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庙令

时间:2024-06-12 00:01:56编辑:笔记君

求三国时期官职

  三国官制的组织和特点


  三国官制和两汉官制基本相同。但是三国毕竟是另一个时代,而且是三个国家,其官制不可能和两汉有很多地方相同,或相同之处无任何差异。可惜对此不能做详细阐述。原因一是缺乏三国的官志材料,可以说从有三国时起就较其它朝代缺乏这方面的材料;二是后世研究的成就也不多,大概以为三国和汉朝相同,不需要进行更细致的研究,正是造成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现在要像其它朝代一样罗列魏、蜀、吴三国的各级官制组成办不到,只可就其大致巳知的官制说明曾经存在过的官制组成梗概。特点结合其中,不再赘述。

  一.魏国的官制组成和特点
  三国之中,只有魏国是和东汉一脉相承下来的国家,而且两个朝代很难找出一个划时代的严格标志。以魏文帝即位为始,则名义上说得通,实际上不符合;以建安元 年曹操迎汉帝都许昌为界线,贯际上有道理,名义上分
  不开。所以在官制上魏汉非常相似,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段里,既是汉又是魏。魏文帝及其后继者又无根本改变,二者相同之处必然较多。此其一。在三国之中,魏国占地广阔,建国最早,尽管蜀、吴都不承认,而客观的印象,魏国总有代表中央或全国最高统治者的气魄。这就使魏国在官制上比较齐全。此其二。魏国不但上承于汉,而且下接于晋,这表明魏国在统治过程中治国有方,晋以魏为基础建立一代新王朝,减蜀、减吴,实现又一次大一统。在官制上三国时期的真正创新,大多出于魏国。此其三。以上三点可以说是魏国官制组成上的特殊之处,或说特点亦可。
  丞相、相国,建安十三年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六月,曹操为丞相,总揽朝政。曹操死后,其子曹丕嗣位为丞相。建安末钟繇曾为相国。文帝初即位,又命御史大夫华歆为相国。属官有左右长史,左右司马,从事中郎,署诸曹事,主簿,掾属,舍人。
  大傅、太保,魏初置,以钟繇为之。末年又置太保,以郑冲为之。其属有左右长史,署诸曹事,司马,从事中郎,主簿,掾属,舍人。
  大司马、大将军位在三公上,大司马掌武事;大将军掌征伐,其属有左右长史,左右司马,军师,从事中郎,参军,列曹掾属,舍人。大将军其属官主簿外尚有记室,列曹掾外尚有都督。
  太尉、司徙、司空,位为三公。魏文帝即位之初,以大中大夫贾诩为太尉,黄初元年改相国为司徒,御史大夫为司空。太尉典兵狱,司徒主民事,司空掌水土。其属官均有军师,长史,司马,从事中郎,主簿,参军,列曹掾,诸都督,舍人等。
  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位从公,其属官有军师,长史,从事中郎,正行参军,诸都督,主簿,掾史等。
  光禄大夫,位从位,掌劝善规过。汉代多为临时派遣之特使,自魏始转为优重,不复以为使命之官。往往用为诸公告老再拜之位或在朝显职。
  尚书令、左右仆射、列曹尚书,魏尚书台置尚书令一人,典总纲纪,无所不统。仆射主封门,掌授禀,假钱谷,令不在,可代理奏下众事。建安四年始分左右,魏相沿而置。魏改选部尚书为吏部尚书,主选部事,又有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加二仆射、一令,合之称为「八座」。其属官有左右丞,诸部郎中,诸曹典事,主书令史等。
  中书监、中书令,典尚书奏事。中书之名始于西汉武帝游宴后庭,开始使宦者典事尚书,谓之中书谒者,置令和仆射。成帝改中书谒者令为中谒者令,罢仆射。东汉省中谒者令,而有中官谒者令,非此职。曹操为魏王,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文帝黄初初期改为中书,置监、令,以秘书左丞刘放为中书监,右丞孙资为中书令。中书有监、令自此始。其属有中书通事郎,次黄门郎,黄门郎已署事过,通事再署名。已署,奏以人,为帝省读,书可。中书主事令史,著作郎,著作佐郎等。曹魏加强中书权力和扩大官制组织不但是这一个国家的事情,而且是整个三国时代官制的一大变化,影响极为深远,也备受重规。历来被认为是中国官制史上中枢机要改变的一个标志。原来都认为秦汉机要之位,由丞相而归三公。东汉机要之位,由三公而归尚书。魏晋机要之位,由尚书而归中书。魏文帝有此一举,便以亲信之人充任。于是运筹惟幄,权拟丞相,而名义上的丞相不但空有其位,即尚书已经逐渐加重之权,也因此而看轻。中书省成了政权的机要重地。
  侍中,魏置四人,不算另外加官者数。掌侍皇帝出入,壮威仪,大驾出则次直侍中护驾,正直侍中负玺陪乘,不带剑,余皆骑从。御登殿,与散骑常侍对扶,侍中居左,常侍左右。备切问近对,拾遗补阙。
  给事黄门侍郎,与侍中俱管门下众事,无定员。
  散骑常侍,魏黄初置散骑,合之于中常侍,同掌规谏,不典事,貂珰插右,骑而散从。魏末散骑常侍又有在员外者。又有散骑侍郎。
  中常侍,掌顾问应对。即所谓「规谏」。
  给事中,掌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
  秘书监,曹操为魏王时置秘书令、丞,及文帝黄初置中书令,而秘书便改令为监。后以何祯为秘书丞,因为秘书先已有丞,便以祯为秘书左丞。
  太常,黄初元年,文帝初即位改奉常为太常,掌礼仪祭祀。其属有丞,主簿、协律都尉、博士、祭酒及太史、太庙、太乐、园邑令等。太常博士,魏文帝初置,与汉朝五经博士不是同一种官职。
  光禄勋,黄初元年,文帝初即位改郎中令为光禄勋,掌宿卫宫殿门户,其属有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南北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羽林左右监、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议郎、黄门令、谒者仆射、冗从仆射、守宫令、清商令、
  暴室令、掖庭令、华林园令等。
  卫尉,掌徼巡宫中。其属有公车司马令、卫士令、左右都候、宫掖门司马。
  太仆,掌舆马,其属有典虞都尉、牧官都尉,考功令、车府令、典牧令、乘黄厩令、驿骝厩令。
  廷尉,黄初元年,文帝初即位改大理为廷尉。掌平刑狱。其属有正、监、平,并有律博士,主簿,诸狱丞。
  大鸿胪,掌诸侯国及归附各族,其属有丞及客馆令。
  宗正,掌宗室亲属,其属有丞及诸公主家令,家仆,家丞。
  大司农,黄初元年,文帝初即位改大农为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货币。其属有典农中郎将、典农校尉、典农都尉、度支中郎将、度支都尉、司马丞及郡丞、太仓令、导官令。
  少府,掌中服御诸物衣服实货珍膳之属。其属有丞,材官、校尉、太医令、太官令、上林苑令、钩盾令、御府令、中藏府令、中左右尚方令、平准令。
  执金吾,掌宫外,戒非常水火等事,其属有丞,武库令。
  将作大匠,掌宫室宗庙路寝建筑。其属有丞及左右校令。
  太后三卿,卫尉、太仆、少府,位在九卿之下。皆随宫为官号。其属有丞。
  大长秋,皇后卿,掌奉宣皇后意旨。其属有丞。
  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詹事,皆掌辅导太子。其属有中庶子、庶子、家令、率更令、仆、虎贲督、司马督,食官令,洗马,卫率、侍讲、门大夫、常从、厩长、舍人、摘勾郎、文学等。
  御史中丞,秦有御史大夫,其属二丞,一为中丞。中丞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汉因之,及成帝更名御史大夫为司空,置长史,而中丞官职未变。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又为大司空,而中丞出外为御史台主。历东汉,至魏皆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其属有治书侍御史,掌律令;治书执法,掌弹劾;殿中侍御史,兰台遣二御史居殿中,伺察非法,即从魏开始。禁防御史,兰台令史。
  符节御史,别为一台,位次御史中丞,掌授节、铜武符、竹使符。其属有符玺郎。
  都水使者,掌陂池灌溉,保守河渠,其属有前后左右中水衡都尉,河堤谒者,都水参军、令史。
  中领军将军,魏国开创之官。建安四年曹操在丞相府自置。及拔汉中,以曹休为中领军。文帝即位,始置领军将军,以曹休为之,主五校、中垒、武卫等三营。又其属还有护军将军,曹操为相,以韩浩为护军,史涣为领事。建安十二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领军为中领军,置长史、司马。魏初因置护军将军,主武官选,隶领军。
  城门校尉,掌京师城门,其属有司马及门候、门副。
  殿中将军,掌督守殿内,其属有中郎将、校尉、都尉、司马、羽林郎。
  诸侯王国官,魏制规定,凡国,王、公、侯、伯、子、男六等,有傅、相、常侍、侍郎、郎中令、太尉、大农、文学、友、谒者、大夫、杂署令丞。
  地方四征、四镇将军,即束西南北四方,以此分将军之号,兼统州刺史。其属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正行参军、诸督:主簿,掾属。
  持节都督,都督诸州军事,兼领刺史。其中又分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其属有护军、参军。
  司隶校尉,始为汉武帝所置,历东汉至魏相沿不废。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井领一州,称为司州。其属有从事史、假佐,都官从事,功曹从事、诸曹从事、部郡从事,武猛从事,督军从事,主簿、录事,门下书佐,省事记室书佐,诸曹书佐等。
  州刺史,掌循行郡国,录囚徒,考殿最,或置牧。其属有从事史、假佐员职如司隶校尉。部郡从事、治中从事、别驾从事、功曹从事、主簿书佐,簿曹从事、兵曹从事、文学从事、武猛从事,门亭长、计吏。
  郡太守,掌治其郡,其属有丞及中正,诸曹掾史,主簿,督邮,书佐,小吏。
  郡都尉,大郡二人,一般一人,典兵禁,备盗贼,其属有丞及司马等。
  县令、长,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掌治其县。其属有丞、尉、三老、啬夫,诸曹掾史等。
  少数民族地区有戊己校尉,护羌校尉。护东羌校尉;护乌桓校尉,护鲜卑校尉,西域校尉,西戎校尉。
  二.蜀国的官制组成和特点
  在三国中,蜀以汉朝正统自居,所以在官制上反映汉朝官制的遗风比较浓重,可惜蜀国是留下材料最少的,却明知这是事实而表述很难。只可就现有材料略作反映。
  丞相、司徒,章武元年,刘备即帝位,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按西汉制度,有丞相无司徒,东汉则无丞相,有三公,司徒为三公之一,蜀国这种以丞相、司徒同时并设,与两汉皆不同。但是丞相在蜀国有重要地位,可能既有制度上的规定,又和诸葛亮本人的杰出才能有关系。其属有左右长史、左右司马、从事中郎等。
  太傅,不常置,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以许靖为太傅,章武元年许靖为司徒,即无代为之者。
  大司马,掌武事,其属有左右长史、左右司马等。
  大将军,掌征伐,建兴十二年(公元二三四年),以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不久即迁大将军录尚书事。从此可知蜀国大将军也有为总统国政者的官衔。其属有左右长史。
  太尉,典兵狱,不常置。
  司徒:主民事,章武元年蒋琬曾普为之。
  骠骑将军、骠骑右将军,车骑将军,前者马超曾为之,而车骑将军张飞曾为之,又有左右车骑将军,张翼、廖化分别为之。
  光禄大夫,掌劝善规过。
  尚书令,尚书仆射、列曹尚书,令总典纲纪,无所不统。章武三年李岩为尚书令,刘备病笃,托孤于丞相诸葛亮,即以李岩为副。仆射主封门,掌授禀,假饯谷。列曹尚书有吏部尚书、左民尚书、客曹尚书、五兵尚书、度支尚书,其属有诸部郎中及主节令史等。
  中书令,平尚书奏事,掌机密。其属有中书郎。
  侍中,出入侍从,备顾问,或拾遗补阙。董允曾为之。
  中常侍,备顾问应对。
  秘书令,典艺文图籍,其属有秘书郎。
  太常,掌礼仪祭祀,其属有丞,主簿、太史令上高庙令、园邑令等。
  光禄勋,宿卫宫殿门户,其属有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南北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左右都督、羽林监、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议郎、黄门令,又有虎步监、虎骑监等。建安二十六年蜀黄龙甘露碑载五官中郎将一人,碑阴载中郎将十三人,与【汉书·百官志】相符,即五官中郎将一人,员数固定,其余中郎将无定员。有人以此证明「蜀承汉制」。
  卫尉,徼巡宫中。
  太仆,掌舆马。
  廷尉,掌刑狱。
  大鸿胪,掌诸侯国及归附各族。
  宗正,掌宗室亲属。
  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货币,其属有督农。
  少府,掌中服御诸物衣服宝货珍膳之属。
  执金吾,徼巡京师。
  太后三卿,卫尉、太仆、少府,均随太后宫为官号,位在九卿上,其属有丞。
  大长秋,皇后卿,掌奉宣皇后意旨,其属有丞。
  太子太傅.掌辅导太子。
  御史中丞,受公卿奏事,举劾弹章。
  符节令,掌授节、铜虎符、竹使符等。
  中领军、领军、前领军、行领军,掌领禁卫诸军。其属有中护军,步兵、屯骑、越骑、长水、射声五校尉。
  殿中督,掌督守殿内。
  地方官有四征、四镇将军,以东西南北四方分将军之号,兼统州刺史。
  持节都督,于缘边诸郡置之。其属有护军、监军。
  司隶校尉,如汉制督察京师,不典益州事。
  州刺史,掌循行郡国,录囚徒,考殿最,或置牧。其属从事史、假佐诸行事,部郡从事、治中从事、别驾从事、功曹从事、主薄书佐。议曹从事、劝学从事、典学从事、督军从事、祭酒从事、前后左右司马。
  郡太守,掌治其郡。
  郡都尉,典兵禁,备盗贼。
  县令、长,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掌治其县。

