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是哪一年到哪一年?
2021-2025年十四五规划是2021-2025年。“十四五”时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意义十分重大。发展主要目标∶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是指2021-2025年。规划意思就是个人或组织制定的比较全面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和考量,设计未来整套行动的方案。规划是融合多要素、多人士看法的某一特定领域的发展愿景。“十四五”时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意义十分重大。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要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积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6大“新”目标:1、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3、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4、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5、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6、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十二五规划是哪一年到哪一年
2011—2015年。十二五规划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2011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查了国务院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会议同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审查结果报告,决定批准这个规划纲要。上述纲要(草案)在人代会上的通过得票率达到96.6%。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共62章5万余字,另有5个图片和22个专栏,分为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等16篇。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十一五是哪几年到哪几年?
“十一五”规划是(2006-2010年)。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6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规划是提出科学发展观后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与以往的五年计划相比具有转折性意义。“十一五”规划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六个必须”原则:即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实施完成从“十一五”规划的完成情况看,经济增长目标提前完成,按2005年价格计算,2009年GDP 达到27.6万亿元,超过2010年规划预期目标的26.3万亿元;2009年人均GDP是2000年的2.3倍,提前实现了人均GDP翻两番的目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009年城市化率接近规划预期目标47%,城镇新增人口近6000万人,农村总人口减少3256万人。预计在“十二五”时期,随着区域化经济发展和中心城市的辐射拉动作用,中国城镇人口将历史上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十一五期间是哪几年
十一五期间是2006年至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2006-201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十一五规划主要任务“十一五”规划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中长期规划。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务必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内需主导型发展战略,更加突出地强调产业技术进步战略、制度创新。“十一五”规划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六个必须”原则:即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十一五”计划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什么是十二五
十二五一般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简称十二五规划。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有一些具体化的子项目,如《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等等。扩展资料:相关概念:十二五末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而“十二五”末则指“十二五”规划的末期,也可以指“十二五”规划完成之时,大约在2015年左右。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二五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二五末
国务院十二五计划是什么意思?
十二五计划:也就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起止时间为2011-2015年。 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在制定程序上,各部委省市区在2009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领域、本地区的规划统一汇总到国务院,编制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已经在2010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通过建议稿,而后提交2011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中国是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3-1957年,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第二个五年计划因为苏联援华中断胎死腹中,第三个五年计划是1966年重新启动为1966-1970年,以后的五年计划都未中断,为每一个年代十年中的前五年和后五年。其中,"一五"至"十五"称"计划","十一五"起改称"规划"。"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扩展资料“十二五”规划的挑战:1、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增速换挡期。从今后两年国际环境看,全球经济稳定复苏依然存在变数,国际市场需求难以再现过去的强劲增长。从内部条件看,劳动力成本进入上升通道,企业外部成本约束加大,传统增长模式面临挑战。2、结构优化升级进展缓慢,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近两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上升,主要是由于投资增速下降和出口增速下降。传统农业生产面临诸多挑战,服务业增长潜力没有完全释放,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较小。3、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环境污染呈现污染源多样化、污染范围扩大化、污染影响持久化特征。经济增长、人口增加、能源资源消耗和城市扩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进一步加大。4、财政金融风险增大。由于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一些地区为了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盲目扩大投资,不顾条件上项目。不仅带来了产能过剩等问题,还导致地方政府性债务扩张较快、财政金融风险加大等隐患。部分地区政府性债务规模过大。5、社会矛盾复杂多发。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不同群体间利益矛盾加大。低收入群体和农业转移人口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偏低。环境污染、征地拆迁、非法集资、群体利益诉求等导致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诉求范围更加广泛。参考资料十二五规划纲要-百度百科
十二五是哪几年到哪几年?
