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画

时间:2024-06-25 23:16:53编辑:笔记君

贺绿汀的作品有哪些?

1.《牧童短笛》:原名《牧童之笛》,是贺绿汀先生创作于1934年的一首钢琴曲。2.《摇篮曲》:作于1934年,原为钢琴独奏曲。乐曲采用三段体结构。3.《游击队歌》: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是中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于1937年所作 。贺绿汀(1903-1999) ,男,原名贺楷、贺安卿,当代著名音乐家、教育家,湖南邵东仙槎桥人。贺绿汀(1903-1999) ,男,原名贺楷、贺安卿,当代著名音乐家、教育家,湖南邵东仙槎桥人。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早年参加湖南农民运动和广州起义,先后任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教员,明星影片公司音乐科科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音乐教员、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团长、华北文工团团长。半个世纪以来,贺绿汀共创作了三部大合唱、二十四首合唱、近百首歌曲、六首钢琴曲、六首管弦乐曲、十多部电影音乐以及一些秧歌剧音乐和器乐独奏曲,并著有《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1999年4月27日在上海逝世。

中国馆清明上河图介绍

1、中国国家馆展出的动态版《清明上河图》有多大?

答:长128米,高6.5米,这是北宋张择端版《清明上河图》的放大版。

2.中国国家馆展出的《清明上河图》真迹有多大?

答:长9.8米,这是明代仇英版《清明上河图》的真品。

3.张择端和仇英的《清明上河图》有什么区别?

答: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宋代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而仇英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明朝苏州城的景象。

4、为什么选择仇英版?

《清明上河图》有好几种版本,中国馆“国之瑰宝”文物展区中,观众能近距离欣赏到辽宁博物馆藏的明代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但张择端的真迹为什么没被展出?中国馆展览设计组总监黄建成及中国馆展览设计主管何为:

除了动态版本外,中国馆的“国之瑰宝”文物展区中,观众能近距离欣赏到辽宁博物馆藏的明代仇英版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以明代苏州城为背景,描绘明代江南社会的城乡百姓生活实景,画中人物超过2000个,所描绘的城市繁华程度远远超过了宋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城市的发展变迁。

5、两岸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为何没能在中国馆相遇?

何为指出,最初的设计当中,有个很好的创意,但到目前为止未被采用。“我们经历了一两年的方案磨合期。有一个创意是我们的策划提出来的,就是提到两岸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在上海相遇,把台北 故宫博物院 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和我们的《清明上河图》真迹结合,拿到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主题中来,大家都觉得这个点子蛮好的。”

为什么没有采用?黄建成解释:“主要是牵涉到海峡两岸政策方面的因素,还有文物保护方面的原因。”

6、真迹什么时候能展出?

“国之瑰宝”展区中,为什么采用仇英版而不是张择端的真迹?

黄建成指出,《清明上河图》确实有好几个版本。从美术界来说,最正宗的是张择端版的,艺术价值这个最高。但纸质文物不能经常展示。“据我们所知,张择端版每次亮相以后,要放很久才能再展一次,也许中国馆日 (10月1日)能来。这方面,已经与国家文物局沟通过,他们也基本支持。”


贺绿汀作的曲有哪些?