  三.吴国的官制组成和特点
  吴国官制的明显特点就是虽无创造,但和魏、蜀均有诸多不同之处。反映出吴国统治者坚持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并不步别人之后尘。
  丞相,置左右丞相,此与魏、蜀不同。
  太傅,不常置。
  大司马,置左右大司马,掌武事。朱然曾为左大司马 ,全琮曾为右大司马。此外仍称大司马。
  上大将军、大将军,掌征伐,陆逊、吕岱曾为上大将军,诸葛恪为大将军。
  太尉,典兵狱。
  司徒,主民事。
  司空,掌水土。
  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不常置。
  光禄大夫,掌劝善规过。
  尚书令、尚书仆射、列曹尚书,尚书令总典纲纪,无所不统。尚书仆射主门封,掌授禀,假钱榖。诸曹书有选曹尚书、户曹尚书、贼曹尚书,其属有郎中等。
  中书监、令,监典尚书奏事,令平尚书奏事,同掌机密。其属有中书郎、左右国史。
  侍中,出入侍从,备顾间,或拾遗补阙。
  散骑中常侍,掌「规谏」。又有散骑侍郎。
  秘书监、典艺文图籍,其属有秘书郎、主书、主图、主书令史。
  太常,掌礼仪祭祀,其属有博士祭酒、太史令、太庙令、园邑令。
  光禄勋,掌宿卫宫殿门户,其属有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南北中郎将、羽林督、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议郎,绕帐督、帐下左右都督。
  卫尉,掌徽巡宫中。
  太仆,掌舆马。
  廷尉,掌刑狱。其属有丞。
  大鸿胪,掌诸侯国及归附各族。
  宗正,掌宗室亲属。
  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货币,其属有典农校尉、都尉、节度。
  少府,掌中服御诸物衣服宝货珍膳之属。其属有御府令、中藏府令、中左右尚方令、平准令。
  执金吾,掌徼巡京师,其属有武库令。
  将作大匠,掌宫室宗庙路寝建筑。
  太后三卿,卫尉、太仆、少府,均随太后宫为官号,其属有丞。
  大长秋,皇后卿,掌奉宣皇后意旨,其属有丞。
  太子太傅、太子少傅,掌辅导太子,其属有中庶子、庶子。又置有太子宾客,左辅都尉、右弼都尉、辅正都尉、冀正都尉,辅义都尉、左右部督。
  御史大夫,掌受公卿奏事,举劾弹章,又置左右御史大夫,永安五年(公元二六二年)以廷尉孙密、光禄勋孟宗分为之。其属有中执法、左执法、侍御史、监农御史。
  符节令,掌授节、铜虎符、竹使等。其属有符玺郎。
  领军将军、左右领军,掌领禁卫诸军,其属有中左右护军,武卫,步兵、屯骑、越骑、长水、射声五校尉。
  城门校尉,掌京师城门。
  地方四征、四镇将军,以东西南北四方分将军之号,兼统州刺史。
  持节都督,都督诸州军事,于濒江之要地置之,其属有护军、监军。
  州刺史,掌循行郡国,录囚徒,考殿最,或置牧。其属有从军史、假佐从事等,部郡从事。又有师友从事。
  郡太守,掌治其郡。
  郡都尉,典兵禁,备盗贼。
  县令、长,掌治其县,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


三国中太尉是什么官职?

太尉是最高武职,是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在三国时期也担任着丞相的职能。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工程,三公各自行使所负责事项的监察权,分别开府,置僚佐。但东汉(三国时期)实权已转移到尚书台,太尉实为丞相。与西汉早期掌武事的太尉名同而实异。可见于古代,带兵打仗的任务并不好当,或立或废并不取决于军事修养水平的高低,而是政治决策与改革的出头鸟,治国则先治军。太尉作为最高武职,除了评定全国武官的功绩高下、以为升降的依据外,就是作为皇帝的最高军事顾问。汉朝军队由各将军、校尉统领,太尉不能直接指挥军队。扩展资料:太尉官职来历及发展:太尉之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后不再设置。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无关,故带有虚位性质,不同于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汉武帝时以贵戚为太尉,一变过去由立武功之臣充任太尉的惯例,而又和丞相同等,这也和西汉早期有所差别。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年),将大司马改为太尉。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置僚佐。后曹操撤销三公制,自任丞相。魏文帝时期曾短暂恢复,后又撤销。自隋撤销府与僚佐,便渐次演化成优宠宰相、亲王、使相的加官、赠官。元不常置。明废。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卢绾为太尉,后废除。十一年,又以周勃为太尉,以后废置无常。惠帝、吕后时周勃仍为太尉,文帝时以灌婴代之,不久即罢去。景帝时周亚夫曾居此职,四年而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又置,次年罢去,后不再设置。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有关。汉高祖刘邦为伐陈豨而以周勃为太尉,汉景帝刘启为平吴楚七国之乱,而命周亚夫为太尉。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太尉 (中国秦代至元代官职)

《通典》卷一百二十 礼八十(2)

前一日,诸祈官清斋於祈所。诸卫令其属晡后一刻各以其方器服守卫壝门,俱清斋一宿。奉礼设祈官位於内壝东门之内道北,执事位於道南,每等异位,俱重行西面,以北为上。设御史位於坛下西南,东向,令史陪其后。设奉礼位於祈官西南,赞者二人次之,少退,俱西向北上。设望瘗位於坛之东北,西向。又设祈官门外位於东壝之外道南,每等异位,重行北向,以西为上。郊社令以酒樽入设於位,岳镇海渎各山樽二,山川各蜃樽二,每方皆於神座之左,俱右向。(皆有坫以置爵。)设罍洗篚幂各於其方,皆道之左,俱内向,执樽罍篚幂者位於樽罍篚幂之后。 其日未明二刻,太史令、郊社令各服其服,设岳镇海渎及诸山川神座各於其方,俱内向,席皆以莞,设神位各於座首。 未明一刻,诸祈官以下各服其服,郊社令与良酝令之属入实樽罍,(山樽实以醴齐,蜃樽实以沈齐,其明水各实於上樽。)太祝以币置於篚,设於馔所。(岳镇海渎皆有币,各依方色,俱一丈八尺。)太官令帅进馔者实笾豆,入设於内壝东门之外馔幔内。奉礼帅赞者先入就位。赞引引御史、太祝以下与执樽罍篚幂者入,诣南方山川之西南,当门重行北向,以西为上。立定,奉礼曰:"再拜。"赞者承传,御史以下皆再拜。执樽罍篚幂者各就位。赞引引御史以下行扫除如常仪,出,还斋所。奉礼以下次还斋所。 质明,谒者引献官以下俱就门外位。奉礼帅赞者先入就位。赞引引御史以下入就位。谒者引献官,赞引引执事者次入就位。立定,奉礼曰:"再拜。"献官以下皆再拜。 谒者进献官之左,白:"有司谨具,请行事。"退复位。奉礼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太祝各取币於篚以授献官,献官受币,诣东岳座,诸太祝各奠币於诸岳镇海渎之座,谒者引献官再拜讫,降还本位。 於献官初受币,太官令帅进馔者奉馔陈於东门之外;献官奠币再拜讫,太官令引馔入,诸太祝迎引於座首,各奠於神座前。施设讫,太官令以下还本位,诸太祝各还樽所。谒者引献官诣罍洗,盥手洗爵,诣东岳酒樽所,执樽者举幂,献官酌酒,谒者引献官进东岳神座前,东向跪奠爵,兴,少退,东向立。初献官进奠,祝史以爵酌酒助奠东镇以下,还樽所。太祝持版进於神座之右,南面跪读祝文曰:"敢昭告於东方岳镇海渎:久阙时雨,黎元恇惧,惟神哀救苍生,敷降嘉液,谨以制币清酌脯醢,明荐於东方岳镇海渎,尚飨。"太祝兴,献官再拜,太祝进,跪奠版於神座,兴,还樽所。献官再拜讫,谒者引献官以次献诸方岳镇海渎如东方之仪。(诸方祝文并同。)讫,谒者引献官还本位。 初献东岳,赞引次引献官就罍洗盥手洗爵讫,诣东方山川酒樽所,执樽者举幂,献官酌酒讫,赞引引献官进诣东方山川首座前,跪奠爵,兴,少退,东向立。初献官奠酒,斋郎酌酒助奠,讫,还樽所。祝史持版进於神座之右,西向跪读祝文。(文同岳祭。)祝兴,献官再拜,跪奠版於神座,兴,还樽所。献官再拜讫,赞引引献官以次献诸方山川如东方之仪。(诸方祝文皆同。)讫,赞引引献官还本位。诸祝各进,跪彻豆如式,兴,还樽所。奉礼曰:"再拜。"献官以下皆再拜。 谒者进献官之左,白:"请就望瘗位。"谒者引献官就望瘗位,西向立。於在位者将拜,诸太祝各进神座前跪取币,置於埳。奉礼曰:"可瘗。"东西厢各二人窴土。半埳,谒者进献官之左,白:"礼毕。"遂引献官出,赞引引执事者以次出。御史太祝以下俱复执事位,立定,奉礼曰:"再拜。"御史以下皆再拜,赞引引出。祝版燔於斋所。(报祠用牲币,饮福受胙於东方岳镇山川首座之前。其山川唯饮福,即不受胙。埋币血与正祭同,馀与祈礼同,祝文与报社同。) 时旱就祈岳镇海渎 前一日,诸祈官皆於祈所清斋一宿。所司清扫内外,又为瘗埳於坛南如常。奉礼设祈官位於坛东南,执事者位於祈官东南,奉礼位於执事西南,赞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面北上。又设太祝奉币位於瘗埳之南,北向。(海渎即设奉币位向沈所。)又设祈官以下门外位於南门之外道东,重行,西面北上。设樽坫罍篚各於常所,执樽罍篚者各位於樽罍篚之后。 其日未明,祈官以下各服其服,所司帅其属入设神座及实樽罍如常仪,太祝以币置於篚,(币各依方色,长丈八尺。)掌馔者实笾豆。(笾一,实脯。豆一,实醢。)奉礼帅赞者先入就位。赞引引太祝及执樽罍篚者入,当坛南重行北面,以西为上。立定,奉礼曰:"再拜。"赞者承传,太祝以下皆再拜。执樽罍者各就位。赞引引太祝升自东陛,行扫除於上讫,降,行扫除於下,皆就位。

