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海里的水是咸的?
海水之所以咸,是因为海水中有3.5%左右的盐,其中大部分是氯化钠,还有少量的氯化镁、硫酸钾、碳酸钙等。正是这些盐类使海水变得又苦又涩,难以入口。那么这些盐类究竟从哪里来的呢?有的科学家认为,地球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刚开始形成的地表水(包括海水)都是淡水。后来由于水流侵蚀了地表岩石,使岩石的盐分不断在溶于水中。这些水流再汇成大河流入海中,随着水分的不断蒸发,盐分逐渐沉积,时间长了,盐类就越积越多,于是海水就变成咸的了。如果按照这种推理,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海水将会越来越咸。 但是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运动,每年海洋表面有大量水分蒸发,其中部分水分通过大气运动输送到陆地上空然后形成降水再落到地面上,冲刷土壤,破坏岩石,把陆上的可溶性物质(大部分是各种盐类)带到江河之中,江河百川又回归大海。这样,每年大约有30亿吨的盐分被带进海洋,海洋便成了一切溶解盐类的收容所。而在海水的蒸发中,收入的盐类又不能随水蒸气升空,只得滞留在海洋之内。如此周而复始,海洋中的盐类物质越积越多,海水也就变得越来越咸。有的科学家则另有看法。他们认为,海水一开始就是感的,是先天就形成的。根据他们测试研究发现,海水并没有越来越咸,海水中盐分并没有增加,只是在地球各个地质的历史时期,海水中含盐分的比例不同。 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海水所以是咸的,不仅有先天的原因,也有后来的因素。海水中的盐分不仅有大陆上的盐类不断流入到海水中去,而且在大洋底部随着海底火山喷发,海底岩浆溢出,也会使海水盐分不断增加,这种说法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赞同。 还有一些科学家以死海为例指出,尽管海洋中的盐类会越来越多,但随着海水中可溶性盐类的不断增加,它们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不可溶的化合物沉入海底,久而久之,被海底吸收,海洋中的盐度就有可能保持平衡。
海水为何会是咸的呢?
海水是咸的是因为海水中有浓度较高的盐分,这些盐分主要有以下两个来源:一是降水形成径流的过程中对陆地上的土壤、岩石的侵蚀作用将含盐矿物质带入河流,最终汇入海洋;二是海底本身的地质活动(火山喷发、海底热液等)会溶解一部分盐分到海水中。海水是盐的“故乡”,这是有根据的。在地球形成初期,一切有生命的物体也在慢慢萌发,而在各种生命赖以生存的介质中,海洋为生命生长的绝佳温床。而地球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刚开始形成的地表水都是淡水。后来由于地表岩石中的盐分在不断被水流冲刷侵蚀中溶解,使得水中含有盐分,含有盐的水流不断地形成一条条河流最终汇入海里。长期以往,水蒸气不断蒸发留下盐颗粒,盐分就越积越多,海水自然就变成咸的了,经过了数十亿年的循环,目前大部分海水里的含盐比例大约是 35%。有人可能会问了,河水是淡水,陆地上的河流源源不断地汇入海洋为什么不会稀释海水?这是因为海洋时时刻刻都在蒸发,蒸发的水汽中是没有盐分的,并且海洋蒸发的水汽被输送到陆地上的部分形成降雨,又一次侵蚀陆地并把盐分带入海洋。那么海水会不会越来越咸?答案是不会,因为进入海水的盐分和海水溶解盐矿化的过程已经达到动态平衡。陆地上有些湖泊是淡水湖,有的是咸水湖,原因是类似的:咸水湖往往「只进不出」,有河流汇入却没有水流出口,蒸发使得湖水变咸,而淡水湖往往有水流出口。海水中溶解了来自陆地的大量矿物质,这些矿物质主要就是氯化钠和氯化镁,因此是咸的。