1、《晚会》原名《闹新年》,是贺绿汀在1934年创作的一首钢琴曲,1940年改编为管弦乐曲,并通过电台对苏联播出,深获好评。1943年作者在延安对乐曲作了修改。1949年作者把自己的六首作品编成一部管弦乐组曲,《晚会》为其中一首。2、《嘉陵江上》作于1939年,原为贺绿汀为作家端木蕻良的抒情诗《嘉陵江上》谱写的一首女中音独唱。歌曲以第一人称写成,表现抗日战争时期一个东北难民在四川嘉陵江边流浪的心境。全曲共分两段,第一段是主人公对往事的追忆,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她失去了田舍、家人和牛羊,被迫由东北流浪到嘉陵江边,不再有欢笑和梦想。第二段的情绪由沉痛转为激昂,表达了主人公决心冒着敌人的枪弹和刺刀打回老家收复失地的决心。3、《摇篮曲》作于1934年,原为钢琴独奏曲。乐曲采用三段体结构。第一段以优美动听、真挚纯朴的曲调,描绘母亲在婴儿的摇篮边,轻轻地吟唱摇篮曲,轻拍着心爱的孩子入睡的情景,给你以温暖之感。第二段仿佛描写母亲因为想到孩子未来的生活情景而心潮澎湃、激动的心情。表现了母爱的伟大!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把婴儿平静地进入梦乡的意境描绘得十分形象。获得二等奖。后来作者曾把它改编为大提琴独奏曲。4、《游击队歌》游击队歌作于1937年。当时,贺绿汀随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队从事巡回抗日宣传工作,1937年底到达山西临汾,在八路军办事处创作了这首献给八路军全体将士的歌曲。歌曲在八路军总部高级将领会议的一次晚上上首演,随即迅速流传到全国各地。这首进行曲风格的歌曲音乐形象鲜明生动,曲调生动流畅,歌词通俗易懂,表现了游击队战士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依然保持昂扬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问世近半个世纪以来,历久不衰,始终深受国内外群众的喜爱。5、《四季歌》原为影片《马路天使》的插曲。1937年由贺绿汀根据苏南民歌改编。影片中由著名影星“金嗓子”周璇演唱。影片上映后,此曲便不胫而走,迅速流传开来。歌曲的旋律婉转秀丽,富于江南韵味,但这秀丽的旋律却包蕴了一个严酷的主题。歌曲以四季景物的变化,含蓄的反衬一个少女的不幸遭遇。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少女被迫从北方流浪到南方,故乡、父母和正在前方同侵略军作战的情郎,时时引起少女的伤感和无限的思念。6、《牧童短笛》作于1934年,原为钢琴独奏曲。乐曲采用三段体结构。第一段犹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在田野里漫游,天真无邪的神情令人喜爱。可是说这是作者童年生活的自我写照。中段是传统的民间舞蹈,用欢快的节奏和旋律写成。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这首乐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是中国近代钢琴音乐的一个创造性的典范。当年正在上海国立音专求学的贺绿汀以此曲参加俄国作曲家亚历山大·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比赛,获得一等奖。此后齐尔品把这首钢琴曲带到欧洲演奏并在日本出版。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贺绿汀

《牧童短笛》作者是谁?

《牧童短笛》作者是贺绿汀。《牧童短笛》原名《牧童之笛》,是贺绿汀先生创作于1934年的一首钢琴曲,中国优秀钢琴作品之一。《牧童短笛》是在新文化背景下诞生的中国现代钢琴曲,刻画了完全不同于西方风格的中国田园音画。1934 年,欧洲著名作曲家、钢琴家亚历山大齐尔品来我国征集“中国风味的钢琴作品”时,曾举办了“中国钢琴作品比赛”, 当时正在上海国立音专求学的贺绿汀以《牧童短笛》应征,荣获头奖。评价:《牧童短笛》作为第一首具有鲜明、成熟的中国风格的钢琴曲, 无论在内容、结构、旋律、和声、复调,还是装饰音、演奏法等方面,都已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点,一经问世,就受到中国听众的广泛喜爱,也很快受到了世界其他国家听众的欢迎。

牧童短笛作品分析

《牧童短笛》旋律、和声、调性和节奏的色彩性因素, 以清新流畅的线条和呼应对答式的二声部复调旋律,向人们展示了牧童放牧、吹 笛、玩耍、回家的情景。《牧童短笛》原名《牧童之笛》,是贺绿汀先生创作于1934年的一首钢琴曲。该曲是音乐界第一首具有鲜明、成熟的中国风格的钢琴曲,刻画了完全不同于西方风格的中国田园音画,曲将西方的复调写法和中国的民族风格相结合。将欧洲音乐理论与中国音乐传统相结合,呈现出独具一格的中国风格特征,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翻开了新的一页,是我国近代钢琴音乐创作上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范例。《牧童短笛》创作特点《牧童短笛》是一首钢琴曲小品,其创作灵感来自于我国家喻户晓的童谣“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由贺绿汀先生确定名称的。全曲清新自然,音乐流畅,整体前后呼应,采用的是对答式的二声部复调旋律,并且生动模仿了我国的传统的民间乐器——笛子的音效特征和特色。从整体结构来说,《牧童短笛》分为三段体,主要内容是第一段:重点为听众描绘出一幅自然清新的水墨画,将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吹笛子的场景描写的活灵活现,展示出了牧童的天真无邪。第二段:重点展示的我国传统民间舞蹈的独特魅力,采取的是欢快的节奏。第三段:重点是第一段部分音乐成分的再次重现。

