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学佛要怎么入门
普通人学佛,虽然根基不一样,年龄不同,但是都要从戒律先开始,从三皈五戒开始,这个是最主要的。1.有的说我岁数已经大了,我是不是该从念佛开始?不管岁数有多大,都得从持戒开始。为什么要从持戒开始,因为我们成佛不是今生就成佛,我们要经过多少劫才能成佛的,是吧?我们今天既然学佛,一定要打好基础,我们要给来生打好基础,这个很主要。人老了,不等于就是说,我们学佛就没有机会了,来生就不能学佛了。所以说,我们不管是年老还是年轻,都应该从基础开始。2.从戒律开始,再选择适当的书特别学《金刚经》,这个很主要,因为开悟的《金刚经》。《金刚经》学完了以后,你才可以学密,学净土,否则的话,就堕落相里去了,这也是很可怕。3.有的先从《地藏经》学问题是《地藏经》虽然讲了孝道。但是由于我们的知见、理解,我们的习性,有的不正确,就会变成了一种像大仙似的,这也不合适。最后,自己弄得神经兮兮,这也不好。 所以说应该先从《金刚经》学起。有了《金刚经》的基础,我们再学其他法门就会很快了。像学密,它有个要求,学密先学显,所以这个很主要。
初学佛教应该从何入门
初学佛教应该从何入门 初学佛教应该从何入门,可以看一些佛学大家的视频或者看一些自古便流传的佛学经典著作,自学佛法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最好还是寻找到一个可以指导自己的人,但是要注意,宗教迷信不可取,佛法是一种智慧的哲学,与宗教迷信有着本质的区别。 初学佛教应该从何入门1 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信、愿、行 修学佛法,无信不立 首先,先要了解什么是佛法?什么是僧?知道佛法僧的功德所在,那信心就会慢慢确立。 愿是学佛法的愿景和目的 是为了成佛普渡众生?还是偶遇人生的'挫折而产生逃避的想法而学佛?还是觉得世间太过混乱,想要在这混乱的世间找到人生真相才学佛?审视自己的内心,再好好发愿。 修行 不在于一些表象的东西,不在于你每天念了多少经,拜了多少佛?是让你把佛法落实到生活中,用佛法开解自己,帮助他人。 初学佛教应该从何入门2 信解行证 首先要有信仰,有愿意跟随佛祖的脚步去修行、按照佛祖指导的方法去做的决心,这叫“信”,佛教也称之为“发菩提心”。 然后要有真正出家的僧人为你讲解佛法,即“解”。 然后你要按照僧人教你的方法去做,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这叫“行”。 最后从实践中验证所学是真实不虚的,这叫“证”。 六度波罗蜜 是修行的六种途径,简称“六度”,分别是: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般若 用现代话来简单的理解就是:无私奉献(布施)、忍受委屈和痛苦(忍辱)、遵守佛教的规章制度(持戒)、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精进)、通过打坐来使自己的心摆脱情绪的控制(禅定),获得无上的大智慧(般若)。 戒定慧 这代表了修行的三个层次的境界。 戒 就是上面的持戒,佛祖告诉我们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僧人要遵守250条规章制度(佛教称为“戒律”),女性僧人(我们常说的尼姑)则是348条,如果你不出家,在家里学佛,则只须遵守五条,即“持五戒”(看起来简单,要做到不容易)。 定 即“禅定”,这是佛教中最重要的修行方式,用高僧大德的开示来说,“禅定的人不一定能成佛,但成佛一定离不开禅定!”。 慧 即“般若智慧”,因为“般若”一词,包含了六种不同的智慧,没法翻译,只能称其为“大智慧”。
佛法的基本知识入门
末法时期,想修行就是先从戒律开始,先持戒,把戒律持好了,上早晚课。等到有了一定基础以后,自己有智慧了,再选择法门,这时你已经知道修行应该怎么走了。不然刚开始就匆忙的进入一个法门,修一修自己又觉得不太合适,不太合适但又修了这么长时间,有时候没法退出来。这是佛教的基础入门。1.戒律末法时期你把戒抓住了,就什么都抓住了,戒抓不住什么也抓不住。所以说末法时期修行最难的一点,就是在于能不能守住戒律。能守住戒律,那就什么问题都不怕了!我们修行就要抓住这个关键地方,抓住要害,抓住基础。注意:有的说我岁数已经大了,是不是该从念佛开始?不管岁数有多大,都得从持戒开始。为什么要从持戒开始?因为我们成佛不是今生就成佛,我们要经过多少劫才能成佛的,是吧?