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同简介及详细资料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安同的先祖安世高,在汉朝的时候作为安息王国(即帕提亚帝国)的侍子(属国入朝陪侍天子的王子)来到洛阳,经魏至晋,晋朝末年,战乱频生,安氏一族为了躲避战乱迁到辽东,定居于此。安同的父亲安屈,在前燕皇帝慕容暐的属下做官,任殿中郎将。前秦天王苻坚消灭慕容暐之后,安屈的友人公孙眷之妹被收进了苻氏内宫,后被赐给大草原上的匈奴独孤部首领刘库仁为妻,深得刘库仁宠爱。公孙眷因此到大草原上经商贩卖,安同也跟随公孙眷在草原做买卖,这使他有机会认识了当时寄居在独孤部的拓跋珪,见拓跋珪有济世之才,就留下来侍奉拓跋珪。 出使后燕 公元386年2月20日(北魏登国元年正月六日),拓跋珪得到以贺兰部为首的诸部支持在牛川大会诸部,召开部落大会,即位为代王,同年四月,改称魏王。拓跋部重新崛起于大漠,威胁到了匈奴独孤部在草原的地位,其首领刘显(刘库仁之子)带领独孤部兵马护送拓跋珪的叔父拓跋窟咄回盛乐争夺王位,一时魏国诸部骚动,人心顾望。 为了抵抗刘显的大军,拓跋珪派遣长孙漫和安同骑快马入塞向后燕国皇帝慕容垂求援,走到半道的时候,长孙漫投奔拓跋窟咄去了,安同不为所动,历经千辛万苦从小路赶到后燕国新都中山城(今河北定州市)。安同见了慕容垂之后,慕容垂命令其子赵王慕容麟(字贺麟,又作贺驎)率步骑六千救援魏国。 请到援兵之后,安同先行一步回国送信,发现牛川已被拓跋窟咄和刘显的联军占领。联军大肆搜捕过往行人,安同隐藏在商人载运的货囊中,趁著夜色跳进一处空井逃得性命,过不得关口,只得返回燕军驻地。 此时,匈奴贺兰部也从北方出兵。回响刘显,北魏部众开始骚乱。北部大人叔孙普洛等十三家首领和许多乌桓部落投奔匈奴铁弗部刘卫辰去了。 登国元年(386年)十月,魏国部众离散的讯息为后燕军主将慕容麟获悉,为安定魏国人心,安同冒着危险再次偷渡牛川报信。困境中的拓跋珪终于获得后燕出兵的讯息,魏军士气大振。拓跋珪派遣安同再赴慕容麟军中,约定会师的日期,商议之后,安同返回拓跋部报告拓跋珪,随后拓跋珪亲自率领精锐部队与燕军会师。拓跋珪于是领兵会合后燕援军,在高柳大败拓跋窟咄。窟咄带领残兵西逃,依附铁弗部,被铁弗部首领刘卫辰所杀,拓跋珪接收其部众。 登国二年(387年)六月,拓跋珪在马邑南亲征刘显,追至弥泽,大败其军,刘显向南投奔慕容永。 安同屡次出使甚得拓跋珪意旨,于是受到特殊的宠信,被授任为外朝大人,与和跋等人出入宫廷之中,交替掌管各种事务。拓跋珪颁赐功臣,安同因出使之功居多,就赐给他妻妾以及奴隶三十户,马二十匹,羊五十头,加授为广武将军。 从征柴壁 天兴五年(402年)六月,后秦皇帝姚兴派遣姚平、狄伯支率步骑4万为先锋伐魏,自领大军后继。与此同时,北魏大军出动,姚平不知魏军虚实,引军退守柴壁(今山西襄汾西南汾河东岸柴庄)。拓跋珪立刻率领大军包围柴壁,柴壁之战正式打响。 姚兴率领所有部众前去援救姚平,拓跋珪就令增筑重围来阻挡姚兴。此时安同也在军中跟从拓跋珪围困柴壁,安同见姚兴率军来援,就向拓跋珪献计说:"我曾受派到绛地(今山西省运城市绛县)催督租粮,看到汾水东面有蒙坑,其地东西三百余里,道路不通。姚兴率兵前来,必定经过汾水西岸,居高临下,直至柴壁。这样,敌军就可以内外接应,我方的重围难以固守,不能制服敌军。