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班彪传》译文赏析
班彪传 【题解】 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出生于官宦世家,从小开始便好古敏求,与其兄班嗣游学不辍,才名渐渐显露。西汉末年,为避战乱至天水,依附于隗嚣,欲劝说隗嚣归依汉室,结果未能如愿。后至河西,为大将军窦融从事,劝窦融支持光武帝。东汉初,举茂才,任徐县令,因病免官。班彪非常博学,专力从事于史学着述。写成《后传》60余篇,斟酌前史,纠正得失,为后世所重。其子班固修成《汉书》,史料多依班彪,实际上是他修史工作的继续,其女班昭等又补充班固所未及完成者。 【原文】 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祖况,成帝时为越骑校尉。父稚,哀帝时为广平太守。彪性沈重好古[1]。年二十余,更始败,三辅大乱。时隗嚣拥众天水,彪乃避难从之。嚣问彪曰:“往者周亡,战国并争,天下分裂,数世然后定。意者从(纵)横之事复起于今乎?将承运迭兴,在于一人也?愿生试论之。” 对曰:“周之废兴,与汉殊异。昔周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故其末流有从(纵)横之事,势数然也。汉承秦制,改立郡县,主有专已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至于成帝,假借外家[2],哀、平短祚,国嗣三绝,故王氏擅朝,因窃号位。危自上起,伤不及下,是以即真[3]之后,天下莫不引颈而叹。十余年间,中外搔扰,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刘氏,不谋同辞。方今雄桀(杰)带州域者,皆无七国世业之资,而百姓讴吟,思仰汉德,已可知矣。”嚣曰:“生言周、汉之势可也;至于但见愚人习识刘氏姓号之故,而谓汉家复兴,疏矣。昔秦失其鹿,刘季逐而羁之,时人复知汉乎?” 【注释】 [1]沈重:沉着稳重。好古:喜好古文典籍。 [2]外家:外戚之家。 [3]即真:登上帝位。真:所谓真命天子。 【译文】 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祖父班况,在成帝之时做过越骑校尉。父亲班稚,在哀帝之时做过广平太守。班彪性格沉稳,酷爱古代文学。年轻时,正值更始皇帝败逃,京城附近大乱。当时,隗嚣带领众人在天水起事,班彪便跟着他。隗嚣曾经问班彪:“从前周朝灭亡,战国纷争,天下四分五裂,经过好几代才得安定。是合纵连横的事又将出现在今天呢,还是承受天命,在某一个人身上呢?不知先生怎么看?” 班彪回答说:“周朝的兴与衰,与汉朝不一样。从前周朝分爵为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掌握自己的领地各自为政,正像一棵大树,本根很弱小,枝叶很茂盛,所以到了后来,出现合纵连横的事,是形势促使它那样。汉朝继承秦朝的制度,改封建为郡县制,国君有专制的权威,臣下无百年的权柄。到了成帝之时,假借外戚的势力,哀帝、平帝在位时间很短,三帝无子,所以王莽篡位,窃取国位年号。危险来自上边,伤害不及下面,因此,王莽真正篡位之后,天下人没有不伸着脖子在叹息。十多年间,中外发生不少骚扰,远近都有,各自打着刘氏的旗号号召响应,众口一词,不谋而和。现在的英雄豪杰统治各州县的,都没有像七国传统那样的资本,可百姓却异口同声,想念汉朝的恩德,发展趋势已经可想而知了。”隗嚣道:“先生对周朝与汉朝的形势分析得有理;至于只看到愚蠢的百姓习惯刘氏称号的缘故,而说汉家一定复兴,这就不见得了。从前秦朝失去天下,好比一只鹿逃走了,刘邦追鹿到了手,当时的人又有谁知道会有汉朝呢?” 