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感悟
读史,有的时候确实收获很多。
现在年龄虽然增长不少,但是善良的本心、佛系的性格和与世无争的品行使经历过于单薄。对于历史上那些读来血雨腥风的事件,无法感同身受。这些不谈,史书上有些话,的确很有道理。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而今,想来经历的许多事情,才真正理解其深意。他说的对或者错,其实并不重要,他只是说了一部分人世间的真相。努力使自己高尚起来,才是真正应该做的。尊重自己是一种哲学,任他人再过贬低,也不要顺其自然,真正的顺其自然,是按照自己的心态和逻辑来过活。——做自己的主人,自己说了算。
读史读到伤心处 读后感
随着年岁的增长,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读历史,特别是在闲暇时,泡上一杯茶,翻开一本书,优哉游哉地读,以致于忘乎所以。 记得六年前,看了央视科教频道《百家讲坛》袁腾飞讲述的《两宋风云》,马上被激荡的情节所吸引,以致于后来喜欢读历史书,每当闲暇时,就喜欢打开书本,看看曾经的波澜壮阔,书中的历史人物也马上鲜活起来,那些尘封在历史中的故事,也在史书的讲述中如临眼前。岳飞狱中受辱,崖山宋臣殉国,于谦被诬冤杀,崇祯煤山自缢,读史读到伤心处,常使后人泪满襟,其中感触,无以言表。 现在的历史有一种说法叫"如果不是主义",如果不是唐玄宗李隆基一把年纪,还沉迷于贵妃杨玉环的温存之中,以致很少上朝过问正事,就不会有安禄山的起兵造反。如果不是少年康熙隐忍,战功显赫的第一权臣鳌拜就不会被擒。历史就是这样,往往在某个时刻发生逆转,权谋家往往就在某个不经意的细节中,功亏一篑。或许是"祸自微而成",但也有"道自微而生".这个决定历史的细节,后人无法解释,就把它称为气数,或是国运。
历史读后感
罗马帝国衰亡史
英国十八世纪史家爱德华吉本,于游历罗马城废墟时发思古幽情,遂穷毕生之力 ,勾勒罗马帝国衰亡的历史。其著作上起罗马帝国早期两安东尼朝的黄金时期,直迄东罗马帝国毁于异族之手,举凡此1000多年的变幻风云,无不尽收笔下,精彩生动,充满洞见,堪称如椽巨笔。
这部作品之所以被称为“现代”的历史著作,是因为以前的历史学家都是根据宗教的观念描写历史,而这部著作是第一次根据政府、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来描写历史,对基督教的历史描述也非常客观,因此受到当时人们的许多非议。在第一卷第15章的末尾一段,他充分表现了他的讽刺和幽默,他对基督教历史的怀疑态度,他是这么写的:
我们怎么能原谅那些异教徒的哲学世界如此忽略全能的上帝呈现出的那么多明显的证据呢?不是对他们的理智,而是对他们的感觉。在基督和他使徒的时代,他们宣讲的教义被无数的奇迹所证实,跛足可以走路,盲人可以看见,病人被治好,死者可以复活,魔鬼可以被赶走,自然法则经常为教会服务。但是精明的希腊和罗马人闭眼不看这些奇迹,全力关注平常的生活和研究,没有理会这个世界除了现实政府还有精神的领袖。在泰比利乌斯时代,整个地球,起码是整个罗马帝国的所有省份,有三个小时的时间被超自然的黑暗所笼罩。即使是这种应该刺激人们好奇和对神畏惧的事件,在这个科学和历史的时代也没有引起关注。这件事发生在小塞内加和老普林尼在世的时间,他们一定受到这件奇迹的影响,或者是被以前记录所影响,这两位哲学家勤奋地记录各种自然现象,地震、陨石、彗星、和日食,以及所有他们收集到的现象。但他们两人都没有提到这件从创世以来人们眼中最大的奇迹。只有普林尼在他的其中一章中提到恺撒被谋杀时,太阳暗淡无光,而且肯定不是他那时代经历过的,耶稣受难时,曾被绝大部分后来的诗人和历史学家提到过的那次日食。
很明显,吉本想表达在圣经新约中提到的那次耶稣受难时发生的,“从正午到申时,大地全被笼罩在黑暗之中”,实际上根本没有发生。但当时他不敢直截了当地说,只能用隐喻讽刺的口吻,说明古代罗马史中根本就没有记录。
1779年, 吉本又写了一部《对罗马帝国衰亡史第15章和16章一些段落的考证》以回答对他第一卷的一些非难。
