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者来寨

时间:2024-07-05 01:54:41编辑:笔记君

甘肃“罗马村”在哪里,为何会被称为“罗马村”?

那是因为2000多年前欧洲古罗马帝国有一群人失踪了。西汉时期,一支罗马军团东进参战后消失了。直到上个世纪,它才成为罗马帝国历史上一个悬而未决的案件。由于其难以理解的风俗习惯,它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后来,意大利、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学者前来调查研究,终于揭开了谜团。一批来自古罗马的人来到中国,公元前53年,古罗马帝国率领军队向东进发,今天袭击伊朗地区时,它被帕提亚帝国紧紧包围。古代罗马帝国被击败。当第一批6000人逃离时,他们迷路了。公元前20年,罗马帝国和帕提亚帝国退出战斗。双方交换了战俘,发现第一军失踪了。这里记录了古罗马帝国第一军团的历史。在汉宣帝的统治下,孝宣中兴,不仅打败了匈奴,而且在包括西域在内的西域建立了西域。辽阔的领土已经扩展到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地区,据汉书记载,在西元前36年,西汉王朝在远征中骑尉甘延寿,当时他们遇到一群穿着奇装异服的军队,他们使用了一种汉军从未见过的规模阵,于是招募他们为雇佣军。后来,西北起义被消灭后,雇佣兵被安置在骊靬县,骊靬城堡是他们修建的。这座城堡今天在甘肃省永昌县。这些雇佣兵使用的鱼鳞阵是罗马战法。骊靬县从那时起就在中国历史上。这些外地人的雇佣兵就住在这里,经过2000多年的混居生活,骊靬村的村民依然高大,鼻子高,红皮肤,绿眼睛。村里保存着罗马建筑风格。村民们的主食是披萨,村里的墓葬中出土了许多类似的欧洲随葬品,都表明他们是一群欧洲后裔,就是当年消失的罗马第一军团。

甘肃“罗马村”在哪里?为什么会被称为“罗马村”?

甘肃“罗马村”就是甘肃永昌县一个叫者来寨村的地方。之所以会叫做罗马村,这与当地的村民的关系,他们很有可能是古代时被俘虏的罗马人的后代。者来寨村也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村庄,而它之所以有名,不是因为它是旅游胜地,也不是因为他那里的自然景观有多么的好,而是因为那里的人,者来寨村还有一个名字,那就是“罗马村”,那么这个地方为什么叫做“罗马村”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一,罗马村的人是西方人。虽然说在这罗马村里,人们的身份证上,都是汉族,他们说的也都是汉语,可是他们的相貌特征却与汉人不同,比如说高鼻梁,黄头发,一看就是西方人,而且根据考古学家研究发现,这个村里的墓葬都是男的,而且从骨骼上来看,也比汉人的平均身高高很多,所以专家就推测他们可能是西方人。第二,罗马村与一起罗马帝国人口失踪案有关。在西汉时期的时候,曾经有一支罗马军队东征,但是后来战争失败,有一只6000人的罗马队伍在逃跑的时候,离奇失踪了,而且直到多年以后,国家才发现失踪的事情,原来以前他们一直以为这些人成为了俘虏。而根据我国的记载,也是在那个时期,西汉的甘延寿在西征的时候,曾经遇到一些穿着很奇特的军队,所以就把他们给招揽了,后来又给他们划分了一个区域,用来安置他们,而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永昌县境内,所以很有可能,罗马村人的祖先就是这些罗马军队的人。通过种种调查发现。生活在罗马村的人不仅是相貌特征汉人不同,而他们的饮食文化,还有墓葬里的陪葬品都有着欧洲气息,所以他们极有可能就是当初消失的罗马军团。

甘肃“罗马村”在哪里?为何会被称为“罗马村”?

