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小瓢虫

时间:2024-07-04 08:46:15编辑:笔记君

堆蜡粉蚧的形态特征有哪些?

堆蜡粉蚧的成虫:雌成虫紫黑色,体背披覆较厚的白色蜡粉,每体节上的蜡粉有4点较增厚,成4堆横列,体周缘的蜡丝粗而短,末对蜡丝较粗长。雄成虫绛紫色,前翅1对。半透明,腹末有白色蜡质长尾刺1对,体长约1mm。卵:椭圆形,淡紫带黄色,藏在雌虫腹下白色带黄的蜡质棉絮状卵囊中。若虫:紫色,外形似雌成虫,但初孵若虫裸露,无蜡质堆粉,堆粉随虫龄的增加而逐渐加厚。

瓢虫是益虫还是害虫

农药,在农业生产上已经普遍使用。它是一种有机化合物,而瓢虫是一种昆虫,怎么和农药相提并论呢?原因就出在一个“活”字上。因为瓢虫是一种吃介壳虫、蚜虫等害虫的昆虫,像农药一样对植物保护工作有重要意义。所以,人们把瓢虫称为“活农药”。瓢虫因为它的形状很像用来盛水的葫芦瓢,所以叫做瓢虫。瓢虫的身体很小,只有一粒黄豆那么大。它是一种像半个圆球那样的小甲虫,坚硬的翅膀,颜色鲜艳,还生有很多黑色或红色的斑纹,很讨人喜爱,在我国有的地区叫它“红娘”,也有些地区叫它“花大姐”,又由于它生长得圆圆胖胖的,所以有的地区叫它“胖小儿”。它爬行的时候,稳重、缓慢,当人们捉到它放在手心上,它会顺着手指向指尖爬去,然后就张开翅膀飞走,向天空逃遁,所以日本人民也称它为“天遁虫”。瓢虫有两层翅膀,外面一层已变成硬壳,只起保护作用,所以叫作鞘翅。鞘翅下面还有一层很薄的软翅膀,能够飞翔。瓢虫的种类繁多,鞘翅上的颜色和斑纹也很复杂。瓢虫在我国大约有100种左右,变种很多,颜色和斑纹多种多样,大多是赤、黄、黑等色,并生有黑、赤、黄、白等颜色斑点,有的根本没有斑点。前胸斑纹,也各不相同,或全部黑色而两侧生有黄、白斑纹,或生有黄白带黑的斑纹。瓢虫并不全都是益虫,有的反倒是害虫。那么,我们怎样区别哪些是我们的朋友,哪些是我们的敌人呢?常见的瓢虫有二星瓢虫、六星瓢虫、七星瓢虫、十二星瓢虫、十三星瓢虫、赤星瓢虫、大红瓢虫都属于益虫,全部是我们的朋友。这些瓢虫的幼虫也都能捕食蚜虫、介壳虫、壁虱和其他小虫类。只有十一星瓢虫和二十八星瓢虫属于害虫,是我们的敌人。日本农民有一个简便的鉴别方法,就是凡是鞘翅的表面,生得非常细腻,特别光滑,亮晶晶地闪闪发光的,就属于益虫。凡是鞘翅上生有密密麻麻的细绒毛的,就都是害虫。不管它们的鞘翅是什么颜色、是什么斑纹。有益的瓢虫,无论幼虫还是成虫,都能吃介壳虫、蚜虫和壁虱等害虫,特别是吃起蚜虫来,简直是狼吞虎咽的。蚜虫大多在萝卜、青菜、棉花、果树、烟草和花卉中的玫瑰、菊花等植物的茎叶上繁殖生长。它们吮吸植物的汁液和养分,使叶片发生卷缩,花蕾脱落,果实减少,块茎和根茎长得很小,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都受到严重影响。使用杀虫剂,往往很难把这些植物上的蚜虫完全消灭。不过蚜虫有一个弱点,它们不生翅膀,脚细肚子大,爬行缓慢;就是生有翅膀的蚜虫,它们的飞行技术也不高明。所以瓢虫在捕食它们的时候,它们只能束手待毙。瓢虫找到蚜虫密集的地方,它就挨个儿把蚜虫一只又一只吃掉。一只瓢虫一天平均能够吃掉100多只蚜虫。瓢虫的幼虫,同样是吃蚜虫的能手。才孵化出来的小瓢虫,一天就能够吃掉10只蚜虫。在庭园的玫瑰花叶子上,有时看到瓢虫的幼虫伏在上面,常被人们误认为是吃花的叶子,事实上它是在寻找蚜虫来充饥。