最好是在汾水上修建南北两座浮桥,在汾水西岸依地势筑围。西边的围子既已坚固,贼军到来之后就无法施展其计策了。"拓跋珪听从他的意见。姚兴果然只能坐视姚平被消灭而无法救援。安同由于谋划有功,被赐爵为北新侯,加授安远将军。拓跋珪又令安同押送姚兴部将越骑校尉唐小方等人到长安。 拥立明元 公元409年(北魏天赐六年),拓跋珪被次子清河王拓跋绍弑杀,其长子拓跋嗣在外,派人连夜告知安同,令他聚集各种工匠和有才艺的人,众人纷纷回响,奉迎拓跋嗣为帝,是为明元帝。 出巡二州 明元帝即位后,命安同与南平公长孙嵩共同受理民间诉讼。又令他与肥如侯贺护持节巡察并、定二州及各山居的杂胡、丁零族人,宣示皇帝诏令进行抚慰,询问百姓的疾苦,查究举报郡守县宰的不法行为。安同到并州后,向朝廷上表说:"我私下看到并州所属的守宰,大多不遵守法制。又有刺史擅自任用御府的缝纫工古彤为晋阳县令,相互勾结授受财贿,共谋奸利。我请求对他们按照律法予以治罪。"明元帝依从了他的奏请,于是并州之内的郡县得以整肃。 安同东出井陉,来到钜鹿,征发民众每四户出一人,想要治理大岭山,打通天门关,又在宋子修筑城堡,用来镇守安抚各郡县。贺护妒嫉安同深得民心,因此派人上告安同筑城聚众,意欲图谋大事。明元帝因为安同擅自在外征发民丁,就令用囚车将他召回京师,召集朝中群官共议其罪。众官都说:"安同擅自大兴劳役,劳扰百姓,应当严厉惩治,以整肃后来犯事之人。"明元帝认为安同虽然擅自行事,但其本意在于为公,用心并无不善,就把他释放了。 权位日重 太子拓跋焘代理国政、临朝听政时,以安同为辅佐。明元帝征讨黄河之南,以为右光禄大夫。拓跋焘出外镇守北部边境,安同与安定王拓跋弥留守京师。公元423年(泰常十年),明元帝去世,太子拓跋焘即位,是为太武帝。进封安同为高阳公,授任为光禄勋。不久授予征东大将军、冀青二州刺史之职。公元429年(神麚二年),安同去世。朝廷追赠他为高阳王,諡号恭惠。 轶事典故 安同的长子安屈(与安同父亲同名),在明元帝在位时掌管太仓之事。曾偷盗粳米数石,想用来赡养双亲,安同知道后大怒,上奏明元帝请求杀掉安屈,并弹劾自己不能教训儿子,请求治罪。明元帝十分赞赏并宽恕了他,就令长期供给安同粳米。安同的清廉守法,情形都如同此类。 历史评价 魏收《魏书》:"性端严明惠,好长者之言。" 魏收《魏书》:"安同为官明于考察,长于校验,家法严厉,为世人所称颂。及至他在冀州,年岁已老,颇有钱财,大建寺庙宝塔,为百姓所苦。" 魏收《魏书》、李延寿《北史》:"安同异类之人,智识入用,任等时俊,当有由哉!" 家族成员 先祖:安世高 父亲:安屈 弟弟:安䐗 儿子:安屈(与祖父同名)、安原、安颉、安聪、安蕯 侄子:安国、安难 孙子:安阳烈(安屈之子) 侄孙:安平城(安难之子) 史籍记载 《魏书·卷三十 列传第十八》、《北史·卷一十五》有传,《资治通鉴》有相关事迹记载。
安同的介绍
安同OS是基于源码直接构建的64位开源Linux操作系统,遵循LGPL授权协议,使用美化并定制过的KDE桌面环境。本系统由安同开源操作系统社区成员共同开发。安同 OS的开发始于2011年10月25日,初期采用SUSE Studio进行构建,后基于Debian Sid x86_64平台构建一代系统,目前二代系统基于源码构建。Anthon OS中文名称为“安同OS”,原是由三名初三学生共同设计、构建并实现的。“安”在这里意为合作,“同”指的是同学。合作带来进步,进步将引向成功。
中国古代历史上姓安的名人有哪些?
