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及国民教育科

时间:2024-07-20 07:17:31编辑:笔记君

小学生正确的是非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溺爱的加重,越来越多的孩子,不晓事理也不明是非,而是胡搅蛮缠、道理不懂。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把正确的是非观念灌输给孩子,引导和启发孩子去思考和探究事情的对与错、好与坏、美与丑,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应该做的就努力去做,不应该做的坚决不做。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会成为是非分明的好孩子,待长大成人以后,才会多一点科学和理性,少一点迷信和盲从,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现在每家只有一个孩子,他不仅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也受到来自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的宠爱。对孩子关爱、宽容本无可厚非,但宽容,绝不是无原则的溺爱和迁就。在给孩子爱的同时,更要让孩子晓是非,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提高孩子分辩是非的能力,也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者不仅传授真理,而且传授对待真理的态度。”也就是告诫我们要泾渭分明,不能含糊,如果泾渭不分,学坏是很容易的。家长如果经常用扬善避恶的传统美德去教育孩子,就会使孩子逐渐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使孩子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孩子在接触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对有些社会现象迷惑不解,家长要耐心给予帮助。如有所小学的孩子在某商场劳动时,发现营业员都化妆和佩戴首饰,而学校禁止小学生这样做,孩子们感到不理解,回家问家长。家长向老师反映了这个情况,学校搞了一次队活动,对这一社会现象和小学生多方面的情况作了分析,孩子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小学生平时不宜化妆戴首饰的道理。如果家长处处注意“引导”并持之以恒,孩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不仅会提高,而且会身体力行。
  现在许多家长的教育重心都放在孩子的学习上,只要孩子学习好,孩子其他的问题都不重要,如是非观念、道德感及责任心等等并不为一些家长所重视。孩子道德行为的形成,关键是对是非好坏和善恶的认识、辨别,孩子有了这方面的辨别能力,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行成就有了基础。道德乃人生之基,所以家长们应把培养孩子的良好道德放在首位。
  当孩子出现危险动作或妨碍别人时,却少见家长出面制止,家长的纵容、漠视,孩子错以为那些行为是被允许的,久而久之,孩子少了安全观念、自律意识,无法辨别是非对错,不知尊重别人的重要,等到意外悲剧发生时,父母亲搥胸顿足伤心痛绝,却为时晚矣!
  其实,每个孩子本性善良,可塑性极强,家长应帮助孩子,从小就建立正确的观念与行为习惯。不要误以为孩子年纪还小没关系,长大再教,等到孩子养成不良习惯,积重难返,再想亡羊补牢,有时却已来不及了。
  明事理晓是非的孩子,更容易自律。因为这样的孩子,知道什么事情是应该做的,懂得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这恰恰是自律的表现。所以,家长不仅仅要注意身教的力量,还要注意言传,培养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让孩子自觉的规范自己的行为,把孩子培养成“晓事理明是非”的孩子。
  培养一个有正确是非观的孩子,言传身教都不能忽视,家长不但要以身作则,还要时时刻刻督促孩子,让孩子耳濡目染,自然而然的接受正确的道德观,让孩子拥有责任感和道义感。


老师是否应该教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

当然了,现在很多学生缺乏这种能力,如果一个人想在复杂的社会中生存下去,就必须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紧密的思考,这样才能保护自己他朋友,很多学生考上大学以后或者就业了被人骗去搞传销,这就是不能判别是非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不仅是自己丧失了自己的自由和人格,还是自己的亲戚朋友陷入苦难,很多人骗自己的亲人去传销,甚至到了疯狂的境地


香港的教育特色

  作为中西文化的融合交汇处,香港拥有有自己的教育特色

  香港基本上沿袭了英联邦的教育体制,本科3年制,研究生分为研究式和授课式两种,前者是做项目,后者是修学分。

  95%的内地学生都会申请授课式,但拿到的学位都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修课的方式。但香港又不同于英国宽松的学习氛围,这点其实有些偏向东方式教育。专家介绍,虽然是1年制的课程,但香港学生每天的读书时间在8~10个小时甚至更多,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术能力要求都很高。

