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义的人物评价
被网友誉为:“河南新一代舞神”,他很坚强,很潇洒,很洒脱!人类总是因梦想而伟大,所以当刘东立说“我可以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但不能没有梦想”时,他得到了巨大的共鸣。而李新义,他一直坚持穿着那件穿了十几年的上衣,站在台上表演。他说“我一直没有忘记自己是谁”,正是这份淳朴,赢得了最高的人气。我们看惯了各种各样华美的秀,太渴望这种发自灵魂深处的表演了! 李新义是一个标本,他的平凡人生,因为伟大的梦想而一夜巨变。他的命运,也被一条河拦腰分成两半。
李新义的煤球哥-李新义
煤球哥,本名李新义,出生于1980年,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张店乡李村人,鲁山县某煤场的工人。他来自于农村,职业是打煤球、送煤球。自创“侠客舞”,因参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你最有才》而走红,被网友誉为“河南舞王”或“中原舞王”。2010年8月22日获得《你最有才》第三季总冠军。个人愿望:当一个能帮助那些像犀利哥那样的人,当一个侠客。终极梦想:“如果有可能的话,我还是想开个煤球厂。”李新义,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张店乡李村人。“河南新一代舞神”。 1980年,李新义出生于平顶山市鲁山县张店乡的李村。初中一年级的半学期,因为家里没钱,当时书本都翻烂了,书本钱还没交。父亲借钱也借不来,因为那时候母亲有精神病,给她看病花钱太多了,所以只能辍学。背着书包回家的时候,李新义整整哭了三天。那年他只有15岁。辍学之后,年少的李新义就和父亲一起,到附近的山上打石头,一打就是三年。那时候过得太苦了,一车石料15块钱,一天能打两车。就这样,人家还不先给钱,赊账。那时候,挨饿挨了好几年。三年之后,李新义的父亲从青石山上下来不久,就得了糖尿病,开始一天一天消瘦,再也不能干重活。这个家庭,就像块石头,全部压在了李新义的肩膀上。在朋友的介绍下,他去了离家四五十里的农村煤球场。李新义说:“冬天骑着三轮车送煤,两个耳朵都冻得脱皮了。人家一打电话,就得去送。” 那时候,不但要送煤球,而且还要打煤球。大冬天的寒风中,李新义的手会裂出很多大口子。为了多挣钱,别人干一天,休息两天,他是天天干。别人最晚到深夜12点就睡了,他会一直干到凌晨2点。饿了就啃个烧饼,就着大葱。到了夏天,煤球市场进入淡季。李新义就想其他办法挣钱。卖西瓜,卖冰糕,卖水果,还进过一段建筑队。 此后,这样的生活从来都不曾改变过,一直延续至今。从18岁到30岁,整整12年! 李新义的母亲一犯病,就满街大吵大闹。除了母亲之外,李新义还有一个“疯子”弟弟。弟弟的故事,李新义曾在《你最有才》的舞台上讲过,对于弟弟的每个细节,他都记得很清楚。弟弟6岁那年的冬天,因为高烧一直哭,那时也没有什么好的医疗方式,就用了老办法,用盐水擦擦。结果弟弟脑子烧坏了。之后弟弟一看不住就自己跑出去。“16岁那年的夏天,弟弟因为中暑,死在了路边”。因为弟弟的突然离世,母亲觉得自己孩子没了,打击非常大。2007年,“有一天,妈妈突然倒地上。到医院,人家说要动手术,我东凑西借,治疗了四个月。” 令李新义没有想到的是,很快母亲的病就复发了,最后因为脑溢血去世。那年,他28岁。李新义说,虽然因为母亲,他受过很多苦,但母亲去世,仍然是对他打击最大的一次。 在《你最有才》的舞台上,第一次看李新义跳舞的很多人都会质疑,眼前的这个人肯定受过专业的舞蹈训练。 对此,李新义没有愤怒,只是淡淡地说:“我没有受过什么专业训练,都是在电视上看人家跳,我凭自己的记忆,有时自己再改改,变成自己的舞。”13岁那年,上小学五年级的李新义,偶然从电视上看到了一部名为《霹雳舞》的电影。那部电影让很多少年迷上了舞蹈,李新义就在其列。“刚开始我只是瞎跳,直到近十年,我才在动作方面找到感觉”。 现实的残酷让他开始习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在跳舞中寻找孤独的狂欢。 自从喜欢上舞蹈,不管在什么时候,李新义有空就会找个地方跳一段,等他到煤场之后,就开始天天练。“拉煤的时候,一天练两个小时。一天不跳看不出来,两天不跳,自己就感觉到了,体力就跟不上,我这舞就得天天练。俯卧撑一天要做一百多个”。然而,在走上《你最有才》的舞台之前,他的舞蹈更多的时候,只属于他自己。“我有时在路边跳着玩,很多人不理解。”李新义说,“很多次,有人问我‘你跳这有啥用’?他们不知道舞蹈的幸福在哪里。别看干完活可累,但一跳舞,我就感觉到心情舒畅。” 虽然别人不能理解,但李新义说幸亏他的妻子一直都非常支持他。可能,连李新义自己都没有想到,有一天,他竟然从路边跳到了电视上,他拥有了无数的支持者。 2010年,朋友们鼓励他参加《你最有才》。当时因为没听说过这个节目不敢来。后来在朋友的一再鼓励下,李新义诚惶诚恐地拨通了《你最有才》的报名电话,工作人员说:“你真幸运,今天是最后一天报名,我给你把名报上。” 听到这句话,李新义和妻子高兴坏了。