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班

时间:2024-07-02 13:16:08编辑:笔记君

曾受瞩目的“少年班”和“神童班”为何取消?

从古至今,无论中外,人们对于“神童”或“天才”总是另眼相看,并且给予高度的关注,甚至不乏一些专家学者针对“神童”展开研究分析,希望可以找到某个“答案”,搞懂为什么这些人生而为“神童”。早在1978年,我国便出现了一种针对早慧少年的特殊教育模式——少年班,第一个尝试吃螃蟹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探索中国优秀人才培养的规律,培养出各个领域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最终推动中国的发展。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由于人们的过度关注,学校过重的学业任务,以及家人们的高度期待,给神童们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他们感到恐惧、选择逃避,更有甚者,会形成严重的心理疾病,毁掉了自己的一生,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谢彦波、干政、宁铂三位。第一位:宁铂说起宁铂的名字,想必不少70、80后的朋友都很熟悉,他就是当年中科大第一届少年班的成员,并且优秀到年仅13岁便破格进入大学,是全中国第一个被公认的神童。他2岁能背诗,3岁能数100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除了成绩好,宁铂还是个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甚至医学(6岁自学《中医学概论》),他都略有所成。当年被选入少年班时,其实宁铂也是很开心的,毕竟这是一个开阔视野的好机会,但可惜的是,宁铂没能进入心爱的天文学系,而是被安排进入了当年最热门的理论物理系,但宁铂从小就不喜欢物理,13岁的他根本无法适应,非常苦恼。当他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表示,想要调到南京大学学天文,却直接被学校拒绝,毕竟谁也不想放走“中国第一神童”,宁铂只能继续学习不喜欢的物理,终日如同嚼蜡,越来越不爱和人交流,于是令人吃惊的事情一件一件开始发生——“神童宁铂多门科目不及格”、“神童宁铂跌下神坛,他不行了”,每一件事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这让原本就早熟的宁铂十分痛苦。在后来3次研究生考试中,宁铂均“临阵脱逃”,不敢去参加考试,因为他担心别人对他失望;后来家人想让他出国,结果考托福时也失败,一次又一次的打击,让这个昔日的天之骄子愈发不自信,甚至是自卑,最终,宁铂选择了遁入空门。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是时代需求的产物,如果青春可以重来,我绝不会再读少年班。”第二位和第三位:谢彦波和干政比起宁铂,他们的遭遇可以说更加坎坷,当年他们也在十多岁的年纪进入了少年班,离开了自己的父母和朋友,一时之间难以适应新的生活(当年入学时,谢彦波才11岁),然而学校似乎并没有注意到这些孩子的心理变化,直接让他们投入了紧张的学习之中,于是问题开始出现。当年负责他们的汪惠迪老师曾说:“他们在上学时没能养成好的心态,没有平常心。这种缺陷不是一时的,而是终生的。”当年这些少年班的孩子,有一些通病,那便是自理能力差,不懂得如何与人交流,导致人际关系恶劣。就拿谢彦波和干政来说,当年不到20岁的他们,便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这两个少年自然也是春风得意,然而他们根本不懂得如何进行人际交往,与导师和同学的关系处理得相当不好,导致迟迟拿不到博士学位,于是转去了美国读大学,但这根本没有从本质上解决问题,两人与新的导师接触后,又产生了各种矛盾,最后都没有拿到博士文凭,铩羽而归。天之骄子们根本想不通这个道理,于是干政患上了精神疾病,终日把自己禁锢在房间里,从此消失在众人的视线里;相比之下,谢彦波倒是“幸运”一些,回国以后,他结了婚,以硕士的身份成为一名物理老师,泯然众人矣。从以上神童的经历和结局中,很容易发现他们遇到的挫折和困惑,人们的过度关注、媒体的过度渲染、缺失的童年生活、没有得到及时开导的心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等等,都导致了“神童的陨落”,在开设少年班这条路上,我们还有太多东西需要探索和考虑。

曾受瞩目的“少年班”和“神童班”为何取消?