宋飞的人物简介

宋飞,男,汉族,1963年4月生于重庆沙坪坝,中共党员。1984年9月毕业于贵阳中医学院医疗系骨科专业,获医学学士学位。1984年9月至1999年9月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从事医疗及教学、科研管理和科技开发工作,1993年7月获西南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1999年9月至2009年6月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任医保处调研员、工伤保险处处长、重庆市劳动鉴定中心主任、职业技能开发处处长;2009年6月至2015年7月任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2015年7月任重庆交通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分管纪委办公室、监察处、校工会、教代会。   长期在军队高校和政府部门从事业务管理工作。特别是1999年转业到劳动、人社部门后,在政策文件制定方面,主导或参与起草国家部委、市委、市政府及本部门等重大决策性文件50余项,期间于2001年至2003年参加了国家《工伤保险条例》和2012年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的起草等项工作。主编并出版了《劳动能力鉴定标准应用及100例分析》、《天生我材必有用·重庆十大高技能人才成长故事》等书籍;主研的《重庆市职业技能培训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在2014年获得亚洲开发银行40万美元技援支持;构建了重庆市五个层级的职业技能大赛体系,2013年在德国莱比锡举行的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中,重庆市中国世界技能大赛基地选手获得中国队最好成绩,建立了重庆三个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00家,重庆市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15家。在创新宣传方面,组创了技校校歌《技创未来》,并与市委组织部、市广电局共同策划、播出了《为你喝彩》大型技能人才真人秀节目,在重庆电视台热播,反响良好。  主抓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技能大赛、技工教育以及职建工作综合建设等方面因成绩突出,连续四年重庆人社局均在全国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大会进行交流发言。

宋飞的介绍

宋飞,女,新生儿科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对新生儿急救及保健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发表论文8篇、完成科研课题1项。研究生导师,湖北省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湖北专家组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妇幼保健专家组成员,湖北省社区卫生服务专家组成员,湖北省妇幼心理卫生协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委员。

吉林省交响乐团的业界关注

乐团曾先后与美国(齐佩尔、吉尔博)、俄罗斯(艾利赫)、韩国(秦先生)、菲律宾(蔡先生)等国的指挥家、演奏家(日本的仓田幸子、乔本光博)等合作。还与中国指挥家:李德伦、李华德、张春和、姜金一、刘凤德、彭家鹏等和演奏家:盛中国、俞丽拿、鲍蕙荞、薛伟、许忠、殷承宗等合作演出。乐团曾演奏:莫扎特、贝多芬、柴柯夫斯基、娌姆斯基· 柯萨科夫、勃拉姆斯、德沃夏克、肖斯塔科维奇等著名作曲家的多部交响曲及交响诗、幻想曲、前奏曲、组曲、序曲、进行曲等。该团还累积了大量的中国作品,如《炎黄风情》、《北方森林》、《嘎达梅林》、《黄河》、《梁祝》、《节日序曲》等诸多作品。1995年该团曾赴韩国参加在汉城举办的“交响乐节”。多年来,乐团还多次完成省内外的大型艺术活动和为社会各界进行的交响音乐会演出,受到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肯定。为推广、普及交响乐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吉林省交响乐团的辉煌历史

