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民俗摄影 如何拍摄出有价值的作品
民俗摄影,概括地说,就是以民俗事象为题材的摄影门类,通俗地说,就是用相机拍摄老百姓自己的生活 民俗摄影实质上是以摄影人的目光,去摄取不同民族,不同背景人群的生存状态、生存方式、生活趣味,而构成了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民俗事象。民俗摄影源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民俗摄影的特性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长、民俗摄影家、理论家沈澈先生曾撰文道:“民俗摄影,概括地说,就是以民俗事象为题材的摄影门类,通俗地说,就是用相机拍摄老百姓自己的生活。” 民俗摄影实质上是以摄影人的目光,去摄取不同民族,不同背景人群的生存状态、生存方式、生活趣味,而构成了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民俗事象。民俗摄影源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民俗摄影,是一门刚刚兴起的新型摄影门类,其性质、使命、内涵、规律、技法和要求等与其他摄影门类都有许多不同,诸如:新闻摄影、风光摄影、人物摄影、广告摄影、建筑摄影、静物摄影等,但并不排斥以艺术创作为目的单幅民俗风情图片。民俗摄影,具有极强的学科边缘性,它与许多学科如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等等,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其中学问极其深奥。 民俗摄影,首先应该表现出民俗的特点,以塑造出富有民俗特点的多方位,多角度来筛选提炼专项题目。其次,应该表现出民俗摄影的特性。民俗摄影是倡导摄影者沿着某一民族题材的深入发掘和完整剖析。就是让民俗摄影者深入生活,深挖素材,系列完整地去反映民俗事象。 民俗摄影属于纪实摄影范畴,强调对任何民俗活动的前期准备,进行阶段、高潮及结尾,有始有终地整体的纪实过程。所以,民俗摄影的摄影表现形式,应是完整的民俗事象专题组照。专题组照与系列组照,作为民俗摄影独特的风格与创作形体,不仅能给史学、民俗研究提供详实完整的图片依据,而且还应是民俗摄影的内容,表达形式与创作风格的统一。正如沈澈先生在《民俗摄影的历史使命》文章所述:“成组的专题系列图片往往能突破报道内容的学术性和史料文献价值。系列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可以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系列;可以把不同民俗事象的内容作为系列,也可以把不同民俗事象的内容对比作为系列。系列的民俗图片最有研究价值,最有说服力。”所以,完整的专题组照与系列组照形式,是民俗摄影的风格与技艺的完善体现,这就是民俗摄影独具的特性。 民俗摄影,作为一门年轻的摄影门类,与其它摄影虽有不少共性,但又有许多个性即特殊性。民俗摄影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有自身的内在规律。掌握并适应这些规律,就能在民俗摄影实践中取得主权,从而使自己的民俗摄影水平不断进步,不断有所创新。
民俗人文摄影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民俗摄影,就是让民俗摄影者深入生活,深挖素材,系列完整地去反映民俗事象。
人文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
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
百度词语对人文作如下解释:1.指礼乐教化 2.泛指各种文化现象 3.人事,多指人世间事 4.习俗,人情。
人文摄影,显然是指能体现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优秀的、健康的内容的作品。这些作品能触及读者的心灵深处,使读者在爱、关怀、崇敬等情感上能与作者引起共鸣。
民俗摄影的特性
民俗摄影,除具有其它摄影门类共同的特性外,还具有自己的特性,主要是: 包容性,是民俗摄影的又一重要特征。 民俗摄影虽是一门独立性很强的摄影门类,但并非与其它摄影形式绝缘、相互排斥毫无联系。恰恰相反,民俗摄影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与其它摄影形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纪实、新闻、艺术、人像等摄影形式的一些拍摄技法,都程度不同地在民俗摄影中有所体现和运用;而其它摄影形式又在广泛地采用着民俗摄影的题材、思路、形式及表现手法。 近几年,不少非民俗摄影工作者以纪实、新闻等手法拍摄的民俗作品早已被人们熟知。一本本的《胡同集》、《里弄集》、《水乡集》、《窖洞集》,从多角度,多侧面,真实地把典型的民俗事象摄入镜头,展现给观众,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有的还引起国外人士的青睐。 同样,一些规格较高的艺术类影展中,有相当比例的艺术性摄影作品直接或间接地表现的是民俗题材, 甚至不少优秀的艺术摄影作品带着古朴的民俗、民风唱起了大型影展的主角戏。 人像摄影中也把大量的具有民俗特色的内容“引进”其中。如方兴未艾的婚妙摄影,本身就是婚俗中兴起的一种新民俗。还有各地可见的、让顾客租用其民族服饰、古代服装、民俗交通工具等拍留念照的等等,无一不充满民俗味道。 这些,一方面说明民俗摄影已逐渐成为各种摄影门类摄影家竞相追逐的一种风尚和潮流,体现了民俗摄影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也雄辩地说明了。民俗摄影的包容性。
