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堡乡的地名由来
四堡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一说,盆地四周群山环绕,形若城堡,境内4大村庄相连,形成周围各山村的核心集镇,故名四堡(bǔ);一说,此地文化素来发达,商业颇盛,四邻所需书籍及“文房四宝”皆仰给于此,故称四宝(历史上曾有过“四宝”作为行政区域的法定命名。自此,堡亦逐渐念作bǎo)。乡政府驻地在雾阁,宋至清代曾于此设有连城~长汀的驿铺(名新添铺,明代改称公馆)。明清时期,它是中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所印古籍行销全国,清末民国初,在现代印刷业崛起后,它便逐步衰落。“文化大革命”中,汗牛充栋的印版被付之一炬,幸存无几。历史上除印刷外,尚有制枕、制革和棉麻织品的印染作坊。明清时期,其经济相当活跃,加上四邻攀附,因而曾是一个繁荣的山区集镇。
四堡村位于哪里
一、自然概况四堡村位于威宁县城的东北部,盐仓镇的西北部,距县城22公里,距镇政府驻地9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7.5平方公里。地貌类型属高原中山地貌,土壤属黄棕壤、棕壤、灰泡黄泥土等三个土类。全村平均海拔2345米。二、气候特点四堡村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均温10.1℃,年降水量1002毫米,年无霜期为180天。水资源贫乏,境内没有河流,水源点少。境内无探明的矿产资源。三、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状况四堡村幅员面积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72亩,林地面积3500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1250亩,占林地面积的37.5%。全村森林覆盖率为11.2%。其他面积5000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少,人均占有耕地1.12亩。中低产田土面积1672亩,占耕地的100%,坡地占70%左右,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酸性重。第二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一、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截至2009年10月,全村总户数为342户,总人口为1487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82人;人口密度为198人/平方公里。有劳动力965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半文盲350人、占23.5%,小学文化523人,占35.2%,初中文化215人,占14.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0人。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120人。二、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发展状况四堡村的大部分村民组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境内无水源,人畜饮水困难;全村已修通村公路,但4个村民组仅有马车便道,农用物资进出农户全靠人背马驼;全村由于地处高海拔、低气温,沼气池效果不明显,区内无煤矿资源,燃料困难。三、产业发展状况四堡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家庭饲养业。主导产业不突出。2009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540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540亩,粮食总产量224吨,平均亩产145.5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50公斤,良种推广面积只有545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5.4%,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截至2009年10月底,大牲畜存栏3550头(匹),出栏1089头,猪存栏1200头,猪出栏483头;黑山羊存栏1500只,出栏456只,牛存栏850头,出栏150头。农民人均纯收入1201元,其中,种植业产值占43.5%,养殖业产值占36.5%,外出务工收入占20%。--人口总数:1487人农业人口:1483人非农业人口:4人--行政区面积: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72.0亩--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发展口号:挖掘工业发展潜力,促进农业大发展--所辖村:一组,二组,清明组,高立组生产总值:340.0万元--主要经济产业:玉米,马铃薯名特产品:四堡黑山羊办公所在地:一组四堡村附近有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撮泰吉-板底彝族村寨、彝族向天墓、乌江源百里画廊、灼甫草场等旅游景点,有威宁火腿、威宁党参、威宁苹果、威宁芸豆、威宁洋芋等特产。
明清时期中国雕版印刷基地在哪里
明清时期的中国雕版印刷基地主要集中在两个地区:北方的山西、河南一带和南方的浙江、福建一带。
在北方,山西是中国雕版印刷的发源地之一。明初时期,潞州(今山西长治)就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这个时候的印刷品仍然只是一些官府资料和佛经。随着时间的推移,雕版印刷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在明末清初时期,山西印刷业已经日益繁荣,出现了许多印刷坊。这些印刷坊多数设在太原、平遥、介休、忻州等城市,其中以介休的印刷业最为发达,是当时水平最高的雕版印刷中心之一。