  学校也会给学生留大量作业,赴港留学的学生甚至在香港读书1年里瘦了20多斤。你会发现并没有多少学生打工,因为很少能有时间,当你早上6点钟去图书馆的时候,可能已经没有空位了。因此,既拥有毫不逊于英美的西方式开放教学,又保留了东方式的学习传统,或许这就是香港独一无二的教育特色。


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2)

  1、县域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差异较大。一是经费投入差异大。延边尊师重教,素有“教育之乡”的美誉。但是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县域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导致了我州县域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差异较大。8个县(市)仅在两项教育费附加方面就存在很大差异。比如,2014年延吉市两项收入是19901万元,而安图县仅有689万元;土地出让金收入计提的教育资金延吉市生均达到2000元,安图县仅有500元。收入的差距直接导致教育投入的差距,造成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二是生均教育资源差异大。国家和省都对学校班级数和班额做出了明确规定,但由于诸多原因,超大校、超大班现象依然存在。这一问题延吉市尤为严重,按照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标准,全市有1所初中和12所小学存在超规模办学现象,共超出班级189个;5所初中和8所小学存在超班额现象,超班额班级共计285个,其中小学最大班额66人,初中最大班额达到71人。   2、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成为影响县(市)申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瓶颈。从2015年起,全州八个县(市)陆续接受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验收,验收标准中有一项一票否决的指标就是《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都明确规定的“三个增长”。即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经费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平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近三年,我州各县(市)“三个增长”的基本情况是:2012年延吉、汪清、安图3个县(市)未完全实现“三个增长”;2013年八个县(市)均未完全实现“三个增长”;2014年延吉市未完全实现“三个增长”。总体原因是受国家大环境、大气候影响,2012年国家为了实现教育支出占GDP4%的目标,加大了教育项目投入力度(薄弱校及操场改造、新建改建食堂宿舍及教师周转房、实施营养餐、加强教育信息化、提高公用经费标准等),教育经费猛增。2013年国家投资项目减少,同时国家加强了财政管理,要求报实数据,挤出水分,导致教育投入资金减少和数据上的调整,八个县(市)教育投入均未实现“第一个增长”,势必会影响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市)的申报和验收工作。   3、城乡间师资力量失衡矛盾比较严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说到底就是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重点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核心是教学质量。目前我州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学质量差是个共性问题。主要原因:一是起点低。我州农村学校大部分教师学历不高,培训经费不足,外出学习进修机会少,教师素质提升缓慢。二是招聘难。受工资福利待遇及聘用体制所限,正规院校的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任教,招不到我们需要的学科师资。现有的聘用体制又不够灵活,造成教师补充不及时,使得许多农村学校的教师不得不跨学科跨学年兼课,课时多,任务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直接引发了“择校热”,造成部分城市和乡镇中心学校超规模、超班额现象。三是留不住。农村学校大多地处偏远,交通不发达,文化娱乐设施有限,医疗保健差,骨干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纷纷通过各种关系和渠道向城市流动,使得本来就薄弱的农村教师队伍更显人才匮乏。   4,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现象突出。全州教师队伍存在一个怪现象,随着学龄人口的减少、农村中小学撤并,企业学校归属地方等原因,全州教育系统全口径超编,但部分县市教育系统空编又很多,有的空编多达二、三百人,上报招聘计划得不到足额获批,很多学校出现空编现象,尤其是朝鲜族农村学校的音、体、美、英、心理、计算机等学科的专业教师严重缺乏。究其原因,首先是招不来。由于我州总体经济欠发达,基层教师工资低待遇差,一些专业院校毕业大学生不愿意到农村任教。其次是考不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相关规定,凡参加教师公开招聘的考生必须取得教师资格证,获取教师资格证就必须通过通用知识的考试,而这恰恰是音体美等专业毕业生的短板,他们很难通过笔试,致使音、体、美、英、心理等个别学科教师招不进来,造成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问题严重。   5,职称评聘问题矛盾突出。职称评聘本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举措,但现行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制度由于受学校岗位的限制,评聘所带来的问题和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级职称指数少。目前教师职称评聘实行评聘结合,只有评上聘上了,才能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但过去实行的是评聘分开,造成现在学校积压大量已评未聘教师,相当一部分直到退休也聘不上高级职称,享受不到相应的工资待遇。二是延迟退休带来的新问题。今年中组部发文规定:女性高级教师原则上60周岁退休。这一规定的出台,造成了教育系统职称评聘的新矛盾。女性高级教师延迟退休,使本来就不多的高级职称岗位周转频率更加缓慢,很多长期扎根于农村一线的教师,临近退休还未享受到一级教师的待遇。严重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到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推进我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为推动我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强化政府责任,加大投入力度,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推进。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州及县(市)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实施办法,把准支持重点,因地制宜提出符合我州农村实际的支持政策和有效措施。二是依法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内一些教育先进的自治州都出台并落实了相关的条例、规划、实施意见等,从法规及政策层面上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我州也出台了这样的相关政策,重要的是如何加大落实的力度,不断充实和完善有关政策的内容。特别是要依法保证必须用于教育的城市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土地出让金计提的教育资金和农村转移支付用于教育的部分按时足额到位;要依法保障实现“三个增长”;要根据本地实际单列资金专项用于农村教育,同时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加强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及教育教学设施建设。三是建立以“省(州)为主”的经费保障制度。