【原文】 彪既疾嚣言,又伤时方艰,乃着《王命论》,以为汉德承尧,有灵命之符,王者兴祚,非诈力所致,欲以感之,而嚣终不寤,遂避地河西[4]。河西大将军窦融以为从事,深敬待之,接以师友之道。彪乃为融画策事汉,总西河以拒隗嚣。及融征还京师,光武帝问曰:“所上章奏,谁与参之?”融对曰:“皆从事班彪所为。”帝雅闻彪才,因召入见,举司隶茂才,拜徐令,以病免。后数应三公之命,辄去。 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武帝时,司马迁着《史记》,自太初以后,阙而不录,后好事者颇或缀集时事,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其书。彪乃继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因斟酌前史而讥正得失。其略论曰: “唐、虞三代,《诗》《书》所及,世有史官,以司典籍,暨于诸侯,国自有史,故《孟子》曰:“楚之《梼杌》[5],晋之《乘》,鲁之《春秋》,其事一也。”定、哀[6]之间,鲁君子左丘明论集其文,作《左氏传》三十篇,又撰异同,号曰《国语》,二十一篇,由是《乘》《梼杌》之事遂闇[7],而《左氏》《国语》独章。又有记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号曰《世本》,一十五篇。春秋之后,七国并争,秦并诸侯,则有《战国策》三十三篇。 【注释】 [4]河西:泛指黄河以西之地,此处指今甘肃、青海黄河以西地区。 [5]《梼杌(táo wù)》:春秋时楚国的史书,今佚。 [6]定:鲁定公。哀:鲁哀公。 [7]闇(àn):同“暗”,遗失。 【译文】 班彪一方面痛恨隗嚣的狂言,一方面又感叹时局艰难,于是着一篇《王命论》,认为汉德是继承唐尧,有灵验的王符作证,王者登上宝座,不是凭欺诈能成功,想用这来感动隗嚣,可是隗嚣始终不觉悟,于是避走河西。河西大将军窦融用他做从事,十分恭敬地待他,用师友之道接待。班彪就替窦融出谋划策,敬事汉朝,总领西河一带来抗拒隗嚣。后来窦融奉诏回京师,光武帝问道:“你所上的奏章,是谁和你参谋?”窦融答道:“都是我的从事班彪做的。”皇帝向来听说班彪才华出众,便召见。举他作司隶茂才,叫他作徐州令,因病没有就位。后来几次应三公的命令,就去了。 班彪才高八斗,于是专心在史籍方面下功夫。武帝时,司马迁着了《史记》,从太初年间以后,缺了没写,后来有些好事者把当时的事迹连缀起来,但是文笔鄙俗,不配为《史记》的后续之作。班彪于是继续采集前朝历史遗事,还从旁贯穿一些异闻,写下后传数十篇,参照前面的历史而评论得失。其略论写道: “唐虞三代,据《诗经》《书经》的记载,每代均有史官,管理经典着作,到了诸侯各国,每国均有历史,所以《孟子》上说‘楚国的历史叫《梼杌》,晋国的历史叫《乘》,鲁国的历史叫《春秋》,他们记载历史都是一回事’。鲁定公、哀公的年代,鲁国君子左丘明收集当时的历史,作《左氏传》三十篇,又根据各种不同的材料,写成《国语》二十一篇,从此《乘》和《梼杌》的事就不行于时,而《左氏》、《国语》就得到人们的重视传习。又有记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代帝王公侯卿大夫事迹的书,叫做《世本》,共一十五篇。春秋之后,七国纷争,秦国吞并诸侯,就有《战国策》三十三篇问世。 【原文】 “汉兴定天下,太中大夫陆贾记录时功,作《楚汉春秋》九篇。孝武之世,太史令司马迁采《左氏》《国语》,删《世本》《战国策》,据楚、汉列国时事,上自黄帝,下讫获麟,作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百三十篇,而十篇缺焉。迁之所记,从汉元至武以绝,则其功也。至于采经摭传,分散百家之事,甚多疏略,不如其本,务欲以多闻广载为功,论议浅而不笃。