这部书从奥古斯都立为皇帝,将罗马共和国变为罗马帝国写起,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还写了罗马的政变,到教皇重新控制罗马。延续近乎1500年, 包括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如何兴起,以及罗马帝国周边国家对罗马的影响,有波斯、阿拉伯、匈牙利、保加利亚、俄罗斯、蒙古等国家的简短历史,甚至还提到了长城和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以及北匈奴的西迁,忽必烈的舰队对日本不成功的入侵。整部著作气势恢弘,是一部堪称巨著的作品。
史记、五千字读后感、
《史记》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大家都知道,它是一部史书,而且是史部第一,就像希罗多德之于希腊,我们也是把司马迁当“史学之父”。但此书之意义,我理解,却并不在于它是开了纪传体的头。相反,它的意义在哪儿?我看,倒是在于它不是一部以朝代为断限,干巴巴罗列帝王将相,孳孳于一姓兴亡的狭义史书,像晚于它又模仿它的其他二十多部现在称为“正史”的书。我欣赏它,是因为它视野开阔,胸襟博大,早于它的事,它做了总结;晚于它的事,它开了头。它是一部上起轩辕,下迄孝武,“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的“大历史”。当时的“古代史”、“近代史”和“当代史”,它都讲到了。特别是他叙事生动,笔端熔铸感情,让人读着不枯燥,而且越想越有意思。
司马迁作《史记》,其特点不仅是宏通博大,具有高度概括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还能以“互文相足之法”,节省笔墨,存真阙疑,尽量保存史料的“鲜活”。
《史记》仿佛让我做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另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我敬孔子,畏霸王,颂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纣王,悲韩信,怜李广。
读书,读史,读人,亦是解读一种精神,苏武牧羊的爱国与执着,张骞出使的坚毅与无畏,陈胜举兵的大义与凛厉。
品味全书,我心中只有一个人可谓为英雄———项羽。是的,就是那个四面楚歌,垓下自刎的落魄之人。鲁迅先生曾写道: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但我想项羽是个例外,遭汉军重围,一人杀敌数百,死战到底。乌江亭长敬他为豪杰请他渡江再待卷土重来。然“燕鹊安知鸿鹄之志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大丈夫岂能苟且偷生!于是,他便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遗恨千古。
然而,刘邦违背鸿沟和约终究成为其一生难以拭去的污点,他终究是个不顾手足之情的刽子手。于他,项羽不过就是冗长而虚渺的过渡之梦。梦醒之时,天下尽在咫尺。于我,他终只是个鸟尽弓藏、为权势而活的枭雄。
成王败寇,战争俨然成为解救之法,英雄与枭雄无数次站在风口浪尖上角逐,其中一人的失败便意味着另一个人的成功。然而英雄无所谓清贫抑或富贵,不为名利所趋,所欲追寻的不过“正义”二字,为的只是黎民百姓与江山社稷安危。
姬昌父子起兵反商,为的是因炮烙之刑无辜惨死的冤魂,为的是不让比干一颗赤胆忠心付诸东流,为的是维持天下秩序,国家需要周武王这样一位领袖。恰恰相反,淮南王刘长醉心权势,不满已有的封地,引发战乱,最终也不过是不成气候的“过江龙”。
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迷离了我的双眼;百转千回,人情冷暖,一点点冰封我的思绪。可我从不曾怀疑这个缤纷的世界,重耳在外流亡十九载,却终登帝位,名垂青史;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报了灭国之仇;孙膑膑足,撰述了《孙膑兵法》;吕不韦流放蜀地,留下了《吕氏春秋》……
经过我呢 从多篇剪切 我就这么写的
发挥想象力 给星期加上颜色
(结合了颜色心理学的东西)
星期一:黑色,要上班了,上课了,黑色的日子就要来啦
星期二:白色的,无聊啊,离休假好远。。。
星期三:红色。与其无聊,不如热情地工作点,这样日子也会好过点。
星期四:褐色,退去的激情,生活又压抑了
星期五:绿色,周末快来啦,生活充满了希望
星期六:蓝色,自由的日子,一路是蓝。
星期日:灰色,欢乐总是这么短暂,过后又是一周痛苦的轮回。
