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风文学屋

时间:2024-07-13 14:07:00编辑:笔记君

求丽江3天3晚的攻略,20号晚上去,23号晚上回,谢谢

推荐一条滇西北自助游路线,,,重点关注丽江部分!昆明-大理-丽江 火车 票价90-110元昆明:大观楼公园、西山景区、圆通寺、滇池公园、翠湖。 住宿在昆明国际青年旅舍,网上可以预定。大理:苍山、洱海、三塔寺、喜洲民居、鸡足山、大理古城洋人街。 住宿古城,客栈很多。丽江:大研古镇、束河古镇、木府、玉龙雪山、黑龙潭公园。住宿推荐国际青年旅舍!从丽江乘坐大巴,可以到达泸沽湖、虎跳峡。如果去玉龙雪山,羽绒服必备,临时租用大衣,卫生状况不太理想!丽江乘坐大巴,到达香格里拉,可以游览松赞林寺、普达措森林公园、住在中甸古城,客栈很多!云南是旅游大省,这条路线非常成熟,吃住行也很方便,出行选择公共交通,住宿选择国际青年旅舍、吃法以当地小吃、一般餐厅为主,干净卫生便宜!假如几人结伴出游,不算门票,平均每人每天140元左右就够了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最新数据为准。 起点:昆明市终点:丽江市

10月去云南采风,丽江,大理,香格里拉,昆明的天气如何??要带什么衣服过去??

云南旅游注意事项
1、云南每天早晚温差较大(5—18摄氏度),请注意着装,预防感冒;
2、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室外紫外线照射较强,注意防晒,带好防晒用品;
3、丽江、中甸海拔较高,注意休息,以防出现高山反应;
4、版纳地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比较闷热潮湿,多雨,请注意携带雨具;
5、丽江云杉坪山下缆车站旁,备有防寒服装及氧气包出租,客人可根据自身的需要租用;在缆车站排队时,则请注意跟紧前面的人员,杜绝被别的旅游团或游客插队,造成自己和全团久等,耽误行程;
6、在丽江、中甸地区自费骑马或骑牦牛拍照时,亦请注意安全,听从主人安排指导,切勿做出惊吓牲口的行为,以免给自己造成伤害;
7、旅游摄影时,请注意安全,不要到有危险的地区拍摄或攀爬;(丽江古城中的水边、桥边或虎跳峡的悬崖边等地。)
8、版纳地区注意饮食(当地以酸辣口味为主、凉菜居多);
9、在选购旅游纪念商品、当地土特产时,请注意货比三家;同时注意不要随意去动摆设的样品,以防意外损坏;
10、请注意准备一些个人用的常用药品,以备不时之需;
11、游客请注意妥善保管个人的贵重物品,照顾好随身物件;
12、在旅游时,注意环境保护、尊重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13、在旅游过程中,听从当地导游和全陪的安排,遵守时间,以便顺利完成整个行程。
14、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所以尊重地方的民族习惯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因此要求您在云南旅游中一定要认真听从导游的讲解,不但能够让您了解到和少数民居交流的注意事项,而且对于增长您的知识也是一个很大的乐趣!!
15、云南特殊的气候适宜于很多品种花卉的生存,所以云南的鲜花、干花绝对是您从来没有见过的便宜,建议您可以多看一饱眼福,但是因为鲜花的保质期限不长所以提醒您不要购买太多的鲜花!!
16、因云南目前少数民族聚居区(如大理、丽江、版纳、香格里拉等)在旅游购物市场管理不是太规范,所以旅游途中在这些地方一定不要盲目买东西,否则您在旅游途中产生不好的情绪是我们特别不愿意的!!
17、云南有很多悠扬迷人的少数民族歌曲相信您一定会感兴趣的。所以建议您旅游途中一定别忘记让导游给您唱歌、教您唱歌的机会。不但可以让您欣赏到动人的少数民族歌曲,而且还可以活跃大家的气氛——是不是“一举两得”啊?


丽江旅游注意事项


丽江属高原型西南季风气候,气温偏低,昼夜温差也很大。来丽江旅游,最好的季节是春夏季。随身携带品:短袖T恤、毛衣、外套、防晒品、雨具。
泸沽湖位于群山之间,又有湖面调剂气温,气候冬暖夏凉,月平均温度都不到20℃,但是,前往泸沽湖旅游,最好的季节还是春夏季。

大理旅游注意事项

1、 当地日照较强,夏季出游请携带防晒霜。
2、 当地少数民族丰富,游览时请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
3、 出门游览,别忘了注意环保。

1、云南地处高原,紫外线较强,早晚温差大,要注意防晒和避免感冒,丽江、中甸地处高海拔地区,还需注意高原返应,建议:早晚要穿外套,随身携带雨伞,必备一些糖类食品(巧克力、奶糖),补充体力,可预防高原反应。
2、云南旅游期间,乘汽车时间比较长,拐弯较多,请带好晕车药,如有高血压、心脏病的请做好预防措施。
3、云南少数民族众多,要特别尊重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听从导游的安排,不要做出有损民族团结的事情。
3、各地特色小吃很多,要注意卫生,不要随意购买街边小贩的食品,以防急性腹泻等疾病发生,影响游程
4、登山游览时,狭窄山道注意靠近防护栏,拍照取景不入险地,提防拥挤冲撞。
5、需要换乘索道、游船的景区,尤其是人多拥挤的情况下,请服从景区管理人员的指挥和导游的安排。

温馨提示:
1.云南属于高原气候,天气多变,请您出发时别忘了带雨伞;
2.云南海拔比较高,阳光中的紫外线比较强,请您出发时最好 带上太阳镜,爱美的团友不妨带上护肤用品(防晒霜等);
3.因云南海拔比较高,个别游客会产生高原反应,请您出发时最好带上饮水杯,因为多喝水是缓解高原反应的有效措施;带老人、小孩来旅游的到旅游区后,记住买一瓶一次用的氧气瓶,以防万一;
4.云南省西北方向线路的气候早晚温差比较大,白天可以穿件短袖,晚上如果冷,可以带件外套在手上的。
5.云南特产:云南白药、茶叶、卷烟、珠宝玉器、木雕工艺品、鲜花、干花、野生菌、宣威火腿、大理 石制品、梅子系列食品、白族扎染。