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此其大敝伤道,所以遇极刑[8]之咎也。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诚令迁依《五经》之法言,同圣人之是非,意亦庶几矣。 “夫百家之书,犹可法也。若《左氏》《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书》,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由观前,圣人之耳目也。司马迁序帝王则曰本纪,公侯传国则曰世家,卿士特起则曰列传。又进项羽、陈涉而黜淮南、衡山,细意委曲,条例不经[9]。若迁之着作,采获古今,贯穿经传,至广博也。一人之精,文重思烦,故其书刊落不尽,尚有盈辞,多不齐一。若序司马相如,举郡县,着其字,至萧、曹、陈平之属,及董仲舒并时之人,不记其字,或县而不郡者,盖不暇也。今此后篇,慎核其事,整齐其文,不为世家,惟纪、传而已。传曰:‘杀史见极[10],平易正直。《春秋》之义也。’” 【注释】 [8]遭极刑:指司马迁遭宫刑。 [9]条例不经:分门别类不符合正道。不经:谓离经叛道。 [10]杀史见极:杀,杀青,谓撰写。极:标准。意思是指人们写历史是为了确定正确的标准。 【译文】 汉朝兴起,平定天下,太中大夫陆贾记录当时情况,作《楚汉春秋》九篇。孝武皇帝的年代,太史令司马迁采集《左氏》《国语》,删削《世本》《战国策》,根据楚、汉列国时事,上自黄帝起,下至太始二年为止,作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共一百三十篇,而有十篇缺了,司马迁所记,从汉朝开国至武帝时绝笔,这是它的功绩。至于采取经传,搜罗分散于百家的材料,很多粗疏简略之处,不如原来的真实详细,它是以多闻广载见长,论议肤浅而不厚实。他论学术就推崇黄帝、老子而轻视《五经》;写货殖传,就轻仁义而以贫穷为耻;写游侠之士,就轻视那些节烈的人而推崇世俗建功之士。这就是大毛病,有伤正道,所以遭到腐刑的缘故。但是他善于叙述事理,文笔畅达而不华丽,质朴而不粗野,文质相称,不愧为良史之才。如果让他遵照《五经》的礼法之言,符合圣人的是非标准,那就差不多了。 “那些百家的历史书籍,都有可取之处。如《左氏》《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书》,读了之后,今天的人能够知道古代历史,后世的人可以知道前代的事,实在是圣人的耳目呀。司马迁替帝王作传就称为本纪,写公侯传国就称为世家,写卿士特起就称为列传。他把项羽、陈涉列入本纪和世家,而淮南王、衡山王降为列传,写得细致委婉,很有条理。司马迁的着作,采自古今的逸闻,贯穿经传的史料,实在广博得很。凭一个人的精力,内容复杂而繁重,所以他的收删削繁芜之处还不太够,有些多余的语言,不够整齐划一。例如写司马相如,举出郡县,写出他的表字,至于写到萧何、曹参、陈平等人,以及董仲舒同时的人,就不记载他们的表字,有些只写了县而不写郡,可能是没有顾及吧。今后写历史,必须严格核对事实,修饰文字,统一体例,写世家,只要纪、传就够了。古书上说:‘写历史是为了确立正确的标准,平易正直,是《春秋》的本义。’” 【原文】 彪复辟司徒玉况府。时,东宫初建,诸王国并开,而官属未备,师保多阙。彪上言曰:“孔子称:‘性相近,习相远也。’贾谊以为:‘习为善人居,不能无为善,犹生长于齐,不能无齐言也。习与恶人居,不能无为恶,犹生长于楚,不能无楚言也。’是以圣人审所与居,而戒慎所习。昔成王之为孺子,出则周公,邵(召)公、太史佚,入则大颠、闳夭、南宫括、散宜生,左右前后,礼无违者,故成王一日即位,天下旷然太平。是以《春秋》‘爱子教以义方,不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诗》云:‘诒厥孙谋,以宴翼子[11]。’