甘肃“罗马村”在:在甘肃永昌县,有三座又高又大的人型雕塑作品站立在县核心地区。与我们一般看到的中国历史人物雕塑作品不一样,这三座二男一女的雕塑作品描绘的则是老外品牌形象:卷头发、高鼻、眼眶凹陷、身材魁梧。那样为啥中国土地上会出现外国人的雕塑作品存有呢?回答记述在雕塑作品后边的大理石上,原先此二男一女皆为希腊人。会被称为“罗马村”的原因:因为本地的群众全是物美价廉的罗马后代,在公元53年东征安息帝国的罗马克拉苏大军在战事失败后有很多人失散,之后她们当中的一些人被匈奴常用,变成匈奴的部队。之后汉匈大战的情况下,这支罗马团队被汉代捉拿,被安装到了骊靬县(也就是目前的永昌县),因此便在这儿繁衍生息,直至当代。据《汉书·陈汤传》记述,公元36年,因北匈奴郅支单于蛮不讲理残害汉使,元帝大怒,遂外派西域都护甘延寿出战塞北,征讨郅支单于。正好作为西域都护府都尉的陈汤还在本次西征军团队中,所以才拥有下面对第一军团的相关记录。汉军与匈奴军最后在郅支城同室操戈,但在与匈奴军对决的情况下,陈汤带领的汉军却遇到了一伙过后被历史时间考古专家确定为第一军团的官兵。只看见这伙配戴奇特的官兵十分了解鱼鳞片阵和巨盾矩阵(仅有古罗马部队才能应用)的编辑方式。郅支城以汉朝部队的获胜而完毕,汉军虏获降卒几千人,当中就包含原名为古罗马东征军第一军团的古罗马战士。而为了能安装这批古罗马降卒,汉王朝还特意在甘肃河西走廊划到一块地区做为他的居住小区,即汉朝的“骊靬县”,今日的永昌县。永昌县者来寨常被我们称作“罗马村”,这儿不但有一座详细的以古罗马建筑类型完工的方亭——骊靬亭纪录着古罗马战士赴华的历史时间,也有一座残旧的骊靬古城遗址在无音地叙述着骊靬县的千年历史。但在离者来寨很近的河滩村尚也有20多户古罗马战士后代生存健在。而除开血系相貌上还各有不同以外,经历过几千年汉族人文明行为的危害乃至同化作用,这伙古罗马后代在日常日常生活和行为举止上与本地汉族并无二致。

中国甘肃一边远山村,村民棕褐发,蓝眼睛,专家直言:罗马后裔,为何?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是有很多未解之谜的,有些谜团经过考古学家的多年探究之后,最终能得到不错的解答,但有些谜团在此后数千年里,再也没有得到答案,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是在这历史的间隙之中,窥探蛛丝马迹,企图找出其中的一缕真实。历史的奥秘是如此动人,令人惊叹不已。在中国的土地上,大多数人都是黑发黑眼睛黄皮肤,但偶尔也有一些不同,譬如曾经有一个村庄里的人,他们的长相肤色都很不同,这个村子是甘肃永昌县的者来村,这些人的长相跟中国人没有任何关联,但是他们确实都是说汉语的,所以就让专家觉得很纳闷,还专门前来考察。最开始他们猜测,这些人有基因变异的可能,但是后来,考古队伍在这个地方挖掘出了一个西汉时期的墓葬群,这个墓葬群中埋葬的人,体型也完全是欧洲人的体型,高大雄壮,于是就直接可以说明,前一种可能性被打消了,他们并不是一时发生了基因突变,此后,这些专家仍然想一探究竟,选择检验了他们的DNA,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他们确实是有一部分欧洲血统,这就证明了他们是欧洲人,那么,他们为什么会从遥远的欧洲来到这里定居,并且长期在这里繁衍生息呢?专家心里很纳闷,此后,史料和历史书帮他们解开了这个谜团,也揭开了一段几乎已经被遗忘的尘封旧事:原来,在公元前36年,从遥远的欧洲古罗马,千里迢迢赶来了一只罗马军队,这支军队里面有一支克拉苏军团,他们一共有六千大军,却在此后突然消失,而这一支队伍,消失之后就再也没有重见天日,根据各种时间、地点上的呼应和对应,大家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他们是驻扎到了者来村,并且在这个地方生活了太多年,生儿育女、繁衍后代,后代一辈又一辈的传承下去,因此他们也被中国的水土所同化了,除了外貌基因无法更改,他们还保留欧洲人的特质以外,在其他方面,他们都跟中国人别无二致。当者来村的秘密真相大白以后,他们村子的旅游业同样也水涨船高,毕竟他们现在可是被专家认定的罗马军队后裔,听起来都挺神奇的,高大威猛,很值得人探究一番,于是这里一时间成了旅游胜地,很多有猎奇心的人跑来探访他们,为了能够更符合罗马人特征,带动当地旅游业,当地还有一些聪明的居民们,专门修建了罗马建筑,穿上了罗马军服,这样一来,他们的旅游业越发兴盛起来。

甘肃骊_古城和古罗马军团之间有什么关系?