而在南方,浙江成为中国雕版印刷的发源地之一。明朝时期,印刷业在浙江的宁波、绍兴、温州等地已经有了很快的发展,有许多著名的雕版印刷坊。如明代的沈尧夫、徐绍庭、戴复古等人都在浙江开设了印刷坊,他们的印刷作品质量都非常高,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
而到了清代,福建也逐渐成为雕版印刷的中心之一。福州、泉州两地的印刷艺术在当时也非常有名,尤其是福州的“妙印”和泉州的“妙鸣阁”,成为了当时印刷业的代表。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中国雕版印刷的基地主要集中在北方的山西、河南和南方的浙江、福建两个地区。这些地区都有着丰富的印刷资源和雕版印刷技术,为中国雕版印刷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清时期中国雕版印刷基地在哪里
明清时期的中国雕版印刷基地主要集中在两个地区:北方的山西、河南一带和南方的浙江、福建一带。在北方,山西是中国雕版印刷的发源地之一。明初时期,潞州(今山西长治)就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这个时候的印刷品仍然只是一些官府资料和佛经。随着时间的推移,雕版印刷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在明末清初时期,山西印刷业已经日益繁荣,出现了许多印刷坊。这些印刷坊多数设在太原、平遥、介休、忻州等城市,其中以介休的印刷业最为发达,是当时水平最高的雕版印刷中心之一。而在南方,浙江成为中国雕版印刷的发源地之一。明朝时期,印刷业在浙江的宁波、绍兴、温州等地已经有了很快的发展,有许多著名的雕版印刷坊。如明代的沈尧夫、徐绍庭、戴复古等人都在浙江开设了印刷坊,他们的印刷作品质量都非常高,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而到了清代,福建也逐渐成为雕版印刷的中心之一。福州、泉州两地的印刷艺术在当时也非常有名,尤其是福州的“妙印”和泉州的“妙鸣阁”,成为了当时印刷业的代表。综上所述,明清时期中国雕版印刷的基地主要集中在北方的山西、河南和南方的浙江、福建两个地区。这些地区都有着丰富的印刷资源和雕版印刷技术,为中国雕版印刷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哪个地区是明清四大雕版印刷基地
明清时期,中国的雕版印刷技术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成为了当时印刷领域的重要一环。而在当时的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山西是被公认为最为重要的一个地区。
山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早在明朝时期,山西就已经成为了全国最重要的雕版印刷中心之一。这里的雕版印刷以木活字印刷为主,具有独特的印刷风格和技术特点,能够表现出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和时代气息。
在雕版印刷技术上,山西的雕版工艺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仅能够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实现印刷作品的优化,还能够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创新和改进,使得印刷作品更加精美、质量更加优良。
在山西,除了雕版印刷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印刷业务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例如制作信纸、出版文献、刊印书画、印制以及印刷传教文献等等。
总体而言,山西是明清时期最为重要的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其卓越的技术和广泛的产业化应用,为当时的印刷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是中国印刷工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明清时期中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是哪里
明清时期,中国的雕版印刷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其中,四大雕版印刷基地分别是江南的苏州、杭州,以及北方的北京、天津。在这四个地方,印刷业得到了大规模发展,特别是苏州。
苏州作为中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其对于中国传统印刷技术的发展历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苏州是我国南方经济文化中心地带,集中了大量的金石家、杂志社和书籍出版社等机构,成为了印刷文化的重要中心。苏州的印刷业发展历史悠久,自唐朝开始就有印刷文化的传承,此后一直发展至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苏州的印刷业更是发展迅速,涌现了许多优秀的印刷家,如吴硕、吴之荣、吴之渊等,他们对于雕版印刷技术的推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苏州雕版印刷业还以印制地图、人物画、花鸟画和小说等为主,成为了当时文化界的翘楚。
苏州作为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对于中国传统印刷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今,虽然数字印刷技术已经兴起,但雕版印刷仍是人们喜爱的文化形式之一。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一传统文化,让它继续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