《通典》卷一百二十 礼八十(4)

  赞礼者进上佐之左,白:"请行事。"还本位。赞唱者曰:"再拜。"上佐以下皆再拜。初白请行事,掌馔者帅执馔者奉馔陈於西门之外。祝以币北向授上佐,赞者引上佐升坛北陛,南向跪奠於社神座前讫,兴,少退再拜讫,复位。又祝以币授上佐,上佐奉币,升稷坛跪奠如社坛之仪。讫,掌馔者引馔入,社稷之馔升自北阶,配座之馔升自西阶,诸祝迎引於坛上各设於神座前讫,掌馔者降自西阶复位,诸祝各还樽所。   赞礼者引上佐诣罍洗,盥手洗爵,自社坛北阶升,诣社神酒樽所,执樽者举幂,上佐酌酒,进诣神座前,南向跪奠爵,兴,少退,南向立。祝持版进於神座之右,西面跪读祝文曰:"岁月日子(如常。)刺史姓名,(县则县令姓名,下仿此。)谨遣具位姓名敢昭告於社神,(自社稷以下祝文并与国祈同。)尚飨。"讫,兴,上佐再拜,祝进跪奠版於神座,兴,还樽所。上佐再拜讫,赞礼者引上佐诣配座酒樽所,取爵於坫,执樽者举幂,上佐酌酒,进诣后土氏神座前,西向跪奠爵,兴,少退,西向立。祝持版进於神座之左,南面跪读祝文尚飨讫,兴,上佐再拜,祝进跪奠版於神座,兴,还樽所。上佐再拜讫,赞礼者引上佐降自北阶,诣罍洗盥手洗爵,诣稷坛之北阶,升献如社坛之仪。献讫,赞礼者引上佐降复位。诸祝各进神座前,跪彻豆,兴,还樽所。赞唱者曰:"再拜。"上佐以下皆再拜。   赞礼者进上佐之左,白:"请就望瘗位。"赞者引上佐就望瘗位,南向立。祝以篚进於神前取币及血、黍稷饭,皆寘於埳。赞唱者曰:"可瘗。"埳东西各二人窴土,半埳,赞者进上佐之左,白:"礼毕。"遂引出,诸执事者以次出。诸祝与执樽罍篚者降复执事位,赞唱者曰:"再拜。"祝以下俱再拜以出。其祝版燔於斋所。(得雨报祠以羊豕,其祭器之数及饮福、受胙、瘗币血皆与正祭同,馀与祈礼同。祝文自社稷及后土、后稷等并与国祈报同。)   诸州祈诸神(县祈附)   前一日,本司设上佐(县则县丞,以下仿此。)以下次於祈所,随地之宜。又为瘗埳於神座之南,方深取足容物。诸祈官皆於祈所清斋一日。掌事馔酒脯醢。(每座笾豆各一。)   祈日质明,去祭所七十步(县五十步。)禁止行人。上佐以下各服其服。祝帅掌事者奉席入设神座於北厢,南向。(若更有诸座,则以西为上。)赞礼者帅执樽者设樽於神座之左,北向;设洗於酒樽东,北向;罍水在洗东,篚在洗西,南肆;(篚实以巾爵。)执樽罍篚者各位於樽罍篚之后。设上佐以下位於神座东南,重行西面,以北为上。设赞唱者位於上佐西南,西向。设望瘗位於瘗埳之南,北向西上。设门外位於东门之外道南,北向西上。掌事者入实樽罍。祝以祝版置於坫,又以币置於篚,设於馔所。(其币各长一丈八尺。)   赞礼者引上佐以下俱就门外位。赞唱者先入就位。祝与执樽罍篚者入当神座前,重行,北面西上,立定,赞唱者曰:"再拜。"祝以下皆再拜。执樽罍篚者各就位。祝进神座前行扫除讫,赞礼者引上佐以下入就位,立定,赞唱者曰:"再拜。"上佐以下皆再拜。   赞礼者进上佐之左,白:"请行事。"还本位。祝升诣酒尊所,立定,赞唱者曰:"再拜。"上佐以下皆再拜。初白请行事,掌馔者帅执馔者奉馔陈於西门之外。祝以币授上佐,上佐受币,跪奠於神座前讫,兴,少退再拜讫,复位。掌馔者引馔入,祝迎引於座首,各设於神座前讫,执馔者退复位,祝还樽所。   赞礼者引上佐诣罍洗,盥手洗爵,诣酒樽所,执樽者举幂,上佐酌酒,赞礼者引上佐诣神座前,北向跪奠爵,兴,少退,北向立。祝持版进於神座之右,东面跪读祝文(文与祈社同。)讫,兴,上佐再拜,祝进跪奠版於神座,兴,还樽所,(若更有诸座,祈官酌献皆如其仪,唯不盥洗,其祝文与上同。)赞礼者引上佐还本位。祝进神座前跪彻豆,兴,还樽所。赞唱者曰:"再拜。"上佐以下皆再拜。   赞礼者进上佐之左,白:"请就望瘗位。"上佐就望瘗位,北面立。祝以币血寘於埳,埳东西各二人窴土。半埳,赞礼者进上佐之左,白:"礼毕。"遂引上佐以下出。讫,祝与执樽罍篚者俱复执事位。赞唱者曰:"再拜。"祝以下皆再拜以出。其祝版燔於斋所。(若祈海渎等,其币沈之。设奉币位,各向所祈之水。沈之时节,一与瘗同。若祈先代帝王,其瘗币如正祭之礼。)