我们今天既然学佛,一定要打好基础,我们要给来生打好基础,这个很主要。人老了,不等于就是说,我们学佛就没有机会了,来生就不能学佛了。所以说,我们不管是年老还是年轻,都应该从基础开始。2.选择适当的书特别学《金刚经》,这个很主要,因为开悟的《金刚经》。《金刚经》学完了以后,你才可以学密,学净土,否则的话,就堕落相里去了,这也是很可怕。注意:有的先从《地藏经》学不适合《地藏经》虽然讲了孝道,但是由于我们的知见、理解,我们的习性,有的不正确,就会变成了一种像大仙儿似的,这也不合适。最后,自己弄得神经兮兮,这也不好。所以说应该先从《金刚经》学起。有了《金刚经》的基础,我们再学其他法门就会很快了。现在有的人,被社会上一些大仙儿(巫医神汉),说众生、又是那个鬼、那个神来了,再就是空间等等。特别是有些大仙儿利用了《地藏经》,讲了一些事情。佛虽讲了一切因缘,也讲了六道众生,十法界的众生,但是都讲了一个诸法空相。因为我们不明白,为什么讲了十法界,讲了众生的业力所产生的十法界?我们应该知道,十法界也是诸法空相。是通过十法界,让我们知道了因果不昧,我们应该收敛我们的贪嗔痴,不要造业。同时在这里,我们要知道这些都是幻境。所以在这两个方面必须做好。为了得一念的清净,一念的正觉,必须严持戒律。在这种情况下,再去读《金刚经》,才会生起一点正念来。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佛教基本常识
1.佛教的基本知识
佛教的教义,主要是所谓的"四谛",即苦、集、灭、道。
苦、集二谛阐明人生的本质及形成原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具体地说:1、苦谛是人生在世看着是苦,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多种苦,以及无数的烦恼。
2、集谛是对造成痛苦和烦恼的原因的分析,认为宇宙万物及现象不能独立存在,而是由多种因素 *** 而成。既然如此,那所有实体便没有单独的“自性”,不但具有”自性“而且具“共性”,佛家称为“诸法无我”,并且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变化无常的,称为“诸行无常”,这便是空的主要内容。
3,灭谛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涅盘。达到熄灭人生苦难烦恼,超越生死轮回。
(注意,超脱生死并非等于是轻生,佛教是看重生命的)4、道谛便是通往涅盘之路。方法归纳为“戒、定、慧”。
2.中国佛教的知识
佛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Buddha Dharma。
:佛是神吗??答:不,佛不是神。他是公元前六世纪时代的人,有名有姓,他的名字是悉达多Siddhārtha,他的姓是乔达摩Gautama。
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问:为什么称他为佛呢?佛的意义是什么?答:佛字是“佛陀”的简称,是Buddha的音译如果用今天的汉语音译,应当是“布达”,佛陀的意义是“觉者”或“智者”。
“佛陀”是印度早就有了的字,但佛教给它加了三种涵义:①正觉对一切法的性质相状,无增无减地、如实地觉了;②等觉或遍觉不仅自觉,即自己觉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觉他,即使别人觉悟;③圆觉或无上觉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达到最高的、最圆满的境地。?问:除释迦牟尼外,有没有另外的佛??答:佛教认为过去有人成佛,未来也会有人成佛,一切人都有得到觉悟的可能性,所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
问:如来佛是不是释迦牟尼,还是另一人??答:“如来”这个名词是从梵语tathāgata译出来的。“如”字就是“真如”tathāta,即一切法事物的真实状况,它又包含“如实”Yathābhūtam的意义。
佛经对“如来”的解释是:“乘真如之道而来”,又说“如实而来”。“如来”是一个通用名词,它是“佛陀”的异名。
如释迦牟尼佛,可以称释迦牟尼如来;阿弥陀佛,可以称阿弥陀如来。释迦牟尼当初出家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
