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奥

时间:2024-06-11 04:10:06编辑:笔记君

流若织文,响若操琴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石涧记》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其古诗全文如下:
  【前言】
  《石涧记》为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为《永州八记》的第七篇。文章着重写石态水容,写涧中石和树的特色,描绘了石涧溪石的千姿百态,清流激湍,翠羽成荫,景色美丽宜人,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钟情山水的情怀,同时又书写了胸中愤郁,对自己的遭遇表示叹息和苦闷。
  【原文】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⑺。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意之日,与石渠同。
  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
  【注释】
  ⑴穷:毕,完成。
  ⑵土山之阴:土山的北坡。古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⑶桥:架桥。
  ⑷亘(gèn)石:接连不断的石头。亘,横贯。
  ⑸两涯:两岸,涯,水边。
  ⑹限:门槛,这里作动词用,用门槛把正屋与内室隔开。
  ⑺阃(kǔn)奥:也写作“壶奥”,指内室深处。阃,内室,闺门。
  ⑻文:同“纹”,纹彩、花纹。
  ⑼揭(qì):把衣服拎起来。
  ⑽跣(xiǎn):光着脚。
  ⑾胡床:也称“交床”、“交椅”,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⑿交络:交织,形容水波像交织的纹理。
  ⒀触激:撞击,激悦。
  ⒁皆在床下:都发生在坐椅下面。
  ⒂翠羽之木:像翠鸟羽毛一样的树木。翠羽,翡翠鸟的羽毛。
  ⒃龙鳞之石:像龙鳞一样的石头。
  ⒄得意之日,舆石渠同:这一天的得意快乐,和得到石渠的那一天是相同的。
  ⒅数:很多。
  【翻译】
  发现石渠的事情已经结束,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桥。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倍。接连不断的石头作为水的底部,宽达到水的两岸。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门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摆满菜肴,有的像用门槛隔开的内外屋,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水泉咚响声像是弹琴声,拎着衣服赤脚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清出一块可排十八九张交椅的空地。交织的流水,激撞的水声,皆在椅下;像翠鸟羽毛般的树木,像鱼龙麟甲般的石块,都遮蔽在交椅之上。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的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此吗?到石涧的日子,与石渠相同。
  从袁家渴来的人,先到石渠后到石涧;从百家濑上山到这里的人,先到石涧后到石渠。石涧的源头,在石城村的东南,路中间可以游览的地方还有好几个。那上面的深山老林更加险峻,道路狭窄不能走到尽头。
  【赏析】
  此文紧承《石渠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七篇。先交代石涧的方位:游览、整修石渠的事已经完毕,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下去到土山的北坡,老百姓又架了一座桥。接着描绘石涧的风光,作者用较多的笔墨写石:石涧的泉水比石渠大三倍,横着的石头构成石涧的底,连接两岸。那些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堂屋的基石,有的像筵席上摆满菜肴的碗盏杯碟,有的像用门槛孤开的内外屋。作者用贴切的明喻,把铺满水底的石头描绘得如同一个房舍整齐、家什完备的家庭,充满了生活气恳,散发看屋室的温馨。这里的泉水也奇妙无比:“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这就是说,站在岸上看去,泉水平静地漫布在石上,那微微的涟漪就像织物的花纹;侧耳谛听,泉水叮咚作响,就像弹琴。”连用六个“若”字,比喻形象生动,比喻之外,又生联想。这段文字,使石涧的奇妙一下就显出情味来,这情味是非常悠然、清丽、明朗的。这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水中世界,于是作者撩起衣服,赤着双脚,渡水过去。折断挡道的乱竹子,扫除经年的落叶,除去朽烂的树木,清理出一块可以排列十八、九张交椅的空地,坐下来休息。这时候,交织的水流,激流相掩的水声。都在交椅下面;翠鸟毛羽般碧绿的树木枝叶,鱼龙鳞甲般闪光的石块,都遮蔽在交倚上。这里,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运用借喻和整齐对称的四字句,构思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读起来也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如果说前面作者写的清泉美石,是用视觉和听觉感知的,这里写的则是用心灵感受到的。作者完全沉醉在这奇丽的世界里。自然而然地发出感慨:古代的人难道有谁在这里寻求过快乐吗?今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找的足迹来到这里吗?这两句话,包含着作者的复杂的情感,既有陶醉于自然风光的快乐和满足,又有难言的优伤和哀怨,更多的则是借石润的美好景色来自我安慰。“得意之日,与石渠同”,交代了游览石涧的时间,是和游石渠同一天。
  第二段具体描述了几处游览胜地的地理位置之间的关系和沿途的风景。从袁家渴过来,先到石渠,后到石涧;从百家濑向上游过来,先到石涧,后到石渠。石涧可以找到的源头。都来自石城村的东南,这一带可以游乐的地方有好几处。再往上走是深山幽林,越来越陡峭艰险,道路太窄不能走到尽头。