在《论语·先进篇》中描述了一个关于子路和冉有的故事,他们都问了孔子同一个问题,但孔子给出的答案并不相同,这就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由来。对待不同性格、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方式,故而到了现代,就出现了“少年班”、“神童班”这种早慧教育模式的存在。少年班在中国最早始于1978年,这一理念由物理学家李政道提出,在科技人才严重匮乏的年代,这种模式无疑能更早更好地培养出具有潜力的优秀人物。少年班收的都是天才儿童,当时中国的多所高校都采取了这种模式,也的确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但并不是所有天才都适合少年班的压力和飞速成长,因此造成令人惋惜后果的也不在少数。说起少年班,宁铂绝对是个不得不提起的人物,他是第一批少年班的学生,也有着“第一神童”的美誉。他进入大学的时候才刚刚13岁,虽然瞬间成为了媒体和公众关注的宠儿,但“神童”的标签也给这个小小少年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压力。宁铂无疑是聪慧的,但少年班里却并没有他喜欢的天文专业,只允许他就读理论物理,这让宁铂非常失望。而且过多的荣誉和期望也让他开始恐惧失败,这种心理压力无处释放,最终让这个天才少年对一切产生了厌倦感。宁铂的同学周逸峰说:“进少年班,在当时来看是一件很荣耀的事,一个人在这种荣誉感之后,如果用得好是一种动力,用不好它就是一种压力。”很显然宁铂并不喜欢这种压力,1998年他参加了《实话实说》栏目,对神童教育制度展开了激烈批判,并在2003年选择出家,一代神童就这样在镁光灯下黯然谢幕。另一位神童谢彦波也有着显而易见的问题,他和宁铂是同一级的少年班学生,11岁就上了大学,等于是直接从小学跳级到了大学,其天赋和智力不容小觑。后来谢彦波的学习历程也比较顺畅,只是他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太通人情世故。少年班的老师汪慧迪曾坦言:“人际关系这一课,心理健康这一课,整个班级的孩子都落下了。”而谢彦波尤其严重,他在去往美国留学时竟然因为学术问题和导师菲利普·安德森杠上了,安德森一生气,谢彦波的博士论文就始终过不了关,也就拿不到博士学位毕业证。最后谢彦波只能回国当了老师,而他曾经被人们视为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的神童。和谢彦波同样遭遇的还有神童干政,他也是处理不好和导师的关系,最终没能拿到博士文凭,精神上也出现了问题,只能一直赋闲在家,过起了与世隔绝的生活。不少人都觉得少年班是“揠苗助长”式的教育,而中南大学教授蔡自兴则表示,少年班过于在乎智力因素,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这对这些孩子是不公平也不科学的。如今大多数学校都已经取消了少年班的招生,唯有中科大、西安交大和东南大学还设置有少年班,而这种高速快速的教育到底适不适合孩子,依旧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曾经备受瞩目的“神童班”和“少年班”为什么取消了?

