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看吧
当前位置: 笔记看吧 > 知识 >

刘世模,江苏刘姓族谱

时间:2023-08-24 19:50:17 编辑:笔记君

1,江苏刘姓族谱

江苏南京·刘氏家谱 (民国)刘泗英增修民国三十四年(1945)抄本台湾
江苏溧水·中山刘氏宗谱不分卷清光绪十八年(1892)承启堂木活字本十册 江苏溧水县群力乡山口村 注:谱首修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
江苏溧水·刘氏宗谱十卷 (民国)刘德贵 刘修堂纂民国二年(1913)中山堂木活字本江苏溧水县群力乡凉蓬村注:谱初修于清嘉庆十八年刘显敏、刘显禄。
江苏溧水·续修刘氏家乘十六卷 (民国)刘兴开 刘昌明等纂修民国二十九年(1940)道胜堂木活字本十八册南开大学注:始修于明万历元年,此为七修。
江苏沛县·彭城堂刘氏族谱清道光十年(1830)抄本 一册台湾
江苏丰县·刘氏家谱十卷清光绪间抄本江苏丰县顺河乡裴庄村(存五卷)
江苏丰县·刘氏家谱十卷民国十七年(1928)石印本江苏丰县欢口乡大前营江苏丰县·刘氏家谱十三卷 (民国)刘学文纂民国二十三年(1934)抄本江苏丰县顺河乡
江苏·泗阳橡树刘氏宗谱四卷 (民国)刘鉴清三修民国十五年(1926)石印本江苏泗阳县葛集乡翁庄村刘老庄
江苏扬州·甘泉刘氏宗谱 (清)刘豫成纂修清宣统三年(1910)传经堂活字本历史所四册注: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刘方玉等始修。
江苏泰县·姜堰刘氏家乘四卷二卷 (民国)刘长福 刘汉臣等编修民国三年(1914)木活字本江苏扬州市文管注:又名《刘氏家乘金声公支谱》。
江苏·泰县姜堰镇刘氏续修家乘卷 民国二十二年(1933)重编木活字本江苏泰县(存卷3、4)
江苏靖江·梓溪刘氏支谱六卷 (清)刘松久等重修清道光七年(1827)敦本堂活字本 六册人民大学
江苏靖江·梓溪刘氏支谱十五卷末一卷 (清)刘辅廷 刘辅仁修清同治十年(1871)存心堂刻本 辽宁大连市图(存7—15卷、卷末)注: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创修。
江苏靖江·戏鱼墩刘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 (清)刘钟英主修清同治九年(1870)刻本 五十册
江苏靖江·戏鱼墩刘氏家谱二十八卷 (清)刘楚宝等续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序五忠堂木活字本二十八册日本 美国
江苏·靖江梓溪刘氏巽(竹移)公直系支谱四卷 (民国)刘岳镇修民国抄本一册江苏苏州市图
江苏·宝应刘氏家谱六卷首一卷 (清)刘秉钧等重修清道光三十年(1850)世德堂刻本 科图 江苏宝应县图 美国
江苏·宝应刘氏家谱口口卷清宣统三年(1911)续修本江苏宝应县图(存卷5)
江苏江都·安阜注洲刘氏重修族谱六卷 (清)刘兆福等主修 江永海纂辑清同治八年(1869)活字本 六册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江都·安阜州刘氏重修族谱六卷 (清)张永明纂辑清光绪十九年(1893)再思堂木刻本 六册河北大学
江苏江都·维扬江都刘氏重修分谱二卷 (清)刘德湖 刘德国主修 江子谟纂辑清光绪二十年(1894)活字本 二册中国国家图书馆(残)
江苏江都·维扬江都刘氏重修族谱四卷刘云龙 刘云祥主修 蔡步云纂辑
民国元年(1912)活字本 四册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江都·刘氏族谱 (民国)刘文焘纂民国元年(1912)重修木活字本 四册江苏句容县春城乡袁相大队黎甲村
江苏江都·维扬江都刘氏宗谱四卷 (清)孙宪椿纂辑民国二十年(1931)武忠堂活字本 四册吉林大学
江苏·兴化刘氏族谱 (民国)刘启龙 刘麟祥修民国十八年(1929)木刻本 六册江苏兴化县昭阳镇南沧办事处注:此书又名《天宝刘氏家谱》、《彭城刘氏重修家谱》、《秋浦刘氏重修家谱》。谱首修于宋宣和六年(1124)刘安世。此为四修。
江苏南通·刘氏宗谱十五卷 (清)刘芬修清同治九年(1870)刻本 江苏南通市图(存卷6—15)
江苏如皋·刘氏宗谱二十五卷 (清)刘廷萼等辑清同治七年(1868)观音阁宗祠木活字本十六册日本 美国
江苏如皋·皋东刘氏宗谱二十卷 (清)刘铮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二(1896)年刘氏明经堂木活字本 二十册四川图 美国注:刘光远首修于乾隆三十三(1768)年。
江苏如皋·刘氏族谱三十二卷 (民国)如皋刘氏阖族编修民国十五年(1926)传经堂活字本 三十二册江苏南通市图
江苏镇江·润东刘氏宗谱六卷 (清)刘日新等修清光绪六年(1880)藜照堂木活字排印本六册上海图
江苏镇江·京江刘氏宗谱四卷 (清)刘志奎等重修清光绪九年(1883)木活字本 四册日本 美国
江苏镇江·京江刘贻德堂支谱四卷首本各一卷 (清)刘景澄校 清宣统元年(1909)木活字本 二册日本 美国
江苏镇江·京江刘氏续谱四卷 (民国)刘长庆等续修民国十五年(1926)木活字本 四册日本 美国
江苏镇江·刘氏族谱十六卷 (民国)刘康遐修民国四年(1915)五忠堂木刻本 十六册河北大学
江苏丹徒·京口刘氏族谱六卷 (清)刘祥澍重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刻本 六册科图
江苏丹徒·京口刘氏宗谱六卷附世系表一卷 (清)刘增绣修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敦伦堂刊本七册上海图
江苏丹徒·京口儒林刘氏族谱六卷首一卷 (清)刘从檎重修清活字本六册 吉林大学
江苏丹阳·云阳小墟刘氏宗谱十卷 (清)刘中汉 刘永盛等重修清光绪元年(1875)木活字本 十册日本 美国
江苏丹阳·云阳嘉山刘氏家乘十卷 (清)刘瑛等纂修清光绪四年(1878)藜照堂活字本 十册历史所注:明洪武七年(1374)孟安公始修,此为七修。
江苏武进·西营刘氏家谱十卷 (清)刘宏概 刘景舆等增修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刻本 十册日本 美国
江苏武进·西营刘氏家谱十卷 (清)刘突等修清咸丰五年(1855)刻本 十二册美国
江苏武进·西营刘氏家谱十二卷 (清)刘(方方土) 刘炳照等重修清光绪二年(1875)木活字本科图 吉林大学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4、8—12) 四川图 日本 美国
江苏武进·西严刘氏宗谱八卷 (清)刘正松主修清光绪二年(1876)五忠堂刻本 八册美国