骊靬(li qian),又名“犁靬”,西汉古城,此名于最早文献纪录为西元前60年,位于今中国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焦家庄乡,海拔2,400米左右,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城市和军事要塞。骊靬因英国牛津大学汉学教授德效骞对汉朝和罗马的关系历史提出的假说——古罗马第一军团失踪之谜而被人熟知,认为西元前53年,克拉苏所率7个罗马军团在卡莱战役中惨败给安息军队时,克拉苏长子没有战死,反而率领第一军团6000余人突队防线,没有再回到罗马,不知所终,猜测其最后可能为定居中国甘肃省永昌县骊靬村。2007年科学家也通过对当地人的遗传鉴定后,发现其Y染色体多为东亚本地固有类型,且大部分单倍型和罗马人没有关系,最可能的解释是,他们是和维吾尔族人相似,并指出报道当地人的脱氧核糖核酸有罗马血统的新闻为假新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刘国鹏就曾经撰文介绍国际知名汉学家白佐良的观点,认为“罗马军团流落中国”之说是各路新闻媒体争相抛售的报道,而千篇一律的新闻报道也正说明其缺乏足够的科学和文献支持。《辞海·马部·骊靬》:“骊靬亭骊靬,古县名,西汉置。西域骊靬人内迁居此,故名。北魏以后作力干,隋废。故址在今甘肃永昌南。前凉张祚遣将伐骊靬戎于南山,大败而还,即此。”颜师古《汉书·地理志注》:“今其土俗人呼骊靬,疾言之曰力虔。"按隋志开皇中并力乾县入番和,当即此县。”颜师古《汉书·张骞传注》:“靬,即大秦国也。张掖郡骊靬县,盖取此国为名耳。”《甘宁青史略》:“骊靬县,即凉州南山戎地,张祚遣和昊伐之,大败而还,在今永昌县之南。”《甘肃通志·卷二十三》:“骊靬废县。在县南,汉置,属张掖郡。晋改属武威郡。永和十年张祚遣和昊伐骊靬戎于南山,大败而还。即此。颜师古曰取国名为县也,骊力迟反,今土俗人呼骊靬疾言之曰力虔。”1989年9月30日,某报转载了法新社关于澳大利亚教师戴维·哈里斯在甘肃境内发现古罗马军队残部流落地的电讯,紧接着新闻媒体转相报道,《人民日报》又于同年12月15日以《永昌有座西汉安置罗马战俘城》为题作了报道,称:中、澳、苏三国史学家联合研究发现,西汉元帝时代设置的骊靬城是用作安置罗马战俘的。这一发现不仅解开了公元前53年,一支6000多人的古罗马军队在卡尔莱战役中被安息(帕提亚,今伊朗高原)军队打败突围溃逃,不知下落的历史之谜,而且对中外关系史有重大意义。据报道,中、澳、苏三国史学家是从班固所著《汉书·陈汤传》的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的。据《陈汤传》载:公元前36年,汉西域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带领四万多名将士讨伐北匈奴郅支单于,在郅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看到一些奇特的军队,“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陈,讲习用兵”,“土城外有重木城”。这种用圆形盾牌连成鱼鳞状防御的阵式和修“重木城”的方法,只有古罗马军队采用。上述三国学者根据这一史料,认为这些人就是失踪17年的罗马残军。陈汤诛灭郅支后,“生虏百四十五人,降虏千余人”。战俘中有不少骊靬人,西汉朝廷为安置这批罗马战俘,便在今甘肃永昌境内设置了骊靬城。骊靬作为地名早在60年以前就已出现,早於克拉蘇被击败的年代,不可能是为安置俘虏而取的希腊词开头音节在中亚语言中常被省略,亚历山大里亚在中亚语读音「坎大哈」,不会是骊靬的音转,非名字来源。骊靬也可称犁靬,指古国塞琉西亚。塞琉西亚的希腊文作Σελεύκεια,读音若「塞犁靬」则很有可能与汉文一样读作“黎轩”或“犁靬”。陈汤攻杀郅支单於是西元前36年,离卡莱战役已近二十年,《汉书》〈陈汤传〉:「凡斩阏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一十八级,生虏百四十五人,降虏千馀人,赋予城郭诸国所发十五王。」由此可见,陈汤已经将虏获分给了协助汉军作战的十五个西域国家,根本没记载带回汉朝,何况是骊靬。2007年科学家也通过对当地人的遗传鉴定後,发现其Y染色体多为东亚本地固有类型,且大部分单倍型和罗马人没有关系,并指出报导当地人DNA有罗马血统的新闻为假新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刘国鹏就曾经撰文介绍国际知名汉学家白佐良的观点,认为「罗马军团流落中国」之说是各路新闻媒体争相抛售的报导,而千篇一律的新闻报导也正说明其缺乏足够的科学和文献支持。

消失在中国的罗马兵团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有人说是个骗局?