《千年一叹》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千年一叹》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千年一叹》读后感1   对于我这个理工直男来说,文化基本是没什么认识的,对余秋雨先生的印象也都还停留在高中时做的那几篇晦涩难懂的阅读理解。但好巧不巧的我却翻开了这本《千年一叹》,去随着余秋雨先生的足迹走了一遍千年前的文明遗迹。   读完后合上全书,仍有余音绕梁,于是忍不住想写下读后所感,若有偏颇之处,实在遗憾,毕竟考量文化对一个理工男来说,确实难度较大。   都说今天的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如果有,那中国人信仰钱。略带极端的话语道出了目前中国的现状,焦虑、迷茫、无所事事是很多人的现状,甚至为了金钱丢弃了做人的底线。把人性的善良抛弃丢落在谷底,看不见,也听不见。于是,地狱空荡荡,魔鬼在人间。   在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描写的是老师带领孩子们去参拜的场景,短短的四段话,描述的场景却不时的在我脑海浮现。   这个教堂经过彻底重建,把古迹和现代溶于一体。现代拿出来的,反而是不加雕饰的原始形态,来烘托精致斑驳的古迹。在爱的领域,古今、文野、高低,没有界限。   教堂门口出现了一对对前来参拜的小学生,穿着雪白的制服,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路唱着悦耳的圣诗。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老师是倒着身子步步后退的。他们用笑脸对着孩子,用背脊为孩子们开路,周围的人群也都为他们让出了一条道。   中东地区,原本是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希伯来文明的发源地,现在却被极端主义的冲突闹的精疲力尽、遍地狼藉。甚至人民都已经遗忘了正常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但就在这哀鸿遍野的地方,也泛起了星星点点的文明之光。我不知道以脊背面对世界,笑容面对孩子在这里是多么的难,但这个老师做到了。不管这些孩子后来是否真的会参入民族纷争的苦难中。但在那个瞬间,他们的老师用脊背挡住了世界的苦难,用微笑感染者他们纯净的心灵。那一步步参拜之路,是充满力量的洗礼之路。这些文明之光,总是会聊起熊熊火焰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是么?甘地,就做了最好的解释。   当人们终于懂的,笼罩荒原的不应该是战火而应该是暖棚,播撒沙漠的不应该是鲜血而应该是清泉,一切就都走上正路了。   再回头来看看中国,没有别的文明的断层,毁灭,就这么妥妥当当、摇摇摆摆的传承了五千年。但这人折腾人,人摆布人,人报复人的本事却是各个文明都是类似的。人折腾人的本事,这一点,我们比发达国家发达了不少。但怎么都不该对孩子下手啊,难道那蒙了猪油的心,扎一下都不会痛吗?近期再次激起民怒的疫苗事件,也再次激起了国民对于医疗,对于国家监管的讨伐。   从之前的毒奶粉事件,到现在的疫苗事件,说是说是经济日益增长,但这道德底线却一次次的沦丧。一层层的关系链,金钱链,你们真的敢一步步的面对孩子么?   企业追求利润,原本是件好事情。但一旦为了利润开始作恶,那样的人祸简直不敢想象。不经意间想起来谷歌公司的信条“不做恶”,是的,读起来简单,但实现起来却很难。中国的知名企业,距离不做恶,好像很远。   有时候,不禁扪心自问,我们的文化传承了五千年,都还没能在很多人的心中种下善的种子,那余秋雨先生笔下的这位老师是不是有点可笑了?还是说可笑可悲的是我们?   多么希望我们能真正领会“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精神。真正领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含义。   那位以脊背开路,一步步笑对孩子的中东老师不禁让我再次感叹,什么能让这个世界的人民精神更好一点:   医学不能,新闻也不能,资本也不能,权贵也不能…我觉得教育可以试试看。 《千年一叹》读后感2   《千年一叹》这本书确切来说是一本 日记 ,《千年一叹》读后感。它记录了作者余秋雨在前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   余秋雨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的豫园非常精炼,读起来流畅、优雅,但贴近生活,思维新颖。他能把新的想法用最简单的语句表达出来,而且总能被人接受。他曾说过“写书最大的困难不在立论之勇,不再跋涉之苦,也不再考证之烦,而在于要把深涩嶙峋的思考翠莲的平易可干吧玄奥席位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这等于用手掌碾碎石块,用体温焐化坚冰。字字句句都要好为难言的艰辛”。难怪他的文字如此精妙,原来他早有这番感悟。我说,余秋雨也能算得上是个探险家,因为在这“千禧之旅”的路上,他们遇到许多惊心动魄的事,随时都威胁着他们的生命。许多短路荒草迷离,战壕密布,土匪出没,在中东的一些国家更是如此。掐一秒不知道后一秒会发生什么,他们只知道一连串真实的故事:宗教极端分子在疾风中内杀死了几十个卫国旅客,三十几个警察刚被贩毒集团杀害……   “千禧之旅”的目的实际上是环游世界的文明古国,领略人类文明的精华和感受异国的风土人情。所以他们选择了希腊为此次旅行的第一站。路径除中国外的三大文明古国,埃及、印度、古巴比伦。   而到达希腊时他们所见到的只是狭小、陈旧、道路拥挤和人民闲散。只有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中看到一点文明古国的'影子。照我看莱希腊人闲散的升华方式有许多缺点,社会失去了精气神,一部分闲散变成了精神贫穷。可见衰落了的古代文明难以与现代结合,最后只能被现代文明遗落。可悲。   说到埃及就不能不提恒河。但恒河清澈的河水,美丽的风景早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是浑浊的河水河岸边“热闹”的景象,读后感《《千年一叹》读后感》。上游临死洗澡,下游刷牙喝水。印度人认为恒河的水是生水,喝一口,有病治病,没病养生,什么传染性皮肤病在水中泡一泡就好,所以的牛皮藓、荨麻症的人都用到恒河沐浴。还有的老人自己知道已经不行了,就叫家人把他们抬到恒河边上,铺一张席子,躺在地上等升天。他们说“就算死也要死在恒河边!”在那些人死后,会有专门的人堆好木堆,把尸体排好队,一批一批的火化,人就这样化为一缕轻烟了。   接下来的同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遗址。古巴不必四大文明古国中最神秘的,人民只有听着空中花园的故事想象城市、街道中繁荣的景象。因为留下的实物遗址已被无情的岁月和贪婪的“黑手”糟蹋得不堪入目,也失去了往日的风光。看着残破不堪的“墙壁”,不禁有一丝感伤。   相信现在提到印度的化,大家的第一反应会使狭窄的街道中密密麻麻的人头和印度人对时间概念的缺乏。印度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无节制的生育和升华条天的不断改善是导致人口暴涨的原因。此外,在印度大多数人的手上是没有手表的,因为手表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大用处。电话中说再十分钟道,转身就进了巷口的咖啡馆里喝咖啡调侃了,在连三个小时是不稀奇的,连政府官员也是如此。真是不可理喻呀!   看完了各大文明古国,大家现在有何感想。对,他们的确辉煌过,不过是在过去,但是在“同伴”衰落的同时,我们中国却奇迹般的存活了下来,并且比较完整的保留了我们的文明。造成他们现状的原因是他们在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发生冲突时没有及时采取好的应对措施。而中国早几个世纪之后存活了下来,跟上了现代的节拍,很好地融入了国际。但仍有许多人看不起中国,而我要说的是:他们看不起是他们的事,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就凭着“当我们的同辈禁不起岁月的磨砺时,我们的祖先仍坚强的走到现在”,我就可以自豪说“中华民族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民族”!谁说过去的文明古国不能成为今日的世界强国! 《千年一叹》读后感3   余秋雨先生的文章给人一种自然简朴、文底深厚之感。而《千年一叹》是比较特别的一本。它是一本旅游日记,记录了先生亲身越野经万里考察人类各文明遗迹的经历,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   先生给我们讲述了曾经的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地有过辉煌的古文明,而现在仅存的只剩下遗迹!中国也是一个文明古国,她却绵延了上千年,何解?   千年走一回,却有阵阵哀叹传来,书中第一页的插图“我走进了荷马史诗的大门”,我们看不到像中华文明一样的富丽堂皇,光彩亮丽。仅仅只有由许多大的石块堆砌而成的一张大门,经历了上千年的风吹雨淋,见证过多少王朝的兴衰更替,她依旧在那。   可是让人很难想象的是,这曾经是文明的中心,精神的圣地。而她也的确是的。   轻轻地,缓缓地,从那遥远爱琴海面传来的,从那雅典神殿传来的,从那埃及狮身人面像和金字塔里传来的,从那两河流域的土地中传来的,是当辉煌已成寂寞,文明遭到侵蚀后的阵阵叹息和无奈。   在衰落的文明中,褪去的历史后,深深地一句叹息,人类又投身到新的历史中。历史,每每让人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更迭,多少次生死轮回。面对历史长河,我们手足无措。   从对希腊的描写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这个创造了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国家,在奥运百年之时,错过了举办权。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成为了每一个希腊人难以磨灭的记忆。我好像看到了希腊人当时的万念俱灰、内心无助的呐喊。   另一个地方就是世界火药库--中东,伊拉克就在两河流域,祖先们曾经在此创造了古巴比伦文明;而现在因为战火,百姓苦不堪言,长期的极度贫困使人民无法选择。贫困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尊严的失落和文明的湮落。   看了此书以后,一方面哀叹人类文明的衰落,另一方面很庆幸自己的国家没有在历史长河中被埋没。他们衰败的每一个原因,中华文明也都遭遇过,可让国人认真思考的是一种对历史的不重视致使中华文明渐渐衰退。   前不久,北京梁林故居被无故拆除,并且美其名曰维修性拆除,我不得不钦佩拆除者智商之高,手段之强,和咬文嚼字功底之深。在残砖破瓦中,我们看不到文明的影子,如今的文明人竟干出这么野蛮的行为!我们看到的荷马史诗的大门仍然在风雨中伫立,雅典神殿依旧在坚强的守卫着雅典,狮身人面像虽然没有当年的栩栩如生,但仍然守护着沉睡千年的法老。可是倒下的梁林故居,却真正倒下了。在兵匪满地、行路艰难的旧中国,他们一次次从这里出发,到地僻人稀之处寻找中华建筑的瑰宝,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敞肩桥--河北赵县的隋代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构建筑-山西应县的辽代佛宫寺木塔、中国现存最伟大的唐代建筑-山西五台的佛光寺……   北总布胡同小小的24号院(旧门牌为3号),曾因梁思成夫妇的社会声誉而蓬荜生辉,多位中国知识界精英慕名而来,相聚沙龙,品茗坐论,纵横天下,也曾经令女作家冰心“心生醋意”,留下后人关于林徽因与冰心二人之间微妙关系的种种猜测。   梁思成曾说过: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而如今自己的故居却遭此毒手。   据2011年底国家文物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结果显示,全国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总量当中,新发现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量为536001处,约4.4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已消失,在经济利益的背后,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镌刻着一个民族文化记忆和精神灵魂的名人故居保护举步维艰。   你们现在拆的是真古董,有一天,你们后悔了,想再盖,也只能盖个假古董了!   请我们谨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现在。 《千年一叹》读后感4   本书大概讲得是余秋雨等人探索除中国以外的几大古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过程。从希腊开始,途经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最后由尼泊尔回到中国。   知道中华文明是古文明之一,却一直不知道中华文明是历经历史长河,却一直保留下来的唯一文明。这一刻,不同于余秋雨老先生的惊讶,我的感觉是震撼。究竟多么强悍的民族才能留下这一方净土呢?不得不说,我确实自豪。   纵观中国历史,内战、饥荒、天灾、人祸,可以写成满满的血泪史。又忽然意识到,把这些载入史册的也恰恰是中华文明的文字——这种几千年来从不曾遗失的东西。忘记是谁说的了,说:"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消灭承载它的语言;要消灭这种语言,首先先从他们的学校里下手。"即使朝代更替,即使战乱灾祸,文字却是代代传承,从不间断。这样想,或许可以理解中华文明为什么在“盛极必衰”历史浪潮中屹立不倒了。   行人从希腊开始走,到珠峰边下结束,途中“经过世界上最危险的地区”。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十分舒畅,没有厌烦的感觉,其一原因是我见识短浅,其二是因为我很喜欢去了解。而他也绕开了一般旅行的观赏模式,而是选择一些有历史文化沉淀的地方,希腊随路的导游也说“都是没人去的地方”,所以这其实是一次世界范围的“文明苦旅”,而且因为地区的特殊,这份“苦”也从沉郁的无奈变成了“一声千年的长叹”。   让我印象最深的果然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不枉他多次强调来当卖点了。中东跟西亚,孕育了无数的文明,从千年前就开始争斗,“一个文明打败另一方,在地里撒上荆棘跟盐,让那里成为不毛之地”,文明又不断重建,不断革新,“一直向地下挖去,总能挖出属于不同时期的文明遗址”,就是这样一个悲哀的地方,现在仍是纷争不断的地区。这看起来像个“文明诅咒”,人们为了自己有幸得到的文明而忘我战斗,每一方都没有错,与之相对的是,每一方都错了。进入中东后,他们一行人每次跨过一个国家的边境线都显得十分惊险,小心地擦掉每一个阿拉伯文字,将全球通讯系统关闭,将写好的草稿用洗衣袋小心地保存,因为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当作间谍而被捕。这是邻国之间的关系。国境线在地图上是抽象的,在土地上则由人类驻守。最有代表性的要数“三八线”,朝鲜跟韩国同为一个民族,被同一种文明孕育,却被一条过于完美的直线一分为二,这是对战争活生生的讽刺。而中东的国境线则是有着“文明”这条更抽象却更让人为之执念的线。中东西亚因为这些线而变得混乱,耶路撒冷就是最好的例子。很多宗教的“圣地”,无数人为之哭泣,不断被占领、被淹没,却仍让人趋之若鹜,代价就是眼泪与鲜血。这些地区因为持久的争斗,文化并没有像“得益于珠峰的中华文化”传承的如此神奇,多数变得破败,他们的生活也开始“破败不堪”。虽然多数都有着令人乍舌的资源,却因为财团以及国际势力的介入,而没让多数人民获益,他们只能在无尽的风沙里成为焦点,经常在各国温暖的客厅被提及。   印象比较深的一块是在印度,作为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浓厚的信仰,恒河就是代表,无数人希望在死后皈依,而死后飘入恒河就是一种有历史渊源的途径。看起来应该寄居神灵的圣河,一定是无比清澈,让人心如止水吧。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印度的经济水平并不乐观,贫困的人特别多,而这些人经历了一生坎坷后到了老无所依的时候,最能安慰他们的选择就是飘入恒河,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种景观,无数的老人像乞丐一样住在恒河边,等待着神灵的指引,整条河看起来也变得狰狞。这是一种无奈的状况,他们可能还有别的选择,但是这种选择对他们而言是最好的,我们并没有给他们温暖的可以留恋人间的生活,又如何去质疑他们的“信仰”呢。   整个中东西亚之行,充满无奈与悲伤,此为“殇”,而这种压得人喘不过来气的“殇”并没有停止争斗,争斗还在继续,我们都是不称职的见证者。野花并不能告诉我们人们为何争斗,但是和平并不是妄想,交融并不是一定不行,所以我们能看见希望,祖先们跨越千年的叹息,也一定会传达到人们的心里。