民俗摄影的由来
从世界运用摄影术150 多年的历史看,早期的摄影家们曾积极探索以摄影术表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英国摄影家汤姆逊早在1862-1877年间就拍摄过伦敦街头生活景象及中国百姓生活实态的照片,这大概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民俗照片了。 英国的纪实摄影家斯顿爵士对英国将遗忘的传统礼仪和祭典仪式感慨万千,于是,他在1897年创立了“国民生活纪录摄影协会”,专门拍摄带着传统色彩的生活习俗照片。他拍了2200张民俗作品,其中有不少在艺术上颇有成就,有的照片非常有历史价值。其代表作有《埃帮河畔的斯特拉特夫德祭典中的烤牛肉》。 法国摄影家尤金·阿捷特,他与一般的纪实摄影家不同的是专门拍摄巴黎市内的社会活动和风俗民情。他成天在大街小巷里细心观察那里的一切变化。他共拍摄了1 万多张底片,并用心把它保留下来,他从不向任何人出售或显示这些作品,赤贫地渡过一生。到他死后,他的后代才把这些作品捐给巴黎博物馆。人们发现这些照片具有相当高的价值。单从民俗方面来说,有些风俗早已在巴黎销声匿迹了。后来博物馆专门为他举办了展览,展览轰动了社会各界。 19世纪不至20世纪初,西方出现了“现代派”摄影热潮。自斯特朗德(Strand 1890-)“即物主义”摄影诞生以后, 不少摄影家跟随潮流抛弃了以前那种习惯性的主题,打破传统的艺术形式,追求崭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摄影艺术圈子里有人提出“把观众审美性摄影所制造的技巧的梦幻世界, 拉回到忠实日常生活现实世界”的口号。 爱默生( Emerson Peter Henry,1856-1936)“自然主义”摄影主张为纪实摄影提供了新思路。他们认为应当以客观的对象的真实性为本,准确无误地把对象纪录下来。民俗摄影在这一时期得到了一次真正解脱,即尊重客观事物,摆脱绘画性的干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的新闻出版业发展迅速。新闻摄影界在反对制造假新闻方面取得新的认识,这也牵涉到一些地方风俗民情的内容。因此真实性也成了民俗摄影重要评价标尺。由于民俗有一定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而得到报刊、出版界的青睐,深受读者的欢迎。新闻摄影记者和自由撰稿人积极地采摄民俗照片,并视其为图片新闻不可缺少的内容。1920年,英国博物馆和一些出版社,发出招聘书,特聘一些摄影家和业余摄影者到世界各地去采摄民俗风情和建筑照片,出版了许多有关民俗的画册和书籍在社会上销售。 在我国,从本世纪二十年代起,就有摄影家进行民俗方面的拍摄活动。如王小亭先生、庄学本先生,他们都先后拍摄过不少反映我国少数民族的民俗图片。但这些照片毕竟数量有限,更没有明确提出“民俗摄影”的概念。 此后,我国不少摄影工作者曾力图对祖国的民俗文化遗产进行纪实性拍摄活动,实事上,通过他们的相机也纪录了许多有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民俗资料,但都是无意识、不自觉的零散地活动,没有形成完整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从而也就不可能把“民俗摄影”作为一项宏大的工程和事业提出并加以实施。可见,“民俗摄影”的出现要有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 从上述情况不难看出,尽管摄影术和民俗学的产生都已有百余年历史,但二者却始终未能结合在一起变成“民俗摄影”。而能动地有意识地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之形成一门新的摄影门类--民俗摄影的,还是我国近几年的事情。 现任中国民俗摄影协会执行会长的沈澈同志,就是我国“民俗摄影”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的主要发起人和创始人。他从1980年起,放弃优越的大城市工作和生活,历时两年多时间,骑自行车深入祖国各民族地区进行拍摄创作,历尽千辛万苦,几度战胜死神的如唤,拍摄了大量珍贵的民俗图片。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他接触了大量的鲜为人知的民俗事象,与各族人民进行了广泛的交往,并认真阅读了不少有关民俗学的书籍。