012011至2015年十二五期间是指2011至2015年。十二五规划一般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阶段是全方位基本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改革创新对外开放、加速变化社会经济发展方法的行动阶段。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第二个五年计划由于前苏联援华东断胎死腹中。第三个五年计划是1966年重启为1966-1972年,之后的五年计划都未中断,为每一个时代十年中的前五年和后五年。在其中,“一五”至“十五”称“方案”,“十一五”起改叫“整体规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第二个五年计划由于前苏联援华东断胎死腹中。第三个五年计划是1966年重启为1966-1972年,之后的五年计划都未中断,为每一个时代十年中的前五年和后五年。在其中,“一五”至“十五”称“方案”,“十一五”起改叫“整体规划”。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十二五”阶段是全方位基本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改革创新对外开放、加速变化社会经济发展方法的行动阶段。刻骨铭心了解并精确掌握国内外形势新转变新特性,科学研究制订“十二五”整体规划,针对再次把握住和用好在我国发展趋势的关键发展战略新机遇、推动经济发展长期性稳定较快发展趋势,针对夺得全方位基本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新获胜、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社会宏伟目标,具备十分关键的实际意义。
什么是什么
仿写的句子有:1,钢琴是一种键盘乐器,其历史在二百年以上。2,足球是中国制造,球衣是中国制造,球网是中国制造,球哨是中国制造,球鞋是中国制造,球袜是中国制造,还有几亿球迷是中国制造,唯独球场上跑的那些球员不是中国制造。3,篮球是一项技术综合性较强的运动项目,投篮得分的多少,决定着比赛的胜负。4,苹果是我最爱吃的水果之一,尤其在夏天,口渴的时候,吃个苹果,感觉透心凉多了。5,肉松面包是用小麦粉做的,翼果从字面上的意思是芒果的本质。扩展资料:是的意思及用法:1,对;正确(跟“非”相对)。 2,认为正确。 3,表示答应的词。 4,姓。5,指示代词。这;这个。 6,“是”前后用相同的名词或动词,连用两个这样的格式,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不能混淆。 7,在上半句里“是”前后用相同的名词、形容词或动词,表示让步,含有“虽然”的意思。 8,用在句首,加重语气。 9,用在名词前面,含有“凡是”的意思。 10,用在名词前面,含有“适合”的意思。 11,用在选择问句、是非问句或反问句里。
什么是什么?
什么的“什”组词如下:一、组词:什么、什物、家什、什锦、嘉什二、笔画构造:三、多拼音字:【shí 】 或 【shén 】1、拼音:[ shí ](1)、由十个合成的一组。古代户籍十家为什,军队十人为什,《诗经》的雅、颂十篇为什。(2)、同“十”。例:~一(十分之一)|~百(十倍或百倍)。(3)、各种的;杂样的。例:~锦|~物。(4)、诗篇。例:篇~|佳~。2、拼音: shén ](1)、〔什么〕疑问代词。(2)表示疑问。例:想~?|干~?(3)表示虚指或任指。例:他仿佛想说~|他~都不怕。
《“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要点六
“十一五”规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规划纲要(草案)》要求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要节约能源,实现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和耗能大户的节能工作。要节约用水,农业基本实现灌溉用水总量零增长,城市强制推广使用节水设备和器具。要节约土地,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控制城市大广场建设,到2010年实现所有城市禁用实心粘土砖。要节约材料,鼓励采用小型、轻型和再生材料,提倡简约实用的建筑装修,规范并减少一次性用品生产和使用。要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工业废物利用,加强生活垃圾和污泥资源化利用。要强化促进节约的政策措施,推行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
《规划纲要(草案)》强调,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要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人工建设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加强水污染防治,到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加大城市烟尘、粉尘、细颗粒物和汽车尾气治理力度。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到2010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60%。实行强有力的环保措施,各地区要切实承担对所辖地区环境质量的责任,实行严格的环保绩效考核、环境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规划纲要(草案)》要求强化资源管理,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加强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加强水资源管理,完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国家初始水权分配制度和水权转让制度。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严格执行法定权限审批土地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加强村镇建设用地管理。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健全矿产资源有偿占用制度和矿山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完善重要资源储备制度。
《规划纲要(草案)》还要求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强化海洋意识,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气象事业,增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能力。
《“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要点五
“十一五”规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的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是: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中部地区要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东部地区要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率先发展和改革中带动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财政性投资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加快发展。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方面,《规划纲要(草案)》强调,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分类引导人口城镇化,对临时进城务工人员,继续实行亦工亦农、城乡双向流动的政策,在劳动报酬、劳动时间、法定假日和安全保护等方面依法保障其合法权益;对在城市已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进城务工人员,要创造条件使之逐步转为城市居民,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对因城市建设承包地被征用、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村人口,要转为城市居民,城市政府要负责提供就业援助、技能培训、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鼓励农村人口进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定居,特大城市要从调整产业结构的源头入手,形成用经济办法等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机制。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健全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完善行政区划设置和管理模式。改革城乡分割的就业管理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登记制度。
国家十一五规划了什么?