1940年,牛津大学的学者德效骞撰文提出一个观点:陈汤所面对的匈奴人中,有一部分是罗马军团的残部,这个观点在前几年又风行一时。
  前53年,古罗马帝国的统帅克拉苏(剿杀斯巴达克起义的重要人物)率领七个军团入侵帕提亚(即安息国),在卡雷会战中,罗马军团遭到惨败,包括克拉苏在内的二万名罗马人被杀,一万名士兵成为帕提亚人的俘虏。这一万名罗马战俘被安置在帕提亚(安息)东部。
  十七年后(前36年),陈汤的兵团在单于城下发现匈奴军队演习“鱼鳞阵”,从这种阵法的表面意思来看,有点类似于罗马军团步兵方阵的“龟甲阵”,也就是以大盾牌将步兵方阵的上方及周围防护得结结实实,象一只大乌龟壳一样。而且单于城的外城采用“重木城”,这也是罗马人的典型防御术。
  这似乎可以说明,有部分罗马战俘从安息国(帕提亚)逃出来,投到郅支单于的麾下,从地理位置来看,这是有可能的。根据《汉书》记:“安息国,王治番兜城,去长安万一千六百里。不属都护。北与康居、东与乌弋山离、西与条支接。”安息国的北部正是与康居国相接壤,所以这些罗马士兵从安息国逃出来后,进入康居国,加入郅支单于的军队,是完全有可能的。
  由于欠缺更多的史料,历史学界也有很多人反对这种说法。笔者认为罗马士兵加入郅支单于军队这种说法可能性非常大。
  安息与康居国当时都不在中国的控制范围,在这个地区,似乎郅支单于是最强大的一支力量,在陈汤对甘延寿分析西部形势时,曾提到郅支单于一旦控制乌孙与大宛国,可能西取安息,由此可见郅支在这一地区的势力。
  可是根据《汉书》,郅支单于到达康居国时,只剩下三千名骑兵,就算再加上康居国的军事力量,也未必强大到什么地步,因为康居国在长期与乌孙战争中,始终居于下风,那么可以推想郅支单于除了三千名匈奴骑兵外,一定还有另一支军事力量,这很有可能便是这支罗马兵团的余部。
  可是罗马兵团的余部是如何由安息国到康居国,又到底多少人投奔郅支单于呢?这就是个谜了。也许是罗马战俘被安息人派往边境戊边,然后集体逃跑,投奔郅支单于,此时势单力薄的郅支单于当然求之不得。也许是郅支单于攻击安息国,意外收编了这此罗马战俘,当然,这些仅是猜测。
  为什么史书会记下单于城的士兵在操练“鱼鳞阵”呢?要知道《汉书》中对战争的记述一般是很简略的,这肯定是这种“鱼鳞阵”引起远征军官兵的兴趣。为什么会兴趣呢?可能有几个原因:一,可能汉军没有见过这种阵法,所以印象深刻;二,匈奴人一直是以骑兵为主力,根本没有听说过匈奴有步兵,特别是匈奴步兵还操习这种阵法。
  所以笔者倾向于认为在郅支单于麾下,确实有一支罗马军队,人数不详。


