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he

时间:2024-06-19 13:57:05编辑:笔记君

萧何生平简介

  萧何(?─前193),泗水沛(今江苏沛县)人。曾任沛县主吏掾、泗水郡卒吏等职,持法不枉害人。秦末随刘邦起兵反秦,刘邦进入咸阳,萧何把相府及御史府的法律、户籍、地理图册等收集起来,使刘邦知晓天下山川险要、人口、财力、物力的分布情况。项羽称王后,萧何劝说刘邦接受分封,立足汉中,养百姓,纳贤才,收用巴蜀二郡的赋税,积蓄力量,然后与项羽争天下。为此深得刘邦信任,被任为丞相。他极力向刘邦举荐韩信,认为刘邦要取得天下非用韩信不可。后来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的才干证明萧何慧眼识人。楚汉战争中,萧何留守关中,安定百姓,征收赋税,供给军粮,支援了前方的战斗,为刘邦最后战胜项羽提供了物质保证。西汉建立后,刘邦认为萧何功劳第一,封他为侯。后被拜为相国。刘邦去世后,继续辅佐惠帝。萧何病危时,举荐曹参接替自己,保证了汉初政策的连续性。 >   发动起义拥戴刘邦>   萧何曾任沛县功曹(县吏员),平日勤奋好学,思想机敏,对历代律令很有研究,并好结交朋友;与刘邦是贫*之交。刘邦当时只是一个小亭长,平时不拘小节,经常惹事。萧何就曾多次利用职权暗中袒护他,所以他们两个人的交情很好。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萧何和曹参、樊哙、周勃等人聚集商议。观察形势,并和早已起义的刘邦保持着联系。当时的沛县令也想归附陈胜,保住官位,就和萧何、曾参商议。萧何建议赦罪重用刘邦。他们就到芒砀山去找到刘邦。当他们回到沛县后,县令却变卦扣押了萧何。刘邦知道后大怒,带兵打回沛县,杀了县令,救出了萧何,共谋大计。萧何向大家宣布,公推刘邦为县令。因刘邦辞谢,萧何设占问之计,使刘邦无法推辞。当了起义的首领。从此,萧何紧随刘邦南征北战,立下了盖世的功勋。>   深谋远虑收存典籍>   刘邦率军勇往直前,直抵关中。萧何身为丞督,坐镇地方,督办军队的后勤供应。公元前206年10月,秦王子婴设计杀了丞相赵高,献出玉玺,向刘邦投降。于是,刘邦率军进入咸阳。将士们都趁乱抢掠金银财物,连刘邦也忍不住,趁着空闲,跑到秦宫中去东张西望。当他看到秦宫中华丽的装饰,成堆的金银珠宝,还有一群群的美女,也不觉飘飘然起来,甚至贪恋秦宫的富贵而舍不得离开。惟独萧何,进入咸阳后,一不贪恋金银财物,二不迷恋美女,却急如星火地赶往秦丞相御史府,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都收藏起来,留待日后查用。因为依据秦朝的典制,丞相辅佐天子,处理国家大事。御史大夫对外监督各郡御史,对内接受公卿奏事。除了军权外,丞相和御史大夫几乎总揽一切朝政。萧何做官多年,他当然知道这些。所以,一入咸阳,他马上进入秦丞相御史府,把律令图书收藏起来,使刘邦对于天下的关塞险要、户口多寡、强弱形势、风俗民情等等都能了若指掌。后来,在楚汉战争中刘邦能克敌致胜,萧何功不可没。 ...


