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亭

时间:2024-07-03 19:35:27编辑:笔记君

点一盏感恩的灯 阅读答案

1.本文标题富含哲理,它启发人们要多多关心他人,这是因为(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我们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享受着他人给予的温馨灯火。
2.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文中叙述的三个故事
一、行路人一生都生活在别人的恩泽之中,但他永远不知道那次熟睡时发生的一切。
二、拾到那封信的人也许不会想到,他那不经意间善良的一次举手之劳,将会温暖与他素昧平生的人的一生。
三、窗外那对夫妇可能永远不会知道,在这个陌生的城市中,有一盏灯是特意为他们点亮的。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路人就要死在蛇‘吻’之下
这个故事中蛇暗指着潜藏的危险,蛇吻的意思就是觉察不到的致命的危险。

(2)我们每个人都在不觉中享受着他人给予的温馨灯火
灯火:在文中既指现实的照亮那对夫妇的灯光,又寓意着对于他人的关怀和帮助。
4.本文恰当地运用了记叙、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试举一例说明

三个故事开始都是记叙的方式,最后进行议论,例如:
我的一个同事住在一楼。有一年大夏天的一个晚上,同事回家后发现阳台上的灯亮着,他以为是妻子用后忘记关了,就进去要把灯关掉,但被妻子拦住了。他很奇怪,他的妻子就指着窗外让他看。他看到窗外的路边,有一辆装满垃圾的三轮车,车上坐着一对拾垃圾的夫妇,他们正呆在自家阳台投射出的温暖的灯光中,边说笑边开心地吃着东西。看着灯光中的那对夫妇,楼里的同事与妻子相视一笑,悄悄退出了阳台。
窗外那对夫妇可能永远不会知道,在这个陌生的城市中,有一盏灯是特意为他们点亮的。 …… 用感恩的心,为我们身边的陌生人点亮一盏灯。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享受着他人给予的温馨灯火。