关于历史的名言
关于历史的名言:1、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雨果(法)《笑面人》2、历史是胜利者的宣传。——汤因比(英)《汤因比论汤因比》3、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列夫•托尔斯泰(俄)《战争与和平》4、历史是人类的过去的知识。——亨利—伊雷内•马鲁(法)《历史如同知识》5、历史是生活的教师。——克罗齐(意)《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6、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李道钊(现代)《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7、人类的历史是很忍耐地等待着被侮辱者的胜利。——泰戈尔(印度)《飞鸟集》8、历史是一出没有结局的戏。每个结局都是这出戏的新情节的开始。——彼得·海尔(荷)《在历史中遭遇》9、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雨果(法)《笑面人》10、历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个人,既随和又自尊。——余秋雨(中)《艺术创造工程》11、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12、人离开狭义的动物愈远,就愈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不能预见的作用、不能控制的力量对这一历史的影响就愈小,历史的结果和预定的目的就愈加符合。——恩格斯13、历史总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提供范例,评价过去,或者把目前这个时刻安放到生成――演变中去。——雷蒙·阿隆(法)《历史哲学》14、比起大自然来,历史对人类的感情更严酷,更残暴。大自然要求人们仅仅满足于天赋的本能,而历史却要强制人的理智。——高尔基(苏)《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15、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列夫·托尔斯泰(俄)《战争与和平》16、历史不仅是知识中很有价值的一部分,而且还打开了通向其他许多部分的门径,并为许多科学领域提供了材料。——休谟(英)《论历史研究》
关于历史的名言
1、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2、人离开狭义的动物愈远,就愈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3、历史事件乃是人类心灵活动的表现。历史学家研究历史事件时,则必须研究人们是在怎么想的。4、历史多么无情而又有情,不遗忘每一个对历史的贡献,也不宽容每一个对历史的障碍。5、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句。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6、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7、历史不仅是知识中很有价值的一部分,而且还打开了通向其他许多部分的门径,并为许多科学领域提供了材料。8、历史家的任务在于区别真实的和虚假的,确定的和不确定的,以及可疑的和不能够接受的。9、历史是一出没有结局的戏。每个结局都是这出戏的新情节的开始。10、历史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万载,视通万里,千恣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像力。