阃奥是什么意思

深邃的内室。
唐 柳宗元 《石涧记》:“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
指地域的中心。
清 侯方域 《定鼎说》:“ 宋 都中 豫 ,澶漫九州,阃奥中夏,水陆都会也。”
比喻学问或事理的精微深奥所在。
《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娱心 黄 老 ,游志六艺,升堂入室,究其阃奥。” 宋 苏轼 《和寄天选长官》:“藩篱吾未窥,敢议穷阃奥。” 清 王韬 《洋务在用其所长》:“苟能师各国之所长,兼收并蓄,悉心致志,务在探其阃奥,而勿徒袭其皮毛,安见其遽出西人下哉!” 郭沫若 《<管子集校>叙录》:“ 宋 代言《管子》者以 张嵲 《读管子》一文最见功力,其文虽不足四百字,而训诂精确,洞见阃奥。”
内宫。
宋 叶适 《祭林大卿淑人文》:“蚤与大农,久参内署,遂亲阃奥,且接话语。”


石涧记原文和翻译

石涧记原文和翻译如下:原文: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_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之日,与石渠同。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翻译:发现石渠的事情已经结束,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下去到土山的北坡,老百姓又架了一座桥。桥下的水流很大,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倍。巨大的石头作为水的底部,宽达到水的两岸。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门堂的基石,有的像筵席上摆满菜肴,有的像用门坎隔开的内外屋。水面平静,如布铺在水面上,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水泉咚响声像是弹琴声。我们撩起衣襟,赤着脚涉水而过,折断竹箭,扫除陈叶,除去腐朽的树木,清出一块可排放十八九张交椅的空地。交织的流水,激撞的水声,都在交椅的下面了;而像翠鸟羽毛般的树木,像鱼龙麟甲般的石块,都遮蔽在交椅之上了。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的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此吗?发现石涧的这一天,和发现石渠是同一天。从袁家渴一路过来,先发现石渠,后发现石涧;从下游百家濑上来,就先发现石涧,后发现石渠。要穷究石涧这个地方,一直要走出石城村并向东南方向去,这一路上可以引起人观赏愉悦的景致有好几处。登上深幽的山林,翻过峻峭险要的地方,道路很狭小不能够走到头。


石涧记的原文及翻译赏析

石渠之事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翻译:游览、整修石渠的事情已经结束,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桥,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分之一。接连不断的石头作为水的底部,宽达到水的两岸。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门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摆满菜肴,有的像用门槛隔开的内外屋。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水泉咚响声像是弹琴声。选自:《石涧记》。《石涧记》作品鉴赏这篇游记紧承《石渠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七篇。文章也是写清泉美石,但同《小石潭记》、《石渠记》诸篇比较,有其独特之处。作者善用新颖贴切的比喻来描攀景物,使其可感。文章可分两段,第一段先交代石涧的方位,接着描绘石涧的风光,作者用较多的笔墨写石。用贴切的明喻,把铺满水底的石头描绘得如同一个房舍整齐、家什完备的家庭,充满了生活气息,散发看屋室的温馨。第二段具体描述了几处游览胜地的地理位置之间的关系和沿途的风景,从袁家渴过来,先到石渠,后到石涧。这篇游记的最大特色,就是景由情生,于常景中写出奇景。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石涧记》