江苏武进·西营刘氏大分老七房长房支谱十卷 (民国)刘如辉 刘祖溶 等纂修民国九年(1920)铅印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常州市图 美国注:谱始修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刘汉卿。
江苏武进·西营刘氏二分支谱二卷 (民国)刘煊 刘尚德编纂民国十一年(1922)铅印本中央民院
江苏常州市图注:谱始修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刘汉卿。
江苏武进·西营刘氏五福会支谱不分卷 (民国)刘氏五福会修民国十八年(1929)铅印本 一册江苏苏州市图 美国
江苏·武进西营刘氏家谱八卷 (民国)刘琛 刘善强等修民国十八年(1929)铅印本 十册中国国家图书馆 历史所 南开大学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南京大学
江苏常州市图 苏州大学注: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刘汉卿始修,此为七修。
江苏武进·升东刘氏宗谱十四卷 (清)刘佑南等修。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五忠堂刻本十二册美国
江苏武进·升东刘氏宗谱十六卷 (清)刘叙正 刘正协等修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 十六册日本 美国注:此为八修本。
江苏武进·升东刘氏宗谱二十卷 (清)刘叙正 刘维晋等九修清光绪十六年(1 890)五忠堂木活字本二十册日本 美国注:此为九修。
江苏武进·升东刘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刘金宝等修民国四年(1915)五忠堂刻本 二十册江苏档(存卷21) 美国
江苏武进·蓉湖柳荡刘氏宗谱二十卷 (清)刘越甫纂修清光绪三年(1877)武进刘氏守三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2、4—6)
江苏武进·蓉湖柳荡刘氏宗谱二十二卷 (清)姚安纂修 刘荫福主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守三堂活字本二十八册历史所注:清雍正十年(1732)始修。
江苏武进·蓉湖柳荡刘氏宗谱三十六卷民国二十三年(1934)守三堂木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5—8、11—14、24——27、30、33——36)
江苏武进·毗陵新安刘氏宗谱二十卷 (清)刘善亨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佩三堂刻本 二十六册人民大学 美国
江苏武进·毗陵刘氏宗谱十二卷 (清)吴治允修清光绪二年(1876)五忠堂活字本 十四册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武进·毗陵戚墅堰刘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 (清)刘宸等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贻远堂木活字本二十册日本 美国
江苏武进·毗陵刘氏宗谱十六卷 (清)刘树屏等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五忠堂活字本十六册美国注:此为七修。
江苏武进·晋陵闸头刘氏宗谱八卷 (清)刘开林等重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序九如堂木活字本 八册日本 美国
江苏武进·青山里刘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 (民国)刘兆桐续修民国八年(1919)静思堂木活字本 十册南开大学注:始修于清康熙九年(1670)。
江苏武进·刘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刘尔福等纂修民国十二年(1923)五忠堂活字本 十二册 历史所 注:宋靖康元年(1126)始修。
江苏金坛·刘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三卷末一卷 (民国)刘对扬等修民国五年(1916)忠孝堂活字本 二十八册人民大学
江苏无锡·五牧刘氏重修宗谱二十卷 (清)刘文寿等重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木活字本 二十册日本 美国
江苏无锡·刘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刘锦球纂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忄享)睦堂活字本 二十七册历史所注:宋靖康元年(1126)始修。
江苏无锡·锡山刘氏宗谱十六卷 (清)刘宏福等续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木活字本 十六册日本 美国
江苏无锡·柳荡刘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 (清)刘荫福等重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守三堂木字本二十八册日本 美国(缺卷19)
江苏·无锡邹祁补刘氏宗谱三十卷 (民国)刘裕成主修民国十年(1921)悼睦堂木活字本 三十册美国
江苏江阴·江城花塘合修宗谱四卷 (清)刘锦超等编清嘉庆十三年(1808)序木活字本 四册日本 美国
江苏江阴·刘氏宗谱二十卷首末各一卷 (清)陈宣铎纂修 刘敦安主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树德堂活字本二十二册历史所注: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刘道祥始修。
江苏江阴·花塘刘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刘源汝主修民国十四年(1925)德润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美国
江苏吴县·刘氏世谱四卷首末各一卷 (清浏世祺纂修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刻本 六册历史所 吉林大学注:此为始修谱。
江苏·刘氏宗谱二十八卷 (清)刘楚宝 刘玉珂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五忠堂活字本 二十八册 人民大学