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终于使他领悟到:原来民族地区的拍摄内容那么广泛,拍摄题材那么丰富,别说自己一个人,就是千百万人干也是永远干不完的,这不就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宏大事业——“民俗摄影”么!用他自己的话说:“一个酷爱摄影的狂热分子,从此找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找到了归宿,找到了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从此,他坚定了一个信念:以毕生的精力开发“民俗摄影”这块尚未被人们认识的处女地!他对民俗摄影事业的创造性设想与执著精神,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张爱萍将军及一大批专家学者的赞同和支持。张爱萍将军还及时指点:“民俗摄影不光是少数民族的事,把汉族民俗也加上就完整了。汉族民俗丰富多彩,很有形容价值,这才是完整的中华民族民俗文化。” 1993年7 月,经文化部批准,民政部登记,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在北京正式成立,以此为标志中国的民俗摄影事业作为一个新的摄影门类首次被国家和摄影界广大同仁所承认所接受。
常见的民俗摄影拍摄技巧有哪些
1.景深是民俗作品中重要的因素
我们在拍摄民俗作品的时候,吸引我们最多目光的还是场景中的有趣元素,这样的有趣元素在民俗中是经常会遇到的。那么,我们怎么通过自己的相机,来将这些有趣的元素放大呢?我们要利用好镜头的景深关系。景深对于民俗作品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镜头的景深,让想要的元素突出出来,也可以利用景深来加强画面的气氛。一般我们选择F5.6-F8的光圈比较合适,过大的光圈会导致画面的景深较浅,无法表现出民俗场景的热闹,大光圈在拍摄民俗作品中的局部小景和静物会发挥作用;过小的光圈也会导致画面杂乱没有主体。所以,我们要合理的利用景深。在拍摄一些局部特写和场景里有特色的民俗物品的时候,可以使用比较大的光圈;而拍摄体现节日气氛的作品,就要光圈收缩几挡。
2.漫射光拍摄户外民俗活动
我们在拍摄民俗作品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现场的光比很大,由于现场人员的杂乱,拍摄出的画面往往会有很强烈的阴影和高光。因此,你要明白的一点是,阴沉的天气虽然在风光摄影里不算是一个好天气,但是在拍摄民俗这样的室外作品时,阴天可以说是我们绝佳的时机。阴天的漫射光可以像一个柔光箱一样,让画面的光线都比较柔和,从而保证了画面没有强烈的反差。
3.构图的角度成为画面的关健
好的构图和好的角度会让作品增色不少。尤其是在拍摄民俗作品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找到一张作品的不同角度。在拍摄庙会里小商品的特写时,我们可以利用侧向平视的角度进行拍摄,这样根据画面的透视关系加上大光圈浅景深的使用,我们可以最大幅度地表现出画面中的主体部分。
常见的民俗摄影拍摄技巧有哪些?在我们前面提到的拍摄怀旧色调的作品时,我们建议大家使用漫射光进行拍摄。但是,遇到大光比的情况,我们可以使用黑白,来让画面显得更有冲击力、更戏剧化。但是这不意味着“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画面中出现大片的高光区域和暗部区域都不能算是一张好的作品。我们要合理地分配画面的光线,局部地方存在强烈的明暗对比是可以的,这可以增加作品的张力。但是大面积的强烈明暗对比是万万不可的。尤其是暗部极暗,亮部极亮的时候,这种大范围的色块都是不好的。尤其是拍摄有天空的画面时,更要注意这个问题。因此,我们构图时一定要掌握好画面的光线。
民俗摄影的介绍
民俗摄影,是一门刚刚兴起的新型摄影门类,其性质、使命、内涵、规律、技法和要求等与其他摄影门类都有许多不同,诸如:新闻摄影、风光摄影、人物摄影、广告摄影、建筑摄影、静物摄影等,但并不排斥以艺术创作为目的单幅民俗风情图片。民俗摄影,首先应该表现出民俗的特点,以塑造出富有民俗特点的多方位,多角度来筛选提炼专项题目。其次,应该表现出民俗摄影的特性。民俗摄影是倡导摄影者沿着某一民族题材的深入发掘和完整剖析。就是让民俗摄影者深入生活,深挖素材,系列完整地去反映民俗事象。
民俗摄影的价值
1.在抢救频临消失的民俗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俗摄影是抢救濒临消失的民俗文化遗产,最有效的手段,具有其它手段不可比拟的独特作用。 众所周知,一方面我国是民俗大国,有着丰富的、永远拍不尽的民俗题材;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和发展,许多传统的民俗事象又在很快变异和消失。为了不使中国五千年悠久宝贵的民俗文化在我们这一代造成断层,抓紧时机,采取一切有效措施纪录和抢救民俗文化遣产的重任,严峻地摆在了国人面前。这也是国家想做但又暂时难以顾及的领域。应运而生的中国民俗摄影正是承当这一历史重任的最佳角色。她已经和正在运用摄影这个最便捷最形象的手段,在抢救、纪录和整理祖国民俗文化方面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上万名会员分散掌握的大量的民俗图片资料,仅中国民俗摄影协会总部就已经收集了我国各民族的民俗图片达10多万张。