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必躬亲》原文及翻译
【原文】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翻译】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慢有快,水停聚的地方(池塘)有浅有深,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如果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如果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官吏差役也不曾横行勒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以后的事情才能做好。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注释】 ⑴[治水必躬亲]选自《履园丛话·水学》,作者钱泳,清代人;海瑞,明代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续修四库全书》本),题目是编者所加的。[躬亲]亲身。 ⑵[治]治理。 ⑶[法]方法。 ⑷[执一]固执一端,不知变通。 ⑸[泥于掌故]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泥:拘泥。掌故:古代的典章制度 ⑹[妄意]随意。 ⑺[盖]句首发语词,连词,原因是。承接上文,表明下文就自己的观点发表议论 ⑻[潴(zhū)]水停聚的地方。 ⑼[势]这里指河流的形势。 ⑽[相度(xiàng)(duó)]观察和测量。 ⑾[情]真实情况。 ⑿[咨询(zī )(xún)]访问,征求意见。 ⒀[穷其致]彻底摸清情况。穷:追究到底。致:事理。 ⒁[是以]因此,所以。以:因为。 ⒂[躬历山川]亲自登山涉水。 ⒃[胼胝(pián)(zhì)]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⒄[海忠介]海瑞,明代的清官,谥“忠介”。 ⒅[布袍缓带]穿着轻便的服装。缓带,穿着宽束衣带。 ⒆于:在 ⒇横(hèng)索(suǒ):横行勒索。
治水必躬亲这篇古文的翻译
原文: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编辑本段译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势有高有低,水流有慢有快,水塘有浅有深,河流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够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情况.因此必须能够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穿着)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之间来来往往,亲自发放钱粮给工民,不克扣一厘钱,并且随同管理的差役也不曾横行勒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以后事情才能做成.如果贪图安逸而害怕辛
劳,计较私利而忘记公益,(只想)远远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段落大意:
第一段,提出论点 ①治水之法.轻信人言 层意:说明治水要防止的现象 ②盖地有高低.不穷其致 层意: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 ③是以必得.胼胝 层意:得出结论 第二段,以海忠介(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这段先从正面说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后从反面说,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私利,怕得罪上级,那么水利肯定办不好.
《治水必躬亲》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原 文]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①,泥②于掌故③,亦不可妄意④轻信人言。盖⑤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⑥有浅深,势⑦有曲直,非⑧相⑨度⑩不得其情(11),非咨询(12)不穷(13)其致(14),是以(15)必得躬历山川(16),亲劳胼胝⑩。 昔海忠介(18)治河(19),布袍缓带(20),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21)之间,亲给(22)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23)索(24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25)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26)而避怨(27),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注 释] ①执一:固执一端。不知变通。②泥(nì):拘泥,不知变通。③掌故:古代的典章、制度。④妄意:随意。⑤盖:连词,因为。⑥潴(zhū):水停聚的地方。⑦势:这里指河流的走势.⑧非:除非。⑨相(xiàng)观察。⑩度(duó):测量。(11)情:真实情况。(12)咨(zī)询:访问,征求意见。咨,问。(13)穷:尽,彻底。(14)致:形容词用如名词,指细致的情况。(15)是以:即“以是”,因此。是,此,这。(16)躬历山川:亲自登山涉水。(17)胼胝(pián zhī):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形容极其辛苦。(18)海忠介:海瑞,明代著名的清官,谥“忠介”。(19)河:黄河。(20)布袍缓带:指身着轻便服装。缓,宽松的。(21)野水:沼泽。(22)给(jǐ):供给,这里指发放。(23)横(hèng):蛮横。(24)索:勒索。(25)举:完,完成。(26)远嫌:远远地躲开嫌疑。远,远离,形容词用如动词。(27)避怨:避免别人的怨恨。 [译 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一说,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成规,也不能随意听信别人的意见。因为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积水有深有浅,河流走势有弯有直,除非经过观察测量不可能了解到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访问、征求意见不能彻底摸清它的底细,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不辞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公治理黄河的时候,身着轻装便服,不顾狂风暴雨,奔走在荒村沼泽间,亲自 给(民工)发钱粮,从不克扣一毫一厘,因而随同官员去的差役也不曾蛮横勒索百姓一文钱财。必须像(海瑞公)这样,然后才能把事情办成。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职责,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他人的怨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就办不好了。 [鉴 赏]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治水之法,特别强调的是要躬亲。因此作者先从反面提出两“不可”:“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不可妄意轻信人言。”接着论述了事必躬亲原因:“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从各个不同的角度 强调“非”躬亲不可。然后以海瑞治水为例,证明只有躬亲才能了解到真实情况,才能防止工程中极容易发生的官吏的腐败。最后指出能否躬亲的三个条件:一不可“好逸而恶劳”,一不可“计利而忘义”,三不可“远嫌而避怨”,与开篇呼应。 文章以简明的论证、正反的对比、有说服力的例证论述了治水必躬亲的道理。
治水必躬亲课后题及答案
建议你买一本《中学教材全解》,上面很全
《治水必躬亲》练习题
参考译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浅,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才能做成事情。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第一段,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
第二段,以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这段先从正面说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后从反面说,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利,怕得罪人,那么水利肯定办不好。
六、古今异义
1.泥:古义,拘泥。今义,泥土。例句:泥于掌故。
2.掌故:古义,本文指古代的典章、制度。今义,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例句:泥于掌故。
3.盖:古义,连词,连接上一段或上一句,表示原因。今义,遮盖或遮盖的东西。例句: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
4.穷:古义,彻底摸清,追究到底。今义,生活困难。例句:非咨询不穷其致。
5.举:古义,完成,做好。今义,举起,抬起。例句: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
七、词类活用
