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太行八陉
说过了秦岭六道,再来说说太行八陉(音XING,二声,音同行)。
秦岭是中国北方与南方的分界线,太行山则是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线,在远古时期,还没有秦岭与太行山,秦岭一线以南,太行山一线以东,皆为大海。
也就是说,在远古的一些时期,世界各大陆、岛屿之一的华北岛,在一些阶段,只包括山西、陕西,不但以东以南皆为海,并且,以北的内蒙外蒙北亚,以西的甘肃新疆中亚,皆为海。
之后,随着地下运动的变化,大地升起,大海退去,秦岭与太行山渐渐崛起,形成了新的地形地貌。
太行山崛起之后,以东,为华北平原,以前的大海后退,在华北平原留下了一些湖泊与河流;太行山以西,为黄土高原。
在千里太行山的山脉之间,有八条峡谷,史称“太行八陉”。“太行八陉”在古代主要作为军事要道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进行商贸活动或者战争,都必须通过这八条交通要道。明清之后,防御重点北移,“太行八陉”的军事意义才渐渐减弱。
太行山八陉,自南向北,包括: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狐陉,蒲阴陉,军都陉,实际上从河北以西的太行山一直延伸到了北京以北的燕山。
轵,音ZHI,三声,意为车轴。
太行山延袤千里,许多条河流自山西高原的山间发源,向东流去,然后,穿越太行山,流入河北平原,自南而北,主要有:沁河、丹河、漳河、滹沱河、唐河、桑干河等等,河道即峡谷,这些峡谷,形成了八条可以行人走车的通道。
太行八陉的第一陉为轵关陉,起始于今河南黄河以北部分的西部,济源市的轵城,战国时魏国在此建城,是三晋等诸侯国连通都城洛阳的要道。魏国在此修建了轵关。轵关陉沿途皆有关口,最后一关铁岭关,位于今山西侯马市一带,地势险峻,自古为用兵之地。
第二陉为太行陉,起始于今河南黄河以北部分的西部,沁阳市一带,很窄,长四十里,向北延伸,北上太行,进入山西的晋城市一带,有关名曰天井关,地势雄峻,素称天险。
此陉向南,可直抵洛阳的东大门虎牢关,是逐鹿中原的要道之一。
第三陉为白陉,全部在山西境内,长十里,宽两米。此陉南下,可南渡黄河攻开封,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地。
第四陉为滏口陉,位于河北境内,在今河北武安县、磁县一带,是沟通河南黄河以北部分的东部即安阳一带、与河北邯郸以及山西的通道,位置非常重要,在战国时期,“由此陉东出磁、邢,可以援赵、魏。”
第五陉是井陉。有关口,井陉关故址在今河北井陉县的井陉山上。井陉是连通晋冀鲁的军事要道。
当年,项羽推翻秦帝国,建立西楚王国,统领十八路诸侯。以前的秦王国本土,被分为四国,关中东西两国,陕北一国,陕南四川一国。刘邦的汉王国,统治偏僻荒凉的陕南四川,刘邦不服,扯旗造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杀进关中,灭了关中两国和陕北一国,然后,杀出函谷关,与项羽征战。
汉三年,亦即前204年,汉王国与臣属于西楚王国的赵王国开战。战国名将李牧之孙李左车(音JU,一声),辅佐赵王赵歇,封为广武君。汉王刘邦派大将韩信、张耳,率一万汉军新兵,出征赵国。赵军统帅陈余,以李左车为军师,集中二十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关,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
李左车向陈余献计:汉军千里来战,粮草供应肯定紧张,且井陉谷窄沟长,易守难攻,只要严守,就可以万无一失。李左车并自请带兵三万,从间道出其后,断绝汉军粮草,如此则汉军必败。
谁知陈余是一庸才,他自以为兵多,准备以堂堂之阵,出关正面迎战。那韩信自知兵少粮乏,宜速战速决,于是,迅速选二千轻骑,半夜自间道迂回到赵军营寨侧翼,作为伏兵 。次日晨,韩信和张耳率汉军在绵河东岸摆下阵势,准备背水一战。赵军倾巢而出,汉军伏兵乘虚而入,抢占了赵军营寨,夺其粮草辎重,赵军军心大乱。汉军乘势前后夹击,大破赵军。韩信斩陈余,擒赵王,亡赵国。
成语“背水一战”,就来源于井陉之战。
李左车逃走,韩信悬赏千金,捉拿了李左车,以礼相待,李左车归汉,为韩信出谋划策。
李左车是军事奇才,他留下了名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还著有兵书《广武君》,论述用兵谋略。