2,刘姓的来源及历史沿革

刘姓是中文姓氏之一,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显示,刘姓是第四大姓,人口在7000万人以上,大约占汉族人口5.4%,在《百家姓》之中排第4位。在中国历史上,刘姓是登基为帝人数最多的姓氏。自古有“刘天下、李半边”之说。刘姓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西北、华南地区,在韩国亦有分布。另外,根据日本可查档案记载日本第三大姓高桥氏出自中国刘姓,为刘邦后裔。一、刘姓的起源作为中国第四大姓的刘姓,它的根和源到底在哪里呢?刘姓最古老的发源地在今河北唐县。这里是远古洪荒时代高扬巨斧、以刘为图腾、勇敢征服自然的古老刘姓子孙生活、栖息的地方。刘姓有“王者气象”,刘汉王朝构成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潮,自此中华民族之主体被称为汉人、汉族,中国的语言文字被称为汉语、汉字。上帝对刘姓实在太垂清了,他把奠基中华文明基础的重担交给了刘姓子孙。说文解字话“刘”中国虽然有“张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但倘若你去问别人刘姓的“刘”是什么意思,恐怕时下的人们,甚至就连刘姓族人也鲜有能明确回答你的!那么“刘”字到低代表什么意思呢?我们不妨借助汉语古文字学和现代语源学的钥匙,从“刘”字的字源着手进行寻根溯源。刘字的原始形象人们在介绍刘姓时常说:“姓刘,文刀刘”。这便是今天人们看到的,代表着华人世界数千万刘姓族人的血缘徽记刘字。其实,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刘字,只是在中国大陆和新加坡等通行的现代简化字。看到这里,我们就会明白:要探究“刘”字的原始形象和最早的意义,不能只看简化汉字,而必须看繁体的“刘”字。在中国人们现在所知的最古老的汉语文字是甲骨文和金文。遗憾的是无论是在甲骨文、金文还是刻在陶器上的陶文中,我们至今都尚未发现“刘”字,令人奇怪的是在现在中国最早的字典——东汉文字学大师许慎著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当时堂堂国姓的“刘”竟无处觅迹。有人认为,这是出于避讳的缘故。现在见到的最古老的“刘”字形体是汉代的小篆和隶书。战斧——刘字的本义在现代汉语里,“刘”字除了用来作姓氏外,别无其它任何意义。因此,很少有人能解释得出来刘姓的刘是什么意思。其实,在古代汉语中“刘”字有着极其丰富而神奇的含义。根据《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辞典》等当今世界上最权威的汉语文字辞书的统计,“刘”字在古代有多达11种不同字义和解释。一、名词,斧钺一类的兵器。《广雅·释器》:“刘,刀也”。《正字通·刀部》也解释说:“刘,钺属”。二、动词,诛杀、杀戮。《尔雅·释古上》说:“刘,杀也”。三、动词,克、征服。《尔雅·释古上》又说:“刘,克也”。四、动词,陈、铺陈。《尔雅·释古上》又说:“刘,陈也”。五、动词,凋残。《中文大词典》说:“刘,树木枝叶稀疏而不均也”。六、名词,指一种果树,也叫“刘子”。《尔雅·释木》说:“刘,刘木弋”。郭璞注释说:“刘子,生山中,实如梨,酢甜核坚,出交趾”。七、形容词,通“忄刘”,“女刘”,美好貌。八、通“浏”,回也。《淮南子·原道》:“刘览偏照,复守以全”。高诱注释说:“刘览,回观也”。九、与“镏”字通用。《集韵》“镏或作刘”。十、地名,《左传·隐公十一年》记载:“一取邬刘……”。这个就是地名,在今河南郑州附近。十一、河流名,《水经注·洛水》记载:“合水北与刘水合”。在如此众多的字义中哪一个才是“刘”字最原始、最根本的含义呢?当初人们采用“刘”字作为血缘和刘氏徽志又是取的哪一种字义呢?姓氏学家认为,最原始的姓氏,往往来源于最原始部落民族的图腾崇拜。