核定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的基本工资标准,以省州财政统筹为基础,采取省州财政“分项目、按比例”的方法,构建农村教师工资增长的长效保障机制,切实提高经济欠发达县(市)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适当提高教师绩效工资,制定统一的绩效工资发放标准办法;落实农村教师应享受的保险、住房等各项待遇。   2、因地制宜多模式办学,促进义务教育质量均衡发展。一是认真实施“大学区管理”办学。县(市)教育部门牵头,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遵循强校引领、资源共享、校际联动、均衡发展的目标,制定完善《大学区管理实施方案》,科学规划学区,实现教育资源区域共享,逐步缩小校际差距。二是实行集中办学。我州农村生源逐年减少,全州在校学生数少于100人的学校(含教学点)有164个,有的学校只有几名学生,老师甚至比学生多。如和龙东城学校现有学生12名,在编教师42名;安图县亮兵镇新胜教学点有学生7名,教师9名。针对我州农村生源逐年减少的实际问题,在确保所有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能接受义务教育的前提下,根据各乡镇的实际情况,采取乡镇集中、分片集中、办寄宿制中小学等集中办学模式,整合优势资源,有效提高农村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三是加快学校新建和整合力度。延吉市、敦化市、珲春市根据超大班、超大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本市布局尽早规划建设新学校,扩大教育资源,有效缓解“两超”问题。同时鼓励扶持高端、优质的民办学校发展,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   3、理顺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推动城乡师资融合发展。一是改革教师编制管理制度。现有的以学校为单位的编制管理模式不够灵活,束缚了教师校际间的流动,建议建立“县管局聘校用”的管理体制,打破教师“学校人”身份束缚,使教师成为“系统人”,由教育局统一调配,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流动,实现教师优质资源的共享和均衡配置。二是改革教师职称评聘办法。人社局、教育局联合出台职称动态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评聘管理细则,强化对学校职称评聘的监督,转变职称终身制的做法。三是改革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建立和实行“校长双向选择上岗制度”,选拔骨干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担任校长,担任大学区区长,建立优秀校长和业务骨干教师培养、使用和交流平台,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教育资源、教育理念的融合发展。   4、拓宽教师补充渠道,持续优化教师结构。一是创新招聘办法。借鉴外地的做法,对于应聘人员的笔试和面试的考核人员主要由所聘学校的教师和教育部门的人员组成。加大录用教师学校的话语权,从而保证了录用高质量教师的入口关,使其更具专业性和实用性。同时,协调上级有关部门,改教师招聘一年一次为一年两次,调整招聘时间,避免新老教师衔接出现空挡;适当放低音体美等院校毕业生报考教师资格证的门槛,科学设置招考内容,提高专业课比重,通用知识成绩作为参考,有计划补充紧缺学科教师;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取消朝鲜族考生应试语言和文字必须用汉语的硬性规定,为朝鲜族考生提供更多公平和均等的录用机会。二是扩大免费师范生报考规模。积极协调延边大学,根据我州农村教师岗位需求,适当降低州内特别是农村免费师范生录取分数线,定向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补充乡村教师的不足。三是不断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实施规模,适时提高特岗教师工资补助标准,不断创新农村教师激励机制,让优秀教师“下得去,留得住”。建议制定出台《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鼓励教师终身从教奖励办法》。本着注重基层、注重绩效、注重连续、构建激励机制等原则。对那些长期坚守在教学一线、农村基层学校、工作业绩突出的教师在医疗、工作奖励、节日慰问金等方面全方位提高标准;对教龄满三十年的教师退休时要给予一次性重奖,切实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教师和教育的浓厚氛围。   5、强化政策措施落实,保障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一是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优化教学过程,建立学校、家庭、社区联运机制,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注重学生自主发展、自由发展、个性发展,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学生“减负增效”。二是加强基础性服务工作。强化相关课程的基础性作用,做好校本课程的研发、利用,丰富“第二课堂”内容,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发挥“体教结合”、“医教结合”等优势,持续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配合“大学区”管理、集中办学等,根据需要建设管理好学生宿舍、食堂,配齐通勤车等,为农村学生提供就学方便条件。三是强化特殊群体的服务。教育、民政、残联、妇联、共青团、关工委、社区等部门加强协调与配合,定期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困难学生的普查和数据统计工作,建立档案管理制度,保证弱势群体学生享受到公平教育,保证各项补助政策落实到位。努力改善特教学校办学条件,让重度残疾学生尽可能接受在校教育;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不能到校就读的残疾孩子提供送教上门服务。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 由于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以及公共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偏差 导致地区、城乡以及学校之间教育的发展差异显著 差距日益凸显出来。下面是我整理的2017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汇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994年,天津市提前6年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历史性目标后,全市基础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奋斗目标指引下,从学校布局调整着手,从结构优化着力,从扩大优质资源着眼,走出了一条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创新之路,打造天津基础教育发展历史上的“黄金十年”,全市义务教育跨入一个加快发展,促进均衡新的发展阶段。 一、调整学校布局,均衡配置教育资源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学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差异是客观存在并在一定范围内有逐渐拉大的趋势。其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是教育资源配置水平的差别所导致的学生教育机会的不公。解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不仅需要从战略策略、政策层面,针对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公正问题,制定有效方针政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 *** 行为对教育资源配置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整,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努力缩小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水平的差异,实现教育机会的均衡。因为,在影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多方面因素中,最根本的是教育资源的合理、均衡配置问题,直接影响教育机会的公平。