第六陉是飞狐陉,也称飞狐口,大致位于位于今河北涞源县北和蔚县之南,两崖峭立,蜿蜓百里。“进逼幽、燕,最胜之地也。”北宋时期,宋辽两国在此发生激战。986年,宋太宗赵光义,趁辽国主少国疑,发动雍熙北伐,出四路兵马,北上战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宋军三路出河北,一路出山西,其中,以田重进为定州路都部署,出飞狐口。
都于今北京的萧太后,不慌不忙,御驾亲征,以耶律休哥领兵,击败宋东路军主力曹彬,于是,已经攻入辽国境内的田重进只得退兵。北宋雍熙北伐失败,此后一直采取守势,再也不敢攻辽。
第七陉是蒲阴陉,今河北易县西的紫荆岭上有紫荆关。
第八陉为军都陉,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的军都山。军都山是燕山西脉,东以古北口与燕山相邻,西为居庸关同太行山相对。著名的万里长城在北京的主要部分,都在军都山中。军都山,西起关沟、东到昌平、延庆、怀柔、密云等县境内。
军都陉形势雄伟,悬崖夹峙,是古代自燕入晋、前往内蒙的要道。
太行八陉的解释
太行八陉的解释穿越 太行山脉 的八条通道。《读史方舆纪要·河南一·太行》引 晋 郭缘生 《述征记》:“ 太行 首始 河内 ,北至 幽州 ,凡百岭,连亘十三州之界,有八陉:第一 轵关陉 (在今 河南 济源县 ),第二 太行陉 (在今 河南 沁阳县 ),第三 白陉 (在今 河南 辉县 ),第四 滏口陉 (在今 河北 磁县 ),第五 井陉 (在今 河北 获鹿县 ),第六 飞狐陉 (在今 河北 蔚县 ),第七 蒲阴陉 (在今 河北 易县 ),第八 军都陉 (在今 北京市 昌平县 )。”向为 河北平原 进入 山西 高原 的 交通 要道。 词语分解 太的解释 太 à 过于:太长。 极端 ,最:太甚。太平。 高,大:太空。太学。 很:不太好。 身分最高或辈分更高的:太老伯。太 夫人 (旧时尊称 别人 的母亲)。 部首 :大; 八陉的解释 指 太行山 的八陉。 唐 李吉甫 《元和郡县志·怀州》:“ 太行陉 在县( 河内县 )西北三十里。连山中断曰陉。《述征记》曰:‘ 太行山 首始於 河内 ,自 河内 北至 幽州 ,凡有八陉:第一曰 轵
太行八陉什么意思
”太行八陉“的意思是穿越太行山脉的八条通道。东晋末年郭缘生在《述征记》中载:太行山首始于河内,自河内北至幽州,凡有八陉:第一曰轵关陉,今属河南府济源县,在县理西十一里;第二太行陉,第三白陉,此两陉今在河内。第四滏口陉,对邺西;第五井陉;第六飞狐陉,一名望都关;第七蒲阴陉,此三陉在中山;第八军都陉,在幽州。太行陉,阔三步,长四十里。”陉“的意思:1、山脉中断的地方。2、灶的边缘:灶陉(灶边承器之物)。太行八陉是哪八陉:1、轵关陉。轵关陉的起始在济源县西十一华里处,关当孔道,因曰轵关。纵横家苏秦论天下形势时,曾有“秦下轵道则南阳动”的说法,语中的轵道就是轵关陉。2、太行陉。太行陉又称太行道,南起河南焦作沁阳,北接山西晋城市泽州县,是著名的“兵要首地”、“商旅通衢”。3、白陉。白陉即孟门陉,在山西省陵川县东约三十公里处,是太行八陉中目前保存距离最长、最完整的茶马古道。4、滏口陉。滏口陉在今河北省武安县之南和磁县之间的滏山。是沟通豫北安阳和河北邯郸与晋的孔道,自古便为重要隘口,直探华北大地。古人云:“由此陉东出磁、邢,可以援赵、魏。”5、井陉。井陉在今河北省井陉县的井陉山上。那里的地势“四面高平,中下如井”,所以被称为井陉。井陉道连接着山西高原和华北平原,有着十分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6、飞狐陉。飞狐陉,也称飞狐口。该陉位于今河北省涞源县北和蔚县之南,是华北平原与山西高原、蒙古大草原间的要隘,还是关内通往关外的重要孔道。7、蒲阴陉。蒲阴陉,在今河北省易县西紫荆岭上,山岭有紫荆关。这条通道在古时就是一条现成的进军路线,北方高原的骑兵,南下大同,经此可直逼河北内地。8、军都陉。军都陉,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之居庸山,是太行八陉中最短的。其此陉是古代出燕入晋北去内蒙塞外的咽喉之路,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见证了许多王朝的兴衰。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太行八陉
文化山西:黄河三大古渡、长城六口、太行八陉各是什么?