当时印度许多教派都是有最后解脱的理想的。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简单地说来,就是说世间的苦苦谛Dukkha”sacca和苦的原因因谛或称集谛Samudayasacca,说苦的消灭灭谛Nirodha”sacca和灭苦的方法道谛Magga”sacca。
佛教经籍非常繁多,其实不超出这四圣谛Cattāriariya”saccāni,谛的意义就是真理,而四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则是缘起论Paticcasamuppāda。佛教的所有教义都是从缘起论这个源泉流出来的。
问:什么是“因果相续”??答:因缘所生的一切法,固然是生灭无常的,而又是相续不断的,如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后后生起,因因果果,没有间断,这是就竖的方面来说的。从横的方面看,因果的品类有种种无量的差别。
种种品类差别的因果关系固然错综复杂,但其间又有井然的法则,一丝不乱。一类的因产生一类的果,如善因得善果,因与果相符,果与因相顺;一类的因不能生另一类的果,如种瓜只能得瓜,不能得豆。
佛教认为因果的法则是决定的,虽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也不能加以改变的。这就是“因果相续无间断义”、“种种因果品类别义”、“因果更互相符顺义”和“因果决定无杂乱义”的简单解释。
佛教把主张“现象灭了就不再生起”的见解叫做“断见”,也是反对的。关于因、缘、果的分析,佛教有六因、四缘、五果等说法,这里不一一介绍了过去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现在流行的主要有八宗。
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 八大宗派。
3.佛教的基本知识
佛教的教义,主要是所谓的"四谛",即苦、集、灭、道。
苦、集二谛阐明人生的本质及形成原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具体地说:1、苦谛是人生在世看着是苦,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多种苦,以及无数的烦恼。
2、集谛是对造成痛苦和烦恼的原因的分析,认为宇宙万物及现象不能独立存在,而是由多种因素 *** 而成。既然如此,那所有实体便没有单独的“自性”,不但具有”自性“而且具“共性”,佛家称为“诸法无我”,并且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变化无常的,称为“诸行无常”,这便是空的主要内容。
3,灭谛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涅盘。达到熄灭人生苦难烦恼,超越生死轮回。
(注意,超脱生死并非等于是轻生,佛教是看重生命的)4、道谛便是通往涅盘之路。方法归纳为“戒、定、慧”。
4.佛教知识
说法有三:1.指须弥山四周之大海。
于古代印度之世界观中,须弥山位于世界之中间,其周围有四大海,四大海中各有一大洲,四大海外则为铁围山。2.指环绕国土四周之海。
大海为众河所归,乃水之积聚,其量为最。称四大海者,非指大海之部分,乃指其全部而言。
如观无量寿经以四大海一词形容阿弥陀佛眼量之纵广。观无量寿经之第九观佛身(大一二·三四三中):‘佛眼清净,如四大海水,清白分明。
’据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末载,一大海纵广为八万四千由旬,合四倍之大海则为三十三万六千由旬,而阿弥陀佛之眼量犹超过之,故称四大海,非指四种不同之大海。3.指有情众生之身体。
有情之身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犹如苦海,故称四大海。宋朝择英法师作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南无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偈中之‘五须弥’乃指众生由五蕴色心相聚而成之我慢山,高如五须弥;‘四大海’则指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之身,为一切苦之本。阿弥陀佛以白毫相光宛转于众生五蕴须弥我慢之山,令众生破除八万四千烦恼,去除我、法二执;又以绀青慈目照见众生,令悟四大皆空,苦海澄清,归于极乐。