关于萧何生平简介

萧何(?─前193),泗水沛(今江苏沛县)人。曾任沛县主吏掾、泗水郡卒吏等职,持法不枉害人。秦末随刘邦起兵反秦,刘邦进入咸阳,萧何把相府及御史府的法律、户籍、地理图册等收集起来,使刘邦知晓天下山川险要、人口、财力、物力的分布情况。 萧何生平简介 萧何(?─前193),泗水沛(今江苏沛县)人。曾任沛县主吏掾、泗水郡卒吏等职,持法不枉害人。秦末随刘邦起兵反秦,刘邦进入咸阳,萧何把相府及御史府的法律、户籍、地理图册等收集起来,使刘邦知晓天下山川险要、人口、财力、物力的分布情况。项羽称王后,萧何劝说刘邦接受分封,立足汉中,养百姓,纳贤才,收用巴蜀二郡的赋税,积蓄力量,然后与项羽争天下。为此深得刘邦信任,被任为丞相。他极力向刘邦举荐韩信,认为刘邦要取得天下非用韩信不可。后来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的才干证明萧何慧眼识人。楚汉战争中,萧何留守关中,安定百姓,征收赋税,供给军粮,支援了前方的战斗,为刘邦最后战胜项羽提供了物质保证。西汉建立后,刘邦认为萧何功劳第一,封他为侯。后被拜为相国。刘邦去世后,继续辅佐惠帝。萧何病危时,举荐曹参接替自己,保证了汉初政策的连续性。 发动起义拥戴刘邦 萧何曾任沛县功曹(县吏员),平日勤奋好学,思想机敏,对历代律令很有研究,并好结交朋友;与刘邦是贫*之交。刘邦当时只是一个小亭长,平时不拘小节,经常惹事。萧何就曾多次利用职权暗中袒护他,所以他们两个人的交情很好。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萧何和曹参、樊哙、周勃等人聚集商议。观察形势,并和早已起义的刘邦保持着联系。当时的沛县令也想归附陈胜,保住官位,就和萧何、曾参商议。萧何建议赦罪重用刘邦。他们就到芒砀山去找到刘邦。当他们回到沛县后,县令却变卦扣押了萧何。刘邦知道后大怒,带兵打回沛县,杀了县令,救出了萧何,共谋大计。萧何向大家宣布,公推刘邦为县令。因刘邦辞谢,萧何设占问之计,使刘邦无法推辞。当了起义的首领。从此,萧何紧随刘邦南征北战,立下了盖世的功勋。 深谋远虑收存典籍 刘邦率军勇往直前,直抵关中。萧何身为丞督,坐镇地方,督办军队的后勤供应。公元前206年10月,秦王子婴设计杀了丞相赵高,献出玉玺,向刘邦投降。于是,刘邦率军进入咸阳。将士们都趁乱抢掠金银财物,连刘邦也忍不住,趁着空闲,跑到秦宫中去东张西望。当他看到秦宫中华丽的装饰,成堆的金银珠宝,还有一群群的美女,也不觉飘飘然起来,甚至贪恋秦宫的富贵而舍不得离开。惟独萧何,进入咸阳后,一不贪恋金银财物,二不迷恋美女,却急如星火地赶往秦丞相御史府,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都收藏起来,留待日后查用。因为依据秦朝的典制,丞相辅佐天子,处理国家大事。御史大夫对外监督各郡御史,对内接受公卿奏事。除了军权外,丞相和御史大夫几乎总揽一切朝政。萧何做官多年,他当然知道这些。所以,一入咸阳,他马上进入秦丞相御史府,把律令图书收藏起来,使刘邦对于天下的关塞险要、户口多寡、强弱形势、风俗民情等等都能了若指掌。后来,在楚汉战争中刘邦能克敌致胜,萧何功不可没。 安定汉中借机东进 刘邦占领咸阳后不久,项羽也率军入关,并在同年2月自封为西楚霸王。同时封刘邦为汉王,以偏僻的巴、蜀,汉中地区作为刘邦的封地。为了阻止刘邦向东发展势力,还把关中地区一分为三,分封给三个秦朝降将。刘邦看出了项羽的用心,憋了一肚子气,禁不住对手下大将说:“项羽也太无礼了!竟敢背叛约定排挤我!我一定要和他决一死战!”樊哙、周勃、灌婴等人,也都摩拳擦掌。 与此相反,萧何却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劝刘邦不能逞一时意气,说:“您在汉中称王,即使条件再差,也比白白去送死好吧?”刘邦不解地问:“怎么是白白送死呢?” 萧何回答说:“您现在的实力不如项羽,倘若冒失地去攻打他,肯定会失败,这难道不是白白送死吗?现在项羽封您为汉王,蜀地虽然偏僻,总还可以求生存。何况,蜀中地势险要,最适合我们养精蓄锐。只要我们爱护百姓,招贤纳士,机会一来,同样可以争夺天下。何必只图眼前泄愤呢?”刘邦听了萧何的劝说,如梦初醒,连连称是。于是,刘邦拜萧何为丞相,率军进入汉中,休兵养士,广招人才、从此很多人都投到刘邦旗下,其中就有怀才不遇的韩信。 慧眼识英雄“月下追韩信” 韩信原是项羽的部下,他有勇有谋,是天下无双的军事家。但在项羽手下却得不到重用,就投到刘邦麾下。开始,刘邦对他也不重视,韩信一气之下就跑了。萧何得知后,马上放下没处理完的紧急公务,亲自去追赶韩信,连个招呼也来不及向刘邦打。刘邦正为军中开小差的人日益增多而焦急,忽然有军吏来报告说:“萧丞相也跑了。”刘邦一听大惊失色 萧何简介 ,说:“这还了得!我正要与丞相商议大事,怎么他也逃走了!” 当下派人去找萧何。一连两天也不见萧何的影子,急得刘邦坐立不安。萧何为追韩信,不辞辛苦,一路问,一路追,直到天黑了,还没追上韩信。正想休息一下,他忽然远远望见有个人牵着马在河边来回溜达。萧何快马加鞭,大声喊着:“韩将军!韩将军!”他跑到河边后,下了马,气呼呼地说:“韩将军,咱们总算一见如故,够得上是朋友。你怎么不说一声,就这么走了?” 韩信仍不吭气。萧何又说了一大篇劝他回去的话。这时候,滕公夏侯婴也赶到了,两个人苦苦地相求,非要韩信回去不可。他们说:“要是大王再不听我们的劝告,那我们三个人一起走,好不好?”韩信只好跟着他们回来。 劝刘邦拜韩信为将 到了第三天,他们才回到南郑。萧何会见刘邦。刘邦见到萧何,又喜又怒道:“你为什么也想逃跑?”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我是去追逃跑的人了。”刘邦问他:“你追的是谁?”萧何回答说。“是韩信、”刘邦听了后很不以为然地说:“逃走的将军有十多个了,也没听说你去追过谁,怎么偏要去追韩信?这明明是在骗我!” 萧何说:“那些将军都容易得到,可韩信却是当今数一数二的杰出人才,跑了就再也没有第二个了。大王如果只想当个汉中王,没有韩信也就算了;如果要准备打天下,那就非用韩信不可。您到底准备怎么样?” 刘邦说:“我当然想打出去,怎么能老是困闷在这里呢?” 萧何说:“大王若决定出汉中,能重用韩信,他自然会留下;如果不重用他,他终究会离开的。”刘邦说。“我就依着丞相,让他做个将军,怎么样?”萧何说:“叫他做将军,他还得走。”“那拜他为大将军怎么样?”萧何说:“很好。”刘邦当时就让萧何去召韩信来,马上就拜他为大将军。 萧何很直爽地说:“大王平日太不注重礼仪了。拜大将军是件大事,不是小孩子闹着玩儿似的叫他来就来。大王若要拜韩信为大将军,先得造起一座拜将台 萧何简介 ,选个好日子,大王还得亲自戒斋,然后隆重地举行拜将仪式。这样,才能让全体将士都能听从大将军的指挥,就像听从大王的指挥一样。”刘邦说:“好,我都听你的。请你去办吧。” 一个本来不出名的小官,如今一下子被拜为大将军,众人岂能不惊?偏偏刘邦、萧何又对他那么毕恭毕敬,大家更觉得莫名其妙。后来,韩信果然未令刘邦失望,没有辜负萧何的良苦用心,在楚汉战争中,为刘邦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所以,刘邦能够夺取天下,从一定程度说,不可忽视萧何荐贤的作用。韩信拜将后,就向刘邦献计。先定三秦(关中),后围项羽。刘邦听了非常高兴,于是根据韩信的建议,调兵遣将,萧何作为丞相,留守巴、蜀,颁布法令。镇抚百姓,供给军粮,准备杀出汉中。公元前206年,刘邦逐步平定了关中。 保社稷死而后已 刘邦晚年,宫廷内部发生了一场废立太子的斗争。刘邦要废掉太子刘盈,改立赵王刘如意为太子。只是由于萧何等大臣的多次诤谏,刘邦才一直未作决定。公元前195年,刘邦病死,萧何辅佐太子刘盈登上帝位,这就是汉惠帝。萧何继任丞相。萧何为相期间,在制订汉朝的典章制度方面还办了一件大事,即作汉律九章。在约法三章的基础上,参照秦法,摘取其中合乎当时情况的内容,制成律法共九章。这是汉朝制作律令的开端。萧何制定的汉律九章,删除了秦法的苛烦、严酷,使法令明简。公元前193年,年迈的相国萧何,由于长期为汉室操劳,终于卧病不起。病危之际,汉惠帝亲自去探望他,并趁机询问:“您百年之后,有谁可以代替您来做丞相?”接着惠帝又问:“曹参怎么样?”萧何听了,竟挣扎起病体,向惠帝叩头,说:“皇上能得到曹参为相。我萧何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恨了!”这番话表明,萧何为国家为百姓着想,不记宿怨的大度胸怀。 萧何一生勤俭节约。不论是在战争期间,还是在汉朝建立初期,他都表现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治世能臣的眼光和才干。他一生忠心为国,不谋私利,千方百计让百姓安居乐业。所以在他死后,仍然受到老百姓的敬仰和长久的怀念。 相关文章: 1.萧何追韩信的历史典故 2.成为一国帝王,刘邦的生平经历怎样的堪称奇 3.韩信对项羽的评价仅四字却成经典 4.多送二百钱:萧何送礼当上万户侯【历史故事】 5.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原文|译文|简介


酂侯萧何——酂有两个读音,在这里怎么读?

zàn hòu 酂侯(酇侯)
亦作“鄼侯”。 汉 萧何 的爵号。 何 在 楚 汉 相争中,佐 高祖 ,守 关中 ,转漕给军,兵不乏食,因以致胜。 高祖 即位,论功行赏,评为第一,封 酇侯 。 唐 皎然 《诗式·三不同语意势》:“ 酇侯 务在匡佐,不暇采诗。” 宋 苏辙 《因旧》诗:“ 酇侯 念子孙,不处高閈闳。” 清 宋琬 《行路难》诗:“家家少牢祀 鄼侯 ,有儿莫读天人策。” 清 赵翼 《漂母祠》诗:“ 淮阴 生平一知己,相国 酇侯 而已矣。”
有“开国第一侯”之称。


刘邦封萧何为酂侯,食邑多少,年表上说是八千户,可是第二的曹参都封了一万六百户,到底封了多少户?