其中,从 *** 角度来看,首先是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为前提,为社会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这是初步实现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平等和公平的基本要求。 1993年10月,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市委、市 *** 响亮地提出了“教育兴旺,天津兴旺”,这一城市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1994年实现“普九”达标后,市委、市 *** 提出“普九达标不停步,提高标准上水平” 的工作要求,并把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新目标。 1994年12月,全市教育布局结构调整首先从农村开始。这不仅是为了从易到难、探索经验,更主要的是因为农村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相对薄弱,广大农村地区更加迫切需要改变教育的落后面貌,实现“农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这个历代农民的愿望,目的就是实现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均衡发展。经过6年的努力,到2000年,共投资25亿元,新建规范化学校974所,新建学校的建筑面积达到404万平方米,1300所薄弱学校被撤消。除部分村级小学外,农村地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基本完成,期间市财政从两个方面对新建学校给予专项补助。一是基建补助:小学每校20万元,初中每校30万元;二是设备补助:小学每校4万元,初中每校10万元。这次调整校舍设施基本达到规范要求,教学装备也有所改善,初步改变了农村中小学在办学基本条件上落后的面貌。 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取得显著成绩的基础上,1999年1月,市 *** 全面部署和启动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计划结合全市成片危陋平房改造用5至7年时间将原有的570所中小学调整为390所规范化学校。市区布局调整不仅是为了解决部分学校办学条件不规范的问题,还结合工业结构调整和老城区的大面积改造,结合城市建设规划以及街道社区建设和居民小区建设,把中小学校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进行安排,以教育发展带动城市的文化建设,使教育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方面。到2003年,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取得重要进展,60%以上的中小学在校园校舍、教育教学装备、生活设施等方面达到规范化要求,有的区,像河西区规范化学校建设进度达到90%。经济条件好的区,如塘沽区、大港区按市颁标准将所有学校改造一遍,全面完成了中小学布局调整任务。随着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推进,特别是一批薄弱学校的撤并,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基本办学条件的差距明显缩小,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学校的管理水平显著改善,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布局调整有力地推进了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为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奠定了基础。 二、大力推进“双高普九”,实现高标准的均衡发展 2001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占人口35%的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在2010年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即“双高普九”)。天津市委、市 *** 根据国务院要求,于2001年11月召开了全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会上颁布《天津市人民 *** 关于贯彻的若干意见》,把全面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作为深化教育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明确提出了到2005年义务教育要基本实现“双高”的宏伟目标。 为此“十五”期间要完成三项任务。一是在基本完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基础上,将农村地区现有的1280所村办小学,调整建设成450所规范化小学,二是全面完成城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三是颁发“双高普九”标准,制定分年度推进规划,拿出逐步实现“双高”的措施、扎实推进“双高普九”。到2005年,让全市小学和初中的学生都能享受较高标准、基本均衡的义务教育。基础教育工作会后,天津义务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由于满足了人民羣众“上好学校、找好老师、受好教育”的需要,得到了广大市民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民心工程”。各区县党委和 *** 都把学校布局调整列为本区县的“一号”工程。各有关部门主动支持、简化程序、减免收费,减轻了学校负担,保证了工程进度。到2003年底,农村撤并村小569个,新建规范化的村小191所,总投资7个亿。为促进村小建设,市财政提高了补助标准:基建补助每平米300元,设备补助每校10万元,进一步提高了这些学校的建设水平和装备水平。与此同时,城区中小学布局调整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03年4月,天津市 *** 批转《天津市关于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意见》和《天津市关于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标准》及其六个附件。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进“双高普九”,明确了2003年至2005年的三年实施计划,以确保“十五”末实现“双高普九”任务。 天津推进“双高普九”有四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天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放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并明确了推进“双高普九”的主要责任在区县,调动了区县 *** 进一步抓好义务教育的积极性;二是“双高普九的标准”符合天津基础教育的实际,是一个实事求是的, 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标准。这个标准不仅有办学“硬件”的标准,更为重要的是有办学“软件”比如队伍建设、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教学管理、教育质量的具体标准,还有条件保证比如经费投入的明确规定。这个标准共四十条,其中量化指标达20个,并用六个附件将标准进行细化,使这个标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三是颁布“标准”的同时还下达了验收细则及奖励办法,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加快推进进度,市 *** 对全面完成任务、验收合格小学每校20万元,初中每校35万元的奖励;四是市 *** 对农村区县给予政策性倾斜,筹措专项经费,帮助有困难的农村地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完成“双高普九”任务。 由于目标明确、政策清楚、措施有力、机制有效,极大地调动了区县和学校去创造条件,实现“双高”目标的积极性,截止2003年底,仅市中心六区就有160所中小学达到“双高普九”规定的标准,通过了市级验收,市 *** 拨款3000余万元对达标学校进行了奖励。 为进一步改变农村学校实验装备、音体美及电化教育设施相对薄弱的问题,天津市教委于2004年初启动了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教学装备升级工程”,市财政投入1.1亿元,加上区县配套的1.1亿元,共2.2亿元的专项资金,确保农村学校的教学装备达到“双高普九”规定的标准,目前这项工作还在实施之上。 “双高普九”提高了区县 *** 对义务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理顺并完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投入得到保证,学校干部、教师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意识明显增强。几年来天津义务教育的入学率一直保持在100%,巩固率在99%以上,残疾儿童入学率超过95%,流动儿童、少年也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服务。我们认为“双高普九”目标的实现,将使天津义务教育达到一个高标准的均衡。 三、狠抓三项重点工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是大力提高所有学校的办学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天津近几年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加强学校管理,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一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几年来,天津市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按照“按需设岗、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覈、科学管理”的原则,依法实施了教师资格制度和人员聘任制度。大批学历合格,素质较高的教师走上了教学岗位。同时,一批不合格的教职工在聘任过程中也被辞退或转岗,初步形成了公平竞争,有序流动,有效激励的运行机制。此外,为进一步拓宽优秀师资来源渠道,近5年在全国各类高校招聘1400余名紧缺学科的优秀毕业生到中学任教,不仅补充了师资不足,也改善了师源结构,进一步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二是加强教师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和教学能力。截至2003年,全市中小学教师第二周期继续教育的全员培训率达到99.6%,教师的师德和专业水平普遍得到提高,继续教育已纳入依法治教的轨道。信息技术得到普及,30%以上的教师能够自制软件,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创造了条件。三是加强了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配合“跨世纪园丁工程”的实施,共培养市、区县两级学科带头人2000余名。天津市还将中小学市级骨干教师,送到国家级骨干师培训基地接受培训。与此同时,我们还下大力量加强了中学校长的培养,选派名校长攻读硕士学位,选派中、青年校长分批赴欧、美、日等国深造。还通过举办“校长办学思想研讨会”、“名校长论坛”等活动,使先进的教育思想,成功的办学经验在全市得到推广,帮助校长转变观念,鼓励他们成名成家。根据当前的实际需要,还制定相应计划,培养研究生学历和具有一定研究水平的中青年教师。通过特定特殊政策,鼓励师范大学和其它高等学校创建各具特色的研究生班和教育学院,为教师的进一步深造打开“绿色通道”。 第二,以信息技术为纽带,推动优质资源共享。遵照天津市 *** 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战略要求,为加快实施“校校通”工程。市 *** 从2002年起的3至4年中,每年由市财政拿出5000万元,区县财政配套7500万元,投资总额达5亿元,用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设备的购置。“十五”期间,重点装备1500间高配置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在500所中小学建成规范化的校园网。发挥市教委高速宽带网和信息资源中心的辐射作用,构建一个市、区县、校相互联通、服务于高质量教育教学的宽带多媒体广域网,建设一支掌握教育理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队伍,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以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现代化。目前,这项投资巨大,影响深远的信息化工程已取得了重要进展。2003年,全市初中信息技术课开课率达100%,小学信息技术课开课率达80%。另外,还通过统筹协调,使学校之间的优质的教学设备、教学设施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和充分利用,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第三,以创建优质学校为龙头,带动一般学校全面上水平。“双高普九”的根本目的是为全体学生提供更高标准、基本均衡的教育教学条件,更好地满足人民羣众“上好学校、找好老师、受好教育”的愿望。根据这一精神,天津以建设规范化学校为基础,以创建优质学校为龙头,以“双高普九”为目标,以整体推进为策略,全面推进“双高普九”工程。以优质初中建设为例,2002年,大力推进了区域性优质初中羣体创建活动。重点抓了两方面工作:一是培养树立了20多个先进典型。二是以现场会的形式,大力推进区域性优质初中创建活动,隆重召开了“天津市优质初中创建活动现场推动会”。引导各区县开展区域性优质初中羣体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全市初中建设水平。 四、两点启示 启示之一:要树立发展才能实现均衡的理念。教育均衡发展与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应当是一致的,教育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羣众对优质资源需求越来越高,在保障教育基本条件均衡的条件下,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让更多的人接受高水平的教育,才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唯一正确选择。因此,要树立发展才能实现均衡的理念,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有条件的学校加快发展,创办优质教育地区和特色学校,以优质学校带动一般校共同发展。在当前教育资源还不是极大丰富、地区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存在差别前提下,以理想化的教育均衡发展模式指导教育实践无疑会给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来损失。 启示之二: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在教育资源配置差距导致学生教育机会严重不均衡的条件下,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责任是 *** ,因为没有 *** 投入作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只会是无本之木。但另一方面来看,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无论条件如何,教师在教育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同样,教育均衡发展最终都是由教师完成的。教师队伍均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在当前,经济不太发达的条件下,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理想,更需要广大人民教师艰苦奋斗。但应当看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流动性增大,对教师均衡配置带来很大影响。城乡差别、校际之间差别带来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差距。因此,必须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这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 为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推进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近期,区政协组织部分教育界政协委员,对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区义务教育基本情况 全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398所,其中,完全小学334所,初级中学和九年制学校6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农村374所,城区24所(含市直、厂矿、民办学校)。