利用瓢虫来消灭害虫,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1886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许多柑桔园的柑桔上,突然发生了吹绵介壳虫,人们采用许多方法想消灭它们均不见效。两年以后,美国从澳洲引进了澳洲孟氏隐唇瓢虫,放养在柑桔园里。说来也怪,澳洲孟氏隐唇瓢虫竟把吹绵介壳虫吃得一千二净。从此瓢虫就显露头角,闻名全世界了。我国在利用瓢虫消灭害虫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比如原来产生于浙江的大红瓢虫,是柑桔吹绵介壳虫的天敌。1953年把大红瓢虫移居到湖北宜都,饲养繁殖后广泛散布,两年后就基本消灭了这个地区的吹绵介壳虫的危害。除了大红瓢虫以外,我国昆虫工作者,对七星瓢虫、异色瓢虫和食螨瓢虫等,作了很多科学实验工作.还从澳洲引进澳洲瓢虫,进行饲养、繁殖和放养,都取得很好的成果。瓢虫所吃的吹绵介壳虫,又称棉花蚰、白蚰和白枯虱,是果树上的一种害虫,主要危害柑桔树、梨树、桃树、李树、苹果树、樱桃树、柿子树和枇杷树,还危害桑树、棉花、茶树和花卉中的玫瑰等。它一年繁殖两、三代幼虫、成虫和卵都能越冬,生活力很强。幼虫吮吸枝、干、叶和果实里的养分;危害严重的时候,能引起树叶枯萎、脱落,不但影响产量质量,还能使果树大批枯死。吹绵介壳虫不大怕农药,因为它们有一层蜡质的外壳覆盖在身体表面,而且固定在树枝上,从外表看上去好像树枝上生了“癞痢”一样,即使喷洒农药,也无法观察它是死啦还是没有死。如果让它们漏网,第二年它们就会蔓延整个果园。消灭吹绵介壳虫最好方法,就是放养大红瓢虫和澳洲瓢虫。这种方法安全可靠,效果神速。所以,人们把瓢虫称为“活农药”。孟氏隐唇瓢虫,原产于新西兰,后来传到澳洲,所以都简称澳洲瓢虫,现在世界各地都有它们的“子孙”。澳洲瓢虫的成虫和幼虫,都能在树上越冬,每年能繁殖8代,这也是消灭吹绵介壳虫的有利条件。澳洲瓢虫是在吹绵介壳虫的卵壳上或者蜡壳下面产卵的,每次产卵一至三粒,当孵化出幼虫以后,它就能钻进吹绵介壳虫的卵壳里,吃吹绵介壳虫的卵和孵化出来的幼虫。瓢虫幼虫,还能钻进吹绵介壳虫的身体里吃它的内脏,吃完一只,再钻到另外一只的身体里去吃。它就是这样专门靠吃吹绵介壳虫长大的。瓢虫的自卫能力很强,虽然身体只有黄豆那么大,但很多强敌都奈何它不得。原来它的三对细脚的关节上装备有一种“化学武器”,当遇到敌人侵袭的时候,三对细脚的关节上,就会分泌一种难闻的黄色的液体,使敌人不好受而仓皇逃走。瓢虫还有一种“伪装”的“技巧”。当遇到强敌感到危险的时候,它就赶快从树上落到地面,把它那三对细脚收缩在肚子底下,“装死躺下”瞒过敌人。尽管如此,瓢虫也有无法对付的敌人,那就是蜘蛛。因为蜘蛛会用蛛丝把瓢虫团团缠绕起来,等把它固死以后再吃掉。所以,瓢虫最怕蜘蛛。有趣的是,在瓢虫的集团里,属于益虫和属于害虫的两种类别,它们各踞地盘,互不干扰。只在双方盘踞地区的交界线上,它们才是混杂“居住”的。但是,它们之间绝对不产生“混血儿”。科学家们在观察它们的生态过程中发现,就是在有害的瓢虫当中,由于种类不同,即使强迫它们交配,也仅仅只能生出第一代“杂种”第二代就没有生殖能力了。绝大部分种类的瓢虫,都是在大树根底下泥土里15厘米~30厘米的深处集合过冬,到了第二年春暖花开的季节,它们就破土而出,全体出动,有时在暖和阳光照耀下,成群的瓢虫有红有黑、熙熙攘攘地爬来爬去。从这以后,有益的瓢虫就开始发挥它那“活农药”的作用了。