1.安清
清朝著名的画家,其祖籍是江苏常熟,他即使画家,也是僧人。在《虞山画志》中,有相关记载,说其生前专攻并擅长山水画作。
2.安德裕
宋朝时期著名的学者,在开宝二年中己巳科状元,其出生于朔州,也就是现在的山西朔州,生前有文集四十卷,《宋史本传》传于世。
3.安期生
安期生,又称为安期,世人称为千岁翁,安丘先生等,是著名的学者。出生于琅琊,当时的琅琊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临沂市。其师傅是隐士河上公,其信仰是黄老之学,并且是黄老道家哲学传人,方仙道的创始人。受到黄老之学的影响,其生前重视修仙之事。在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列在第三左位,奉为“北极真人”。
姓安的古代有没有名人
有。
1、安期生:琅琊人,相传曾跟从河上丈人学仙术,常在海上卖药,当时人称他为“千岁翁”。秦始皇东巡时,方士李少君曾对武帝说:仙人安期生吃巨枣,大如瓜。武帝曾派人到海上寻找他而不得。
2、安清:字世高。安息国太子。原来他已经继承了王位,但为了能回到中原来,就将王位让给他的叔叔,出家为憎,信奉佛教。精通梵语,念经修行。于东汉桓帝建和 二年到中国河南洛阳来宣传佛教。定居下来后,为了传教的需要,他又工读汉语,通晓汉语,译梵本为汉语,译《修行道地经》等30余部,皆属小乘。
安异同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关于 ‘安’ 字的所有文言文的解释 ①;安定;安稳;安宁;安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山。”《归去来兮辞》:“审容膝之易安。” ②;安适;安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琵琶行》:“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③;养;奉养.《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论语十则》:“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④;抚慰;安抚.《孔雀东南飞》:“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赤壁之战》:“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之安,与结盟好。” ⑤;安心;习惯于.《柳敬亭传》:“敬亭亦无所不安。” ⑥;安置;安放.《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⑦;怎么;哪里.《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⑧;表处所.哪里;什么地方.《鸿门宴》:“沛公安在?” 2. “安”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安”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 1. 怎么,哪里。 例: ①尔安敢轻吾射!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又安敢毒邪? ④燕雀安知鸿鹄这志哉? ⑤安能复为之下乎! ⑥安能抗此难乎? ⑦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⑧君安与项伯有故? 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域? ⑩安得使余多暇日。 2. 安全,安定。 例: ①谢庄遂安。 ②可以为富安天下。 ③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④在于知安而不知危。 3. 安逸。 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 安生,有“养”的意思。 例: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所安:这里指养生的东西。) 5. 哪里,什么。 例: ①君谓计将安出? ②欲安所归乎? ③沛公安在? ④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⑤洞庭君安在哉! ⑥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 6. 安抚。 例: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 7. 平静。 例: ①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②恬然自安。 ③孔明恰才心安。 ④敬亭亦无所不安也。 3. 文言文翻译 死灰复燃 ( sǐ huī fù rán ) 【解释】 死灰:烧余的灰烬;复:再,重新。冷灰重新烧了起来。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也比喻已经停止活动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 原文:其后安国坐法抵罪①,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②?”