因此,作为姓氏的汉字,它作为姓氏的意义就是该字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字义,也往往就是指称某一种具体的事物、实物。从上面罗列的“刘”字的11种字义看,只有“斧钺”这种解释有可能是“刘”字的本义。也就是刘姓的初始的含义。根据语源学的规律,我们可以推出刘字的本义与“刀”和“金属”有关。可见,“刘”字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含义是指一种“战斧”。“刘”字的本义既然是指一种斧钺,那么刘姓又与这种斧钺有什么符合逻辑的内在联系呢?我们的古老祖先为什么要选用这种斧钺的名称来当作自己血缘徽记——刘氏呢?崇拜巨斧的氏族——古老的刘人原来斧钺这种最古老而又常见的工具在人类进化和文明的发展史上曾经具有极其伟大的作用和意义。现在的人们当然不会体会到斧钺的重要作用了。但是在人类原始生活中,斧钺的作用和意义之巨大,绝不亚于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汽车、飞机、火箭和导弹的地位。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认为,人类告别猿群由动物进化成人的标志是:人能制造工具。斧钺便正是人类所创造的最原始、最古老的工具之一。“刘”正是原始斧钺中的一种,或者说,在某一支原始氏族中,他们把斧钺称为“刘”。当然,最原始的“刘”,或者说:最原始的斧头,并非金属制品,而是用石头制成的。它们最初也许极为简陋,并不如今天人们所看到的斧头那么锋利。这从考古发现的大量原始人类使用过的石斧就可以看出。在人类社会的童年时代,人类正是靠着“刘”这种粗糙原始的石器,才得以抵御猛兽的袭击和击杀野兽猎物。可以设想,没有“刘”(也就是斧头)这种原始的工具,我们的祖选——原始人类根本无法走出那暗无天日的茂密森林来到平原大地;没有“刘”,原始人类也无法击退那些凶猛无比令人恐怖的吃人野兽,保护自身;没有“刘”,原始人也砍伐采集不到更多的果实,猎获不到大量的野兽。到了稍后一个时期,“刘”又成为战争中的重要武器,这时因为斧头与战争相连,又被称为战斧,“刘”就是战斧中的一种。特别是在人类发明弓箭和长矛之前,“刘”更是人类兵器中最有杀伤力的武器。总之,“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常见最基本的工具,也是人类用以创造文明的工具。中国人在谈到人类文明的起源时,喜欢用“混沌初开”一词来形容,而使人类从混沌走向文明的正是“刘”。不但如此,中国人还认为整个世界宇宙,都是由“刘”开辟创造的。宇宙形成学上又有开天辟地一说:中国人在追溯人类历史的起源时常常是这样描述的:“自从盘古开天地……”。而在传说的神话中人类和宇宙的创造者——盘古当年用以开天辟地创造宇宙世界的正是一柄神奇的巨斧,也就是“刘”。早在远古洪荒时代,我们中华民族中的某一支氏族正是认识和感悟到“刘”这种工具的神圣作用和赫赫威力,于是便用“刘”来作为本氏族的图腾,开始对他顶礼膜拜。久而久之“刘”便成为这支氏族区别于其它氏族的血缘徽记,并逐渐得到其它氏族的认同。于是,世界上古老的原始刘氏族便形成了。刘氏最原始的发源地——今河北唐县据现有资料证明,最古老的刘地,在今河北唐县。三民书局《大辞典》400页对“刘”的解释:“刘,地名”,帝尧陶唐氏后裔的封地,在今河北唐县。宋代大史学家郑樵的《通志·氏族略以邑为姓》刘条也说:“帝尧陶唐之后封于刘,其地今定州唐县也”。古地名学的理论认为,有的地名因人而得名,而有的人群又是因地而得名,帝尧陶唐氏后裔封于刘地,说明这里先有刘地,那么刘地的地名是怎样得来的呢?我们认为:刘地仍然是因人而得名,不过他的得名不是因为帝尧陶唐氏之后裔受封于此而得,而是因为最古老的以斧钺“刘”为图腾的刘氏族曾经居住、活动、生息于此而得名。至此,我们完全可以作出如下大胆的推测,现在可知的最古老的刘氏族发源地,就在今河北省唐县,这里就是远古洪荒时代那支高扬巨斧以“刘”为图腾和血缘徽记的刘氏族在勇敢的征服自然开辟文明的过程中生活栖息的地方。

