书就是这本《爱的艺术》。希望能带给在亲密关系中痛苦和迷茫的人一些慰藉和感悟。
大多数人更倾向于,把爱的问题看作自己是否能被人爱,而不是主动去爱或者爱的能力问题。因此,对他们来说,爱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
《魔镜》这部剧的上映,带来了一个新的热搜词--容貌焦虑,通俗来讲,是对自己的长相不自信,觉得自己不好看而产生的焦虑感。从深层次来讲,是因为社会的审美固化,即以白幼瘦为美,以及人们对于爱的错误认识—外貌会让我值得被爱,最终导致了这一热搜词引起了社会共鸣。正如弗洛姆曾说的,男子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其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去获得名利和权力,而女子则是通过保持身段和服饰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欢采用的方式则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举止,有趣的谈吐,乐于助人,谦虚和谨慎。
如果我们把爱理解成被爱,可能会陷入自我焦虑的怪圈。我身边一些女孩子非常热衷于打扮:买各种大牌口红,衣服要穿最流行的,哪怕吃土也要抢购大牌护肤品和名牌包包,最终常常搞得自己入不敷出,你劝她稍微节制一点,她反而会义正言辞地反驳你:“如果我不注重自己外貌,以后就找不到一个优秀的他了,现在社会都看脸啊。”对于男生来说也是一样。他们不再费尽心思地追求女孩子,而是把精力更多花在赚钱和追求事业上。一个异性朋友曾说:只要我有房有车有地位,想找一个漂亮女朋友还不是分分钟的事。他们普遍觉得要收获爱的前提,是自己在同龄人中足够优秀。这样的观念,虽然能激励我们变得更好,但也忽略了爱是两个人一起踏出一步,越来越靠近彼此,彼此陪伴,一起创造美好的相处时光。
得到真爱的途径,或许并不是让自己变得被爱,而是愿意主动去爱一个人,与Ta一起面对未来的风风雨雨。想要获取真爱,我们首先要有去爱人的能力。即使你很优秀,如果没有主动去爱的意愿,也可能会是单身状态。
奇葩说有一期分享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我付出我便有喊停的权利,你索取你没有要求我继续的能力。”这句话一出来,台下掌声雷动。身边有不少朋友会发问“为什么我对Ta这么好,可是Ta却那样对我?其实这种付出不是给予,而是一种潜在的等价交换,你希望用自己的付出,来换取对方对你的好,从而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真正的爱不是接受,而是给予,而这种给予,既不是痛苦或牺牲,也不是隐形的索取。因为爱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十分流行的误解是把“给”解释为放弃,认为是被别人夺走东西或做出牺牲。另一种误解则认为给予意味着交换,只“给”而没有“得”对他们来说就是欺骗。在这本书中,作者的观点发人深省--“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使我充满了欢乐。我感觉到自己生气勃勃,因而欣喜万分。“给”比“得”带来更多的愉快,这因为给不是一种牺牲,相反通过给予表现了我的生命力。
给予并不简单指物质或情感上的给予,而是整体生命力的流露,一个人的乐观,勇敢,快乐,活力等精神力会不断地影响着身边的人,并不断地带给对方力量,通过给予,提高了自己的生命感,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这一点表现在爱情上就是:没有生命力就是没有创造爱情的能力。马克思极其优美地表达了上述思想。他说:“如果你以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充满人性的关系为先决条件,那么你只能用爱去换爱,用信任换取信任。爱一个人,你会不自觉地为Ta做些什么,因为去爱,去付出,去给予,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你要是想获得什么,就要学会先给予什么。
爱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包罗万象,在本书中,作者认为爱除了包含给予之外,还有其他基本要素:它们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