2010年7月的一天,李新义和执意要陪自己的妻子一起,提前一天到达郑州。因为妻子舍不得花钱住旅馆,所以就花了两块钱买了份报纸,两个人就在郑州火车站的广场上,睡了一晚。第二天的面试,李新义就穿着他那身穿了十几年的“工装”,站在面试工作人员的面前,唱着刘德华的《开心马骝》,开始跳舞。“当时,看完我的表演,面试的人非常激动,一个导演说要给我拍个片儿”。 两天之后,回到家的李新义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边说:“李新义,你通过了,来郑州参加初赛吧!”当时李新义很长时间没有说出一个字,他说,因为太激动了。 之后,他独自一人来到郑州,住上了大酒店。 李新义说,他这辈子都没住过大酒店。住上大酒店,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用手机拍酒店旁边的河南电视台,第二件事情是拍酒店。“我说我要上电视了,很多人不相信,我就想拍照片回去给他们看!”此后,当他参加完初赛,再次回到家时,他已明白,根本不需要自己证明什么。刚走出火车站,就被人认了出来。“那时我发现很多人都认识我,甚至还有人找我签名。刚开始我拒绝了,我觉得自己啥也不是,只是一个初赛的选手,不配给人家签名。但他们坚持说就佩服我的精神,他一说这,我心态就好了,给他们签了名”。初赛舞台上,李新义依然穿着那件破旧的上衣,拉着煤车,用最平常的方式跳了一段舞。等他鞠完躬,说完“谢谢”,全场观众仍然在鼓掌。 一夜之间,李新义变成了“煤球哥”,变成了众人眼中的“平民英雄”。 李新义火了!当李新义参加完初赛,回到李村的时候,村里的人都挤到了他们院里。李新义说,他家里从来没来过这么多人。这时,他还不知道,他已经成了整个鲁山县家喻户晓的人物。妻子将存在手机里的初赛视频,翻看了一百多遍。“我问她为什么,她说也许你没有可能再去了,这就是你以后的成果。你跳了这么多年,也算是跳到电视上去了”。“那时候我也没觉得什么成功之类的,我只觉得自己的梦想实现了。我这个人很容易满足,因为以前太难了。头一回登上这个舞台,太华丽了,在这个舞台上跳了舞,啥都见识了。我觉得有这么一回,没什么遗憾了。”李新义说。但他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舞台,复赛、半决赛、决赛,他的每一次出场,都会引发现场的高潮。他有了无数的粉丝,就连鲁山县的副县长也打电话鼓励他。 之前,回到村的李新义都不愿意出门,因为母亲、弟弟生病,他至今还背着6万元的债。“因为一出门,熟人太多,都要给人家说‘你的钱再缓缓’,因为说的次数太多了,连我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所以干脆不出去了”。但自从上了电视之后,李新义说他敢出门了,村里人好像也都变得比以前热情了。以前有些人见了我都不说话,现在跟我说得热火朝天,都说“你现在真有出息”。碰到当初借给我钱的人,提到钱,都说“那没事,不要提钱那个事儿。我不急着花钱”。“我知道,他们想让我早点还。我参加了这个节目,他们看到希望了,反而不着急了。”李新义笑了。他感受到自己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他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但这一切就在一夜之间都发生了。 在半决赛前一天,李新义的儿子出生了。评委黄安建议李新义给儿子取名“李有才”,尽管是一句戏言,李新义却真就给儿子取名“有才”。因为他觉得,这一段日子太值得纪念了。“我觉得这一个多月,是我这辈子最幸福的日子。”李新义说。但对李新义来说,有些事仍然没有那么容易改变,比如物质生活。他现在依然背着沉重的债,妻子生孩子需要的6000块钱都是借的。“物质上还没有改变,但精神上改变了很多,因为鼓励我的人太多。”李新义解释说,“我没想过我能怎么样,能不能成名人。只是现在有个小小的理想,等将来有钱了,自己办个煤球场。”李新义虽然还没有钱,但他至少看到了希望。现在每天,他都会接到很多电话,邀请他去参加节目或者演出,包括另一档选秀节目《中国达人秀》。至于能不能夺得总冠军,拿到30万的奖金,李新义说自己没敢奢求。 “那时候我也没觉得什么成功之类的,我只觉得自己的梦想实现了。我这个人很容易满足,因为以前太难了。头一回登上这个舞台,太华丽了,在这个舞台上跳了舞,啥都见识了。我觉得有这么一回,没什么遗憾了。”
失败后走向成功的名人故事