食邑万户。刘邦定萧何为首功,封他为酂侯,食邑最多。许多功臣心里愤愤不平,私下里议论不休。他们说自己跟随刘邦辗转南北,身经百战,而萧何只不过坐在家里发发议论,做做文字工作而已,毫无战功,为什么他的食邑反而比我们多呢?刘邦闻知此事后,就对他们说:“你们知道猎人吗?打猎的时候,追杀野兽的是猎狗,而指示行踪,放狗追兽的是人。如今诸位只是能猎获野兽,相当于猎狗的功劳。至于萧何,他能放出猎狗,指示追逐目标,那相当于猎人的功劳。况且你们只是一个人追随我,多的也不过带两三个家里人,而萧何却是全族好几十人跟随我,这些功劳怎么能抹杀呢?”众人听罢,都无言以答。诸侯分封完毕,接着是排位次。群臣都说:“平阳侯曹参跟随陛下南征北战,身受70余处战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应排第一。”刘邦已经压过大家一次,重封了萧何,对排位次的事就不好再说什么,不过他心里仍然认为萧何应该排在第一位。这时,关内侯鄂君说:“在楚汉战争中,陛下有好几次都是全军溃败,只身逃脱,全靠萧何从关中派出军队来补充。有时,就是没有陛下的命令,萧何一次也派遣几万人,正好补充了陛下的急需。不仅是士兵,就是军粮也全靠萧何转漕关中,才保证了供应。这些都是创立汉家天下流传后世的大功劳,怎么能把像曹参等人只是一时的战功列在万世之功的前面呢!依臣之见,萧何应排第一,曹参第二。”鄂君的这番议论,正中刘邦下怀,于是顺水推舟,把萧何排为第一,准许他穿鞋带剑上殿,并封了萧何的父子兄弟10多人。这样,萧何位列众卿之首,被称为“开国第一侯“,食邑万户。扩展资料汉朝承袭了秦朝“郡县制”,这种行政区划管理制度,与秦行政区划不同的是,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封国包括王国和侯国,这种两种并行制又称“郡国制”,两汉时期虽郡国并行,但仍以“郡县制”为主。汉朝初期,刘邦面对拼凑起来的诸侯势力和亡秦后的六国背景,首要任务是:努力维持稳定局面,铲除异姓诸侯王,以分封同姓子弟的方式,调和异姓诸侯王与郡国制的两极偏差。刘邦与项羽相争时,先后分封七个异姓王。称帝后,又分封同姓子弟九王,使后来中央政府及封国之间的斗争,延续了很长的时间。汉初恢复封建制,同时又施行郡县制,使郡国杂处,以相牵制,对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国历史上自三国开始直至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各个时期国家行政区划管理上不同程度实行了“分封制”,但分封不是主体;各个朝代政权稳定以后,封国与侯国实际成了行政区划体系之一,或形式上分封。即使存在军阀割据政权,大多数情况下,要领受中原王朝的册封,如五代十国时期十国之一的楚国之国王马殷,尽管于907年建国,仍旧于927年(天成二年)接受中原王朝后唐册封为“楚王”。周朝初期,由于灭商以及东征的胜利,周统治者开始分封诸侯。受封的主要为同姓子弟,不过也有异姓功臣。利用册封,周天子把土地以及居民分赐给受封的诸侯,叫他们在自己的封地内建立诸侯国。诸侯有权管理封地内的居民,有权将自己的封地以及居民分封给自己的亲族,叫他们作诸侯的卿大夫。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应该定期进行朝贡,还应该随时准备率领自己的武士和军队,接受周天子的调遣。而且,再分封中,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分封制形成了以周天子为首的等级制度,是周朝社会的基本结构。秦朝以后虽然主要实行的是郡县制,不过,分封制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萧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酂侯

萧何简介资料,萧何生平事迹成就,萧何的历史评价

萧何(约公元前257~公元前193) 萧何的资料   中文名:萧何 国籍:中国(汉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沛丰邑(今江苏丰县) 出生日期:约公元前257年(乙亥年) 逝世日期:公元前193年7月8日 职业:丞相、政治家 主要成就:辅佐刘邦建立汉朝 制定汉律 代表作品:《九章律》 谥号:文终侯 地位:汉初三杰之一 萧何——汉初三杰之一   人物生平 ——萧何(前257年-前193年),汉族,沛丰邑人,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卒,谥号“文终侯”。 主要成就 ——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楚汉战争时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制定《九章律》制度/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辅佐汉惠帝。 大事 年表 ——早期经历 沛县起义 拥护刘邦 西进灭秦 保举韩信 留守后方 开国首功 行赏分封 诛灭韩信 自污名节 晚年生活 历史评价 ——汉初三杰里的萧何却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若硬要用一句话来概括他,只能勉强说他智有余而仁不足。萧何的治理国家的行政才能我就不用说了,刘邦说的“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这句话就是对他的最确切的评价。尤其令人拍案称奇的是,他的卓有成效的施政方针不但没有随着他的辞世而重蹈人亡政息的惯例,甚至他的继任者曹参对萧何生前制定的各项法规、方针政策一字不改而自己只管吃喝玩乐,竟然也能政绩斐然、国泰民安。以至于这段脍炙人口的典故成了流传至今的成语“萧规曹随”。由此可见萧何的治理国家的行政才能是多麽卓越!说起来萧何对汉朝的建立所作的最大贡献莫过于现在家喻户晓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了。韩信这位旷世帅才由于被刘邦大材小用地当作仓库管理员使用,被气得不辞而别,后被年老体弱的萧何星夜追回拜为元帅的千古美谈。但令人极为遗憾的是,在韩信问题上名扬后世的萧何在后来却因为韩信问题而为后人所诟病,那就是萧何明明知道韩信不会谋反,却在个人进退利害(可能包括避嫌)的考虑下与吕后一起设下圈套谋害了韩信。这就是令人感慨万千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语的来历。虽然纵观萧何的一生,这个不仁不义的污点也许可以算作瑕不掩瑜,并不能动摇萧何作为一代名相的历史地位,但污点毕竟是污点,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完人标准相比较,还是有相当距离的。 相关成语 ——1、国士无双: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何(萧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2、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比喻事情的成败都出于同一个人。这原是一条民间俚语,见于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韩信为人告反,吕后欲召,恐其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称陈?已破,绐信曰:‘虽病强入贺。’信入,即被诛。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3、萧规曹随: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死后,曹参做了宰相,仍照着实行。比喻按照前人的成规办事。出自《史记·曹相国世家》:“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汉·扬雄《解嘲》:“夫萧规曹随,留侯画策。”

萧何是个什么样的人?

从某种程度上说,萧何是中国古今贤相第一人,两千多年来,多少能人死于帝王促狭的刀下,无数贤臣都被后人发现了藏于腋下的“小”来。至今,我们却无法找到萧何身上一星半点的瑕疵。为官恭谨勤勉,政绩卓著;居家清贫素朴,少有是非,人生仕途端庄清净至于此,臻于完美了。萧何主要成就早期追随刘邦的萧何就不予余力的支持和拥护刘邦,楚汉战争期间,刘项在荥阳一线相持二十八个月。这段时间,刘邦将整个关中都交给萧何管理(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这一举措赋予萧何极大的权力,当然,萧何也干得极有成效。后汉朝建立后刘邦把萧何推举到丞相的职位,也可以说明萧何在刘邦心中的地位。萧何原是沛县“主吏掾”,熟悉秦帝国的法令制度。刘邦入关后曾颁布过法令:“约法三章”,废除了无理的秦朝苛法,而维持社会秩序的法令制度都一律保留。这都是在萧何的意见下进行的,而后来根据秦律又制定了汉律,从出土“睡虎地秦简”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秦法基本完整地被沿用于汉法之中。