金昌骊靬古城的骊靬怀古

骊靬人英勇善战,东晋时曾战败前凉大将和昊,威震陇右。后渐与汉民族和其他民族融合,为华夏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作出了贡献。” 据《汉书·陈汤传》记载:公元前36年,汉西域都护甘延寿、付校尉陈汤,讨伐匈奴郅支单于,战于郅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陈汤等人在这里发现了一支奇特的军队,他们以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阵、盾牌方阵,城外有重木城的战法。这一战法当时只有罗马军队采用。为此,历史学家们认为,这就是在卡尔来战役中溃退并已失踪17年的一支罗马军的残部。随之有了历代史书所记载的汉王朝在今甘肃省永昌县之南的祁连山麓置“骊靬县”,专门为这批古罗马降人修筑古城堡的记载。在者来寨有一方亭“骊靬亭”,亭正中立有一块大石牌,上刻“罗马东征军归宿碑记”。碑上记载有:公元前53年,即西汉甘露元年,罗马东征军在卡尔来遭围歼,突围出来的约6000余人,回国无路栖身深山,寻机东移,越安息东界,流徙西域,经多年辗转,一部归康居,一部归大月氏。汉初元五年,康居将这支异军借给西移的匈奴郅支单于,以胁邻国。后,大月氏发生内乱,寄生大月氏的罗马人闻讯转移至骊靬军的主力……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即公元592年,鉴于骊靬人已被汉人同化,文帝下诏,将骊靬县并番和县,骊靬建县共628年。在者来寨大路左边村中心即是“骊靬遗址”所有地。

甘肃者来寨村民是古罗马人的后裔吗

在公元前后,除了汉朝之外,雄踞在欧洲的还有罗马帝国,在历史上就有这么一段传说,一支罗马军团当年可能曾经和汉朝远征军在中亚西域一带较量过,战败的罗马士兵辗转流落到现今的甘肃,现在这个村子里,极有可能住的就是罗马军团的后裔。

金发碧眼、高挺的鼻子,位于甘肃永昌县者来寨村的居民长得一副外国人模样,与汉民族特征相当不同,曾经引起大陆学者研究,结果发现,他们的DNA是中亚和西亚的血统,而且和两千多年前的罗马军团有着血缘关系。

历史文化导游谢哲青:「应该是公元53年的时候,中国是那个甘露元年的时候,他们(罗马)攻打波斯,那时候克拉苏带着四万五千名,七个军团的人,就是罗马的执政官,结果来到这边的时候,结果后来就一败涂地,就输掉,后来到了后面媾和的时候,因为他军团他有被俘虏,结果后来等到罗马军团去跟他(波斯)要人的时候,因为媾和说他们想把那个战俘请回家,因为这些都是公民,结果他发现那些人全部不见了,那所以就变成历史悬案。」

这些失踪的罗马军团极有可能就是者来寨村居民的祖先,学者分析,失踪的军团被匈奴收留,后来又被汉朝军队俘虏,历史的巧合下,他们就在现在甘肃的地方留了下来。其实,汉朝对罗马并不陌生,除了经由丝路有少量的贸易往来外,张骞通西域,一度为这两个雄踞欧亚的大帝国牵上线。

因为张骞,若说以那个他们到过黑海旁边,跟他们(罗马)见过面,然后他们互相有使者来,但是后来因为西方的使者说,东方的君主太过无理,所以后来他们就断掉了,就没有了,但是他们有把那个,他们把那个语言学,他们把它学回去,所以他们称呼中国叫CHINA,就是这样子来的。

