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玫瑰鹦鹉的介绍
东部玫瑰鹦鹉(学名:Platycercus eximius )的羽毛的花纹非常独特,背羽呈扇形;面颊有颜色。背部以黑色为主体,而在每一个羽毛边则有对比色以呈现出扇型的感觉。头部、胸部上方、尾巴内侧覆羽为红色;脸颊白色;胸部下方黄色,到了腹部渐渐变为黄绿色;胸部下方和腹部的羽毛带有明显的深色滚边;颈部、肩膀的羽毛为黑色,并且带有黄绿色滚边;主要以草地和灌木种子、植被、植物嫩芽、浆果、水果、花朵、昆虫以及其幼虫等为食。主要栖息地为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斯。
玫瑰鹦鹉的详细简介
【物种名称】玫瑰鹦鹉
【拉丁学名】Platycercus
【英文名称】 rose-coloured Parrot
【科属分类】 鸟纲、鹦形目、鹦鹉科、玫瑰鹦鹉属。
几种常见的笼养鸟类,特指某些澳大利亚的长尾鹦鹉(parakeet)种类。
玫瑰鹦鹉最明显的特色不是他们的羽色,而是他们羽毛的花纹。其一是他们背羽呈扇形;其二是他们的面颊皆是有颜色的。所有的玫瑰鹦鹉背上都是以黑色为主体,而在每一个羽毛边则有对比色以呈现出扇型的感觉。然后在脸颊上也都会有着一块对比的颜色饰片存在着。依据种类的不同,这些颜色有可能是绿的、红的、黄的、白的、或者是蓝的。但这种特色是每一只玫瑰鹦鹉都可以见到的。 东澳洲的玫瑰鹦鹉大致可分为两个族群:一个是有着蓝色面颊的深红鹦鹉 Crimson Parrot,另外一种则是白色面颊的东方玫瑰鹦鹉 Eastern Rosella。所有玫瑰鹦鹉的血缘或形态都非常相近,困难之处就是如何判别这些血缘关系有多近。有些研究专家认为玫瑰鹦鹉就只有以上这两个族群,其余的则是衍生出来的变种。
玫瑰鹦鹉盛产於澳洲,虽然种类繁多,但所有玫瑰鹦鹉 间亦存在著共同的特色,主要包括扇形的羽毛排列方式以及翅膀和尾巴都有特殊的蓝色边;再则根据其颊部区域的颜色可大致分成两组:第一组是颊部圈圈内为白色的,如:澳西玫瑰鹦鹉 、金披风玫瑰鹦鹉 、褪草玫瑰鹦鹉等;第二组是颊部区域内为蓝色的,如:深红玫瑰鹦鹉 、黄草玫瑰鹦鹉 和绿草玫瑰鹦鹉等。 该种鹦鹉头部、腹部及胸部为深红色,颊部为蓝色,上背部及翅膀主要为黑色但边缘为红色,(象似片片玫瑰花瓣),翅膀前端及尾巴为带有光泽的蓝色。非常漂亮。有的品种胸部、颈部以及头部为鲜红色,白色的脸颊,背部为黄色,但羽毛有黄绿色的边缘,尾部的上腹羽是黄绿色,下腹羽是红色,棕色的眼,灰白色的喙及黑灰色的脚。母鸟的喙较小,红色较淡,且眼睛的周围有灰棕色的羽毛。
Rosellas 这个字基本上就是在形容 rose ( 玫瑰 )、rose-coloured ( 玫瑰色的 ) 、 roselike ( 似玫瑰的 ),尤其是观看其背羽的花纹,宛如片片玫瑰花瓣。
分布在澳洲东方的海岸区,主要栖息在东南部新南威尔斯与维多利亚的海岸地区及南澳大利亚东南方小面积的沿海地区与袋鼠岛,东北部则分布在昆士兰东北部沿海地区及其东南部地区,澳洲东南部的一些小岛上也有分布。