千年一叹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千年一叹读后感(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千年一叹读后感1   一本好书于个人而言,不在于它是不是名著,不在于它是否能流传百世,也不在于它的发行量多少,最重要的是它能不能直达你内心深处,与你产生共鸣。而且,每一次的翻阅,都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从而使你有重新读之的渴望。   对我来说,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就是这样一本书。它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随凤凰卫视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挖掘了所到之处公开的以及更多不为人知的历史。书中文明的兴衰,让我心潮澎湃,让我真切感受到人类创造着文明,也毁灭着文明。   先生的佳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在游历中展示了文明兴衰的历程和人性的特点,感受世界的精彩,同时也告诉我们珍惜我们所拥有的。生命是短暂的,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都需要努力,只有不断前进,社会才会进步,文明才能发展。   读完《千年一叹》也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也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汗颜。我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骄傲!这种骄傲不因为近百年屈辱历史而减弱,反而更加坚信在历史的长河中华夏文明会愈发灿烂。也希望自己能做些什么。   先生说:“执笔于最恐怖地区,问道于数万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文明遗言。”我也渴望像余秋雨那样重走这段古代文明之路,感受时间留给我们的深思与悠长。   千年一叹读后感2   看了《千年一叹》之后,根本就没有丝毫的喜悦。反而是越看越沉重,不忍再看,又不得不看。寻访古礼貌的礼貌之旅。乍一听,是一件美差。可其中却蕴含着多少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那些礼貌古迹总让我感觉它们是在沙漠上默默坚守的一座丰碑,一座很悲凉的丰碑。以前的它们是辉煌的见证者。而今的它们好似烟花灿烂之后留下来的与余烬。以前创造了他们的`人的后代子孙,此刻因为各种原因,正在遭受这战乱,贫穷,饥饿,恐怖主义的侵害。余秋雨先生说,看到作为一个以前创造过辉煌文化的国家,他们的子孙连学都上不起,他感到痛心。然而又何止是痛心!哭墙之下那不曾休止过的哭声,医院里亟需药物治疗的孩子,那种就差武装到牙齿的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又岂是一个痛字可说得清,道得明。忘了是在哪个国家,为了让旅客能够安全地观赏古迹,每个车队都派两辆车前后保护,余秋雨先生那时候的情绪只剩下难过,他们只但是是想让外人了解一下他们的历史文化而已。   战争越来越让我感到害怕。它是一个怎样的恶魔,怎能让以前的辉煌化为齑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可他们却像是一缕轻烟从历史的上空飘过。恒河边静待死亡的老人,垃圾堆上密如林的脚能给出什么样的答案?   中国是一个很神奇的国家。几千年来,大家打打杀杀,之后因为外族的侵略,大家竟紧紧地团结在一齐,再也部分什么外夷了。很期望中东有一天也能这样。发现原先大家是一家人。还有那些制造恶魔的人。   千年一叹读后感3   静静的夜里,一盏灯,一杯茶,最适合安静的读一本书。 余秋雨的作品总有一种沧桑感,能够带你去往遥远的过去。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是满满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繁华的景象,如余秋雨先生在书中所写:执笔于最恐怖地区,问道于数万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文明遗言。跋涉四万公里,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尔,一路走过;跨越千年时光,”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探寻中东古文明。   余秋雨先生在书中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引导着我们进入往昔时空,观看一个个曾经辉煌的文明不同程度衰落,反思着我们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缘由:“与贫困和混乱相比,我们一定会拥有富裕和秩序,但更重要的,是美丽的安适,也就是哲人们向往的“诗意地居息”。”“把文明和自然一起放在面前,我们只选自然。世人都在熙熙攘攘地比赛什么?要讲文明之道.惟一的道就是自然。这就是说,中国文化在最高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   我想,生活也应是如此:简单、自然,而能快乐。   千年一叹读后感4   《千年一叹》余秋雨的一本书,作者很有名气,就抱着好奇的心态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礼貌的经历,给我的感觉是苦中带甜。本书采用游记的形式,但给人的感觉本书不仅仅仅是一本日记,本书时时给读者传递这样一些问题,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都以前有过辉煌的古礼貌,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而我们中华礼貌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如何持续中华礼貌的延续,发展,我们读者对此应持有何种观点,如何去应对等。   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礼貌感到骄傲。从作者的这些经历中,我们能够看出创造礼貌的是人类,毁灭礼貌的也是人类。其实,甚至在人类礼貌高度发达的这天,在很多地方,人们正在毁灭自己创造的礼貌,如,在中东、印度,阿富汗等地人们还在互相厮杀。我们在作者游历礼貌古国的过程中能够看出,礼貌的毁灭伴随着血腥的战争。为了保证人类礼貌的健康发展,和平是我们需要的。所以我们就应争取和平反对战争,这是我们一向持有的观点。   针对于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的有关于人类礼貌的问题,看起来与我们个人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去尽自己的力量去为中华礼貌的延续,发展而努力。而真正把这些义务落到实处,就需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工作,去为这些“大”问题尽力贡献自己的“小”努力。   千年一叹读后感5   余先生的《千年一叹》,我在两个月里一共读了两遍,还为此拜读了对话形式的《文明之旅》。   推荐这本书的理由有几个。首先,余秋雨先生的文笔才学深深地折服了我这文化小白,我就像一个好奇的稚子,看着字里行间的那精湛到位又不失文字之美的叙述,就像变魔术般,让我无数次崇拜着又欢喜得手舞足蹈。文字是文明传承最主要的形式,也是思想影响最重要的途径,像余先生、季老他们这些文学大师,都是我心目中伟大的人类。   其次,这是我看过最完整的古文明介绍的书籍,且浅显易懂,传景传情。尼罗河边上的埃及文明,底格里斯河及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文明,犹太人的希伯来文明,更早之前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我以前也曾从不同的书籍里断断续续地了解,但它们究竟有何联系?现在是什么样子?与中华文明在时间和表现上有何不同?这些都是我一直想知道或者想规整的,而这一次终于明明白白了。   再者,这可能是余先生对文化、文学追求的路上最后一本纯纯粹粹且高度到达巅峰的一本书了。以后可能都会是生感悟、做人艺术什么的,我不会有兴趣。   最后,说到中华文明。这应该是我作为中国人最骄傲的资本,也是我身为一个渺小的中国人最无奈的部分。如中庸之道,助我,愚我,也害我。它的确值得我们去反思。

云合创作采风散记散文

在这个温情的六月,金堂县作协向周边的兄弟作协发出了诚挚的邀请函,邀请各协会的老师于6月17日至6月18日两天时间的周末时间组织汇聚云合镇的蜜乐园进行创作采风活动。

更让人感动的是与我结缘于江山的金堂县作协秘书长刘元兵老师还特意对我叮嘱,希望我能参加这次采风活动。他说我们还没有见过面,希望这次能在云合镇相聚,论文写作,畅饮一杯。

刘元兵老师真诚的邀请深深地打动了我。虽然金堂县距离龙泉驿区只有几十公里,但是,我还没有踏上过那片土地,在我的印象中,金堂县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我熟知的著名作家流沙河就是金堂县人。想到很快就要走进那片土地,我的心里充满无比的激动和向往。

6月17日这天早晨,天空飘起了蒙蒙细雨,但是依然不能影响我出行的心情。按着高德地图规划好的驾车路线,我从龙泉驿区驾车出发,行驶上了成简快速。雨刷不紧不快地来回挂着挡风玻璃上的雨水,车窗外的龙泉山脉连绵起伏,显得肃然而安静,因为是周末休息时间,路上车多,行驶缓慢。到了简阳左拐行驶上雄州大道,雨停了,天空还堆积着乌云。这段行程在修路,到处有施工隔离,道路忽宽忽窄,车多嘈杂,非常拥堵,也只能龟速前行。我担心赴约晚点,心情未免有些烦躁,时不时拍打方向盘,使劲摁着喇叭。

行驶完雄州大道左拐进入螺简路后,我立刻如释重负了。螺简路虽然不很宽阔,但是水泥路平整,车辆也少,行车速度反而加快了。除偶尔通过一个小镇外,公路两旁都是绿色的小山丘或庄稼地。按照导航提示进入115乡道后,更显幽静,这里仿佛与尘世的喧嚣隔离出来,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雨后的空气特别清新,夹杂着泥土的芬芳钻进车窗,闻着神清气爽,我一扫之前心里的阴霾愉悦起来。目之所及,公路两旁出现一些民房,隐隐约约隐藏在铺青叠翠中,错落而有致,宛如一幅素雅的山水画,氤氲着乡村田野的那份祥和与安宁。

云合镇就在不远的前方了。云合镇,据说因为一句“龙游沧海云犹合”而得名,这样的小镇置身在这样的青山绿水中,给人“待字闺中人未识”的朦胧感,它有着怎样的妩媚呢?