爱包含着关心,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有一个母亲拒绝给孩子喂食、洗澡,不关心他身体是否舒适,那么无论这位母亲如何强调她对孩子的爱,也不会有人相信她。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那么这只是一种情绪,而不是爱情。每个人都爱自己付出精力的事物,同时也会为爱的事物付出心力。而在关心的同时,会不自觉地担负起责任,因为我关心你,所以对你的发展抱有期待,那么我对你就会像是对我自己一样负责。但如果没有第三个因素:尊重,责任就很容易变成控制。不少父母和长辈打着爱的旗号,干涉子女和晚辈的人生,甚至要求按照他们规划的道路发展。爱一个人应该是尊重对方,要接受对方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其成为自己希望的样子身。尊重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就像一首古老的法国歌曲中唱的那样:爱是自由之子,从不是统治之后。
人们只有认识对方,了解对方才能尊重对方。如果不以了解为基础,关心和责任心都会是盲目的,而如果不是从关怀的角度出发去了解对方,这种了解也是无益的。不少情侣争吵时喜欢说一句话:你一点都不了解我。所以我生气时你找不到原因,难过时不懂得安慰。在爱里总是会有一些时差,因为彼此都是从两个陌生人发展成亲密关系的,我们又不是对方肚子里的蛔虫,怎么可能时刻猜到对方在想什么。但爱是认识的唯一途径,因为爱的存在,所以我必须客观地去认识对方和自己,使自己能够看到对方的现实状态只有客观地认识一个人,才能在爱中了解他的真正本质。
阿德勒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早期童年经验对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又意义重大的。那么身为第一任老师的父母,他们的爱自然是直接作用力。
弗洛姆在本书中探讨了母爱与父爱的区别--母爱是无条件的,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而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亲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达到成熟的基础。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把运用母爱中的力量发展自己爱的能力,又利用父爱的力量发展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
《爱的艺术》中有句经典的话:不成熟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幼稚的爱是因需要而产生的爱,其内核在于“需要”,这种需要由潜意识所控制,缺乏个人意识的主导,通常会伴有自私、不安与控制欲,双方一旦进入更深层的关系时,便很容易因为对方的形象现实清晰,与原本期待的不相符,而导致关系破灭。而成熟的爱,是因爱而需要,其内核和发源,在于爱。这种爱意味着我是一个成熟的人,是母爱与父爱的综合体,所以我既具有爱人的能力,又能够客观地去观察和欣赏另一半,其次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来圆满我的人生,渗透我的生活。
成熟的爱会引导我们找到真正爱的人,而不是出于依赖、孤独而草草脱单。这种由衷的爱意能够引发出人真实的需要,而这种需要,是基于精神层面的需求。事实上这不仅仅是需要,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欣赏与接纳,是对两个自由的灵魂合二为一,从而彼此契合,彼此交融的期冀与想象。
弗洛姆强调:“爱,乃是纯个人的体验,无论何人,都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体验。”因此,“爱的艺术”没有什么捷径,它如同一切艺术实践一样,都有一定的基本要求。
首先,一门艺术的实践要求纪律。如果我不按照一定的纪律行事,就做不好任何事情。现代人似乎在守纪律方面做的特别好,毕竟一天八小时,都在守纪律地做着常规化的工作。然而事实上,现代人在工作的范围以外,极少有自我纪律。当人们不工作时,就变得懒散,躺在家里玩玩游戏,刷刷抖音,追追剧,饿了就点个外卖,熬夜到凌晨,睡到中午再起来吃个饭。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实践纪律呢?作者认为,重要的是,纪律不应该像规定那样,从外面强加于人,它应该使人感到愉快,自发遵守纪律,而且,应该让自己慢慢地习惯于某类行为,一旦放弃它,便会怅然若失。
专注是精通一门艺术的重要条件。而与他人交往中的专注,首先意味着倾听。不认真听取对方的心声,又怎么能够了解对方,增进关系呢? 对于情侣来说,他们必须在相处时集中精力,认真倾听,感受彼此,学会互相亲近。但同时要注意,在专注时必须要有耐心。如果不懂得做成每件事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是想强迫它快些完成,就确实不会做到精力集中,也不会在爱的艺术上获得成功。要想知道什么叫实践,只需看看孩子是怎样学走路的。孩子跌倒了,爬起来;又跌倒了,再爬起来;还是跌倒了……然而,那孩子还是继续努力,不断提高,直到有一天他学会了走路,不再跌倒了。一个成年人如果有孩子的耐心和专注,去追求他所重视的人或事,那么他能取得何等的成就啊!