布袍缓带:名词做动词,穿着轻便服装。
八、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
例句: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介宾短语“于荒村野水之间”作往来的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荒村野水之间往来”。
译文:在荒凉的乡村之间穿梭奔走。
2.宾语前置
例句: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介宾短语“是以”中“是”是“以”的宾语,宾语前置。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以是必得躬历山川”。
译文:因此一定要亲自登山涉水……
3.省略句
例句:“如好逸而恶劳……”这句话省略了主语“官员”,应为“如(官员)好逸恶劳……”
译文:如果(官吏)贪图安逸,厌恶劳动……
执一:固执一端,不知变通。 泥于掌故: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
妄意:随意。 相度:观察和测量。 咨询:访问,征求意见。
穷其致:彻底摸清情况。 穷:追究到底。 致:事理。
躬历山川:亲自登山涉水。 胼胝: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布袍缓带:指轻便服装。 缓带:宽束衣带。
远嫌而避怨:远远躲开嫌疑,避免抱怨。
治水必躬亲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文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熟读课文,理解文中所讲述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所讲述的道理。
2、掌握文中常用文言诗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文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思路
以诵读为主加强文言文言感的训练,注重文言词汇的积累。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文相关人物图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入题解析课题
1、课前导入激趣
2、板书课题解析课题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3、作者简介
▲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钱泳(1759~1844)名:鹤,字:立群,号:梅溪,江苏金贵人,清代著名的学者,工诗、善书画,著有《履园诗话》《履园谭诗》等。
二、自主学习自读思考: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文中的生字词。
2、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相关于词和句子,进而弄懂文章内容,试译课文。
3、读课文里请课文脉络结构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2、班级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交流反馈
A、阅读反馈
1、指明是读课文读后点评、激励。
2、小组读
3、全班齐读听媒体朗读课文,正音、正节奏,自读体味。
B、积累反馈
生字词:
咨询 拘泥 潴 相度 胼胝 好逸恶劳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咨询zīxún 拘泥jūní 潴 zhǔ 相度xiàng duó 胼胝 pián dí 好逸恶劳hǎo yíwù láo
实词和虚词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略)
C、译文反馈咨询
▲结合课下注解讨论后指名试译。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略)
D、课文解析反馈
1、读第一自然段找出表示中心论点的语句
▲阅读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文章开头一句,用两个“不可”,以反面强调治水要防止的现象,接着用盖起起下文,解释治水必躬亲的原因;然后用是以一句得出治水必躬亲的中心论点
2、文章提出中心论点后,摆出了一个怎样的事实来证明论点的。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海瑞治水
3、文章以海瑞治水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这是怎样证明论点的?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文章以海瑞治水来证明论点:先从正面讲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正廉洁。接着从反面说,用假设论证来说明不躬亲不清廉带来的后果是治不成水,正反形成对比。
4、介绍海瑞:
▲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海瑞(1514~1587)字:汝贤,又字:国平,号;刚峰,广东琼州琼山人,他居官则能严于律己,各守朝廷的法令及封建道德规范,不畏权势,敢为民请命,积极革弊兴利 ,他生活简朴、清正廉洁受到百姓的尊重与包公齐名,人称“海青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
5、论证过程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课文中举海瑞治水为例来证明治水必躬亲。你能举出其它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人定胜天 大禹治水(传说) 孙叔敖、西门豹(春秋战国)李冰父子(秦) 郭守敬(元) 李仪(近代)
6、课后练习2
五、小结
▲默读课文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本文论述了治水必躬亲的道理,说明只有躬亲、清廉才能只好水。
六 、作业
1、诵读课文
2、课后习题2
板书设计
钱泳
第一段 治水要放置的现象
提出论点 (不可……不可……)
治水躬亲的原因
(盖…非…非…) 治水必躬亲
(中心论点)
第二段 躬亲、清廉 (正面)
海瑞治水 假设 好逸恶劳 对比
(事实论据) 计利忘义
远嫌避怨 (反面)
治水必躬亲的论点,论据,论证
原文: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pián zhī)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编辑本段]译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轻易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慢有快,水停聚的地方(池塘)有浅有深,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如果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如果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穿着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钱粮给民工,不克扣一厘钱,并且随同的官员差役也没有横行勒索一文钱财。必须要像这样以后事情才能办成功。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不能办好了。
[编辑本段]段落大意:
第一段,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
第二段,以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这段先从正面说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后从反面说,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利,怕得罪人,那么水利肯定办不好。
[编辑本段]古今异义词(及个别字词翻译):
1. 治水必躬亲:选自《履园丛话·水学》,题目时编者所加。躬亲(ɡōnɡ qīn), 〈书〉亲身去做:事必~。
2.泥:古义,拘泥。今义,泥土。例句:泥于掌故。
3.掌故:古义,本文指古代的典章、制度。今义,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例句:泥于掌故。
4.盖:古义,连词,连接上一段或上一句,表示原因。今义,遮盖或遮盖的东西。例句: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
5.穷:古义,彻底摸清,追究到底。今义,生活困难。例句:非咨询不穷其致。
6.举:古义,完成,做好。今义,举起,抬起。例句: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
7. 躬:古义,亲自。今义,弯腰。例句:是以比得躬历山川。
8. 尝:古义,曾经。今义,尝试。例句: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9.执一:固执一端,不知变通。
10.潴:水停聚的地方。
11.势:这里指河流的形势。
12.相度:观察和测量。
13.情:真实情况。
14.咨询:访问,征求意见。
15.是以:因此,所以; 以:因为。
16.躬历山川:亲自登山涉水。
17.胼胝: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18.海忠介:海瑞,明代的官,谥“忠介”。
19.布袍缓带:指轻便的服装;缓带:宽束衣带。
20.致:事理。
21.计利而忘义:计较私利,忘记公益;计:盘算,考虑。
[编辑本段]相关练习:
1.作者认为治水成功必须要避免哪些不良现象?(2分)
答:执一,泥于掌故,妄意轻信人言;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