神童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件事情,确实有不少学生一出生就有着超人的智商,所以对他们进行超前的培养也很重要。1978年3月的时候,在曾经拿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的大力提倡和热心支持下,中国科技大学首先在国内创建了少年班。继中国科技大学之后,又有不少学校创建了类似于少年班的制度。在当时,少年班的学生一度成为备受瞩目的“神童”,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事情。人们希望这些孩子能够奋发有为,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中国科技大学原副校长以“人才战略”来描述少年班的历史意义。不过到了现在,这些少年班绝大多数都被取消或者限制招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这其中当然有很多的原因,比如一些13-14岁的孩子虽然智力超常,但是在一群智力超常的人当中又显得略微不足,所以在少年班上课期间产生了一些心理上的压力。竞争过于激烈导致了他们的没落。还有一些学生则因为在中科大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培训而误入歧途,比如1978级中科大少年班成员宁铂因为他想学习天文学不得而荒废了学业。但是除了这些普遍的原因之外,还有两个最大的原因。一是不少少年班学成之后定居美国或其他国家,全心全意为外国的科技发展而服务——也就是说咱们自己国家反而成了“第三者”;二则是还有一些少年班成员学习不成居然去出家当和尚去了,虽然不好评价和尚这个“职业”,还有一些则害了精神病,这些无疑是大多数人不愿意看到的。首先我们就来讲一讲少年班学成后定居美国的事情。举个比较著名的例子——尹希。尹希1996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2001年就赴哈佛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并在第二年获得了博士学位。在智商上说,尹希算得上非常的超人出众了,因此美国人也下定决定留住他。2015年,32岁的尹希就破格提拔为哈佛大学教授。尹希被国际物理学界认为是未来物理学发展最有希望做出突破性贡献的青年物理学家,尤其是在弦理论这方面,他见解独到。但是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培养了这么一个“伟大”的人才,最终却成就了美国。虽然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是科学家可是有国界的。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道绑架——但是连道德都不能“绑架”人了,那人岂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为所欲为了?但是尹希并不是唯一一个在中国学成,去美国定居的少年班天才。实际上有不少少年班成员最终都去美国工作、生活。这其中比较著名的除了尹希外还有江红雨,现为哈佛大学助理教授;牛天华,也是哈佛大学助理教授;蔡天西,哈佛大学教授;熊伟,普林斯顿大学正教授;邵中,耶鲁大学教授;马双鸽,耶鲁大学生物统计系副教授;骆利群,斯坦福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范汕洄。斯坦福大学副教授等等。这上面列出来的,以及还有许多没有列出来的美国教授、院士,都是中国少年班出身——所以其实这也很好反驳所谓中国教不出杰出科学家的谣言。中国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教不出杰出科学家,而在于教出的杰出科学家不少都为美国和其他国家服务去了。这不是科学精神的欠缺,而是人文精神的欠缺。想想我们国家花了那么多钱和精力去培养少年班,最终却一大波一大波的去为美国奉献自己的才华——谁也不肯再干这样的赔本买卖。而且他们走的不仅仅是他们自己,还是许多其他青年学者的心。君不见每年清华大学有多少研究生、博士去美国定居的?这是为全国开了一个不好的风气。而还有一部分少年班的学生,则因为精神上受不了过度的压力,皈依佛门。这其中包括前面所说的那个对天文学感兴趣的宁铂,他最后即当了一个和尚——这无疑是一件损失,哪怕他去当个农民工,也能为国家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而还有些人因为出国或者其他的原因则害了精神病,比如谢彦波,因为留学与美国教授不和害了精神病。实际上这一切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现代大学没有对学生进行足够的人文培养,没有对学生进行真正的“道德”培养。同时现在的大学普遍没有对学生进行中国自古以来的忠孝仁义教育,也没有对学生进行礼义廉耻的教育。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一个人要想用自己的智力来服务社会,首先必须掌握社会和自然运行的一般规律,这个东西叫做“道”;同时他还需要有承受社会的胸怀和气度,这个东西叫做“德”。这两件东西不能让人直接搞出什么大发明来,但是没有这两件东西,要么是变成一个聪明却不知廉耻德人,要么就因为承受不住社会的压力而精神崩溃。少年班缺的不是智力,而是文化。