关于昆虫的资料

昆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在所有生物种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中占了超过50%,它们的踪迹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直到21世纪初,人类已知的昆虫有100余万种,但仍有许多种类尚待发现。昆虫在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对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影响 。最常见的有蝗虫、蝴蝶、蜜蜂、蜻蜓、苍蝇、草蜢、蟑螂等。昆虫不但种类多,而且同种的个体数量也十分惊人。昆虫的分布面之广,没有其他纲的动物可以与之相比,几乎遍及整个地球。分有不同的种类。扩展资料:昆虫的器官构成:1、呼吸器官在昆虫的胸部和腹部两侧各有一行排列整齐的圆形小孔,就是气门。气门与人的鼻孔相似,在孔口布有专管过滤的毛刷和筛板,就像门栅一样能防止其他物体的入侵。气门内还有可开闭的小瓣,掌握着气门的关闭。气门与气管相连,气管又分支成许多微气管,通到昆虫身体的各个地方。昆虫依靠腹部的一张一缩,通过气门、气管进行呼吸。2、运动器官昆虫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昆虫会游泳,有的昆虫会跳跃,大多数昆虫的成虫都会飞。足帮助昆虫行走、跳跃或游泳,翅膀则帮助昆虫飞行。它们是昆虫运动必需的身体构造。3、视觉器官昆虫的视觉器官包括复眼和单眼。复眼位于昆虫头部上方两侧,有数目不等的小眼聚合而成。单眼的组成与小眼相似,一般依据其着生的位置,可分为背单眼和侧单眼。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昆虫

有关昆虫的资料

昆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在所有生物种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中占了超过50%,它们的踪迹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直到21世纪初,人类已知的昆虫有100余万种,但仍有许多种类尚待发现。昆虫在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对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影响 。最常见的有蝗虫、蝴蝶、蜜蜂、蜻蜓、苍蝇、草蜢、蟑螂等。昆虫不但种类多,而且同种的个体数量也十分惊人。昆虫的分布面之广,没有其他纲的动物可以与之相比,几乎遍及整个地球。分有不同的种类。多数昆虫可以做标本,是人类可以利用的良好生物资源。扩展资料:在空中生活的昆虫:这些昆虫大多是白天活动,成虫期具有发达的翅膀,通常有发达的口器,成虫寿命比较长。如蜜蜂、马蜂、蜻蜓、苍蝇、蚊子、牛虻、蝴蝶等。昆虫在空中活动阶段主要是进行迁移扩散。在地表生活的昆虫:这类昆虫无翅,或有翅但已不善飞翔,或只能爬行和跳跃。有些善飞的昆虫,其幼虫期和蛹期也都是在地面生活。一些寄生性昆虫和专以腐败动植物为食的昆虫,也大部分在地表活动。在土壤中生活的昆虫:这些昆虫都以植物的根和土壤中的腐殖质为食料。由于它们在土壤中的活动和对植物根的啃食而成为农业、果树和苗木的一大害。

黄圆蹄盾蚧是什么?

