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职而不废 处义而不回

时间:2024-06-01 09:10:24编辑:笔记君

守职而不废 处义而不回的解释

语出《素书》,意为:恪守信义,而不稍加改变;受到嫌疑,而能居义而不反顾。
  有一个典故大概大家都知道,黄老先生故意把鞋子弄到桥下,张良毕恭毕敬的为老人拾鞋穿鞋,后来老人又几次考验张良,张良终于通过了考验,于是黄石公就把自己的一本书传授给了张良,这部书的名字有传说叫做《太公兵法》,其实是以讹传讹,这部书的名字应该叫做《素书》。张良却没有把这部书传给后人,而是将书埋进了自己的坟墓。张良死后大约五百年,盗墓人从张良墓里偷了这本书,才在民间流传开来。这段故事记载于宋朝人张商英为《素书》写的序里。张良虽然用这部书里的知识帮助刘邦取得了天下,但是张良也没有完全领悟书中的奥义。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恪尽职守,而无所懈怠;信守道义,而不稍加叛离;受到嫌疑,而能居义而不反顾;有利可图,而能不以不正当手段获取。恪守职责,在今天可能指遵守职业操守,履行职业道德。恪守职责的范畴可能更广泛一些,包括遵守各种规定、道德准则,以及不成文的约定。“处义而不回”,义就是道义,大义,民族大义,恪守道义就是坚持正道,坚持原则。“见嫌而不苟免”,不避嫌疑,有担当,勇于面对和担当,不推诿、扯皮。“见利而不苟得”,不随便接受利益、好处,不苟且图利。以上解释仅供参考,这些品德和价值观的真正含义可能需要根据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进行解释和践行。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利不苟得,嫌不苟免”是谁写的?出自哪里?

黄石公《素书·正道》原文如下: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译文:品德高尚,则可使远方之人前来归顺。诚实不欺,可以统一不同的意见。道理充分可以得到部下群众的拥戴。才识杰出,可以借鉴历史。聪明睿智可以知众而容众。这样的人,可以称他为人中之俊。   行为端正,可以为人表率。足智多谋,可以解决疑难问题。天无信,四时失序,人无信,行止不立。如果能忠诚守信,这是立身成名之本。君子寡言,言而有信,一言议定,再不肯改议、失约。是故讲究信用,可以守约而无悔。廉洁公正,且疏财仗义。这样的人,可以称他为人中之豪。  见嫌而不苟免,克尽职守,而无所废弛;恪守信义,而不稍加改变;受到嫌疑,而能居义而不反顾;利字当头,懂得不悖理苟得。这样的人,可以称为人中之杰。赏析:此章主旨,是阐发自然之道的作用及功能。本章共分三段,第一段是以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俊”的德行才质来证明大道的体性。第二段是以坚强刚毅,人中殊甚——“豪”的仪表、清廉来证实大道的作用。第三段是以特出卓越,刚毅坚贞——“杰” 的浩然正气来证明大道的功能。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是什么意思

语出《素书》,意为:恪守信义,而不稍加改变;受到嫌疑,而能居义而不反顾。
  有一个典故大概大家都知道,黄老先生故意把鞋子弄到桥下,张良毕恭毕敬的为老人拾鞋穿鞋,后来老人又几次考验张良,张良终于通过了考验,于是黄石公就把自己的一本书传授给了张良,这部书的名字有传说叫做《太公兵法》,其实是以讹传讹,这部书的名字应该叫做《素书》。张良却没有把这部书传给后人,而是将书埋进了自己的坟墓。张良死后大约五百年,盗墓人从张良墓里偷了这本书,才在民间流传开来。这段故事记载于宋朝人张商英为《素书》写的序里。张良虽然用这部书里的知识帮助刘邦取得了天下,但是张良也没有完全领悟书中的奥义。


守职而不废处以而不回是什么意思 守职而不废处以而不回的释义

1、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出自于黄石公《素书》,含义是恪守本职工作不轻易放弃,受到嫌疑能居义而不反顾。 2、词语解释 恪守本职工作,而不稍加改变或轻易放弃;受到嫌疑,而能居义而不反顾。 3、黄石公,下邳(今江苏邳县)人。秦汉时期思想家,军事家,别称圯上老人、下邳神人,被道士拉入道教神谱。 早年为躲避战乱,隐居于下邳。三次试探张良,授予《太公兵法》,辅佐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汉高帝八年,去世,后世流传《素书》和《黄石公三略》。

守职而不废处以而不回是什么意思 守职而不废处以而不回的释义

1、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出自于黄石公《素书》,含义是恪守本职工作不轻易放弃,受到嫌疑能居义而不反顾。

2、词语解释

恪守本职工作,而不稍加改变或轻易放弃;受到嫌疑,而能居义而不反顾。

3、黄石公,下邳(今江苏邳县)人。秦汉时期思想家,军事家,别称圯上老人、下邳神人,被道士拉入道教神谱。

早年为躲避战乱,隐居于下邳。三次试探张良,授予《太公兵法》,辅佐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汉高帝八年,去世,后世流传《素书》和《黄石公三略》。


上一篇:噬血地道

下一篇:四川成都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