海底有淡水吗
有。海底有淡水,例如在希腊东南面的爱琴海,海底有一处涌泉,一昼夜能流出100万立方米淡水。海底淡水是指自然界赋存于海底之下具有较大孔隙度的地层或构造中的淡水资源,以及沿着这些含水地层或构造在海底的出口喷涌而成的海底淡水泉或渗泄而成的弥散型海底淡水泉。 海底淡水资源的生成、聚集和保存需要一定的地质条件。原生的地表淡水需运移、过滤、储存到海底之下有一定保护作用的盖层地区才能保存。而新生代近岸区海平面相对于陆棚边缘的频繁升降变化,正好为河口海底淡水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生、运、滤、储、盖”组合条件。 为什么海底会有淡水 渗透理论:海底的淡水来自陆地。海洋每年有33万立方公里的海水被蒸腾,化为雨雪降到陆地上之后,一部分渗入地下,遇到不透水的岩层,便形成了蓄水层。如果这蓄水层靠近大海,淡水就有可能透过海岸流入海底的岩层中。 凝聚理论:地面上的淡水渗入海底只能达到一定界限,但实际上在这一界限以下仍有淡水,显然这些淡水不是来自陆地。海底的有些海水是那里空气中的水蒸气凝聚而成的。
海底有淡水吗?
有
海底的淡水来自陆地。海洋每年有33万立方公里的海水被蒸腾,化为雨雪降到陆地上之后,一部分渗入地下,遇到不透水的岩层,便形成了蓄水层。如果这蓄水层靠近大海,淡水就有可能透过海岸流入海底的岩层中。
海水里面含有较多的盐分,因而导致它又苦又咸,人们不能直接饮用,所以出海的船舶总要带上足够的淡水。那么,海洋里究竟有没有淡水呢?
其实,科学家们早已在海底发现了淡水。科学家们认为,海底淡水区的形成主要源于海底喷泉等。因离岸不远的海底其含水构造和陆地含水构造相连,喷出的淡水由陆地予以补给。由于地下水露头很低,在海面以下,水头压力也就很大。此外,在海底海相与陆相交互地层中,陆相地层也有淡水层保存。
海底的淡水是从何处来的呢?科学家们经过不断探索,提出了诸多相关理论。有渗透理论认为,海底的淡水来自陆地。海洋每年有大量的海水被蒸腾,化为雨雪降到陆地上之后,一部分渗入地下,遇到不透水的岩层,便形成了蓄水层。如果这蓄水层靠近大海,淡水就有可能透过海岸流入海底的岩层中。
凝聚理论认为,地面上的淡水渗入海底只能达到一定界限,但实际上在这一界限以下仍有淡水,显然这些淡水不是来自陆地,而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聚而成。
岩浆理论认为,地球深处存在着放气带,那里释放出数量惊人的气体,其中有大量的氧气和氢气,它们相互结合便形成了岩浆水。
沉降理论则认为,地下水的起源与海底沉积物的沉积过程相联系。海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一层层沉积在海底,下层的沉积物在重力的作用下,把水分挤出来,被挤压的水又随沉积物下降,被带入地层深处,形成了地下水。
海底淡水具有资源储量大、水质好、无污染的优点。对海底淡水资源合理开发,将有助于近海岛屿和沿海城市淡水资源储存。
海底有淡水吗?