田甲曰:“然即溺之③。”居无何④,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⑤。田甲亡走⑥。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⑦。”甲因肉袒谢⑧。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⑨?”卒善遇之。 译文:后来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蒙县的狱吏田甲侮辱韩安国。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田甲说:“要是再燃烧就撒一泡尿浇灭它。”过了不久,梁国内史的职位空缺,汉朝廷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从囚徒中起家担任二千石级的官员。田甲弃官逃跑了。韩安国说:“田甲不回来就任,我就要夷灭你的宗族。”田甲便脱衣露胸前去谢罪。韩安国笑着说:“你可以撒尿了!像你们这些人值得我惩办吗?”最后狱卒友好地对待他。 4. 古文中异同是什么意思 1.不同和相同之处。 《汉书·朱云传》:“自 宣帝 时善 梁丘氏 说, 元帝 好之,欲考其异同,令 充宗 与诸《易》家论。” 南朝 梁江淹 《知己赋》:“论十代兮兴毁,访五都兮异同。” 唐司马贞 《序》:“逮至 晋 末,有中散大夫 东莞 徐广 始考异同,作《音义》十三卷。” 2. 不同;不一致。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上:“古之经书,皆有别本,其用字多异同。” 清 黄宗羲 《序》:“余选 明 文近千家,其间多与实录异同,盖实录有所隐避,有所偏党,文集无是也。” 3. 引申为反对。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公直》:“ 刘仁轨 为左仆射,暮年颇以言词取悦诉者,户部员外 魏克己 断案,多为 仁轨 所异同。”《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佑八年》:“先帝在位久,德泽在人,故一日晏驾,天下奉戴嗣君,无一人敢异同者。”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 秋谷 不满 渔洋 ,故与异同。” 4. 反对意见;异议。 《宋书·谢灵运传》:“ 灵运 构扇异同,非毁执政。”《北史·尉迟迥传》:“乃与羣公会议,诸将多有异同。” 林长民 《参议院一年史·沿革》:“ 袁世凯 於阁议中颇主张速与 俄 人交涉,独 许世英 、刘揆一 及 如浩 持异同。” 5. 安在古文中的所有解释和例句 安: 形容词:安定;安稳;安宁;安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山。”《归去来兮辞》:“审容膝之易安。” 形容词:安适;安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琵琶行》:“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动词:养;奉养。 《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论语十则》:“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动词:抚慰;安抚。《孔雀东南飞》:“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赤壁之战》:“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之安,与结盟好。” 形词:安心;习惯于。 《柳敬亭传》:“敬亭亦无所不安。” 动词:安置;安放。 《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疑问副词词:怎么;哪里。 《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疑问代词词:表处所。哪里;什么地方。 《鸿门宴》:“沛公安在?”。
安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关于 ‘安’ 字的所有文言文的解释 ① 安定;安稳;安宁;安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山。” 《归去来兮辞》:“审容膝之易安。”② 安适;安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琵琶行》:“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③ 养;奉养.《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论语十则》:“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④ 抚慰;安抚.《孔雀东南飞》:“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赤壁之战》:“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之安,与结盟好。”