几弯几折,导航提示进入了拱桥街,我的眼前,一座小镇建筑出现在我的视野中,左前方还是一些老街老树老屋,而右前方一排排高楼拔地而起,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可见,云合镇的建设正处于轰轰烈烈的废旧革新中。而此次采风活动下榻的爱润港大酒店就矗立那里,一眼望去,气势恢宏,几个镀金大字竖立在楼层正中间清晰可见。

我的车缓缓驶过一座年代久远的石拱桥,侧目眺望车窗外蜿蜒的资水河,一场雨水的冲洗河水显得黄浊,一条敞篷小船停留河岸边,不知道渡船人去了哪里。资水河静静地环绕着云合小镇徜徉着,仿佛诉说着曾经的故事。我自然地联想起那句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我将车子在爱润港酒店停车场泊好后,按照刘元兵老师的提示,我进入酒店上二楼。这段路程很短,我走得却有些迟缓。今天来的都是文学大咖,我都不熟悉,而我与刘元兵老师也只是网络结识,也不知道这次聚会对我而言会不会太冷落,以至于尴尬。

我忐忑不安地到了二楼,就望见一个五十多岁中等个子的男人在殷勤地招呼客人。我以前在网上看过刘元兵老师的照片,暗暗对照了一下,我就认定此人是他了。于此同时,刘元兵老师也望见了我,他急忙抬步伸手迎向我,微笑着一边一顿一字地说:“你……是……叶……华……君”。

与刘元兵老师握手后又来了一个热烈的拥抱,瞬间驱走了我之前的顾虑和拘束。我放眼茶厅,大家都一边品着茶一边交谈着。

服务员给我端来一杯泡好的茉莉花茶放到茶几上,袅绕的雾气氤氲着一股清香,钻进鼻孔沁人心脾。我一边端起茶杯轻啜,一边拿过一份《金堂报》阅读起来。

一会儿,刘元兵老师给我带来了金堂竹篙中学的教师陈金华老师与我认识。刘元兵老师介绍说陈金华老师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希望我能多给陈老师一些创作上的指点。我思忖着自己也只是创作的初学者,刘元兵老师在陈金华老师面前对我的抬举,让我感到受宠若惊。

接下来,我与陈金华老师就创作方面进行了很好的交流,那种感觉像品茶一样芳醇,气氛融洽。

午餐的时间很快到了。在一楼的餐厅,我们品味着满桌的丰盛酒菜,碰杯痛饮,畅谈着。刘元兵老师特意过来与我碰杯对饮,旁边的老师纷纷举起手机拍照。席间,我又认识了金堂作协的蒋延珍老师、张如梅老师、李明刚老师,我们互相加了微信。特别是金堂作协的蒋碧秋老师穿着旗袍,气质典雅,给我印象深刻。听说蒋碧秋老师的朗诵也非常好,在前不久刘元兵老师的《邮仔乡愁》新书发布会上,她曾深情地朗诵了其中的一篇散文《故乡的一把泥土》。

饭后稍作休息后,来自成都都江堰作协、成都金牛区作协与当地的金堂作协各位老师,在酒店一个年轻美女导游的带领下,我们绕到酒店背后来到了资水河畔,鱼贯而行沿着一条用人行石板铺成的小径走进了蜜乐园。

据了解,金堂作协副主席胡德见是爱润港大酒店的老板,这次三地作协活动由他全部赞助。作为“成都鑫中天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胡德见,计划投资十个亿,致力把旗下的蜜乐园打造成影视文化生态园基地。

此时,天空已经放晴,和煦的阳光照耀着整片金鸡山,依山傍水的蜜乐园生机勃勃,更显苍翠。那些像藤一样的枝条上已经挂果,为了防止鸟啄,园林工人给它们裹上了黄色的牛皮纸,让我们不识它的“庐山真面目”。河风轻拂过岸堤的杨柳,再停留在蜜乐园,那种“沙沙”声仿佛来自天籁之音,让人迷离和沉醉。

各位老师有说有笑地走着,认识不认识的都亲切地像一家人。时常,有人会举起手机会对着人群拍照留影,被拍的人也不介意,甚至还摆出姿势配合。有些细心的老师,还拿着笔记本提笔做着记录生怕遗漏了某些信息。

在行进的过程中,我无意间了解到在我身边说话亲切的就是金堂作协主席李正熟老师,我立即提出与他合影,他乐呵呵地表示同意,我用手搭着李主席的肩膀,旁边的老师举起手机,帮我们定格了那个温馨的瞬间。

岸堤的草坪上每隔一段距离都置放着一个秋千。如果累了就可以歇歇脚,坐上去荡一荡,那份放松立刻缓解了疲劳。当然,最吸引眼球的还是依河而建的一排排小木屋了。金色的木板外墙,瓦蓝的房顶。有棱有角,典雅精致。里面有床、沙发、茶几,还有卫生间,想象在这样的夏夜住在这里,倚窗仰望夜空中的一轮明月,感受着河风送来的清爽,聆听着草丛中的蝈蝈儿弹唱和资水河里蛙鸣的喧嚣,该是何等的'别有情趣!如果你是一位感性的人,相信一定会浮想联翩,如果你是一位诗人,相信一定会激发出你创作的灵感。

一行人在导游美女的带领下,沿着蜜乐园的水泥路逶迤上山。导游美女指着对面的几座黛绿色的山丘介绍说,胡德见董事长已经把它们承包了,规划打造几个更大的具有原生态休闲娱乐的姊妹乐园。胡德见董事长一直崇尚文人,希望各地作协的到来能增加企业的文化底蕴和气息。

到达山顶,三地作协的全体人员在这里拍摄下了珍贵的合影。

参观完蜜乐园,一行人返回酒店,在二楼会议室进行了创作交流。我们对胡德见董事长以后的企业运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这位农民出生的企业家十分和蔼可亲,对于我们的建议都认真虚心地听取。让人振奋人心的是,胡德见董事长宣布每年支持金堂作协十万元,以此支持金堂县的文学事业,希望各地作家们的优秀作品能入驻金堂。胡德见董事长的决定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接下来,都江堰作协名誉主席王国平、成都金牛作协副主席杨光和、邓永安,每月十五文学社副社长刘永喜,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文佳君,作家周庆等,分别在会上作了代表性发言。

数位作家也向金堂作协进行授书交流。董事长胡德见在看了周庆老师的赠书作品《莲花君子出彩的人生》(上下册)后,与金堂作协主席李正熟商量决定,向他进行邀请,欢迎他作为著名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的第32代孙,携自己的作品到蜜乐园小木屋入驻建立个人工作室。

全场热烈的掌声再次响起来。

相聚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交流会结束后,进行晚餐。经过一天的接触,大家都熟悉起来,觥筹交错,推杯换盏,好不温情!当刘元兵老师再次端着酒杯过来要与我对饮时,我连忙摆手解释说家里有事在身,今晚不能留宿,出行驾车,喝酒就免了。刘元兵老师很理解地拍了拍我的肩膀:“好,下次相会再喝!”

晚饭后,我启动车子缓缓驶出云合小镇。我深情地回望,资水河中,几只鸭子在河面你追我赶地嬉戏,河岸的青石板上,几个妇女蹲身紧挨着搓洗着衣服,一边还在交头接耳,我隐隐约约听到了她们传来的“咯咯”笑声。路前方,夕阳挂在对面的山头,散发出来的余晖像一匹锦缎,将这片土地温柔地包裹,如梦如幻,宛若人间仙境。让我如此迷恋。

我刚回到龙泉驿,立刻在新建的蜜乐园文学交流微信群里发了一个位置信息,我特意留言告诉群里的老师们我已经顺利到家了,虽然相聚的时光短暂,但是今天的相聚如此的美好。特别让我感动的是,蒋延珍老师看到群消息得知我走了,表示很遗憾。我说,若有缘,有缘就能期待明天。

都说文人多相轻,但是这次云合之行与各位老师的交流是非常平等愉悦的。作家们相聚一起,既增进了情感,更激发了大家文学创作的兴趣。

这次云合采风之行,也让我感受到了金堂县作家的热情和真诚,感受到了金堂县作协海纳百川的胸襟。而金堂县的文学事业,有像胡德见这样卓有远见的企业家的大力支持,我也相信一定更蓬勃发展,欣欣向荣。