言武王之谋遗子孙也。 “汉兴,太宗使晁错导太子以法术,贾谊教梁王以《诗》《书》。及至中宗,亦令刘向、王褒、萧望之、周堪之徒,以文章儒学保训东宫以下,莫不崇简其人,就成德器。今皇太子诸王,虽结发学问,修习礼乐,而傅相未值贤才,官属多阙旧典。宜博选名儒有威重明通政事者,以为太子太傅,东宫及诸王国,备置官属。又旧制,太子食汤沐十县,设周卫交戟[12],五日一朝,因坐东箱,省视膳食,其非朝日,使仆、中允旦旦请问而已,明不媟黩[13],广其敬也。” 书奏,帝纳之。后察司徒廉为望都长,吏民爱之。建武三十年,年五十二,卒官。所着赋、论、书、记、奏事合九篇。二子:固、超。超别有传。 【注释】 [11]诒厥孙谋,以宴翼子:留下好的治国策略,足以庇荫子孙。诒:遗留,赠送。厥:助词。宴翼:庇护。宴:同“燕”。 [12]交戟:武装警卫。 [13]媟黩(xièdú):亦作“媟渎”,亵狎,轻慢。 【译文】 班彪又调升到司徒玉况府。当时太子的东宫刚建立,诸王国同时开辟,而官吏没有配齐,师父和保卫人员都不齐备。班彪又上言道:“孔子说:‘人们的天性是差不多的,而习俗的影响就差得很远。’贾谊认为:‘经常与善人打交道,不能不做好事,犹如生长在齐国,不能不说齐国话。经常与恶人接触,不能不做坏事,犹如生长在楚国,不能不说楚国话。’因此圣人严格选择邻居,特别注意环境的影响。从前周成王做孺子时出外就由周公、召公、太史佚等人辅佐他;在朝内就大颠、闳夭、南宫适、散宜生等人辅佐,他的左右前后,没有违背礼节的人,所以成王一登上王位,天下空前的太平。因此《春秋》提出:‘爱儿子应该教育他走正路,不走邪门歪道。骄傲奢侈,淫逸懒惰,是邪门歪道的根源。’《诗经》上说:“留下好的治国策略,足以庇荫子孙。”就是指周武王留给成王的宝贵遗产。 “汉朝兴起后,太宗派晁错用法术教育太子,贾谊用《诗经》《书经》教育梁王,到了中宗,也使刘向、王褒、萧望之、周堪等人用文章儒学教育东宫以下的人员,都郑重选择合适的人,养成他们的品德和才具。现在皇太子和诸王子,虽然年轻时就在学习,修习了礼乐,但是做太傅的尚未遇到贤才,官属很少熟悉旧典。应该广泛挑选有威望、懂政事的名儒,用他们做太子太傅,东宫和诸王国,官属应该配齐。按旧规定,太子有十县作汤沐邑,设保卫人员,五天一朝见,坐在车厢,检查膳食,不是朝见的日子,使仆、中允每天问安罢了,表明举动不随便,处处讲究恭敬。” 书奏上后,皇帝采纳了。后来选司徒廉作望都长,得到官吏百姓的爱戴。建武三十年(55),班彪年五十二,死在官位上。他所着的赋、论、书、记、奏事共九篇。有两个儿子:班固、班超。班超另有传记述他的事迹。
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主要兵种,以及欧洲古代兵种。
中国古代陆军:步兵,骑兵(秦汉盛行),战车兵(战国盛行),弓(弩)兵
这里解释一下:步兵种类很多,但主要还是朴刀兵和长枪兵两种,但象西南民族步兵多持斧头,西北多为链锤.颇有民族风味.骑兵常见的就是铁骑和轻骑了,铁骑多用于战争,机动力强,防御效果好,但耗资过大,轻骑则多用于巡视,不少战争也常常利用,南方在战国骑兵很少,而赵国燕国却常常出现,骑兵多用长枪,而匈奴,鲜卑的少数民族的骑兵多持弯刀.西南少数民族有象兵.战车兵在战国一直盛行与东方大国,秦汉时便消失了.弓弩兵战斗性能高,攻击范围大,弩兵多用于野战,由于是直射,命中和攻击都优于弓兵,所以对骑兵等效果好.而弓兵属于斜射,速度比弩兵快,所以多用于攻城或守城.
水军没什么好说的
欧洲;欧洲主要分长枪兵,大弓兵,石弩兵,骑兵四类
解析.欧洲步兵一直使用长枪兵,朴刀兵很少出现(当然,东欧和北欧人还是青睐于朴刀).大弓兵是英国人的发明,在百年大战中打出风头,这种武器攻击力虽不高,但速度却高的惊人,据说,熟练的弓箭兵一分种能发30-40发!石弩兵是法国人的发明,它攻击力虽高,但是用麻烦,导致在百年大战中被淘汰.骑兵基本和中国古代一样.