⑤ 安心;习惯于.《柳敬亭传》:“敬亭亦无所不安。” ⑥ 安置;安放.《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⑦ 怎么;哪里.《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⑧ 表处所.哪里;什么地方.《鸿门宴》:“沛公安在?”。 2. "安"在文言文中都有什么意思 安 ⑴怎么,哪里。 例: ①尔安敢轻吾射!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又安敢毒邪? ④燕雀安知鸿鹄这志哉? ⑤安能复为之下乎! ⑥安能抗此难乎? ⑦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⑧君安与项伯有故? 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域? ⑩安得使余多暇日。 (1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12)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⑵安全,安定。 例: ①谢庄遂安。 ②可以为富安天下。 ③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④在于知安而不知危。 ⑶安逸。 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⑷安生,有“养”的意思。 例: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所安:这里指养生的东西。) ⑸哪里,什么。 例: ①君谓计将安出? ②欲安所归乎? ③沛公安在? ④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⑤洞庭君安在哉! ⑥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 ⑹安抚。 例: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 ⑺平静。 例: ①始而惭焉,久而安焉。(安:这里是心安理得的意思。) ②恬然自安。(安:这里指内心平静。) ③孔明恰才心安。 ④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安:这里有心安理得的意思。) 3. 安守清贫文言文翻译 渤海郡鲍宣的妻子,是桓氏的女儿,字少君。 鲍宣曾经跟随少君的父亲学习,少君的父亲为他的清贫刻苦而惊奇,因此把女儿嫁给了他。(少君出嫁时)嫁妆陪送得非常丰厚,鲍宣不高兴,就对妻子说:“你生在富贵人家,习惯穿着漂亮的衣服和装饰,可是我实在贫穷低贱,不敢聘娶。” 妻子说:“我父亲因为您修养品德,克勤克俭,所以让我嫁给您,既然侍奉了您,(我)听从您的命令。”鲍宣笑着说:“(你)能这样,这是我的心意了。” 少君就全数退回了那些侍从婢女服装首饰,改穿(平民的)短衣裳(汉代贵族的衣服不是深衣,就是长衫),与鲍宣一起拉着小车回到家乡。(她)拜见婆母礼节完毕后,就提着水瓮出去打水,按妇道去做,乡里的人对她非常称赞。 4. 文言文中的“安”有哪些意义和用法 安本义是安静。 1、用作形容词,意为“安全”“安定”“安稳”如: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用作动词,意为“安身”“养生”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附虚词用法: 1、用作疑问副词.出现在疑问句中,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相当于“怎么”“怎样”如: 1)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2)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用作疑问代词。用在疑问句中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相当于“什么”“哪里”如: 1)沛公安在?(《鸿门宴》) 2)君谓计将安出?(《隆中对》)
国学宝典之百家姓《安》姓介绍
一、姓氏来源 1、远古黄帝有儿子叫昌意,昌意的长子叫颛顼,继承帝位。次子叫安,封于西戎,后来建立了安息国(在今伊朗高),到古代汉武帝时开始派使者至安息国以后,中国与安息国始有往来。安息国王传位到太子安清时,他不愿当国王,出家为僧,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回到中国河南洛阳,宣传佛教,随后定居,子孙世代姓安。 2、出自他姓或赐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时有鲜卑安迟氏改为安姓者;唐时安禄山由康姓改为安姓;明朝时有元人孟格、达色等被赐姓安;另有唐时回鹘人、奚人,明清彝族沙骂氏、村密氏、吉巴氏及其它少数民族中安佳氏、阿尔丹氏、德力根氏、安帐氏等众多别姓改为安姓者。 二、郡望堂号 【郡望】 凉州:治所在陇县(今甘肃省张家川)。 姑臧:治所在今甘肃省武威县。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走廊的政治、军事重镇。