长相思兮长相忆什么意思呢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意思是:永远的相思永远的回忆,短暂的相思却也无止境。出自唐代李白《三五七言 / 秋风词》全文: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意思是:秋风凌清,秋月明朗。风中的落叶时聚时散,寒鸦本已栖息,又被明月惊起。朋友盼着相见,却不知在何日,这个时节,这样的夜晚,相思梦难成。赏析:此诗写在深秋的夜晚,抒情主人公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主人公以寒鸦自比,表达了无限惆怅的心情。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加上诗人奇丽的想象和对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得凄婉动人。
长相思的作者
长相思的作者桐华。《长相思》是作家桐华创作的长篇言情小说。《长相思》由《长相思1:如初见》《长相思2:诉衷情》《长相思3:思无涯》三部组成,取材于《山海经》,讲述了西陵珩的女儿小夭与表哥轩辕玱玹、涂山世家公子涂山璟、神农义军将领相柳之间的恩怨情仇。《长相思》是“山经海纪”系列故事的完结篇,不仅有刻骨铭心的爱情,更有家国天下的格局和濡沫共担的亲情和选择,谱就了一曲荡气回肠的相思曲。《长相思1:如初见》。一场清水镇的相遇让所有人在故事中悉数登场,也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甚至改变了整个大荒的命运。小夭遇到了叶十七,也遇到了相柳和玱玹,属于他们的故事正式拉开了序幕,但一切都只是草蛇灰线,绵延千里。我们肉眼可见的真的是一切的真相?爱之于一人又究竟能在万般取舍之下深入几分?相思是一杯有毒的美酒,入喉甘美,销魂蚀骨,直到入心入肺,便再也无药可解。毒发时撕心裂肺,只有心上人的笑容可解,陪伴可解。若是不得,便只余刻骨相思,至死不休。故事仍在继续。
古代女性故事
在我国医学史上,出现过许多著名的女性医学家,她们医技精湛、医德高尚、救死扶伤、为民除病,深得后人的敬仰和称道。
义妁:医技高超 征召入宫
远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河东地方(今山西省复县),有一个名叫义妁的女子,她是我国历史上早期著名的女医生。义妁从小就对药草有兴趣,十几岁就上山采药,捣烂后给乡亲们敷治外伤。平时只要有郎中路过,她总是虚心请教,日积月累,学到了许多医药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有一次,从外地抬来了一位腹部膨隆的病人,肚子比将要临产的孕妇还大,脐眼突出,身躯瘦得皮包骨头,气息奄奄。义妁对她仔细诊视后,取出几根银针,在病人的腹部和腿部一连扎了几下,又取出一包药粉撒在病人的脐眼上,用热水浸湿的绢帛裹住,并给病人喂服中药。几天之后,病人的肿胀竟渐渐消退,不到10天工夫,病人就可以起床活动。后来,义妁的医术被汉武帝知道了,便将她征入宫,封为女侍医,专为皇太后治病,深得太后的信任。
鲍姑:擅长针灸 施医利民
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的女儿鲍姑也是—代女名医,其夫葛洪是晋代著名的炼丹家,曾著有《肘后备急方》等医学名著。由于长期的耳濡目染和家庭影响,给她行医治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她长期跟随丈夫在广东罗浮山炼丹行医,为民治病,岭南—带民众尊称她为“鲍仙姑”。
鲍姑行医采药,足迹遍及广州、南海、惠阳、博罗等地。她医术精良,一丝不苟,擅长针灸,以专治瘤与疣而闻名。她采用越秀山脚下满山遍野生长的红脚艾作艾绒进行灸疗治疾,因此,后人称此艾为“鲍姑艾”。鲍姑死后,岭南人民为纪念她对医学事业的贡献,在广州越秀山下三元宫内修建了鲍姑祠,以志纪念。
张小娘子:精通外科 手到病除
宋代有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名叫张小娘子,据传说,在张小娘子年轻的时候,有一天,一位云游郎中路过门前,向她讨杯水喝。张小娘子见是一位银髯老人,气度不凡,便将他请进屋里,让座沏茶,还热情地招待饭菜。那位老郎中见她聪明贤慧、手脚勤快,便将开刀和制膏等外科秘方传授给她,还赠她一部秘而不传的《痈疽异方》。后来,经过不断实践,张小娘子终于成了一位精通外科的女医生。凡是疮疡痈肿的病人前来求医,经她诊治,无一不见奇效。—时名声大噪,病人应接不暇。她又把外科技术传给丈夫,于是,夫妇俩都成了当地名医。
谈允贤历史上有这个人吗?