《石涧记》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石涧记》文言文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石涧记》原文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筳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水,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之日,与石渠同。 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 《石涧记》翻译/译文 发现石渠的事情已经结束,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桥。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倍。接连不断的石头作为水的底部,宽达到水的两岸。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门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摆满菜肴,有的像用门槛隔开的内外屋,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水泉咚响声像是弹琴声,拎着衣服赤脚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清出一块可排十八九张交椅的空地。交织的流水,激撞的水声,皆在椅下;像翠鸟羽毛般的.树木,像鱼龙麟甲般的石块,都遮蔽在交椅之上。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的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此吗?到石涧的日子,与石渠相同。 从袁家渴来的人,先到石渠后到石涧;从百家濑上山到这里的人,先到石涧后到石渠。石涧的源头,在石城村的东南,路中间可以游览的地方还有好几个。那上面的深山老林更加险峻,道路狭窄不能走到尽头。 《石涧记》注释 ⑴穷:毕,完成。 ⑵土山之阴:土山的北坡。古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⑶桥:架桥。 ⑷亘(gèn)石:接连不断的石头。亘,横贯。 ⑸两涯:两岸,涯,水边。 ⑹限:门槛,这里作动词用,用门槛把正屋与内室隔开。 ⑺阃(kǔn)奥:也写作“壶奥”,指内室深处。阃,内室,闺门。 ⑻文:同“纹”,纹彩、花纹。 ⑼揭(qì):把衣服拎起来。 ⑽跣(xiǎn):光着脚。 ⑾胡床:也称“交床”、“交椅”,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⑿交络:交织,形容水波像交织的纹理。 ⒀触激:撞击,激悦。 ⒁皆在床下:都发生在坐椅下面。 ⒂翠羽之木:像翠鸟羽毛一样的树木。翠羽,翡翠鸟的羽毛。 ⒃龙鳞之石:像龙鳞一样的石头。 ⒄得意之日,舆石渠同:这一天的得意快乐,和得到石渠的那一天是相同的。 ⒅数:很多。

《村夜》古诗译文及赏析是什么?

一、《村夜》古诗译文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秋草中,小虫在窃窃私语着,山村周围行人绝迹。我独自来到前门眺望远处田野,明月映照下的荞麦花白如雪。二、《村夜》古诗赏析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出了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前两句写村夜秋色的浓重,后两句描绘出乡村之夜的美景。诗人通过秋夜的凄清,透露了孤独寂寞的心情。诗因前后描写的景物不同,表达出诗人由孤独寂寞而兴奋自喜的感情变化。诗人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乡村夜景,于清新恬淡中蕴含了浓浓的诗意。诗中描写村夜,既有萧瑟凄凉,也有奇丽壮观,对比中构成乡村夜景。《村夜》古诗注释霜草:被秋霜打过的草。苍苍:灰白色。切切:虫叫声。绝:绝迹。独:单独,一个人。野田:田野。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黑色有棱,磨成面粉可食用。

白居易的诗词《村夜》赏析

  《村夜》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赏析】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两句诗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这里虽是纯然写景,却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萧萧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韵味。   “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既是诗中的过渡,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又是两联之间的转折,收束了对村夜萧疏暗淡气氛的描绘,展开了另外一幅使读者耳目一新的画面: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   “月明荞麦花如雪”,这是十分动人的景色,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诗人暂时忘却了他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这奇丽壮观的景象与前面两句的描写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诗人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换写出人物感情变化,写来灵活自如,不着痕迹;而且写得朴实无华,浑然天成,读来亲切动人,余味无穷。《唐宋诗醇》称赞它“一味真朴,不假妆点,自具苍老之致,七绝中之近古者”。    扩展阅读: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扩展阅读:史书评价   旧唐书   臣观元之制策,白之奏议,极文章之壶奥,尽治乱之根荄。非徒谣颂之片言,盘盂之小说。就文观行,居易为优。放心于自得之场,置器于必安之地。优游卒岁,不亦贤乎!   赞曰:文章新体,建安、永明。沈、谢既往,元、白挺生。但留金石,长有茎英。不习孙吴,焉知用兵?   新唐书   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当宗闵时,权势震赫,终不附离为进取计,完节自高。而稹中道徼险得宰相,名望漼然。呜呼!居易其贤哉!   唐才子传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赏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拨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五集,及所撰古今事实,为《六帖》,及述作诗格法,欲自除其病,名《白氏金针集》三卷,并行于世。   

《观刈麦》原文及赏析

  观刈麦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译文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担着用竹篮盛的饭,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饮料,   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饭食,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希望夏日天再长一些。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   右手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卖尽家田,只好拾些麦穗填饱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非常惭愧,整日也不能忘却。    注释   (1)刈(yì):割。(本诗为古体诗)   (2)陇:同“垄”,田埂,这里泛指麦地!   (3)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   (4)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5)荷(hè)箪(dān)食(sì):用竹篮盛的饭。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箪食固定读dān sì[如箪食壶浆,箪食瓢饮],指装在竹篮里的`饭食,食不单独作名词讲)   (6)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7)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8)丁壮:青壮年男子。   (9)南冈:地名。   (10)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11)但:只。   (12)惜:盼望。   (13)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14)秉(bǐ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拿着。遗,遗失   (15)悬:挎着。   (16)敝(bì)筐:破篮子。   (17)相顾言:互相诉说。顾:视,看。   (18)输税(shuì):缴纳租税。   (19)曾(zēng)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曾:竟然。事:从事。农桑:农耕和蚕桑。   (20)吏(lì)禄(lù)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古时候念dàn,现在念shí)   (21)岁晏(yàn):年底。晏,晚。   (22)念此:想到这些。   (23)尽日:整天、终天。   创作背景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观刈麦赏析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诗人想到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禄米,内心十分惭愧。于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白居易写了几篇梦微之