01 有 海底的淡水来自陆地。海洋每年有33万立方公里的海水被蒸腾,化为雨雪降到陆地上之后,一部分渗入地下,遇到不透水的岩层,便形成了蓄水层。如果这蓄水层靠近大海,淡水就有可能透过海岸流入海底的岩层中。 海水里面含有较多的盐分,因而导致它又苦又咸,人们不能直接饮用,所以出海的船舶总要带上足够的淡水。那么,海洋里究竟有没有淡水呢? 其实,科学家们早已在海底发现了淡水。科学家们认为,海底淡水区的形成主要源于“海底喷泉”等。因离岸不远的海底其含水构造和陆地含水构造相连,喷出的淡水由陆地予以补给。由于地下水露头很低,在海面以下,水头压力也就很大。此外,在海底海相与陆相交互地层中,陆相地层也有淡水层保存。 海底的淡水是从何处来的呢?科学家们经过不断探索,提出了诸多相关理论。有渗透理论认为,海底的淡水来自陆地。海洋每年有大量的海水被蒸腾,化为雨雪降到陆地上之后,一部分渗入地下,遇到不透水的岩层,便形成了蓄水层。如果这蓄水层靠近大海,淡水就有可能透过海岸流入海底的岩层中。 凝聚理论认为,地面上的淡水渗入海底只能达到一定界限,但实际上在这一界限以下仍有淡水,显然这些淡水不是来自陆地,而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聚而成。 岩浆理论认为,地球深处存在着放气带,那里释放出数量惊人的气体,其中有大量的氧气和氢气,它们相互结合便形成了岩浆水。 沉降理论则认为,地下水的起源与海底沉积物的沉积过程相联系。海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一层层沉积在海底,下层的沉积物在重力的作用下,把水分挤出来,被挤压的水又随沉积物下降,被带入地层深处,形成了地下水。 海底淡水具有资源储量大、水质好、无污染的优点。对海底淡水资源合理开发,将有助于近海岛屿和沿海城市淡水资源储存。
为什么海底下会有淡水?
海底的淡水是从何处来的呢?各国科学家经过艰辛探索,提出了不少理论。
渗透理论认为,海底的淡水来自陆地。海洋每年有33万立方公里的海水被蒸腾,化为雨雪降到陆地上之后,一部分渗入地下,遇到不透水的岩层,便形成了蓄水层。如果这蓄水层靠近大海,淡水就有可能透过海岸流入海底的岩层中。凝聚理论认为,地面上的淡水渗入海底只能达到一定界限,但实际上在这一界限以下仍有淡水,显然这些淡水不是来自陆地。海底的有些海水是那里空气中的水蒸气凝聚而成的。岩浆理论认为,地球深处存在着放气带,那里释放出数量惊人的气体,其中有大量的氧气和氢气,它们相互结合便形成了岩浆水。沉降理论则认为,地下水的起源与海底沉积物的沉积过积相联系。海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一层层地沉积在海底,下层的沉积物在重力的作用下,把水分挤出来;被挤压的水又随沉积物的下降,被带入地层深处,形成了地下水。
不管哪一种理论更符合实际,但在海底有藏量丰富的淡水,这是不争的事实。科学家们设想,有朝一日在海上建成淡水厂,用钻机像钻石油一样钻淡水
科学家发现的海洋淡水库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据计算,地球表面有大约71%的面积被海洋所覆盖,而陆地的面积只占据了约29%,这其中还包含了江河湖海。海洋在大多数人的心中都广阔而深邃的,而海洋之中也的确还存在着很多的未知等待着人类去探索。然而,我们习惯了“海洋”这个称呼,却忘记了海和洋本不是一回事。事实上地球上真正的大洋只有四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七大洲四大洋。这四个大洋分别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不过这种划分在2000年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变化,世界由四大洋变为了五大洋,多出来的那个就是南冰洋。