2008年6月26日、2009年8月28日和2010年4月22日,乐团三次应国家大剧院的邀请,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进行了交响音乐会演出,均受到了全场观众和诸多媒体及现场的中直乐团的同行们的高度评价,国家大剧院的工作人员称:“吉林交响乐团是来国家大剧院演出最优秀的乐团之一”。最让我们感到荣耀的是,在省委省政府领导和省文化厅领导的直接帮助下,2009年1月9日我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成功的演出了“2009中国(吉林)新年音乐会——北国之春专场”音乐会,此次演出盛况空前,受到了当地各界朋友、驻奥使馆、联合国驻奥官员及金色大厅工作人员的高度评价,演出多次返场,让奥地利人民和当地华人领略了吉林乐团的魅力和风采,也让吉林乐团有机会在维也纳面对各国观众,宣传吉林的文化发展成果和建设成就,了解吉林的风土人情。演出的实况消息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央视四套、新闻频道、凤凰卫视进行了报道。2010年8月22日,乐团在人民大会堂演出了“纪念人民音乐家施光南诞辰70周年专场音乐会”。

影视音乐发展历史

影视音乐发展的简要历程 1 、 默片(无声)时期 第一位在电影中使用音乐的人是卢米埃兄弟。 1895 年 12 月 28 日在 巴黎的卡普辛大道餐厅,卢米埃兄弟放映了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商业片, 当时卢米埃兄弟在放映的同时还邀请了钢琴家做现场的伴奏,所演奏曲 目均是通俗的小品音乐,因此这代表了电影与音乐第一次的交会。 (观看电影《雨中曲》中当时观众欣赏无声电影时的场景,因为没 有人物对白,剧情完全靠字幕的形式传达给观众。 ) 喜剧大师卓别林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电影明星。 2 、 起飞时期 对于电影史来说, 1927 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因为影像与声音结合 的技术终于成熟,使得有声电影正式崛起,观众终于能在看电影时听到 演员们的声音了。 由于故事情节已经能由说话声与对白交代清楚,从今 而后它就是情绪系统的重要领导者。 从有声电影问世到上世纪三十年代 中期,基本上电影音乐家的作曲方式是以纯音乐的形态来构思,因此, 电影音乐脱离不了古典音乐的气息。 3 、 专业化时期 上世纪三十年代之后,随着电影的发展以及一些音乐家对电影音乐 发生兴趣之后,开始为电影写作专门的乐曲,电影音乐才有了明显的特 性与进步。 这个时期的电影音乐家以史坦纳为代表,史坦纳可以说是电 影音乐家的鼻祖。 史坦纳首创米老鼠式的编曲方式,为早期的电影谱下 不少成功的作品,如《乱世佳人》、《北非谍影》等;此外,恐怖大师 希区柯克与柏纳赫曼的《惊魂记》( 1960 年),全片以小提琴的弦乐音 响制造出凄栗惊骇的场面,也成为电影音乐的典范。 电影音乐的主要特征 1 、 视听统一的综合性 —— 电影基本上是一种视觉艺术, 但听觉要素 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部分。 2 、 片断与整体的矛盾统一性 —— 电影音乐在影片中是分段陈述、 间 断出现的(早期的电影音乐例外)。 3 、 音乐长度的制约性 —— 电影音乐受电影蒙太奇的限制, 随剧情发 展而变化,因而每个音乐片断的时间长度,均受到严格限制(误差通常 不能超过半秒钟)。 4 、 音乐与科学技术的不可分离性 —— 电影音乐要通过录音 (包括混 合录音、光学录音)、洗印、放映等技术处理,因而深受科学技术的制 约。 电影音乐的主要功能 1 、 描绘作用 —— 这是较为客观性的处理, 主要用音乐来渲染烘托画 面的情绪及气氛。 2 、抒情作用 —— 主要用于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心理 变化,体现内心潜台词等。 3 、 剧作作用 —— 音乐参与影片的情节发展, 成为影片结构不可缺少 的组成部分, 包括刻划人物的复杂内心矛盾, 表现人物之间的外部冲突。 4 、背景气氛作用 —— 音乐以特定音调、乐器音色、风格在影片的局 部或整体中,作为表现时代特征、民族特点、地方色彩或强化特定的影 片基调与气氛的手段。 5 、结构贯串作用 —— 同样的音乐在影片中多次反复(或变化反复) 出现,在情节发展过程中起着纽带作用,既能使整部电影完整、统一, 又能使观众在心理上获得前后贯串的感受。