它们与其它的澳洲鹦鹉一样,常至农作物区觅食,造成严重的农作物损失,经常可在年雨量超过500公厘的森林中发现它们的踪迹,北部地区的族群喜爱栖息在海拔600-1500m的丘陵林地中,但海拔450-1900m皆可发现其族群,南部地区的族群则活动于各种高度的区域,野外的玫瑰鹦鹉并不怕人,有人接近时不会惊慌地逃开,常至公园、花园或住家后院让人喂食,天然食物包括花朵、花蜜、草类与树木的种子等,通常4-6只成群活动,繁殖期多在9-1月间,求偶时公鸟会靠近母鸟翅膀微开且不停地拍动,尾部也会一直摆动,头部不停地晃动、鼓起胸前的羽毛且持续地发出啁啾的鸣叫声,之后公鸟会有喂食母鸟的行为出现,这表示配偶之间的感情非常好,主要筑巢于树洞内。
繁殖: 需要提供较深的巢箱和软木,这种鸟咬断软木来铺垫。虽然他们长至11个月就能繁殖,但最好等到他们18个月大,更成熟的时候再让他们繁殖,没有必要让他们尽早繁殖,因为他们在笼养条件下可以繁殖超过10个年头。这种鸟天性容易紧张不安,不太容易适应居室生活。
玫瑰鹦鹉的详细简介
玫瑰鹦鹉最明显的特色不是它们的羽色,而是它们羽毛的花纹。其一是它们背羽呈扇形;其二是它们的面颊皆是有颜色的。所有的玫瑰鹦鹉背上都是以黑色为主体,而在每一个羽毛边则有对比色以呈现出扇型的感觉。 玫瑰鹦鹉分布在澳洲东方的海岸区,主要栖息在东南部新南威尔斯与维多利亚的海岸地区及南澳大利亚东南方小面积的沿海地区与袋鼠岛,东北部则分布在昆士兰东北部沿海地区及其东南部地区,澳洲东南部的一些小岛上也有分布。外形特征 玫瑰鹦鹉美图集(25张) 玫瑰鹦鹉脸颊上也都会有着一块对比的颜色饰片存在着。依据种类的不同,这些颜色有可能是绿的、红的、黄的、白的、或者是蓝的。但这种特色是每一只玫瑰鹦鹉都可以见到的。 东澳洲的玫瑰鹦鹉大致可分为两个族群:一个是有着蓝色面颊的深红鹦鹉 Crimson Parrot,另外一种则是白色面颊的东方玫瑰鹦鹉 Eastern Rosella。所有玫瑰鹦鹉的血缘或形态都非常相近,困难之处就是如何判别这些血缘关系有多近。有些研究专家认为玫瑰鹦鹉就只有以上这两个族群,其余的则是衍生出来的变种。 玫瑰鹦鹉盛产于澳洲,虽然种类繁多,但所有玫瑰鹦鹉间亦存在着共同的特色,主要包括扇形的羽毛排列方式以及翅膀和尾巴都有特殊的蓝色边;再则根据其颊部区域的颜色可大致分成两组:第一组是颊部圈圈内为白色的,如:澳西玫瑰鹦鹉 、金披风玫瑰鹦鹉 、褪草玫瑰鹦鹉等;第二组是颊部区域内为蓝色的,如:深红玫瑰鹦鹉 、黄草玫瑰鹦鹉 和绿草玫瑰鹦鹉等。 该种鹦鹉头部、腹部及胸部为深红色,颊部为蓝色,上背部及翅膀主要为黑色但边缘为红色,(象似片片玫瑰花瓣),翅膀02....前端及尾巴为带有 澳北玫瑰鹦鹉光泽的蓝色。 阿德莱玫瑰鹦鹉非常漂亮。有的品种胸部、颈部以及头部为鲜红色,白色的脸颊,背部为黄色,但羽毛有黄绿色的边缘,尾部的上腹羽是黄绿色,下腹羽是红色,棕色的眼,灰白色的喙及黑灰色的脚。