当然,这与完成全国56个民族庞大的民俗文化抢救工程尚距离遥远。但可以预见,随着各级党和政府及全国人民对民俗摄影事业的重视和支持,随着民俗摄影队伍的日益壮大,这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俗文化宝库必将建设的更加完美壮观! 2.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史料收藏和研究价值。 民俗摄影作品是社会历史发展状态的纪录与表达,是各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生活情态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真实写照,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价值,史料收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在一定意义上说,民俗摄影可称为国家的“形象历史档案”或“图像民族学、图象历史学、图象民俗学”。所以,这项事业是大有作为、意义深远的事业。 3.具促进有移风易俗及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张爱萍将军指出:“中国56个民族,各有特点,各有优良传统,但也有它不足的和落后的一面。只有把落后的,不文明的风俗习惯改掉,不断发展优良的民俗传统,社会才能进步。”“我觉得,我们民俗摄影协会的工作,除了利用摄影的手段来表现各个民族不同的风俗特点外,还应该有一个奋斗的目标,那就是移风易俗。”可是,旧的、落后的民族习俗的改变不能靠行政命令,这一点已被“文革”的教训所证明,只能靠提高人们的认识,启发人们的觉悟。而民俗摄影,可以其形象直观、真实可靠的特性告诉人们,什么是文明的、高尚的、进步的,什么是不文明的,落后的东西,启发人们自觉地弃旧布新,移风易俗,从而促进各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所以,民俗摄影在我国两个文明的建设进程中,也有其现实作用和用武之地。 4.具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对外交流的功能。 随着全国民俗摄影活动不断深入广泛地开展,众多的民俗摄影工作者及爱好者濒濒深入祖国各地采访创作,一方面可以亲身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及各地飞速发展的建设形势,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在与各族人民接触交往中,他们的摄影作品在各地展览、交流、宣传中,都会大大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感情交流,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在这个意义上讲,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既是民俗摄影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又是进行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 民俗摄影所具有的超越语言的功能,在国际交流中能显示其独特的作用,能促进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为我国的改革开放贡献力量。这已被近几年我国民俗摄影同十几个国家交流的事实所证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扩大及民俗摄影事业的不断发展,民俗摄影在这方面的优势将更清晰地显露出来。 5.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这一点不仅已经被人们所认识,而且象字画一样,已经以其特有的魅力和特殊的身份进入商品市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现代化及欣赏水平的提高,民俗摄影作品以一定规模进入市场,既登大雅之堂,又进寻常百姓家的情势为期不会太远,而且前景可观。
民俗摄影入门技巧
民俗摄影,作为一门年轻的摄影门类,与其他摄影虽有不少共性,但又有许多个性即特殊性。民俗摄影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有自身的内在规律。掌握并适应这些规律,就能在民俗摄影实践中取得主权,从而使自己的民俗摄影水平不断进步,有所创新。要搞好民俗摄影需要遵循的原则和注意的问题比较多,如提高摄影技术、技法等,但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学点民俗摄影理论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以民俗事象为题材的摄影作品不一定都是合格的民俗摄影作品。因为,民俗摄影具有极强的学科边缘性,它既是民俗学、社会学的组成部分,又与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等学科相联系,其自身也涉及摄影艺术的许多门类。