文言文阅读《后汉书.班彪传》
1. 急求各路大神后汉书班彪列传的白话文翻译 ◆班彪传,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 祖父班况,成帝时做过越骑校尉。父亲班稚,哀帝时做过广平太守。 班彪性格沉重,喜好古代文化。二十多岁时,正值更始败逃,京城附近大乱。 当时,隗嚣带领众人在天水起事,班彪跟着他避难。有一次,隗嚣问班彪道:“从前周朝灭亡,战国纷争,天下四分五裂,经过好几代才得安定。 是合纵连横的事又将出现在今天呢,还是承受天命,在某一个人身上呢?望先生谈谈看法。”班彪答道:“周朝的废兴,与汉朝不同。 从前周朝分爵为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掌握自己的领地各自为政,正像一棵大树,本根很弱小,枝叶很茂盛,所以到了后来,出现合纵连横的事,是形势促使它那样。汉朝继承秦朝的制度,改封建为郡县制,国君有专制的权威,臣下无百年的大柄。 到了成帝,假借外戚的势力,哀帝、平帝在位时间很短,三帝无子,所以王莽篡位,窃取国位年号。危险来自上边,伤害不及下面,因此,王莽真正篡位之后,天下人没有不伸着脖子在叹息。 十多年间,中外发生搔扰,远近都在行动,各自打着刘氏的旗号,会合响应,众口一词,不谋而同。现在英雄豪杰统治各州县的,都没有像七国传统的资本,可百姓却异口同声,想念汉朝的恩德,发展趋势已经可想而知了。” 隗嚣道“:先生分析周朝与汉朝的形势是对的;至于只看到愚蠢的百姓习惯刘氏姓号的缘故,而说汉家一定复兴,这就不见得了。 从前秦朝失去天下,好比一只鹿逃走了,刘邦追鹿到了手,当时人又谁知有什么汉朝么?”班彪一方面痛恨隗嚣的狂言,一方面又感叹时局艰难,于是著一篇《王命论》,认为汉德是继承唐尧,有灵验的王符作证,王者登上宝座,不是凭欺诈能成功,想用这来感动隗嚣,可是隗嚣始终不觉悟,于是避走河西。 河西大将军窦融用他作从事,十分恭敬地待他,用师友之道接待。班彪就替窦融出谋划策,敬事汉朝,总领西河一带来抗拒隗嚣。 后来窦融奉诏回京师,光武帝问道:“你所上的奏章,是谁和你参谋?”窦融答道“:都是我的从事班彪做的。”皇帝一向听到班彪很有才干,于是召见班彪,举他作司隶茂才,叫他作徐州令,因病没有就位。 后来几次应三公的命令,就去了。 班彪既有高才又好写作,于是专心在史籍方面下功夫。 武帝时,司马迁著了《史记》,从太初年间以后,缺了没写,后来有些好事者把当时的事迹连缀起来,但是文笔鄙俗,不配为《史记》的后续之作。班彪于是继续采集前朝历史遗事,还从旁贯穿一些异闻,写下后传数十篇,参照前面的历史而评论得失。 其略论写道:“唐虞三代,据《诗经》、《书经》的记载,每代均有史官,管理经典著作,到了诸侯各国,每国均有历史,所以《孟子》上说‘楚国的历史叫《木寿杌》,晋国的历史叫“乘”,鲁国的历史叫《春秋》,他们记载历史都是一回事’。鲁定公、哀公的年代,鲁国君子左丘明收集当时的历史,作《左氏传》三十篇,又根据各种不同的材料,写成《国语》二十一篇,从此《乘》和《木寿杌》的事就不行于时,而《左氏》、《国语》就得到人们的重视传习。 又有记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代帝王公侯卿大夫事迹的书,叫做《世本》,共一十五篇。 春秋之后,七国纷争,秦国吞并诸侯,就有《战国策》三十三篇问世。 汉朝兴起,平定天下,太中大夫陆贾记录当时情况,作《楚汉春秋》九篇。孝武皇帝的年代,太史令司马迁采集《左氏》、《国语》,删削《世本》、《战国策》,根据楚、汉列国时事,上自黄帝起,下至太始二年获应..为止,作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共一百三十篇,而有十篇缺了,司马迁所记,从汉朝开国至武帝时绝笔,这是它的功绩。 至于采取经传,搜罗分散于百家的材料,很多粗疏简略之处,不如原来的真实详细,它是以多闻广载见长,论议肤浅而不厚实。他论学术就推崇黄帝、老子而轻视《五经》;写货殖传,就轻仁义而以贫穷为耻;写游侠之士,就轻视那些节烈的人而推崇世俗建功之士。 这就是大毛病,有伤正道,所以遭到腐刑的缘故。但是他善于叙述事理,文笔畅达而不华丽,质朴而不粗野,文质相称,不愧为良史之才。 如果让他遵照《五经》的礼法之言,符合圣人的是非标准,那就差不多了。“那些百家的历史书籍,都有可取之处。 如《左氏》、《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书》,读了之后,今天的人能够知道古代历史,后世的人可以知道前代的事,实在是圣人的耳目呀。司马迁替帝王作传就称为本纪,写公侯传国就称为世家,写卿士特起就称为列传。 他把项羽、陈涉列入本纪和世家,而淮南王、衡山王降为列传,写得细致委婉,很有条理。司马迁的著作,采自古今的轶闻,贯穿经传的史料,实在广博得很。 凭一个人的精力,内容复杂而繁重,所以他的收删削繁芜之处还不太够,有些多余的语言,不够整齐划一。