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范文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范文 1   假期里拜读了吴非老师的《一盏一盏的灯》这本书,书中讲述了六十多个朴实感人的教育教学故事,这些故事就像一盏一盏的灯,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提炼美丽隽永的教书育人精神、教育教学常识和教师职业道理,展现一线教师的思考与智慧。每个故事以叙述为主,还原现场或情境,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教育的美、爱、责任。   六十多位老师从自身实际出发,演绎了一篇一篇精美的篇章,演绎了一位位老师的风采。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所担任的不单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是他们的引路人和精神的支柱。一个孩子的成功与否可以说和我们有很大的关系。黄雅芸老师写的《我想听你把话说完》,黄老师遇到的这个问题——是否拖堂?不拖堂我们平时认为应是教师的好习惯,但当一个孩子正在努力组织语言、想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的时候,下课的铃声响了,教师该怎么办?是立刻打断孩子的发言,结束这节课的内容,还是坚持让孩子将要说的话说完?在一次明确规定拖堂就扣分的大奖赛的课堂上,黄老师坚定地选择了后者,继续给这个孩子一分钟的时间,鼓励他把话说完整。她坚信,只有今天让孩子慢慢地把话说完整,将来他的发言才会准确简练、既精彩又睿智。是否获奖已变的不再重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信心成为我们的应该去面对的事情。   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是我国几千年以来的一句话,一个孩子喜欢上一个老师了,相信这个孩子这个学科不可能会差,甚至是这个学科的佼佼者。每位教师,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你亮一点,他就能走得远一点;当然,我们并非是为了照亮别人而生存的,教师先得照亮自己,审视自己走过的路,让心我们自己的中充满光明。 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范文 2   暑假里闲暇之时,偶尔翻读了《一盏一盏的灯》,细品课本中的一个一个平凡而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触及我的心灵。书中收集的六十个故事就是六十盏明亮的小灯,每一则故事都是真情流露。许多故事好像就在我身边发生:例如老师的一个小小的等第,往往是孩子一辈子的记忆,在这本书里有这样一篇文章——《多年前的那个“中”》。想到我们一个不经意的评判,是多么的残忍,我们评价学生品德究竟有没有合理的依据?老师能不能因为学生的一些表现就轻易的给他们的品德打等第,贴标签?你可曾想到一位四十多岁的壮年男子还在为几十年前这样的等第伤心痛哭┄┄因此我认为,老师如果把学生的性格问题误作为品格问题,势必会对学生的心灵造成极大地的伤害,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与方式,应当以人为本,不能过于草率;还有一篇《小志的石榴》这篇文章,也让我触景生情,使我想起我班的祝振栋同学,小小年纪,整天勤勤恳恳地学习,就是成绩不好,但他为了讨好老师,经常喜欢送一些好吃的东西给我,可是每次都被我拒绝,现在想来我在处理这件事情是多么的简单,直接,多么的伤一个孩子的心,在当时孩子是多么的失望啊,他无趣的缩回了他那稚嫩的小手。读了这个故事以后,我更清楚地认识到:面对孩子用双手捧过来的东西,我们绝不能漠然视之,因为那上面有人间最纯真的爱┄┄   每个老师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如果你这盏灯亮一点,孩子就能走得远一点;如果你这盏灯过于暗淡,孩子就可能过于徘徊;教师要用真诚的心,点亮一盏明亮的灯,但愿我就是这样的一盏灯,一盏能指引孩子走向光明的灯。 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范文 3   假期我读了吴非老师的《一盏一盏的灯》这本书,书中讲述了六十多个朴实感人的教育教学故事,这些故事就像一盏一盏的灯,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提炼美丽隽永的教书育人精神、教育教学常识和教师职业道理,展现一线教师的思考与智慧。每个故事以叙述为主,还原现场或情境,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教育的美、爱、责任。   六十多位老师从自身实际出发,演绎了一篇一篇精美的篇章,演绎了一位位老师的风采。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所担任的不单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是他们的引路人和精神的支柱。一个孩子的成功与否可以说和我们有很大的关系。黄雅芸老师写的《我想听你把话说完》,黄老师遇到的这个问题——是否拖堂?不拖堂我们平时认为应是教师的好习惯,但当一个孩子正在努力组织语言、想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的时候,下课的铃声响了,教师该怎么办?是立刻打断孩子的发言,结束这节课的内容,还是坚持让孩子将要说的话说完?在一次明确规定拖堂就扣分的大奖赛的课堂上,黄老师坚定地选择了后者,继续给这个孩子一分钟的时间,鼓励他把话说完整。她坚信,只有今天让孩子慢慢地把话说完整,将来他的发言才会准确简练、既精彩又睿智。是否获奖已变的不再重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信心成为我们的应该去面对的事情。   亲其师,而信其道是我国几千年以来的一句话,一个孩子喜欢上一个老师了,相信这个孩子这门学科成绩不可能会差,甚至是这个学科的佼佼者。每位教师,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你亮一点,他就能走得远一点;当然,我们并非是为了照亮别人而生存的,教师先得照亮自己,审视自己走过的路,让我们自己的心中充满光明。

泌阳的来历

泌阳由来
  
   泌阳(bi)原本泌阳(mi),本一地名而已,其由来却与驴有一定的渊源。
   自南阳郡用名人把南阳黄牛推向全国以后,南阳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国各地都派学习团去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泌阳(mi)郡自然也不会例外,回来后,知府屈仁就想如何把自己郡的毛驴推向全国,形成产业化。且不说是否有益人民,自己的乌纱还是要保的,否则自己上任这么多年什么功绩也没干出来,岂不是要等着降级吗?
   回来这几天屈仁可就为这事犯了大愁,也想象南阳那样遍请名人,可是有名的大腕都成了南阳黄牛的代言人,开口闭口都是牛不离口,再说这么个穷地方,哪能支付的起名人十几万两银子的出场费呀!要知道来一个名人那就得出去几千头驴啊!
   一日,屈仁手下一小谋士向他建议,何不将毛驴当成贡品献给皇上,他老人家只要一开口咵一句,不比名人强个千百倍吗?屈仁一听是眉开眼笑,认为此计甚妙。对此谋士也是大加重用,任命他为此事的总策划,挑选最好的厨师,带上驴上京面圣。
  屈仁来到京城,首先面见丞相,将自己的重礼送上后,说明自己的来意。看着礼物的丞相自是满口的答应,咵屈仁为官尽职,利于人民的事要多干一些。不几日屈仁便受到通知,叫屈仁用驴做成美味,第二天,皇上要用驴肉大宴群臣。
  美味的驴肉让皇上吃的很高兴,心里还埋怨屈仁为什么不早上贡点。不过还没忘记自己要干的事,吃完后,便那起丞相事先写好的广告词,刚要读却发现“泌”字不认识,急的汗差点没出来,自己乃是九五之尊,那能问别人,很是后悔自己年轻时没好好学,曾记得自己的太傅对自己说过,中国字捂住一半念一半,想必“泌”一定念“必”。于是念道:
  “泌阳(bi)驴肉很是好吃,可以跟南阳牛肉相媲美。”
  群臣听后心里都是一颤,惊的不知所措,一时间空气都凝固了。还是丞相老于为官之道,首先打破沉默说:
  “皇上真乃圣明,泌阳驴肉的确好吃,你的赞扬是对它的最高认可。”
  看屈仁没什么反应,便朝他的屁股上狠狠的踢了一脚,这一下屈仁才算是明白过来,跪下说道:
  “谢皇上,我代泌阳(bi)人民谢皇上,吾皇万岁!”
  紧接着是群臣的高呼之声。
  不久在新版的字典上,泌字的解释中加了这么一条“泌(bi) 在地名中发此音”。
  于是,“南阳黄牛,泌阳驴”。便流传到了今天。