2.作者认为“事举”、“水利兴”的必要条件是什么?(4分)
答:躬亲治水、勇于担责、讲究方法。
3.请结合文章简要谈谈作为领导者,海瑞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4分)
答:从“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可看出海瑞是一个躬亲治水、不畏艰辛、为民着想、清正廉洁、以身作则、严律下属的人。
4.文中作者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来证明“治水必躬亲”这一观点,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列举一例加以说明。(5分)
答:事实论证:例举海瑞治水的例子,具体直观地论证了“治水必躬亲”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性。
正反对比论证:例举海瑞治水最终成功的事例,与“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做对比,突出了治水必躬亲的道理。(任选一种)
作者简介:作者姓名: 钱泳
原名:钱鹤
字号: 字立群,号梅溪,台仙。
时代:清代
简介:钱泳(1759-1844),金匮(今江苏无锡)人。工诗,善书画,著有《履园丛话》《履园谭诗》等。尝客游毕沅幕中。工篆、隶,精镌碑版,作印得三桥(文彭)、亦步(吴迥)风格。有缩临小汉碑,集各种小唐碑石刻行世。其后扬州江人骥,得其残石数十种,俞樾言之梅小岩中丞,出白金百两,嵌之杭州诂经精舍之壁。惟诸碑中伪字甚多,泳未能——正之。画山水小景,疏古澹远。有仿赵大年柳塘花坞图,藏故宫博物院。著履园丛话。卒年八十六。
钱泳出身于名门望族却不事科举,这到底是因为家里有钱,不用稻粱谋,还是因为个性使然,已无史料可查。这在今天也有点不可思议。这就像现在的孩子能考大学却执意不考。也许正因为如此,钱泳才会行万路里,读万卷书,不人云亦云,也才会年过八秩仍著述不辍,身后留名史册。
治水必躬亲
原文: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翻译: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因为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慢有快,水停聚的地方有浅有深,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不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历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才能做成事情。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为什么说治水必躬亲
《治水必躬亲》出自钱泳,清代金匮(今江苏无锡)人。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轻易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势有高有低,水流有慢有快,水停聚的地方有浅有深,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如果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如果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吃苦劳动。
文言文海瑞治水
1. 文言文《治水必经躬亲》 《治水必躬亲》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 参考译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浅,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才能做成事情。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第一段,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 第二段,以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这段先从正面说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后从反面说,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利,怕得罪人,那么水利肯定办不好。 六、古今异义 1.泥:古义,拘泥。今义,泥土。例句:泥于掌故。 2.掌故:古义,本文指古代的典章、制度。今义,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例句:泥于掌故。 3.盖:古义,连词,连接上一段或上一句,表示原因。今义,遮盖或遮盖的东西。例句: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 4.穷:古义,彻底摸清,追究到底。今义,生活困难。例句:非咨询不穷其致。 5.举:古义,完成,做好。今义,举起,抬起。例句: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 七、词类活用 布袍缓带:名词做动词,穿着轻便服装。 八、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 例句: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介宾短语“于荒村野水之间”作往来的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荒村野水之间往来”。 译文:在荒凉的乡村之间穿梭奔走。 2.宾语前置 例句: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介宾短语“是以”中“是”是“以”的宾语,宾语前置。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以是必得躬历山川”。 译文:因此一定要亲自登山涉水…… 3.省略句 例句:“如好逸而恶劳……”这句话省略了主语“官员”,应为“如(官员)好逸恶劳……” 译文:如果(官吏)贪图安逸,厌恶劳动…… 执一:固执一端,不知变通。 泥于掌故: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 妄意:随意。 相度:观察和测量。 咨询:访问,征求意见。 穷其致:彻底摸清情况。 穷:追究到底。 致:事理。 躬历山川:亲自登山涉水。 胼胝: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布袍缓带:指轻便服装。 缓带:宽束衣带。 远嫌而避怨:远远躲开嫌疑,避免抱怨。 2. 初中文言文治水必躬亲 原文: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pián zhī)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编辑本段]译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轻易相信别人的话。 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慢有快,水停聚的地方(池塘)有浅有深,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如果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如果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穿着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钱粮给民工,不克扣一厘钱,并且随同的官员差役也没有横行勒索一文钱财。 必须要像这样以后事情才能办成功。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不能办好了。 [编辑本段]段落大意: 第一段,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 第二段,以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 这段先从正面说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后从反面说,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利,怕得罪人,那么水利肯定办不好。 [编辑本段]古今异义词(及个别字词翻译): 1. 治水必躬亲:选自《履园丛话·水学》,题目时编者所加。躬亲(ɡōnɡ qīn), 〈书〉亲身去做:事必~。 2.泥:古义,拘泥。今义,泥土。 例句:泥于掌故。 3.掌故:古义,本文指古代的典章、制度。 今义,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例句:泥于掌故。 4.盖:古义,连词,连接上一段或上一句,表示原因。今义,遮盖或遮盖的东西。 例句: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 5.穷:古义,彻底摸清,追究到底。今义,生活困难。 例句:非咨询不穷其致。 6.举:古义,完成,做好。 今义,举起,抬起。例句: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 7. 躬:古义,亲自。今义,弯腰。 例句:是以比得躬历山川。 8. 尝:古义,曾经。 今义,尝试。例句: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9.执一:固执一端,不知变通。 10.潴:水停聚的地方。 11.势:这里指河流的形势。 12.相度:观察和测量。 13.情:真实情况。 14.咨询:访问,征求意见。 15.是以:因此,所以; 以:因为。 16.躬历山川:亲自登山涉水。 17.胼胝: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18.海忠介:海瑞,明代的官,谥“忠介”。 19.布袍缓带:指轻便的服装;缓带:宽束衣带。 