3,红4方面军为何撤出川陕根据地?

个人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川陕苏区反围剿示意图川陕苏区的困难。在红四方面军入川的两年多内,红军先后粉碎了川军的三路围攻(1933年2月至6月)和六路围攻(1933年11月至1934年9月),两次都是采取逐次防御、收紧阵地、集中兵力,决战反攻的战术,其中反六路围攻历时十个月,虽然最终成功击退川军,但苏区也因此元气大伤,田地荒芜、房舍被毁、物资短缺、疫病流行、兵源枯竭,实属惨胜。因此反六路围攻胜利后红四方面军计划向西北发展,建立川陕甘苏区,不过后来因嘉陵江战役而放弃。策应中央红军的任务。1935年1月(土城战役前后),进军到黔北地区的中央红军计划从黔北过金沙江,与红四方面军汇合,于是电令红四方面军派一个师南下接应。红四方面军领导层研究命令后认为仅一个师难以完成接应中央红军的任务,更好的选择是西渡嘉陵江,攻占川西地区,策应中央红军的行动。如果要渡过嘉陵江、进军川西,必须集中主要兵力才可在当地立足,则川陕苏区必然空虚,因此红四方面军决定有步骤地主动撤离川陕苏区。敌人的压力。六路围攻失败后,四川军阀刘湘已经开始准备新的围攻,而且随着中央军进入四川,川军准备联合中央军出动二百多个团对苏区发起“川陕会剿”,以川陕苏区和红四方面军当时的状况恐怕难以抵御这场更大规模的围剿,与其坐等敌人进攻,不如主动出击,开辟新战场,把战火引向白区。 综合来看,红四方面军撤离川陕苏区还是情势所迫的结果,这种为争取战略主动权而放弃难以坚守的地区的行为在战争史上也是屡见不鲜。