例如写司马相如,举出郡县,写出他的表字,至于写到萧何、曹参、陈平等人,以及董仲舒同时的人,就不记载他们的表字,有些只写了县而不写郡,可能是没有顾及到吧。 今后写历史,必须严格核对事实,修饰文字,统一体例,写世家,只要纪、传就够了。古书上说:。 2. 《后汉书·王充传》文言文 译文 原文: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徒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仕郡为功曹,以数谏争不合去。 充好论说,始若诡异,终有理实。以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闭门潜思,绝庆吊之礼,户牖墙壁各置刀笔。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释物类同异,正时俗嫌疑。 刺史董勤辟为从事,转治中,自免还家。友人同郡谢夷吾上书荐充才学,肃宗特诏公车征,病不行。年渐七十,志力衰耗,乃造《养性书》十六篇,裁节嗜欲,颐神自守。永元中,病卒于家。 译文: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是从魏郡元城迁徙来的。王充少时丧父,乡里都称赞他的孝顺。后来到京师,在太学学习,拜扶风班彪为师。他喜好博览群书而不拘守章句。家贫没书,常到洛阳市集中走动,阅读那裹卖的书,看一遍便能背下来,于是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回到乡里,隐居教书。在郡中任功曹,因多次谏静不合而辞职。 王充爱好议论辩说,开始好像是诡辩,最终却是有理有据。他认为世俗儒生拘泥文字,常常失去真正的含意,于是便闭门思索,回绝庆贺吊唁之类的礼节往来,门上窗上墙壁上都放置刻刀刻笔。着《论衡》八十五篇,二十多万字,说明事物类别的异同,纠正当时世俗的疑问。 刺史董勤征召王充为从事,转为治中,他自我免职回家。同郡友人谢夷吾上书引荐王充才学很高,肃宗特韶令公车征召他,但因病没去。年近七十岁时,神志精力衰弱耗尽,于是着《养性书》十六篇,节制嗜好欲念,安神自守。永元中,病逝于家中。 3. 文言文阅读《后汉书,张奂传》 张奂,字然明,是敦煌渊泉人,父亲张惇,任汉阳郡太守。张奂年轻时到三辅地区游学,拜太尉朱宠为师,后来被征召到大将军梁冀幕府任职,因病辞职。又被推举为贤良,回答策问获得第一名,被提拔担任议郎之职。 永寿元年,张奂被调任安定属国都尉。刚刚到职,南匈奴左奥建台、且渠伯德等率七千余人起兵进攻美稷,东羌也出兵响应。但张奂营垒中只有二百人左右,张奂听到消息就马上带领军队出击,军吏认为自己军队的力量抵挡不了对方,争相磕头阻止他。张奂不听从,便率兵前进驻扎到长城。这时他召集兵士,并派遣将领王卫前去招降东羌。于是占据龟兹,使南匈奴不能与东羌勾结,各路豪强相继和张奂示好亲近,同汉军共同攻打南匈奴叛军,连续作战不断取得胜利。且渠伯德十分害怕,便率众向张奂投降,这样郡内才得以安宁。东羌首领感激张奂的恩德,献上二十匹马,先零羌首领也送来八件金耳环,张奂都接受了,然后便命主簿召集羌族各部前来,他举起酒杯将酒倒在地上说:“即使马像羊一样多,我也不会把它收入马厩;即使金器像谷粒一样多,我也不会把它收入怀中。”把金、马全都还给他们。羌人生性贪婪而看重官吏的清廉,张奂端正自身,廉洁品行,恩威和教化得以广泛推行。 朝廷调张奂担任使匈奴中郎将。休屠各与乌桓一起反叛,汉军非常惊恐,都想逃跑。张奂安坐帐中,若无其事地与弟子讲诵学问,军士们渐渐安定下来。于是他私下里诱降乌桓,使他暗中和自己通好,然后让乌桓斩杀了休屠各这个部落的首领,袭击并打败了他们的军队。延熹二年,梁冀被杀,张奂因为是梁府故吏被免官禁锢。在家四年后,又被任命为武威郡太守。张奂平均分配赋税和徭役,集合并安抚散乱的败兵,经常是各郡最好的,河西因此得以保全。那地方的风俗有很多妖邪的禁忌,凡是二月份、五月份生下的孩子以及与父母同月份出生的孩子,全都杀死。张奂拿仁义的道理教导他们,严格赏罚制度,风俗就得到了改变,百姓为他建立了生祠。九年春,又调任大司农。鲜卑人听说张奂调离,便攻掠沿边九郡,杀害抢劫百姓,沿边深受其害。朝廷很担心这件事,又任命张奂担任护匈奴中郎将,赏赐很丰厚。匈奴和乌桓听说张奂到来,就相继投降,总共二十万人。张奂只杀了其中的罪魁祸首,将其余的人都安抚收容了。唯独鲜卑率众退走出塞。 张奂年轻时立下志向,曾对朋友说:“大丈夫活在世上,一定要为国家在边境立功。”到后来成为将帅,果然有功勋。董卓仰慕他,让自己的哥哥赠给张奂一百匹缣。张奂厌恶董卓的为人,拒绝而不接受。光和四年去世,终年七十八岁。 4. 文言文《班昭续史》翻译 一、文言文《班昭续史》翻译 扶风郡曹世叔,他的妻子是同郡(扶风郡)班彪的女儿,叫做班昭,字惠班.学识渊博文采很高.曹世叔去世的早,班昭守节讲究礼节法度.