泌阳县的介绍

泌阳(bi yang)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属驻马店市。因位于泌水之阳(山南水北为阳)而得名。面积2335平方千米,人口90多万人。本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6°C,年降水量960毫米,无霜期219天。西汉设比阳县,比也作沘,是泌河的原名。比阳县治即今泌阳县城。县内已初步形成了医药、化工合成、水泥、棉纺、食品、饮料、饲料加工等门类较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主要土特产有:泌阳花菇,黑木耳,泌阳驴肉,二铺牛肉,马谷田瓢梨、贾楼白云仙桃、象河大枣、羊册馍等。旅游景点有铜山、白云山,铜山湖水库等自然环境景点和蒋庄、太子岭、搪瓷岗等文化遗址,还有朝拜圣地盘古山,羊册镇华山及华山水库。

泌阳也有台球桌吗?

泌阳没有台球厅,不过你要是想在这开个,那泌阳就有台球厅啦,如果是在泌阳开台球厅,你可以到郑州看看,郑州有一个卖这的地方,他们是自己做的台球桌,在河南知名度很高!全称是“郑州绅士台球桌厂”,你上百度搜一下就能找得到。以下地图中的红色按钮 B 和 A 就是他们的位置,你点击一下红色按钮就能看到详细资料。小刘洋,职业台球运动员。业内人都喜欢亲切的称呼为“小刘洋”,绰号:神奇小子。中国中式台球一线球员,人称“滨海第一杆”的神奇小子:小刘洋。刘洋岁就开始接触台球,自岁开始便斩获了人生第一个冠军。自那以后,大大小小的比赛过百场,拿过的冠军有多少,他自己都没有统计过。这位后的新生代球员一直在用汗水和坚强谱写着自己的中式八球赞歌。小刘洋,轻,用临场心态验证着成熟;瘦弱,用冠军奖杯证明自己的力量;少言,用进球来代替话语。生活中低调稳重,用一次次的进攻传达着自己对台球毫不掩饰的热情与厚爱。基本信息姓名:刘洋性别:男籍贯:天津市民族:汉族身高:cm体重:kg生日:月日星座:双鱼座爱好:打球,听音乐(不吸烟,不喝酒)握杆习惯:右手斯诺克单杆最高分:分球杆:LK.T职业生涯主要成绩“爱心助盲童”友谊赛-爱心形象大使乔氏杯.波茨中式八球挑战赛(衡水站) 冠军康泓杯中式台球全国锦标赛.团体赛(天津队) 季军 CBSA “星牌全国中式台球排名赛(天津赛区) 季军 LCBA“赤水坊.皮尔力来力杯”中式台球北方精英排名赛 亚军 CBSA“星牌杯”全国中式台球排名赛(唐山资格赛)) 亚军 CBSA“星牌杯”全国中式台球排名赛(淄博赛区) 冠军 CBSA“星牌杯”全国中式台球排名赛(沈阳分站赛) 季军 “英伦汽车.乔氏杯”决战亨德利中式八球挑战赛(济南站) 冠军 LCBA“美洲豹.来力杯”全国球巡回赛- (湖南长沙站) 冠军 北京“璟点杯.中式八球万元公开赛 冠军 天津首届趣味台球大赛 -- 准度王 北京“吾乐汇亚林杯”中式八球万元大奖赛 冠军 LCBA"丘泰克来力杯" 全国球巡回赛 (太原站) 季军 LCBA"环球来力杯" 全国球巡回赛 亚军 球动力杯.全国中式八球公开赛 冠军 北京“思达尔杯中式八球万元大奖赛 冠军 LCBA“环球来力杯”全国球巡回赛 (天津站) 季军 天津市“金爵贺岁.大奖赛(首届排名赛) 冠军 “吾乐汇杯中式八球公开赛 冠军 中国”吉利汽车杯.中式八球公开赛 冠军