20.致:事理。 21.计利而忘义:计较私利,忘记公益;计:盘算,考虑。[编辑本段]相关练习: 1.作者认为治水成功必须要避免哪些不良现象?(2分) 答:执一,泥于掌故,妄意轻信人言;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 2.作者认为“事举”、“水利兴”的必要条件是什么?(4分) 答:躬亲治水、勇于担责、讲究方法。 3.请结合文章简要谈谈作为领导者,海瑞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4分) 答:从“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可看出海瑞是一个躬亲治水、不畏艰辛、为民着想、清正廉洁、以身作则、严律下属的人。 4.文中作者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来证明“治水必躬亲”这一观点,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列举一例加以说明。(5分) 答:事实论证:例举海瑞治水的例子,具体直观地论证了“治水必躬亲”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性。 正反对比论证:例举海瑞治水最终成功的事例,与“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做对比,突出了治水必躬亲的道理。(任选一种) 作者简介:作者姓名: 钱泳 原名:钱鹤 字号: 字立群,号梅溪,台仙。 时代:清代 简介:钱泳(1759-1844),金匮(今江苏无锡)人。工诗,善书画,著有《履园丛话》《履园谭诗》等。 尝客游毕沅幕中。工篆、隶,精镌碑版,作印得三桥(文彭)、亦步(吴迥)风格。 有缩临小汉碑,集各种小唐碑石刻行世。其后扬州江人骥,得其残石数十种,俞樾言之梅小岩中丞,出白金百两,嵌之杭州诂经精舍之壁。 惟诸碑中伪字甚多,泳未能——正之。画山水小景,疏古澹远。 有仿赵大年柳塘花坞图,藏故宫博物院。著履园丛话。 卒年八十六。 钱泳出身于名门望族却不事科举,这到底是因为家里有钱,不用稻粱谋,还是因为个性使然,已无史料可查。 这在今天也有点不可思议。这就像现在的孩子能考大学却执意不考。 也许正因为如此,钱泳才会行万路里,读万卷书,不人云亦云,也才会年过八秩仍著述不辍,身后留名史册。 3. 治水必躬亲这篇古文的翻译 原文: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编辑本段译文: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势有高有低,水流有慢有快,水塘有浅有深,河流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够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情况.因此必须能够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穿着)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之间来来往往,亲自发放钱粮给工民,不克扣一厘钱,并且随同管理的差役也不曾横行勒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以后事情才能做成.如果贪图安逸而害怕辛劳,计较私利而忘记公益,(只想)远远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段落大意:第一段,提出论点 ①治水之法.轻信人言 层意:说明治水要防止的现象 ②盖地有高低.不穷其致 层意: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 ③是以必得.胼胝 层意:得出结论 第二段,以海忠介(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这段先从正面说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后从反面说,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私利,怕得罪上级,那么水利肯定办不好.。 4. 文言文《过家门不入》和《治水必躬亲》练习题 《过家门不入》练习题 是三过其门而不入吧 原文: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1],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2].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3]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4].”(《孟子·离娄下》) 词语解释: 〔1〕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杨树达汉语文言修辞学私名连及例云:“三过不入,本禹事而亦称稷.” 〔2〕颜子当乱世等句——论语雍也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被发缨冠——朱熹集注云:“不暇束发,而结缨往救,言急也,以喻禹、稷.”被同“披”.缨本义是“冠系”(帽上带子,自上而下系在颈上的),此作动词用. 〔4〕闭户可也——朱熹注云:“喻颜子也.” 禹,稷处于政治清明的时代,三次经过自己家门都不进去,孔子称赞他们.颜子处于政治昏乱的时代,住在狭窄的巷子里,一筐饭,一瓢水,别人都受不了那种苦生活,他却自得其乐,孔子也称赞他.孟子说:"禹,稷和颜回〔处世的态度虽有所不同,〕道理却一样.禹以为天下的人有遭淹没的,好像自己使他淹没了一样;稷以为天下的人有挨饿的,好像自己使他挨饿一样,所以他们拯救百姓才这样急迫.禹,稷和颜子如果互相交换地位,颜子也会三过家门不进去,禹,稷也会自得其乐.假定有同屋的人互相斗殴,我去救他纵是披着头发顶着帽子,连帽带子也不结去救他都可以.〔禹,稷的行为正好比这样.〕如果本地方的邻人在斗殴,也披着头发不结好帽带子去救,那就是糊涂了,纵使把门关着都可以了.〔颜回的行为正好比这样.〕" 故事: 古时候,洪水泛滥,为了让人们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舜帝派大禹去整治洪水.大禹一去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是在四年后的一个早晨.大禹走近家门,听见母亲的骂声和儿子的哭声,大禹想进去劝解,又怕更惹恼了母亲,唠叨起来没完,耽搁了治水的时辰,于是就悄悄地走开了. 治水六七年后,大禹第二次经过家门.那天中午,大禹刚登上家门口的小丘,就看见家里烟囱冒出的袅袅炊烟,又听见母亲与儿子的笑声,大禹放心了.为了治水大业,他还是饶过家门,赶紧向工地奔去. 又过了三四年,一天傍晚,大禹因治水来到家的附近.突然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来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只听见屋里母亲在对儿子说:“你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大禹听得非常感动,更坚定了治水的决心,立刻又转身上路了. 精神: 体现出大禹的不治好水 不回家的决心. 问题: 1.下列选项的特注词与“虽披发缨冠救之,可也 .”中的“被”用法不同的是: A.“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中的“由”. B.“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 C.“孔子贤之”中的“贤”. D.“孰为汝多之乎”中的“之”. 2.指出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人不堪其忧. B.三过其门而不入. C.颜子不改其乐. D.子罕置诸其里. 第二题不是很确定,先帮你说说第一个,选C,其他的都是通假字,题干的“被”通“披”,A项“由”通“犹”,B项“见”通“现”,D项“之”通“智” 2.D 题目是“他的,代词”只有四D不是,是“他”(这题不确定) 《治水必躬亲》练习题 参考译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浅,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才能做成事情.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第一段,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 第二段,以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这段先从正面说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后从反面说,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利,怕得罪人,那么水利肯定办不好. 六、古今异义 1.泥:古义,拘泥.今义,泥土.例句:泥于掌故. 2.掌故:古义,本文指古代的典章、制度.今义,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例句:泥于掌故. 3.盖:古义,连词,连接上一段或上一句,表示原因.今义,遮盖或遮盖的东西.例句: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 4.穷:古义,彻底摸清,追究到底.今义,生活困难.例句:非咨询不穷其致. 5.举:古义,完成,做好.今义,举起,抬起.例句: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 七、词类活用 布袍缓带:名词做动词,穿着轻便服装. 八、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 例句: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介宾短语“于荒村野水之间”作往来的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荒村野水之间往来”. 译文:在荒凉的乡村之间穿梭奔走. 2.宾语前置 例句:是以。 5. 