萧何简介

萧何简介   萧何(?─前193),泗水沛(今江苏沛县)人。曾任沛县主吏掾、泗水郡卒吏等职,持法不枉害人。秦末随刘邦起兵反秦,刘邦进入咸阳,萧何把相府及御史府的法律、户籍、地理图册等收集起来,使刘邦知晓天下山川险要、人口、财力、物力的分布情况。项羽称王后,萧何劝说刘邦接受分封,立足汉中,养百姓,纳贤才,收用巴蜀二郡的赋税,积蓄力量,然后与项羽争天下。为此深得刘邦信任,被任为丞相。他极力向刘邦举荐韩信,认为刘邦要取得天下非用韩信不可。后来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的才干证明萧何慧眼识人。楚汉战争中,萧何留守关中,安定百姓,征收赋税,供给军粮,支援了前方的战斗,为刘邦最后战胜项羽提供了物质保证。西汉建立后,刘邦认为萧何功劳第一,封他为侯。后被拜为相国。刘邦去世后,继续辅佐惠帝。萧何病危时,举荐曹参接替自己,保证了汉初政策的连续性。 发动起义拥戴刘邦 萧何曾任沛县功曹(县吏员),平日勤奋好学,思想机敏,对历代律令很有研究,并好结交朋友;与刘邦是贫*之交。刘邦当时只是一个小亭长,平时不拘小节,经常惹事。萧何就曾多次利用职权暗中袒护他,所以他们两个人的交情很好。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萧何和曹参、樊哙、周勃等人聚集商议。观察形势,并和早已起义的刘邦保持着联系。当时的沛县令也想归附陈胜,保住官位,就和萧何、曾参商议。萧何建议赦罪重用刘邦。他们就到芒砀山去找到刘邦。当他们回到沛县后,县令却变卦扣押了萧何。刘邦知道后大怒,带兵打回沛县,杀了县令,救出了萧何,共谋大计。萧何向大家宣布,公推刘邦为县令。因刘邦辞谢,萧何设占问之计,使刘邦无法推辞。当了起义的首领。从此,萧何紧随刘邦南征北战,立下了盖世的功勋。 深谋远虑收存典籍 刘邦率军勇往直前,直抵关中。萧何身为丞督,坐镇地方,督办军队的后勤供应。公元前206年10月,秦王子婴设计杀了丞相赵高,献出玉玺,向刘邦投降。于是,刘邦率军进入咸阳。将士们都趁乱抢掠金银财物,连刘邦也忍不住,趁着空闲,跑到秦宫中去东张西望。当他看到秦宫中华丽的装饰,成堆的金银珠宝,还有一群群的美女,也不觉飘飘然起来,甚至贪恋秦宫的富贵而舍不得离开。惟独萧何,进入咸阳后,一不贪恋金银财物,二不迷恋美女,却急如星火地赶往秦丞相御史府,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都收藏起来,留待日后查用。因为依据秦朝的典制,丞相辅佐天子,处理国家大事。御史大夫对外监督各郡御史,对内接受公卿奏事。除了军权外,丞相和御史大夫几乎总揽一切朝政。萧何做官多年,他当然知道这些。所以,一入咸阳,他马上进入秦丞相御史府,把律令图书收藏起来,使刘邦对于天下的关塞险要、户口多寡、强弱形势、风俗民情等等都能了若指掌。后来,在楚汉战争中刘邦能克敌致胜,萧何功不可没。 安定汉中借机东进 刘邦占领咸阳后不久,项羽也率军入关,并在同年2月自封为西楚霸王。同时封刘邦为汉王,以偏僻的巴、蜀,汉中地区作为刘邦的封地。为了阻止刘邦向东发展势力,还把关中地区一分为三,分封给三个秦朝降将。刘邦看出了项羽的用心,憋了一肚子气,禁不住对手下大将说:“项羽也太无礼了!竟敢背叛约定排挤我!我一定要和他决一死战!”樊哙、周勃、灌婴等人,也都摩拳擦掌。   与此相反,萧何却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劝刘邦不能逞一时意气,说:“您在汉中称王,即使条件再差,也比白白去送死好吧?”刘邦不解地问:“怎么是白白送死呢?”   萧何回答说:“您现在的实力不如项羽,倘若冒失地去攻打他,肯定会失败,这难道不是白白送死吗?现在项羽封您为汉王,蜀地虽然偏僻,总还可以求生存。何况,蜀中地势险要,最适合我们养精蓄锐。只要我们爱护百姓,招贤纳士,机会一来,同样可以争夺天下。何必只图眼前泄愤呢?”刘邦听了萧何的劝说,如梦初醒,连连称是。于是,刘邦拜萧何为丞相,率军进入汉中,休兵养士,广招人才、从此很多人都投到刘邦旗下,其中就有怀才不遇的韩信。 慧眼识英雄“月下追韩信” 韩信原是项羽的部下,他有勇有谋,是天下无双的军事家。但在项羽手下却得不到重用,就投到刘邦麾下。开始,刘邦对他也不重视,韩信一气之下就跑了。萧何得知后,马上放下没处理完的紧急公务,亲自去追赶韩信,连个招呼也来不及向刘邦打。刘邦正为军中开小差的人日益增多而焦急,忽然有军吏来报告说:“萧丞相也跑了。”刘邦一听大惊失色,说:“这还了得!我正要与丞相商议大事,怎么他也逃走了!”   当下派人去找萧何。一连两天也不见萧何的影子,急得刘邦坐立不安。萧何为追韩信,不辞辛苦,一路问,一路追,直到天黑了,还没追上韩信。正想休息一下,他忽然远远望见有个人牵着马在河边来回溜达。萧何快马加鞭,大声喊着:“韩将军!韩将军!”他跑到河边后,下了马,气呼呼地说:“韩将军,咱们总算一见如故,够得上是朋友。你怎么不说一声,就这么走了?”   韩信仍不吭气。萧何又说了一大篇劝他回去的话。这时候,滕公夏侯婴也赶到了,两个人苦苦地相求,非要韩信回去不可。他们说:“要是大王再不听我们的劝告,那我们三个人一起走,好不好?”韩信只好跟着他们回来。   劝刘邦拜韩信为将 到了第三天,他们才回到南郑。萧何会见刘邦。刘邦见到萧何,又喜又怒道:“你为什么也想逃跑?”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我是去追逃跑的人了。”刘邦问他:“你追的是谁?”萧何回答说。“是韩信、”刘邦听了后很不以为然地说:“逃走的将军有十多个了,也没听说你去追过谁,怎么偏要去追韩信?这明明是在骗我!”   萧何说:“那些将军都容易得到,可韩信却是当今数一数二的杰出人才,跑了就再也没有第二个了。大王如果只想当个汉中王,没有韩信也就算了;如果要准备打天下,那就非用韩信不可。您到底准备怎么样?”   刘邦说:“我当然想打出去,怎么能老是困闷在这里呢?”   萧何说:“大王若决定出汉中,能重用韩信,他自然会留下;如果不重用他,他终究会离开的。”刘邦说。“我就依着丞相,让他做个将军,怎么样?”萧何说:“叫他做将军,他还得走。”“那拜他为大将军怎么样?”萧何说:“很好。”刘邦当时就让萧何去召韩信来,马上就拜他为大将军。   萧何很直爽地说:“大王平日太不注重礼仪了。拜大将军是件大事,不是小孩子闹着玩儿似的叫他来就来。大王若要拜韩信为大将军,先得造起一座拜将台,选个好日子,大王还得亲自戒斋,然后隆重地举行拜将仪式。这样,才能让全体将士都能听从大将军的指挥,就像听从大王的指挥一样。”刘邦说:“好,我都听你的。请你去办吧。”   一个本来不出名的小官,如今一下子被拜为大将军,众人岂能不惊?偏偏刘邦、萧何又对他那么毕恭毕敬,大家更觉得莫名其妙。后来,韩信果然未令刘邦失望,没有辜负萧何的良苦用心,在楚汉战争中,为刘邦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所以,刘邦能够夺取天下,从一定程度说,不可忽视萧何荐贤的作用。韩信拜将后,就向刘邦献计。先定三秦(关中),后围项羽。刘邦听了非常高兴,于是根据韩信的建议,调兵遣将,萧何作为丞相,留守巴、蜀,颁布法令。镇抚百姓,供给军粮,准备杀出汉中。公元前206年,刘邦逐步平定了关中。 坐镇关中安抚人心 由于几经战事,这时的关中已经残破不堪,秦都咸阳被项羽放火烧了三个月,已成为一片瓦砾。   刘邦重入关中后,萧何采取措施,协助刘邦收拾关中的残破局面。一方面重新建立已经散乱的统治秩序,另一方面对百姓施恩惠,以安抚民心。他不仅颁布法令,重新建立汉的统治秩序和统治机构,修建宫室、县城等等。另外又开放原来秦朝的皇家苑囿园地,让百姓耕种,赐给百姓爵位,减免租税等等,他还让百姓推举年龄在五十岁以上、有德行、能做表率的人,任命他们为“三老”。每乡一人;再选各乡里的三老为县三老,辅佐县令,教化民众,免去他们的徭役,并在每年的年末赐给他们酒肉。 公元前205年,刘邦率军进入彭城,把项羽的后宫美人及府库财物全部夺得,并大摆酒宴庆贺。项羽闻讯后,率领精兵三万人从齐地南下,与汉军大战于彭城灵壁(今安徽濉溪市西),楚军把刘邦他们包围了三圈。正在这时,西北风大起,连树都被连根拔起了,砂石遮住了一切。乘楚军大乱之机,刘邦才得以带着数十骑逃回荥阳。这时关中的壮丁多数已被征发,萧何便调拨老弱及不到服役年龄的少年到荥阳增援,韩信也收兵与刘邦会师,刘邦才得以重振旗鼓。   第二年(公元前2O4年),刘邦、项羽又在荥阳决战。项羽用重兵围城,刘邦被迫诈降,仅有数骑从西门逃出。这时,战局危机系于一发。当时萧何坐镇关中,刘邦把关中事务全部托付给萧何。萧何主持关中,征发兵卒,运送粮草,供应汉军;侍奉太子,制定法令规章,建立宗庙秩序。有关事项每次报给刘邦,刘邦总是同意,允许照办。即使来不及报告,萧何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执行,等汉王回来再作报告。刘邦几次战败,弃军逃跑,当时萧何稍有二心,便可置刘邦于死地。可萧何每次都征发关中兵,补足汉军缺额。刘邦也因此得以重新振作,多次转危为安。 公元前204年,项羽和刘邦两军对峙不下。刘邦却几次三番地派专使慰问萧何,问寒问暖,使萧何深感不安。有位鲍生看出刘邦的意图,知道萧何很纳闷,就向萧何进言说:“汉王出征在外,却接连不断地派人慰劳丞相,这是对丞相起了疑心。为丞相着想,不如多多地派遣您的子弟族人到汉王军前效劳,汉王才会消除对您的疑心。”萧何听从了他的计策,刘邦果然非常高兴。公元前203年,项羽也由于连年战争,陷入了兵尽粮绝的困境。而刘邦的部队,却由于萧何坐镇关中,不断地向前方输送粮食和兵力,形成了兵强粮多的好形势。后来,刘邦越战越强,终于逼得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 开国第一侯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即帝位,接着就论功行赏。5月,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大宴群臣。刘邦问群臣:“你们都说实话,我为什么能够夺取天下?项羽又为什么会失掉天下?”群臣所说不一。   最后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我不如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有他们,所以我能够得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重用,因此最后败在我手中。”