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97035人,其中,小学63235人,初中33707人,特教学校93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8351人,其中,小学5115人,初中3236人。 二、推进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全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关精神,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一)合理配置资源,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有所改善。一是认真落实全区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规划,近三年共调整撤并农村中小学校40所。严格落实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划片入学政策,在城区新建初中一所,有效缓解了“大班额”。二是积极改善办学条件,2011年以来,先后争取校安工程等教育基建项目97个,总投资15995万元,新建、改扩建82所中小学校舍9万多平方米,消除D级危房近17万平方米。为学校配置了5300多万元的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信息化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提高了教育装备水平。三是切实加大义务教育经费投入,2013年,全区财政教育支出81341万元(其中义务教育支出60386万元),占全区当年公共财政支出的17.9%,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4.35%,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0.4个百分点。 (二)加强队伍建设,义务教育师资水平明显提升。完善教师补充机制,2011年以来,先后通过引进人才、公开招录等方式补充教师876名,退休教师422名,教师结构得到优化。加强教师培养培训,近三年累计组织教师和校长11000多人次,参加国家、省、市、区级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校长的管理能力。制定《凉州区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教师对 *** 流办法》、《关于实行教师交流工作制度的意见》等文件,促进了教师有序合理流动。落实农村教师津贴制度,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实施教师“安居工程”,修建教师公租房和周转宿舍671套,改善了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三)促进教育公平,特殊羣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有效保障。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2013年秋季,城区公办学校共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251人,基本保障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立留守儿童工作目标责任制,使6770名留守儿童全部入学。坚持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以随班就读为辅,重视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工作,全区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86.1%。对区特殊教育学校进行了异地搬迁,改善了办学条件。 (四)加强组织领导,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体责任得到强化。区委、区 *** 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切实强化主体责任意识,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成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于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凉州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和《凉州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规划》,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责任制,积极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切实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党政重视、部门协作、社会支持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义务教育基础依然薄弱。主要表现在学校硬件设施不足。全区危房校舍共56.7万多平方米,占校舍总面积的75.5%,其中需拆除的占35.6%。计算机生机比达标的小学只有44所,占 13.2%,初中均不达标。“班班通”多媒体终端设备达标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只有5所。生均拥有图书达标的学校仅占学校总数的61.2%。所有中小学音体美器材配备均达不到二类标准。部分初中、小学理化生和科学实验仪器尚未配备。 (二)城乡之间教育不均衡现象比较突出。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在校园环境、教育装备、教师素质、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优质学校主要集中在城区,农村优质学校比较短缺,引发农村学生向城区优质学校流动,加剧了城区学校“大班额”、“大校额”。同时,城区优质学校大多集中在中心城区,不仅占地面积过小,而且缺少拓展空间,学校发展普遍受到限制,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面不广。 (三)校际之间教育不均衡现象明显。在城区,学校与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管理水平等方面也存在差距,造成校际之间教育教学质量的明显差异,大部分学生涌向教育教学质量好的优质学校,导致“择校风”难以根治。如位于城区的新鲜实验学校,由于管理跟不上,教学质量不高,目前学校仅有8个教学班430名学生,有14间教室和部分功能室闲置,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农村,中心学校与村小学之间、中学与中学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大部分学生更愿意选择到中心学校、条件好的中学或城区学校就读,造成农村中小学校学生源逐渐减少。据统计,在农村,学生规模在100人以下的小学有155所,占全区完全小学总数的46.4%;300人以下的初中14所,占初中总数的25%。 (四)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一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平均年龄44岁,其中45岁-50岁教师1098人,50岁以上教师791人,分别占农村教师总数的14.6%和10.5%。二是教师学科结构不尽合理,根据标准化学校办学标准,目前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音乐、美术和英语等学科专任教师缺编220人。三是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农村中职以上教师占农村教师总数的36.8%,而城区中职以上教师则占城区教师总数的55.6%,长期在农村工作的教师职称无法评聘,影响了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四是教师交流比例仍然较低,教师交流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五是部分学区、学校教师配置结构不合理,城郊学区和交通便利、基础较好的学校有教师超编现象,偏远学区和交通不便、基础较差学校则有教师缺编现象。 (五)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偏低。