有的。谈允贤(1461年-1556年),是中国古代4位女名医之一。明代南直隶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出生于医学世家,其祖父曾任南京刑部郎中,是当地的名医,其祖母对医药也十分精通。秉承家学,从十来岁时即“昼夜不辍”地攻读各种医学典籍。谈允贤自小聪慧,祖母就让她学医,就在祖母的教导下学会的精湛的医术,祖母去世前将一生所收集、编写的药方病理都传给了谈允贤。谈允贤到了50岁的时候,想到离梦中祖母告诉她的“汝寿七十有三”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二,便根据祖母传授的医理和自己的临证所得,写成了《女医杂言》一书。《女医杂言》共收载病案31例,是中医史上较早成书的个人医案之一。谈允贤在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病逝,享年96岁。
但是电视剧中的情节没有,真实历史上朱祁镇死的时候谈允贤只有3岁~
汉顺帝刘保的母亲是谁?他是如何成为皇帝的?
汉顺帝刘保是东汉第七位皇帝,他的即位之路也是颇具戏剧性。汉安帝皇后阎氏多年无子,后来汉安帝和宫女李氏生下一个儿子,这人就是刘保。但刘保的母亲很快便被阎皇后害死,她担心刘保长大后会报复自己,于是想尽办法要除掉刘保。最后她立刘懿为帝,好让自己独揽大权。但孙程、王康等人计划了一场政变,逼阎太后退位,然后扶持刘保即位,这才有了此后的汉顺帝。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后宫之中能够出人头地的女子,要么凭借皇帝的宠爱,要么就是生出了皇子。尤其是后者,在传宗接代深入人心的封建社会,有着无比的优势。比如慈禧太后,虽然并不算太受宠,但因为生下了咸丰帝唯一的皇子,才得以与原来的皇后平起平坐。
可是,历史却并不是单一的,它的丰富多彩更是充满着各种神秘性。比如在汉朝时,有一个女子也为皇帝生下了独子,但她不仅没有像慈禧那样掌握大权,反而立即被毒死,失去了亲眼看到儿子成长的机会。这个颇为可怜的女子,史书上甚至没有留下名字,只记载她姓李,仅仅是汉安帝刘祜的一名宫女。
刘祜在当时,是春风得意的,不仅将自己宠爱的阎贵人扶正,让她当上皇后,而且还与这位李氏宫女,生下了皇子刘保。汉安帝在当时已经20多岁了,以他的地位,三宫六院已经塞满了人。可是,他一直就没有子嗣,这不仅是他个人的心病,也是帝国的隐忧。
因为在封建社会,储君是国之根本,重要性仅次于一国之君。如果庞大帝国没有合法继承人,就会根基不稳。刘保虽然不是嫡子,但好歹是汉安帝刘祜的亲生儿子,如果皇后无子,他是无可争议的继承人。他的降生,给帝国所有人吃了一剂定心丸,同时也给另外一个人带来了无尽的恨意。
这个人就是刚刚当上皇后的阎氏,阎皇后非常妒忌,她希望自己能够一生一世独宠下去。这位李氏宫女,不仅与汉安帝春风一夜,而且还生下皇子,这让她的心情不能平复。她一定也想到了母以子贵,假以时日,别看是个小宫女,很有可能会与她平起平坐,甚至因为儿子是皇帝,实际影响力将会远大于她。
阎皇后善妒,而且心狠,想到了今后的诸多可能,没有一点利于自己,一狠心就让人毒死了李氏宫女。读史读到伤心处,莫过于此。这位宫女,未来是成为孝庄还是慈禧,本来都有可能。但是在她为皇家立下大功的时候,还处于分娩后的阵痛期,就被一杯毒酒,送上了黄泉路。也许,她仅仅就看了孩子一眼;也许,她的心中满怀欢喜;也许,她想陪伴儿子走得更远。