父母再有钱也不要给孩子报这三种兴趣班,没用还浪费钱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让孩子有一技之长,不少父母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 知名 育儿 专家李玫瑾教授曾说:现如今小孩兴趣班类型多样,但真正有益于孩子的并不多,有三种兴趣班其实就是家长交的“智商税”,浪费钱,还吃力不讨好! 第一种:虚假宣传的神童班 即以培养“天才”、“神童”为噱头,好比“天才速成班”,夸大兴趣班的作用,虚假宣传。 有空给孩子上这种兴趣班,不如踏踏实实上幼儿园! 第二种:名师指导的大班 有的兴趣班打着名师或名人的宣传口号招生,听上去很吸引人,但其实这些名师不常驻,只是偶尔才来上一次课,还是大班指导。因为上课的人数太多,孩子容易走神,注意力不集中,能学习到的东西寥寥无几。 再说,一个老师跟一堆学生讲课,更像听讲座而不是上课,老师再有才华,也顾不上每个孩子,上课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第三种:资质不明的兴趣班 随着培训机构的火热,很多人都想来分一杯羹,于是市面上涌现出五花八门的兴趣班。 所以给孩子报兴趣班之前,机构的经营资质、老师的从业资质,能力一定要了解清楚,必须要符合行业要求。 那么作为家长,该如何给孩子选择兴趣班呢? 01要顺应孩子的发育规律 很多兴趣班有年龄的限制,这是考虑到孩子接受能力和生理发展因素,家长们切忌为了争先而不顾这些软性条件。 比如,学书法最好是从5-6岁开始,这时孩子的腕力能够承受住每天的练习,对文字有一定的理解,这样才不会感到痛苦,对孩子的手臂也不会有太大的损伤。 02要符合孩子的性格特征 不同的兴趣项目,需要学习者有不同的特质。比如舞蹈或球类等运动项目,需要孩子比较活泼好动,喜欢蹦蹦跳跳,精力旺盛。绘画、雕塑等更适合性格比较安静,坐得住的孩子,他们的注意力相对容易集中,善于从静态的事物中找寻乐趣。 只有选择符合孩子性格特征的兴趣班,孩子才能更好的融入,不至于压抑自己的天性,磨灭自己的光彩。 03要依据孩子的兴趣和天赋 给孩子报兴趣班一度成为父母的执念,但是对孩子而言,兴趣班并不是越多越好,既是兴趣班,就要以孩子的兴趣为主。而不是单纯地去跟别的孩子攀比,怕自己的孩子不够多才多艺,逼着孩子去学很多,这反而会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和逆反心理。 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特征帮孩子选择一些可以尝试的东西,帮助孩子找到兴趣点,然后一直学下去,把兴趣变成一种本能,这样才能达到赢在起跑线的目的。 总之,家长给孩子选择兴趣班,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尊重孩子的意见! 各位宝妈、奶爸,你们给孩子报的兴趣班花多少钱?孩子报了几个兴趣班?快来分享下你们的经验吧!

家里再有钱,也不要给娃报这4种兴趣班,费钱费时还没用

我闺蜜给她孩子报了好几个兴趣班,每次我去她家做客,都很难看到她孩子的身影。 询问下,才知道孩子又去兴趣班了。 有一些培训机构,为了吸引大众的视线,在效果上进行了过度夸张的渲染。 比如什么“十天内轻松学会XXXX”、“天才班”、“提高专注力班”、“潜力班”等等。 孩子学习外语,完全不需要报班,因为在学校有老师教。 而回到家里,只需要每天在家里放录音,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就好了。 那么孩子就完全没有必要再额外去找培训机构进行学习了。 而是应该在家好好吃透学校老师所教的知识,这样会比额外交钱去学更有用。 不要把孩子的周末时间都占满了,要留出两个半天给孩子玩的 。 而且父母最好陪着他一起玩,可以在家,也可以在小区的草地上, 重要的是一定要让孩子玩。

少年班质疑声中前行 “神童”光环逐渐消退

在西安交大校园里,“少年班”的同学们一路走来谈笑风生。



闲暇之余,姚依晨总爱弹起她心爱的吉他,室友是她忠实的听众。

历史造就了这样一个现实。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有13所高校竞相开办了“少年班”。如今,“少年班”那“神童”的光环已逐渐消退,全国仅剩下西安交通大学(以下简称西安交大)和中国科技大学两所学校在继续开办。“少年班”35年的历程不乏曲折和风雨

35年过去了,曾经红极一时的“少年班”如今只有两家。

1985年,西安交大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年龄小于15周岁、智力超常、身心健康、具有发展潜质的少年大学生进入“少年班”,因材施教。与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有所不同,西安交大招生对象为15周岁以下的应届初中毕业生,采取“大学预科本科硕士博士”贯通式培养模式。而中国科技大学主要从高中生中选拔。

有份资料耐人寻味:中华民族与*民族都重视教育,然而占世界人口比例不到0.3%的*人,自1901年到2010年就有167人获得诺贝尔奖,占到了这一阶段全部722名获奖者的22%。

中国大学里“少年班”的创办应该算作是对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

曹冲如何在沙漠里称象

入学考试注重创造性,强调数学基础培养,都是借鉴西安交大杰出校友、科学家钱学森的培养经历,用“少年班”现任班主任吴裕远教授的话来说:“解决别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培养的人才,大师级的人才。”