传承文明 主题 作文比赛 义乌

与天地比寿 与日月齐光



----学会感恩

---学会感恩



澳大利亚旅澳华人 高二年级 BILL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感恩就是要牢记: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恩情之中,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朋友对我们有协助之恩,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因此,我们要学会感恩,知恩图报,决不忘恩负义,拥有谦虚之德,怀抱敬畏之心,让生命中爱多于恨,不再沉溺于财富和权力。学会感恩就是要以自己的爱去关心父母、关心亲朋、关心弱势群体、关心社会、关心祖国,养成悲悯情怀,树立精忠报国的鸿鹄之志。

因为,小小的感恩可以创造伟大的力量以至于人间奇迹。

首先,感恩放大个体魅力,使事业迈向成功。常言道,“羔羊吃奶双膝跪,乌鸦报恩十八天”。感恩尽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孝道为核心的感恩尽孝、敬老养老道德观,在我国至少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其中的《孝经》论述了如何孝敬父母,如:“人体肤发,受之父母”,“父母在,不远游”,“父母之恩重如山”等。前人还树立了一大批如二十四孝的样板。如:舜对父亲孝顺感动上天,大象、小鸟都帮他耕种,尧得知的贤良将帝位禅让给他;汉文帝刘恒为母后亲尝苦涩的汤药,仁义的他怀柔天下,重德治,兴礼仪,恢复生产,休养生息,史称“文景之治”;王祥为继母卧冰求鲤,后官至太尉(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三国时的孟宗因冬日母病重需鲜笋做药,他在满是积雪的竹林无奈地痛哭,竟哭竹生笋使母痊愈,后来做了国家的司空。还有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埋儿奉母、扇枕温衾、拾葚异器、涌泉跃鲤、闻雷泣墓、乳姑不怠、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尝粪忧心、弃官寻母、涤亲溺器等等,都是感恩进孝的经典写照。“百顺不如孝行前,孝为根本信中天”。在传统美德中首先就是敬老孝老,把它视为做人的道德底线,人们对不仁不义之人大都会敬而远之,谨慎交往,甚至众叛亲离。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而家庭成员是天然的坚强可靠的同盟军,家庭和睦将为家庭成员的事业奋斗提供巨大合力与坚强后盾。阮氏三雄、杨家将、呼家将、岳家军都坚强的团结体;常言道,“爱人者人恒爱之”。也就是说,懂得感恩的人受人们欢迎,人们愿意跟他合作。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每个人的成功都必然有亲情、友情、爱情、社会资源的支撑。懂得感恩的人,愿意帮助他人的人,会得到别人最大的帮助,他拥有的资源也最丰富。他才能成为实力派人物,有实力才有魅力,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蟾宫折桂;“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投桃报李的感人事例在中国历史上层出不穷。心胸高洁的孟尝君千金散义士,四坐无凡宾,鸡鸣狗盗的门客朋友帮助他绝境逢生,虎口脱险;弹剑感恩的门客冯颧在孟尝君穷途末路时仍独自跟随左右,并帮助恩主卷土重来,重振雄风;他曾假借孟尝君的名义私自免了薛地百姓的债务,而后百姓担糊提浆以迎失宠避祸的君子;忠义勇武的关羽关云长为践行桃园三结义的兄弟恩情,护送嫂子千里走单骑与兄长团聚,后来三兄弟建立蜀国基业,形成三国鼎立之势;铁血丹心的“及时雨”宋江之所以能够网罗天下英豪,一呼百应,山林啸聚,称雄一方,除了乱世天时与水泊梁山地利,主要靠的就仗义疏财、侠肝义胆的人和;在艰险的长征途中,红军与彝族同胞以诚相待,为感激对方的真诚帮助,双方歃血为盟结为兄弟,共同走上了革命道路。这正是知恩图报的力量。因此,感恩所派生出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其次,感恩催生家庭亲和力,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常言讲,“家和万事兴,事事孝为先”。因此,感恩尽孝才是维系和睦幸福家庭的核心与纽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稳定社会的基石。社会是个大家庭,感恩思想在社会事务中同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上述家庭的和睦幸福也必然推动了社会稳定与和谐。比如: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平叛缫匪,除霸安良,移风易俗,特别注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一时间,全国各地尊老爱幼,蔚然成风,家庭和睦,邻里相敬,路不拾遗,夜不避户,天下太平;《朱子治家格言》中说:“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唐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和睦的家庭在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后,往往会以极大热情回馈社会的。这样的事比比皆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工农大众摆脱了三座大山欺压,翻身做主人,他们吃水不忘挖井人,翻身不忘新社会,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仅仅十几年间就把中国由一个一穷二白、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粗具规模的工业国,社会财富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后,众多华人华侨回国办厂,以实业报国兴国,使社会生产力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批又一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雷锋、王杰等英模人物层出不穷,他们清正廉洁,舍己为公,他们回馈给社会、人民的太多太多,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可见,中国社会这些深刻变化与人们精神上的真情付出有着直接关系。