李宗盛在歌里唱道:“我在等,世上唯一契合灵魂。”道尽了多少男女的伤痛与期许。爱,贯穿我们的一生,但是真正得到爱的人少之又少。不少人认为,爱是再容易不过的东西了,但事实上,没有任何东西像爱一样遍布荆棘却又让人欲罢不能。爱是一门艺术,需要去学习知识,需要付出努力。它要求我们主动给予,要关心,尊重,了解对方。
“爱,本质上应是一门意志的艺术,一门决定以我全部的生命去承诺另一个人生命的艺术。”决定开始并维持一段亲密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事,长久地喜欢一个人,本就是对人本性的挑战,所以那些白发苍苍的爱情,才会更容易让人动容。
愿大家都能遇到所爱之人,一起品味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
主要谈谈看的最后一章 爱的实践的内容吧
一、学习一门艺术
学习一门艺术有五个要素:
1.规范
2.专心
3.耐心
4.给予艺术最大的关注
5.从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实现规范、专心、耐心
这五个要素不只是学习爱的艺术,比如学习课程也是这样的。回忆自己的学习进程,首先每天上课写作业就是规范,每天投入学习的时候就是专心,通过长期的学习慢慢积累知识就是耐心,平日里最关心的事情就是学习,而且不只是学习,在学生时代,整个生活都有规范。早起看书,然后出门,到学校交作业上课,放学回家写作业,周末复习。
再把一个个概念拆解了来看。
1.规范:
作者说规范不应当像外界强加于自身的准则那样勉强实行,而应使它成为自身意愿的一种表达。应当使人感到快乐。
其实从操作层面来说,就是要对规范有更深入的理解,将其内外为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比如在减肥的时候,要规范饮食,如果简单的给自己规定每天不能摄入超过1600J的食物,这就变成了一个硬性的规定。应当从本质上,从健康饮食开始着手。
首先我们为什么要规范饮食?
因为蔬菜水果能够提供给我们许多营养物质,是快餐式的饮食给不到的。特定的营养元素对身体的好处?……
其次我们要怎么把规范饮食融入到一天的饮食中去呢?
结合实际的场景,比如早饭的时候
《爱的艺术》
弗洛姆晚年写了这本《爱的艺术》,1956年出版后被译成32种语言,经久不衰。笔者认为,其成功有一半取决于简单又诱人的书名。薄薄八万字,字字珠玑。
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包含前言和第一章:爱是艺术么?重点辩证了爱不是什么,比如电石火花的激情,门当户对的交换都不是爱。爱的艺术性使其具有可学习的特性;第二部分为第二章:爱的理论,从生存问题、父母之爱、他人之爱(邻人之爱、性爱、自爱、上帝之爱)三个角度阐述了爱的定义和特点;第三部分包括第三章:西方社会爱的瓦解和第四章:爱的实践,从现实层面说明了爱在世俗世界的面貌,以及一个现代人该如何实践它。
第一部分
不管你成熟程度如何,爱都很困难。除了努力积极发展你的全部个性,使之成为一种创造性人格倾向外,一切爱的尝试都将失败;没有爱自己邻人的能力,没有真诚的谦恭、勇气、忠诚、自制,就不可能得到满意的个人的爱。在以上品质罕见的文化中,获得爱的能力势必困难重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实现爱的努力,这是一场宝贵的自我教育。
弗洛姆认为爱是一门需要知识和努力的艺术,因此需要不断学习。人们对爱常见的误区是:
1. 爱是被爱。比如男性通过成就,女性通过魅力获得普遍的爱慕。意识上担心没有被爱的时候,实际上害怕的是爱,尽管这时常是不自觉的。
2. 爱是选择合适的对象。如果爱跟婚姻有必然的联系,则“对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资本主义笼罩下的情网,让个体在自己交换价值的限度内,去寻求可得的最好对象。爱的实践必须始于认清公平与爱的区别。
3. 坠入情网和爱的“久恒”相混淆。突然破墙相拥的陌生人,感到刺激的亲密感,直到失望和厌倦扼杀了最初的激情。通常爱以极大的期待开始,却以有规律的失败告终。狂热成了寂寞的表象。
因此,为了避免以上误区,我们要花极大的努力和相当的时间学习爱的艺术,精通其理论,并富于实践。究其根本,爱是对人类存在问题唯一合情合理的答案,其对精神有益,可对现实无利可图,是否要学习爱的艺术全凭自己决定。
第二部分