读《千年一叹》有感1000字

   【第1篇】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的力作,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是一本日记。在千年之交的时候余秋雨先生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队跋涉四万公里,这本书完全记录了四万行程中的经历。在书中作者以感伤、厚重而平实,却不失优美的语言,记录了伊斯兰文化,两河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西伯利亚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   了解了各大文明古国,我看到了他们曾经的辉煌,但这些已经是过去,而我们中国却奇迹般地存活了下来,并且比较完整的保留了我们的文明。造成他们现状的原因是他们在古代文明与现在文明发生冲突时没有及时采取好应对的措施,而中国造几个世纪之后存活了下来,跟上了现状的节拍,很好地融入了国际。我们至今仍可以学习千年以前的历史,这可能要归功与秦始皇早早的统一文字,要归功于几乎每个朝代都会命人写史书。   思索着我们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而生生不息,生机勃勃,因为中华文化是一种朴素的文化,是一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文化,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精力,使生命一直延续下去,永远生存着,永不灭亡。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疑问:“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文明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塌?”是的,盗墓者的层次不穷,每到一个名胜古迹就会做出各种不当的事。《千年一叹》正如歌词汇总所写:“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年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们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凤凰再飞翔。”读着屈原、李白的诗歌,探寻着中东古文明的辉煌,抚慰者西亚古文化的伤痛,感受着南亚历史的喜怒忧伤,让我们国家的文化变的更优秀。   在读书的同时,我几领略了沿途奇闻轶事,还有余秋雨先生思辨的精神、对文明衰落的厚重情感,对当地贫穷落后的现状痛惜,以及对当地人的愚昧、麻木的痛惜所感动。心里不禁地为余秋雨先生叫好,一本在世界最危险、最有人类文明沧桑的地方写成的日记。   希腊的文明我一开始是并不了解的,读完了此书就让我了解了各大文明古国的历史。埃及的土地大多数是沙漠,所以它应该是金色的。埃及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仿佛埃及法老们一生所做的便是固守在高高的位置上,让无数人膜拜,神秘而古老。   我们要努力奋斗,让中华文化越来越优秀!    【第2篇】    《千年一叹》,(余秋雨著)本书主要讲述余秋雨先生应香港凤凰卫视之邀,在2000年这个新纪元到来之际,以吉普车为交通工具探访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的古文化文明遗存,并从中总结思考这些文明消亡断代的原因,以及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考究.最重要的是:重新审视了人们(中国乃至世界人们)对中华文明的看法和成见。   (本书以日记的形式向读者呈现)   最让我惊奇的是,凤凰卫视竟然有勇气开启”千禧之旅”;最让我钦佩的是,一向以文弱形象示人的余作家接受了这千里”生命’的邀约;最让我自豪的是,这千万里的文化考察印证中华文明不朽的传奇;最让我激动的是,这漫长艰辛的旅程在新纪元到来之时圆满成功。一次次从死亡区渡过,那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小的心里挑战。   考察在一步步艰难的进行。考察团看到了各个国家地区那曾显赫一时的遗址遗存,在那神圣的光环下是一片断壁残垣,很多当地人不觉得稀奇,可是对于东方人来说,却是新奇与奥妙。伟大的帝王,独裁的法老,智慧的传道者,残酷的战争,复杂的宗教冲突,这一切事物都使得人类文明或受伤或辉煌。以往的学者,都以为战争对文明既有破坏又有发展作用。可是,真正身临其境,感受原生态的文化文明,我们不难发现,太多的征战,太多的杀戮使文明遗址被破坏,使文明渐趋衰落,这结局单调而干涩!战争发生了,胜利者的文化突然成为奴役别人的工具,被迫注入大量野蛮非文明的内容;失败者的文化就会被奴役,这是一种毁灭性的摧残。埃及的古文明,由于外族的入侵,仅仅剩下零星遗留;耶路撒冷的古文明,由于民族的争斗,变得残破而混杂;巴比伦的古文明,由于亚述的淹没,城市被彻底破坏等,这一切战争的恶果,幕幕入考察团的眼,战争一切罪恶的根源,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中华文明。过去,我们保守,我们封闭,在以前人们会否定这样的做法,可是,和其他古文明的消逝相比,我们又是何其幸运啊!一种几乎封闭的状态,对经济发展的阻碍毋庸置疑,但是,这种状态对文明文化的保护又是不言而喻的。当然,我们古代社会的发展,也不是没有战争,但是,我们内部的争斗,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斗争,异于波斯帝国的远征,且非亚历山大的远征,一个相对稳定闭塞的环境使中华文明葆有生命力。这样的结论,如此的感慨,是在文化考察团亲临古文明发源地后着实领会的。   阅读过后,我也深刻体会到:文明土壤的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明的生命力。希伯来文明,把宗教这种意识范畴当所自己文明的土壤,使得其没有实际踏实的土壤,处在一种飘荡不定的状态中,很难建立起文明的大格局,从而很难渗透到世界较大范围,它的衰亡是必然趋势。波斯文明依靠居鲁士,大流士来支撑,没有一群人的力撑,这样单薄无力的文明怎能喘息焕新。所以,不能试图让文明成为天才的私人的霸业,而应该让其更具群众基础,只有如此,文明才会显得不那么单薄。印度河—恒河文明的衰落,宗教的迷误使人们轻视生命,变得不负责任,厌弃人世,不积极面对现世,逐渐的,使文明的创造者变得腐朽,文明失去了活力,失去了尊严,怎能继续传承?如此可见,文明土壤的选择,对一种文明的继承与发展多么重要,文明的保护不是私人的事,更不是在迷误中被创造延续!所以,对于中华文明,我们应该怎么做,我想,大家都会很清楚!   没有亲身去体味其他没落古文明,就无法更真切的感受中华文明的伟大和辉煌。如今,既然,有考察团去到实地,亲身考察了各古文明的遗迹,所以,对于《千年一叹》这本书,大家有必要看看。   