母鸟的喙较小,红色较淡,且眼睛的周围有灰棕色的羽毛。 Rosellas 这个字基本上就是在形容 rose ( 玫瑰 )、rose-coloured ( 玫瑰色的 ) 、 roselike ( 似玫瑰的 ),尤其是观看其背羽的花纹,宛如片片玫瑰花瓣。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深红玫瑰鹦鹉 东玫瑰鹦鹉它们与其它的澳洲鹦鹉一样,常至农作物区觅食,造成严重的农作物损失,经常可在年雨量超过500公厘的森林中发现它们的踪迹,北部地区的族群喜爱栖息在海拔600-1500m的丘陵林地中,但海拔500-1900m皆可发现其族群,南部地区的族群则活动于各种高度的区域,野外的玫瑰鹦鹉并不怕人,有人接近时不会惊慌地逃开,常至公园、花园或住家后院让人喂食,天然食物包括花朵、花蜜、草类与树木的种子等,通常4-6只成群活动,繁殖期多在9-1月间,求偶时公鸟会靠近母鸟翅膀微开且不停地拍动,尾部也会一直摆动,头部不停地晃动、鼓起胸前的羽毛且持续地发出啁啾的鸣叫声,之后公鸟会有喂食母鸟的行为出现,这表示配偶之间的感情非常好,主要筑巢于树洞内。编辑本段生长繁殖 繁殖: 需要提供较深的巢箱和软木,这种鸟咬断软木来铺垫。虽然他们长至11个月就能繁殖,但最好等到他们18个月大,更成熟的时候再让他们繁殖,没有必要让他们尽早繁殖,因为他们在笼养条件下可以繁殖超过10个年头。这种鸟天性容易紧张不安,不太容易适应居室生活。编辑本段
玫瑰鹦鹉属的介绍
玫瑰鹦鹉属(学名:Platycercus)特指某些澳大利亚的长尾鹦鹉(parakeet)种类。是典型的攀禽,鸟喙强劲有力,喙钩曲,上颌具有可活动关节,喙基部具有腊膜。肌肉质舌厚。脚短,强大,对趾型,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和攀援生活。羽毛的花纹具有明显的特色,背羽呈扇形,面颊有颜色。背上的羽毛以黑色为主体,而在每一个羽毛边则有对比色以呈现出扇型的感觉。晚成雏。栖息于森林、棕榈树林、开阔的平原、农耕区等。通常成对或是小群体活动,主要的食物是花朵、花蜜、草类与树木的种子等,通常4-6只成群活动,繁殖期多在9-1月间。
东玫瑰鹦鹉的形态、生活习性和饲养管理有什么特点?
东玫瑰鹦鹉也叫金斗篷玫瑰鹦鹉、金披风玫瑰鹦鹉等。在分类学上隶属于鹦形目、鹦鹉科、玫瑰鹦鹉属。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和塔斯马尼亚岛等地。形态:体长30厘米。头部、胸部红色,颊部白色。背部、翅膀黑色,带有黄色斑纹,飞羽蓝色。腰部绿色,尾羽蓝绿色。虹膜暗褐色,嘴灰白色,脚灰色。生态:栖息于常绿阔叶林、草原、田野、城郊和公园等地。成对或集小群活动。以植物果实、种子、浆果等为食。繁殖期为9月至翌年5月。营巢于树洞中,每窝产卵4~9枚。孵化主要以雌鸟为主,孵化期21天。双亲共同育雏,育雏期长达2个月。饲养:通常饲养在3.6米见方的箱式大鸟舍内,舍内设30厘米×20厘米×30厘米的巢箱,中间用木板隔成上下两层。