汉书礼乐志原文及翻译

关于汉书礼乐志原文及翻译如下:1、原文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渐衰,此辟儒之患。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援,易之赚赚,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阴阳家者流,盖出于义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讦者为之,则苟钩稣析乱而已。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橡,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暖而弃其信。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小说家者流,盖出于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闯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莞狂夫之议也。(总言以上诸子)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去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胧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总言诗赋)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言感物造专,材知深美,可与图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也。春秋之后,周道渐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其后宋玉、唐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是以扬子悔之,曰:“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如孔氏之门人用赋也,则贾谊登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序诗赋为五种。2、翻译儒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的司徒之官。他们帮助国君,顺应自然,宣明教化。涵泳于六经的文章当中,特别注意仁义之间的事务,远宗尧舜的道统,近守周文王、武王的礼法,尊崇孔子为师表,来加重他们言论的重要性,在各派道术当中最为崇高。孔子说:”如果对别人有所称赞,就一定先对他有所试验。“唐尧虞舜的兴隆,商朝周朝的盛世,孔子的德业,是已经经过试验而有成效的。但是迷惑的人已经失去了(儒家经典中)精深微妙的道理,而邪僻的人又追随时俗任意曲解附会经书的道理,违背离开了圣道的根本,只知道以喧哗的言论来博取尊宠。后来的学者依循着去做,所以五经的道理就乖谬分离,儒学就逐渐的衰微的;这就是那些邪僻的儒着所留下来的祸患啊。道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的史官。他们连续记载成功失败、生存灭亡灾祸幸福、古今的道理。然后知道秉持要点把握根本,守着清静无为,保持谦虚柔弱的态度:这就是国君治理国家的方法。 (这想法)符合于尧的能够谦让,易经上所说的谦虚,一种谦虚可以得到四种好处: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狂放无守的人来实行道家学术,那么就断绝了礼仪,抛弃了仁义:认为只要用清静无为就可以治理好国家。阴阳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掌天文的官职。他们恭敬的顺从上天,用历象来记录日月星辰的运行,恭敬的教导人民按照天时祭祀、耕种: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拘泥固执的人来实行阴阳家的学术,就被禁忌所牵制,拘泥于占卜问卦的小技术,舍弃了人事而迷信鬼神。法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的法官。他们奖赏很有信用处罚必然施行来辅助礼仪制度的推展。易经上说:”先王用很严明的刑罚来整法律。“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刻薄的人来实行法家的学术,那么就不要教化,舍去了仁爱,专门用刑法,而想要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至于残害了最亲近的人,伤害恩义刻薄了应该亲厚的人。名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掌礼仪的官职。古代名号品位不一样,所用的礼节也就异等。孔子说:”一定要来端正名分啊!名分不端正,那么所说的话就不顺当;所说的话不顺当,那么所做的事就不成功了。“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喜欢攻击别人阴私的人来实行名家的学术,那么就只会卖弄一些屈曲破碎、支离错杂的言辞罢了。墨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掌管宗庙的官职。他们住在茅草盖顶,以采木为橡的房子里,所以注重节俭;奉养年老更事致仕的人,所以主张兼爱;以大射礼选拔人才,所以崇尚贤人;尊崇鬼神尊敬祖先,所以崇敬鬼神;顺从四时做事,所以不相信命运。以孝道宣示天下,所以崇尚同心同德;这就是他们长处。等到眼光浅短的人来实行墨家学术,只看到节俭的好处,因此就反对礼节;推广兼爱的旨意,而不知道分别亲疏远近。纵横家这个流派,大概是的出于古代的外交官。孔子说:”读了诗经三百篇,派他出使到国外去,不能独当一面应对进退,虽然学了很多又有何用呢?“孔子又称赞遽伯玉的使者说:”好使者呀!好使者呀!“这就是说一个使者应该权衡事情的利害得失做适当的处置,只接受出使的命令而不接受应对的言辞,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邪恶的人来实行从横家的学术,那么就崇尚欺诈,而背弃了应该遵守的诚信。杂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的议政之官。他们兼容儒家、墨家,综合了名家和法家,他们知道治理国家的体要必须有这些派的主张,他们也看出来王道政治必须百家贯通,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放荡的人来实行杂家的学术,就散漫杂乱而没有中心目标。农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掌管农业的官职。他们劝导人民耕田种桑来使衣食充足。所以古代最重要的八件政事,第一就是吃饭的问题,第二就是货物的问题。孔子说:”要重视人民吃饭的问题。“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鄙陋的人来实行农家的学术,认为用不着圣明的君王,想要使君民一起耕种,这就违背了君臣上下的次序。小说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的小官。 (这一派) 是大街小巷的谈论马路上传说的人所造成的。孔子说:”虽然是小的技巧也一定有值得观赏的地方;但想要推行久远恐怕滞泥不通,所以君子是不学的。“但是它也不会消灭。(小说家)是乡里有小智慧的人所写的东西,也要把它编辑保存起来而不要忘记了;假如里面有一句话值得我们来采用,这也就如同古代樵夫、狂放的人他们的议论一样(有参考的价值)。诸子共有十家,其中值得观赏的不过九家而已,都是起于王道政治已经衰微以后,诸侯以武力相征伐,当时的国君,喜好厌恶的不一样,所以九家的学术纷纷兴起。各自引用他们的一种学说,推崇他们学说的好处,用这学说来奔走游说,迎合诸侯的心理。他们的言论虽然不一样,就譬如水火,是互相消灭也是互相生长的:就像仁与义,敬与和,虽然性质相反却又是互相生成的。易经上说:”天下(学问)的途径虽然不一样但是归趋是相同的,思虑虽然很繁杂但是目标致。“现在各家的学者,各自推崇他们学说的长处,用尽了智慧和思虑,来阐明他们学说的要旨。虽然各自有偏见短处,但是综合他们的主要归趋,发现他们也都是从六经分支出来的。假使让他们遭遇到圣明的君王,能折中采用他们的主张,他们都可以成为辅佐的人才啊。孔子说过:”礼仪散失了要到乡野去寻找。“现在距离圣人的时代很久远了,圣人的道术残缺废弃,没有地方再去加以追求了,采用他们九家的学术不是胜过去乡野找来得好吗?如果能修明六经的学说,观察参考这九家言论,舍弃短处取用长处,就可以通达治理国家的各种方法了!从前孔子去世以后,简洁平实而涵义精深的言论就无人能够传授了;七十贤去世以后,对儒经大义的解释就开始产生分歧。所以《春秋》分成了五个学派,《诗经》分成了四个学派,《易经》有了好几家的传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斗争错综复杂,学术上也是真价格立门户、互相争论,诸子百家的学说众多而又混乱。到了秦朝,认为这种状况是一个祸患,就焚毁儒经,想用来使百姓变得愚味无知,利于统治。汉朝建立以后,改革了秦朝的弊政,大量收集图书,广泛开辟了献书的途径。到了汉武帝的时代,书籍中文字残缺、竹简脱落礼乐制度也衰败到了废弛的地步。皇上感慨地声称道:”朕对此非常有旅啊!“于是建立了藏书的策府,设置了抄书的机构,上自儒经,下到诸子百家的传注与著述,全都收藏到了秘府之中。到了成帝的时候,见于书籍严重散失,派谒者陈农向天下搜求散失的书籍,命令光禄大夫刘向校订儒经、传注、诸子之书和诗歌、词赋,命令步兵校尉任宏校订兵书,命令太史令尹咸校订数术之书,命令侍医李柱国校订方技之书。每一部书校订完毕,刘向就分别列出它的篇名,总结它的大要内容,抄录下来然后呈报给皇上。工作即将完毕之际,适逢刘向去世了。哀帝就又让流向的儿子侍中奉车都尉刘歆继续完成他父亲未竟的事业。刘歆于是总括了整理完毕的全部书籍的内容,然后向皇上早报了他的《七略》,包括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现在节取其中的主要内容,用来完善图书的记载。

志·卷四·礼乐四原文

志·卷四·礼乐四 欧阳修、宋祁等 礼乐四 人授 耒耜于侍中,太仆卿一人执牛,左、右卫将军各一人侍卫。三公以宰相摄,九卿以 左右仆射、尚书、御史大夫摄,三诸侯以正员一品官及嗣王摄。推数一用古制。礼 仪使一人、太常卿一人赞礼;三公、九卿、诸侯执牛三十人,用六品以下官,皆服 袴褶。御耒耜二,并韬皆以青。其制度取合农用,不雕饰,毕日收之,藉耒耜丈席 二。先农坛高五尺,广五丈,四出陛,其色青。三公、九卿、诸侯耒十有五。御耒 之牛四,其二,副也,并牛衣。每牛各一人,绛衣介帻,取闲农务者,礼司以人赞 导之。执耒持耜,以高品中官二人,不袴褶。皇帝诣望耕位,通事舍人分导文、武 就耕所。太常帅其属,用庶人二十八,以郊社令一人押之。太常少卿一人,率庶人 趋耕所。博士六人,分赞耕礼。司农少卿一人,督视庶人终千亩。廪牺令二人,间 一人奉耒耜授司农卿,以五品、六品清官摄;一人掌耒耜,太常寺用本官。三公、 九卿,诸侯耕牛四十,其十,副也,牛各一人。庶人耕牛四十,各二牛一人。庶人 耒耜二十具、锸二具,木为刃。主藉田县令一人,具朝服,当耕时立田侧,毕乃退。 畿甸诸县令先期集,以常服陪耕所,耆艾二十人,陪于庶人耕位南。三公从者各三 人,九卿、诸侯从者各一人,以助耕。皆绛服介帻,用其本司隶。是时虽草具其仪 如此,以水、旱、用兵而止。 皇帝谒陵,行宫距陵十里,设坐于斋室,设小次于陵所道西南,大次于寝西南。 侍臣次于大次西南,陪位者次又于西南,皆东向。文官于北,武官于南,朝集使又 于其南,皆相地之宜。 前行二日,遣太尉告于庙。皇帝至行宫,即斋室。陵令以玉册进署。设御位于 陵东南隅,西向,有冈麓之阂,则随地之宜。又设位于寝宫之殿东陛之东南,西向。 尊坫陈于堂户东南。百官、行从、宗室、客使位神道左右,寝宫则分方序立大次前。 其日,未明五刻,陈黄麾大仗于陵寝。三刻,行事官及宗室亲五等、诸亲三等 以上并客使之当陪者就位。皇帝素服乘马,华盖、繖、扇,侍臣骑从,诣小次。步 出次,至位,再拜。又再拜。在位皆再拜,又再拜。少选,太常卿请辞,皇帝再拜, 又再拜。奉礼曰:“奉辞。”在位者再拜。皇帝还小次,乘马诣大次,仗卫列立以 俟行。百官、宗室、诸亲、客使序立次前。皇帝步至寝宫南门,仗卫止。乃入,繇 东序进殿陛东南位,再拜;升自东阶,北向,再拜,又再拜。入省服玩,抆拭帐箦, 进太牢之馔,加珍羞。皇帝出尊所,酌酒,入,三奠爵,北向立。太祝二人持玉册 于户外,东向跪读。皇帝再拜,又再拜,乃出户,当前北向立。太常卿请辞,皇帝 再拜,出东门,还大次,宿行宫。 若太子、诸王、公主陪葬柏城者,皆祭寝殿东庑;功臣陪葬者,祭东序。为位 奠馔,以有司行事。 或皇后从谒,则设大次寝宫东,先朝妃嫔次于大次南,大长公主、诸亲命妇之 次又于其南,皆东向。以行帐具障谒所,内谒者设皇后位于寝宫东,大次前,少东。 先朝妃嫔位西南,各于次东,司赞位妃嫔东北,皆东向。皇帝既发行宫,皇后乘四 望车之大次,改服假髻,白练单衣。内典引导妃嫔以下就位。皇后再拜,陪者皆拜。 少选,遂辞,又拜,陪者皆拜。皇后还寝东大次,陪者退。皇后钿钗礼衣,乘舆诣 寝宫,先朝妃嫔、大长公主以下从。至北门,降舆,入大次,诣寝殿前西阶之西, 妃嫔、公主位于西,司赞位妃嫔东北,皆东向。皇后再拜,在位者皆拜。皇后繇西 阶入室,诣先帝前再拜,复诣先后前再拜,进省先后服玩,退西厢,东向立,进食。 皇帝出,乃降西阶位。辞,再拜,妃嫔皆拜。诣大次更衣,皇帝过,乃出寝宫北门, 乘车还。 天子不躬谒,则以太常卿行陵。所司撰日,车府令具轺车一马清道,青衣、团 扇、曲盖繖,列俟于太常寺门。设次陵南百步道东,西向。右校令具剃器以备汛扫。 太常卿公服乘车,奉礼郎以下从。至次,设卿位兆门外之左,陵官位卿东南,执事 又于其南,皆西向。奉礼郎位陵官之西,赞引二人居南。太常卿以下再拜,在位皆 拜。谒者导卿,赞引导众官入,奉行、复位皆拜。出,乘车之它陵。有芟治,则命 之。 凡国陵之制,皇祖以上至太祖陵,皆朔、望上食,元日、冬至、寒食、伏、腊、 社各一祭。皇考陵,朔、望及节祭,而日进食。又荐新于诸陵,其物五十有六品。 始将进御,所司必先以送太常与尚食,滋味荐之,如宗庙。 贞观十三年,太宗谒献陵,帝至小次,降舆,纳履,入阙门,西向再拜,恸哭 俯伏殆不能兴。礼毕,改服入寝宫,执馔以荐。阅高祖及太穆后服御,悲感左右。 步出司马北门,泥行二百步。 永徽二年,有司言:“先帝时,献陵既三年,惟朔、望、冬至、夏伏、腊、清 明、社上食,今昭陵丧期毕,请上食如献陵。”从之。六年正月朔,高宗谒昭陵, 行哭就位,再拜擗踊毕,易服谒寝宫。入寝哭踊,进东阶,西向拜号,久,乃荐太 牢之馔,加珍羞,拜哭奠馔。阅服御而后辞,行哭出寝北门,御小辇还。 显庆五年,诏岁春、秋季一巡,宜以三公行陵,太常少卿贰之,太常给卤薄, 仍著于令。始,《贞观礼》岁以春、秋仲月巡陵,至武后时,乃以四季月、生日、 忌日遣使诣陵起居。景龙二年,右台侍卿史唐绍上书曰:“礼不祭墓,唐家之制, 春、秋仲月以使具卤簿衣冠巡陵。天授之后,乃有起居,遂为故事。夫起居者,参 候动止,事生之道,非陵寝法。请停四季及生日、忌日、节日起居,淮式二时巡陵。” 手敕曰:“乾陵岁冬至、寒食以外使,二忌以内使朝奉。它陵如绍奏。”至是又献、 昭、乾陵皆日祭。太常博士彭景直上疏曰:“礼无日祭陵,惟宗庙月有祭。故王设 庙、祧、坛、墠为亲疏多少之数,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 考庙,曰显考庙,皆月祭之。远庙为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有祷焉 祭之,无祷乃止。又谯周《祭志》:‘天子始祖、高祖、曾祖、祖、考之庙,皆月 朔加荐,以象平生朔食,谓之月祭,二祧之庙无月祭。’则古皆无日祭者。今诸陵 朔、望食,则近于古之殷事;诸节日食,近于古之荐新。郑注《礼记》:‘殷事, 月朔、半荐新之奠也。’又:‘既大祥即四时焉。’此其祭皆在庙,近代始以朔、 望诸节祭陵寝,唯四时及腊五享庙。考经据礼,固无日祭于陵。唯汉七庙议,京师 自高祖下至宣帝,与太上皇、悼皇考陵旁立庙,园各有寝、便殿,故日祭于寝,月 祭于便殿。元帝时,贡禹以礼节烦数,愿罢郡国庙。丞相韦玄成等又议七庙外,寝 园皆无复。议者亦以祭不欲数,宜复古四时祭于庙。后刘歆引《春秋传》‘日祭, 月祀,时享,岁贡。祖祢则日祭,曾高则月祀,二祧则时享,坛、墠则岁贡’。后 汉陵寝之祭无传焉。魏、晋以降,皆不祭墓。国家诸陵日祭请停如礼。”疏奏,天 子以语侍臣曰:“礼官言诸陵不当日进食。夫礼以人情沿革,何专古为?乾陵宜朝 晡进奠如故。昭、献二陵日一进,或所司苦于费,可减朕常膳为之。” 开元十五年敕:“宣皇帝、光皇帝陵,以县令检校,州长官岁一巡。”又敕: “岁春、秋巡陵,公卿具仗出城,至陵十里复。” 十七年,玄宗谒桥陵,至需垣西阙下马,望陵涕泗,行及神午门,号恸再拜。 且以三府兵马供卫,遂谒定陵、献陵、昭陵、乾陵乃还。 二十三年,诏:“献、昭、干、定、桥五陵,朔、望上食,岁冬至、寒食各日 设一祭。若节与朔、望、忌日合,即准节祭料。桥陵日进半羊食。”二十七年,敕 公卿巡陵乘辂,其令太仆寺,陵给辂二乘及仗。明年,制:“以宣皇帝、光皇帝、 景皇帝、元皇帝追尊号谥有制,而陵寝所奉未称。建初、启运陵如兴宁、永康陵, 置署官、陵户,春、秋仲月,分命公卿巡谒。二十年诏:建初、启运、兴宁、永康 陵,岁四时、八节,所司与陵署具食进。”天宝二年,始以九月朔荐衣于诸陵。又 常以寒食荐饧粥、鸡球、雷车,五月荐衣、扇。 陵司旧曰署,十三载改献、昭、干、定、桥五陵署为台,令为台令,升旧一阶。 是后诸陵署皆称台。 大历十四年,礼仪使颜真卿奏:“今元陵请朔、望、节祭,日荐,如故事;泰 陵惟朔、望、岁冬至、寒食、伏、腊、社一祭,而罢日食。”制曰:“可。”贞元 四年,国子祭酒包佶言:“岁二月、八月,公卿朝拜诸陵,陵台所由导至陵下,礼 略,无以尽恭。”于是太常约旧礼草定曰:“所司先撰吉日,公卿辂车、卤薄就太 常寺发,抵陵南道东设次,西向北上。公卿既至次,奉礼郎设位北门外之左,陵官 位其东南,执事官又于其南。谒者导公卿,典引导众官就位,皆拜。公卿、众官以 次奉行,拜而还。” 故事,朝陵公卿发,天子视事不废。十六年,拜陵官发,会董晋卒,废朝。是 后公卿发,乃因之不视事。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通典》卷一百十八 礼七十八(4)