然而,就是阎皇后的一杯毒酒,让两母子阴阳相隔,再没有见面的机会。后来,刘保被封为太子,而他的生母李氏,却被随意仍在洛阳郊外,草草安葬。他甚至并不知道母亲的死因,所有人都对他隐瞒了真相。
不过,阎皇后还是害怕报复,此后便处处针对太子,经常在汉安帝面前诋毁他。刘保也确实可怜,还在襁褓之中时母亲就被害死了,父亲又是个糊涂蛋,竟然听信枕边风,将他的太子位废黜。要知道,刘保当时只有十岁,还是汉安帝的独子,也不知道阎皇后到底给汉安帝灌了什么迷魂汤,才做出如此愚蠢的事情。
哪怕汉安帝驾崩,阎皇后也是拥立汉安帝的堂弟刘懿继位,根本没有考虑废太子、汉安帝的儿子刘保。哪怕刘懿在位仅仅一年就病逝了,阎皇后还是准备立其他王子为帝,就不给刘保这个理所应当的继承人任何机会。
不过,因为阎皇后的能力有限,特别是阎氏外戚的势力并不算强大。在宦官的拥立下,刘保还是抢先登基,夺回了属于他的一切。当时就有人提出严惩阎皇后,剥夺她的封号,让她滚去冷宫。可汉顺帝刘保考虑到影响,硬是忍了这口气。
这恐怕也是因为当时的汉顺帝,还不知道自己生母的事情,他只是觉得奇怪,为什么这位嫡母,要处处针对他。直到又过了一年,阎皇后去世,这才有人大着胆子告诉了汉顺帝真相。刘保呆若木鸡,惆怅良久,从震惊中清醒过来的他,第一件事就是赶往母亲坟前祭拜。
荒芜的坟墓内,埋着过世已经十年的母亲。汉顺帝根本没有母亲李氏的一点记忆,但他一定能从旁人嘴里,听说母亲的美丽贤惠。他潸然泪下,将其改葬于恭北陵,并尊自己的母亲为恭愍皇后。这个谥号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恭敬,更反映了他的哀痛。从宫女到皇后,李氏也只用了十年,可她全然不知,这些对她毫无意义。
汉顺帝刘保是东汉的第8位皇帝,他到底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刘保,是汉安帝之子,但他的母亲李氏当时宫人,后被汉安帝皇后阎姬所杀,固然如尔后来刘保还是被立为了太子。但是后来汉安帝的乳母王圣和江京、樊丰诬害刘保的乳母和厨官。从而刘保的乳母和厨官被杀,刘保关于他们的死,心里很难过。这让王圣、江京、樊丰晓得了,他们很担忧。由于刘保是太子,若他以后登基为帝,可能就会对他们不利。他们为了不被报仇,于是又构陷太子刘保,从而太子刘保被废去太子位为济阴王。不过刘保固然被废,后来他还是登基为帝,是为汉顺帝。1.当时汉安帝的皇后阎姬无子,她为了本人的位置未来不被要挟动摇,从而刘保被废。后来汉安帝驾崩,阎姬想控制朝政大权,所以她就想立一个年幼的为皇帝,由于这样更容易操控。于是她就拥立了汉章帝之孙刘懿为皇帝。2.刘懿也就是东汉前少帝,不过由于刘懿在位的时分,阎氏兄弟把持朝政、控制大权,刘懿自己也只在位二百零六天就因病逝世了,(之后汉顺帝刘保登基,又是以诸侯王之礼下葬刘懿的),故而有的史家不将刘懿列入东汉皇帝中。正史也不单独给他列传,故而普通就不以为他是正统的皇帝。3.刘懿逝世后,阎氏兄弟和江京倡议阎姬先不发丧,而且召济北王、河间王的王子,想从当选个皇帝的人选。但刘保晓得后,就把宫门关住,据兵自守。之后宦官孙程结合其他宦官,共十九名一同的杀江京等人,然后就拥立就保登基。刘保登基为帝,是为汉顺帝。然后又诛杀了阎氏兄弟。而阎姬也迁往别处寓居。就这样,刘保固然因人构陷被废去太子位,但之后还是做上了皇帝。不过由于汉顺帝刘保的帝位是依托宦官而获得的,所以十九名宦官有拥立大功皆被封为侯,不只如此,汉顺帝还把朝政大权交给他们处置,从而招致后来宦官又和外戚梁氏勾搭,更甚于后来梁氏专权长达耳氏多年。汉朝也一步步的走向了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