栖杠要用粗大坚实些的天然树枝。喜日光浴而抵抗力较强,在冬季无严寒的地区可以饲养在室外。饲料为草籽、粟子、小米、葵花籽、青菜和苹果。爱吃甜食,繁殖期要在饲料中淋少许蜂蜜。水果除苹果外,也爱吃樱桃、石榴和草莓等,但不大喜欢吃干硬的食物如干稻谷等。育雏期间要供给蛋米。它还有舔盐土的习惯,特别是在换羽期,应供给鸽用保健球(由黄泥、沙土、熟石灰、木炭和盐混合后凝结成球状),让它自由舔食。东玫瑰鹦鹉喜沙浴而不爱水浴。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西藏农牧业科技发展史》
深红玫瑰鹦鹉的生活习性
平时大多成对或是组成4到6只的小群体活动;幼鸟在繁殖季后会聚集成一大群,到了9月则会分道扬镳;个性并不十分怕生,通常都可以在近距离内接近;通常4-6只成群活动,有时候会和同属中其他种类的玫瑰鹦鹉一起集结,例如东部玫瑰鹦鹉等;它们经常在地面觅食,通常会待在一个地方很久;幼鸟则有群聚性迁移的习性,而成鸟仅会在严寒的冬季才迁移到其他高度的地区;平时他们经常在灌木丛活动,翅膀拍动的相当急速,飞行成波浪状,飞行的时候会伴随尖锐刺耳的鸣叫,通常比东部玫瑰鹦鹉的声音更低沉。深红玫瑰鹦鹉约在1873年首次引进入欧洲,1874年首次在欧洲繁殖成功,之后这些美丽的澳洲鹦鹉才逐渐普遍;它们与其它的澳洲鹦鹉一样,常至农作物区觅食,造成严重的农作物损失,野外的深红玫瑰鹦鹉并不怕人,有人接近时不会惊慌地逃开,常至公园、花园或住家后院让人喂食,天然食物包括花朵、花蜜、草类与树木的种子、植被、植物嫩芽、浆果、水果、花朵、昆虫以及其幼虫等。由于时常前往农耕区觅食,因此被当地农民视为害鸟。
深红玫瑰鹦鹉繁殖 深红玫瑰鹦鹉繁殖条件
深红玫瑰鹦鹉繁殖期多在9-1月间,求偶时雄鸟会靠近雌鸟翅膀微开且不停地拍动,尾部也会一直摆动,头部不停地晃动、鼓起胸前的羽毛且持续地发出啁啾的鸣叫声,之后雄鸟会有喂食雌鸟的行为出现。 深红玫瑰鹦鹉繁殖 繁殖期多在9-1月间,求偶时雄鸟会靠近雌鸟翅膀微开且不停地拍动,尾部也会一直摆动,头部不停地晃动、鼓起胸前的羽毛且持续地发出啁啾的鸣叫声,之后雄鸟会有喂食雌鸟的行为出现,这表示配偶之间的感情非常好,主要筑巢于树洞内,一窝产3-8枚卵蛋,孵化期约21天,雄鸟一天喂食雌鸟2次,5周后幼鸟羽毛长成,再与亲鸟相处一个月后即离巢。 笼养鸟需定期作驱虫的工作,用桉树种子,小米,少许向日葵子以及绿色蔬菜饲养。新引进饲养的鸟适应环境后十分强壮,能耐低温,成鸟较有侵略性,购买时注意雄鸟是否对雌鸟有攻击性,需成对分开饲养,喜爱啃食树枝。深红玫瑰鹦鹉有时会有拔羽的症状出现,也会拔幼鸟的羽毛,所以不宜让幼鸟待在巢内过久,一发现幼鸟被拔羽毛的情形需马上移出巢外手养,繁殖期间雄鸟会追着雌鸟跑。 这种来自澳洲的彩色鹦鹉很容易饲养繁殖,并可连续两次筑巢。已经繁殖出几种不同羽色的变种,其中以蓝色最为常见。刚开始饲养这种鹦鹉时,不要饲养无法配成对的成鸟,最好从一对可以交配繁殖的成鸟开始饲养,或是饲养幼鸟,这样可以增加和鹦鹉和睦共处的机会。