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银行金融标准化认证必要性
随着全球经济金融的快速融合和科学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使用,标准化在金融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金融标准化是金融业务与科学技术的桥梁,是金融业和其他行业连接的纽带,是我国金融业与国际接轨、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我国金融标准化工作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做好金融标准化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人民银行要认真履行组织、管理和协调金融标准化的职责,与各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协同努力,加大工作力度,加快研制、发布和贯彻实施适应我国市场需求的金融标准,加强对重要国际金融标准的跟踪、研究和采标。人民银行各级分支行要认真学习和贯彻总行对金融标准化工作的部署要求,加强对此项业务的研究和队伍培养,认真组织和协调做好辖内金融标准化工作,为做好全国金融标准化工作奠定基础。
标准金融理论的偏差
事实上,许多学者都已注意到无成本假说与现实的偏差,Goldsmith(1976)、Mayshar(1979)、Leape(1987)等都在考虑成本(交易成本、税收等)的前提下重新探讨投资者的组合选择情况,不过他们的研究没有就偏好对投资者组合选择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更没有涉及到偏好对投资者定价的影响,因而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CAPM。按照科斯关于社会成本的分析思路,人们必须重新考察“完全分散化资产组合是所有投资者的一致最优选择”这一命题在成本存在前提下的合理性:分散化虽然能够降低风险,并且,分散化程度越高,降低风险的作用越明显;但另一方面,分散化程度的提高同时伴随着成本(如交易成本、管理成本、信息收集成本等)的提高而使投资者的实际收益降低。此时,市场中是否仍然存在一个与投资者偏好无关的最优组合呢?考虑到风险降低带来的效用增加与成本增加带来的效用减少之间的抵换关系必须通过投资者偏好来间接体现,可以初步得出如下结论:市场中并不存在所有投资者都具有一致性看法的最优组合,投资者的组合选择与其偏好有关。
如何认识金融业标准,中国再实施这些标准时应该持什么态度
一、正确认识标准化工作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标准已成为现代国际经济发展重要的竞争手段和合作纽带,成为一个国家提高整体竞争力的战略制高点。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高度重视、各家金融机构联合推动,我国金融标准化建设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在推动信息化建设由分散走向集中,促进金融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宏观审慎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新形势下,国务院出台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明确了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国际接轨、统筹推进的改革方向,提出了建立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的总体目标,标准化工作必将在国家治理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我国,互联网金融是一种以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P2P)、股权众筹融资和网络金融产品销售等为代表的新的金融业务模式,虽然名曰“互联网金融”,其功能仍然是资金融通、支付清算和财富管理等。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具有“开放、共享、平等、普惠、去中心化”等新型特点,在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满足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提升微型金融、农村金融的普惠性水平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行业与传统金融行业类似,同样强调风险管控,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以第三方支付机构、P2P平台为主的互联网金融机构起步较晚,风控意识、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因此,互联网金融监管总体上应当体现开放性、包容性、适应性,坚持鼓励和规范并重、培育和防险并举,维护良好的竞争秩序、促进公平竞争。在“适度监管、分类监管、协同监管、创新监管”[2]的框架下,如果能科学合理地运用标准化手段,充分调动相关市场主体和社会团体组织的积极性,则可以发挥标准统筹协调作用和试点示范效应,提升市场主体的自律和自治能力,在全行业树立合法合规经营意识,强化整个行业对各类风险的管控能力,对监管框架形成有力补充。
二、如何做好互联网金融行业标准体系规划
本质上讲,互联网金融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资金融通的一种新型金融服务模式,涵盖了技术、产品和服务等方面内容,应从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和服务标准三个层面做好互联网金融行业标准体系框架的规划和设计。
坚持技术标准先行,创新与可控并重。
技术创新是互联网金融的基础,典型的包括支付技术的变革,以及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搜索引擎等技术的应用等等,技术创新在支付清算、信息处理、风险管控、筹融资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当前互联网金融领域技术创新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以支付技术为例,从最初的网银支付到基于NFC的移动支付[3],再到二维码支付、声波支付、指纹支付和刷脸支付等,技术创新使得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到支付服务中,产业链更加复杂,推动了线下(Offline)金融服务与线上(Online)金融服务有效融合,不断催生出新的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同时也对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一方面有利于引导产业各方向安全、自主可控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产业各方形成分工协作、利益共享、互利互惠的运作模式,建立符合社会效益最大化、公平开放、竞争有序的合作发展机制,切实做到普惠民生。在制定和实施技术标准时,应兼顾标准的强制性、演进性和包容性,在信息安全方面,要实施强制性标准,依托检测、认证、检查等手段,确保标准的实施和落地;此外,要注重标准的演进性和包容性,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允许新的技术和业务模式出现,鼓励创新并营造良性竞争的氛围。
做好产品标准,强化风险管控。