4,红四方面军高级将领有哪些?

1、徐向前 元帅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2、徐海东 大将红四方面军十五军团军团长3、陈赓 大将 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师长4、王树声 大将 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5、陈锡联 上将 红四方面军第十师师长6、陈再道 上将 红四方面军红四军军长7、傅钟 上将 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8、郭天民 上将 四方面军第三十军参谋长9、韩先楚 上将 四方面军第七十八师师长10、洪学智 上将红四方面军红四军政治部主任11、李聚奎 上将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参谋长12、刘震 上将四方面军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五师政委13、宋任穷 上将四方面红二十八军政治委员14、宋时轮 上将 四方面红二十八军军长15、王宏坤 上将 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军长16、王建安 上将红四方面军红四军政治委员17、王新亭 上将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8、谢富治 上将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许世友 上将 红四方面军骑兵司令员20、张宗逊 上将 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参谋长21、周纯全 上将 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22、鲍先志 中将红四方面军红四军卫生部政治委员23、曹里怀 中将 红四方面军一局局长24、陈康 中将红四方面军红三十一军二七六团团长25、陈庆先 中将红四方面军回民独立师政治委员26、陈先瑞 中将红四方面军红七十四师师长27、程世才 中将 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军长28、杜义德 中将 红四方面军骑兵师师长29、范朝利 中将红四方面军红四军师参谋长30、胡奇才 中将红四方面军,第十一师政治委员31、孔庆德 中将红四方面军红四军独立第十师师长32、李成芳 中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通信营政治委员33、李天焕 中将红四方面军红三十军军政治部主任34、刘昌毅 中将红四方面军第九军二十五师团长35、刘飞 中将红四方面军独立师政治部主任36、刘兴元 中将红四方面军卫生部总务处处长37、倪志亮 中将红四方面军参谋长兼红军大学校长38、聂凤智 中将红四方面军红三十一军团长39、皮定均 中将红四方面军红四军营政治教导员40、钱钧 中将红四方面军红四军第三十三团团长41、秦基伟 中将红四方面军红三十一军第二七四团团长42、陶勇 中将红四方面军红四军十二师团长43、腾海清 中将红四方面军第十师二十八团政治委员44、王必成 中将红四方面军第八十九师副师长45、王近山 中将红四方面军红四军第十师副师长46、吴瑞林 中将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共青团团委副书记47、吴先恩 中将红四方面军总经理部军需处处长48、徐斌州 中将红四方面军第九军二十七师八○团政治委员49、徐立清 中将红四方面总卫生部政治委员50、徐深吉 中将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参谋51、杨国夫 中将红四方面军红四军第十师三十团副营长52、曾绍山 中将 红四方面军司令部参谋53、詹才芳 中将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十二师政治委员54、张才千 中将 红四方面军参谋主任55、张仁初 中将红四方面军保卫局通江分局保卫队队长56、张贤约 中将红四方面军红四军军部通信队队长57、赵镕 中将 红四方面军供给学校校长58、郑维山 中将红四方面军红九军第八十一团政治委员59、周希汉 中将 红四方面军总部参谋60、周志坚 中将红四方面军红四军第十师师长