形成配偶的鹦鹉十分多产,可以有规律的繁殖20年以上。 由于体型大,巢箱要够深(约60cm)。准备提供深的巢箱和软木,以提供繁殖之用,注意观察雄性是否过于猛烈的追逐雌性,事实证明有的雄鸟比其他雄鸟更富于进攻性,如果雄鸟猛烈进攻雌鸟的话,可以让雄鸟离开巢舍一段时间,或者剪去它的一只翅膀上的飞羽。还要注意观察成鸟是否会啄食雏鸟的羽毛,可以在雏鸟身上撒些芦荟粉来避免这种情况,当幼鸟可以独立取食后,就要把它们移走,否则当成鸟想再次筑巢时,就会攻击幼鸟。
深红玫瑰鹦鹉的外形特征
深红玫瑰鹦鹉体长32-36厘米,体重115-170克。这种鹦鹉鸟体为红色;脸颊为蓝紫色;颈部、背部和次要飞行羽的部份为黑色,并带有很宽的红色滚边;翅膀内侧中央覆羽为黑色,翅膀弯曲的地方、外侧中间的覆羽和次要飞行羽覆羽为蓝色;外侧次要飞行羽、主要飞行羽的底色和翅膀内侧覆羽为蓝色;尾羽上方中央为黑底深蓝,尾羽外侧深蓝并带有很浅的滚边和羽尖;尾羽内侧为浅蓝色;鸟喙灰白色,虹膜深棕。雌鸟体型略小,尾巴上方中间的羽毛带有些绿色,鸟喙比较细窄短小。幼鸟的鸟体为橄榄绿和橄榄黄仅有少部分为红色;前额、头顶为红色、脸颊蓝色,其他除了喉咙、胸部上方部分羽毛、大腿、翅膀内侧覆羽等都为橄榄绿色。尾巴内侧浅蓝,翅膀内侧带有浅色的条纹,需要16个月才能长成成鸟般体色。深红玫瑰鹦鹉羽色十分美丽鲜艳,幼鸟时期的羽色与成鸟差异甚大,幼鸟的羽色为橄榄绿与灰绿色,随着时间会慢慢改变,之后羽色会呈红绿蓝参杂,到了15个月大时才会完全蜕变为成鸟的颜色,雄鸟的头部较大较平,喙部也较大,若要分辨幼鸟性别,头部及喙部是较明显的分辨部位。 深红玫瑰鹦鹉图册与概述图(图片来源:flickriver)
如何分辨鹦鹉的公母
很多人喜欢养虎皮鹦鹉,但是不知道怎么分辨公母,那么具体该如何辨别呢?那么本文就来简单分享一下这方面的知识:一般雌雄虎皮鹦鹉的头部和身体形态是不同的。公鸟一般头部比雌鸟稍微的尖一些,而雌鸟的头部则比较圆滑一些,雌鸟的头部比雄鸟略大,身体大小方面也有差别,雌鸟一般比较胖一些,雄鸟则略瘦,紧致一些,鹦鹉公鸟的颜色比雌鸟的颜色略鲜艳。一般雌雄虎皮鹦鹉的生活习性是不同的。雄鸟好动,生性活泼,而雌鸟比较温柔一些(一般两只鸟在一起喜欢打架的是公鹦鹉,雌鹦鹉虽然也打架,淡相对公鹦鹉方面也有差别),在叫声方面也有一些差别的,想多来说,雌鹦鹉比雄鹦鹉的叫声单调一些。虎皮鹦鹉在幼年的时候分辨起来很难,一般养鸟比较有经验的人才会分辨,因为不同时期的鹦鹉的特点是不全相同的,我们看一下各种年龄段的鹦鹉的不同分析方法,分析主要以蜡膜为主(虎皮鹦鹉的平均寿命是七年)。幼年虎皮鹦鹉公母的分析: 幼年(至少出生在一个月时间以上,不然难以分辨)虎皮鹦鹉公鸟的蜡膜(鹦鹉的角质喙和头上接触部分的肉)颜色一般是粉红色,而雌鸟幼年蜡膜一般比公虎皮鹦鹉的颜色浅,多为白色。虎皮鹦鹉中年公母的分析:公鸟的蜡膜颜色为蓝色或者和幼年时期差不多是粉红色,边缘部分可能有蓝色,但是母虎皮鹦鹉鼻孔周围的毛以及蜡膜一般都是白色的,颜色相比公虎皮鹦鹉单调。虎皮鹦鹉成年公母的分析:和中期的虎皮鹦鹉的蜡膜分析方法差不多,公鸟的蜡膜颜色也是蓝色或者是粉红色的,但是母鸟的蜡膜颜色除了可能是白色以外,也可能处于找配偶的状态呈现的颜色稍微带一些褐色,还是可以说,公鸟的蜡膜颜色比雌鸟的更加鲜艳。