从上面的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刘邦认为张良、萧何、韩信是他最得力的功臣,这三人被称为“汉初三杰”。 后来,刘邦论功封赏时,由于群臣争功,所以一年多也定不下来。刘邦最后定萧何为首功,封他为ZAN侯,食邑也最多。很多功臣因此愤愤不平,说他们都身经百战,而萧何只不过发发议论,做做文字工作而已,毫无战功,为什么他的食邑反而比我们多?   刘邦问大臣们:“你们知道猎狗吗?打猎的时候,追杀野兽的是猎狗用来指示行踪,放狗追兽的是人。如今诸位只是能猎获野兽,相当于猎狗的功劳。至于萧何,他能放出猎狗,指示追逐目标,那相当于猎人的功劳。况且你们只是一个人追随我,多的也不过带两三个家里人,而萧何却是全族好几十人跟随我,这些功劳怎么能抹杀呢?”大家都无言可答。   诸侯分封完毕,接着是排位次。群臣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余处战伤,攻城掠地,功劳最多,应排第一。”   刘邦已经压过大家一次,重封了萧何,对排位次的事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不过他心里仍然认为萧何应该排在第一位。这时,关内侯鄂君说:“在楚汉相争的五年中,陛下有好几次都是全军溃败,只身逃脱,全*萧何从关中派出军队来补充。有时,就是没有陛下的命令,萧何一次也派遣几万人,正好补充了陛下的急需。不仅是士兵,就是军粮也全*萧何由关中供应,才保证了军队的粮食。陛下有好几次败退把山东都丢了,幸亏有萧何坐镇关中,陛下才能重新振作。这些都是创立汉家天下流传后世的大功劳,怎么能把像曹参等人只是一时的战功列在万世之功的前面呢!我认为;萧何应排第一,曹参第二。”   这番议论,正中刘邦下怀,于是把萧何排为第一,准许他穿鞋带剑上殿,并封了萧何的父子兄弟十多人。 营建长安 刘邦即位后,便下诏罢兵归农,让士兵都回家种田、开荒。减免百姓赋税。这时,定都的问题日益紧迫。刘邦暂居栎阳,命令萧何营建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为都城。公元前199年,刘邦来到长安。萧何正在建未央宫,建好了东阙、北阙(高大的宫门),又建前殿、武库、太仓等,刘邦嫌宫室过于壮丽豪华,责备萧何说:“连年战争,刚刚安定,战争的结局还不知怎么样,你为什么修建这么豪华的官室?”   萧何回答说:“正因为天下刚刚安定,才好借机会多征发些人和物来营建富室,况且天子以四海为家,宫室壮丽才能显出威严,也免得子孙后代再来重建。”刘邦这才转怒为喜。西汉建都长安,历时二百余年,最早规划设计的就是萧何。 计诛韩信 汉帝刘邦为巩固政权,寻找借口陆续消灭异姓王。他见韩信功高望重,且握有兵权,就几次借故削去韩信的兵权,最后降为只有虚名的淮阴侯。 公元前197年,阳夏侯陈稀谋反,自立为王。刘邦亲率大军前去征讨。当时韩信推说自己有病,没有随同前往。于是,韩信的一个门客求见吕后,告发韩信本是陈稀的知交,这次陈稀谋反,韩信是内应。准备在一天夜里,假传圣旨。把奴隶和犯人释放出来,袭击吕后和太子刘盈。   吕后一听,认为事关重大,便秘密召见丞相萧何。他们两人商量出计策,由萧何参加执行。第二天,萧何就让人去请韩信到相府赴宴。韩信自称有病,婉言谢绝了。萧何就亲自到韩信府上,以探病为由,直接进入韩信的内室。韩信再也无法推辞,只得与萧何寒暄一下。萧何说:“我和你向来是好朋友,请你去赴宴,是有话对你说。”   韩信忙问有什么话。萧何说:“这几天皇上从赵地发来捷报,说征讨军大获全胜;陈稀已经逃往匈奴。现在朝中的王侯,都亲自进宫去向吕后祝贺。你自称有病不上朝,已经引起人们的怀疑了。所以我来劝你同我一起进宫,向吕后道贺,消除人们的怀疑。”   萧何说的话,让韩信不得不信。所以就跟着萧何来到长乐殿向吕后道贺。哪里知道宫中早就埋伏好了武士,吕后一见韩信中计,喝令刀斧手将韩信绑翻在地。韩信见事情不妙,急忙呼叫:“萧丞相快来救我!”哪知萧何早就避开了。吕后不容韩信申辩,命令武士把他拖到殿旁边的钟室中杀死。随后,又将韩信的父、母、妻三族一古脑地捕杀净尽。萧何辅助吕后,谋杀韩信,很符合刘邦巩固政权的需要,为刘邦除去了一块心病。 自污名以释君疑 萧何计诛了韩信后,刘邦对他就更加恩宠,除对萧何加封外,刘邦还派了一名都尉率五百名士兵作相国的护卫。很多人都来祝贺,萧何自己也非常高兴。   当天,萧何在府中摆酒庆贺,喜气洋洋。突然有一个名叫召平的人,穿着白衣白鞋,进来吊丧。萧何见状大怒。召平对萧何说;“相国,您的大祸就要临头了。皇上在外风餐露宿,而您长年留守在京城,您既没有什么汗马功劳,又没有什么特殊的勋绩,皇上却给您加封,又给您设置卫队,这是由于最近淮阴候在京谋反,因而也怀疑您了。安排卫队保卫您,这可不是对您的宠爱,而是为了防范您。希望您辞掉封赏,再把全部私家财产都捐给军用,这样才能消除皇上对您的疑心。” 萧何听从了他的劝告,刘邦果然很高兴。同年秋天,英布谋反,刘邦亲自率军征讨。他身在前方,每次萧何派人输送军粮到前方时,刘邦都要问:“萧相国在长安做什么?”使者回答,萧相国爱民如子,除办军需以外,无非是做些安抚、体恤百姓的事。刘邦听后总默不作声。使者回来后告诉萧何,萧何也没有识破刘邦的用心。 有一次,偶然和一个门客谈到这件事,这个门客忙说:“这样看来您不久就要被满门抄斩了。”萧何大惊,忙问为什么。   门客说:“您身为相国,功列第一,还能有比这更高的封赏吗?况且您一入关就深得百姓的爱戴,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百姓都拥护您,您还在想尽办法为民办事,以此安抚百姓。现在皇上所以几次问您的起居动向,就是害怕您借关中的民望而有什么不轨行动啊!如今您何不*价强买民间田宅,故意让百姓骂您、怨恨您,制造些坏名声,这样皇上一看您也不得民心了,才会对您放心。”   萧何长叹一声,说:“我怎么能去剥削百姓,做贪官污吏呢?”门客说:“您真是对别人明白,对自己糊涂啊!”萧何又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为了消除刘邦对他的疑忌,只得故意做些侵夺民间财物的坏事来自污名节。不多久,就有人将萧何的所作所为密报给刘邦。刘邦听了,像没有这回事一样,并不查问。当刘邦从前线撤军回来,百姓拦路上书,说相国强夺、*买民间田宅,价值数千万。刘邦回长安以后,萧何去见他时,刘邦笑着把百姓的上书交给萧何,意味深长地说:“你身为相国,竟然也和百姓争利!你就是这样“利民”啊?你自己向百姓谢罪去吧!”   刘邦表面让萧何自己向百姓认错,补偿田价,可内心里却窃喜。对萧何的怀疑也逐渐消失。镇国家、抚百姓的萧何,违心地干了侵害百姓的事情,心中很不安,总想找机会补偿百姓。 王卫尉救萧何 不久,萧何看到长安一带耕地狭小,百姓缺衣少食,可是天子的上林苑中却有许多闲着的荒地用来放养禽兽。萧何觉得太浪费了,便上奏请刘邦把这些荒地分给百姓去耕种,收了庄稼留下禾杆照样可以供养禽兽。”   刘邦当时正在病中,见了这道奏章,恨萧何是想借此事来讨好百姓,一怒之下,命令将萧何抓起来。满朝文武都怕连累自己,不敢替他申辩。幸亏有一个王卫尉,平日亲敬萧何的为人,在侍卫刘邦时顺便向刘邦探问:“萧相国犯了什么大罪?”刘邦说:“不要提他!提起他我就生气:当年李斯当秦朝丞相时,做了好事都归君主,出了差错就揽在自己身上,现在萧何受了商人的许多贿赂,竟要求我开放上林苑给百姓耕种,这分明是想讨好百姓,自己得个好名声。不知道把我看成什么样的君主了。所以我才要把他关起来。   王卫尉说:“办事忠于职守,只要对百姓有利,就为民 *** ,这是相国应该做的事啊!陛下怎么能疑心相国是收了商人的贿赂呢?当初您与项羽相争数年,后来陈稀、英布谋反,陛下亲自上前方征讨。由萧相国镇守关中,他若想取得关中,不过举手投足之劳。萧相国对这样的大利尚且不图,难道今天会贪图商人的一点贿赂吗?何况秦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秦皇听不见臣下对自己过失的批评,才一意孤行。李斯即使能承担过错,又有什么值得效法的呢?陛下您这样怀疑相国,一定是没有仔细考虑吧!”   刘邦听了,心里虽不高兴,但想想王卫尉的话毕竟有些道理,所以当天就派使者拿着符节去赦免了萧何。 萧何当时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对刘邦素来谨慎恭敬。虽然因为全身带上刑具,害得他手足麻木,连路都快走不动了,而且蓬头赤足,秽污不堪,但又不敢回府沐浴再朝拜天子,只得这样来上殿谢恩。刘邦见萧何这个样子,也觉得过意不去,便安抚萧何道:“相国不必多礼!这次的事,原是相国为民 *** ,我不允许。我不过是夏桀、商纣那样的无道天子罢了;而你却是个贤德的丞相。我之所以关押相国,就是要让百姓知道你的贤能和我的过失啊!”刘邦的这段话虽然言不由衷,但对萧何的廉正为民,终于还是默认了。从此以后,萧何对刘邦更是诚惶诚恐,恭谨有加了。刘邦也照旧以礼相待。但萧何从此对国事就只能保持沉默寡言了。 保社稷死而后已 刘邦晚年,宫廷内部发生了一场废立太子的斗争。刘邦要废掉太子刘盈,改立赵王刘如意为太子。只是由于萧何等大臣的多次诤谏,刘邦才一直未作决定。公元前195年,刘邦病死,萧何辅佐太子刘盈登上帝位,这就是汉惠帝。萧何继任丞相。萧何为相期间,在制订汉朝的典章制度方面还办了一件大事,即作汉律九章。在约法三章的基础上,参照秦法,摘取其中合乎当时情况的内容,制成律法共九章。这是汉朝制作律令的开端。萧何制定的汉律九章,删除了秦法的苛烦、严酷,使法令明简。公元前193年,年迈的相国萧何,由于长期为汉室操劳,终于卧病不起。病危之际,汉惠帝亲自去探望他,并趁机询问:“您百年之后,有谁可以代替您来做丞相?”接着惠帝又问:“曹参怎么样?”萧何听了,竟挣扎起病体,向惠帝叩头,说:“皇上能得到曹参为相。我萧何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恨了!”这番话表明,萧何为国家为百姓着想,不记宿怨的大度胸怀。 萧何一生勤俭节约。不论是在战争期间,还是在汉朝建立初期,他都表现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治世能臣的眼光和才干。他一生忠心为国,不谋私利,千方百计让百姓安居乐业。所以在他死后,仍然受到老百姓的敬仰和长久的怀念。