所以,民俗摄影工作者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具有一种特定的民俗文化的观察力和极强的民俗意识,对具体民俗事象的形成、发展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能有较深刻的理解,才能准确地把握民俗事象的深厚内涵,拍出优秀的民俗摄影作品。 就目前我国民俗摄影队伍而言,不论是有一定资历的中老年摄影工作者,还是从事摄影时间不长的年轻人,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是初涉民俗摄影这一领域,对有关民俗摄影的理论知识普遍比较缺乏,对诸如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学包括哪些内容,民俗摄影的特性、内涵、原则及应具有的技术技法等比较模糊;致使一些同志的创作思路长时间停留在单纯为了猎奇而纪录或囿于唯美的艺术创作。 有的认为,民俗摄影就是到少数民族、边远落后的地方去拍摄,汉族、内地、城市没有什么民俗题材可拍;有的在拍摄过程中,舍本逐末,不得要领,使得许多难以遇到的拍摄良机失之交臂;有的干脆这也拍,那也拍,似无头苍蝇到处乱撞,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结果片子消耗不少,收效甚微;还有的由于不大懂民族政策和当地民俗习惯,到民族地区采访闹出笑话,有的甚至违反当地的民俗禁忌和国家民族政策,引起民族地区的不满,造成了民族矛盾。如此种种,虽现象各异,但却说明了一个共同性的问题:缺乏民俗知识,缺乏民俗意识,一句话,缺乏学习。这就从中得出一条结论:从事民俗摄影,不下一定气力学点民俗知识是绝对不行的。许多颇有摄影经验的同志经过一段波折后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搞民俗摄影,不学点民俗学知识就不知道哪些该拍,哪些不该拍,应该从哪个角度拍,通过学习才明白,原来民俗摄影的题材如此之广,范围如此之大,既大有作为,又大有学问。” 实践证明,从事民俗摄影须着重学习以下基本知识:一是民俗学,通过学习弄清什么是民俗,民俗学及民俗的范围;二是学习民俗摄影的有关理论知识和拍摄技法;三是学习有关民族政策,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的民俗民风特征及民俗禁忌,熟悉国家对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有关政策。应当指出的是,即便是从事民俗摄影有相当资历的同志,在采访前还要先期学习有关民族政策、民族习俗,民族心理。过去由于宣传内容与研究资料的界线不清,本应作为内部学术研究资料的却拿来公开宣传,结果虽满足了一些读者的猎奇心理,扩大了刊物发行量,但却严重伤害了少数民族同胞的感情。 本文之所以不惜笔墨地论述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是由于它实在是从事民俗摄影必须的先决条件和最基本的要求,大概也是与从事其他摄影的显著区别之一。 二、要具有两个感情 民俗摄影工作者对事业的感情与对被采访对象的感情,是决定能否克服一切困难,能否拍出感人至深照片的重要因素。 拍摄民俗照片,必须深入民俗活动的生活中去,特别是到那些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地区采访拍摄,需要作者具有吃大苦,耐大劳的坚毅品格与顽强精神,而这些又来源于作者对民俗摄影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很多同志以为民俗摄影首先要解决语言问题,实际,在经济、交通发展迅速的今日,即使再偏远的山寨,也可以找到翻译和向导,而考验民俗摄影工作者意志的正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吃饭、睡觉、走路三大要素。入乡随俗,你能到藏区喝酥油茶、吃糌粑吗?在生活艰苦的环境条件下,能一个星期甚至十来天地把土豆又当菜又当饭来与老百姓共处吗?睡眠是恢复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可是在条件较差的山区,没有床甚至没有被还有各类小动物的干扰,或者十多人乃至几十人共享一个大帐篷甚至露宿,你能保持足够的休息来维持连日紧张的工作吗?再说走路:过溜索,骑马,攀越白雪皑皑的'山脉,背上几十斤重的摄影器材,连续几天或十几天的步行,所有一切构成了民俗摄影工作者艰辛的工作写照。民俗摄影的收获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有时甚至是宝贵的生命。如果对民俗摄影事业没有足够的认识和深厚的感情,也许一个跳蚤就会把你吓回去。 至于民俗摄影工作者第二个感情就显得更为主要了。这个感情问题实际也就是立场问题,无论是哪个民族,即使是最贫困、最弱小、最偏远的民族,采访者都应对他们抱着诚恳、平等、尊重的态度,只有这种态度才能被他们接受,才能受到他们的信任。一个人迹罕至的偏远小山寨,来一个外人是会有“轰动效应”的,很久以后,甚至几十年,上百年后都会由爷爷传诫子孙,某某汉人是我朋友,某个汉人是骗子,他们待人的态度是认真的,甚至是刻板的,是凭感情来认识的。