Aonidiella citrina(Coquillett)别名柑桔黄圆蚧、黄点介壳虫。形态(图4-6)图4-6 黄圆蹄盾蚧1.雄成虫介壳 2.雌成虫介壳 3.雌成虫臀板 4.被害叶雌成虫介壳圆形或近圆形,直径约2mm。表面光滑似蜡纸,半透明,在介壳外隐约可见虫体。介壳浅灰色或黄色。一龄蜕皮壳突起,褐色,附着于介壳中央,但周围无灰白色圆圈。二龄蜕皮壳黄褐色或褐色。介壳周围有白色或灰白色呈波浪式的壳膜。虫体在产卵前呈圆形,腹部稍尖,产卵后虫体前部两侧突出并下垂呈马蹄形,背、腹面(除中部外)均不同程度硬化,腹面中部较柔软,臀叶3对,顶端较圆,两侧有缺刻,臀叶宽度超过其宽度之1.5倍。臀棘发达,在第二、三对臀叶之间的臀棘常分枝。第三对臀叶前部具三个较宽的臀棘,此臀棘间之臀板边缘有明显的较硬化的突起。阴门前侧具1对极硬化呈深叉状(燕尾状)的斑纹,体背面管状腺具一圈较长的硬化环。在臀板边缘体腹面有许多细小的管状腺。卵淡黄色,近椭圆形。雄虫介壳为椭圆形,比雌介壳小,一龄蜕皮壳偏于一端。若虫介壳,一龄褐色;二龄黄褐色周围有白色或灰白色壳膜。一龄若虫白色,透明,椭圆形;二龄淡黄色,圆形;三龄黄色,马蹄形。生活史及习性据福州观察,该虫1年发生4代。一龄若虫盛发期,第一代6月中旬;第二代7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三代9月中旬;第四代10月下旬。其中除第一代发生比较整齐外,第二代始出现重叠交叉,因此,药剂防治的重点应放在第一代若虫的盛发期。第一代若蚧均在叶片上,一般沿叶片的主脉分布,偶尔也上嫩梢为害;第二代开始上果实上为害,3—4代果实上的虫口数量大增。初孵幼蚧刚从雌成虫介壳下爬出时,触角和足均很灵活,在叶片和果实上活动1—2日后,在适合的地点固定下来。在浙江黄岩和江苏吴县一年发生2代,以受精雌虫越冬,次年6月发生若虫。一般在比较阴暗的地方虫口数量较多。新发展的桔园由于天敌较少,容易造成该虫大发生。长期单一的施用三氯杀螨砜的新栽桔园,该虫容易猖獗。初孵游动若虫,常借风、飞翔昆虫和雀鸟等传播。天敌主要有双带巨角跳小蜂(Comperiella bifassiatus How.)、金黄蚜小蜂(Aphytis chrysomphali Mercet)、黄圆蚧蚜小蜂(Aspidiotiphagus citrinus Ma-yr)、黄圆蚧金黄蚜小蜂〔Prospaltella aurantii(Howard)〕、中华圆蚧蚜小蜂〔Pteroptrix chinensis(Howard)〕和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 kuwanae Silvestri)、细缘唇瓢虫(Chilocorus circumdatus Gyllenhal)及草蛉等,对该虫的控制效果较好,特别是双带巨角跳小蜂和黄圆蚧蚜小蜂的寄生率很高,在我国大多数成年桔园,常控制到不为害的程度。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新栽植的幼龄桔园,应加强肥培管理,土壤湿度不宜太大。园内宜种植部分豆类等矮生的间作物,使桔树枝叶在夏秋天光照不太强烈。成年桔园,要适度修剪,枝叶量不宜过多,使其通风透光良好,不利于黄圆蚧的发生。修剪的枝叶,宜堆放在园内数日,让天敌迁回树上后再取走。2、保护利用天敌在桔园防治其他害虫和病害时,不宜连续多次的施用波尔多液、三氯杀螨砜、三氯杀螨醇、甲基一六〇五等,对害虫寄生蜂、寄生菌和捕食性的瓢虫等天敌杀伤力大的药剂。3、药剂防治在5月中下旬作好虫情测报工作,当越冬的受精雌成虫体下有25—50%第一代幼蚧孵出时,即第一代若虫盛发期,喷第一次药,严重的植株7—10天后,喷第二次药。施用的药剂可选用25%快灭磷乳油250倍液;40%水胺硫磷乳油6OO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800倍液;注意上述药剂在成虫期施用效果差。

这是什么虫,用什么药消灭它?