失败有时比成功更有价值。失败可以给我们留下更深刻而持久的记忆和思考。下面是失败后走向成功的名人故事,欢迎阅读: 失败后走向成功的名人故事1:爱迪生发明电灯的例子 世界闻名的“发明大王”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不耻下问的习惯被人们认为他是低能儿,而他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自修得来的。他的成功,大部分应该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谅解与耐心的教导。 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长大以后,他就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他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爱迪生的强烈研究精神,使他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现在我为大家讲一下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趣事! 早在1821年,英国的科学家戴维和法拉第就发明了一种叫电弧灯的电灯。这种电灯用炭棒作灯丝。它虽然能发出亮光,但是光线刺眼,耗电量大,寿命也不长,很不实用。因此,爱迪生就暗下决心:“电弧灯不实用,我一定要发明一种灯光柔和的电灯,让千家万户都用得上。” 他的实验开始着手于灯丝的材料:用传统的炭条作灯丝,一通电灯丝就断了。用钌、铬等金属作灯丝,通电后,亮了片刻就被烧断。用白金丝作灯丝,效果也不理想。就这样,爱迪生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失败,很多专家都认为电灯的前途黯淡。英国一些著名专家甚至讥讽爱迪生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一些记者也报道:“爱迪生的理想已成泡影。”爱迪生面对失败,面对所有人的.冷嘲热讽,爱迪生没有退却。他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每一次的失败,意味着又向成功走近了一步。 1879年10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爱迪生的老朋友麦肯基来看望他。爱迪生望着麦肯基说话时一晃一晃的长胡须,突然眼睛一亮,说:“胡子,先生,我要用您的胡子。”麦肯基剪下一绺交给爱迪生。爱迪生满怀信心地挑选了几根粗胡子,进行炭化处理,然后装在灯泡里。可令人遗憾的是,试验结果也不理想。“那就用我的头发试试看,没准还行。”麦肯基说。这句话深深的触动了爱迪生,但他明白,头发与胡须性质一样,于是没有采纳老人的意见。爱迪生走身,准备为这位慈祥的老人送行。他下意思地帮老人拉平身上穿的棉线外套。突然,他又喊道:“棉线,为什么不试棉线呢?” 麦肯基毫不犹豫地解开外套,撕下一片棉线织成的布,递给爱迪生。爱迪生把棉线放在在u形密闭坩埚里,用高温处理。爱迪生用镊子夹住炭化棉线。准备将它装在灯泡内。可由于炭化棉线又细又脆,加上爱迪生过于紧张,拿镊子的手微微颤抖,因此棉线被夹断了。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爱迪生才把一根炭化棉线装进了灯泡。此时,夜幕正在降临,爱迪生的助手把灯泡里的空气抽走,并将灯泡安在灯座上,一切工作就绪,大家静静地等待着结果。接通电源,灯泡发出金黄色的光辉,把整个实验室照得通亮。13个月的艰苦奋斗,试用了6000多种材料,试验了7000多次,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但是,这灯究竟会亮多久呢?1小时,2小时,3小时„„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这盏电灯足足亮了45小时,灯丝才被烧断。这是人类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后来1879年10月21这一天被人们定为电灯发明日,标志着可使用电灯的诞生。 失败后走向成功的名人故事2:蒲松龄 蒲松龄是清代的文学家,他自幼聪明好学,但长大后屡次应试皆落第.蒲松龄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继续追求成功。他曾含羞自荐,给当时德高望重的大宗师黄昆圃写信,希望能得到帮助,然终没能如愿。 从此,他不得不在乡间一边教书,一边继续准备应试。 正在这时,他的爱妻陈淑卿离开了人世,这使他悲恸欲绝,生活更加清苦。但生活的艰辛与爱妻的去世并没有动摇他追求成功意志。他化悲痛为力量,自作了一副对联来激励自己,上联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下联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为了实现自己的夙愿,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中去,向时间索取知识和财富。他说:“耗精神与号呼,掷光阴与醉梦,殊可惜也!” 他还坚持不懈地从群众中获取知识;他在家乡靠近大路旁的一棵大树下面,铺一张芦席,设茶备烟,凡是路过此地的人,他都免费供茶供烟,请他们讲一两个民间故事。就这样,年夏一年,日复一日,他广泛搜集素材,勤奋写作。 历经20年,他终于写了闻名中外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这部著作通过说狐谈鬼的表现方式,对社会的黑暗面进行批判,并“寓赏罚于嬉笑”,具有百诵不厌的艺术魅力。