治水必躬亲译文 参考译文: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浅,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才能做成事情.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第一段,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第二段,以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这段先从正面说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后从反面说,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利,怕得罪人,那么水利肯定办不好.六、古今异义 1.泥:古义,拘泥.今义,泥土.例句:泥于掌故.2.掌故:古义,本文指古代的典章、制度.今义,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例句:泥于掌故.3.盖:古义,连词,连接上一段或上一句,表示原因.今义,遮盖或遮盖的东西.例句: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 4.穷:古义,彻底摸清,追究到底.今义,生活困难.例句:非咨询不穷其致.5.举:古义,完成,做好.今义,举起,抬起.例句: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七、词类活用 布袍缓带:名词做动词,穿着轻便服装.八、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 例句: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介宾短语“于荒村野水之间”作往来的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荒村野水之间往来”.译文:在荒凉的乡村之间穿梭奔走.2.宾语前置 例句: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介宾短语“是以”中“是”是“以”的宾语,宾语前置.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以是必得躬历山川”.译文:因此一定要亲自登山涉水…… 3.省略句 例句:“如好逸而恶劳……”这句话省略了主语“官员”,应为“如(官员)好逸恶劳……” 译文:如果(官吏)贪图安逸,厌恶劳动…… 执一: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泥于掌故: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妄意:随意.相度:观察和测量.咨询:访问,征求意见.穷其致:彻底摸清情况.穷:追究到底.致:事理.躬历山川:亲自登山涉水.胼胝: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布袍缓带:指轻便服装.缓带:宽束衣带.远嫌而避怨:远远躲开嫌疑,避免抱怨.。 6. 治水必躬亲这篇古文的翻译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编辑本段译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势有高有低,水流有慢有快,水塘有浅有深,河流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够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情况。因此必须能够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穿着)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之间来来往往,亲自发放钱粮给工民,不克扣一厘钱,并且随同管理的差役也不曾横行勒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以后事情才能做成。如果贪图安逸而害怕辛 劳,计较私利而忘记公益,(只想)远远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段落大意: 第一段,提出论点①治水之法。。轻信人言层意:说明治水要防止的现象②盖地有高低。。不穷其致层意: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③是以必得。。胼胝层意:得出结论第二段,以海忠介(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这段先从正面说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后从反面说,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私利,怕得罪上级,那么水利肯定办不好。 7. 【《海瑞清廉》这个文言文的每个字的解释《海瑞清廉》这个文言文在 原文: 都御史刚峰海公,卒于官舍.同乡宦南京者,惟户部苏民怀一人.苏检点其宦囊,竹箱中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而已.如此都御史那可多得!王司寇凤洲评之云:“不怕死,不家钱,不立党.”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即造成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译文: 都御史海瑞,在官舍死了.跟他一起在南京做官的同乡的人,只有在户部做事的苏怀民一人.苏怀民检查清点他做官的俸禄,竹箱子里有八两银子,麻布两丈,几件旧衣服罢了.这样的都御史又有几个?王凤洲评价他说:“不怕死,不爱钱,不结伙.”这九个字概括了海瑞的生平.即使千言万语赞扬他,能胜过这评论吗?。
海瑞治水文言文翻译
1. 治水必躬亲这篇古文的翻译 原文: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编辑本段译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势有高有低,水流有慢有快,水塘有浅有深,河流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够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情况。因此必须能够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穿着)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之间来来往往,亲自发放钱粮给工民,不克扣一厘钱,并且随同管理的差役也不曾横行勒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以后事情才能做成。如果贪图安逸而害怕辛 劳,计较私利而忘记公益,(只想)远远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段落大意: 第一段,提出论点 ①治水之法。。轻信人言 层意:说明治水要防止的现象 ②盖地有高低。。不穷其致 层意: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 ③是以必得。。胼胝 层意:得出结论 第二段,以海忠介(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这段先从正面说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后从反面说,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私利,怕得罪上级,那么水利肯定办不好。 2. 李冰治水文言文翻译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浅,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才能做成事情。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3. 治水必躬亲这篇古文的翻译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编辑本段译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势有高有低,水流有慢有快,水塘有浅有深,河流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够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情况。因此必须能够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穿着)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之间来来往往,亲自发放钱粮给工民,不克扣一厘钱,并且随同管理的差役也不曾横行勒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以后事情才能做成。如果贪图安逸而害怕辛 劳,计较私利而忘记公益,(只想)远远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段落大意: 第一段,提出论点①治水之法。。轻信人言层意:说明治水要防止的现象②盖地有高低。。不穷其致层意: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③是以必得。。胼胝层意:得出结论第二段,以海忠介(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这段先从正面说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后从反面说,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私利,怕得罪上级,那么水利肯定办不好。 