借助互联网渠道销售的传统金融产品,包括存款业务、各类基金、股票和部分保险业务等,一方面有明确的监管要求和市场准入规则,另一方面,有标准化的产品设计流程和风控机制,较完备的风险提示和信息披露机制,以及标准化的产品说明书。而一些新型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在这些方面与传统金融产品相比有所欠缺,如部分P2P网贷产品。针对这些新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在从监管层面进行规范的同时,也要从行业自律角度,制定相关标准对其具体的要素和指标进行约束,一是规范产品的设计流程和风控指标体系,并在各环节中体现风控的思想,二是规范产品说明书要素,对产品要素,投资管理,费用,收益说明,以及发行、运行、到期等阶段需要公开的信息进行明确,三是规范产品风险提示机制,对风险揭示书的要素,包括风险级别、风险点、适应人群等进行细化。通过制定和实施各项标准,切实做好风险管控,为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推动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完善服务标准,保障消费者权益。
互联网金融发展呈现个性化、碎片化、微小化等特征,让更多的用户体验到了随时、随地、随身和无门槛的金融服务。如,P2P模式使得个人可利用“碎片化”的资金参与以前只有大量资金才能参与的投资项目,余额宝以“小额、灵活”的碎片化理财理念填补了草根理财的空白。对于这些普通用户而言,金融知识往往比较欠缺,维权意识不足,另一方面,部分互联网企业在提供金融服务时,省略了传统金融产品面签、纸质文书等环节,导致维权环节多、举证难,此外还存在信息透明度不高、对用户隐私保护不足、纠纷调节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使得群体性追讨债事件时有发生,带来了不良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在严格履行政府部门的监管要求之外,还应当有行业自律组织进行监督,并推动形成统一的行业服务标准,对各类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服务流程、关键服务指标、信息披露规则、用户隐私保护机制、纠纷机调节制等进行规范,强化企业的内部治理,加强对服务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督,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引导互联网金融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三、如何推动互联网金融领域标准化战略的有效实施
此次标准化改革方向是由政府单一供给的标准体系,转变为由政府和市场共治的新型标准体系,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侧重于保基本,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侧重于提高竞争力。事实上,无论是哪种性质的标准,其目的都是在于加强行业监管和协调,规范和引导市场健康发展。在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和服务标准为条线的体系框架下,根据标准所规范的对象不同,对标准类型,及其制定、推行主体应有清晰的定位,这是确保标准化战略有效执行的关键。
具体来说,在涉及到保障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坚守业务底线等方面,应由政府主导实行强制性标准,并做好对实施情况的监督,确保其执行效力;在涉及技术创新、服务规范及市场竞争等方面,应充分发挥市场自身的自律作用,实行团体标准,引导互联网金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特别是大型企业应在建立行业标准、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社会公众等方面起到排头兵和模范引领作用。此外,充分发挥政府对市场的指导作用,行业主管部门应逐步研究制定互联网金融领域团体标准发展的指导意见,建立与业界和社会公众的良好沟通与互动机制,推动团体标准的进一步完善和有效实施。(供稿:金融信息中心 吴晓光 沈澍)
金融工具的特点不包括
低风险性金融工具的概念。在现代经济下,金融工具的定义很多,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金融工具是指现金和持有另一个企业的所有权益金融界所说的金融工具指用于市场交易的,并且受法律保护的凭证或契约,这种凭证或契约是具有统一标准的,并且规定了交易单位、品种、期限、规则等。孔祥毅教授在《百年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中所讨论的金融工具是指资金亏绌部门向资金盈余部门发行或向投资者筹措资金时依照一定的格式组成的书面文件,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明确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所以金融工具一般是指“在金融市场中可交易的金融资产”和“用来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合法凭证”。也指买卖商品权利义务的条约、书面证明。法律角度所指的金融工具是一切体现商事权利或具有财产价值的书面凭证,这种凭证所表示的权利和义务是有明确的法律制度为依据的。金融工具的特征流动性。这是金融工具最基本的特征,指能用来支付和转让,并且转让时,无须通知债务人,不受债务人的限制。在金融工具未到期之前,要想实现兑现,需支付相关的费用。金融工具流动性的大小与发行者的信誉程度成正比,与其期限成反比。金融工具流动性的特征必须是在良好信用的基础之上,并且还要有相关法律制度的规范和管理机构的制约。
金融风险大小的评估标准 金融风险的分类
1、按照能否分散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
2、按照会计标准分为会计风险和经济风险;
3、按照驱动因素,可将金融风险分为经济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
系统风险是指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变化,导致投资者风险增大,从而给投资者带来损失的可能性。系统风险包括宏观经济风险、购买力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市场风险。
1、宏观经济风险指的是经济活动和物价波动可能导致的企业利润损失。
2、购买力风险又称通货膨胀风险,指由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变动导致金融机构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3、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的变动而给金融机构带来损失或收益的可能性。
4、汇率风险指由于汇率变动而使以外币计价的收付款、资产负债造成损失或收益的不确定性。
5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变量的变化或波动而引起的资产组合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
6其他风险分(1)经济周期波动风险,指证券市场行情周期性变动引起的风险。
(2)自然风险,指自然力的不规则变化使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遭受威胁的风险。
非系统风险指某些因素的变化造成单个股票价格或者单个期货、外汇品种以及其他金融衍生品种下跌,从而给有价证券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1信用风险又被称为违约风险,是指在信用活动中由于存在不确定性而使本金和收益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2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
3经营风险指公司决策人员与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失误而导致公司盈利水平变化,从而使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可能性。
4流动性风险指由于流动性的不确定性变化而使金融机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5操作风险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