《千年一叹》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千年一叹》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千年一叹》读后感1   大的有三座,小的若干座,还有那尊人面狮身的斯芬克斯雕像。所有这一切全都是纯净的褐黄色,只有日光云影勾画出一层层明暗韵律……   埃及,心中觉得最神秘的地方,有着神秘的金字塔,有着神秘的木乃伊,有着神秘的文字……林清玄先生向往的神秘国度,曾经的我认为神秘而不可触碰的地方。   然而,当我随着余秋雨先生的文字走进那神秘的国度,我看到的却是眼前的荒凉,没有新鲜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代文明。   埃及,曾经繁华文明因过度奢靡,现在已体力不支而荡然无存。   当作者及其工作人员来到所谓的四星级旅馆,房间竟没地写作,卫生间也不能洗澡,最后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也难怪余秋雨在文章中写到:“雅典已经够让人失望的了,但到了开罗,雅典就成了一个让人怀念的文明世界!”   金字塔,这个一来就写成熟,临走还是他的古文明,肩负了太多的历史包袱,存在了太多的历史疑难,而又终无解读,也无法追根溯源,只能根据古学家在废墟间爬剃的冰山一角去讲述,只能去等待更遥远的后人去解读。   如同余秋雨所感慨:“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却不知道它如何构建;我只知道它如何离开,却不知道它如何到来。”金字塔,这个神奇又神秘的塔,古人是怎样的聪慧才能建造出来的,连我们现代化的设备都不能把它建造出来,但几千年前的古人他们做到了,真令人叹为观止!   “无法解读是埃及文明的悲剧,而最大的不幸是失去对其文字的理解的能力。”   象形文字、金字塔、木乃伊等,在一次次文化浩劫之后,埃及文明中断了,而中华民族却统一了文字,建立了一种覆盖神州大地的“通码”,使中国古代任何区域的历史不会因文字的无人解读而泯灭,使得中华文明得以延续。   而埃及的文字呢,现在已无人通晓,面对着那些奇怪而神秘的符号,没人懂得它在传递给我们什么样的讯息。我们只得远远的观望着这些属于古代埃及人的文明而无法欣赏。   心随着书中文明的兴衰而涌起,让我真切的感受到我们在万物之中是多么渺小的。   他们来到阿拉伯沙漠时,一切都停止了,没有古代和现代,没有文明和野蛮,只剩下一种惊讶。原来人类只活动在那么狭小的空间,原来我们的历史只是游丝一缕,在赤地荒日的夹缝中飘荡着。   偶尔会出现一个奇迹;在寸草不生的沙粒中突然出现一棵树,亭亭如盖,碧绿无暇,连一片叶子也没有枯黄。   文明已经衰弱了,历史也开始褪色,轻声一叹,人类又投身于新的历史。   或许千年以后,后人也会对我们的历史千年一叹。 《千年一叹》读后感2   《千年一叹》为余秋雨所著,作者非常有名气,抱着好奇和崇敬读完了这本书。这本书实际是一本每日艰苦旅行之间的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多公里,不畏艰辛甚至是冒着生命的危险,到达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最后又回到中国,几乎整个亚欧大陆古文明,把希腊神话故事,埃及金字塔,耶路撒冷的冲突,侯赛因的陵寝,汉谟拉比法典的价值和泰姬陵的圣洁娓娓道来,记录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想。   阅读《千年一叹》,作者余秋雨带我们一起领略文明古国的遗址,慨叹人类文明的精华,感受异国的风土人情,其中既有欢愉和敬仰,同时也承受着这些辉煌文明不同程度衰落所带来的震撼。从古至今,希腊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遗憾的是,作者看到并记录了希腊的狭小、陈旧和人民的闲散,谈到希腊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没落,并分析衰落的原因:一是雅典斯巴达人旷日持久的内耗;二是内忧外患,又不断远征,希腊始终没有成立一个统一的集权国家。埃及昔日的辉煌,几经割断,作者痛心古文字现已无人能识,导致珍贵古文献也无人能懂,对金字塔充满了疑问!作者惋惜古巴比伦铲平重建古城遗址,同时也将那份强烈的历史沧桑感和厚重感也给泯灭了。文明的衰败也直接导致了当地人民的贫困,在伊拉克,祖先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但作者看到的现实是太多太多的儿童失学、衣衫褴褛在街上劳作,即使在最好的小学,孩子们上体育课踢的球也是完全没弹力、裂了缝的硬塑料球;在儿童医院缺医少药……在印度孕育古文明、被誉为母亲河的恒河边,作者再次被“恒河晨浴”所震惊,无数黑乎乎的人全都泡在河水里,因寒冷而颤抖,以为这样就可以将病痛治愈,还有在河边等死的人,因为这样他们死后免费被火化、自己的骨灰被撒入恒河;岸边的焚烧恶臭扑鼻。   在文末,作者到达了尼泊尔,感叹世界各国的文明人都喜欢来这里,不是为寻访古迹,而是来沉浸自然;并总结到中国文化在最高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   作者考察了那么多古文明遗址,一直在与中华文化对比,在所有的古文明中,至今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只有中华文明,概括有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仰仗于地理环境的阻隔,避开了古文明之间的互征互毁;二是仰仗于文明的体量,避免了小体量文明的吞食,也避免了自身枯窘;三是仰仗于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避免了解读的分割、封闭和中断;四是仰仗于实用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五是仰仗于科举制度,既避免了社会失序,又避免了文化失记。   《千年一叹》读后久久不能平静,更加为中华文明而自豪,也更加理性思考和珍惜当下的和平与发展。 《千年一叹》读后感3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在千年之交的时候,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他的一纸手稿途经各个人类最重要的文明故地,以感伤、厚重而平实,而不失优美的语言,记录了各大古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它们从辉煌到式微,从式微到衰败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华夏文明得以延续的原因。   余秋雨先生曾孤身一人考察并阐释中华文明诸多被埋没的重要遗址,如今又穿越数万公里寻访世界文明故地。他对于亲自丈量文明的历史有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执着,“我只能行走,不行走时就无法思考。”正是他这种坚持让我对这本书更加好奇和期待。我想,大概只有到了真正的文化现场,真真切切地踏过留下无数岁月斑驳痕迹的道路,才能触碰到古老文明颤抖的灵魂,近距离地感受到文明的底色与积淀。   在整个行程中,他们需要穿越很多恐怖主义蔓延的区域,然而面对路边接连不断的颓壁残堡、幢幢黑影,余先生却道:“我们不装备武器,就像不戴头盔和手套,直接用自己的手,去抚摸一个个老人身上的累累伤痕。”面对古老而稀世的伟大,即使凶险万分,他们也能迸发出无限的勇气。怀抱着热情与勇气,他们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古老的'文明。   一翻开书页,便感到满满的沉重。   希腊古文明曾经辉煌且震撼,当人们凝视爱琴海、奥林匹亚以及巴特农神庙等年岁已高的长辈时,总能穿透时光厚重的尘埃,一眼望见那曾经极度繁荣的文化与艺术和苏格拉底、希罗多德以及柏拉图等璀璨群星。希腊当初几乎所有的学问家都风尘仆仆,他们行路,他们发现,他们思索,他们校正,这才有了生龙活虎的希腊文明。然而当我看到书中现今的希腊,人们闲散而与世无争,但是这闲散却有很大一部分变为了疲惫和木然。我认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过度的闲散是精神上的一种缺失,容易让人乃至整个文明失去干劲。追不上现代文明的步伐,也就自然渐渐衰落了。   文明故地,见证了一个文明从出生至辉煌鼎盛又无力衰落的过程。古迹中仍默默伫立的建筑那么伟大却又那么悲凉,它看着辉煌化为齑粉,看着人类一步步创造出文明,又看着文明缔造者的后代饱受战乱、贫穷、饥饿之苦。从许多历史遗迹,我们可以看到,古文明的发展令人惊叹,金字塔的建造即使放到二十世纪也仍有许多困难,克里特岛上的排水系统和卫浴系统相当先进。因此,文明并非仅因过时而衰落。当看到恒河边的老人静待死亡,看到不上学的孩童的赤脚密如森林,看到日常生活要武装到牙齿的谨小慎微……这时,我才看到了文明的衰落。   千年一叹,叹的是文明败落。   看完整本书后不由得感到震撼,不是因为书中的文明,而是因为中华文明。在所有的古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是至今唯一没有泯灭也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在震撼中,我仿佛又看到了万里长城屹立于世界东方,巍峨群山云雾缭绕,滚滚黄河奔涌不息……这本书虽然写的是古文明的衰落,但也意在警醒我们:人类创造文明,却也毁灭文明。消逝文明的痛呼声正竭力号召着和平……我们要铭记历史,守护文明! 《千年一叹》读后感4   看了《千年一叹》之后,根本就没有丝毫的喜悦。反而是越看越沉重,不忍再看,又不得不看。寻访古文明的文明之旅。乍一听,是一件美差。可其中却蕴含着多少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那些文明古迹总让我感觉它们是在沙漠上默默坚守的一座丰碑,一座很悲凉的丰碑。曾经的它们是辉煌的见证者。而今的它们好似烟花灿烂之后留下来的与余烬。曾经创造了他们的人的后代子孙,现在因为各种原因,正在遭受这战乱,贫穷,饥饿,恐怖主义的侵害。余秋雨先生说,看到作为一个曾经创造过辉煌文化的国家,他们的子孙连学都上不起,他感到痛心。然而又何止是痛心!哭墙之下那不曾休止过的哭声,医院里亟需药物治疗的孩子,那种就差武装到牙齿的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又岂是一个痛字可说得清,道得明。忘了是在哪个国家,为了让旅客能够安全地观赏古迹,每个车队都派两辆车前后保护,余秋雨先生那时候的心情只剩下难过,他们只不过是想让外人了解一下他们的历史文化而已。   战争越来越让我感到害怕。它是一个怎样的恶魔,怎能让曾经的辉煌化为齑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可他们却像是一缕轻烟从历史的上空飘过。恒河边静待死亡的老人,垃圾堆上密如林的脚能给出什么样的答案?   中国是一个很神奇的国家。几千年来,大家打打杀杀,后来因为外族的侵略,大家竟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再也部分什么外夷了。很希望中东有一天也能这样。发现原来大家是一家人。还有那些制造恶魔的人。   《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一叹》余秋雨的一本书,作者很有名气,就抱着好奇的心态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礼貌的经历,给我的感觉是苦中带甜。本书采用游记的形式,但给人的感觉本书不仅仅仅是一本日记,本书时时给读者传递这样一些问题,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都以前有过辉煌的古礼貌,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而我们中华礼貌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如何持续中华礼貌的延续,发展,我们读者对此应持有何种观点,如何去应对等。   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礼貌感到骄傲。从作者的这些经历中,我们能够看出创造礼貌的是人类,毁灭礼貌的也是人类。其实,甚至在人类礼貌高度发达的这天,在很多地方,人们正在毁灭自己创造的礼貌,如,在中东、印度,阿富汗等地人们还在互相厮杀。我们在作者游历礼貌古国的过程中能够看出,礼貌的毁灭伴随着血腥的战争。为了保证人类礼貌的健康发展,和平是我们需要的。所以我们就应争取和平反对战争,这是我们一向持有的观点。   针对于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的有关于人类礼貌的问题,看起来与我们个人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去尽自己的力量去为中华礼貌的延续,发展而努力。而真正把这些义务落到实处,就需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工作,去为这些“大”问题尽力贡献自己的“小”努力。 《千年一叹》读后感5   在余秋雨先生辞去院长职位后,便开始了自己的旅行,独自消失在荒野大漠间十年,去寻找中华文化。在追寻途中,余秋雨先生坚信卢梭之名言:我只能行走,不行走时无法思考。   行走途中,余秋雨先生感觉自己被推到了一个尴尬境地要么今后只敢小声叙述中国文化,要么为了能够大声,不顾死活走遍全世界一切最重要的废墟。因此目的,余秋雨先生告别父母,携手香港凤凰卫视,考察全人类最重要的文化遗址。除感受其它国家、地区优秀文化之外,是要在那未知的数万公里中重新发现中国文化。于是乎便有了这《千年一叹》   作者出发经过了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地,感受到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在学习历史过程,除希伯来文明其余似乎都有涉及。原来希伯来文明诞生于今天被称为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在古代这块地方称为迦南。希伯来人是当今犹太人的祖先。不过,在古代世界中,政治上希伯来人扮演了相对不太重要的角色,它的文明也没有其它文明那么显赫了。   书中所介绍的部分中,我最喜欢希腊。环绕在周围的是那美丽的爱琴海,浩大而不威严,温和而不柔媚,而那迷宫的凄惨故事也令人感到惋惜。拜伦也酷爱希腊文明,不仅到这里游历,而且还在希腊和土耳其打仗的时候参加过志愿军。拜伦将希腊看成是文化祖国,可见希腊有多么大的影响力。希腊的悠闲位居第一。余秋雨先生认为中国人悠闲不起来,不是物质条件不够,而是脑子里课题太多、使命太重。过度悠闲只会导致懒散,安逸的思想则会促成危难的滋生。但希腊终究给我们留下了绚丽灿烂的文化遗产,它们是希腊人的,也是全人类的无价瑰宝。《荷马史诗》就是她最好的佐证。   当余秋雨先生遇到有人在巴特农神庙前发放资料,向全世界的游客呼吁,把巴特农神殿的精华雕刻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请回来时,联想到斯坦因等人当年取走敦煌文物,其中流露的是强烈的爱国情怀,使我读的时候为之一振,它也教育了我要擅于学习。   巴基斯坦是另一个我喜欢的国家。她的国花是素馨花。素馨花外形极似茉莉,香味也极其浓郁。她虽是“花之最弱者”但也是伊斯兰的男子表达对女子尊重的象征。作者进入巴基斯坦时首先看到的是一间破旧的小屋,是巴基斯坦办理过关手续用的,但速度相当快,而办理人员也相当友好。同吴建国先生的相遇、在夜间行车的经历也相当有趣,似乎这挺安逸的,可看到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的赤脚密如森林,又着实令人揪心,在艰难困苦中的坚强才是最值得别人敬佩。   作者整理一路感受时觉得反复的征战,不管是别人打自己,还是自己打别人,都是对文明的破坏。古代中国虽有征战,但只是文明的融合,文化的碰撞,所以也只有中华文化才能延续。这也启示现代保护和平,也就是保护文化。   此次阅读之旅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外国文化有了一些了解。更重要的是:只有行走,才能了解。 《千年一叹》读后感6   记忆中的“余秋雨”是在中学课本中读过他的散文,时隔多年才拿起他的这本《千年一叹》文化考察日记散文。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考察日记散文是一场跨国文化思考交流的思想集锦,他在考察时将中国文明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做了一番深刻的思考,远远超过当代的一些旅游攻略读本。   这本书记录了余秋雨老师在千年之交跟随香港凤凰卫视的越野车队跨国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发展留给当代人赖以生存的瑰宝。   余秋雨老师一行人选择从香港出发,途经希腊、埃及、以色列、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尼泊尔,从尼泊尔进入边境回到中国,在新世纪来临之时回到祖国的喜马拉雅山脉脚下。一路历经艰险,经历了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洗礼,回到祖国后沉重的检讨,感叹万千,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之道,是真正值得世界尊敬的文明发展史。   给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余老师一行人在穿越伊朗的札黑丹地区,就在他们到达当地的前一晚,札黑丹地区三十二名民警被阿富汗的贩毒集团杀害,这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危险的区域。可余老师这群内心强大的人,竟毅然而然的决定夜行穿越,面对未知的重重危机,拥有这样的胆量之人,非同寻常。读后感.我曾经好几次向朋友提及过想去伊朗、阿富汗看看,尤其是在我看完《追风筝的人》后,特别想去阿富汗,但是谁都会告诉你疯了,可去与不去都怪不得别人,怪自己没胆量。   还有一点让我印象最深刻是他们在穿越印度恒河时所看到的不堪入目的景象。恒河本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圣河,美丽的传说是一生中至少要在恒河中沐浴一次,让圣河洗净生生世世所有的罪业。而佛教徒的信仰也归结于今生受苦积福,来世享受福报。然而,余老师一行人所看到的恒河,一半是乞丐,一半是等死的人。河边随意行走着毫无遮拦的不同年龄的行人,河流上漂浮着一具具尸体,臭气熏天,这是文化发源地的悲哀。   余老师说,希腊是蓝色,埃及是黄色,以色列是象牙色,伊拉克是灰色,伊朗是黑色,巴基斯坦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印度是油腻的棕黑色,而尼泊尔,是绿色。余老师忘了说中国的颜色,我觉得是红色,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养育了一批又一批热血沸腾的华夏儿女。   余老师的“千禧之旅”是在1999年的最后几个月的时间里进行的,时至今日已经过去了19年,这些国家的文明发展又发生了很多变化,待我们自己去探一番究竟。   我在来机场的路上将此书看完,在机场等飞之前写下了这篇短小的读书笔记,想及时的记录下自己的感悟,所以趁着空档一字一字的敲打出来。这本书是非常值得推崇,我一直很喜欢读上个世纪的老前辈们的文学作品,他们的作品与自身的经历有很大关系,我们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中感受到那个年代的人活得那么铿锵有力。 《千年一叹》读后感7   从《狼图腾》的世界出来时,所有痛苦的乌云都在大门守候。它像亲你的朋友,你却不能推开,不是不能,是不敢,有时亦会迷恋这种痛苦,深深的不能自拔。只能轻轻的说一声:"对不起,如果我再出来的时候你们还在,也许我会善待你们的。"于是狠狠地丢下这些朋友,走进一个大门。   我不能独处一隅,需时时刻刻有人陪在身边。老师,同学,亲人,仇敌,邻舍,能交心的不能交心的。只要有人能说活就可以了。不然alone就过来了,随之而来的是lonely,只是因为L将lonely卖给alone当奴隶了。   没有很多人可以说话但是学校有一个诺大的图书馆。其实它并不大,面积不到一个篮球场大小的三层小屋,但是对于我来说,这已经很足够了。马列,文学,医药,化工,计算机,林浪满目,文学自然是我排遣alone的手段了。说到底,就是让自己心离L远一点,它已经支离破碎了,不然后果真的难以想象。   同学介绍余秋雨的《千年一叹》。秋雨老师的文章在高中初中的时候有接触过,但是真正的走进余秋雨,还是要从这个《千年一叹》说起。   这书的文艺性不是很强,兼有历史,纪实,采风文学的性质,但是还是被图书馆管理员放在了散文之列,也许是因为余秋雨这三个字的缘故吧!   此书所写,为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栏目。这个节目出众在不仅介绍了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特色小吃,还深入地剖析了当地的人文风情,地理特点,历史背景,逼真的再现了当地的民情民风,使人深入其境。犀利的笔锋,深入的刻画了统治者的昏庸,无情的揭露了政治的腐朽。婉转委蛇的口吻说不尽民生的凋敝,道不清文明的失落。   书中反复提及到的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其他文明的失落,我并没有太多的感触,活在一个本土文明复兴的时代中,心中自然不会有如此的文明危机,却让我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无论是从空间上还是时间上。   而书名所取"千年一叹"估计也是叹的文明吧。但是遗憾的是,我对秋雨老师的这种叹息,不甚了解,所以就不了了之吧。   不知道薄薄的500多页书竟第一次有太多的想说,却一个也说不出来。大概把我狭隘的喉咙堵住了吧。太深沉的文化,太沉重的叹息,是我不能承受之重。   这是我第二遍看这书了。一是这书确实好看。二是时间充裕,最重要的是能排除伤心的干扰。彻彻底底。看完这两遍,一个星期不到。我想以后还会再为《千年一叹》写一篇读后感,或许不会。太深太沉得时刻,我只能无言。   今天下午又借了一本书--《冷霜长河》亦为余秋雨所作。一是早已仰慕大名,二是读他的书的时候,内心能非常的平静,不泛起一点波澜,不荡一圈涟漪,好像身临一个微风徐徐的山谷。右边是一倾而下的的瀑布,后面是垂直的石壁悬崖,清水环绕,我盘坐于草地上,空气中混着野草放肆而悠远的芳香,心中参悟着来自遥远的禅道,内心如死水。   希望这本《冷霜长河》能让我有更多的收获。 《千年一叹》读后感8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写的,“我们甘愿在毫无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应对这一切,就像脱去手套抚摸它们的伤痕。”这句话是自序中的一段话,从世界各地最后回到中国。这一路走过的并不是什么现代化的都市,车轮碾过的也仅仅只是一些让我们感觉似乎很古老的地方。然而我又看见了希腊给人是蓝色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或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巴特农神殿。但这只是最初感受罢了。柏拉图,他们滞留在千百年前对人生的思考已无法用现代的词语形容。希腊的礼貌是健康的、闲散的,当读到希腊人的快餐也要一个小时后才能上桌,我不禁感慨了,为这种独特的生活节奏感到一种搞笑。可惜的是,这种礼貌要衰落了,因为它过于闲散,过于与世无争。   埃及的土地绝大多数是沙漠仿佛是一种金色的。埃及给人的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让人们感觉法老们似乎一向所做的只是守着这些东西罢了。如果说希腊的街道还有一丝古今有联系的感觉的话,那么埃及就完全没有让人有联想的兴致,仿佛除了数千年前留下的几座建筑便什么都没有了。   作为那些古老礼貌的后代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战火一遍一遍的摧残着那些已经残剩无几的建筑,在埃及,凯撒的焚书和罗马教皇的禁异教使得那些能够揭开金字塔奥秘的古文字无人能读,在伊拉克,“复原”的巴比伦古城毫无原有的沧桑,无法让人肃然起敬……因为战争,因为时代,因为政治,因为功利,那些原先就应流传千年的建筑、文字都差不多消失殆尽了。那么,我不禁感到疑惑,几千年以后,我们的后代又该如何去了解,去探索那些存在千年的礼貌呢?那些已经无人解读的文字我们的后辈能够读懂吗?那些老早残破的建筑我们的后辈又能重新复制吗?   我们至今仍能够学习千年以前的历史,这可能要归功于秦始皇早早的就统一了文字,要归功于几乎每个朝代都会命人撰写史书,作者提出了疑问:“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礼貌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是的,盗墓者的层次不穷,每到一个名胜古迹就会留下“到此一游”的“见证”,古建筑成了发展旅游业的最好工具,太多太多的商业化元素占据了那些古旧建筑所散发的古老而又吸引人的礼貌气息。“更重要的是,此刻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礼貌,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礼貌的兴亡宿命?”整部日记,都贯穿着这种疑问。作者可能才想起千年一叹的名字吧!正是这样长城在哀叹,泰姬陵在哀叹,黄河在哀叹……我们要尽我们所能的去学习去保护那些古老的礼貌,去教给我的后辈,去告诉他们中华礼貌千年的历史,才会有我们光辉的此刻。中华礼貌千年的历史,是我们民族的传承。