她的哥哥班固写作《汉书》,其中有八卷表记和《天文志》没有写完就去世了.汉和帝下诏命令班昭在东观藏书阁继承班固遗志完成《汉书》.和帝多次下诏让班昭进宫,并命令皇后和贵人们以老师之礼对待她,班昭因此号称“大家(gu)”.每当各地或外国有贡献来的奇异的东西,就下令让班昭写诗赋颂扬.当时《汉书》刚一发行,大多数人都不能理解,同郡(扶风郡)的马融趴跪在楼阁下边,拜班昭为老师诵读传授《汉书》. 二、班昭续《汉书》原文: 扶风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日“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三、班昭 (东汉史学家) 班昭(约45年-约117年),又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女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十四岁嫁同郡曹世叔为妻,故后世亦称“曹大家”。 班昭博学高才,其兄班固著《汉书》,未竟而卒,班昭奉旨入东观臧书阁,续写《汉书》。其后汉和帝多次召班昭入宫,并让皇后和贵人们视为老师,号“大家”。邓太后临朝后,曾参与政事。 5. 后汉书 班超传的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1],徐令彪之少子也[2]。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3],兄固被召诣校书郎[4],超与母随至洛阳[5]。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6],久劳苦。 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7],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8]?”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其后行诣相者,曰:“祭酒[9],布衣诸生耳,而当封侯万里之外。” 超问其状。相者指曰:“生燕颔虎颈[10],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 久之,显宗问固[11]:“卿弟安在?”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12]。”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13]。 后坐事免官。十六年[14],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15],以超为假司马[16],将兵别击伊吾[17],战于蒲类海[18],多斩首虏而还。 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19]。超到鄯善[20],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 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21],狐疑未知所从故也[22]。明者睹未萌,况已著耶?”乃诏侍胡诈之曰[23]:“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24]。 超乃闭侍胡[25],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26],欲立大功以求富贵。今虏使到裁数日[27],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今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28]。 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29],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30]。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 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 从事文俗吏[31],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 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 约曰:“见火然[32],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33],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 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明日,乃还告郭恂。 