对待被采访对象最好的方式是诚意,有诚意就不必怕误会,有诚意就可以交朋友,有诚意就会培养出深厚的感情。一旦与被采访者之间有了感情,你就不会去拍猎奇的照片,哪怕拍一间破茅屋,拍一位衣衫褴褛的劳作者,也会充满了温馨,充满了人情味,你就会从现实的贫困中找出他们和昔日的不同与发展,你就会从相对的落后环境中发现在现代城市里已经难以找到的情感与信任。你就不会嫌脏,你就不会嫌穷,你就会把充满诚意的镜头去寻找能反映他们真情实感的一举一动,去对准他们虽然贫困,但却认真而火热的生活,你也会在这样的采访中获得升华的快感,悟到更多人生的真谛,一切艰难困苦,一切生生死死的威胁都会被你那高于感情的采访热情所溶解。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是个什么样的组织或单位?
成立于1993年的中国民俗摄影协会,至今已拥有36910名会员、50余万幅涉及全球近150个国家民俗的专题图片库、147个地方联络机构、60个会员之家、近百条采访创作线路,成为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全体会员以摄影为手段,自觉地投身记录、传播中国文化遗产的工作,以自己的行动促进人民对本土文化的信心、自尊和自豪,促进中国优秀文化融入世界多元文化共享的潮流。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是文化部主管的国家一级社会团体,2009年与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正式的业务关系。协会网站www.china-fpa.org是中国知名文化网站,有丰富、翔实、动态的各类民俗资料和影像内容供大家浏览下载。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与国际通行的会员制相接轨,采取入会登记制,凡热爱并愿意参与记录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专业人士、爱好者,承认本会章程,履行手续的,均可加盟本会,享受会员服务项目,并享有晋升会士、硕学会士、博学会士的权利。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是中国首倡《入会宣言》的社会组织,全体会员宣誓承担促进国家安定团结的使命,全面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使命,加强人类交流和理解,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使命。在多元文化记录、传播、共享的旗帜下,做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传承者,做文化遗产记录者!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于1998年至2009年间,共举办了六届“人类贡献奖”年赛,其中第二、三、四、五、六届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办项目,全世界100余国家近万名摄影师,用13余万幅图片,参与了这一图片记录活动,树立了世界上唯一一个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国际摄影比赛的品牌。该年赛被列为联合国国际和平文化年重点项目、联合国文化遗产年国际活动项目,曾被确定为2005年日本爱知世界博览会联合国展厅项目,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60周年总部庆典项目,分别于3月和8月赴日本爱知世博会和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展出。
经济的一体化、文化的转型考验着整个世界,咄咄逼人的强势文化威胁着多元文化的平等,但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经济国力的增长,促使中国人民迈向世界强国的信心逐渐增强。然而什么样的文化可以支持一个世界强国的精神?中国民俗摄影协会汇聚了广泛的,优秀的,以摄影为手段,以记录、抢救、保护中国文化遗产为己任的社会力量,主动地、个性化地投身中华文化精神的全面传承,并以自己的行动促进着人民对本土文化的信心、自尊和自豪。
“抢救性记录中国文化遗产行动”需要一支浩浩荡荡的民俗摄影大军
您的加盟,表现出您留住“人类记忆”的高度责任感
二十一世纪或更远的将来,人类的安身立命、人类的创造力都将来源于您留住的记忆。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的主要职责
⒈加强民俗摄影的理论研究,提高民俗摄影队伍的素质和学术水平;⒉培养具有民俗学专业知识的摄影工作者队伍,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地各民族民俗文化的采访拍摄工作;⒊开展各类民俗摄影图片的征集、积极组织展览和出版工作;⒋建立健全具有权威性的中国民俗图片资料库;⒌积极举办国际民俗摄影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