黄河三大古渡 在黄河北岸的山西省境内,从上流到下流,相继有风陵渡、大禹渡和茅津渡三大著名渡口。自古到今,为晋陕豫的交通要冲和军事重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风陵渡】 风陵渡位于今山西省芮城县西南端,处于黄河从北到南,继而从西折东的转折处。自古以来就是河东、河南、关中咽喉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千百年来,风陵渡作为黄河的要津,不知有多少人是通过这里,走入秦晋。金人赵子贞《题风陵渡》就有一句:“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 【大禹渡】 大禹渡在今山西省芮城县东南端。相传大禹治水时,休息于柏树之下俯察河势,并乘船东下,凿开三门,导河入海。后人将此树称为神柏,并建庙以祀,其地则称“大禹渡”。大禹渡位于秦晋豫三省交界处,系山西南大门, 历史 上是经济文化发达之地,水陆交通要冲,是历代驿道和盐运的必经要道。 【茅津渡】 茅津渡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城南。 历史 上曾名陕津渡、茅城渡、会兴渡,因古代茅族居此而得名,茅津渡地形险要, 历史 悠久,是沟通晋豫两省的交通要津,也是万里黄河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渡口,与风陵渡、大禹渡并称为黄河三大古渡,有“铁码头”之称。 长城六口 自古以来山西就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融与冲突的前沿,从战国到明、清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在山西境内留下的历代长城约有3500公里,分布在全省9个市40余个县。其中,分布于长城上的六个关口历代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平型关】 平型关位于大同市灵丘县同忻州市繁峙县交界的平型岭上,形势险要,为河北平原北部与山西相通的最便捷孔道。 历史 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明时为内长城重要关口。 【偏头关】 位于偏关县黄河边。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三关”,因其地势东仰西伏而得名。偏头关 历史 悠久,地处黄河入晋南流之转弯处,为历代兵家争夺重地。 【雁门关】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 【宁武关】 宁武关,是万里长城上的重要关隘,地势险要。屯兵于此,北可挡朔州、大同之锐,南可护忻州、太原之安,两侧可策应雁门关、偏头关之急。 【娘子关】 娘子关为中国万里长城著名关隘,位于山西阳泉市平定县东北的绵山山麓。娘子关原名“苇泽关”,因唐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于此,平阳公主的部队当时人称“娘子军”,故得今名。 【杀虎口关】 杀虎口关,位于山西与内蒙的交界处,是从内蒙古草原南下山西中部盆地,或转下太行山所必经的地段,明时称杀胡口。明朝时蒙古贵族南侵长城,多次以此口为突破点。 太行八陉 太行山,延袤千里,百岭互连,千峰耸立,万壑沟深。数千年来,巍峨的太行山一直阻断着晋冀豫三省间的交通往来,然而在古代却有这么八条通道,成为穿越太行山沟通晋冀豫三省的咽喉要道。 【轵关陉】 轵关陉的起始在济源县西十一华里处,关当孔道,因曰轵关。纵横家苏秦论天下形势时,曾有“秦下轵道则南阳动”的说法,语中的轵道就是轵关陉。 【太行陉】 太行陉又称太行道,南起河南焦作沁阳,北接山西晋城市泽州县,是著名的“兵要首地”、“商旅通衢”。 【白陉】 白陉即孟门陉,在山西省陵川县东约三十公里处,是太行八陉中目前保存距离最长、最完整的茶马古道。 【滏口陉】 滏口陉在今河北省武安县之南和磁县之间的滏山。是沟通豫北安阳和河北邯郸与晋的孔道,自古便为重要隘口,直探华北大地。古人云:“由此陉东出磁、邢,可以援赵、魏。” 【井陉】 井陉在今河北省井陉县的井陉山上。那里的地势“四面高平,中下如井”,所以被称为井陉。井陉道连接着山西高原和华北平原,有着十分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飞狐陉】 飞狐陉,也称飞狐口。该陉位于今河北省涞源县北和蔚县之南,是华北平原与山西高原、蒙古大草原间的要隘,还是关内通往关外的重要孔道。 【蒲阴陉】 蒲阴陉,在今河北省易县西紫荆岭上,山岭有紫荆关。这条通道在古时就是一条现成的进军路线,北方高原的骑兵,南下大同,经此可直逼河北内地。 【军都陉】 军都陉,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之居庸山,是太行八陉中最短的。其此陉是古代出燕入晋北去内蒙塞外的咽喉之路,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见证了许多王朝的兴衰。
太行八陉怎么读