何为南冰洋呢?所谓南冰洋就是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南部海域,这里以前被称作是南极海。南极海为什么又变成了南冰洋呢?这是因为海洋学家发现了南冰洋存在着重要的不同洋流,所以在2000年的时候,国际水文地理组织将其归属为了一个独立的大洋。南冰洋作为一个独立的大洋是非常具有特点的,因为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完全环绕地球却没被大陆所分割的大洋。即使算上南冰洋,世界上也只有五大洋,而其它的则是海。什么是海?什么是洋?它们的区别是什么?简单来讲,“洋”就是海洋的中心部分,也可以被视作海洋的主体,而“海”则是海洋的边缘部分。如果从海底地形的角度看来,那么“海”就是被陆架和陆坡所占据的水域,而由海所围成的中心部分就是“洋”了。世界上只有五大洋,而海却很多,仅我国就是东海、南海、黄海、渤海等。说到渤海,又引出了一个新的概念,那就是内海。渤海是一个内海,那么什么是内海呢?内海就是被大陆、半岛、岛屿以及群岛所包围的海域。当然,这种包围并不是全封闭的,否则那就是一个内陆湖,而不是内海了。内海虽然被四面包围,但是却有着狭窄的水道与外海或者大洋直接相通。渤海就是这样的一个内海,它四周被辽宁、河北、天津、山东等省市所包围,是一个完全属于我们国家的内海,而且也是我国最大的内海。渤海的面积达到了7.7万平方公里,比我国最小的海南省的面积的2倍还要多,海南省的陆地面积约为3.54万平方公里。渤海虽然是我国最大的内海,但是在国际上却还排不到前十,世界上完全属于一个国家的最大的内海是哈德逊湾,面积为82万平方公里,超过了渤海的十倍。世界上排名第二的只属于一个国家的内海是位于印度尼西亚的班达海,它的面积就比哈德逊湾小得多了,只有47万平方公里,不过也能够达到渤海的6倍多。排名第三的是爪哇海,面积约43万平方公里,排名第四的是马鲁古海,面积约为30万平方公里,排名第五的是弗洛斯海,约24万平方公里。有趣的是,这五个内海全都位于印度尼西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印度尼西本身就是一个群岛国家,在这里一共有一万多个岛屿,这些大大小小的岛屿错综复杂,将海域围裹起来,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内海。排名第六的是加拿大的圣劳伦斯湾,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排名第七的是塞兰海,面积约19万平方公里,又属于印度尼西亚。第八是墨西哥的加利福尼亚湾,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第九又在印度尼西亚,是望加锡海峡,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第十是俄罗斯的白海,面积约为9万平方公里。前十大只属于一个国家的内海中都没有渤海,那么渤海排在第几呢?刚好第十一。不过,我们上面所说的这个排名,说的是“只属于一个国家的内海”,而在世界上还存在着很多的内海并不属于某一个国家,它们属于国际间的公海,并不完全属于某一个国家。而在这些内海中有很多比我们刚才所提到的这些内海更加大。那么世界上真正最大的内海是哪一个呢?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加勒比海。加勒比海的面积达到了275.4万平方公里,比刚才排名第一的哈德逊湾的82万平方公里还多了将近200万平方公里。而在内海之外,还有外海,世界上最大的外海是珊瑚海,面积达479万平方公里。而大海之外还有大洋,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总面积18134.4万平方公里,海洋就是如此广阔。
海洋中存在淡水吗?