想学佛法应该怎么入门
想学佛,先皈依受戒,只有皈依受戒了,才是佛弟子。1.三皈什么是三皈依,那就是我们回家了。人有一个真正的父母,那就是佛菩萨。这个父母在哪儿?怎么找到佛菩萨?首先就应该三皈,三皈就能找到真正养你的、生你的、永远跟着你的父母,永远不离开你的父母。通过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们就找到了。这个可以说是很普通的一个道理,又是很深的、很秘密的一个道理。如果懂得这个道理你就成佛有余了,你要不懂得这个道理就很难成就的。佛法和外道首先区别于这一个,外道没有三皈依。有的世间人虽然做得很好,在世间也能帮助人,也修桥补路,甚至能做很多善事,但是终归他不能成为佛子。因为什么?因为他没有三皈依。三皈依就是我们的根本,你抓住了三皈依就抓住你的生命,抓住你不生不死的那个命,将来你就能成佛。要没有这条,你别想成佛。2.持戒现在末法时期,想修行就是先从戒律开始。先别研究别的,先学戒,把五戒做好了,抓住这个。先持戒,把戒律持好了,完了回来上早晚课。等到有了一定基础以后,自己有智慧了,再选择法门,这时你已经知道修行应该怎么走了。不然刚开始就匆忙的进入一个法门,修一修自己又觉得不太合适,不太合适但又修了这么长时间,有时候没法退出来。得选择好了,得一杆子到底。末法时期你把戒抓住了,就什么都抓住了,戒抓不住什么也抓不住。所以说末法时期修行最难的一点,就是在于能不能守住戒律。能守住戒律,那就什么问题都不怕了!我们修行就要抓住这个关键地方,抓住要害,抓住基础。有的说我岁数已经大了,我是不是该从念佛开始?不管岁数有多大,都得从持戒开始。为什么要从持戒开始?因为我们成佛不是今生就成佛,我们要经过多少劫才能成佛的,是吧?我们今天既然学佛,一定要打好基础,我们要给来生打好基础,这个很主要。人老了,不等于就是说,我们学佛就没有机会了,来生就不能学佛了。所以说,我们不管是年老还是年轻,都应该从基础开始。3.选择适当的书特别学《金刚经》,这个很主要,因为开悟的《金刚经》。《金刚经》学完了以后,你才可以学密,学净土,否则的话,就堕落相里去了,这也是很可怕。有的先从《地藏经》学,问题是《地藏经》虽然讲了孝道,但是由于我们的知见、理解,我们的习性,有的不正确,就会变成了一种像大仙儿似的,这也不合适。最后,自己弄得神经兮兮,这也不好。所以说应该先从《金刚经》学起。有了《金刚经》的基础,我们再学其他法门就会很快了。现在有的人,被社会上一些大仙儿(巫医神汉),说众生、又是那个鬼、那个神来了,再就是空间等等。特别是有些大仙儿利用了《地藏经》,讲了一些事情。佛虽讲了一切因缘,也讲了六道众生,十法界的众生,但是都讲了一个诸法空相。因为我们不明白,为什么讲了十法界,讲了众生的业力所产生的十法界?我们应该知道,十法界也是诸法空相。是通过十法界,让我们知道了因果不昧,我们应该收敛我们的贪嗔痴,不要造业。同时在这里,我们要知道这些都是幻境。所以在这两个方面必须做好。如果我们认为虚空有众生,当你知道了虚空有众生,哪个众生都度不掉的。佛菩萨心里是没有众生相的,《金刚经》讲得很好,“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就是度众生,这就是皈依。为什么我们有的给人皈依效果不好?就是因为他有了众生相。自己都迷在法界里,你怎么让人去得度呢?这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应该这么明白,特别是众生相一定要解释清楚。有些大仙儿搞一些迷信的活动,它不是佛法。虽然民间有一种说法,狐蟒蛇仙啊等等说法,众生相,但是这些只是民间的一种说法,不等于佛法。佛法是让我们觉悟,认识人生、认识宇宙——并不是执着这里的宇宙,不是产生新的执着。很多人纠缠在这里了。最可怜的就是那些信“大仙”(狐蟒蛇仙)的,他们纠缠得更重了,最后不能自拔。而且不知道是错,他以为法界就是这样,他也不学佛法。我们学佛的人千万要从这里拔出来。我们应该经常读《金刚经》,学佛先读《金刚经》,时时读《金刚经》,这才能有正念。如果要不读《金刚经》,不严格持戒,我们不会有正念,就会堕落到像大仙儿一样。这个世界特别危险,一念不正,马上就不知道跑哪去了。所以为了得一念的清净,一念的正觉,必须严持戒律。在这种情况下,再去读《金刚经》,才会生起一点正念来。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摘自妙祥法师《行脚途中开示》《为大连居士开示》《为锦州居士开示》)
学佛入门第一步是?