4. “治水必躬亲”全文翻译 译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势有高有低,水流有慢有快,水塘有浅有深,河道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探访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劳动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给民工发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管理的差役也不曾横行勒索一文钱财。必须要像这样而后才能办成事情。如果贪图安逸而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段落大意: 第一段,提出论点 ①治水之法。。轻信人言 层意:说明治水要防止的现象 ②盖地有高低。。不穷其致 层意: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 ③是以必得。。胼胝 层意:得出结论 第二段,以海忠介(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这段先从正面说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后从反面说,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私利,怕得罪上级,那么水利肯定办不好。 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有疑问 请在线交谈 祝你天天开心 心想事成 O(∩_∩)O 。 5. 治水必躬亲译文 参考译文: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浅,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才能做成事情.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第一段,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第二段,以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这段先从正面说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后从反面说,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利,怕得罪人,那么水利肯定办不好.六、古今异义 1.泥:古义,拘泥.今义,泥土.例句:泥于掌故.2.掌故:古义,本文指古代的典章、制度.今义,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例句:泥于掌故.3.盖:古义,连词,连接上一段或上一句,表示原因.今义,遮盖或遮盖的东西.例句: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 4.穷:古义,彻底摸清,追究到底.今义,生活困难.例句:非咨询不穷其致.5.举:古义,完成,做好.今义,举起,抬起.例句: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七、词类活用 布袍缓带:名词做动词,穿着轻便服装.八、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 例句: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介宾短语“于荒村野水之间”作往来的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荒村野水之间往来”.译文:在荒凉的乡村之间穿梭奔走.2.宾语前置 例句: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介宾短语“是以”中“是”是“以”的宾语,宾语前置.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以是必得躬历山川”.译文:因此一定要亲自登山涉水…… 3.省略句 例句:“如好逸而恶劳……”这句话省略了主语“官员”,应为“如(官员)好逸恶劳……” 译文:如果(官吏)贪图安逸,厌恶劳动…… 执一: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泥于掌故: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妄意:随意.相度:观察和测量.咨询:访问,征求意见.穷其致:彻底摸清情况.穷:追究到底.致:事理.躬历山川:亲自登山涉水.胼胝: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布袍缓带:指轻便服装.缓带:宽束衣带.远嫌而避怨:远远躲开嫌疑,避免抱怨.。 6. 清官海瑞文言文解释 原文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译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势有高有低,水流有慢有快,水塘有浅有深,河流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够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情况。因此必须能够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海忠介)治理河流的时候,(穿着)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之间来来往往,亲自发放钱粮给工民,不克扣一厘钱,并且随同管理的差役也不曾横行勒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以后事情才能做成功。如果贪图安逸而害怕辛劳,计较私利而忘记公义,(只想)远远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7. 治水必躬亲古今异义词(及个别字词翻译) 1.治水必躬亲:选自《履园丛话·水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续修四库全书》本)题目是编者所加.躬亲(gōng qīn):亲身.2.执一:固执一端,不知变通.3.泥(nì):古义,拘泥.今义,泥土.例句:泥于掌故.4.掌故:古义,本文指古代的典章、制度.今义,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例句:泥于掌故.妄意:随意.5.盖:原因是,是因为.古义,承接连词,连接上一段或上一句,表示原因.今义,遮盖或遮盖的东西.例句: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6.潴(zhū):水停聚的地方.7.势:这里指河流的形势.8.相度(xiàng duó):观察和测量.9.情:真实情况.10.咨询:访问,征求意见.11.穷:古义,彻底摸清,追究到底.今义,生活困难.例句:非咨询不穷其致.12.其:它的,指水的.13.致:事理.14.是以:因此,所以; 以:因为.15.躬历山川:亲自登山涉水.16.躬:古义,亲自.今义,弯腰.例句:是以必得躬历山川.17.胼胝(pián zhī):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18.海忠介:海瑞,明代的官,谥“忠介”.19.治:治理20.布袍缓带:指轻便服装;缓带:宽束衣带.21.尝:古义,曾经.今义,尝试.例句: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22.横(héng)索:横行勒索.23.举:古义,完成,做好.今义,举起,抬起.例句: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24.计利而忘义:计较私利,忘记公益;计:盘算,考虑.25.远:远离,远远躲开.26.则:那么.27.兴:兴办,兴修.28.好逸而恶劳:喜好安逸,害怕辛劳.29.远嫌而避怨:远远躲开嫌疑,避免抱怨.30.(必如)是:古义,这.今义,是认定、断定、承认、接受时的一种状态,是人经常作出决定时的心声.31.必如:必须像.必:必须.如:像.编辑本段相关练习:1.作者认为治水成功必须要避免哪些不良现象?(2分)答:执一,泥于掌故,妄意轻信人言;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2.作者认为“事举”、“水利兴”的必要条件是什么?(4分)答:躬亲、清廉.3.请结合文章简要谈谈作为领导者,海瑞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4分)答:从“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可看出海瑞是一个躬亲治水、不畏艰辛、为民着想、清正廉洁、以身作则、严律下属的人.4.文中作者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来证明“治水必躬亲”这一观点,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列举一例加以说明.(5分)答:事实论证:例举海瑞治水的例子,具体直观地论证了“治水必躬亲”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性.正反对比论证:例举海瑞治水最终成功的事例,与“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做对比,突出了治水必躬亲的道理.(任选一种)。 8. 文言文《过家门不入》和《治水必躬亲》练习题 《过家门不入》练习题 是三过其门而不入吧 原文: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1],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2].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3]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4].”(《孟子·离娄下》) 词语解释: 〔1〕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杨树达汉语文言修辞学私名连及例云:“三过不入,本禹事而亦称稷.” 