再次,感恩锻造综合国力,使祖国雄踞强国之林。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抚今追昔,古今中外,输肝剖胆效英才的事例数不胜数。“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的岳元帅,牢记母训,精忠报国;一代天骄、军事奇才韩信不辱萧何力荐,谈笑间布下十面埋伏将“力拔山兮气概势”西楚霸王逼得乌江自刎,为汉室屡建奇功;宽宏大度的楚王提议酒会摘缨,心怀怀感恩的猛将疆场用命,所向披靡;燕太子丹不惜倾全国之财物寻觅勇士,奉为极品上宾,才有后来的“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刺秦壮举;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及时颁布土地法大纲,使广大农民分到了土地,摆脱了封建压迫,扬眉吐气,广大穷苦大众群情激动愤,斗志昂扬,积极从军支前,立刻投入到了排山倒海的大决战中,兵锋指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以摧枯拉朽之势埋葬了蒋家王朝。以致于陈毅元帅感叹,“歼灭国民党50余万精锐的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独轮小车推出来的!”;为报 “三顾茅庐”知遇之恩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力图光复中原,兴复汉室,毕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有,则徐虎胆,销烟海滩;继光壮志,义堵乾坤;少云赤血,烈火金刚;木兰戎马,替父报国;一曼抗日,遗书教子。这些尽是身虽百死报家国的仁人义士,他们为鼓舞士气,提升国家军队的战斗力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英气横空,永垂青史。军队是国家机器之一,军队的战斗力的激发是如此,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更是如此。谚语说,“儿不嫌娘丑,狗不嫌家贫”。炎黄子孙对于共和国母亲的眷恋是难以割舍的,对祖国甘愿奉献的觉悟更是传统感恩文化在国人思想中留下的永久DNA烙印。民族英雄林则徐曾慷慨激昂地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无数报国之士更是如此。以被美国将军称为值两个师的、两弹一星之父的钱学森为代表的一批世界顶尖科技人才,出于报效祖国的忠诚,毅然冒死回国,在勒紧裤腰带的艰苦条件下为祖国点燃了军事神火,为中国重新成为世界政治强国做出了关键贡献;新时代,一批又一批爱国留学生抛弃了海外的优厚待遇,回到这个最母亲的国度,为祖国载人航天事业添砖加瓦,使我国在重点领域与美俄分庭抗礼、平分秋色,赶在了世界前列。