十一五规划的纲要全文约55000字,共分为14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体制改革;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扩展资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二00六至二0一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规划,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提出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和总体部署。经过“十一五”规划头四年的努力奋斗,我国经济增长已经稳定地进入新一轮上升期,预计“十一五”期间GDP年均增速将超过“九五”时期8.3%的水平,2005年人均GDP可能达到1400美元。新的物质基础已经奠定。经济结构变动空前活跃,发展空间急剧扩大。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新的体制条件逐步完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一五”计划百度百科-十一五规划纲要
十一五规划还有几年
分类: 烦恼 >> 职场生活
问题描述:
十一五规划还有几年
解析:
我国“五年计划”回顾:七五计划,八五计划,九五计划,十五计划,到现在十一五计划等几个计划。下面是十一五的基本内容:
2003年9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全国“十一五”规划编制准备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马凯主任作了题为“树立新的发展观,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准备工作”的讲话,部署“十一五”规划编制前期工作。
会议指出,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准备工作,要以 *** 理论和“ *** ”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会议指出,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准备工作,必须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要注重统筹兼顾,促进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
会议指出,必须正确认识新时期规划的性质和作用。规划是 *** 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 *** 既要依法行政,也要依规划行事。继续深化规划体制改革,是“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规划理念上,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规划体系上,要把编制和实施区域规划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在编制程序上,要建立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以及备案和评估制度。要花大力气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前期工作,不要把精力都放在找响亮口号、提过高目标上,坚决纠正规划工作中作表面文章、搞 *** 的错误做法。
会议强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突出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改变无所不包、涉及领域过宽的状况,强化空间指导与约束功能,增加制度创新的内容。编制特定领域的专项规划,要严格界定领域,增强针对性和操作性,合理确定规划期。编制区域规划是“十一五”规划工作的一个新任务,要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市县规划要成为有约束力、可操作、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规划。
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贯彻“ *** ”重要思想,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总体要求做好“十一五”规划前期工作。要加强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理清发展思路;要充分发扬民主,提高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科学民主决策;要规范规划编制程序,避免规划编制和编制过程的随意性;要做好衔接协调,坚持各级各类规划要与相关的规划进行衔接的原则;要突出重点,提高针对性,使规划为解决实际问题、为人民办实事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强化规划编制深度,做好 *** 组织实施的重大工程的筛选和指标论证工作。
据悉,信息产业部于2004年初已全面启动“十一五”规划的预研工作。在组织完成对“十五”规划的中期评估的基础上,信产部对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已经有了总体安排。
参考文献:iask.sina/b/2581054?from=related
1
国家十二五规划内容
法律分析:主要阐明 国家战略 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 市场监管 、 社会管理 和 公共服务 职责的重要依据。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十四条 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第十五条 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其他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什么是“十一五”?“十一五”期间指什么时候?
十一五一般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期间指2006-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十一五是2006-201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扩展资料:实施背景“十一五”规划实施期间中国所面对的国内外环境与“十五”计划时期比较类似,但是在许多方面又呈现出新的特点。国际上,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加强,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我国充分利用国外资金、技术、资源和市场推动本国经济发展,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与此同时,可能造成国内经济波动的因素也在增加,给我国的经济主权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如何立足于中国国情,融入全球化浪潮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国内,虽然社会经济大环境良好,但是社会矛盾相应凸显,例如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城乡区域发展差异亟待解决,“三农”问题突出,社会建设滞后等问题都考验着和谐社会的建设,都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深化改革的途径加以解决。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一五规划
国家十一五计划是什么意思?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十一五计划主要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指定的,代表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指导和统筹。
附:十一五计划概况
"十一五"规划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中长期规划。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务必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内需主导型发展战略,更加突出地强调产业技术进步战略、制度创新
战略和人力资源优先开发战略,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充分有效发挥我国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未来5-15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
经过"十五"规划头四年的努力奋斗,我国经济增长已经稳定地进入新一轮上升期,预计"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速将超过"九五"时期8.3%的水平,2005年人均GDP可能达到1400美元。新的物质基础已经奠定,经济结构变动空前活跃,发展空间急剧扩大。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新的体制条件逐步完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新的奋斗目标更加明确,新的发展理念正在树立,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了科学指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有了良好开端。未来5-15年,我们面临的挑战仍然相当严峻,能否妥善应对,将决定国内发展的基本走势。
一、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剧。这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最为突出的矛盾。一方面,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并处于新一轮上升周期,经济总量显著扩大,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这些都带来发展空间扩大的新机遇,也势必加大对资源的需求和消耗强度。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经济运行成本上升,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趋严峻,本质上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技术含量低和经济效率差的问题。我国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两张皮"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技术水平低制约着经济效率的提高和增长潜力的发挥。