太行八陉读tài háng bā xíng。陉,音xíng,即山脉中断的地方。太行山中多东西向横谷(陉),著名的有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等,古称太行八陉,即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太行山延袤千里,百岭互连,千峰耸立,万壑沟深。山西的许多条河流切穿太行山。自南而北有:沁河、丹河、漳河、滹沱河、唐河、桑干河等等,于是形成几条穿越太行山的峡谷。东晋末年郭缘生在《述征记》中载:太行山首始于河内,自河内北至幽州,凡有八陉:第一曰轵关陉,今属河南府济源县,在县理西十一里;第二太行陉,第三白陉,此两陉今在河内;第四滏口陉,对邺西;第五井陉;第六飞狐陉,一名望都关;第七蒲阴陉,此三陉在中山;第八军都陉,在幽州。太行陉,阔三步,长四十里。现状:东汉末年,曹操讨伐袁绍余部,行进白陉入上党(今晋东南),路经羊肠坂道,写下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的《苦寒行》,诗中写道“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古道之艰险难行,可见一斑。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诗中写道:“太行之路能摧车。”明王世贞《适晋记行》中说:“车行太行道,如浮沧海、帆长江,身居危险之境。”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今的“太行八陉”已被公路、铁路变成了通途,昔日的军事关隘已成为经济建设的大动脉。
太行八陉的各陉简介
第一陉为轵关陉。主要为春秋战国时期,三晋等诸侯国连通都城洛阳的要道。轵,战国时魏城,故址在今河南省济源市东的轵城镇。轵关陉的起始在济源县西十一华里处,关当孔道,因曰轵关。轵关陉的最后一关为现侯马市南的铁铃关,形势险峻,自古为用兵之地。第二陉是太行陉。在今河南省沁阳市西北三十五华里处,陉阔三步,长四十华里。沿陉北上太行,在山西省晋城之南的太行山上,有关名曰“太行关”。又称天井关,雄定关。形势雄峻,素称天险。由此陉南下可直抵虎牢关,是逐鹿中原的要陉之一。第三陉是白陉。在山西省陵川县东约三十公里处。是太行八陉中目前保存距离最长、最完整的茶马古道。如今栈道上还留存着多处马蹄印,古道总长五公里,宽2米,由七十二拐和古栈道两部分组成。据此陉可南渡黄河攻开封,东可向大名进击,北可窥安阳、邯郸,是个可攻可退可守的军事要地。 第四陉为滏口陉。在今河北省武安县之南和磁县之间的滏山。是沟通豫北安阳和河北邯郸与晋的孔道。古人云:“由此陉东出磁、邢,可以援赵、魏。”第五陉是井陉。井陉为古关名,又称土门关。故址在今河北省井陉县的井陉山上。井陉是连通晋冀鲁的要冲,其军事地位十分重要。第六陉是飞狐陉,也称飞狐口。该陉位于今河北省涞源县北和蔚县之南。两崖峭立,一线微通,蜿蜓百余华里。古人云:踞飞狐,扼吭拊背,进逼幽、燕,最胜之地也。第七陉是蒲阴陉。在今河北省易县西紫荆岭上。山岭有紫荆关,也称子庄关。宋时称为金陂关,元、明以来始称紫荆关。其地峰峦峭峙,仄陉内通,是达山西大同的军事要隘。第八陉即为军都陉。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之居庸山。古名军都山,军都陉有关曰居庸关,因其在居庸山中而得名。又称军都关。北齐称纳款关,唐曰蓟门关。其地层峦叠嶂,形势雄伟,悬崖夹峙,巨涧中流,奇险天开,古称要隘。此陉是古代出燕入晋北去内蒙塞外的咽喉之路。
太行八陉的介绍
陉,音xíng,即山脉中断的地方。太行山中多东西向横谷(陉),著名的有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等,古称太行八陉,即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太行山延袤千里,百岭互连,千峰耸立,万壑沟深。山西的许多条河流切穿太行山。自南而北有:沁河、丹河、漳河、滹沱河、唐河、桑干河等等,于是形成几条穿越太行山的峡谷。晋郭缘生《述记征》载:太行山首始于河内,自河内北至幽州,凡百岭,连亘十二州之界。有八陉:第一曰轵关陉,今属河南府济源县,在县西十一里;第二太行陉,第三白陉,此两陉今在河内;第四滏口陉,对邺西;第五井陉;第六飞狐陉,一名望都关;第七蒲阴陉,此三陉在中山;第八军都陉,在幽州。
白陉古道的介绍
白陉古道指的是从晋城陵川县磢底到河南辉县十里河这一段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古道,全程百余公里。白陉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存在,迄今已有2550年的历史。白陉即孟门陉,是太行八径(其他七径分别是轵关陉、太行陉、滏口陉、井陉、飞狐陉、蒲阴陉、军都陉。)中的第三径。其北连接晋城陵川县、其南连接河南辉县。白陉因傍古老的白鹿山通过而曰白陉。白陉之南有雄关曰孟门关,屹然立于晋豫边界,至今山名仍曰“关山”。此陉可南渡黄河,攻汴、郑,东向山东菏泽、大名府,北窥安阳、邯郸,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