未明二刻,奉礼帅赞者先入就位,赞引引御史、太祝以下入,再拜行扫除如常仪。讫,各就位。(社一刻。庙又赞引引太庙令、太祝、宫闱令入当阶间,北面西上立定,奉礼曰"再拜",赞者承传,太庙令以下皆再拜。升自东阶,入开埳室,奉出献祖以下九室神主,各置於座如仪讫,各就位。谒者引告官以下俱就门外位。谒者引告官,赞引引执事者次入就位,立定,奉礼曰"再拜",告官以下再拜,其先拜者不拜。谒者进告官之左白"有司谨具,请行事"。) 未明一刻,(社庙则质明。)谒者引告官(庙又赞引引执事者。)以下俱就门外位立定,又谒者引告官、赞引引执事者次入就位立定,(社无谒者以下。)奉礼曰:"再拜。"赞者承传,(凡奉礼有辞,赞者皆承传。)告官以下皆再拜。谒者进告官之左,白:"有司谨具,请行事。"退复位。奉礼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 初谒者白请行事退复位,太官令出,帅进馔者奉馔陈於东门之外。(社於西门。)初太官令出,太祝跪取玉(庙取币。)於篚,兴,立於樽所。 谒者引告官升自午陛,北向立,(社升北陛南向立。)太祝以玉东向授,(社西向授。)告官受玉,进,北面跪(社南面。)奠於天帝神座,俯伏,兴,(社奠太社。)少退,北向再拜。(社谒者又引告官诣太稷坛,如太社之仪。)谒者引降还本位,太祝还樽所。(庙谒者引告官升自东阶,诣献祖庙室户前北向立,太祝以币东向授,告官受币,北面跪奠於献祖神座前,俯伏,兴,出户,北向再拜。讫,谒者引告官次进币於懿祖以下皆如上仪。讫,谒者引还本位,诸太祝各还樽所。) 太官令引馔入,升自午陛,太祝迎引於坛上,设於神座前。(笾豆盖幂彻之如式。社馔入如正仪。)设讫,太官令以下降自东陛,复位。(社西陛。)诸太祝各还樽所。 谒者引告官诣罍洗,盥手洗爵讫,升自南陛,诣天帝酒樽所。(社告官诣太社坛,升北陛。)执樽者举幂,告官酌醴齐,谒者引告官诣天帝神座前,北向跪奠爵,俯伏,兴,(社进太社前,南向跪奠。)少退,北向立。太祝持版进於神座之右,东向跪读祝文(祝文临时撰。社西向。)讫,兴,告官再拜讫,太祝进,跪奠版於神座,兴,还樽所。 告官拜讫,谒者引告官进天帝神座前,北向立。(社引诣太社前南面立。庙太官令引馔入自正门,升自太阶,诸太祝迎引於阶上,各设於神座前讫,太官令以下降复位,诸太祝各还樽所。谒者引告官诣罍洗,盥手洗爵讫,升自东阶,诣献祖酒樽所。执樽者举幂,告官酌醴齐讫,谒者引告官入诣献祖神座前,北向跪奠爵,俯伏,兴,出户北向立。太祝持版进於室户外之右,东向跪读祝文讫,兴,告官再拜,太祝进,跪奠版於神座,俯伏,兴,还樽所。告官拜讫,谒者引告官以次奠如献祖之仪,唯不盥洗。讫,谒者引告官诣东序,西向立。)太祝以爵酌罍福酒,合置一爵,一太祝持爵进告官之右,西向立。(社东向,庙北向。)告官再拜受爵,跪祭酒,遂饮卒爵。太祝进受爵,复於坫。告官俯伏,兴,再拜讫,谒者引告官降复位。(社告官拜讫,引降诣太稷坛,升献如太社,讫,引降复位。) 太祝各进跪彻豆,俯伏,兴,还樽所。奉礼曰:"再拜。"在位者及告官皆再拜。 谒者进告官之左,白:"请就望燎位。"(社望瘗位,庙同社。)谒者引告官就望燎位,南向立。(庙西向立。)初众官将拜,太祝以篚取玉币及祝版置於柴上户内。(瘗则窴於埳。社祝版焚於斋坊,庙同社。)柴东西各四人以炬燎火,半柴,(社则瘗,左右四人窴土半埳。)谒者进告官之左,白:"礼毕。" 谒者引告官、赞引引执事者以次出。御史以下俱复执事位,立定,奉礼曰:"再拜。"御史以下皆再拜,赞引引出。(太庙仪,初白礼毕,奉礼赞者还本位。御史太史以下俱复执事位,立定,奉礼曰"再拜",御史以下皆再拜,赞引引出。太庙令、太祝、宫闱令纳神主如常仪。) 归告礼同。 皇帝巡狩 ○銮驾出宫 将巡狩,所司承制先颁告於东方诸州曰:"皇帝二月东巡狩,各修平乃守,考乃职事,无敢不敬戒,国有大刑。"驾将发,告圜丘、宗庙、社稷,皆如别仪。皇帝出宫备大驾卤簿皆如常仪。軷於国门,祭所过山川,如亲征之礼。所经州县,刺史县令先待於境。通事舍人承制问百年。古先帝王、名臣、烈士,皆州县致祭。

《通典》卷一百十七 礼七十七(5)