小朋友都知道海水是咸的。可你知道海洋中也有淡水吗?答案是肯定的。在我国闽南的漳浦县古雷半岛东面,有一个盛产紫菜的小岛叫菜屿,距该岛约500米处的海面上有一处奇异的淡水区,叫作“玉带泉”,这一带渔民和来往船只在此补充淡水。在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以东,距海岸不远的海面上,有一块直径约30米的奇特水域。它的颜色与周围海水是不一样,看上去仿佛在深蓝色布上,染了一块圆圆的绿色。掬起一汪尝尝,嗬,真清凉,还一点儿也不咸。这可就怪了,在这汪洋大海之中,怎么会出现这样一口界限截然分明的淡水井呢?这一奇特现象,科学家过了好长时间才弄明白。原来,这是陆地赠给海洋的礼物。科学研究发现,这块奇特水域的海底是锅底似的小盆地。盆地正中深约40米,周围深度在15米至20米。盆地中央有个水势极旺的淡水泉,不断地向上喷涌着清如甘露的泉水。就像我国山东省济南市的趵突泉一样,昼夜不停,永不枯竭。而且,这个淡水泉中涌出的水量为每秒40立方米,比陆地上最大的泉还要大得多。这股泉水就这样在海中日喷夜涌,出咸水而不染。在风力流的影响下,从泉眼斜着上升到海面,形成海中“淡水井”。淡水只有陆地上才有,那么,海中怎么出了淡水井呢?经专家考察发现,它们的出现是因为在该地区的海底都有一口水下喷泉,从中源源不断喷出强大的淡水流,当喷出的淡水冲开海水,并形成一定规模时,就会在海水中间出现一片淡水区。海底的淡水喷泉出现,是因为海洋某些地区在几十万年前可能是一片陆地,陆地上的河流和湖泊为形成地下含水层创造了有利条件。后来经历多次海陆变迁,陆地变成海洋,但是含水层保留了下来,从而形成喷泉从海底喷出。每当海底喷泉活动增强,喷出的物质就会与海水中的硫酸氢钙发生反应析出二氧化碳。所以,海底喷泉活动与地球气候的变化还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流入海洋的大江大河河口处,由于水量过大,往往也会形成一片淡水区。如在非洲西海岸刚果河河口附近航行的船舶,虽然远离大陆近百千米,却能在大西洋中取到淡水。原来是因为在海水下面有一条宽阔的海底河谷。刚果河大量的淡水不断沿着河谷从大陆涌来,在洋面上形成了一片淡水区。过往船只在刚果河口外取到的水,不是海水,而是刚果河的河水。淡水
海底淡水怎么产生
经过科学家们考察发现,这些“淡水井”的海底都有一口喷泉,能够源源不断地喷出一股强大的淡水流,当喷出的淡水顶开凿水占据一定位置后,在海面上形成了同周围海水完全不同的淡水区。
为什么海底会有淡水呢?它的奥秘之处究竟在哪里?这奥秘就在于几十万年前有一些海底还是一片陆地,陆地上众多的河流和星罗棋布的胡泊形成了地下含水层。后来经过了多次海陆变迁,地下含水层被原封不动的保存了下来。
海洋冰山能作为人类的淡水资源吗?
南极冰盖和陆架冰川整个南极大陆几乎都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冰盖,南极大陆的平均海拔高度为2300米,而冰盖的平均厚度竟达2200米,冰盖的最厚处超过5000米。南极大陆总面积1410万平方千米,大约只有65万平方千米夏季无冰雪,不足南极大陆总面积的5.4%。此外,南极大陆周围还存在着广阔的陆架冰川。仅著名的罗斯陆架冰川面积就接近60万平方千米,超过法国的国土面积。南极陆架冰川漂浮于海面上,厚度约2~50米。
全世界的恒冰约有95%分布在南极,储藏量大约为3500万立方千米,占全世界淡水总资源的90%以上。
格陵兰冰川格陵兰冰川面积约165万平方千米,大约占全岛面积的90%,冰层的最大厚度1860米,边缘厚度约45米,平均厚度300米,储冰量约54万立方千米。
有人推算,假如覆盖南极的冰盖与陆架冰川和覆盖格陵兰的冰川全部融化,则全球的海平面有可能升高100米。但是,由于冰层融化后该地区陆地的负荷减轻,而海洋海底的负荷增大,有可能导致陆地升高而海底下降,因此海平面的上升幅度可能要比上述值略小些。
海洋中的冰山是由南极的大陆冰盖、陆架冰川或者格陵兰等地的大陆冰川边缘断裂后漂浮于海上而形成的。这种冰山主要是由淡水冰构成,其厚度一般都在数十米至数百米。而由海水冻结的海水冰,其厚度一般不超过3米。