二、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的体制性根源日益凸显。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一是投资体制改革滞后,既不利于通过市场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又不利于政府弥补市场缺陷造成的社会代价。二是财政税收体制不规范,不利于消除政府过多干预经济的内在动因。三是金融体制不健全,金融参数失真,不利于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四是环境和资源的使用成本过低,难以形成相应的替代、节约资源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容易导致不计成本、忽视效益的低水平扩张。五是土地资源配置缺乏规范、长效的管理制度,引发盲目投资和新的社会矛盾。六是政治领域的改革滞后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导致增长速度攀比和数量扩张冲动。
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日益尖锐。中国社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剧烈变革时期,势必产生新的社会摩擦和震荡,而我国社会领域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领域。突出反映在:一是公共卫生和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公平。二是现有公共财政和社会协调机制不适应社会流动性增强、社会分层加快的新挑战。三是人口发展态势仍然严峻,对社会转型期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巨大压力。四是城乡贫困群体有所扩大,贫困问题有所反弹。在社会剧烈变革时期,如果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得不到合理调整,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非政府组织不发达,社会舆情沟通渠道不畅通,社会领域各种常规性的协调机制不健全,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势必干扰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
四、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区域发展极大不平衡是我们必须长期面对的基本国情。在这样一种基本国情下继续发展市场经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程度会不断提高,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继续扩大将势所难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要害并不在于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而在于有没有整合效果较好的区域政策,能不能为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提供充分的、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目前中央财政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还不够,区域政策在消弭市场缺陷方面的效果尚不理想,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自我发展能力和全民福利水平都亟待改善和提高。
五、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加。主要有:一是国际区域合作加强与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并存的格局将继续发展,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高发期将持续相当长时间。二是我国对国际市场和资源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未来经济发展将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三是入世过渡期结束后,我国经济将面临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和更多的"新贸易壁垒"(例如绿色标准、技术标准、劳工标准、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等)。四是参与全球化将给我国带来一系列新的经济风险,而我国符合开放型经济要求的宏观调节手段和风险防范机制还不健全。五是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对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干扰加大,台海局势动荡和朝鲜核问题等区域不稳定因素正在凸现,对我们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构成严峻挑战。
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十一五"期间到2020年,为了逐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应当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换为主线,坚持实施四大战略:
一是坚持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我国市场规模大、劳动力丰富和居民储蓄水平高等经济发展的内源型要素十分充裕,因而,坚持以内需为主导、充分有效利用内部发展要素,必然成为我国发展经济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坚持这样一种战略,有利于引导我们更加注重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国内外两种资源的利用效率,走集约式发展道路;有利于扩大进口满足内需,改变粗放的出口增长模式,减少国际贸易摩擦;在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加的国际经济环境中,这种战略也有利于使我们的开放型经济能够扩大选择和回旋的余地。
在未来的中长期经济发展中,以内需为主导应当注意处理好两个重大关系:一是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在保持合理的、相对稳定的投资水平的前提下,需要更加重视扩大消费的作用,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二是扩大国内就业和提升国际分工层次的关系。在国际制造业分工链条中,我国许多传统制造业处于低端,我们可借此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来扩大国内就业,不必急于提升这些产业的国际分工层次。而在某些有自主创新能力和附加值较高的领域,我们则应当努力提升有关产业在国际分工链条中的位置,力争使我国有较多的制造业进入分工高端。
二是大力推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对科学技术进步尤其是产业技术创新产生巨大需求。世界科技革命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突飞猛进,为中国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带来空前机遇。
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重大转变的一项决定性因素。根据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应当以产业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为重点,大力发展能够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应用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医药技术、能源技术、环保技术等),特别是共性技术和基础技术。坚持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从人才、投入和机制等方面创造条件,加快技术成果转化步伐,进一步解决科技研究与经济建设"两张皮"问题。充分发挥技术进步对产业优化升级的巨大推动作用,并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提供技术支持,加大技术进步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贡献程度。同时,应当密切关注世界科技发展大趋势,努力占领战略性高技术的制高点,促进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增强我国利用全球资源的能力。
三是积极推进制度创新战略。继续高扬改革的旗帜,通过深化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完善市场机制,切断增长方式粗放和经济效率低下的体制性根源。协调推进投资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和土地管理制度等关键领域的改革,完善土地、资金、技术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形成机制,综合运用国土规划、市场准入和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提高各种稀缺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缓解资源环境对可持续增长的瓶颈制约。特别应当注重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资源配置的行政干预,加强公共服务职能,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弥补市场缺陷,提高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和科学民主决策水平,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四是大力实施人力资源优先开发战略。着重推动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大国转变,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紧紧抓住中西部、农村地区、低素质人口和贫困人口等突出薄弱环节,以及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严重缺位的领域,加强和改善人口、扶贫、教育工作,大力发展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农村基本卫生服务,公平配置公共卫生和公共教育资源,在贯彻国家人口发展战略过程中形成合力。努力使人力资本的培育、积累与合理利用形成良性循环,显著提高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程度,使人力资源开发更加符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