  文舞出,鼓柷,作舒和之乐,出讫,戛敔,乐止。武舞入,鼓柷,作舒和之乐,立定,戛敔,乐止。   初皇太子将复位,谒者引国子祭酒(国学谒者引司业,下仿此。太公仪引亚献。)诣罍洗,盥手洗爵讫,谒者引祭酒升自东阶,诣先圣酒樽所,执樽者举幂,祭酒酌盎齐讫,武舞作。谒者引祭酒进先圣神座前,西向跪奠爵,兴,谒者引祭酒少退,西向再拜。谒者引祭酒诣先师酒樽所,取爵於坫,执樽者举幂,祭酒酌盎齐,谒者引祭酒进先师首座前,北向跪奠爵,兴,谒者引祭酒少退,北向再拜讫,谒者引祭酒诣东序西向立。太祝各以爵酌罍福酒,合置一爵,一太祝持爵进祭酒之左,北向立。祭酒再拜,受爵,跪祭酒,遂饮卒爵。太祝进受爵,复於坫。祭酒兴,再拜。谒者引祭酒降复位。   初祭酒献将毕,谒者引司业(国学谒者引博士,下仿此。太公仪引终献。)诣罍洗,盥洗讫,升酌盎齐终献,如亚献之仪。讫,谒者引司业降复位,武舞止。   太祝等各进,跪彻豆,兴,还樽所。(彻者,笾豆各一少移於故处。)奉礼曰:"赐胙。"赞者唱:"众官再拜。"在位者及学生皆再拜。(已饮福者不拜。)永和之乐作,率更令前启:"再拜。"退复位。皇太子再拜。(国学无率更令至再拜,太公仪同国学。)奉礼曰:"众官再拜。"在位者及学生皆再拜,乐一成止。   率更令前启:"请就望瘗位。"率更令引皇太子就望瘗位,西向立。(国学谒者引祭酒,太公仪引初献。)奉礼帅赞者转就瘗埳东北位。初在位者将拜,太祝各执篚进神座前,跪以篚取币,降自西阶,诣瘗埳,以币置於埳讫,奉礼曰:"可瘗。"埳东西厢各四人窴土。半埳,率更令前启:"礼毕。"(国学、太公仪进初献之左白云。)   率更令引皇太子出门,还便次,乐作,(国学谒者遂引祭酒出,无率更下至乐作,太公仪同。)皇太子出门,乐止。中允进受笏,侍卫如常仪。(国学无皇太子出门等仪,太公仪同。)谒者、赞引各引亚献以下以次出。初白礼毕,奉礼帅赞者还本位。赞引引御史、太祝以下俱复执事位,立定,奉礼曰:"再拜。"御史以下皆再拜讫,赞引引出。学生以次出。其祝版燔於斋坊。   ○讲学(国学仪无,齐太公同。)   皇太子既入便次,改服常服,执经、侍讲、执读、执如意等及三馆学官并服公服,学生仍青衿服,馀皆常服。掌仪帅赞者先入就位。谒者各引群官及学生等次入就位。   左庶子版奏:"外办。"皇太子乘舆出便次,(若须乘马,临时听进止。)侍卫如常仪,至学堂后,降舆,升自北阶,即座坐。(左右侍卫量人从升。太傅、少傅各就座坐。)掌仪曰:"再拜。"赞者承传,群官及学生等在位者皆再拜。(执经不拜。)   左庶子跪奏:"请令执经等升。"俯伏,兴。又左庶子称:"令曰诺。"左庶子退,降诣西阶下,立於执经等之前,北面宣令曰:"执经以下并升坐。"应坐者皆再拜。(执经不拜。)通事舍人引执经以下升,各就座坐。(其升坐者皆脱履如式。)讫,执读读所讲经,执经释义讫,执如意者以如意授侍讲,侍讲兴受,进诣论议座,北面问所疑,执经为通之。讫,兴,退以如意授执者,退还本座。执如意者以如意次授诸侍讲者,皆如上仪。   总讫,左庶子跪奏:"礼毕。"群官皆起,通事舍人各引降复堂下位。皇太子降座,降自北阶,入学堂后便次。群官以次出。执经以下改服常服。(学生仍青衿服。)   ○还宫   皇太子既入便次,左庶子版奏:"请解严。"(将士不得辄离部伍。)皇太子改服公服,停便次一刻顷,搥一鼓为一严,有司转仗卫於还涂如来仪。二刻顷,又搥二鼓为再严,左庶子版奏:"请中严。"国子祭酒以下学生以上并出,就学外道左奉辞。三刻顷,又搥三鼓为三严,仆进轺车於门外如常。   左庶子版奏:"外办。"皇太子乘舆出次,至学门外降舆乘车,侍卫如常。左庶子奏请及车右升降、侍臣上马、文武陪从皆如来仪。车动,鼓吹振作如式。至国子祭酒以下奉辞处,权停车,国子祭酒以下皆再拜,通事舍人承令宣劳及拜皆如常。车至城隅,鼓吹止。过庙,鼓吹作,至延喜门,鼓吹止。入延喜门,铙吹作。至重明门,宫官文武俱下马,皇太子乘车入,太傅少傅还。皇太子至殿门,回车南向。左庶子跪奏:"请降车。"俯伏,兴。皇太子降车,乘舆入,侍臣从。至閤门,左庶子版奏:"请解严。"将士还本所。