影视音乐发展历史

影视音乐发展的简要历程

1


默片(无声)时期



第一位在电影中使用音乐的人是卢米埃兄弟。
1895

12

28
日在
巴黎的卡普辛大道餐厅,卢米埃兄弟放映了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商业片,
当时卢米埃兄弟在放映的同时还邀请了钢琴家做现场的伴奏,所演奏曲
目均是通俗的小品音乐,因此这代表了电影与音乐第一次的交会。



(观看电影《雨中曲》中当时观众欣赏无声电影时的场景,因为没
有人物对白,剧情完全靠字幕的形式传达给观众。)



喜剧大师卓别林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电影明星。

2


起飞时期



对于电影史来说,
1927
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因为影像与声音结合
的技术终于成熟,使得有声电影正式崛起,观众终于能在看电影时听到
演员们的声音了。由于故事情节已经能由说话声与对白交代清楚,从今
而后它就是情绪系统的重要领导者。从有声电影问世到上世纪三十年代
中期,基本上电影音乐家的作曲方式是以纯音乐的形态来构思,因此,
电影音乐脱离不了古典音乐的气息。

3


专业化时期



上世纪三十年代之后,随着电影的发展以及一些音乐家对电影音乐
发生兴趣之后,开始为电影写作专门的乐曲,电影音乐才有了明显的特
性与进步。这个时期的电影音乐家以史坦纳为代表,史坦纳可以说是电
影音乐家的鼻祖。史坦纳首创米老鼠式的编曲方式,为早期的电影谱下
不少成功的作品,如《乱世佳人》、《北非谍影》等;此外,恐怖大师
希区柯克与柏纳赫曼的《惊魂记》(
1960
年),全片以小提琴的弦乐音
响制造出凄栗惊骇的场面,也成为电影音乐的典范。



电影音乐的主要特征



1

视听统一的综合性
——
电影基本上是一种视觉艺术,
但听觉要素
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部分。



2

片断与整体的矛盾统一性
——
电影音乐在影片中是分段陈述、

断出现的(早期的电影音乐例外)。




3

音乐长度的制约性
——
电影音乐受电影蒙太奇的限制,
随剧情发
展而变化,因而每个音乐片断的时间长度,均受到严格限制(误差通常
不能超过半秒钟)。



4

音乐与科学技术的不可分离性
——
电影音乐要通过录音
(包括混
合录音、光学录音)、洗印、放映等技术处理,因而深受科学技术的制
约。



电影音乐的主要功能



1

描绘作用
——
这是较为客观性的处理,
主要用音乐来渲染烘托画
面的情绪及气氛。



2
、抒情作用
——
主要用于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心理
变化,体现内心潜台词等。




3

剧作作用
——
音乐参与影片的情节发展,
成为影片结构不可缺少
的组成部分,
包括刻划人物的复杂内心矛盾,
表现人物之间的外部冲突。




4
、背景气氛作用
——
音乐以特定音调、乐器音色、风格在影片的局
部或整体中,作为表现时代特征、民族特点、地方色彩或强化特定的影
片基调与气氛的手段。




5
、结构贯串作用
——
同样的音乐在影片中多次反复(或变化反复)
出现,在情节发展过程中起着纽带作用,既能使整部电影完整、统一,
又能使观众在心理上获得前后贯串的感受。


蒙正学堂的介绍

概况蒙正学堂是北京金色摇篮潜能教育集团旗下,国内权威的3-8岁国学幼教品牌。蒙正学堂,取名自《易经》“蒙以养正,圣功也”。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视儿童的“心灵”教育,在3岁至8岁这个人格教育的黄金时期,进行全面的德行培养、做人教育和习性养成,这对孩子一生的影响不可估量。蒙正学堂,就是要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为孩子养根基之正,提供一生的精神营养。蒙正学堂从文、史、德、艺四大课程体系开展启蒙教育,同时借助现代化的体验式教学、多媒体教学,让孩子兴趣十足,快乐掌握课程。

上一篇:智融会

下一篇:终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