云合创作采风散记散文随笔

在这个温情的六月,金堂县作协向周边的兄弟作协发出了诚挚的邀请函,邀请各地协会的老师于6月16日至6月17日,利用周末两天的时间组织汇聚云合镇的蜜乐园进行创作采风活动。

特别让人感动的是,与我结缘于江山的金堂县作协秘书长刘元兵老师还特意叮嘱,希望我能参加这次采风活动。他说我们还没有见过面,希望这次能在云合镇相聚,论文写作,畅饮一杯。

刘元兵老师真诚的邀请深深地打动了我。虽然金堂县距离龙泉驿区只有几十公里,但是,我还没有踏上过那片土地,在我的印象中,金堂县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我熟知的著名作家流沙河就是金堂县人。想到很快就要走进那片土地,我的心里充满无比的激动和向往。

6月16日这天早晨,天空飘起了蒙蒙细雨,但是依然不能影响我出行的心情。按着高德地图规划好的驾车路线,我从龙泉驿区驾车出发,行驶上了成简快速。雨刷不紧不快地来回刮着挡风玻璃上的雨水,车窗外的龙泉山脉连绵起伏,显得肃然而安静,因为是周末休息时间,路上车多,行驶缓慢。到了简阳左拐行驶上雄州大道,雨停了,天空还堆积着乌云。这段路程在修路,到处有施工隔离,道路忽宽忽窄,车多嘈杂,非常拥堵,只能龟速前行。我担心赴约晚点,心情未免有些烦躁,时不时拍打方向盘,使劲摁着喇叭。

行驶完雄州大道左拐进入螺简路后,我立刻如释重负了。螺简路虽然不很宽阔,但是水泥路平整,车辆也少,行车速度反而加快了,公路两旁都是绿色的小山丘或庄稼地。按照导航提示进入115乡道后,更显幽静,这里仿佛与尘世的喧嚣隔离出来,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雨后的空气特别清新,夹杂着泥土的芬芳钻进车窗,闻着神清气爽,我一扫之前心里的阴霾愉悦起来。目之所及,一些民房掩映在铺青叠翠中,错落而有致,宛如一幅素雅的山水画,氤氲着乡村田野的那份祥和与安宁。

云合镇就在不远的前方了。云合镇,据说因为一句“龙归沧海云犹合”而得名,小镇置身在这样的青山绿水中,给人“待字闺中人未识”的朦胧感,它会有着怎样的妩媚呢?