同时,他还完成了《聊斋文集》四卷、《聊斋诗集》六卷、《聊斋俚曲》十四种及其他杂著。 失败后走向成功的名人故事3:左思发愤创作《三都赋》 我国古代西晋时期,文坛成就最高的诗人左思,是晋朝时临淄人(今山东临淄)。他创作的《三都赋》名噪一时,至今仍被人传诵。 然而,左思小时候智商很低,口齿迟钝,学习成绩平平常常,没有一点过人之处。他稍大之后,便志存高远,决心写一篇赞颂魏、蜀、吴三国都城的文章《三都赋》。这个消息传出之后,一片大哗,他受到了不少文人墨客的嘲弄,当时的著名文学家陆机就不怀好意地讥讽他说:“你这样一个斗大的字不识一升的老粗先生,还想作一篇《三都赋》?真是不知天高地厚!等你写成了,也只配给我盖酒坛子罢了!” 左思听了之后,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淡淡地一笑,可是在心里却暗暗下了决心:你说我写不成,我偏要写出来,并且写得让你们心里羡慕!左思有了这样的决心,在别人的嘲笑和讥讽里,进行了广泛的阅读,深入的调查,大量收集有关三国都城繁荣昌盛的相关资料。 一切准备工作完成之后,他便关上房门,深居简出,专心致志地构思,创作。他简直有些痴迷入魔,在室内、院中,甚至茅厕内都放上了纸,不管在什么时间,不论走到哪里,只要想到一个好词、一个好句,便立即用笔记下来,从不放过任何一次。就这样,他向隅面壁,熬过了整整十年的酷暑严冬,不懈努力,专心著书,终于写成了轰动一时的《三都赋》。 《三都赋》果然是绝美佳作,文笔流畅,精彩传神,让人读后叹为观止。当时京城洛阳传抄的人非常多,以至于纸价大涨。成语“洛阳纸贵”就来源于这里。过去曾讥讽、嘲弄过左思的陆机读了《三都赋》后,既愧悔万分,又赞不绝口,佩服得五体投地。 左思在别人的冷嘲热讽中,没有低下羞涩的头,丧失自己坚强的意志,而是在逆境中奋起,“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终于不负众望,完成了自己的惊世之作,这就是对那些嘲讽者的最好反击。 失败后走向成功的名人故事4:马云的三次高考 既然生活道路是如此的曲折、复杂,人们就应该坦然地去面对。 马云,一张棱角分明、消瘦奇特的脸庞,一派狂放不羁、特立独行的做事风格,一副两肋插刀、不计回报的古道热肠;以“光明顶”命名公司会议室,与金庸密切交往,聚集互联网英雄人物“西湖论剑”。马云的种种言行,颇似一位纵横商海江湖的大侠。 马云之所以让当今的无数草根创业者崇拜,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马云也曾跟我们一样,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他高考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试想,如果马云在第二次高考失败后,听从了父母的劝告,去学习一门手艺,安安稳稳过他当临时工的生活,那么,还会有今天的马云,还会有今天的阿里巴巴吗? 第一次高考,遭遇滑铁卢。尽管马云的英语在同龄人中显得出奇的好,但他的数学却实在太差,只得了1分,全面败北。这之后他当过秘书、搬运工,后来踩着三轮车帮人家送书。有一次,他给一家文化单位送书时,捡到一本名为《人生》的小说。那是著名作家路遥的代表作。小说的主人公,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曲折的生活道路给马云带来了许多感悟。高加林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他对理想有着执著的追求,但在他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往往每向前靠近一步,就会有一种阻力横在眼前,使他得不到真正施展才华的机会,甚至又不得不面对重新跌落到原点的局面。 从故事中,马云深刻领悟到人生的道路虽然很漫长,但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一个人的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这正印证了一句话:“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既然生活道路是如此的曲折、复杂,人们就应该坦然地去面对。于是,马云下定决心,要参加第二次高考。那年夏天,马云报了高考复读班,天天骑着自行车,两点一线,在家里和补习班间游走。 没想到第二次高考依然失利。这一次,马云的数学考了19分,总分离录取线差140分,而且这一次的成绩使得原本对马云上大学还抱有一丝希望的父母都觉得他不用再考了。 那时候,电视剧《排球女将》风靡全国,可谓家喻户晓。在那青涩但纯洁的时代,小鹿纯子的笑容激励了整整一代人,当然也包括当时的马云。不仅仅是因为她甜美的笑容,更多的是她永不言败的精神。这种精神对马云日后的影响十分深远,“永不放弃”也成了马云的一种精神象征,影响了每一个阿里人。