这个应该是臭虫人工捕捉:敲击床架、床板、炕席、草垫等,将臭虫震下、处死,或用针、铁丝挑出缝隙中的臭虫,予以杀灭。 2.沸水浇烫:臭虫不耐高温,可用开水将虫卵和成虫全部烫死、,对有臭虫孳生的床架、床板等用具可搬至室外,用装有沸水的水壶口对准缝隙,缓慢移动浇烫,务必使缝隙处达到高温,以烫死臭虫及其卵,对孳生有臭虫的衣服、蚊帐,可用开水浸泡。 3.太阳曝晒:对不能用开水烫泡的衣物,可放到强烈的太阳光下曝晒1~4小时,并给予翻动,使臭虫因高温晒死或爬出而被杀死。4.还可以去买专门的杀虫药

黑色圆形像瓢虫是什么虫子?

黑背小瓢虫扩展资料黑背小瓢虫在室温22一28℃条件下,以棉蚜为食,各虫态发育的历期是:卵期平均3天;一龄幼虫期平均1.90天,最长2.50天;二龄期平均1.70天,最长2.20天;三龄期平均2天。最长2.50夭;四龄期平均2.20天,最长2.80天;全幼虫期平均7.80天,最长10.10天;预蛹期平均1.50天,最长2.50天;蛹期平均3.50天,最长5天;成虫期平均18.50天,最长36.20天。黑背小瓢虫在湖北省以成虫在枯枝落叶或树缝处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始活动,4月在榆树、桃树、蚕豆田、麦田、苜蓿田等处活动、取食和繁殖,5月底进入棉田。各代成虫盛期分别为:第一代在5月中、下旬,第二代在6月中、下旬,第三代在7月中旬,第四代在8月中旬,第5代在9月中旬。全年发生6代,各代出现的时间见表66。成虫白天和夜晚均可羽化,羽化2—3天后开始交配,雌、雄均有多次交配习性。每次交配1一2小时。交配后当天就可产卵,卵散产于棉株上部有蚜虫棉叶背面的主脉两侧和嫩叶背面或嫩头上。产卵期平均15天左右,最长近40天,单雌平均产卵量80粒左右,最多达108粒以上。黑背小瓢虫的成虫和幼虫均捕食棉蚜。初孵幼虫取食1头若蚜需20分钟左右;老熟幼虫只需6分钟左右时间;成虫只4分钟。其平均日捕食棉蚜量,一龄幼虫6.60头,二龄幼虫11头,三龄幼虫17.70头,四龄幼虫19.60头,成虫32.60头。整个幼虫期共捕食110头;成虫期捕食619头,全世代共捕食729头。


可以告诉我这是什么虫吗?很小很小 有点像瓢虫的感觉 黑白色的

花斑皮蠹此虫生活力极强,可耐饥寒,食物缺乏时可忍饥数月,甚至达数年,不过体躯逐渐缩小,须待重新获食后再行恢复。以幼虫在仓库中的缝隙或粮食碎屑中越冬。中文学名花斑皮蠹拉丁学名Trooderma variabile界动物界科皮蠹科分布区域中国西北、华北、华东等地区。阿富汗、伊朗、伊拉克等地分 类杂食性害虫为 害为害谷类、花生、蚕茧、螵蛸等

桔小粉蚧是什么?