白居易梦微之如下:1、《酬乐天频梦微之》唐代元稹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译文:被千万层山水阻隔使书信来往间断,今日忽接到你寄来的诗,难得你爱怜我在梦中还打听我。我现在有病心神错乱,只梦见些不相干的人却没有梦见你。2、《别元九后咏所怀》唐代白居易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悠悠早秋意,生此悠闲中。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乌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译文:零零落落的小雨打在梧桐叶上,木槿花在风中凋零飘落。在闲适自得中,生出早秋的意境。与老朋友分别,让我心中再没有欢乐。不要说我没有到青门为你送行,我的心已经跟随你远去。知心的朋友何必求多,只要是心意相通、情趣相投即可。你离去后就剩下我独自一人,即使身在这繁华的长安城心也空荡荡的。3、《梦微之》(十二年八月二十日夜)唐代白居易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在江州司马任上时,一日醒来心情略带忧伤,前一晚他梦见了相隔千里的好友元稹。两位好友山水相隔,总会彼此思念。白居易有些责怪地问,不知道元稹因为什么事情非常想念我,让我在昨夜三更梦见了他。

梦微之白居易翻译

《梦微之》白居易翻译如下:翻译:夜里做梦与你携手共同游玩,早晨醒来泪水流满巾也止不住。在漳浦我多次生病,长安城草生草长已经八个年头。想你在黄泉之下,泥土侵蚀你的骨肉,最终化作一抔黄土,而我如今虽在人世,却也是两鬓苍苍。阿卫韩郎已经先后去世,黄泉渺茫昏暗能够知晓吗。原文: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草树八回秋。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梦微之》鉴赏《梦微之》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点出梦中与老友元稹相会和醒来的惆怅。颔联写自己身体多病,而老友已长眠地下近十年。颈联设想老友一身枯骨已化作泥土,自己徒剩一具躯壳寄于世间。尾联告诉老友,儿子爱婿已相继离世。全诗用梦中相会之愉悦和醒来之痛苦相对比,以乐景衬哀情,更突出了对故人的思念之切和对自己现实不幸的感伤和惆怅。悼亡之情,铭心刻骨,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明知此生不能再见,却又一遍遍回忆着逝去的时光,每每回忆一次,都是一遍强于一遍的无奈忧伤。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梦微之》

诗人元稹的创作风格

  元稹名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诗人元稹的创作风格,欢迎参考学习!   诗人元稹的创作风格   他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   乐府诗在元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并序》“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启发了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缺点是主题不够集中,形象不够鲜明。和刘猛、李余《古乐府诗》的古题乐府19首,则能借古题而创新词新义,主题深刻,描写集中,表现有力。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在元集中也列为乐府类,旨含讽谕,和《长恨歌》齐名。其铺叙详密,优美自然。元诗中最具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他擅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一般艳诗的'泛描。悼亡诗为纪念其妻韦丛而作,《遣悲怀三首》流传最广。   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这种“次韵相酬”的做法,在当时影响很大,也很容易产生流弊。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创以古文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其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为唐人传奇中之名篇。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元稹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合集多种。其本集《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证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谱》。    主要作品   代表作有《菊花》、《离思五首》(其四)、《遣悲怀三首》、《兔丝》、《和裴校书鹭鸶飞》、《夜池》、《感逝(浙东)》、《晚春》、《靖安穷居》、《送致用》、《宿石矶》、《夜坐》、《雪天》、《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织妇词》、《夜别筵》、《山枇杷》、《所思二首》、《斑竹(得之湘流)》、《竹部(石首县界)》、《白衣裳二首》、《鱼中素》、《酬许五康佐(次用本韵)》、《一至七言诗》等,其中《菊花》、《离思五首》(其四)和《遣悲怀三首》(其二)三首流传很广,尤其是《离思五首》(其四)这一首极负盛名。该诗写久藏心底的不尽情思,因为与情人的曾经相识而自此对其他的女人再也不屑一顾(“取次花丛懒回顾”),诗中的比兴之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语言幻美,意境朦胧,十分脍炙人口。而《遣悲怀三首》表达对亡妻的不尽思念,写得悲气袭人,令人不由得一掬同情之泪,其中第二首的结句“贫贱夫妻百事哀”为世所熟诵。微之其集与居易同名长庆,今编诗二十八卷(全唐诗中卷第三百九十六至四百二十三)。