一是区财政虽然落实了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两个比例”的要求,但增幅依然较低,保障能力比较脆弱,远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二是按照标准化学校建设的要求,经测算,实现学校硬件设施基本达标,2014年-2016年共需投入近10亿元,资金缺口较大。三是根据国务院和省、市、区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实施意见精神,应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覈定公用经费。但目前仅对农村不足110人的学校按110人覈拨了冬季取暖费,公用费用仍按照实际学生人数覈定拨付,导致不足100人的学校经费异常紧张,学校正常运行难以保证。 四、几点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感。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少年儿童“上好学”,对于解决义务教育深层次矛盾、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增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贯穿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全过程,广泛宣传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形成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共识,营造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统筹教育规划,着力调整和优化学校布局。加强与市 *** 及市直有关部门的汇报衔接,修订和调整城区教育布局规划,把城区义务教育布局规划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生源变化和人民羣众的现实需要,充分考虑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等因素,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确定学校办学规模,优先保障学校布局调整用地。新建居民小区需要设置学校的,应当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学校布局和规模与学龄人口分布相适应,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三)加大教育投入,切实提高义务教育保障水平。一是优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全面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和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责任,加大对办学条件薄弱学校的财政支持力度,分年度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义务教育补短补缺,努力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二是认真设计规划教育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教育投入,力争将全区硬件设施不达标的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列入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重点实施范围。三是盘活教育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校舍资产,将盘活收益全额用于义务教育,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办学助学,拓宽教育经费投入渠道。四是严格落实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实施意见精神,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覈定和拨付公用经费,保证其正常运转。 (四)创新管理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一是加大城区校长、教师对口支援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对口支援薄弱学校力度,充分利用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带动薄弱学校发展。二是充分考虑学生上学的利益,对农村保留的现有学校和教学点,合理高效配置教育资源,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便学生就学。三是学习借鉴民勤县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以城乡学校联盟组团发展为依托,实行“强弱联盟、管理互通、捆绑考覈、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和管理模式,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缩小区域内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差距。四是探索建立在学区范围内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提高现有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义务教育发展质量。一是完善教 师补充机制。根据专任教师缺编情况确定招考和引进计划,减少长线学科教师招录人数。新增教师优先补充到农村和薄弱学校任教。二是加强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建立岗、编、人、薪相对应的教师配置机制,提高教师配置效益。严格执行校长定期交流任职和骨干教师、专任教师每年按一定比例在区域、城乡、校际交流制度。制定学区内部教师合理配置和交流制度,实现区域内校际间师资配置的相对均衡和合理流动。三是完善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提高中高级岗位设置比例,将职称评聘进一步向农村倾斜,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 (六)加强督导评估,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际,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制度,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考覈评估教育工作的重要指标,对照《甘肃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办法(试行)》中的评估内容和评估标准,定期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管理和教育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建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奖惩机制,调动各方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积极性。依法加强对学校办学行为的监管,规范办学行为,强化安全管理,加大学校周边环境整治力度,为学校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1.2017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汇报 2.2017乡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汇报 3.2017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汇报 4.2017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汇报 5.2017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自查报告 6.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 7.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 8.乡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 9.2017乡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 10.2017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