5,刘世模的个人简介

刘世模,(1910~1952),安徽金寨县人,又名刘述刚。红四方面军高级将领。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参加商南起义,后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连长、营长,第11师33团副团长、团长,第12师师长,红4军副军长。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1至第4次反“围剿”斗争,西征转战,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勇敢作战,多次负伤。1937年3月中旬,主要由原四方面军战士组成的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几乎全军覆没,消息传到延安,红军上下沉痛不已,激愤的情绪引发了对张国焘这位四方面军主要负责人的大规模批判。刘世模与许世友等人一道,参加抗大2队学习班。批判会上,刘世模对于被说成是“军阀”、“土匪”想不通,晚上睡不着,就用手枪对着自己的脑袋开了一枪,结果打偏了没死,成了重伤,被秘密送往医院救治。在那里,刘世模遇到了前几天因吐血而住院的许世友,并商量好逃到陕南打游击。后中央军事法庭以“企图拖枪逃跑未遂”罪,分别判处许世友等人6个月至1年半的徒刑:其中许世友1年半,刘世模1年。抗日战争时期,刘世模曾因病返家休养。1939年后,任江苏六合县总队总队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独立第2团团长。参加了反顽、反“扫荡”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任吉辽军区第6、第5军分区副司令员、第1军分区司令员,保安第2旅旅长,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20师师长。参加了新民、公主屯、大虎山等战斗和四平战役。1952年6月4日在武汉病逝。

6,红四方面军高级将领有哪些

1、徐向前 元帅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2、徐海东 大将红四方面军十五军团军团长3、陈赓 大将 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师长4、王树声 大将 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5、陈锡联 上将 红四方面军第十师师长6、陈再道 上将 红四方面军红四军军长7、傅钟 上将 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8、郭天民 上将 四方面军第三十军参谋长9、韩先楚 上将 四方面军第七十八师师长10、洪学智 上将红四方面军红四军政治部主任11、李聚奎 上将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参谋长12、刘震 上将四方面军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五师政委13、宋任穷 上将四方面红二十八军政治委员14、宋时轮 上将 四方面红二十八军军长15、王宏坤 上将 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军长16、王建安 上将红四方面军红四军政治委员17、王新亭 上将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8、谢富治 上将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许世友 上将 红四方面军骑兵司令员20、张宗逊 上将 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参谋长21、周纯全 上将 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22、鲍先志 中将红四方面军红四军卫生部政治委员23、曹里怀 中将 红四方面军一局局长24、陈康 中将红四方面军红三十一军二七六团团长25、陈庆先 中将红四方面军回民独立师政治委员26、陈先瑞 中将红四方面军红七十四师师长27、程世才 中将 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军长28、杜义德 中将 红四方面军骑兵师师长29、范朝利 中将红四方面军红四军师参谋长30、胡奇才 中将红四方面军,第十一师政治委员31、孔庆德 中将红四方面军红四军独立第十师师长32、李成芳 中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通信营政治委员33、李天焕 中将红四方面军红三十军军政治部主任34、刘昌毅 中将红四方面军第九军二十五师团长35、刘飞 中将红四方面军独立师政治部主任36、刘兴元 中将红四方面军卫生部总务处处长37、倪志亮 中将红四方面军参谋长兼红军大学校长38、聂凤智 中将红四方面军红三十一军团长39、皮定均 中将红四方面军红四军营政治教导员40、钱钧 中将红四方面军红四军第三十三团团长41、秦基伟 中将红四方面军红三十一军第二七四团团长42、陶勇 中将红四方面军红四军十二师团长43、腾海清 中将红四方面军第十师二十八团政治委员44、王必成 中将红四方面军第八十九师副师长45、王近山 中将红四方面军红四军第十师副师长46、吴瑞林 中将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共青团团委副书记47、吴先恩 中将红四方面军总经理部军需处处长48、徐斌州 中将红四方面军第九军二十七师八○团政治委员49、徐立清 中将红四方面总卫生部政治委员50、徐深吉 中将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参谋51、杨国夫 中将红四方面军红四军第十师三十团副营长52、曾绍山 中将 红四方面军司令部参谋53、詹才芳 中将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十二师政治委员54、张才千 中将 红四方面军参谋主任55、张仁初 中将红四方面军保卫局通江分局保卫队队长56、张贤约 中将红四方面军红四军军部通信队队长57、赵镕 中将 红四方面军供给学校校长58、郑维山 中将红四方面军红九军第八十一团政治委员59、周希汉 中将 红四方面军总部参谋60、周志坚 中将红四方面军红四军第十师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