综上所述,感恩精神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几千年过去,弹指一挥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祖先留给我们的感恩精神,必将从我们这一代从新的起点开始更上一层楼,愿我们的传统感恩美德,在全球化的新时代里,发扬光大,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重温经典 传承文化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了一股研究道家道教文化的热潮,至今仍可以说方兴未艾。这研究热潮的兴起,一方面是有一批海内外学者(如王明、汤一介、陈鼓应、卿希泰等许多学者)的推动,另一方面又是与传统文化研究的发展一致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是否三足鼎立,似乎是一个可以进一步讨论的问题,除了佛教、佛学是“外来”的,儒、道一家都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究竟谁的资格最老,也是一个可以进一步讨论的问题。不过,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则是毫无争议的。
和儒、佛二家相比,道家以“道”为主要特点,名实相符,一目了然。但是,“道”字原本并非道家之“专利”,周秦诸子“道论”之作很多,汉以后的儒者讲“道统”、“原道”,也使用这个“道”字。到了宋代,从周敦颐、二程至朱熹一批被称为理学家的大儒,他们以儒家为主,兼容佛、道二家思想的某些内容,再一次改造儒学,被认为是继承道统之学,《宋史》集为《道学列传》,其序言反映了儒家对“道”字与“道学”的理解:
“道学”之名,古无是也,三代盛时,天子以是道为政教,大臣百官有司以是道为职业,党、庠、术、序师弟子以是道为讲习,四方百姓日用是道而不知。是故盈覆载之间,无一民一物不被是道之泽,以遂其性。于斯时也,道学之名,何自而立哉。
文王、周公既没,孔子有德无位,既不能使是道之用渐被斯世,退而与其徒定礼乐……期使五三圣人之道昭明于无穷。……孟子没而无传。两汉而下,儒者之论大道,察焉而弗精,语焉而弗详。异端邪说起而乘之,几至大坏。
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
迄宋南渡,新安朱熹得程氏正传……大抵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道学盛于宋,宋弗究于用,甚至有厉禁焉。后之时君世主,欲复天德王道之治,必来此取法矣。
这里,似乎和道家的“道”一样,是“无所不在”的,所谓“盈覆载之间”。但是其儒家的特点也是十分鲜明的,那就是重礼乐、《诗》、《书》,实行王道之治,“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无论是目的或方法,都是与道家、道教之修道不同的。
至于佛教之用“道”,相对要简单些,“道”字在佛经中难得找到一个较确切的对应辞,早在唐代译“道”为“菩提”抑或“末迦”就是争论过的问题,这里我们无法深究。从历史事实看,佛教在初传中土之时,曾借用过道家之“道”是可以肯定的,当时人讲佛教,常常使用“佛道”、“释道”这样的词。宗密在《盂兰盆经疏下》中说:“佛教初传北方,呼僧为道士。”两晋南北朝时期,僧人被称为“道人”、“道士”的很多(不必一一列举),佛教诵经礼拜之所乃至佛寺也被称为“道场”,甚至“道具”一辞,开始也是佛家用的器物。这种情况,是一种表象的情况,理应与当时道教已产生并流行有关。一开始人们祭祀黄老、浮屠难分,而外来的佛教又特别需要努力与中土民情相结合。从魏晋到隋唐,道教日益成长,佛教越来越站稳脚跟,佛道之争愈演愈烈,围绕着“道”的争论也是很多的:一方面佛教不时诘难道教的道,比如道教强调道“至极最大”,佛教就会说道既法自然,那就不是至尊,用这种思辨诘问,使道教陷于自相矛盾的困境;另一方面有时又引用道教的“道”论,例如唐初因傅奕上言“废佛法事”,法琳奉命“陈对”,就曾用过“至道绝言”,且引老庄之言,但其目的却是“演涅盘?”“说般若”,还用“历史”证明关令尹之后“事佛不事道”(《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再者,佛教中“道”字的用法与含义多与道教不同,有时候“道”是菩提或涅盘的代名词,如“道树”就是“菩提树”;有时候“道”与“法”、“义理”、“因果”相联,如北魏昙鸾注解“胜过三界道”说,“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待如此果……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为道。”(《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如此之类例子颇多,不必详列。从上述情况看,佛教的“道”字,主要只是名词的借用以及相近梵言的意译,没有道家道教那样的深刻意义。