萧的意思是什么?

1、草名。蒿子的一种。2、冷落、衰败、没有生气的样子。读音:xiāo引证:唐代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翻译: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组词1、萧条[xiāo tiáo] (形)寂寞冷落,没有生气。2、萧墙[xiāo qiáng] (书)(名)照壁。比喻内部。3、萧飒[xiāo sà] 形容风雨吹打草木发出的声音。4、萧然[xiāo rán] 犹骚然。扰乱骚动的样子。5、萧洒[xiāo sǎ] 清高脱俗,不拘束;清丽,爽朗;冷落,僻静;舒畅;姿态自然,不呆板;细雨飘飞貌。

萧何的意思萧何的意思是什么

萧何的词语解释是:萧何XiāoHé。(1)(?—前193)汉沛县(今属江苏)人,与高祖于微时,从起兵,高祖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楚、汉相拒,何留守关中,补兵馈饷,军得不匮;高祖数亡山东而何常全关中以待之。高祖即帝位,论功第一,封萧侯。汉之典制律令,多所手定。惠帝时卒,谥文终。萧何的词语解释是:萧何XiāoHé。(1)(?—前193)汉沛县(今属江苏)人,与高祖于微时,从起兵,高祖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楚、汉相拒,何留守关中,补兵馈饷,军得不匮;高祖数亡山东而何常全关中以待之。高祖即帝位,论功第一,封萧侯。汉之典制律令,多所手定。惠帝时卒,谥文终。结构是:萧(上下结构)何(左右结构)。注音是:ㄒ一ㄠㄏㄜ_。拼音是:xiāohé。萧何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国语词典【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人名。(?~西元前193)_汉初沛人,佐高祖定天下,论功第一,封_侯。汉初律令多出其手。卒谥文终。二、网络解释萧何萧何:汉朝初年丞相萧何:漫画《大风歌》人物关于萧何的诗词《咏萧何·相国超诸将》《萧何·相国人夸佐沛公》《御书阁额·功掩萧何第》关于萧何的诗句萧何处穷僻萧何处穷僻萧何不书野战功关于萧何的成语萧墙之患萧曹避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草木萧疏泓峥萧瑟关于萧何的词语泓峥萧瑟四壁萧然草木萧疏萧墙之患萧曹避席成也萧何萧墙祸起风雨萧条萧然尘外百业萧条关于萧何的造句1、萧何一脸的嬉笑,连蹦带跳,极度兴奋的样子。2、可不是吗,都斤山一箭双雕,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3、且使魏武为帝,则_为佐命元功,与萧何同赏矣;_不利此而利于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祖父。4、飞了一会,萧何看到西方群山连绵起伏,云雾缭绕,如同瑶琳仙境般。5、不过成也萧何败萧何,翼带来的超重问题,最后成为了整个计划致命的死结——然而,这对于拥有导力技术的来说,却完全不是什么问题。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萧何的详细信息


为什么萧何能够排到汉初第一功臣?萧何有什么功劳?

如果要说“汉初三杰”,一定很多人都能够立即把他们的名字说出来,的确,这三个人是西汉开国功臣里面最为人所熟知的三个人,而且按照名气来看,张良、韩信的名气似乎比萧何还要高一些,可是在刘邦眼里,他手下的功臣,排在第一位的应该是萧何。那么,为什么萧何能够成为功臣之首?萧何对汉朝又有什么样的功绩呢?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打败项羽,夺取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在分封功臣的时候,他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我不如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他们为我所用,所以能取得天下。”从这里不难看出,刘邦认为张良、萧何、韩信是他最得力的功臣。这三人也因此被称为“汉初三杰”。

后来,刘邦论功行赏,把萧何排在功臣之首,封他为酂侯,食邑最多。那么,萧何到底有哪些功劳呢?