人具有天赋的理性,除了动物的需求,其总是想要了解自身,爱的行为是充分了解自身的唯一途径。焦虑和羞耻感来自于没有被爱重新结合的分离意识,所以内心最深切的需要就是克服分离。所以人们通过依恋、人际交往、性行为、宗教、创作等一系列方式与外界结合,不成熟的结合变成了病态的共生关系,但成熟的结合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爱。前者是一种不自由的附庸关系,甚至会发展为虐待;后者则是在保持自己尊严和个性的条件下,积极主动的能力。
真正的爱会为你赋能。对于创造性的人来说,给予是潜力的最高表现,会使自己感到强大、富有、能干,是个体存在的价值,而不会带来丧失和舍弃的感受。人自认为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既取决于他拥有物,更取决于他的品质。所以害怕爱的人,其实是缺乏自信(不限于自信心,还包括依靠自身能力达到自己目标的勇气)。爱通常有四个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在理想模型下,母爱(阴性的爱,不单指母亲的爱,有时父亲也可以给予母爱)是自发的、无条件的;父爱(阳性的爱)则是有条件的,多因为值得而被爱。成熟的人,会变成自己的父母,既有母亲的良心,也有父亲的品德,从而智力健全,因爱而被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爱主要不是一种对某个特殊人的关系,它是一种态度,一种决定一个人对整个世界而不是对某个爱的“对象”的关系的性格倾向。
1. 邻人的爱
在不服务于任何目的的情况下,平等又互需的邻人之爱产生在没有血缘的人之间。透过每个人不一样的外表、地位...我们看到了我们本质的同一性。
2. 母爱
母爱始于不平等,是对孩子生存及需要无条件的肯定。"好母亲"需要是一个快乐的人,她的幸福如同忧虑一样,会传递给孩子从而影响其人格;柔情的母亲,在孩子幼年时期给予无条件的关怀;慈爱的母亲可以克服自恋,在孩子长大后忍受与之分离,并在分离后继续慈爱。
3. 性爱
性爱是对与另一个体完全融合、结为一体的渴望。如果性爱不同时也是兄弟之爱,便绝不会导致稳定的结合,突然亲密之后是长久的疏远,所以通常性爱也是所有爱中最靠不住的一种。性爱具有排他性,是一种意志行为,是用自己的生命完全承诺另一个生命的决心,他们在对方身上寻找自我,通过把单个人扩大成两个人组成的整体来解决分离的问题。独立性与整体性的矛盾,导致性爱的冲突,其实真理非此非彼。
4. 自爱
当意识到自己也是万物之一,便会爱己如邻,没有理由把爱己和爱人对立起来。自爱不是自恋,自恋是人格发展的最初阶段,成年后依旧自恋的人,是爱无能的人;自爱也不是自私,其实自私是自爱的对立面,自私者只对自己感兴趣,一切为己,只热衷于索取,自私者不是过分自爱,而且缺乏自爱,他实际上恨自己,缺乏对自己的喜爱和关心,而所谓无私本质上也是一种更加缺乏创造力的自私。
5. 上帝之爱
人尽管超出了与自然一体,却在心理上仍然依附于这种原始的关系,所以表现出极力返回或者抓住这种原始关系的倾向,从而获得安全感。许多原始宗教的历史为此提供了证据:动物图腾崇拜、泥金银塑神像崇拜、拟人化神崇拜。好在所有的宗教的最终目的不是正确的信念,而是正确的行为,这使得人们懂得了宽容和教导。
第三部分
在资本主义商品化经济的体制下,人和物、精神和物质都被分为有用和无用,这导致现代人疏远了自己、同胞和自然。爱情被异化成双倍的个人主义,从个体反抗变成二人联盟反抗这个孤独的世界。而性欲等一系列生理需求的满足不仅不是幸福的基础,甚至保证不了理智的健全。 真正的爱中亦有真正的冲突,这种冲突不是为了掩盖或投射,是内心真实的坦率表露,是没有破坏性的,可澄清事实、净化精神。很多假借“爱”名的爱是做不到两个人以各自存在核心进行交流。爱的存在只有一条证据:双方关系的深度及二人各具的活力和力量,这是爱的果实,可以辨识爱。
爱的实践是一种自身体验,个体只能自己去探索和学习。弗洛姆的建议是:规范、专心、耐心、最大关注。无疑爱的成功是罕见的,甚至可以说在抽象意义上,爱与“正常”生活绝不相容;在现存制度下,能够爱的人必定是极个别的。成功的爱,核心条件是克服自恋,要求谦恭、客观和理智的发展,还需要理性的信仰。要有信仰就需要勇气和冒险的能力,甚至准备迎接厄运和挫折。若坚持把安全和保险视为生活的基本条件,那就不可能有信仰,也就很难去爱。
爱很难,但很美!
谁证明爱是无意识的
性是先天遗传的(不叫无意识),只要性腺分泌足够的性激素,就会引起性欲与性行为,这在动物身上得到充分体验。因此,这是兽类共有的,叫兽性,强奸,放纵性欲都可以称为兽性的表现。爱是性与爱的结合,没有性的爱称为友谊,父爱、母爱、兄弟情等等。父爱、母爱有先天遗传影响,更多影响是后天的责任感、道德观。其他的爱都是后天的,有意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