对于道家、道教来说,这个“道”字就有根本的、全面的、深刻的意义了。道家、道教离不开“道”,名实相符,“道”也在道家、道教思想文化中得到充分的发展,由此而形成中国所特有的“道学”。
关于道家与道教,大家都习惯用了,也不必时时刻刻去定义它们,如果要概括地表述一下,我想直接引用上世纪80年代初王明先生在《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一书“序言”的几段话:
道家和道教两个术语,有联系又有区别。习惯上有时把道教也称为道家。说严密些,道家和道教不是一回事。
道家属诸子的学派之一,是一种哲学的派别。如先秦的《老子》、《庄子》以及后世的《阴符经》都属道家,它们本身都不是宗教性质的书。至少后来有些道教徒注释《老子》、《庄子》和《阴符经》,那是另外一回事。道家的思想跟后来道教的理论有某些相似和相通之处,但也有根本不同和相反的情况。《老子》五千文,有不少神秘的语言,能为宗教所利用。东汉时,原始道教一个派别五斗米道的祭酒主诵习《老子》。同时托名河上公注的《老子章句》和了《老子想尔注》都是专门宣扬道教的典籍。桓帝时,除了多次遣使到苦县祭拜老子外,还亲祀老子于濯龙宫。老子逐渐被神化,竟至成了道教的教祖,以《道德经》编列诸经之首。道教的形成和发展,跟道家老子确实具有某些历史的渊源关系。
汉刘歆《七略》,道家与神仙家原分为二,各自为录,只是到了后世,道教与古神仙说关系才密切起来。但是,作为宗教信仰的基木标志之一必须有个至上神的观念。道家的《老子》和《庄子》都没有这种思想言论,它摆脱了殷周以来上帝和天神的传统宗教信仰,大力描述一种宇宙的绝对精神(“道”)作为至高无上的支配力量。
我想,关于道家与道教的联系和区别,以上的表述是比较清楚的,多加阐释、发挥,也离不开这基本说明。
截至目前为止,我们和许多学者一样,一直谨慎的使用“道家道教文化”这样的词语,而没有用“道学”一词。但是近年来,有些学者正式打出了“道学”的旗帜,出版了《道学研究》专刊,不只一次地召开了道学研讨会。我在一次会上谈到了“道学”这个提法问题。过去之所以避免提“道学”,是因为关于“道学”的提法和理解,存在一些歧义,例如上述《宋史》的道学类传实际是大儒传。儒、道难分怕引起误会;又如过去在生活中,“道学先生”似乎是一个贬义词,形容有些迂腐习气,《红楼梦》中的袭人就被晴雯说成是“越发道学了,独自个在屋里面壁呢!”(64回)当然,这些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和今后,人们不会再去清这些老账了。公开倡导作为道家道教文化的道学,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而且,从历史上看,称道家之学为“道学”,也是渊源有自的,《隋书•经籍志》在子部记《老子》、《庄子》等道家著作之后写道:
自黄帝以下,圣哲之士所言道者,传之其人,世无师说。汉时,曹参始荐盖公能言黄老,文帝宗之。自是相传,道学众矣。
这是唐初人的记述,是当时人的一种对道家的看法,也是汉以后学者们看法的总结和发展,是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我们从以上引文的前后叙述看更为清楚,关于道和道家的说明,既有黄老之言道的基本观点,也有儒家学者对道家的评判,这里就不详说了。但是,从以上引文及其所述对象看,凡是述老庄的,“言黄老”的,可以总称之为“道学”。从《隋志》记载看,除《老》、《庄》之外,包括《鬻子》、《抱朴子内篇》乃至《夷夏论》、《简文谈疏》、《广成子》)等一些后起的道家著作,正所谓“道学众矣”。
另外,《隋书•经籍志》在集部又附有《道经》377部,1215卷。这些道教经书,当然是今人“道学”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不过道教经书与道家原典《老》、《庄》之密切关系,《隋志》是已经注意到了的,所以它写道:
自上古黄帝、帝喾、夏禹之俦,并遇神人,咸受道箓,年代既远,经史无闻焉。推寻事迹,汉时诸子,道书之流有三十七家,大旨皆去健羡,处冲虚而已,无上天官符箓之事。其《黄帝》四篇,《老子》二篇,最得深旨。
这唐初的史书表明,时人清醒的知道,“道箓”之类的书是后起的,“经史无闻”,原本“道书”只有《老子》、《黄帝》四篇等类可以查考(实际上黄帝之书也是后人编造的,不过早于“道箓”之类罢了)。《隋书•经籍志》接着还讲了陶弘景、寇谦之等人“受道经符箓”之事,有的受之于太上老君等,一直写到隋朝:
