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作者:洛 兵
“教育笔记抄了一大堆,内容并没记住多少”“为了应付检查,突击‘补本’的现象,始终禁而未绝”“本子上‘满当当’,脑袋里‘空荡荡’”……在基层调研,谈起思想政治教育,官兵们“吐槽”最多的,常常是教育笔记。
大课小课记笔记、教育检查看笔记、休假归来补笔记……对部分单位而言,似乎只有让官兵抄写了笔记,才意味着教育落到了实处。对此,有官兵调侃:“课不在听,抄上就行;理不必懂,工整就灵。”也有人心生疑惑:“教育笔记,到底是写给谁看的?”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原意为“随笔记录”,就教育而言,是指听课、听报告、读书时所作的记录。教育笔记是记忆能力的延伸,是人脑有效的知识外存储器。由此看来,教育笔记,当然是受教育者写给自己看的。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教育效果不易量化,一些党委机关在检查基层教育时,往往选择最省力的方法:查看教育笔记。于是,下面为了应付检查、迎合上级,舍本逐末,把力气花在做表面文章上。有的基层官兵甚至形成一种“印象”:教育就是抄笔记。这样的教育笔记,显然又不是受教育者写给自己看的。
教育笔记之所以在一些单位、一些官兵中“异化”,说到底是犯了脱离主体、本末倒置的错误,忽略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个基本道理。如此一来,导致个别单位在教育落实过程中只强调“走笔”,不注重“走心”。
初衷和结果相悖,在基层政治教育其他方面亦有体现。例如谈心交心,其本意是增进沟通理解、和谐内部关系。然而一些单位为“增进沟通”,给干部骨干制作了精美的“谈心记录本”,设置了正规的“谈心谈话室”,甚至为谈心次数规定指标,无形中给官兵增加了负担,让谈心成了“例行公事”,其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任何事物、任何工作、任何活动,都要通过一定形式来体现其内容,但不能舍本逐末。教育笔记是如此,谈心交心也是如此,部队各项建设也是这个理儿。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回答好“笔记到底写给谁看”的问题,关键还得领导带头、机关垂范,真正树立起以实绩而不是痕迹作为考核评价的导向,把基层官兵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同时,还应强化服务基层理念,真正弄明白“依靠谁、为了谁”,带着对官兵的深厚感情做工作,把“基层至上、士兵第一”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北部战区陆军政工保障室)