义务教育课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义务教育课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如下一、义务教育课程应遵循五个基本原则:1、育人为本,坚持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育”并举,九年一贯设置课程,完善课程类别与结构,优化课时比例。2、因材施教,因地区,学校,学生之间的差异,注重课程的选择性和适宜性,为每一位儿童,少年提供适合的学习机会。3、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就字面意思。5、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二、课程类型:课程类别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拓展补充。地方课程不得超过九年总课时的3%(使用地方课程课时在小学一二年级开设外语的,不得超过4%。)。三、科目设置:义务教育课程九年一贯设置,按“六三”学制或“五四”学制安排。国家课程设置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科技、体育与健康、艺术、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等。

2022义务教育课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明确了培养目标,即三个“有”,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2、五个基本原则:①育人为本,坚持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育”并举,九年一贯设置课程,完善课程类别与结构,优化课时比例。②因材施教,因地区,学校,学生之间的差异,注重课程的选择性和适宜性,为每一位儿童,少年提供适合的学习机会。③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④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就字面意思。⑤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3、课程类别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拓展补充。地方课程不得超过九年总课时的3%(使用地方课程课时在小学一二年级开设外语的,不得超过4%。)4、科目设置。义务教育课程九年一贯设置,按“六三”学制或“五四”学制安排。国家课程设置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科技、体育与健康、艺术、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等。具体科目设置见表1

上一篇:廖若凡

下一篇:你比五年级生聪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