先后为前凉、后凉都城,南凉、北凉也曾一度都于此地。故址在今甘肃武威市。原名盖臧,为匈奴所筑,后音讹为姑臧。城呈龙形,故又名“卧龙城”。西汉建姑臧县,隶武威郡。东汉时为武威郡治所。由于汉、羌、匈奴多种民族杂居,又地处中西交通要道,使它很快成为河西富邑。三国曹魏时置凉州,以姑臧为治所,这是姑臧为凉州州治之始。西晋永宁元年(301年),张轨为凉州刺史,设州治于姑臧。西晋亡,即为前凉都城,于原城之外增筑四城,人文荟萃,经济繁盛。东晋太元元年(376年),前秦攻灭前凉,置凉州刺史镇姑臧,豪右七千余户被徙往关中。十年,吕光据此地称凉州刺史,次年建后凉,立国都于姑臧。晋义熙二年(406年)曾被后秦主姚兴任命为凉州刺史的南凉王秃发□檀进驻姑臧,四年将南凉都城由乐都迁此。不久,北凉王沮渠蒙逊以步骑三万攻克姑臧,又于八年将北凉国都由张掖迁此,并在城南天梯山大造佛像。宋元嘉十六年(439)北凉降于北魏,魏收姑臧城内户口二十余万,改姑臧县为林中县,仍为武威郡治。此后,姑臧城便以武威城名称世。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土人士避难西入凉州,姑臧成为保留汉族文化的重要据点,同时又是佛学东传的要地。后凉时,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在此地讲经,大兴佛教。北凉时,沮渠蒙逊尊西域僧人昙无谶为国师,在此译出《大般涅□经》等十几部经典。 武陵郡:汉置武陵郡,治所在义陵(今湖南省溆浦县以南)。据《唐书世系表》记载:“出自姬姓。黄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后于中国,以安为姓。”望出姑臧、河内。 【堂号】 安姓主要以“济世堂”为堂号。 三、历代名人 安期生:琅琊人,相传曾跟从河上丈人学仙术,常在海上卖药,当时人称他为“千岁翁”。秦始皇东巡时,方士李少君曾对武帝说:仙人安期生吃巨枣,大如瓜。武帝曾派人到海上寻找他而不得。 安清:字世高。安息国太子。原来他已经继承了王位,但为了能回到中原来,就将王位让给他的叔叔,出家为憎,信奉佛教。精通梵语,念经修行。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到中国河南洛阳来宣传佛教。定居下来后,为了传教的需要,他又工读汉语,通晓汉语,译梵本为汉语,译《修行道地经》等30余部,皆属小乘。 安同:曹魏时辽东人,在官明察,长于校练,家法修整,时人赞其有济世之才。 安金藏:唐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为太常寺乐工。时太子李旦被人诬告谋反,武后下令查处此事,金藏为洗脱太子罪名,当众引佩刀自剖其胸,肠出,并言“愿剖心以明皇嗣不反”。武后感动,不疑李旦。 安禄山:(703—757),营州柳城(在今辽宁朝阳)人,原名轧荦山,本姓康。母为突厥人,后因其母嫁与胡人安延偃,改姓安,更名禄山。他懂蕃语,身体魁伟,骁勇善战,被幽州节度使张守养以为子,后升任平卢兵马使、营州都督等职。742年升为平卢(治所在今辽宁朝阳)节度使,天宝三年兼范阳(治所在今北京)节度使、河北采访使,天宝十年又兼河东(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节度使。他身兼三镇节度使,私下培植胡将,蓄养战马,笼络汉族失意文人,最后拥有精兵15万,号称20万。他深知唐朝统治者的*,又为和杨国忠争权,于755年冬在范阳起兵反唐,举兵南下,攻下重镇洛阳。756年,于洛阳称大燕皇帝,国号燕,建元圣武。后举兵西进,破潼关下长安,大肆杀戮。757年,因欲立安庆思为太子,被其长子安庆绪杀死。 安重荣:五代时朔州(今属山西省)人,初任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后石敬瑭降契丹,自称儿皇帝,重荣以此为辱,遂起兵声讨石敬瑭,次年因战败而身亡。其子安德裕从小被其部下秦习所收养,喜好读书,博贯文史,精《礼》、《传》,后于宋开宝初年中进士,官至睦州知州,有文集四十卷。 安民:宋代陕西长安(今西安一带)人,石匠,当时的石碑,皆出其手。其品格高尚、不畏权贵,时颁蔡京所书《元党籍碑》于各州县,安民刻碑毕才知蔡京乃当朝*臣,遂拒刻“安民刻石”四字,拒收百两酬金,为人称颂。 安俊:宋代名将,字智周,太原人。官至陵川防御史,人称长髯太保。久在边地,羌人识之。知环州,种世衡得俘虏,问:“尔畏谁?”答:“畏安太保。”种指安,说:“此长髯将军正是。” 安熙:元代藁城(今属河北省)人,性淡雅,喜垂钓,著有《默庵集》五卷。 安伸:淄川人,明代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少卿。著有《柱史草》等。 安盘:明代嘉定州(今属上海市)人,官至兵科给事中,嘉靖初,以争大礼廷杖除名。著有《颐山诗话》二卷。 安大嵬:明代云梦(今属湖北省)人,性雅,不慕功名,博学好古,精纬候。安传:明代淄川(今山东淄博)人,万历年间中举,累迁刑部郎中,出知卫辉府。著《蛩音集》。安希范:江苏无锡人,明万历年间进士,授礼部主事,著《天全堂集》。 安维峻:甘肃省秦安人,清光绪年间进士,授编修。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上疏痛斥李鸿章挟外洋以自重,投降*,中外臣民无不切齿痛恨。因言冒慈椿而被革职。后隐居柏崖,闭门著书。安维峻直言敢谏,曾被慈禧革职,后又启用,充京师大学堂总教习。著有《四书讲义》、《诗文集》。