学习的第一步,一定得培养自己的谦卑。“随处与谁为伴时,视己较诸众人卑。”就是说,不管你和谁在一起,都要想到“我不如他”。你拿人家的优点比比自己的缺点,当然不如人家了。“从心深处思利他。”两个人的时候,你要想到,我怎么样来利益对方。那么一个班的时候,要想我怎么样来利益这些同学。“恒常尊他为最上”,别人永远在我之上。所以修学佛法最初的教育,一定是从谦卑开始的。为什么?我慢高山,是存不住法水的。高高的山上头,能存住水吗?存不住就从山上流下来了,所以我慢山会遮挡我们修行的路的。我们学佛,用佛的知见来转变自己的知见,才会有进步。
佛法的基本知识入门
佛教是一种源自古印度的宗教,旨在帮助人们了解生命的真相,并通过修行来减少痛苦,获得内心平静。以下是佛法基本知识入门:1.佛教起源于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Siddhartha Gautama),他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成为一位“觉者”(Buddha)。2.佛教信仰核心是三宝:佛、法、僧。佛是指解脱之道的实现者,法则是这种道路,僧则是陪伴其他人走出痛苦的人。3.佛教侧重于自我觉醒和精神发展,不涉及上帝或其他超自然力量。它需要自己去理解和实践。4.佛教最重要的信条是四圣谛:生老病死是必然存在的,因果循环导致无常、无我、苦的境况、解脱的八正道和波罗蜜。这些谛之一一为其阐释意义提供了理论根据。5.佛教修行建议包括正念、以慈悲心待人、清晰地认知现实和回向功德等。6.佛教还强调五戒:不杀生、不偷窃、不淫、不妄语和不饮酒,作为忏悔和诚实、和平相处的方针。同时也有十善业和谐履行物质需求。7.具体的实践可包括禅修(静坐冥想),念佛(重复“南无阿弥陀佛”,意为赞叹般若三昧等)、标准化诵经等。8.佛教以传承和层次结构为特点,所以需要寻找导师指导。而佛教研究也是非常广泛和细致的领域,在理论和历史的角度上都有丰富的文献资料。以上是佛法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果您想深入学习佛教,建议参与相关讨论和寻找专业导师帮助。拓展资料如下:佛教中的“法”字:梵语是“达磨”(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的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这就是说,每一事物必然保持它自己特有的性质和相状,有它一定轨则,使人看到便可以了解是何物。
佛学入门应先读什么经?入门经典推荐
佛学主要集中在对于佛教经典的整理与注疏上,如果你想要了解佛教,那么你很有必要先进行佛学入门。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读一些关于佛教的经书,以利于自己对佛学的了解更进一步。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些入门的经典经书吧。
1、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4、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
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
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佛教经典有多少种?读哪种经入门比较合适?
分类: 社会/文化 >> 宗教
问题描述:
前两天去谭柘寺游玩,卖了一本,但是不知道这个在佛教经典体系里处在什么位置.
解析:
心经和金刚经都属于般若部.
按天台宗五时八教的分法,佛说法的时段和所说的经文分为:
佛初成道时不起于座为大乘菩萨讲华严部经
佛成道为小乘比丘在鹿野苑说四阿含部经
此后说方等部经(维摩经楞伽经楞严经金光明经等)
此后说般若部经
最后说法华部经
而我们所说的大藏经是所有佛经戒律和论疏(菩萨们对佛经的阐释)的 *** .
入门可以读一些论疏,中国佛教的传承来自龙树菩萨,他的深入浅出内容纯净不俗,是权威的入门读物.
初学佛者从什么地方开始学起
初学佛,想修行就是先从戒律开始。先别研究别的,先学戒,把五戒做好了,上早晚课。等到有了一定基础以后,自己有智慧了,再选择法门,这时已经知道修行应该怎么走了。刚开始就匆忙的进入一个法门,修一修自己又觉得不太合适,不太合适但又修了这么长时间,有时候没法退出来。得选择好了,得一杆子到底。
因为成佛不是今生就成佛,要经过多少劫才能成佛的,既然学佛,一定要打好基础,我们要给来生打好基础,这个很主要。
从戒律开始,再选择适当的书。特别学《金刚经》,这个很主要,因为开悟的《金刚经》。《金刚经》学完了以后,你才可以学密,学净土,否则的话,就堕落相里去了,这也是很可怕。
初入佛门要学哪些佛经
问:初触佛门,想先学《地藏经》,再学《楞严经》,接着学《心经》、《金刚经》和《普贤行愿品》,最后专攻《无量寿经》。末学不知这几部经是否基本上已经概括了佛经的大旨? 智渡法师答:你很是急功近利呀!想以几部经典替代全部佛经? 初触佛门,建议你: 1、先读《随念三宝经》,了解三宝是什么; 2、读诵《业报差别经》,了解因果业报; 3、读诵《父母恩重难报经》了解为人子女者应尽之责,加强孝心和知恩、感恩、报恩之心; 4、读诵《吉祥经》,知道怎么做人、怎么处世; 5、读诵《善生经》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6、如果你已求受五戒,更应读《优婆塞戒经》,受戒、学戒、方能真正做到以戒为师,学会在生活中持戒。 以上经典等能让我们事半功倍地在现实中受用佛法的教理,转变不正确的观念,减少烦恼,趋向心灵安乐。 当以上经典有了自身安定的基础后,再学《地藏经》,了解三恶道、尤其是地狱道之苦,在知恩、报恩心的促动下,生起悲悯之心和自身的出离心,才能为此后学习《普贤行愿品》等打好基础。 佛经大意,可概括为三十七道品,也可概括为四念处,更可浓缩为缘起与性空两方面,一部《法华经》就概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