其一,开国之功。在刘邦起兵过程中,萧何是主要的策划者和组织者。秦国灭亡以后,形成了楚汉相争的对峙局面。刘邦命令萧何留守关中。萧何收敛赋税,镇抚百姓,把关中治理得井井有条,源源不断地前方前线输送充足的粮饷和壮丁,使百姓爱戴刘邦,不肯为项羽出力,解除了刘邦的后顾之忧,为刘邦建立起稳固的后方基地。刘邦对于萧何的作用有充分的认识,他在向众将解释为什么将萧何列为功臣第一时说:“各位将领的功劳是猎取野兽,功同狗等;而萧何是指示兽踪,功同人等。”

其二,定策之功。萧何还没有跟随刘邦起兵时,就通晓法令,担任秦沛令“主使掾”。刘邦称沛公后,任命萧何为主丞,料理日常政务、军务。攻占咸阳后,他劝刘邦不要满足于当前的胜利,应当安抚民心,制定了著名的“约法三章”。在楚汉战争和建立西汉以后,他重新整顿秦朝的旧法条文,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律令和赋税制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丞相,治事方针一无变更,一切都遵循萧何的成规。这就是成语“萧规曹随”的由来。

其三,荐贤之功。韩信投奔刘邦以后,刘邦只派他当了一名管军粮的小官。萧何发现了韩信卓越的军事才能后,向刘邦大力举荐,但刘邦仍旧没有重用他。韩信失望之下,逃离汉营,另找出路。萧何听到消息后,骑上快马连夜追赶,把韩信追了回来。在萧何的一再举荐下,韩信被为大将军。

韩信没有令刘邦失望,也没有辜负萧何的良苦用心。在楚汉战争中,他率领汉军渡陈仓,战荥阳,破魏平赵,收燕伐齐,连战连胜,最后在垓下设十面埋伏,一举将项羽全军歼灭,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为中国历史上识才荐贤的典型事例。

其四,护书之功。秦始皇颁布焚书令后,民间的前代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书籍被烧成灰烬,咸阳就成了收藏和保存图书资料的惟一场所。刘邦的义军攻入咸阳后,许多将领忙着抢占府库良马,瓜分金银美女,就连刘邦本人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一头扎进宫中,贪恋着金玉、狗马、美女而舍不得离开。唯独萧何对金帛财物毫不动心,却急如星火地赶往秦丞相御史府第等衙门府第,收取律令、图书、文献档案,细心地保藏起来。

在随后爆发的楚汉战争及刘邦初创帝业的艰难时期,刘邦之所以能够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并迅速采取措施占领要塞、镇抚百姓,全赖萧何这一及时收藏图书、档案之功。西汉建立后,萧何制定汉律,就是在秦律的基础上加以完善而成的。如果没有萧何的救护图书,就不可能制定出那么完整的汉律来。也同样是由于萧何的护书之功,才保存了大量先秦文化典藉,才使中华文化得以延续。

可惜的是,萧何的护书之功一直淹没在其他三大功劳里而很少有人提及,即使谈起也大多从萧何为官廉洁的角度来看这件事,而忽视了对整个中华文化的贡献。如果从整个历史的角度来看,萧何的护书之功应该算是最大的功劳,列为四功之首。


“功臣”萧何

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里,对于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有如下记载:

精通律法,慧眼识人

相国萧何是沛县丰邑人,因为通晓法令,没有凝滞,又执法持平,所以做了沛县县令的主吏掾。

高祖刘邦还是老百姓的时候,萧何多次凭借手中的职权保护他。刘邦当了亭长,萧何也常常帮助他,刘邦曾以官吏的身份到咸阳服徭役,一般人送给他的路费只有三百钱,唯独萧何送了五百。

秦朝的监军御史交给萧何的事情,萧何都办理的井井有条,于是萧何被提升为泗水郡的卒吏,考评为第一。秦朝的御史就向上级推荐,准备征调萧何,萧何坚决不肯,所以才没有去京师。

汉随秦制,举贤任能

到刘邦起兵造反做了沛公,萧何常常做副手督办事务。刘邦攻入咸阳,将领们都争先恐后到府库分取金银财物,只有萧何一人率先入宫把秦朝丞相、御史掌管的法律诏令、图书典籍收藏起来。刘邦做了汉王,就封萧何为丞相,项羽带领各路诸侯一把火烧了咸阳的秦朝宫殿才离开。

后来刘邦之所以能详细了解天下的军事要冲,各地的人口情况,贫富强弱以及人民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的得到了秦朝的图书档案。萧何还推荐了韩信,刘邦任命韩信做大将军。

建章立制,坐镇关中

刘邦率领军队东进平定三秦,萧何做为丞相留守在汉中,收服巴蜀民心,发布政令,安抚百姓,及时为军队供给粮食。汉王二年,刘邦联合其他诸侯全力攻打楚国项羽,萧何奉命镇守关中,侍奉太子,治理栎阳。

并且制定了许多法令制度,建立了宗庙、社稷、宫室、县邑,有的报告刘邦,刘邦认为可以就同意照办,有的来不及报告,是根据需要不经请示先做了,等刘邦回关中时再作报告。

萧何在关中管理户口,征集粮食,通过陆行水载的办法及时向前方运送物资,刘邦多次失败仗,士兵纷纷逃走,萧何经常征发关中的士兵去补充刘邦的军队,刘邦因此把关中的事情都交给萧何全权处理。

兄弟上阵,不招君忌

汉王三年,刘邦与项羽在京县与索城之间相持不决,多次派人到关中慰劳丞相萧何。鲍生看出了问题,就对丞相萧何说:“汉王生活在风餐露宿的战场上,却多次派人来慰劳您,这是对您产生怀疑了。为您着想,不如把您的子孙兄弟能上战场的,都送到前线当兵,这样汉王一定会更加信任您。”于是萧何就照鲍生的话去做,刘邦果然十分高兴。

忠君之心,谋国之人

汉王五年,刘邦灭了项羽,平定天下,开始论功行赏。由于大臣们互相争功,各不相让,所以争了一年也没有把功劳等次定下来。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封他为酂侯,给他食邑最多。功臣们不服,都说:“我们这些人亲自身披铠甲,手拿武器,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多的打了一百多仗,少的有几十丈。攻城池、占领地盘,大大小小都立了战功,现在萧何没有立下汗马功劳,只不过靠舞文弄墨空发议论,却反而功劳居我们这些人之上,这是为什么?”

高祖刘邦说:“你们知道打猎吗?”大家说:“知道!”高祖又说:“知道猎狗吗?”大家我回答:“知道。”高祖接着说:“打猎的时候,在前面追捕野兽的是猎狗,但是发现野兽踪迹指示野兽的位置让猎狗去追杀的却是猎人,现在你们这些人只会捕捉野兽,功劳与猎狗差不多。至于萧何却能指挥猎狗出击,功劳就像猎人一样,再说你们一般只是一个人跟随我作战,多的也不过一家两三人,而萧何全族数十人都跟随我南征北战,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大臣们这才不敢多说什么。

功臣之首,万世之功

列侯全部受封完,又开始评定位次,大家都说:“平阳侯曹参身上受了七十处伤,攻打城邑,占领地盘,功劳最多,应该排名第一。”高祖刘邦已经折服功臣,多给了萧何一些赏赐,等到排位次时,不好意思在为难众功臣,但是心里还是想让萧何排在首位。