大业中,道士以术求进者甚众。其所以讲经,由以《老子》为本,次讲《庄子》及《灵宝》、《升玄》之属。其余众经,或言传之神人……
道士讲经,以《老子》为本,连同上引记载,以及整个道教、道经发展的事实,反映了老子其人(太上老君)其书(《道德经》)在道教和道经中的突出地位。
《隋书•经籍志》似乎未明确把“道经符箓”列入“道学”,但并不能影响我们今日把道教文化(以各种“道经”为重要内容的文化)列入“道学”范围,如果要找点根据,葛洪时代人们已经把道教法术称为“道学”,其《神仙传•李仲甫》记载,李仲甫“少学道于王君”,“兼行遁甲,能步诀隐形”,有张生用匕首对他“左右刺斫”:
仲甫已在床上,笑曰:“天下乃有汝辈愚人,道学未得,而欲杀之,我宁得杀耶?……”
此所谓“道学”,显然指的是“法术”、“道术”。则道教之各种法术,亦可称之为“道学”。
最后应该说明的是,无论道家道教文化或者道学研究应该包括哪些内容?主要的当有:
首先,关于《老子》、《庄子》的研究,我们称之为“老学”、“庄学”,或者老庄学,包括老子、庄子其人其书的再研究,历代对《老子》、《庄子》的改造和诠释,《老子》、《庄子》的现代价值,等等。《老子》、《庄子》的思想对诸子百家有很大的影响,《老子》、《庄子》及其注释在道教经典中分量不小,无论在道家或道教的研究中,都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其次,关于黄老之学的研究。从前引《隋书•经籍志》的记载看,当时的“道学”,原本即指“言黄老”之“道”而言,《史记•陈丞相世家》说陈平“少时,本好黄帝、老子之术”,应该就是好黄老之学。对黄老之学的研究,学术界早就开始了,并且有较多的成果,但看法不完全一样,大家公认黄老之学是以老子道家学说为主而兼容他家。兼容,本是战国秦汉学术思想发展的一个趋势,问题是以什么为主,秦汉最为明显的是有以道家为主的兼容综合,和以儒家为主的兼容综合,前者我们称之为新道家,后者有人称之为新儒家(秦汉时期的新道家、新儒家,儒道二家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还会继续有新的变化,可称之为魏晋新道家、宋明新儒学,乃至当代新儒家、当代新道家等等)。这样划分,是为了对学术思想作进一步梳理和深入的研究,至于具体哪一些学派、学人、学说应如何归并,那是可以具体研讨的,并不是所有具有综合性特征的思想都笼统称之为黄老之学,无法否定的大儒董仲舒显然也有综合性特征,人们甚至可以从他的著作中找出一些黄老思想,但黄老之学中决不会包括董仲舒。黄老之学当然是有一定范围的,我们要研究的是,主要言黄老之道的学人和学说。这些,可以也应该纳入道家、道教文化和道学的研究范围。
第三,其他道家诸子的研究。如《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中所著录的道家诸子,包括《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管子》、《文子》、《[虫+肙]子》、《关尹子》、《老成子》、《长卢子》、《王狄子》、《公子牟》、《田子》、《老莱子》、《黔娄子》、《宫孙子》、《鹖冠子》、《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君臣》、《杂黄帝》、《孙子》、《捷子》、《曹羽》、《郎中婴齐》、《君臣子》、《郑长者》、《楚子》、《道家言》等等,还有《隋书•经籍志》中补录的《守白论》、《任子道论》、《唐子》、《杜氏幽求新书》、《抱朴子》、《符子》、《夷夏论》、《简文谈疏》、《无名子》、《玄子》、《游玄桂林》、《广成子》,等等。
这一部分内容有几个问题要说明,一是它将与上一部分黄老之学的内容交叉重叠;二是大部分图书早已亡佚,后来辑佚的或者后出的,要仔细考辨;三是新出土的简帛,如1972年长沙马王堆出的帛书“黄帝四篇”等,有可能即为原来的《黄帝四经》等著作。与此同时,新出土的资料中完全可能有一些原来没有著录过的内容,那就需要我们加以探究和归类。
第四,道教研究,包括道教历史、道教经典、道教思想等的研究。道教史的深入研究,不仅是回顾过去,更重要的是正确理解现在和更好地展望未来。道教经典很多,也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一部五千余卷的《道藏》就是一个尚未充分开发的大矿。道教思想可以从多方面展开研究,道教信仰、道教戒律的研究都将很有意义,道教醮仪和法术、符箓的研究对道教的发展也是重要的。道教文化的研究、道学研究理应包括这些内容。
以上所作简要的概括,应该不会有大的偏差,重要的是今后我们如何实行,望有志于道家道教文化研究、有志于道学研究的同道,共同努力,弘扬和发展道家道教的道文化。


上一篇:点柔唇

下一篇:电白阳光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