全球每年大约可形成1.2万~1.5万个冰山。但是却没有人能够准确地统计出全球的冰山数量,以及其数量是在增加还是在减少。因为新的冰山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形成,而旧的冰山也在漂浮中逐渐崩裂、消融。全球气候变暖可导致冰山形成的数量增加,但也将加速冰山的消融,究竟可使冰山的数量增多还是减少,短期内还难以作出定论。有报道说,南极海域漂浮的冰山数量大约有22万个,但这个数字是否准确却是难以核实的。
海洋中的冰山能漂浮多久,很难一概而论。这不仅要看其体积的大小,还要看其周围环境温度的高低。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海洋冰山一般都可以存在两年之久。
南北两半球的冰山有什么不同南北两半球海洋冰山由于成因不同,外形也明显不同。南半球的冰山大多是由大陆冰盖边缘或陆架冰川边缘断裂而形成的,而北半球的冰山大多是由大陆冰川的断块形成的。由于南极地区气候严寒,冰川边缘不常断裂,因而形成的冰山体积一般都比较大,而且顶部平坦,被称为平顶冰山。平顶冰山约有90%的体积浸没于海水中,只有大约10%的体积漂露在海面上,其水下高度一般为水上高度的6倍左右。北半球的冰山大部分是从格陵兰等陆地冰川边缘分离而成的,体积相对较小,冰山的形状大多为不规则的锥形,被称为锥形冰山。锥形冰山的水下高度一般只有水上高度的2倍左右,虽然其体积较小,但露出海面的部分的高度有时比平顶冰山还要高。南半球已发现的最大冰山长约350千米,宽96千米,水上高度90米;而北半球已发现的最大冰山长仅10千米,宽5千米,水上高度却超过100米。
海洋冰山能作为人类的淡水资源吗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是个备受争议的议题。有人认为是可行的,而有人则认为是不可行的。该问题一直是在支持与反对中徘徊着,因为它不仅仅涉及资源的归属问题,还因为其运输途中存在诸多不易解决的技术难题。例如,从南极到澳大利亚的距离就有6000余千米,到中东则长达2万千米,轮船的拖运能力、运输途中冰山会融化或消耗多少、沿途船只和钻探平台等障碍物如何规避、运输途中冰山融化会对沿途海域的环境造成什么影响等等,至今还难以作出比较有说服力的定论。因而直至如今仍然是议论者多而试验者少。
海洋冰山和海底淡水各指什么?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发展,陆地淡水资源越来越不够用。冰山是巨大的淡水资源,海洋中有93%的冰山是从南极冰盖上分裂出来的。每年漂浮在海上的冰山,其储水量相当于世界上全部江河的流量,为20世纪以来全部海水淡化装置所生产的淡水的4~5倍。近一年之内形成的冰山淡水的价值,就可达数亿美元。但目前如何把巨大的冰山从海中拖到干旱地区的海岸,仍然是个问题。
海床中也蕴藏着可观的淡水资源。例如,在福建南部古雷半岛东面有个名叫菜峪的小岛,距这小岛500米的海面上有个奇异的淡水区,叫”玉带泉“;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和古巴之间,海面上也有一个直径为30米的圆形淡水区,水色、温度与周围皆异,人称”淡水井“。国外在开采海底淡水方面已经取得一些经验并获得成功。例如,美国夏威夷利用遥感技术,在海底发现多处淡水露头,解决了夏威夷火奴鲁鲁市的淡水不足问题;希腊在爱琴海海域,打出日涌水量达100多万立方米的淡水井,灌溉了海岸上300平方千米的旱地。
所谓”海底淡水“,指的是自然界赋存于海底之下、具有较大空隙度的地层或构造中的淡水资源,及其沿着这些含水地层或构造在海底的出口喷涌而成的海底淡水泉或渗泄而成的弥散型海底淡水泉。海底淡水资源的生成、聚集和保存需要一定的地质条件。原生的地表淡水需运移、过滤、储存到海底之下有一定保护作用的盖层地区才能保存。而新生代近岸区海平面相对于陆棚边缘的频繁升降变化,正好为河口海底淡水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生、运、滤、储、盖“的组合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