可惜这难得的机缘没有办法继续,要不然,罗马帝国和汉王朝激荡出的火花,可能改变世界历史的发展。


者来寨人的真相

英国《每日邮报》网站11月26日的这篇文章并未提及这次“DNA分析”是由谁做的,怎么分析的,也没有提及相关论文的发表刊物及时间,缺乏科学报道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让人读来不免生疑。我们发现,《每日邮报》这个报道的来源很可能与新华社在11月19日发出的一篇英文稿件有关。该稿件题为《新成立的研究中心将揭示西北村民的祖先疑云》,[4]文中提及,一个“2005年的DNA测试”显示该村村民有异族血统,许多专家认为他们是古罗马士兵的后裔。同样,新华社报道中的这次“DNA测试”,信息也很模糊,其出处、研究者均未获提及。为了确认这个神秘的“2005年DNA测试”真的存在,我们尝试检索了各大论文数据库,包括PubMed、SCOPUS、Google Scholar等,但都找不到发表于2005年的有关骊靬村村民基因测试的文献。不过,我们发现这篇英文报道的疑似中文版本中提及:“2004年和2005年,者来寨村民罗英和蔡俊年分别在北京中科院和上海进行了DNA检测,鉴定结果证明有外国血统。”[5]在2007年4月8日央视《世界周刊》的《罗马的诱惑》报道中对此有更详细的描述:“2004年,村民罗英在北京中科院接受了血液化验,结果是具有46%的阿富汗血统。 2005年,村民蔡俊年前往上海进行了DNA检测,鉴定结果为56%的欧洲血统。”。[6]这很可能就是今天各大媒体援引的“新的DNA测试显示,骊靬村三分之二村民具有白种人血统”的依据。不过,“46%的阿富汗血统”这种数据,充当宣传相关研究的噱头或许可以充数,在把当真之前,必须考虑到基因组科学本身还处在研究的很初步阶现在的此类统计,对数据处理的探索性多于数据本身的意义。新闻报导语焉不详,缺乏相关研究的细节叙述,我们无法得知“46%的阿富汗血统”、“56%的欧洲血统”这两个数据有多少统计学上的置信度。此外,两个单独个体的基因组数据要代表整个群体显然也有极大的误差可能,更不必说基因组研究本身在数据处理上就有着极大的灵活性与争议。2007年6月的时候,《人类遗传学杂志》(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曾经发表过一篇关于“骊靬人”DNA分析的研究论文[7]。这是我们能够见搜到的相关检测话题迄今为止唯一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献。这篇论文的正文部分和参考文献中也都未涉及“2005年DNA测试”,足见2004年和2005年的两次检测并未被纳入科研视野。 2007年发表于《人类遗传学杂志》的论文,目的正是要对“中国村民是古罗马人的后裔”的传说进行检验。研究人员在短串联重复序列(STR)以及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层面上,检验了代表着四组中国人群的227名男性的Y染色体。众所周知,Y染色体是“传男不传女”,而且其中95%的基因不能发生重组[8],所以在分子生物学上,Y染色体DNA可以用来追溯某人的男性祖先。下面这张图显示的是DNA相似度研究结果,译自这篇论文。  这张图是包括骊靬村民在内的15个欧亚大陆上的不同人群,基于Y染色体DNA的二维相似度结构分析(MDS)。位置越靠近说明相似度越高,有关此分析方法的具体原理和算法可参见相关教材[9]。假设骊靬人的祖先来自古罗马士兵,那么这些人显然都是男性,故此他们的Y染色体应该被骊靬人所继承,从而在现代骊靬村民的Y染色体当中占据显著的成份。若以上假设成立,上图当中的骊靬村民应该同欧洲各民族(北意大利人,西西里人,克罗地亚人……)更接近才对。然而实验结果表明,骊靬村民的男性祖先,同三个汉族人群(分别来自河南、辽宁、宁夏)极为接近,而与骊靬村民最相似的非汉族人群却还是甘肃本地的裕固族同胞。由此可见,骊靬村民的祖先不可能是古罗马士兵。再换一个思路,我们或许还可以寄希望于古罗马士兵出征打仗时,还有大量古罗马妇女陪同。而且,经过多年战乱离散,这些古罗马妇女还能来到中国,同甘肃当地人(汉人或其他本地民族,诸如羌胡)相结合,从而使得当代骊靬村民的母系大部出自古罗马。不过,这一假设也被进一步的DNA检测所否定。2009年,兰州大学马国荣的硕士论文《中国西北骊靬人起源的线粒体遗传多态性研究》表明[10],骊靬人的线粒体DNA与中国汉族的亲缘关系最近而与欧洲人或者中亚人的亲缘关系较远。受精卵的线粒体通常由卵细胞提供,故而线粒体DNA基本上是“传女不传男”——只有十分罕见的情况下,该物质才会通过父系遗传[11]。通过这项研究,骊靬村民的母系祖先是古罗马人的可能性也被排除了。事实上,即使是在历史学界内部,“中国村民是古罗马人的后裔”的说法也并非主流意见,在国际学术界,研究成果甚少。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刘国鹏就曾经撰文介绍国际知名汉学家白佐良的观点,认为“罗马军团流落中国”之说是“严肃的国际汉学研究杂志并未刊登各路新闻媒体争相抛售的报道,而千篇一律的新闻报道也正说明其缺乏足够的科学和文献支持。”。[12] “骊靬人是古罗马人后代”的说法在国际学术界并非主流观点。而据说支持“骊靬人是古罗马人后代”这个说法的所谓“2005年DNA测试”不足为据;而2007年、2009年的两篇论文分别显示,无论从父系的角度,还是从母系的角度,骊靬人都不可能是古罗马人的后代。

上一篇:孙吉医院

下一篇:甘肃省交通厅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