小鹿纯子的拼搏精神给了马云巨大的激励,他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毅然开始了第三次高考的复习准备。由于无法说服家人,马云只得白天上班,晚上念夜校。到了周日,为了激励自己好好学习,特地早起赶一个小时的路到浙江大学图书馆读书。 就在第三次高考的前三天,一直对马云的数学成绩失望的余老师对马云说了一句话:“马云,你的数学一塌糊涂,如果你能考及格,我的‘余’字倒着写。” 考数学的那天早上,马云一直在背10个基本的数学公式。考试时,马云就用这10个公式一个一个套。从考场出来,和同学对完答案,马云知道,自己肯定及格了。结果,那次数学考试,马云考了79分。历经千辛万苦,马云终于考上了大学。 对马云而言,人生路上的三次高考,早已成为他生命旅程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名人从失败走向成功的故事
名人从失败走向成功的故事:北大文科资深教授叶朗曾是美学大师朱光潜的学生。上中学时,叶朗经常和同学们去北大玩耍。有一次, 他们途经燕南园一段残垣断壁,看见一位十分矮小的老人,静静地坐在青石板上。看到孩子们走近,老人拄起拐杖,从石板上艰难地站起来,慢慢绕到残垣之后,隔着那段残破的矮墙,向孩子们递过一枝盛开的紫丁香。孩子们被老人家浪漫的举动吓坏了,便加快脚步,慌张地跑掉。叶朗胆子最大,没有跑,而是一个人走上前,隔着墙,双手接过紫丁香。老人没有说话,但他的嘴角在笑,在努力地表达着一种美好的情愫。后来,叶朗考上北大,才知道当年那位隔墙递花的老人,就是鼎鼎大名的美学大师朱光潜。大三的一天,叶朗从燕南园经过,途经那段残垣,又-次遇上了朱光潜。先生手里握着一枝紫丁香,见叶朗走来,又-次隔着矮墙,递过-枝散发着清香的紫丁香。直到今天,叶朗一直珍藏着那两朵紫丁香,把它们夹在朱老先生的著述《西方美学史》中。在北大的课堂上,叶朗谈及这段往事,无限感慨:“我 -直偏执而迷信地认为,那不是自然界中-枝普通的花朵,它分明是人类精神之树的果实,是一代宗师无言的暗示。在即将熄灭生命之火的岁里,生不断越过隔墙,把旷世的风范吹进晚辈们的心灵中。”大师无言,静水流深;先生之风,高山仰止。那隔墙递过的紫丁香,便是一本教会后辈做人处世的珍贵教科书。
一篇“空谈不如实干”的作文,用古今对整式写作
空谈不如实干
一座荒芜了的花园,有好几个人;来到园里看到十分美丽的花园变得十分凄凉,感到非常痛心。他们都想还这座花园一派美好的景象。于是他们各自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提出的意见都很有道理,可是他们谁也没有付诸行动,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试想,如果他们真的将他们的意见付诸行动,那么这个花园早已成为一个美丽的园子。由此可见:空谈不如实干。
纵观世界史,空谈者很多,空谈主义者,吹牛皮的不计其数,但是他们从未做过一件有意义的事。实干者也不少,而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却是非凡的,他们即使对社会的贡献不大,却也对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不像那空谈的人,只会吹牛皮而无所事事,因此,我们应该养成一种实干的精神,因为空谈不如实干。
实干需要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人要踏踏实实的学习工作容易,但要一辈子坚持就不容易。古稀之年的华罗庚常说:“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我们要诫之以空,诫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华老的这种坚持不懈的实干精神,使他成为中国数学界的一颗璀璨的明星。从华老的身上可以看出:我们确确实实需要实干的精神。
实干,需要一种脚踏实地的品质。
建国初期,由于我们的党实行大生产政策。各地大放“卫星”,浮夸风现象盛行,它严重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情况,致使中国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的打击,给党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造成严重的破坏,人民苦不堪言。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实行了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路线,才使中国的生产力得到了发展,综合国力得到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邓小平曾说:“过去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搞现代化建设,更需要实事求是。”可见,实干是何等重要啊!