Pseudococcus citriculus Green别名桔棘粉蚧。形态雌成虫虫体卵形,长2—2.7mm。体背被白色蜡粉,体节隐约可见。体缘具长短不一的白色粉状蜡丝17对,尾端1对最长,约为体长4/5。体缘中部的丝条有长有短,长的约为体宽的1/2。在尾部正中尚有1对细丝,夹在两根长尾丝的中间。触角8节,第一节耝大,第二、三、八节约等长,4—7节约等长,各节长度约为第二节的1/2。足3对,较细长,但很少露出体外。具前、后背裂。腹裂1个。刺孔群17对。C1、C3和C4常具3根刺。其余刺孔群均具2根刺。C17、C18均着生在硬化片上。每个刺孔群都有若干根刺毛围绕。蕈状腺数量不多,分布在背面体缘和中部,在虫体腹面边缘,头胸部边缘分布较多。多孔腺较少,分布在腹面各腹节之腹板上,形成横列或横带。管状腺主要分布在虫体腹面,除腹部边缘分布外,还和多孔腺一起形成横列分布。三孔腺分布在背面和腹面。虫体背面的毛较长而粗,腹面的体毛较细。脐斑近圆形。尾片有粗锥刺2根,肛环有刚毛6根。雄成虫体长约1mm,土赭色,复眼红色,触角10节,长过身体的2/3,具翅1对,半透明,淡赭色。体被细毛,腹部末端两侧各有尾丝一根,白色,几与体等长。卵长椭圆形,淡黄色,长约0.4mm,宽0.2mm。卵囊如絮状,由蜡质纤维组成,前端细而后端宽,并向一方弯曲,内含有卵80—390粒不等。初孵若虫体长0.37mm,长圆形,淡黄白色,触角、足均外露。触角只显5节。尾部有片状短蜡丝1对。蛹仅雄虫具有,体长1mm,宽0.3mm,土红色。3对足伸出体外,触角紧贴两旁,体背薄敷蜡粉。生活史及习性在浙江一年发生4—5代,终年为害。以带卵囊的雌成虫和若虫过冬,常群居于叶背主脉两侧和叶柄附近,尤其喜欢聚集在叶片叠合的地方,在枝干上则聚居于枝梢顶端,树干的叉缝处亦有,房前屋后的树上较多。在云南西双版纳州每年发生6代,世代重叠,周年可见各虫态。完成一代历时40—70天。历期的长短,随温度的高低而异。气温高相应的历期缩短,气温低历期相应延长。各代各虫态历期变化幅度很大。卵历期2—5天,若虫期20—40天,成虫期10—20天(表4-8)。表4-8 桔小粉蚧各代历期与温度的关系(云南西双版纳小孟仑,1983)据浙江黄岩观察,当温度降至15.5℃时便很少活动,少数在12月至翌年2月初仍有产卵的。该虫随土壤湿度的变化而在地下部上下迁移。当表土干燥时则迁至土壤深层17—20cm处的根际;当表土湿度在90%左右时,则多靠近土表的根部为害。在接近土表的粉蚧周围,大多可以看到蚂蚁垒起的小土包。蚂蚁用细土将粉蚧连同植株包围,使其不裸露,以便取食其分泌的糖液。因此,凡看到有蚂蚁在植株上爬来爬去或在土表垒土时,此树大都有粉蚧,此外蚂蚁还将粉蚧从1株的根部或枝叶上搬至另一株,助其迁移和为害。该虫繁殖力很强,平均每头雌虫可产卵300—500粒,最多的达1000粒。繁殖力最大的为冬春一代。第1代若虫多群集于叶柄、果梗基部或小枝的切断处、地下部的根及枝干凹陷和伤疤处的内部。第三、四代若虫侵入果柄处为害。防治方法1.保护利用天敌在园内饲放孟氏隐唇瓢虫(Cryptolaemus montronzieri Mulsant)和保护利用圆斑弯叶瓢虫〔Scymnus ryuguus(Kamiya)〕以及小毛瓢虫和多种小蜂等天敌。2.修剪冬春修剪时剪除过密的枝梢,以利通风透光,减轻为害,同时加强肥水管理,迅速恢复树势。3.化学防治于一、二龄若虫的盛发期选用以下药剂喷洒: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40%水胺硫磷1000倍液。土壤根区施药,亩用3%呋喃丹颗粒剂27kg,有效期长达5个月之久,防治效果在80—90%。

上一篇:锻制弯头

下一篇:对冲平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