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大学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方面应做哪些改革

时间:2023-08-15 12:38:23编辑:笔记君

1,大学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方面应做哪些改革

一、认清了高校教学改革与培养创新人才的关系
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教学需要改革。中国的高等教育自1997年大规模扩招以来,已由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毕业生稳居世界第一。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非常规的飞速发展,高等教学的传统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教育质量评价机制都与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都相去远甚。以至于拖累了高等教育培养创新高级专门人才的步伐,那么,中国高等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积极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智力支持。
二、加深了高等教育改革视野下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全面理解
通过在线课程的培训,我对高等教育改革视野下创新人才培养的全面理解加深,也进一步掌握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更新教学观念
任何行为均源自意识的先觉。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更新原有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尤其对待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科学认识态度,仅强调其一,排斥其二皆不合理。专业教育是大学的教育深度,它标志着某学科领域内专业知识的量;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广度,更注重学科、专业之间差异化。有人说通识教育有点素质教育的影子,也不无道理。在培训课上,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说:“中国很多大学生不懂得如何欣赏交响曲,不懂茶道,着实不应该。”成功的经验告诉大家,专业领域内创新人才的培养,往往借助于通识教育的灵感嫁接才能有所突破。
2、转换教学方法
一般认为,大学教育是学专业知识的开端,诚如浙江大学张剑平教授所言,本科生教育是自学书本阶段,硕士研究生教育是自读论文阶段,博士研究生教育是自找问题阶段。当然,这里对本、专科阶段的教育而言,初步形成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幅度。在这个层次上,培养创新人才要求教
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或“填鸭式”为“讨论式”、“研究式”、“问题
式”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讲授重点为学习
的方法、发现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原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改变
意味着教师主导角色的定位与学生主体角色的形成。
3、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已无处不在,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不可或缺。一是要求大学教师体课堂上尽量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课件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最重要的是它能够扩展和增加大学生课堂教学的知识信息量,所以,有条件的应充分使用多媒体授课。二是利用信息技术教育延伸课堂知识教育。建设精品公开课,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公开课,尤其是世界著名大学的公开课资源,这对我们新建应用型本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意义深远,值得借鉴。
三、拓展了自主学习的平台
此次培训是对自学空间的拓展,可以根据兴趣自由选择不同培训课程,实现了构建教师终生学习新知识的平台。一次培训,终生受益。这既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理论培训,是结合理论具体实践的开始。

2,教育教学,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有什么建议

第一,要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
提起素质教育,我们并不陌生。近几年一直在讲素质教育。但是,我个人认为:我们并没有将素质教育内涵真正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并没有真正融合进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没有真正融合进入人才培养的目标中。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素质教育,首先要领悟和把握教育、大学教育的真谛。弄清楚我们教育的本质、使命到底是什么?
过去,我们的传统教育重视人的智力发展,智慧第一,重智育轻德育。我们整个教育观总是强调知识的传递,将传授前人知识作为主要的教育过程。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专门人才。但是,现代教育的情况已经发生变化,不再是简单的培养专门人才。所以,现代教育强调育人为重,德育为先,注重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高等教育里我们提到素质教育。那么高等教育提到的素质教育与中小学素质教育有什么区别?过去,中小学教育就是应试教育,学生就学那么几门课程,学习的目的就是考大学。为了摆脱应试教育的弊端,中小学教育开始强调素质教育。但是,高等教育所强调的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过去片面的科学主义教育和狭义的专业教育。片面的科学主义教育和狭义的专业教育的弊端严重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更加侧重于文化素质。以文化素质教育为突破口,强调我们大学生“做事”与“做人”的有机结合。目的在于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学与问的一致,知与行的统一。也就是学习与研究要一致,知识与实践要结合。着眼于人的内在因素和品质,强调知识内化与学生的身心健康的结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要考虑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我们教育工作者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过去我们将教育的过程等同于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等同于认识过程,认为这就是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这是不对的。现在,我们要将知识学习过程、科学研究过程、社会实践过程、自我教育过程有机结合,促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
第二,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过去,我们总是从社会的角度谈怎样培养学生,以社会需求为本。现在,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注重“以人为本”。高等学校也提出了“以学生为本”。那么,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目的,也就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落脚点是学生的健康、人格健全、满足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从而体现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自主性。我们在座的老师们应该认识到:学生学习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学生看到、听到、学习得到的各种知识,经过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化为自己的思想、智慧、灵魂。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学到知识。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各位老师们,必须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将学习过程变成学生自我认识、感受、体会的过程,是知识再创造的过程。我想与各位老师交流一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是不是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是不是总觉得这门课学时或学分太少、总觉得我不讲学生就听不懂、总觉得没有把教科书讲完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这些想法就是把学生当作一个容器,没有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所以,我们就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生的发展包含两个问题。一个是因材施教,突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问题。第二个是围绕服务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我们的教育形式已经发生变化,可能部分老师还没有去研究这些问题,没有研究学生发展。我们知道,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式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群体也出现多样化。每个人在智力、生理上、情感上、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存在差异,有些学生是农村来的,有的是城市来的,来自各种各样的家庭。学生群体多样化导致学生个体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这就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灵活多样,满足个性化教育的需求。所以,坚持以学生为本和个性化培养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以学生为本”要围绕服务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今天我们所说的本科教育,不仅要接受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文化素质在大学四年里逐步走向成熟。所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发展都是我们本科阶段的主要培养任务。
第三,树立面向社会的理念
高等学校为什么要培养人才?这是学校的重大使命和根本任务。但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这都与社会发展、社会需要以及社会要求密切相关。
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关起门来办学,改变局限于在学校内部讨论教学改革的状况。只有深入社会、广泛调查研究,才能够了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从学校层面而言,我们很多教学改革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和要求,就是没有研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从学生本人而言,我们的大学生只有以社会为课堂,以社会调查和社会生活为教材,以人民为教师,通过与他人在交往中改变环境而又自我改变,从而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才干,贡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性格、增强社会责任感。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将面向社会这个理念纳入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当中去的原因。
第四,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我们知道,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创新。谁能创造知识,谁就能创造财富。所以,我们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然后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要改变管理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创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探索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将研究引进教学,将实践教学提高到我们人才培养方案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成为参与发现、解释和创新知识,创新科学思想的人。
第五,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
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教育步伐加快。应该承认,我国高等教育比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时间要短得多,我国的百年大学还没有多少。国外许多成立了几百年的大学,在漫长的办学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多教育规律,和创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所以,我们就要学习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实现教育和培养目标的国际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眼光的开放性人才。还要改变课程结构,增加课程的国际性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国际化。要通过学生互访,师生互换,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等形式与世界对话,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智慧。这对我们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3,把自己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应该怎么做