〔2〕颜子当乱世等句——论语雍也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被发缨冠——朱熹集注云:“不暇束发,而结缨往救,言急也,以喻禹、稷.”被同“披”.缨本义是“冠系”(帽上带子,自上而下系在颈上的),此作动词用. 〔4〕闭户可也——朱熹注云:“喻颜子也.” 禹,稷处于政治清明的时代,三次经过自己家门都不进去,孔子称赞他们.颜子处于政治昏乱的时代,住在狭窄的巷子里,一筐饭,一瓢水,别人都受不了那种苦生活,他却自得其乐,孔子也称赞他.孟子说:"禹,稷和颜回〔处世的态度虽有所不同,〕道理却一样.禹以为天下的人有遭淹没的,好像自己使他淹没了一样;稷以为天下的人有挨饿的,好像自己使他挨饿一样,所以他们拯救百姓才这样急迫.禹,稷和颜子如果互相交换地位,颜子也会三过家门不进去,禹,稷也会自得其乐.假定有同屋的人互相斗殴,我去救他纵是披着头发顶着帽子,连帽带子也不结去救他都可以.〔禹,稷的行为正好比这样.〕如果本地方的邻人在斗殴,也披着头发不结好帽带子去救,那就是糊涂了,纵使把门关着都可以了.〔颜回的行为正好比这样.〕" 故事: 古时候,洪水泛滥,为了让人们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舜帝派大禹去整治洪水.大禹一去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是在四年后的一个早晨.大禹走近家门,听见母亲的骂声和儿子的哭声,大禹想进去劝解,又怕更惹恼了母亲,唠叨起来没完,耽搁了治水的时辰,于是就悄悄地走开了. 治水六七年后,大禹第二次经过家门.那天中午,大禹刚登上家门口的小丘,就看见家里烟囱冒出的袅袅炊烟,又听见母亲与儿子的笑声,大禹放心了.为了治水大业,他还是饶过家门,赶紧向工地奔去. 又过了三四年,一天傍晚,大禹因治水来到家的附近.突然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来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只听见屋里母亲在对儿子说:“你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大禹听得非常感动,更坚定了治水的决心,立刻又转身上路了. 精神: 体现出大禹的不治好水 不回家的决心. 问题: 1.下列选项的特注词与“虽披发缨冠救之,可也 .”中的“被”用法不同的是: A.“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中的“由”. B.“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 C.“孔子贤之”中的“贤”. D.“孰为汝多之乎”中的“之”. 2.指出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人不堪其忧. B.三过其门而不入. C.颜子不改其乐. D.子罕置诸其里. 第二题不是很确定,先帮你说说第一个,选C,其他的都是通假字,题干的“被”通“披”,A项“由”通“犹”,B项“见”通“现”,D项“之”通“智” 2.D 题目是“他的,代词”只有四D不是,是“他”(这题不确定) 《治水必躬亲》练习题 参考译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浅,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才能做成事情.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第一段,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 第二段,以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这段先从正面说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后从反面说,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利,怕得罪人,那么水利肯定办不好. 六、古今异义 1.泥:古义,拘泥.今义,泥土.例句:泥于掌故. 2.掌故:古义,本文指古代的典章、制度.今义,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例句:泥于掌故. 3.盖:古义,连词,连接上一段或上一句,表示原因.今义,遮盖或遮盖的东西.例句: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 4.穷:古义,彻底摸清,追究到底.今义,生活困难.例句:非咨询不穷其致. 5.举:古义,完成,做好.今义,举起,抬起.例句: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 七、词类活用 布袍缓带:名词做动词,穿着轻便服装. 八、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 例句: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介宾短语“于荒村野水之间”作往来的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荒村野水之间往来”. 译文:在荒凉的乡村之间穿梭奔走. 2.宾语前置 例句:是以。 9. 阅读《治水必躬亲》和《海瑞传》完成10 10 、( 1 )(办事)成功 ( 2 )远离 ( 3 )买 ( 4 )中举 ( 5 )盘算 11 、翻译: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 12 、海瑞躬亲治水;生活节俭;惩罚总督之子。甲文用海瑞治水的事迹作为例证,用来论述只有不辞辛劳亲自奔走、清正廉洁才能取得治水的成功这一道理。 ( 3 分。事迹概括 2 分, 1 点 1 分;事迹的作用 1 分,意对即可) 13 、相同点:清廉。 不同点:甲文还表现了海瑞不辞辛劳的特点,乙文还表现了海瑞不畏权势,为人刚正的特点。 海瑞,字汝贤,琼山(今海南)人。 乡试中了举人。进入京城,朝廷任命他南平教谕(学官名)。 ” 改任淳安知县。穿布袍,吃粗饭,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 总督(官职名)胡宗宪曾经对人说: “ 昨天听说海县令为母亲作寿,买了两斤肉。 ” 胡宗宪的二子经过淳安县,被驿馆的官员惹恼,把官员倒挂起来。 海瑞说: “ 从前胡大人公管理部下,明令所经过的地方,地方官员招待他们不要铺张。如今此人行李装备很丰厚,一定不是胡公子。 ” 罚了他好几千两银子,收在官库里,派人骑马禀告胡宗宪,胡宗宪无法给他施加罪名。
《《治水必躬亲》和《海瑞传》对比阅读》古诗原文及翻译
原文: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治水必躬亲》【摘要】
《《治水必躬亲》和《海瑞传》对比阅读》古诗原文及翻译【提问】
原文: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治水必躬亲》【回答】
翻译: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因为地势有高有低,水流有慢有快,水塘有浅有深,河道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探访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劳动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管理的差役也不曾横行勒索一文钱财。必须要像这样而后才能办成事情。如果贪图安逸而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修不好了。【回答】
海瑞传原文: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帝崩,穆宗立,历两京左右通政。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回答】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乡试中举。(海瑞)代理南平县教谕,御史来到县学学舍,属下的官吏都跪地拜见,唯独海瑞只作揖,不下拜,说:“(按规定)在御史台谒见御史,应当用属官的礼节,(可)这个厅堂是师长教诲生员的地方,不应该屈膝下跪。”(后海瑞)升任淳安县知县,在任上穿布衣,吃粗米,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总督胡宗宪曾经告诉别人说:“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怨恨驿吏,把他倒吊起来。(有人报告海瑞,)海瑞说:“从前胡公巡察所辖各地,下令经过的地方不要招待。现在看此人的行装非常奢华,一定不是胡公子。” 海瑞打开(他的)行囊,有数千两银子,收缴到国库里,派人骑快马把这件事报告给胡宗宪,胡宗宪无法加罪海瑞。
当时世宗在位时日已久,不再上朝听政,深居皇宫西苑,专心一意斋戒祀神。朝中大臣,自从杨最、杨爵因上疏劝谏而获罪后,没有谁再敢议论时政。嘉靖四十五年二月,唯独海瑞一人【回答】
《晏子使楚》《人琴俱亡》《小石潭记》《治水必躬亲》《记承天寺夜游》的......
《晏子使楚》
一、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圣人非所与熙也(“熙”通“嬉”,开玩笑)
缚者曷为者也(“曷”通“何”)
2、古今异义
寡人反取病焉(病:古义指辱;今义为疾病)
王曰,何坐(坐:古义指犯罪,今义为坐下)
3、一词多义
使:晏子将使楚 (出使)
上使外将兵(派)
闻:楚王闻之(听说)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听见)
谓:谓左右曰(对)
太守谓谁(是)
习:齐之习辞者也(熟练)
学而时习之(复习)
固:齐人固善盗乎(固:本来)
汝心之固(顽固)
4、文言句式
何以也(倒装句。何以,即“以何”)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省略句)
5、整体感知:
《晏子使楚》这则古诗开头即点明事情的起因:晏子将使楚,楚王欲辱之,楚王的手下献计欲共同侮辱晏子。晏子到出国后,楚王及手下按计划上演一出诬齐人为盗的假戏,而机智、善变的晏子则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事实,用类推的方法进行反驳,挫败楚王的阴谋。