东玫瑰鹦鹉的生长繁殖
繁殖期通常在7-3月间, 主要筑巢于树洞中,尤其喜爱尤佳利树,但也常筑巢于篱笆上、电线杆上、兔子的洞穴、白蚁洞与食蜂兽的洞穴中,一旦筑巢,公鸟会尽力保护巢穴以防入侵者,一窝约有4-6颗卵孵化期约需18天,母鸟独自孵雏,一天离巢2-3次让公鸟喂食,幼鸟孵出后前10天由母鸟独自喂食,之后公鸟也会帮忙喂食雏鸟,幼鸟约33天后羽毛长成,再与亲鸟相处一个月后即会离巢;笼养的东玫瑰鹦鹉适应环境后即相当强壮, 也会变的十分活泼有活力,喜爱洗澡,最好能为它们作定期的驱虫, 提供小树枝或玩具供它们啃咬,东玫瑰鹦鹉有一些不常见的变种,可惜数量不多。繁殖难度不高,东玫瑰鹦鹉是十分多产的种类,繁殖期间公鸟有侵略性,幼鸟孵出后若要观察巢内情况,最好等亲鸟不在巢内时再观察,母鸟一窝约产3-7颗蛋,约19-21天后孵化,30-35天后幼鸟羽毛长成,若是幼鸟羽毛长成后还没离巢或饲主未移出巢外会受公鸟的攻击。
深红玫瑰鹦鹉的繁殖方式
繁殖期多在9-1月间,求偶时雄鸟会靠近雌鸟翅膀微开且不停地拍动,尾部也会一直摆动,头部不停地晃动、鼓起胸前的羽毛且持续地发出啁啾的鸣叫声,之后雄鸟会有喂食雌鸟的行为出现,这表示配偶之间的感情非常好,主要筑巢于树洞内,一窝产3-8枚卵蛋,孵化期约21天,雄鸟一天喂食雌鸟2次,5周后幼鸟羽毛长成,再与亲鸟相处一个月后即离巢。笼养鸟需定期作驱虫的工作,用桉树种子,小米,少许向日葵子以及绿色蔬菜饲养。新引进饲养的鸟适应环境后十分强壮,能耐低温,成鸟较有侵略性,购买时注意雄鸟是否对雌鸟有攻击性,需成对分开饲养,喜爱啃食树枝。深红玫瑰鹦鹉有时会有拔羽的症状出现,也会拔幼鸟的羽毛,所以不宜让幼鸟待在巢内过久,一发现幼鸟被拔羽毛的情形需马上移出巢外手养,繁殖期间雄鸟会追着雌鸟跑。这种来自澳洲的彩色鹦鹉很容易饲养繁殖,并可连续两次筑巢。已经繁殖出几种不同羽色的变种,其中以蓝色最为常见。刚开始饲养这种鹦鹉时,不要饲养无法配成对的成鸟,最好从一对可以交配繁殖的成鸟开始饲养,或是饲养幼鸟,这样可以增加和鹦鹉和睦共处的机会。形成配偶的鹦鹉十分多产,可以有规律的繁殖20年以上。由于体型大,巢箱要够深(约60cm)。准备提供深的巢箱和软木,以提供繁殖之用,注意观察雄性是否过于猛烈的追逐雌性,事实证明有的雄鸟比其他雄鸟更富于进攻性,如果雄鸟猛烈进攻雌鸟的话,可以让雄鸟离开巢舍一段时间,或者剪去它的一只翅膀上的飞羽。还要注意观察成鸟是否会啄食雏鸟的羽毛,可以在雏鸟身上撒些芦荟粉来避免这种情况,当幼鸟可以独立取食后,就要把它们移走,否则当成鸟想再次筑巢时,就会攻击幼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