了解刘邦心意的关内侯鄂千秋进言说:“大家话都说错了,曹参虽然有攻城略地的杰出战功,但是这只是一时的事情,而皇上与楚军相持五年,经常打败仗,兵士伤亡很大,多次只身逃命。然而萧何经常从关中派遣士兵补充前线,并不是皇上有诏令要他征召的,数万士兵多次正赶上皇上最困难的时候奔赴前线。汉军楚军在荥阳对峙数年,军队没有现成的粮食,萧何从汉中水路运输,才保证了军队的给养没有中断。陛下虽然多次丧城失地,但是萧何保全关中地区来等待陛下,这是永垂万世的功劳。现在即使失掉曹参这样的人几百个,对汉朝有什么损失呢?如果汉朝只得到像曹参那样的人一百个,也不一定能保全天下。怎么能让一时之功的人凌驾于万世之功的人之上呢?应该把萧何排在第一,曹参第二。”高祖刘邦说:“这样很好。”于是就下令把萧何排在第一,并且可以带剑穿鞋上殿朝见皇帝,上朝时也不必快步走。

汉高祖刘邦说:“我听说推荐贤才的人应该受到奖赏,萧何的功劳虽然很高,经过鄂千秋的表彰才更加显著。”于是让鄂千秋仍然享有关内侯的食邑,再加封为安平侯。这一天,萧何父子兄弟十多人全部得到了封赏,而且都有食邑。又给萧何额外加封两千户,因为汉高祖刘邦秦朝时曾经到咸阳服徭役,萧何比他人多送两百钱。


不受封赏,不恋虚名

汉王十一年汉将陈稀叛乱,刘邦亲自带兵讨伐,到了邯郸。陈稀的叛乱还未平定,淮阴侯韩信又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谋,杀了淮阴侯韩信。刘邦听到淮阴侯韩信被杀的消息,就派使者带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并命令一个都尉带领五百名士兵做萧何的卫队。大臣都来向萧何祝贺,只有召平一人来报忧,召平原来是秦朝的东陵侯,秦朝灭亡后沦为百姓很穷。在长安城的东面种瓜,瓜甜美可口,所以人们把这种瓜叫做东陵瓜。就是用召平以前的封号来命名的,召平因此出了名。

召平对萧何说:“您的祸患从这里开始了,皇上在外面风餐露宿、艰苦作战,而你却留在家中安享富贵,没有任何战功,反而加封官职。这是因为淮阴侯刚刚在关中叛乱,皇上对你也怀疑了,设置卫队保护你,并不是宠幸你,希望你推掉封赏不要接受,把家里的食材全部拿出来支援军队,那么皇上一定会高兴。”萧何依计行事,高祖刘邦果然大喜。

自污保身,无为脱罪

汉王十二年秋天,黥布造反,刘邦又亲自带兵征讨,同时又多次派人询问丞相萧何在干什么?萧何因为皇上在军中指挥平乱,就抚慰勉励百姓努力耕种,把财物都拿出来支援军队,就像平定陈稀叛乱时一样。这时一位门客劝萧何说:“你不久就要遭到灭族之灾了,你位居相国功劳第一,还能增加什么呢?让你刚到关中就得到百姓的拥护,十几年来人民都依附你了。现在你还努力去赢得人民的拥护,皇上所以多次派人来慰问你,是害怕你的威望太高,。现在你为什么不多买些田地,做些放贷之类的卑贱之事,来败坏自己的名誉,这样皇上才会安心。”萧何于是依计行事,刘邦果然非常高兴。

刘邦平定黥布的叛军回来时,百姓纷纷拦路上书告状,说相国萧何用低价强行购买农民的田地房屋数千万。刘邦到了京城,相国萧何去朝见,刘邦笑着说:“你身为相国竟如此利民!”并把老百姓的告状书都给萧何看,说你自己去向老百姓认罪吧。萧何就趁机替老百姓求情说:“上林苑中许多空地荒废很久,是否能让百姓到那里去耕种?不要只长草来喂养禽兽。”刘邦龙颜大怒说:“相国一定接受了商人的很多贿赂,才会替他们来要我的上林苑。”于是就把萧何交给廷尉处理,廷尉给萧何戴上刑具关押起来。几天以后,有个姓王的卫尉在刘邦身边当差,就小心的问道:“相国犯了什么大罪,一下突然把他抓了起来。”刘邦说:“我听说李斯做秦始皇丞相的时候,有功劳都归皇帝,有过错都自己承担,现在相国萧何自己大量接受商人的金钱贿赂,却又假惺惺的替老百姓求我的上林苑,这是讨好民众抬高自己,所以把他抓起来治罪。”

王卫尉说:“在职位权范围内,如果碰到对百姓有利的事儿,为他们请求,这正是宰相应该做的事,陛下怎么会怀疑相国接受了商人的钱财呢?再说陛下与楚相争多年,之后陈稀、黥布叛乱时,陛下率兵亲自征讨。那个时候相国独守关中,只要稍微动一动,那么函谷关以西早就不属于陛下了。相国不在那个时候为自己谋私利,怎么会在今天看上商人的那几个钱呢?况且秦始皇正因为听不到过失而丢掉了天下,李斯把秦始皇的过错揽在自己身上的做法,有什么值得效法呢?陛下怎么能怀疑相国是那样浅薄的人呢?”

刘邦听了不太高兴,有一天刘邦派人拿着皇帝的符节赦免相国萧何。萧何年纪大了,平时一贯谦恭谨慎,这时赶快入宫脱掉官帽,赤着两脚向高皇帝认罪。刘邦说:“相国算了吧,给老百姓请求上林苑我不同意,说明我不过是像夏桀、商纣一样的君主,而相国才是贤明的。我故意把你关起来,是想让老百姓都知道我的过错。”

萧规曹随,不争不强

萧何和曹参关系一直不好,萧何生了重病,汉惠帝亲自来看望。汉惠帝问萧河:“相国百岁以后谁来代替你?”萧何回答说:“了解臣下,莫过于君主。”汉惠帝就说:“曹参这个人怎么样?”萧何点了点头说:“陛下看得很准,我死也不遗憾了。”

萧何购买田地、房屋都选择在偏僻的地方,造房子也不修建有高大围墙的宅地。并且说后代如果贤能就学习我的简朴作风,如果不成器家产也不会被权贵所抢夺。汉惠帝二年,相国萧何死去。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历史上萧何是怎么死的?

萧何是病死的。汉十二年四月,刘邦病逝于长乐宫,享年62岁。 同年,太子刘盈即位,是为惠帝。萧何继任丞相。不过这时,萧何年事已高。这期间,萧何在“约法三章”的基础上,参照秦法,摘取其中合乎当时社会情况的内容,制定了律法共九章。这是汉朝制作律令的开端。萧何制定的汉律九章,删除了秦法的苛繁、严酷,使法令更为明简。公元前193年,年迈的萧何,由于常年为汉室操劳,终于卧病不起。病危之际,汉惠帝亲自前往探望,并趁机询问:“丞相百年之后,谁可代之?”接着惠帝又问:“曹参如何?”萧何听了,竟挣扎起病体,向惠帝叩头,道:“陛下能得到曹参为相,我萧何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恨了! ”惠帝赐萧何谥号为“文终”。萧何的主要成就:萧何原是沛县“主吏掾”,熟悉秦帝国的法令制度。刘邦入关后曾颁布过法令:“约法三章”,废除了无理的秦朝苛法,而维持社会秩序的法令制度都一律保留。这都是在萧何的意见下进行的,而后来根据秦律又制定了汉律,从出土“睡虎地秦简”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秦法基本完整地被沿用于汉法之中。

历史上萧何怎么死的

萧何是在自己家中病死的。萧何是秦末时期刘邦麾下所有诸侯以及臣子中最有大局观之人,同时还是中华的功臣。萧何治下的汉政府,具有远超其他诸侯政府的运转能力。得益于高效的、持久的运转能力,无论是在楚汉之争还是在平定异姓王叛乱的过程中,汉军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最后由于萧何操劳过度,于公元前193年七月病逝。萧何,沛郡丰邑(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萧何早年入仕秦朝,担任沛县主吏掾,辅佐沛公刘邦起义。刘邦攻克咸阳后,萧何接收了秦丞相府、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全国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起到重要作用。楚汉之争时,留守关中,稳固后方,向前线输送士兵、粮饷,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了重要作用。西汉建立后,萧何担任相国,史称“萧相国”,册封_侯,名列功臣第一。他采摭秦朝六法,制定实施《九章律》。主张无为而治,采用黄老之术,休养生息。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协助刘邦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刘邦死后,辅佐汉惠帝。


上一篇:windows7优化大师

下一篇:yingxiongwu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