志·卷二·礼乐二原文_翻译及赏析

志·卷二·礼乐二 欧阳修、宋祁等 礼乐二 六曰进熟。皇帝既升,奠玉、币。太官令帅进馔者奉馔,各陈于内壝门外。谒 者引司徒出,诣馔所。司徒奉昊天上帝之俎,太官令引馔入门,各至其陛。祝史俱 进,跪,彻毛血之豆,降自东陛以出。诸太祝迎馔于坛上。司徒、太官令俱降自东 陛以出。又进设外官、众星之馔。皇帝诣罍洗,盥手,洗爵,升坛自南陛。司徒升 自东陛,立于尊所。斋郎奉俎从升,立于司徒后。皇帝诣上帝尊所,执尊者举幂, 侍中赞酌泛齐,进昊天上帝前,北向跪,奠爵;兴,少退,立。太祝持版进于神右, 东向跪,读祝文曰:“维某年岁次月朔日,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昊天上帝。”皇 帝再拜。诣配帝酒尊所,执尊者举幂,侍中取爵于坫以进,皇帝受爵,侍中赞酌泛 齐,进高祖神尧皇帝前,东向跪,奠;兴,少退,立。太祝持版进于左,北向跪, 读祝文曰:“维某年岁次月朔日,曾孙开元神武皇帝臣某,敢昭告于高祖神尧皇帝。” 皇帝再拜。进昊天上帝前,北向立。太祝各以爵酌上尊福酒,合置一爵,太祝持爵 授侍中以进,皇帝再拜,受爵,跪,祭酒,啐酒,奠爵,俯伏,兴。太祝各帅斋郎 进俎。太祝减神前胙肉,共置一俎,授司徒以进,皇帝受以授左右。皇帝跪,取爵, 遂饮,卒爵。侍中进,受虚爵,复于坫。皇帝俯伏,兴,再拜,降自南陛,复于位。 文舞出,武舞入。初,皇帝将复位,谒者引太尉诣罍洗,盥手,洗瓠爵,自东陛升 坛,诣昊天上帝著尊所,执尊者举幂,太尉酌醴齐,进昊天上帝前,北向跪,奠爵; 兴,再拜。诣配帝牺尊所,取爵于坫,酌醴齐,进高祖神尧皇帝前,东向跪,奠爵; 兴,再拜。进昊天上帝前,北向立。诸太祝各以爵酌福酒,合置一爵,进于右,西 向立。太尉再拜,受爵,跪,祭酒,遂饮,卒爵。太祝进,受虚爵,复于坫。太尉 再拜,降,复位。初,太尉献将毕,谒者引光禄卿诣罍洗,盥手,洗瓠爵,升,酌 盎齐。终献如亚献。太尉将升献,谒者七人分引五方帝及大明、夜明等献官,诣罍 洗,盥手,洗瓠爵,各由其陛升,酌泛齐,进,跪奠于神前。初,第一等献官将升, 谒者五人次引献官各诣罍洗,盥、洗,各由其陛升坛,诣第二等内官酒尊所,酌醍 齐以献。赞者四人次引献官诣罍洗,盥、洗,诣外官酒尊所,酌清酒以献。赞者四 人,次引献官诣罍洗,盥、洗,诣众星酒尊所,酌昔酒以献。其祝史、斋郎酌酒助 奠,皆如内官。上下诸祝各进,跪,彻豆,还尊所。奉礼郎曰:“赐胙。”赞者曰: “众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大常卿前奏:“请再拜。”皇帝再拜。奉礼郎曰: “众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乐作一成。太常卿前奏:“请就望燎位。”皇帝就 位,南向立。上下诸祝各执篚,取玉、币、祝版、礼物以上。斋郎以俎载牲体、稷、 黍饭及爵酒,各由其陛降坛,诣柴坛,自南陛登,以币、祝版、馔物置于柴上。户 内诸祝又以内官以下礼币皆从燎。奉礼郎曰:“可燎。”东、西面各六人,以炬燎 火。半柴,太常卿前曰:“礼毕。”皇帝还大次,出中壝门,殿中监前受镇珪,以 授尚衣奉御,殿中监又前受大珪。皇帝入次,谒者、赞引各引祀官,通事舍人分引 从礼群官、诸方客使以次出。赞者引御史、太祝以下俱复执事位。奉礼郎曰:“再 拜。”御史以下皆再拜,出。工人、二舞以次出。 若宗庙,曰馈食。皇帝既升,祼,太官令出,帅进馔者奉馔,陈于东门之外, 西向南上。谒者引司徒出,诣馔所,司徒奉献祖之俎。太官引馔入自正门,至于太 阶。祝史俱进,彻毛血之豆,降自阼阶以出。诸太祝迎馔于阶上设之,乃取萧、稷、 黍擩于脂,燔于炉。太常卿引皇帝诣罍洗,盥手,洗爵,升自阼阶,诣献祖尊彝所, 执尊者举幂,侍中赞酌泛齐,进献祖前,北向跪,奠爵。又诣尊所,侍中取爵于坫 以进,酌泛齐,进神前,北向跪,奠爵,退立。太祝持版进于神右,东面跪,读祝 文曰:“维某年岁次月朔日,孝曾孙开元神武皇帝某,敢昭告于献祖宣皇帝、祖妣 宣庄皇后张氏。”皇帝再拜,又再拜。奠,诣懿祖尊彝,酌泛齐,进神前,南向跪, 奠爵,少西,俯伏,兴。又醉泛齐,进神前,南向跪,奠爵,少东,退立。祝史西 面跪,读祝文。皇帝再拜,又再拜。次奠太祖、代祖、高祖、太宗、高宗、中宗、 睿宗,皆如懿祖。乃诣东序,西向立。司徒升自阼阶,立于前楹间,北面东上。诸 太祝各以爵酌上尊福酒,合置一爵,太祝持爵授侍中以进。皇帝再拜,受爵,跪, 祭酒、啐酒,奠爵,俯伏,兴。诸太祝各帅斋郎进俎,太祝减神前三牲胙肉,共置 一俎上,以黍、稷饭共置一笾,授司徒以进;太祝又以胙肉授司徒以进。皇帝每受, 以授左右,乃跪取爵,饮,卒爵。侍中进,受虚爵,以授太祝,复于坫。皇帝降自 阼阶,复于版位。文舞出,武舞入。初,皇帝将复位,太尉诣罍洗,盥手,洗爵, 升自阼阶,诣献祖尊彝所,酌醴齐进神前,北向跪,奠爵,少东,兴,再拜。又取 爵于坫,酌醴齐进神前,北向跪,奠爵,少西,北向再拜。次奠懿祖、太祖、代祖、 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如献祖。乃诣东序,西向立。诸太祝各以爵酌福酒, 合置一爵,太祝持爵进于左,北向立。太尉再拜受爵,跪,祭酒,遂饮,卒爵。太 祝进,受爵,复于坫。太尉兴,再拜,复于位。初,太尉献将毕,谒者引光禄卿诣 罍洗,盥、洗,升,酌盎齐。终献如亚献。诸太祝各进。彻豆,还尊所。奉礼郎曰: “赐胙。”赞者曰:“众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太常卿前奏:“请再拜。”皇 帝再拜。奉礼郎曰:“众官再拜。”在位者皆再拜。乐一成止。太常卿前曰:“礼 毕。”皇帝出门,殿中监前受镇珪。通事舍人、谒者、赞引各引享官、九庙子孙及 从享群官、诸方客使以次出。赞引引御史、太祝以下俱复执事位。奉礼郎曰:“再 拜。”御史以下皆再拜以出。工人、二舞以次出。太庙令与太祝、宫闱令帅腰舆升, 纳神主。其祝版燔于斋坊。 七祀,各因其时享:司命、户以春,灶以夏,中霤以季夏土王之日,门、厉以 秋,行以冬。 时享之日,太庙令布神席于庙庭西门之内道南,东向北上;设酒尊于东南,罍 洗又于东南。太庙令、良愬令实尊篚,太官丞引馔,光禄卿升,终献,献官乃即事, 一献而止。其配享功臣,各位于其庙室太阶之东,少南,西向,以北为上。壶尊二 于座左,设洗于终献洗东南,北向。以太官令奉馔,庙享已亚献,然后献官即事, 而助奠者分奠,一献而止。 此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圆丘、孟冬祫于太庙之礼,在乎坛壝、宗庙之间,礼盛而 物备者莫过乎此也。其坛堂之上下、壝门之内外、次位之尊卑与其向立之方、出入 降登之节,大抵可推而见,其盛且备者如此,则其小且略者又可推而知也。 至于坛臽、神位、尊爵、玉币、笾豆、簋簠、牲牢、册祝之数皆略依古。 四成,而成高八尺一寸,下成广二十丈,而五减之,至于五丈,而十有二陛者, 圆丘也。八觚三成,成高四尺,上广十有六步,设八陛,上陛广八尺,中陛一丈, 下陛丈有二尺者,方丘也。高、广皆四丈者,神州之坛也。其广皆四丈,而高八尺 者青帝、七尺者赤帝、五尺者黄帝、九尺者白帝、六尺者黑帝之坛也。广四丈,高 八尺者,朝日之坛也。为坎深三尺,纵广四丈,坛于其中,高一尺,方广四丈者, 夕月之坛也。广五丈,以五土为之者,社稷之坛也。高尺,广丈,蜡坛也。高五尺, 周四十步者,先农、先蚕之坛也。其高皆三尺,广皆丈者,小祀之坛也。岳镇、海 渎祭于其庙,无庙则为之坛于坎,广一丈,四向为陛者,海渎之坛也。广二丈五尺, 高三尺,四出陛者,古帝王之坛也。广一丈,高一丈二尺,户方六尺者,大祀之燎 坛也。广八尺,高一丈,户方三尺者,中祀之燎坛也。广五尺,户方二尺者,小祀 之燎坛也。皆开上南出。瘗坎皆在内壝之外壬地,南出陛,方,深足容物。此坛 臽之制也。 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圆丘,以高祖神尧皇帝配。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 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光纪及大明、夜明在坛之第一 等。天皇大帝、北辰、北斗、天一、太一、紫微五帝座,并差在行位前。余内官诸 坐及五星、十二辰、河汉四十九坐,在第二等十有二陛之间。中官、市垣、帝座、 七公、日星、帝席、大角、摄提、太微、五帝、太子、明堂、轩辕、三台、五车、 诸王、月星、织女、建星、天纪十七座及二十八宿,差在前列。其余中官一百四十 二座皆在第三等十二陛之间。外官一百五在内壝之内,众星三百六十在内壝之外。 正月上辛祈谷,祀昊天上帝,以高祖神尧皇帝配,五帝在四方之陛。孟夏雩,祀昊 天上帝,以太宗文武圣皇帝配,五方帝在第一等,五帝在第二等,五官在坛下之东 南。季秋祀昊天上帝,以睿宗大圣真皇帝配,五方帝在五室,五帝各在其左,五官 在庭,各依其方。立春祀青帝,以太皞氏配,岁星、三辰在坛下之东北,七宿在西 北,句芒在东南。立夏祀赤帝,以神农氏配,荧惑、三辰、七宿、祝融氏位如青帝。 季夏土王之日祀黄帝,以轩辕氏配,镇星、后土氏之位如赤帝。立秋祀白帝,以少 昊氏配,太白、三辰、七宿、蓐收之位如赤帝。立冬祀黑帝,以颛顼氏配,辰星、 三辰、七宿、玄冥氏之位如白帝。蜡祭百神,大明、夜明在坛上,神农、伊耆各在 其坛上,后稷在坛东,五官、田畯各在其方,五星、十二次、二十八宿、五方之岳 镇、海渎、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井泉各在其方之坛,龙、麟、朱鸟、 驺虞、玄武、鳞、羽、裸、毛、介、水墉、坊、邮表叕、於菟、猫各在其方坛之 后。夏至祭皇地祇,以高祖配,五方之岳镇、海渎、原隰、丘陵、坟衍在内壝之内, 各居其方,而中岳以下在西南。孟冬祭神州地祇,以太宗配。社以后土,稷以后稷 配。吉亥祭神农,以后稷配,而朝日、夕月无配。席,尊者以槁秸,卑者以莞。此 神位之序也。 以大尊实泛齐,著尊实醴齐,牺尊实盎齐,山罍实酒,皆二;以象尊实醍齐, 壶尊实沈齐,皆二;山罍实酒四:以祀昊天上帝、皇地祇、神州地祇。以著尊实泛 齐,牲尊实醴齐,象尊实盎齐,山罍实酒,皆二,以祀配帝。以著尊二实醴齐,以 祀内官。以牺尊二实盎齐,以祀中官。以象尊二实醍齐,以祀外官。以壶尊二实昔 酒,以祀众星、日、月。以上皆有坫。迎气,五方帝、五人帝以六尊,惟山罍皆减 上帝之半。五方帝大享于明堂,太尊、著尊、牜羲尊、山罍各二。五方帝从祀于圆 丘,以太尊实泛齐,皆二。五人帝从享于明堂,以著尊实醴齐,皆二。日、月,以 太尊实醴齐,著尊实盎齐,皆二,以山罍实酒一。从祀于圆丘,以太尊二实泛齐。 神州地祇从祀于方丘,以太尊二实泛齐。五官、五星、三辰、后稷,以象尊实醍齐; 七宿,以壶尊实沈齐,皆二。蜡祭,神农、伊耆氏,以著尊皆二实盎齐。田畯、龙、 麟、朱鸟、驺虞、玄武,以壶尊实沈齐。鳞、羽、裸、毛、介、丘陵、坟衍、原隰、 井泉、水墉、坊、邮表叕、虎、猫、昆虫、以散尊实清酒,皆二。岳镇、海渎, 以山尊实醍齐。山、川、林、泽,以蜃尊实沈齐,皆二。伊耆氏以上皆有坫。太社, 以太罍实醍齐,著尊实盎齐,皆二;山罍一。太稷,后稷氏亦如之。其余中祀,皆 以牺尊实醍齐,象尊实盎齐,山罍实酒,皆二,小祀,皆以象尊二实醍齐。宗庙祫 享,室以斝彝实明水,黄彝实鬯,皆一;牺尊实泛齐,象尊实醴齐,著尊实盎齐, 山罍实酒,皆二,设堂上。壶尊实醍齐,大尊实沈齐,山罍实酒,皆二,设堂下。 禘享,鸡彝、鸟彝一。时享,春、夏室以鸡彝、鸟彝一,秋、冬以斝彝、黄彝一, 皆有坫。七祀及功臣配享,以壶尊二实醍齐。别庙之享,春、夏以鸡彝实明水,鸟 彝实鬯,皆一;牲尊实醴齐,象尊实盎齐,山罍实酒,皆二。秋、冬以斝彝、黄彝, 皆一;著尊、壶尊、山罍皆二。太子之庙,以牺尊实醴齐,象尊实盎齐,山罍实酒, 皆二。凡祀,五齐之上尊,必皆实明水;山罍之上尊,必皆实明酒;小祀之上尊, 亦实明水。此尊爵之数也。 冬至,祀昊天上帝以苍璧。上辛,明堂以四圭有邸,与配帝之币皆以苍,内官 以下币如方色。皇地祇以黄琮,与配帝之币皆以黄。青帝以青圭,亦帝以赤璋,黄 帝以黄琮,白帝以白琥,黑帝以黑璜;币如其玉。日以圭、璧,币以青;月以圭、 璧,币以白。神州、社、稷以两圭有邸,币以黑;岳镇、海渎以两圭有邸,币如其 方色。神农之币以赤,伊耆以黑,五星以方色,先农之币以青,先蚕之币以黑,配 坐皆如之。它祀币皆以白,其长丈八尺。此玉、币之制也。 冬至祀圆丘,昊天上帝、配帝,笾十二、豆十二、簋一、簠一、一、俎一。 五方上帝、大明、夜明,笾八、豆八、簋一、簠一、一、俎一。五星、十二辰、 河汉及内官、中官,笾二、豆二、簋一、簠一、俎一。外官众星,笾、豆、簋、簠、 俎各一。正月上辛,祈谷圆丘,昊天、配帝、五方帝,如冬至。孟夏雩祀圆丘,昊 天、配帝、五方帝,如冬至。五人帝,笾四、豆四、簋一、簠一、俎一。五官,笾 二、豆二、簋一、簠一、俎一。季秋大享明堂,如雩祀。立春祀青帝及太昊氏,笾 豆皆十二、簋一、簠一、一、俎一。岁星、三辰、句芒、七宿,笾二、豆二、簋 一、簠一、俎一。其赤帝、黄帝、白帝、黑帝皆如之。礻昔祭百神,大明、夜明, 笾十、豆十、簋一、簠一、一、俎一。神农、伊耆,笾、豆各四,簋、簠、、 俎各一。五星、十二辰、后稷、五方田畯、岳镇、海渎、二十八宿、五方山林川泽, 笾、豆各二,簋、簠、俎各一。丘陵、填衍、原隰、龙、麟、朱鸟、白虎、玄武、 鳞、羽、毛、介、於菟等,笾、豆各一,簋、簠、俎各一。又井泉,笾、豆各一, 簋、簠、俎各一。春分朝日,秋分夕月,笾十、豆十、簋一、簠一、一、俎一。 四时祭风师、雨师、灵星、司中、司命、司人、司禄,笾八、豆八、簋一、簠一、 俎一。夏至祭方丘,皇地礻氏及配帝,豆皆十二、簋一、簠一、一、俎一。神州, 笾四、豆四、簋一、簠一、一、俎一。其五岳、四镇、四海、四渎及五方山川林 泽,笾二、豆二,簋、簠、俎各一。孟冬祭神州及配帝,笾豆皆十二、簋一、一、 一、俎一。春、秋祭太社、太稷及配坐,笾豆皆十、簋二、簠二、钘三、俎三。 四时祭马祖、马社、先牧、马步,笾豆皆八、簋一、簠一、俎一。时享太庙,每室 笾豆皆十二、簋二、簠二、三、钘三、俎三。七祀,笾二、豆二、簋二、簠二、 俎一。祫享、功臣配享,如七祀。孟春祭帝社及配坐,笾豆皆十、簋二、簋二、 三、钘三、俎三。季春祭先蚕,笾豆皆十、簋二、簠二、三、钘三、俎三。孟冬 祭司寒,笾豆皆八、簋一、簠一、俎一。春、秋释奠于孔宣父,先圣、先师,笾十、 豆十、簋二、簠二、三、钘三、俎三;若从祀,笾豆皆二、簋一、簠一、俎一。 春、秋释奠于齐太公、留侯,笾豆皆十、簋二、簠二、三、钘三、俎三、仲春祭 五龙,笾豆皆八、簋一、簠一、俎一。四时祭五岳、四镇、四海、四渎,各笾豆十、 簋二、簠二、俎三。三年祭先代帝王及配坐,笾豆皆十、簋二、簠二、俎三。州县 祭社、稷、先圣,释奠于先师,笾豆皆八、簋二、簠二、俎三。笾以石盐、槁鱼、 枣、栗、榛、菱芡之实、鹿脯、白饼、黑饼、糗饵、粉騑。豆以菲菹盆棨、菁菹 鹿棨、芹菹兔棨、芹菹鱼棨、脾析菹豚胉。嵒食、糁食。中祀之笾无糗饵、粉棨, 豆无嵒食、糁食。小祀之笾无白饼、黑饼、豆无脾析菹豚胉。凡用皆四者,笾以石 盐、枣实、栗黄、鹿脯;豆以芹菹兔棨、菁菹鹿棨。用皆二者,笾以栗黄、牛脯。 豆以葵菹鹿棨。用皆一者,笾以牛脯,豆以鹿。用牛脯者,通以羊。凡簠、簋皆一 者,簋以稷,簠以黍。用皆二者,簋以黍、稷,簠以稻、粱。实以大羹,钘以肉 羹。此笾、豆、簠、簋、、钘之实也。 昊天上帝,苍犊;五方帝,方色犊;大明,青犊;夜明,白犊;神州地祇黑犊。 配帝之犊:天以苍,地以黄,神州以黑,皆一。宗庙、太社、太稷、帝社、先蚕、 古帝王、岳镇、海渎,皆太牢;社、稷之牲以黑;五官、五星、三辰、七宿,皆少 牢。蜡祭:神农氏、伊耆氏,少牢;后稷及五方、十二次、五官、五田畯、五岳、 四镇、海渎、日、月,方以犊二;星辰以降,方皆少牢五;井泉皆羊一。非顺成之 方则阙。风师、雨师、灵星、司中、司命、司人、司禄、马祖、先牧、马社、马步, 皆羊一。司寒,黑牲一。凡牲在涤,大祀九旬,中祀三旬,小祀一旬,养而不卜。 无方色则用纯,必有副焉。省牲而犊鸣,则免之而用副。禁其棰柎,死则瘗之,创 病者请代犊,告祈之牲不养。凡祀,皆以其日未明十五刻,太官令帅宰人以鸾刀割 牲,祝史以豆敛毛血置馔所,祭则奉之以入,遂亨之。肉载以俎,皆升右胖体十一: 前节三,肩、臂、臑;后节二,肫、胳;正脊一,脡泚一,横脊一,正胁一,短胁 一,代胁一,皆并骨。别祭用太牢者,酒二斗,脯一段,棨四合;用少牢者,酒减 半。此牲牢之别也。