几弯几折,导航提示进入了拱桥街,一座小镇出现在我的视野中,左前方是一些老街老树老屋,而右前方一排排高楼拔地而起,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可见,云合镇的建设正处于轰轰烈烈的废旧革新中。而此次采风活动下榻的爱润港大酒店就矗立那里,一眼望去,气势恢宏,几个红色的镀金大字竖立在楼层正中间清晰可见。

我的车缓缓驶过一座年代久远的石拱桥,侧目眺望车窗外蜿蜒的资水河,一场雨水的冲洗使河水显得黄浊,一条敞篷小船孤单地停泊在河岸边,不知道渡船人去了哪里。资水河静静地环绕着云合小镇徜徉着,仿佛诉说着曾经的故事。我自然地联想起那句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我将车子泊在爱润港酒店停车场后,按照刘元兵老师在电话里的提示,进入酒店迈步上二楼。这段路程很短,我走得却有些迟缓。今天来的都是文学大咖,我都不熟悉,而我与刘元兵老师也只是结缘于网络,对我而言,也不知道这次聚会会不会受到冷落,以至于尴尬。

我忐忑不安地到了二楼,望见一个五十多岁中等个子的男人在殷勤地招呼客人。我以前在网上看过刘元兵老师的照片,暗暗对照了一下,我认定此人就是他了。与此同时,刘元兵老师也望见了我,他急忙抬步伸手迎向我,微笑着一边一顿一字地说:“你……是……叶……华……君。”

与刘元兵老师握手后又来了一个热烈的拥抱,瞬间就驱走了我之前的顾虑和拘束。我放眼茶厅,大家都一边品着茶,一边交谈着。

服务员给我端来一杯泡好的茉莉花茶放到茶几上,袅绕的雾气氤氲着一股清香,钻进鼻孔沁人心脾。我一边端起茶杯轻啜,一边拿过一份《金堂报》阅读起来。

一会儿,刘元兵老师给我引荐了金堂竹篙中学的教师陈金华老师与我认识。刘元兵老师介绍说陈金华老师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希望我能多给陈老师一些创作上的指点。我思忖着自己也只是创作的初学者,刘元兵老师在陈金华老师面前这样抬举我,让我感到受宠若惊。

接下来,我与陈金华老师就创作方面进行了很好的交流,那种感觉像品茶一样芳醇,气氛融洽。

午餐的时间很快到了。在一楼的餐厅,我们品味着满桌的丰盛酒菜,碰杯痛饮,畅谈着。刘元兵老师特意过来与我碰杯对饮,旁边的老师纷纷举起手机拍照。席间,我又认识了金堂作协的蒋延珍老师、张如梅老师、李明刚老师……我们互相加了微信。特别是金堂作协的蒋碧秋老师穿着旗袍,气质典雅,给我印象深刻。听说蒋碧秋老师的朗诵也非常好,在前不久刘元兵老师的《邮仔乡愁》新书发布会上,她曾深情地朗诵了其中的一篇散文《故乡的一把泥土》。

饭后稍作休息,来自成都都江堰作协、成都金牛区作协与当地的金堂作协各位老师,在酒店一个年轻美女导游的带领下,我们绕到酒店背后,来到了资水河畔,鱼贯而行沿着一条用石板铺成的小径走进了蜜乐园。

据了解,金堂作协副主席胡德见是爱润港大酒店的老板,这次三地作协活动的经费全由他赞助。作为“成都鑫中天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德见,他计划投资十个亿,致力把旗下的蜜乐园打造成影视文化生态园基地。

此时,天空已经放晴,和煦的阳光照耀着整片金鸡山,依山傍水的蜜乐园生机勃勃,更显苍翠。那些像藤一样的枝条上已经挂果(猕猴桃),为了防止鸟啄,园林工人给它们裹上了黄色的牛皮纸,让我们不识它的“庐山真面目”。河风轻拂过岸堤的杨柳,然后停留在蜜乐园的每一个角落,那种“沙沙”声仿佛来自天籁之音,让人迷离和沉醉。

各位老师有说有笑地走着,认识不认识的都亲切地像一家人。时常,有人会举起手机对着人群拍照留影,被拍的人也不介意,甚至还摆出姿势配合。有些细心的老师,还拿着笔记本提笔做着记录生怕遗漏了某些信息。

在行走的过程中,我无意间知道了在身边说话非常亲切的那个人,竟然就是金堂作协主席李正熟老师,我立即提出与他合影,他乐呵呵地表示同意,我用手搭着李主席的肩膀,旁边的老师举起手机,帮我们定格了那个温馨的瞬间。

岸堤的草坪上,每隔一段距离都置放着一个秋千。如果走累了就可以歇歇脚,坐上去荡一荡,立刻缓解了疲劳。当然,最吸引眼球的还是依河而建的一排排小木屋了。金色的木板外墙,瓦蓝的房顶,有棱有角,典雅精致。小木屋里面有床、沙发、茶几,还有卫生间,想象能在这样的夏夜住在这里,倚窗仰望夜空中的一轮明月,感受着河风送来的清爽,聆听着草丛中的蝈蝈儿弹唱,以及资水河里蛙鸣的喧嚣,该是何等的别有情趣!如果你是一位感性的人,相信一定会浮想联翩,如果你是一位诗人,相信一定会激发出你创作的灵感。

一行人在导游美女的带领下,沿着蜜乐园的水泥路逶迤上山。导游美女指着对面的几座黛绿色的山丘介绍,胡德见董事长已经把它们承包了,规划打造几个更大的具有原生态休闲娱乐的姊妹乐园。我们的胡德见董事长一直崇尚文人,希望各地作协的到来,能增加企业的文化底蕴和气息。

到达山顶,三地作协的全体人员在这里拍摄下了珍贵的合影。

参观完蜜乐园,一行人返回酒店,在二楼会议室进行了创作交流。我们对胡德见董事长以后的企业运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这位农民出生的'企业家十分和蔼可亲,对我们的建议都认真虚心地听取。振奋人心的是,胡德见董事长宣布每年支持金堂作协十万元,以此发展金堂县的文学事业,希望各地作家们的优秀作品能入驻金堂。胡德见董事长的决定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接下来,都江堰作协名誉主席王国平、成都金牛作协副主席杨光和、邓永安,每月十五文学社副社长刘永喜,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文佳君,作家周庆等,分别在会上作了代表性发言。

数位作家也向金堂作协进行了授书交流。董事长胡德见在看了周庆老师的赠书作品《莲花君子出彩的人生》(上下册)后,与金堂作协主席李正熟商量决定,向他发出邀请,欢迎他作为著名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的第32代孙,携自己的作品到蜜乐园小木屋入驻,建立个人工作室。

全场热烈的掌声再次响起来。

相聚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交流会结束后,进行晚餐。经过一天的接触,大家都熟悉起来,觥筹交错,推杯换盏,好不温情!当刘元兵老师再次端着酒杯过来要与我对饮时,我连忙摆手,解释说家里有事在身,今晚不能留宿,出行驾车,喝酒就免了。刘元兵老师很理解地拍了拍我的肩膀:“好,下次相会再喝!”

晚饭后,我启动车子缓缓驶出云合小镇。我深情地回望,资水河中,几只鸭子在河面你追我赶地嬉戏,河岸的青石板上,几个妇女蹲身紧挨着搓洗着衣服,一边还在交头接耳,我隐隐约约听到了她们传来的“咯咯”笑声。路前方,夕阳挂在对面的山头,散发出来的余晖像一匹锦缎,将这片土地温柔地包裹,如梦如幻,宛若人间仙境,让我如此迷恋。

我刚回到龙泉驿,立刻在新建的蜜乐园文学交流微信群里发了一个位置信息,我特意留言告诉群里的老师们,我已经顺利到家了,虽然相聚的时光很短暂,但今天的相聚是如此的美好。特别让我感动的是,蒋延珍老师看到群消息得知我走了,表示很遗憾。我说,若有缘,有缘就能期待明天。

都说文人多相轻,但是这次云合之行与各位老师的交流是非常平等愉悦的。作家们相聚一起,既增进了情感,也激发了大家文学创作的兴趣。

这次云合采风之行,让我感受到了金堂县作家的热情和真诚,更感受到了金堂县作协海纳百川的胸襟。而金堂县的文学事业,有像胡德见这样卓有远见的企业家大力支持,我相信一定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


上一篇:理智与情感电影下载

下一篇:十秒的冲动微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