6、文章结构:
晏子使楚:晏子将使楚(起因)
楚王和手下预谋侮辱晏子(发展)
晏子反驳楚王(高潮)
楚王低头认输(结局)
晏子:机智、善辩、勇敢的政治家、外交家
7、写作技巧:
展示了高超的语言艺术
晏子既要反驳楚王的诬蔑,又不能激怒楚王,因此在反驳时,他“避席”以对,显示其庄严的态度。但在说话时,又非常注意把握分寸,寓刚于柔,把十分确定的、反击对方的语言,用模棱两可、揣度、疑问的形式表达出来,用“婴闻之”留有余地,用“得无”“邪”等一类虚词,使语气变得委婉,既维护了祖国得尊严,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晏子在反驳过程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义正词严而又不卑不亢地折服了楚王,显示了睿智的思维和高超的语言艺术。
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十分成功
晏子:机智勇敢、灵活善辩的政治家风度,不辱使命、有理有节的外交家风度跃然纸上。楚王:趾高气扬、自作聪明、傲慢自大的神态,“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窘态表现无余
《人琴俱亡》
一、文言知识
1、 一词多义
亡:而子敬先亡(死)
亡羊补牢(丢失)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已:此已丧矣(已经)
惧其不已(停止)
已而夕阳在山(不久)
了:语时了不悲(完全)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清清楚楚)
绝:因恸绝良久(气息中止)
以为妙绝(极点)
沿溯阻绝(断)
群响毕绝(消失)
2、 文言句式
何以都不闻消息(倒装句。何以,即以何)
二、整体感知
本文写的时王子猷于王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第一句写了弟弟子敬先亡,然后写子猷通过“都不闻消息”推断子敬已经死了,但其说话时语不悲伤,给人们留下疑团;去奔丧的途中,子猷一路不哭,更加加深疑问;待盗悼念时,通过写子猷掷琴,表现了对弟弟独特的悼念方式,结尾“月余亦卒”,使我们明白了子猷之所以对“子敬先亡不悲痛”,是因为他知道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全文基调低回,以不悲更突出其悲。
三、结构内容
人琴俱亡:子猷、子敬俱病笃
子敬先亡(人亡)
子猷:奔丧不哭;
取琴弹,不调掷地(琴亡);
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情感:手足情深
四、写作特色
1、人物形象刻画得很有个性,主要是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运用得恰如其分,从而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2、语言十分简洁
全文寥寥数十字,把事情的经过写得波澜起伏,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子敬先亡、子猷问丧、子猷奔丧弹琴、子猷掷琴、子猷月余亦亡的情节均展示得淋漓尽致,在情节的展示中,子猷痛悼爱弟的形象入木三分,深入人心。
而子猷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人琴俱亡”的哭喊又增添了多少凄凉,令读者唏嘘扼腕,感叹世事无常!
《小石潭记》
一、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乃记之而去(去:古义为离开;今义为到……去)
2、一词多义
乐:心乐之(以……为乐,有“感到”“觉得”之意)
山水之乐(乐趣)
醉能同其乐(欢乐)
道:伐竹取道(道路)
得道者多助(仁政)
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以: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表承接,不翻译)
必以情(以,按照)
何以战(凭、用、靠)
以其境过清(因为)
为:为坻(成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向,对)
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
蔓:青树翠蔓(蔓:茎蔓)
不蔓不枝(蔓:牵牵连连)
3、词类活用
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爬行那样)
心乐之(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二、整体感知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结构内容
小石潭记:发现小石潭——移步换景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小潭清流——形象比喻
潭中气氛——寓情于景
记录同游者
抒发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四、疑难问题:
1、如何理解文中作者所流露的“乐”和“忧”的情感?
乐与忧并不矛盾,这是柳宗元在特定背景复杂情感的流露。柳宗元在政治上失意之时,便随友人游览山水。在游小石潭时,作者被小石潭的清幽秀丽打动,于是,便产生了喜悦的情绪;但作者的情感主流是郁闷的,短暂的快乐之后,一旦看到清幽的景物,便睹物伤怀而产生“忧”的心绪。因此,“乐”与“忧”并不矛盾,它们极和谐地融入本文,使文章产生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
2、文中的“小石潭”有什么深刻的象征意义?
小石潭景色清幽,秀丽奇异,但却被世人忘却,无人欣赏,又远离尘嚣,这正象征乐作者怀才不遇、被人贬斥的处境,这也正是《永州八记》的一大风格,即用被遗弃于荒郊野外、不被人发现的美好景物象征自身处境,从而表达作者复杂的情感。
3、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景、依序写景的方法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
五、写作特色
1、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细致加以描绘
2、借景抒情
《记承天寺夜游》
一、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入:月色入户(照进)
便舍船,从口入(进去)
欲:解衣欲睡(准备)
从民欲也(愿望)
念:念无与乐者(想)
念鬼(考虑、思索)
交:水中藻荇交横(交叉)
阡陌交通(交错)
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谪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这篇仅有80多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照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绪。结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诗耐人寻味,意味无穷。
三、文章结构
月色入户——交代时间、地点、原因(记叙)
月光澄澈——比喻修辞、动静结合手法(描写)
无人赏月——表达作者复杂的心情(抒情)
借景抒情
四、有人说,本人最有深意的句子都在结尾,你能作出解释吗?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是作者面对现实而产生的两问,但均未置答,其意不言而喻,月色常有,竹、柏常有,但像“吾两人”一样的“闲人”却不多啊!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试想,两位有远大抱负而又才华横溢的有志之士却被贬于黄州,空有一腔热血而无处施展才干,这是一种多么可悲的“闲人”,但又能据“闲人”而娱于美好景色之中,脱离尘嚣污浊,又士万幸之事,作者面对此情此景,畅想平生,感悟人世,因此有这两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事作者多种心境的一种糅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坎坷,与友赏月的欣喜,漫步共叙的悠闲——种种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又凝练、含蓄、深沉、精美。
《治水必躬亲》
一、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一:长烟一空(全)
既不可执一(一端)
既:既不可执一(连词)
既克(已经)
势:势有曲直(这里指河流的形势)
其高下之势(形势)
举: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办事成功)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
二、整体感知:
文章开头,用两个“不可”,从反面强调不可偏执一端;接着引初下文,解释不可偏执一端的原因,强调治水必须观察、测量和广泛征求意见的重要性;然后用“是以……”一句,得出结论。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性,作者先用事实作论据,从正面讲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接着从反面采用假设论证的方法说明治水不躬亲、不清廉带来的结果。全文论证严密,发人深省,警策有力。
三、文章结构梳理
论点:治水必躬亲
论据:事可举——海忠介“躬亲”且清廉(正)——举例论证
事不举——好逸恶劳,计利忘义,远嫌避怨(反)——假设论证 对比论证
四、这篇短文有何现实意义?
钱泳事清代人,他写的这篇文章就狭义范围看,主要阐述了“治水必躬亲”,治水必清廉,才能取得最佳效果的观点,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就广义范围看,它应具有更深远的意义,不能将看问题的角度仅停留在“治水”之事上。在当今社会也应具有普遍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