恂大惊,既而色动,超知其意,举手曰:“掾虽不行[34],班超何心独擅之乎[35]?”恂乃悦。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 超晓告抚慰,遂纳子为质[36]。还奏于窦固,固大喜。 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帝壮超节[37],诏固曰:“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选乎?今以超为军司马[38],令遂前功[39]。” 超复受使,固欲益其兵[40],超曰:“愿将本所从三十余人足矣,如有不虞[41],多益为累。”是时于阗王广德新攻破莎车[42],遂雄张南道[43],而匈奴遣使监护其国。 超既西,先至于阗,广德礼意甚疏,且其俗信巫[44],巫言:“神怒,何故欲向汉?汉使有騧马[45],急求取以祠我。”广德乃遣使就超请马。 超密知其状,报许之,而令巫自来取马。有顷巫至,超即斩其首,以送广德,因辞让之[46]。 广德素闻超在鄯善诛灭虏使,大惶恐,即令攻杀匈奴使者而降超。超重赐其王以下,因镇抚焉。 时龟兹王建为匈奴所立[47],倚恃虏威,据有北道,攻破疏勒[48],杀其王,而立龟兹人兜题为疏勒王。明年春,超从间道至疏勒,去兜题所居槃橐城九十里[49],逆遣使田虑先往降之[50]。 敕虑曰[51]:“兜题本非疏勒种,国人必不用命,若不即降,便可执之。”虑既到,兜题见虑轻弱,殊无降意。 虑因其无备,遂前劫缚兜题。左右出其不意,皆惊惧奔走。 虑驰报超,超即赴之,悉召疏勒将吏,说以龟兹无道之状,因立其故王兄子忠为王,国人大悦。忠及官属皆请杀兜题,超不听,欲示以威信,释而遣之。 疏勒由是与龟兹结怨。十八年,帝崩。 焉耆以中国大丧[52],遂攻没都护陈睦[53]。超孤立无援,而龟兹、姑墨数发兵攻疏勒[54]。 超守槃橐城,与忠为首尾,士吏单少,拒守岁余。肃宗初即位[55],以陈睦新没,恐超单危,不能自立,下诏征超。 超发还,疏勒举国忧恐,其都尉黎弇曰[56]:“汉使弃我,我必复为龟兹所灭耳。诚不忍见汉使去。” 因以刀自刭[57]。超还至于阗,王侯以下皆号泣曰:“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 互抱超马脚,不得行。超恐于阗终不听其东,又欲遂本志,乃更还疏勒。 疏勒两城自超去后,复降龟兹,而与尉头连兵[58]。超捕斩反者,击破尉头,杀六百余人,疏勒复安。 建初三年[59],超率疏勒、康居、于阗、拘弥兵一万人[60],攻占墨石城,破之,斩首七百级。超欲因此叵平诸国[61],乃上疏请兵曰:“臣窃见先帝欲开西域[62],故北击匈奴[63],西使外国[64],鄯善、于阗,即时向化。 今拘弥、莎车、疏勒、月氏、乌孙、康居复愿归附[65],欲共并力,破灭龟兹,平通汉道。若得龟兹,则西域未服者百分之一耳。 臣伏自惟念[66],卒伍小吏,实愿从谷吉效命绝域[67],庶几张骞弃身旷野[68]。昔魏绛列国大夫[69],尚能和辑诸戎,况臣奉大汉之威,而无铅刀一割之用乎[70]?前世议者皆曰取三十六国,号为断匈奴右臂[71]。 今西域诸国,自日之所入[72],莫不向化[73],大小欣欣,贡奉不绝,唯焉耆、龟兹独未服从。臣前与官属三十六人奉使绝域,备遭艰厄,自孤守疏勒,于今五载,胡夷情数[74],臣颇识之。 问其城廓小大,。
保险公司挑战书
险公司挑战书范文
抬望眼,寿险市场虽然没有浓烈的硝烟,然而,刀出鞘,箭上弦的挑战已经发生。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
忆往昔,我们虽然披星戴月,寒来暑往,强者之歌,岁月峥嵘,然而蓄势待发、试比高下的战斗即将打响。
值此xx所有骁勇善战的全体同仁向我们xx全体伙伴发出挑战檄文之际,我们xx的全体伙伴当仁莫让,坚决响应。我们的口号是:欲与xx试比高,须晴日,硕果累累分外妖娆,誓将红旗插遍xx之巅,定让凯歌响彻莽莽xx。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争夺勇者、智者、霸者的桂冠,我们将不遗余力、秣马厉兵、众志成城、高歌猛进、捷足先登。敌进我不退,敌驻我不息,敌疲我强劲,敌退我猛追,凡有来犯之敌,定打得他落花流水,定打得他人仰马翻,定打得他滚回老家!尽管放马过来,我必群起攻之;尽管遣军来也,我必群起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