关于唐代诗人元稹的资料

  元稹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关于元稹的资料介绍你知道哪些?下面是我为你 收集 整理的元稹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元稹的资料
  元稹的资料中记载他的家族世代都是文官,他小时长相十分清秀,父母非常宠爱他,三四岁的时候父亲就带着他读书。但好景不长,在他八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几个哥哥不愿意供养他,母亲只得带着孩子去投靠娘家,日子变得非常困难,但母亲非常坚强,一方面照顾孩子的生活,另一个方面也没有放弃对他的 教育 。

  母亲的娘家比较安定,元稹的童年虽然艰难,但在母亲的保护下,仍旧很快乐,母亲持家有道感染了元稹,他很好学常常向别人借书或去姐夫家求教,他的表兄又教他骑马 射箭 ,不满十岁的时候,元稹在作诗方面的天赋就显示出来,在民间的生活让他对农村的环境有所了解。

  元稹的资料上提到在他十五岁的时候,就投入考试之中,但是夺取了功名的元稹并没有得到官,只能一直闲居在长安里。但这并没有让他停止学习,京城的 文化 和广泛的 兴趣 让他的文化修养得到了提高,开始大量的作诗。后来元稹再次参加考试,与白居易同登榜单,两人成为好友,入仕之后有了结婚的资本,于是元稹将这件事提上了日程,不久后便成婚。元稹当官后不停的上疏献表,引起了皇帝的注意,受到召见,他的勤恳锋芒毕露,引起他人的不满,后被贬官到河南,这时元稹的母亲去世,他悲痛欲绝,守孝三年。以上便是史料中记载的元稹的资料。
  元稹与崔莺莺的 故事
  元稹笔下的《莺莺传》刻画了一则唯美动人的 爱情故事 ,后人对此也多有改编,其中尤以王实甫的《西厢记》最为出名,殊不知这其中的张生正是元稹,而女主人公崔莺莺的真实姓名则无从考察。

  元稹与崔莺莺相识的那一年,元稹在山西做九品芝麻官,而崔莺莺则跟随家人在路过山西永济时遇到军匪,出于善意,元稹和军匪交涉保护了崔家的钱财和性命,元稹在崔家设宴答谢他时结识了崔家大小姐崔莺莺,两人很快互生情愫并每天半夜进行幽会,其诗句“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写的便是当时的幽会情境。但好景不长,在崔家住了数月后元稹要奔赴长安参加吏部选拔考试,元稹与崔莺莺面临分别,在元稹临行的前一天,崔莺莺还强颜欢笑的送别元稹,元稹虽不舍但还是选择离开。

  不料选拔考试未中,元稹寄信与崔莺莺诉苦,崔莺莺回信道:保重身体,千万珍重。元稹看完后得意洋洋的拿给众人观看,于是很多人都知道有这样一位痴情女子爱慕着元稹。其后的两年中,元稹与崔莺莺之间的感情剪不断理还乱,直到元稹顺利通过吏部的第二次选拔,才正式和崔莺莺提出分手,崔莺莺无奈的嫁给别人,元稹在得知她嫁为人妇后以“表哥”身份来到她的夫家相见,但被崔莺莺拒绝。这之后元稹便娶了韦夏卿的小女儿韦丛,后又娶过他人,崔莺莺只是他年少时的一场艳遇而已。
  白居易和元稹的故事
  白居易与元稹绝对算是唐朝诗人中的一对好“基友”,二人同年考取功名,分配到一个单位,做了同事,此后二人形影不离,一同游玩,诗歌唱和,干了一切“好基友”之间会干的事情,这还是早年间的事,后来二人的命运更是时时牵连在一起,二人的心更是时时挂牵着对方。

  之后,白居易被调到长安城郊当县尉,就是现在的县公安局局长,元稹与其分别,很是痛苦,写诗遥寄相思之苦,说我们认识有三年了,从来没有分开过,你这忽然被调走,我每天魂牵梦绕的,每天只能望着远处的山顶,不能与你一起相随,真想化作云和雨,一起在天边会和啊。你看,连云雨之情都说出来了,真是赤裸裸地表达爱意啊。其实,像云雨这样露骨的字眼,二人彼此唱和的诗篇中,还有很多。


上一篇:红色经典餐厅

下一篇:花千骨2015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