《通典》卷一百十八 礼七十八(6)

  未明二刻,太史令、郊社令各服其服,入设神座,各於坛上北方,南向,席皆以莞,设神位各於座首。   未明一刻,祭官以下各服其服,郊社令、良酝令入实樽罍及玉,(山樽实以醍齐,蜃樽实以沈齐,散樽及山罍皆实以清酒。齐加明水,酒加玄酒,各实於上樽。祭神之玉以两珪有邸。)太祝以币置於篚,太官令帅进馔者实诸笾豆簋簠等。奉礼帅赞者先入就位。赞引引御史、太祝与执樽罍篚幂者入自东门,当坛南重行,北向西上。立定,奉礼曰:"再拜。"赞者承传,御史以下皆再拜。讫,执樽罍篚幂者各就位。赞引引御史诣坛东陛升,行扫除於上,令史祝史行扫除於下,讫,引就位。   质明,谒者引献官,赞引引执事者,俱就东门外位。太乐令帅工人次入就位。谒者、赞引各引献官以下入就位。立定,奉礼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   谒者进献官之左,白:"有司谨具,请行事。"退复位。协律郎跪,俯伏,举麾,鼓柷,奏顺和之乐,以蕤宾之均,(自后坛下之乐皆奏姑洗。)乐三成,偃麾,戛敔,乐止。奉礼曰:"再拜。"献官以下皆再拜。   太祝取玉於篚,立於樽所。谒者引献官诣岳坛,升自南陛,北向。太祝以玉币东向授,献官受。登歌作肃和之乐,以函锺之均。谒者引献官进,北面跪奠於岳神之座,俯伏,兴。谒者引退,北面再拜讫,登歌止。谒者引献官降自南陛,还本位。   初献官升奠玉币,太官令出,帅进馔者奉馔陈於东门外;於登歌止,太官令引馔入。俎初入门,雍和之乐作,馔至陛,乐止。馔升南陛,太祝迎引於坛上,设於岳神座前。(笾豆盖幂彻之如式。)设讫,太官令以下降自东陛以出,太祝还樽所。其镇海以下之馔,皆祝史迎於坛上,设於神座前,相次而毕。   讫,谒者引献官诣罍洗,盥手洗爵讫,谒者引升自南陛,诣酒樽所,执樽者举幂,献官酌醍齐讫,乐作,谒者引诣岳神座前,北向跪奠爵,兴,谒者引献官少退,北向立,乐止。初献官进奠爵,祝史各以爵酌酒助奠镇海以下,还樽所。太祝持版於神座之右,东面跪读祝文。(祝文临时撰。)讫,兴。献官再拜。初读祝文讫,乐作,太祝进奠版於神座,还樽所,献官拜讫,乐止。   太祝酌罍福酒进献官之右,西向立。献官再拜受爵,跪祭酒,啐酒,奠爵,兴。太祝帅斋郎进俎,太祝减神前三牲胙肉(皆取前脚第二骨。)加於俎,西向授,献官受以授斋郎。献官跪取爵,遂饮卒爵,太祝受爵复於坫。献官兴,再拜。谒者引献官降,复位。诸祝各彻豆如常,讫,还樽所。奉礼曰:"赐胙。"赞者唱:"再拜。"在位者皆再拜。(献官不拜。)顺和之乐作,奉礼又曰:"再拜。"献官以下皆再拜。乐一成止。 谒者进献官之左,白:"请就望瘗位。"赞者引献官就望瘗位,西向立。於众官将拜,诸太祝各执篚进神座前,跪取玉币,斋郎以俎载毛血等,各由其陛降坛诣瘗埳,以物置於埳。讫,奉礼曰:"可瘗。"埳东西各四人窴土。半埳,谒者进献官之左,白:"礼毕。"遂引出。赞引引执事者以次出。又赞引引御史、太祝以下俱复执事位。奉礼曰:"再拜。"御史以下皆再拜讫,出。赞引引工人以次出。其祝版燔於斋所。   ○肆觐东后   望秩之明日,肆觐东后。於告至之前,刺史县令皆先奉见如常。将作先於行宫之南为壝宫,方三百步,面一门,为坛於壝内,三分壝,二在南,坛方九丈六尺,高四尺,四出陛。(南面两陛,馀三面各一陛。)   前二日,太乐令设宫悬之乐於坛南,如殿庭之仪。   前一日,尚舍铺御座於坛上近北,南向。又设解剑席於南陛之西南。守宫於门外量设百官次,文东武西,以北为上。东方刺史县令次於文官之南,蕃客次於武官之南。所司陈辇辂於坛南如常。 典仪设群官版位:文官一品以下九品以上位於坛东南,每等异位,重行西面,以北为上;武官一品以下九品以上位於坛西南,当文官,每等异位,重行东面,以北为上;东方刺史县令於坛南三分庭一在南,每等异位,重行北面,以西为上;若有蕃客则位於刺史之西,每国异位,重行北面,以东为上。设典仪位於南陛之东,赞者二人在南差退,俱西向北上。 奉礼设门外位:文官一品以下九品以上位於门东,每等异位,重行西面;武官一品以下九品以上位於门西,每等异位,重行东面:俱以北为上。设东方刺史县令位於文官之南,每等异位,重行西面,以北为上。蕃客位於武官之南,每国异位,重行东面,以北为上。

《通典》卷一百八 礼六十八(3)

  进德冠,五品以上附山云,〈王綦〉数准弁,以金饰梁及花趺。(三品以上加金络也。)内外百官文官武官九品以上,十月以后,二月以前,常服,及白练裙襦通著之。(五品以上行。六品以下,冠去〈王綦〉珠。若服葱褶,非陪位大仗,则与平巾帻通著。葱褶,五品以上通用?绫及罗,六品以下通用小绫也。)   凡典谒,武弁,绛公服。学生,黑介帻,青襟服。斋郎,介帻,绛褠服。自外州品子等皆平巾帻,绯衫,大口葱,朝集从事则服之。若外官拜表、受制,皆朝服。   凡职事官三品以上有公爵者,嫡子婚,听假以四品冕服。若五品以上子孙、九品以上子及五等爵,皆听爵弁服。若庶人婚,听假以绛公服。若刻漏生、漏童,服青葱褶总角之服。(令云:"诸流外官行署,三品以上介帻,绛公服,方心,革带,钩〈角枼〉,假带,袜履。九品以上绛褠衣,制同绛公服,袖狭,形直如沟,不垂,去方心、假带,馀同绛公服。其非行署者,太常寺谒者、祝史、赞引,鸿胪寺司仪,诸典书、学,内侍省典引,太子右春坊掌仪、内坊导客舍人、诸赞,王公以下舍人,公主谒者等,各准行署,依品服。自外及任杂职掌无官品者,皆平巾帻,绯衫,大口葱,药童、奉觯年小者,皆总角髻,朝集从事则服之。馀条目,自有制者,不用此例。黑介帻,簪导,深衣,青襟褾领,革带,袜,履,未冠者双童髻,空顶黑介

上一篇:太昊登天录

下一篇: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