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入学笔试内容包括一部分奥赛题和初中压轴题。预科二年级的周熠来自蚌埠,是当地第一个考到“少年班”的学生。对于考上“少年班”,周熠的感触是“比较光荣”,同时也觉得“数学比较难”。面试的题目主要考察百科知识、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有道题目他至今印象深刻:曹冲如何在沙漠里称象?这类似脑筋急转弯的题目要求给出尽量多的答案。“我记得自己给的一个办法是利用压强的知识,看沙子下陷了多少。”2010年的探究题给出道具:一把剪刀,一卷胶带,一张A4纸。要求有的考生做水中城的模型,有的做能立起来的越高越好的柱状体。面试包括单独面试和集体面试,不仅考察考生思维是否敏捷,还会有心理学专家来观察学生心理方面是否存在问题。

预科两年,第一年,学生自主选择苏州中学或是西安交大附中,后两年在交大本部,第三年进入大学本科一年级。学生们的专业选择范围和综合排名挂钩,不仅仅是成绩和大学的排名一样,德育成绩、集体活动参与也包含在内。成绩并不公开,但学生们的竞争范围更大了。在后续的专业选择上,由于西安交大历来工科为学科强项,大约有五分之三到五分之四的同学后续专业会选择工科,教学注重理科基础培养,但并不因此限制学生对于文科的兴趣。

优中选优,能够通过这样灵活多变的题目过关斩将并不容易。西安交大招办主任郑庆华说:竞争相当激烈。

不参加高考(论坛)带来了什么

进入“少年班”的考试一考免三考,即免去了中考、高考、研究生(论坛) 考试。没有了高考压力,学生们的第一年只用学“纯粹的知识”,避免了普通高中一年半的复习和训练考试技巧。吴裕远认为,对于这些富有创新能力、智力超常的孩子,考试技巧的训练并不重要,的好处是同样的时间能学得更多,高考的技巧没有多大作用。“少年班”教学方式灵活,课余时间多,可以研究自己更感兴趣的东西,并不是没有考试,但并不注重考察解题模式。姚依晨的感觉是“只考察核心知识的掌握”,她说自己读高二的同学常抱怨“一门课10张卷子”,“少年班”作业并不多,课程也没有高中紧张。

考上“少年班”,学生和家长几乎都会存在一个两难选择:上“少年班”就读西安交大,还是继续上普通高中争取考上国内目前的清华、北大或是国外的?周熠说:“得知成绩的两周,我都在和父母辩论这个问题,最后选择‘少年班’获得认同。”他列出“少年班”一系列优点,的好处是宽松的氛围,高考对我也没什么压力,我对用套路去做题不感兴趣,考试技巧虽然有益无害,但不想花这么多时间准备。“现在我就可以自己看感兴趣的书,比如《时间简史》和《果壳里的宇宙》。”

姚依晨的父亲姚文涛在洛阳一家研究所工作,当年专门做过计算:河南全省前500名才有可能进入更好的大学,学生必须有天分也要很刻苦,并且心理承受能力要好,最后的高考不能出问题。“竞争实在太残酷,参加高考当然也培养孩子其他方面的素质,但我担心这会磨灭女儿想象力丰富的天性。”姚依晨后来去了苏州中学,江南不同的教学风格和后期的大学环境让姚文涛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并非每个考上的孩子都会选择来西安交大,和周熠当年一起考上的10个孩子中,3个孩子做了不同的选择。

“少年班”的班主任是同为67岁的吴裕远和陈流芳教授伉俪,对于少年班教育,吴裕远夫妇深有体会:自己的两个儿子当年就是十五六岁的年纪,经过高考考上西安交大,比现在17岁的“少年班”大一孩子还要小,他说:“这样才镇得住他们。”

吴裕远主要进行学术引导和学习方法引导,陈流芳负责培养学生学习、生活习惯。陈流芳认为:虽然要求学生兴趣广泛,但还是需要一定的规范。要求是每天7时30分必须到教室,每晚必须自习两小时,“我们每天检查,用言传身教来培养大家勤奋读书的习惯”。


上一篇:中国劳工观察

下一篇:曾威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