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9号

时间:2024-06-02 12:47:18编辑:笔记君

长征9号和土星5号对比是什么?

一、首飞时间不同1、长征9号:首飞时间预计2028年左右。2、土星5号:首飞时间是1967年11月9日。二、起飞推力不同1、长征9号:起飞推力是5873吨。2、土星5号:起飞推力是34020千牛。三、特点不同1、长征9号:火箭采用“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发展策略,三个构型的对应结构状态相同,可模块化组合。可捆绑液体助推器,也可以捆绑固体助推器。2、土星5号:迄今为止世界上体积最大的火箭,采用液氧液氢推进剂,共用5台J-2发动机。

长征9号和土星5号对比如何?

单单从参数上来看长征九号完胜。长征9号运载火箭是正在论证的新一代运载火箭,未来将用于深空探索,探月,空间站,长征九号总长约百米,起飞质量4137吨,推力5873,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40吨,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约50吨。预计将于2028年左右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美国土星5号运载火箭是仅次于苏联能源号运载火箭的推力第二大运载火箭。最后一次发射是在1973年。截至目前仍是人类历史上使用过的自重最大的运载火箭;高达110.6米,起飞重量3038.5吨;总推力达3408吨,月球轨道运载能力45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18吨。从1964年至1973年,土星5号的耗费高达65亿美元。结构特点长征九号重型运载火箭的结构尺寸和起飞质量均将突破我国现有运载火箭能力水平,要打造这样一个重量级火箭,科技人员要解决代表世界一流科研水平的更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技术,更大推力液氢液氧发动机技术,更大直径箭体设计、制造、试验技术,以及火箭总体设计这“三大一总”为代表的一系列难题。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长征九号运载火箭

长征9号和土星5号对比是什么?

长征9号和土星5号对比如下:长征9号与土星五号在结构上其实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土星五号重型运载火箭是一个光杆构型的火箭,它的一级火箭芯体内部安装了5台推力为680吨的F-1液氧煤油发动机。而长征9号不是,长征9号重型运载火箭是一枚捆绑构型的火箭,在它的一级芯体内部计划安装4台YF-130液氧没有高压补燃发动机,而在芯体外部还外挂有四个助推器,每个助推器上还安装了两台YF130液氧没有高压补燃发动机,这一共就是12台,所以长征9号的总推力高达5873吨,完全碾压土星五号。但是由于捆绑构型的火箭要承担更多的结构重量,所以运载系数自然就有所下降,所以从数据上来看就不如土星五号了。那么长征9号为什么不设计成光杆构型的,而要采用捆绑构型呢?作为一枚光杆构型的重型运载火箭,土星五号的载荷比虽高,但劣势也十分明显,那就是用途有限。长征9号优势明显:长征9号系列运载火箭不仅覆盖范围广,而且后续发展潜力巨大,由于长征9号的推重比很高,所以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只要进一步增加一级燃料,便能够进一步提升火箭的运载能力。而且长征9号所使用的YF130液氧煤油发动机拥有两个燃烧室,未来也可以通过扩充燃烧室的方式来进一步提升推力。所以长征9号系列运载火箭无论是从技术水平,还是从覆盖范围,又或者是发展潜力上来讲,都全面碾压土星五号,一旦研制成功,必然是一部巅峰之作。

十年来我国运载火箭发射274次,中国航天技术有哪些突破?

大功率电推进是中国先进航天动力领域的战略方向。其中,大功率霍尔电推进具有高推重比、大推力的突出优势,是目前最接近空间应用的国际主流大功率电推进技术路线。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团队克服了诸多挑战,解决了10余项国际公认的技术难题,掌握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其次是“长征一号”火箭的奠定了航天基础。“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是在“东风四号”导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运载能力很低,只发射了两颗卫星。确定发展和应用卫星的方针,以遥感卫星为重点。确定了“长征二号”改进型“长征二号丙”的技术地位,运载能力提高到2 500公斤。“长征四号甲”火箭成功发射两颗“风云一号”卫星。再者是是天河核心模块的推出。随着天河核心舱的成功发射,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射和维护空间站的国家。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空间站的建立其实意义重大,它不仅代表了一个国家航天技术的发展,也预示着这个国家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在未来几十年继续推动自己航天技术的发展。随着中国天河核心舱在轨运行,以及未来一系列其他试验舱的发射,未来的中国将为自己和其他对探索太空感兴趣的国家建立一个平台,以确保人类未来能够顺利探索太空。要知道的是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七研究院的一个车间里,这里研制的伺服机构是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俗地说,这里搭建的就是火箭的“方向盘”,可以让火箭游戏按照预定的轨道准确稳定地飞行。伺服系统中的关键部件蓄压器内表面的加工精度取得了新的突破。蓄能器的表面精度影响伺服机构的工作状态。

中国航天史上首次,四天三次连续成功发射,此次成功意味着什么?

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时刻,也是中国空间站建设的“开放战”,这意味着中国离建设自己的空间站仅一步之遥。实验室与空间站之间的联系可以追溯到1997年。1997年初,在用户单位的委托下,当时的主任张国定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开始了碳化硅增强材料的应用研究。 铝基复合材料进入空间站; 2000年5月,相关科研成果通过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后更名为科学技术部)的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十几年,半辈子,从小伙子,到老头子”,谈起这二十来年的心路历程,欧阳教授感叹道。自宣布天和顺利发射的消息之时起,同事和同事的祝贺就不断传来。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24年中,从张国定,张Di到欧阳秋宝,三代国中人民年年辛勤工作,解决关键问题,进行实验,最后在中国的太阳能机翼投入运行。 天和的核心模块。 它提供了高性能的物质支持,并为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做出了贡献。天和顺利……,……络绎不绝。众所周知,二十四年来,从张国定、张荻,到欧阳求保,三代国重人年复一年,艰辛奋斗,一次次攻关、一场场试验,最终为天和核心舱太阳翼的运行提供了高性能材料支撑,为中国空间站的建造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金属基复合材料由于其重量轻,强度高和性能优异,在航空航天,电子,能源和交通运输等高科技领域具有重要而紧迫的需求。在过去的30年中,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张迪教授和欧阳秋宝教授的团队一直基于自主研发,旨在限制制备过程中的复杂控制,界面匹配和变形处理。我国用于航空航天的非连续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科学。针对难题,进行了长期,系统,深入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形成了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全链基础理论和技术平台。在理论指导下,各种材料的性能不断提高,已形成了一批,多品种的高性能铝基复合材料的开发和生产能力。所开发的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已成功应用于大型航空航天项目,例如月球探测项目和载人航天项目,并且应用范围和范围不断扩大。这些在中国航空航天史上的重要标志,证明了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满足国家重大航空航天项目的迫切需求而取得的高水平和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我国早期运载火箭的外形是怎样的?

我国运载火箭早期外形是简单的椎-柱段设计。后来由于卫星尺寸越来越大,运载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发展出了外形和气动特性都比较复杂的大钝锥头设计和捆绑助推外形。目前,我国运载火箭最多可以捆绑4个助推器。设计人员根据火箭的总体指标和要求,在与飞行弹道、发动机、飞行姿态的稳定控制和结构安装等专业人员协调,设计出初步的外形方案。经过大量的分析、计算,各种试验后,将预测结果提供给相关的专业人员分析使用。相关专业人员如果发现问题,会对火箭外形进行修改,最后确定满足总体性能要求的合理气动外形方案。


上一篇:在线看湖南卫视

下一篇:中国网络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