应该做到以下:1、 善表达,勤思考,点子多。不隐藏观点,敢于亮出观点,将其表达出来,供上司、同事、合作者参考;面对问题,开动大脑,以最快的速度反映问题,发散、逆向、形象、联想等多种思维方式并用,不迷信惯性思维,不人云亦云,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思考,务实地求解问题之道。 2、 重视灵感,并及时记录和探究灵感的来龙去脉。灵感总象黑夜的闪电一样,转瞬即逝。创新人才总是敏锐捕捉、及时记录、善加辨析、探根究底,并使之成为习惯。这正应了古语"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相比起来,我们也有偶尔的灵光闪现,可真正重视起来,记录起来,行动起来的太少。 3、 尚疑。学起于思,源于疑。大圣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苏格拉底曾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创新伴随着疑问、疑难、质疑;要创新,就得一颗善疑的大脑。善疑是建立在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基础上的,养成细心观察,富于想象的性格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特征。简而言之,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无进,寡疑则少进。 4、 注重专注领域的知识积累。既重视从实践获取真知,也重视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注意兼听,辨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习惯是,跟踪和学习前沿理论。前沿最新动态预示着领域内的变化,甚至巨变,善加辨析,有助于启发思维,拓展思路,创新思考。扩展资料:我们需要拥有超前的创新胆识,创新是需要胆魄的,在旧规则中找寻新的突破不仅仅需要发现不同的眼睛。找到的突破在一开始往往并不能得到旁人的理解,往往不能受到他人的谅解,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有超前的胆魄。因为这样的胆识可以让我们坚定地走确定了方向的道路,而不会中途退缩或是放弃。成为创新型人才的路途中艰难险阻无法用数字计量,超前而坚定的创新胆识将为我们的创新道路一路护航。

4,如何把自己培养成创新型人才?

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创新人格是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方法论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等众多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是创新型人才表现出的整体精神面貌。没有创新人格,人的创新潜能很难充分发挥。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不能只注重知识、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创新人格的养成。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激情。崇尚科学、热爱真理、追求进步的品质是创新的根本动力,是创新人格的核心要素,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动力、目标与价值导向。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对于一个纯粹的科学家来说,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关注,从来都必须成为一切基础工作的目的。这句话不仅对科学家适用,对创新型人才同样适用。学校要教育、引导学生把服务于民族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作为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持久热情。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前沿的学术品格。学习与研究要站在科学的前沿,体验实践的呼唤,感知时代的脉搏,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有价值、有意义的课题与项目。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培养有问题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学生。有问题意识就是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有综合素质是指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素养,能够从科学与人文两个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信心对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一些人的成功往往不是因为他们有高于常人的天分,而是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果断性、自制力、独立性。创新是一种探索,面临失败的可能性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具备不怕挫折、不惧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能够坚持探索。培养学生“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科学怀疑、理性批判的精神。缺乏独立思考,只知道人云亦云,就不可能见他人之所未见;缺乏“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不敢超越常规,不敢坚持自己的独特见解,就不可能发他人之所未发。要创新,就必须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权威,不唯潮流。爱因斯坦曾精辟地指出,学校应当始终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取得专门知识放在首位。因而,大学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对现有知识进行科学的怀疑和理性的批判,并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上一篇:fbi

下一篇:白羊座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