清光绪十九年(1893),一份满纸义愤、铁骨铮诤的奏疏,从东南沿海的福建直抵大清王朝的金銮大殿,如同万钧雷当空炸裂,顿时朝野震惊,因为这份奏疏的刀锋,直逼权倾一时的直隶总督大臣李鸿章和恩威并重实握皇家大权的慈禧太后。这份奏疏就是威震天下的《请诛李鸿章疏》,上疏者便是被誉为“陇上铁汉”的都察院福建道监察御史、甘肃秦安神明川(今西川乡农民村)人安维峻(字晓峰,号阿道人,生于1854年,卒于1925年)。 俗语道:“乱世出英雄”。但窃以为“乱世见英雄”这句话放在安维峻身上,方见其英雄真本色。 幼年时,安父因三次乡试不第,遂绝意不仕,一心在家耕作,兼授子侄功课。安维峻自小便受到其父的严格教育,同治十二年(1873),他十九岁时,应试考取第一名,得拔贡生,以七品小官在刑部供职。光绪元年(1875)8月,左宗棠以陕甘总督资格,监试陕甘分闱后的甘肃第一次乡试,应试者3000余人,安维峻考取第一解元,光绪六年(1880)朝考为进士,选翰林院庶吉生,三年后,授编修。光绪十九年(1893年),任都察院福建道监察御史。 此时的中国,当政者昏馈无能,软弱又自负。为臣者欺上瞒下,唯求一己之富贵和荣华阿谀奉承,买官鬻爵,偷机钻营,谁愿负国家之重轭?谁又愿承民众之艰?况且中日甲午战争一触即发,是心向主战的光绪皇帝,还是主和的慈禧李鸿章之流,成为区分朝臣有无道义之心的风向标。福建道监察御史这一六品官职,是安维峻任翰林院编修十年后方才被授得,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以鲜有的勇气和刚直,在短短的十四个月的任期内,连续六十五道上疏,直言谏诤。其中最的就是《请诛李鸿章疏》:“李鸿章平日挟外洋以自重,固不欲战,有言战者,动遭呵斥,闻败则喜,闻胜则怒。中外臣民,无不切齿痛恨,欲食他鸿章之肉。而又谓和议出自皇太后,太监李莲英实左右之。臣未敢信。何者?皇太后既归政,若仍遇事牵制,将何以上对祖宗,下对天下臣民?”最后,义正严辞地提出要将“倒行逆施,接济倭贼”的李鸿章“明正典型,以尊主权而平众怒”。如此直呈国情、代言民意的奏疏一俟入宫,其结果可想而知。恼羞成怒的慈禧一道令下将安维峻交由刑都严惩,后经光绪皇帝曲意回护,方得幸免一死。安维峻因此遭革职,被发往张家口补过赎罪。但由此愤书一呼,安维峻“声震中外,人多荣之,访问者萃于门,饯送者塞于道,或赠以言,或咨以赆,车马饮食,众皆为供应。抵太所,都统以下皆敬以客礼,聘主讲托才书院”(《清史稿》)。 光绪二十二年(1896),李鸿章签订*的《中俄条约》,流放中的安维峻痛情难禁,连睡梦中都发出“此疏纵死必上”的呼喊,尔后又奋笔写下他刚直不阿的长吟: *讨未成,遗恨长终石。 他生犹谏官,衮阙吾其补。 后来也有一身铁骨热血的鲁迅先生盛赞他是“中国的脊梁”。光绪二十五年(1899),也就是遭流放五年后,安维峻被释回乡,先在陇西南安书院主讲,后于家乡办学修道。光绪三十四年(1908),应聘总纂《甘肃新通志》共100卷81册。辛亥革命前夕,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撰写《四书讲义》四卷。宣统三年(1911),复归故里,在此期间,也就是他的余年里,整理刊印了《谏垣存稿》四卷、《望云山房诗集》三卷、《望云山房文集》三卷等诗文集。 民国十四年(1925),安维峻终老于家乡柏堂山庄,享年七十二岁。《清史稿》载:“维峻祟朴实,尚跤履,不喜为博辨,尤严义利之分。归后退隐柏堂,杜门著书,隐然以名教纲常为己任。每谈及世变,辄忧形于色,卒抑郁以终。”——个刚正耿直一生的人,抛却身家性命而不顾、勇赴于国难的人,一个热血的人,面对满目疮痍、战伐四起的山河城垣,怎会安然阖目? 安公卒难瞑目,也是他身上那铁骨鸣响下已、热血难以冷却的结果,这不免让人想起宋代陆放翁的警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安鸿勋:清江苏金匮(今常熟)人,官训导,善行草书。 安昶:清江苏金匮人,喜临摹古帖,尤善草书。 安文钦:陕西绥德人,清末秀才,抗战时期积极与八路军合作,建国后,历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委员,第一、xx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被称为“陕西四老”之一。著有《满腹牢骚记》。 安子介:浙江定海人,1912年6月出生,2000年6月去世。1938年赴港。1942年后曾在国民政府中央信托局工作。1949年在香港定居。1950年与人合办中南公司、华南漂染厂。1969年成立香港南联实业有限公司。1970年至1974年任港英立法局议员。1974年后任港英行政局非官守议员,并任大学及理工教育资助委员会副主席、贸易发展局主席、训练局主席,香港工业总会主席及棉纺业同业公会主席。1976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1986年后任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清华大学名誉教授,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港事顾问。1993年3月后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南联实业有限公司主席、名誉主席。第xx届、xx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xx届、xx届全国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