实干,需要一颗平实真诚的心。
“少说空话,多干实事。”是巴金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巴金一生追求说真话,做实事,主张不为文学而文学,他不管对待工作,还是对青年,都主张用一颗平实真诚的心待人接物,因而,他被人们盛誉为“20世纪中国的良心。”
因此,对那些整天夸夸其谈,空谈大道理而无所事事的人,请你们多做一些实事,这样人生才会更有意义。一千个“0”顶不上一个“1”,一千个愿望顶不上一次实际行动。我们坚信:空谈不如实干。
一篇“空谈不如实干”的作文,用古今对整式写作
总书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举双手赞成。因为“火车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不实干,粮食哪来,楼房哪来,GDP哪来?
我虽然不是公务员,但对自己的要求却不降低。为了“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总书记讲话的精神实质,我觉得有必要把“空谈”与“实干”等问题,在此说说清楚。
首先,谁在“空谈”。我觉得,在当今社会,“空谈”的人有两种:一种是普通老百姓,他们没有改变现状的权力,只能“空谈”;还有一种是掌握实权的官员,他们有时也会犯“光说不练”的毛病。
其次,谁“空谈”会“误国”。应该说,老百姓“空谈”,不会“误国”。因为在多数情况下,老百姓谈了也是白谈,当官的根本不予理睬。有时,话说过头了,官员们还会出手整治他们一下。这最多也只让官员们费费口舌或占用两间牢房而已,绝对到不了误国的程度。而执掌权力的官员“空谈”则必然会“误国”。这不,2012年还有几个小时就要过去了,眼看着某领导人年初所做的要在今年内“把房价降下来”和“调整收入分配”等承诺变成了“空谈”。这种“空谈”究竟“误国”误到什么程度,我不敢说,起码我今年没敢买房。而且照目前这种房价上涨速度,可能我这辈子也买不起房了。
再次,官员们为什么会“空谈”。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官员们“空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其他有权有势的官员阻挠,不让其“实干”,其只能“空谈”;还有一种是其决策本身有问题,没办法“实干”,只好“空谈”。
最后,怎样避免“空谈误国”。针对上面谈到的原因,要防止官员“空谈”,一方面须理顺权力结构,让官员的权责利统一起来,其中尤其是要将官员的事权和人事权统一起来,让干事的官员也能管人;另一方面则是要实行科学民主决策,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对当今中国来说,要实现科学民主决策,最重要的是要允许和鼓励普通老百姓“空谈”。因为,老百姓的“空谈”也是人民的心声。官员若能时时倾听人民的心声,决策就不可能错。
犀利哥是什么?
显然,“犀利哥”并不犀利。他行走街头,并非都市走秀,只是居无定所;他眼神不屑,并非王子高傲,只是生活无常。因为身为流浪汉,他周边人如常的生活,都与己无关。食不果腹的他,最奢望的是能抽上一支解瘾的香烟。
“犀利哥”也不懂得不混搭。他衣着褴褛,并非刻意装扮,只是穿无可穿;他头发蓬乱,亦非有意造型,只是无处梳洗。因为身为流浪汉,任春夏秋冬四季轮回,都难修边幅。衣不择饰的他,在这个春寒还暖的日子,还无法卸下身上一件御寒的冬衣。
“犀利哥”之所以犀利,是因为“被犀利”。仁者见仁的网民,目光、网络的言辞太锋利了,以至于瞬间俘获并“秒杀”了无数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